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教育思想的演进最新章节!

    注1 大中学校教师资格考试(agrégation):1766年,巴黎大学艺学院开始设置“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最初此项考试包括哲学、文学与文法三种,后来成为取得法国大中学校教师资格的学衔考试。大学本科毕业取得文凭后,经过一段专门时间的培养和考核,合格者才具有教师资格。————中译注

    注2 索邦(the Sorbonne):巴黎大学的代称。1257年索邦(Robert de Sorbon,1201——1274年)建立索邦神学院,1259年得到罗马教皇正式批准,很快发展成欧洲主要的一个研修中心,巴黎大学的核心。直至1968——1971年,巴黎大学被分解成多所大学后,只有少数大学仍留在索邦校区内。虽然巴黎大学的校园已远非索邦旧址所能涵盖,但索邦仍常作为巴黎大学之代称。————中译注

    注3 比松(Ferdinand-édouard Buisson,1841——1932年):法国教育家,政治家。1879——1896年任全国初等教育总监,改组法国初等学校制度,1896——1902年任巴黎大学教育学教授,促使此阶段巴黎大学教育社会学之发展,1898年参与创建人权同盟,并于1913——1926年间任主席,推进义务职业教育与非宗教化教育等。1927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中译注

    注4 法文原名为《法国教育的演进》(L’Évolution pédagogique en france )。1938初版时,分为两编,第一编副标题为“起源与文艺复兴时期”(Des origines à la renaissance ),第二编副标题为“文艺复兴至今”(Ds la renaissance à nos jours )。1977年,该书首次以英文版的形式出版,由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译成,书名也由《法国教育的演进》改为《教育思想的演进:法国中等教育的的形成和发展讲稿》(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Lectures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rance )。————中译注

    注5 古朗治(Fustel de Coulanges,1830——1889年):又译库朗热、库朗日、古朗士,法国历史学家。曾在巴黎大学主持中世纪史讲座。1880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涂尔干于1879——1882年在该校学习)。所著《古代城邦》考察了宗教在古希腊、罗马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此外,他还有许多作品考察了古代法国的政治制度和在罗马帝国时代日耳曼人入侵时的情况。主张用客观的第一手材料研究历史。————中译注

    注6 阿尔昆(Alcuin,约732——804年):出生于英格兰,诗人、教育家和教士,将盎格鲁——撒克逊的人文主义传统介绍到西欧,是加洛林文化复兴(见后注)的最杰出学者,留下300多封拉丁文书信,是研究那个时代的宝贵史料。————中译注

    注7 普菲斯特(Christian Pfister,1857——?):法国史学家,系古朗治最著名的学生和遗稿受托人朱利安的好友,撰有《南锡史》。————中译注

    注8 古罗马和中世纪大学里普遍开设七门文科:文法(包括语言与文学)、修辞(包括散文、诗、法律)、逻辑(包括哲学问题的论辩)、算术(包括历法)、几何(包括地理与博物学)、音乐和天文,合称“七艺”,其中前三门合称大三门或三科(trivium),后四门合称小四门或四艺(quadrivium)。————中译注

    注9 法兰克人公元3世纪时即见于史载,系生活在莱茵河下游东岸的一个日耳曼部落,3世纪中叶东进至罗马管治下的高卢地区。在旷日持久的争斗中,法兰克人逐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公元5世纪全面侵入西罗马帝国,统治现法国北部、比利时及德国西部地区,建立了中世纪初西欧最大的基督教王国。法国(法兰西)的名字即源于该民族。————中译注

    注10 保尔森(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年):德国著名教育史家、哲学家,著有《德国教育史》《教育学》等。————中译注

    注11 萨尔维安(Salvien,约公元480年后去世):曾任莱兰修道院院长,修辞学教师,著有许多圣礼书、讲道词,在其《论上帝之治》中认为,罗马之所以覆亡,盖因道德低下而遭上帝之谴(详见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上卷第203——205页)。莱兰(Lérins)修道院约公元410年创办于戛纳附近地中海岛屿上,5世纪时为学术中心。————中译注

    注12 菲利克斯(Minucius Felix,公元2世纪后期):德尔图良(145——220年,第一个拉丁教父)同时代人,在皈依基督教前曾在罗马当律师。著有《屋大维》(166年左右)。————中译注

    注13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年):古代基督教最伟大的思想家。融合了新约与柏拉图哲学,并传输给中世纪的天主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论基督教教义》著于397年,其中明确表达了合理利用古代学问的态度:“异教徒各科学问不只是错误和迷信的幻觉、殚思劳神的谜团,……也含有适合真理之用的自由学科教育、极为卓越的道德规则以及一种崇拜的真理。”(转引自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143页)————中译注

    注14 希波(Hippo),系北非努米底亚省城(今阿尔及利亚境内),该城在罗马时代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奥古斯丁曾于公元396——430年任该城主教。————中译注

    注15 波西第乌斯(Possidius):圣奥古斯丁的学生与传记作者。撰有《圣奥古斯丁传》一部。————中译注

    注16 日耳曼部族中的西哥特人在公元410年洗劫罗马后移师西向,公元418年以图卢兹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勃艮第人约于公元457年在高卢东南部,以里昂为中心,建立了勃艮第王国。图卢兹的提奥多里克(Theodoric at Toulouse,公元451年卒):西哥特王国国王;贡德博德(Gondebaud,474——516年):在其统治下勃艮第王国一度极盛,颁布《贡德博德法典》和《勃艮第罗马法典》,见《法兰克人史》(中译本),第85页以下,名作贡多巴德(Gundobad)。根据瑟诺博斯《法国史》(中译本)第46——47页:西哥特人与勃艮第人在未到高卢之前已是基督徒,但属于阿里乌教派,而法兰克人当时还是异教徒。————中译注

    注17 见《法兰克人史》序言。————中译注

    注18 图尔的圣格列高利(Saint Gregory of Tours,538——594年):图尔城的基督教主教,历史学家,撰有10卷《法兰克人史》,详细记叙了公元5——6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政治、社会、宗教和历史。此书以不合文法的拉丁文写成,充满奇闻,刻画了一个被玄想笼罩的世界。————中译注

    注19 阿波利奈尔(Sidonius Apollinaris,约430——484年,又有488年、489年等说法):系罗马驻高卢地区官员。曾任克莱芒(Clermont)主教。著有大量诗歌、信函与赞词,其中信函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被称为古典文化之最后代表。————中译注

    注20 教皇大格列高利(Pope Gregory the Great,约540——604年):公元590——604年任教皇,即格列高利一世。出身罗马贵族,将自己的宅第庄园捐出办隐修院多处。巩固权势,建立教皇直辖领地,为后来中世纪教皇国之滥觞。他对文雅高深之教育持轻视态度,曾在一封书信中称:“一想到神谕的言辞要服从多纳图斯的规则,我就怒火中烧。”迪迪埃(Didier)即德西德里乌斯(Desiderius)。

    据博伊德《西方教育史》(中译本)第103页,信的下文还有这样的词句:“一张嘴不能既颂赞耶稣基督又赞颂朱庇特神。你想想,一个大主教讲些对虔诚的俗人来说都不适宜的话,是多么不成体统!要是以后能确切证明我们得到的报告不实,你也没有沉溺于虚荣的世俗学问,我们就要感谢上帝,使你们的心免受卑鄙者渎神的赞词所玷污。”————中译注

    注21 圣本尼狄克(St Benedict,约480——约547年):出身意大利贵族家庭,少年起求学罗马,目睹骄奢的罗马归于覆亡。公元527年在卡西诺山拆毁阿波罗和丘比特神庙,兴建本笃会(the order of the Benedictines)隐修院,并制订严格的会规章程,奠定了西方隐修制度。修士入隐修院后须经过一年观察期,然后发愿终身居于隐修院,不得拥有私人财物(注意也不得拥有自己的纸和笔),每日祈祷、劳动、读经。修士亦以抄写各种古代基督教文献为每日功课。“本笃”为“本尼狄克”的另译。————中译注

    注22 本笃会会规第48条明确规定:“懒惰是灵魂的天敌”。僧侣每天需劳动7小时,读经至少2小时。————中译注

    注23 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拉丁文作Carolus Magnus,英文写法为Charlemagne,约742——824年):公元768——814年为法兰克国王,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将西欧所有的基督教国家统一到一个超级国家里。公元800年接受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兰西的查理一世。在位期间除扩张政治权力之外,还推动了文化复兴。————中译注

    注24 加洛林文化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加洛林王朝时期在查理一世治下出现的文化复兴运动。为与16世纪前后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相区别,通称文化复兴。————中译注

    注25 墨洛温王朝(the Merovingians):法兰克人的王朝(476——750年),传统认为是法兰西国王的“最初家系”。王朝末代国王于公元750年被矮子丕平废黜,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中译注

    注26 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约714——768年):法兰克人加洛林王朝第一位国王,查理大帝之父。此前墨洛温王朝多年式微,大权旁落于宫相之手,而丕平家族为宫相中首要家族。公元750年篡位,前后与罗马教会之间互为支援。————中译注

    注27 阿德拉尔(D’Adalard,公元826年卒):曾任科比(Corbie)修道院院长。加洛林文化复兴之核心人物。虔诚者路易(Louis Ⅰ,778——840年,查理大帝之子,曾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宗教事务顾问。据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上卷,第257页),科比人阿达尔哈德(Adalhard)著有《宫廷统治论》(De ordine palatii )。————中译注

    注28 圣高尔(Saint-Gall):即圣加仑(Sankt Gallen),瑞士东北部城镇,公元612年起即有隐修院,公元720年左右扩大为本笃会隐修院,城镇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圣高尔修道院佚名僧侣约公元883年写成《查理大帝传》,与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合编出版。涂尔干所谓著名事件,参见中译本第56页前后。————中译注

    注29 查理大帝曾经师从比萨的皮埃尔(Pierre de Pise)学习文法。爱尔兰的克莱芒(Clement d’Irlande)兼通圣俗之学,被查理大帝延聘在宫中,公元796年继阿尔昆任宫廷学校校长。————中译注

    注30 约克郡学校(school of York):8世纪前后为当时最有名的天主教学校。拥有当时最大的图书馆。著名学者阿尔伯特、阿尔昆(前该校学生)先后任该校校长。————中译注

    注31 查理大帝于公元789年下令所有教堂与寺院开办教会学校,训练神职人员,要求平民百姓会背诵祈祷经文和教义。————中译注

    注32 美因茨(法语Mayence,德语Mainz):德国中西部城市,公元747年成为主教管区,公元775——780年为德意志基督教教会中心。公元746——48年,卜尼法斯(Boniface,约675——754年,英格兰传教士和改革家,在德意志传教功勋卓著,为巴伐利亚地区最终并入加洛林帝国起到重大作用)任美因茨大主教期间,此地基督教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有许多弟子从其故乡英格兰追随来此。后来他任命自己的学生拉尔(Lull,盎格鲁——撒克逊人)接任大主教。————中译注

    注33 富尔达修道院是中世纪德意志最大的修道院,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是德意志的学术中心。公元744年由卜尼法斯所创,后由莫鲁斯接任(详参本书第五讲注)。据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原序:富尔达修道院院长鲍古尔富斯(Baugulfus)将艾因哈德本人送至查理大帝的宫廷。此处人名原文拼写似有误。————中译注

    注34 狄奥多尔夫(Theodulf de Orléans,750——821年):法兰克王国高级教士、神学家、诗人。原是查理大帝的宫廷侍臣,公元775年任奥尔良主教。阿尔昆之后主管全国教育。公元804年任查理大帝首席神学顾问。赞助艺术,兴修教堂,改革教会事务,倡办学校。被视为当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中译注

    注35 公元829年,巴黎主教会宣布,教会学校隶属于教会,由主教直接掌管。————中译注

    注36 阿尔昆于公元796年离开宫廷,到著名的图尔圣马丁修道院任院长,该修道院成为整个法兰克王国的学术中心。————中译注

    注37 Didascalica,Reg., 191.————英译注

    注38 波伊提乌(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470——475?至524年):古罗马学者、基督教哲学家、政治家。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并加注释,并译出柏拉图所有的著作(据说有注释)。他的逻辑学著作对中世纪教士的培养至关重要。他的翻译和注释,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的翻译和注释,是经院哲学的基本教材。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古希腊细密精确的学术用语得以用拉丁文保存,而希腊文本身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知者甚少。所著《算术原理》《几何原理》和《音乐原理》成为中世纪教授四艺的课本。主要著作《哲学的慰藉》探讨生活哲理和基督教思想,被译为多种文字,广泛用作中世纪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中译注

    注39 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约490——约585年):古罗马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僧侣。公元540年后退出政界,创办一所寺院,保存了罗马文化的精华。本人虽非大作家或学者,但所从事之手稿搜集抄录工作功不可没。曾编写过《神学教育与世俗教育之选择》。是他将自由七艺与圣经中智慧的七根柱子联系起来。————中译注

    注40 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约560——636年):基督教神学家,最后一位西方拉丁教父,西班牙塞维尔地区大主教,百科全书编纂者。《词源学》为其最重要著作,全书分20卷,根据基督教教义和当时培养神职人员的要求,将所收集到的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和基督教教父的著作加以汇集整理并予以阐释,第一次明确了“三科”与“四艺”的提法。为了说明当时的知识体系,特详述各卷内容如下:三科(卷1、2)、四艺(3)、医学(4)、通史简编(5)、教会礼仪(6)、神学(7)、各地教会及各种异端教派(8)、人类及各地各语言的人类分类(9)、文学(10)、人与人性(11)、动物(12)、天文(13)、地理(14、15)、矿产(16)、文化(17)、战争(18)、建筑与服饰(19)、菜肴及家庭用品(20)。其中第5卷是后世辞书编纂家的重要资料来源。————中译注

    注41 “ brèvlaire”一词兼有每日祈祷书与摘编之义。————中译注

    注42 卡佩拉(Martianus Capella,创作时期4世纪末——5世纪初):北非人,迦太基律师。用散文和诗的形式介绍七艺,在文化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后期。其著作全称不详,根据手稿,前两部题为《墨丘利与论学术的联系》,其余七部分别对应七艺:《论文法》《论修辞》《论逻辑》《论几何》《论算术》《论天文》以及《论音乐》。主要内容是墨丘利给他的新娘七位使女,她们各自代表一种技艺,并为新娘宣讲。此处涂尔干所说的时间有误。————中译注

    注43 “柱子”一说典出圣经《旧约·箴言》第9章“智慧建造房屋,凿成七根柱子”。卡西奥多鲁斯第一个将自由七艺与之联系在一起。

    基督教教义认为,人应具备七德,“勇、义、智、节、信、望、爱”,即勇敢、正义、智慧、节制、信仰、希望和博爱。其中前四项为四枢德,后三项为三超德。

    另外,教会还制定有七项圣事:浸洗礼、坚振礼、圣餐礼、告解礼、圣职礼、婚配礼、终敷礼。

    在哥特式建筑的雕塑、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细密画和壁毯,以及与宗教生活有关的墓碑雕刻上,七门技艺分别有各自固定的代表人物:普里西安(文法)、西塞罗(修辞)、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毕达哥拉斯(算术)、欧几里得(几何)、托勒密(天文),以及毕达哥拉斯或图巴-该隐(音乐,前者据说是因为算术起源于音乐;后者据说是音乐的发明者)。————中译注

    注44 查理大帝曾师从阿尔昆学习天文、算术与哲学。————中译注

    注45 此二例分别见《旧约·创世记》第4章;《旧约,撒母耳记(下)》第17章。————中译注

    注46 莫鲁斯(Rabanus Maurus,约776——856年):先后在富尔达修道院和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学习,公元818年起执掌富尔达修道院。大力推行七艺教育,著有文法、天文、算术等多种修道院学校教材。其中819年出版的《论圣职者的教育》为中世纪最著名的教材之一。公元847年起任美因茨大主教。————中译注

    注47 阿里乌派(Arians):古代基督教异端派别之一,反对三位一体教义,主张基督是人不是神,反对教会占有财产,公元325年被尼西亚公会议斥为异端,但得到下层民众的拥护。————中译注

    注48 普朗特尔(Karl von Prantl,1820——1888年):德国哲学史家,逻辑学家,著有《西方逻辑史》。————中译注

    注49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ulgate):主要由圣哲罗姆翻译而由天主教会采用的拉丁文本圣经,约公元405年告成。此后数百年各种修订本纷纷出现,13世纪巴黎大学所出版本最为重要,为神学教学和神学辩论提供了公认标准。1546年特伦特公会议将此本定为唯一权威的拉丁译本。————中译注

    注50 普里西安(Priscian,活动时期约公元500年):古代罗马最负盛名的拉丁文文法学家,所著《文法基础》对拉丁文教学乃至欧洲普遍的文法教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文提到的《论名词、代词及动词》系专门为文法教学所撰写的一篇论文。他的著作在7——9世纪被广泛引用,逐渐成为中世纪各学校文法教学的标准用书,也为思辨语法(语言的逻辑)在13、14世纪的兴起提供了先决条件。他的作品大量引用拉丁语著述家的文句为例证,从而保存了许多佚文。

    多纳图斯(Donatius,活动时期为4世纪中叶):古罗马著名文法学家、修辞学教师,圣哲罗姆曾为其学生。著有大小两本文法教科书《文法进阶》和《文法初阶》,后者为青年学生而写,采取问答形式,讲授八大词类的基本课。整个中世纪都在使用这本教科书。他还撰写过关于泰伦提乌斯和维吉尔的详细评注(见本讲下段)。————中译注

    注51 洛蒙德(Lhomond):18世纪末的拉丁文法权威。————中译注

    注52 欧塞尔的雷米吉乌斯(Remigius d’Auxerre,公元908年卒):中世纪哲学家。曾任本笃会圣日耳曼修道院院长。曾在巴黎、兰斯、欧塞尔等地学校任教。对自由七艺、古典作品、圣经、波伊提乌的《哲学的慰藉》等做有评注。————中译注

    注53 《阉奴》(Eunuchus)系罗马伟大喜剧作家泰伦提乌斯(Publius Terentius Afer,约公元前195——公元前159?)的作品(公元前161年)。泰伦提乌斯著有六部诗体喜剧,长期被看作纯正拉丁语的典范,现代风尚喜剧的基础。《阉奴》一剧使其家喻户晓。俄瑞斯忒斯作为希腊神话中的著名悲剧性人物,被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等创作成剧,成为悲剧风格的典型。此处的意思是说机械照引多纳图斯的文法学家,将戏剧人物误作实有其人。————中译注

    注54 奥扎纳姆(Antoine Ozanam,1813——1853年):法国历史学家、律师和学者,天主教味增爵会创始人,该会1833年创建于巴黎大学,逐步发展成世界著名的慈善组织。————中译注

    注55 亚历山大利亚学派(the Alexandrians):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希腊化时期著名的文化中心,欧亚非各民族思想在此交汇,政治气氛宽松,学术思想活跃。柏拉图主义者在此建立学派,公元2世纪后期,基督徒在此建立教理学校,在3——4世纪成为基督教神学中心,主要人物有克莱门特(克莱芒)、奥利金等。————中译注

    注56 弗里德基斯:原文为“Fridugise”。阿尔昆有一学生名叫弗里德基斯(Fredegisus de Tours,?——834年),写有一封《论虚无与黑暗》的信,为虚无的实质性辩护,“黑暗”即灵魂认识之前的蒙昧,“虚无”指柏拉图创世说中“世界灵魂”被创造之前的“前存在”状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中称此人为修道院院长。参见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207页。————中译注

    注57 Migne,101,p.975.

    注58 埃里金纳(John Scotus Erigenus,810——约877年):即爱尔兰的约翰(当时爱尔兰与苏格兰并无分别),基督教神学家、评注家,加洛林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任法王查理二世宫中文法和辩证法教师。主要著作《论自然的区分》有泛神论倾向,受到教会谴责。————中译注

    注59 加洛林王朝早自9世纪中期开始即已陷入纷乱之中,国王积弱,权势旁倾,但在公元887年被罗贝尔(卡佩)王朝的国王废黜后,加洛林王室成员又曾于10世纪两度重掌政权。作者故有此言。更要注意到,今天的人们习惯于以国王接连世袭的眼光去看待王朝继替,但当时国王的尊号在相当程度上是个人性的,经常可以成为军事竞争或贵族夺权的对象。————中译注

    注60 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Ⅱ,约1035——1099年):1088——1099年任教皇,适逢发生历史深刻变革的时代,也是教会经历危机与变革并调整对世俗威权的关系的时代。1095年在克莱芒(Clement)会议上发出关于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号召,十字军于1099年攻克圣地耶路撒冷。————中译注

    注61 查理大帝在某种意义上是十字军战士的鼻祖。曾出兵打击基督教世界之外的“敌人”,击退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异教徒部落,进攻西班牙的回教徒,每次远征都带一批传教士随行,任务是立即使被征服地区改信基督教。————中译注

    注62 热尔贝(Gerbert,约945——1003年),999——1003年任教皇,即西尔维斯特二世(Pope Sylvester Ⅱ)。早年即受教皇赏识,曾为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的太子当导师,983年暴乱后逃往兰斯。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优秀的教师,曾发明多种实用教具,编制修辞学图表,制作数种天文仪器、风琴和测弦器等。————中译注

    注63 富尔贝尔(Fulbert,约960——1028年):法兰西夏特尔主教,990年任该城座堂学校即夏特尔学校(Ecole de Chartres)校长,在他主持下,该校成为欧洲重要学术中心。1006年起任该城主教。————中译注

    注64 (拉昂的)安瑟伦(Anselme of Laon,11世纪上半叶——1117年):神学家,著名的早期经院哲学家,曾在贝克学校(见下)师从坎特伯雷的圣安瑟伦学习。11世纪最后25年在巴黎教学,成绩卓著。1110年左右返回拉昂,创立神学和注释学校,颇为著名。1114年左右阿伯拉尔曾在此校学习。————中译注

    注65 兰弗朗克(Lanfranc,约1005——1089年):意大利本笃会修士,在诺曼底地区的贝克修道院任教,颇有名望。当时此地为欧洲著名文化中心,学者云集。1070——1089年期间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中译注

    注66 卡佩王朝:中世纪987——1328年的法兰西王朝。其历代国王通过扩大并巩固王权,为法兰西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王室统治范围开始越出巴黎周围的狭小领地。————中译注

    注67 圣热内维埃夫(Sainte-Geneviève,约422——约500年),巴黎的女圣保人,预言巴黎将受匈奴攻击。451年匈奴国王阿提拉进逼巴黎,热内维埃夫劝说居民留城固守,后来,阿提拉于奥尔良被击败。————中译注

    注68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始建于1163年,系根据年代更为久远的圣艾蒂安大教堂和6世纪的圣母堂改建而成。腓力二世(Philippe-Auguste,奥古斯特系其名号,1165——1263年):卡佩王朝杰出国王(1179——1223年),逐步收回英格兰国王占有的法国领土,尤其注重巴黎建设,规划市内街道。曾为圣母院学校颁发特权证书,在拉丁区一带〔城岛(见后注)与圣热内维埃夫山之间〕建立学校的治安特权,意欲平抑学生与市民之间的冲突。————中译注

    注69 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1079——1142年):法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因对共相问题的解释和创造性地运用辩证法而著称于世,也因浪漫故事而为人传奇。阿伯拉尔在巴黎圣母院主教座堂学校任教时,与管堂神甫富尔贝尔的外孙女爱洛漪丝(Heloise,1101——1164年)发生热恋。为不妨碍阿伯拉尔的神学教师前程,17岁的爱洛漪丝与之秘密成婚,并生下一子。富尔贝尔恼羞成怒,指使人私下将阿伯拉尔阉割。作者下文所谓“体相”即婉指此事。日后卢梭以此事为原型写成著名的《新爱洛漪丝》。有关他此前此后的多次著名论战与讲学盛况,以及对于当时整个知识界人文精神的影响,参见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31——44页。————中译注

    注70 据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253页,19世纪初学者拉姆萨特(de Ramusat)著有《作为一个人、一个哲学家和神学家的阿伯拉尔》。————中译注

    注71 布列塔尼(Brittany):法国西北部大区,曾是古代省份和公爵领地。阿伯拉尔就是布列塔尼人。————中译注

    注72 瑟诺博斯《法国史》(中译本)第136页举证:阿伯拉尔在巴黎圣热内维埃夫山上做露天讲学,因为巴黎城中没有一个大厅能够容纳下他的听众。————中译注

    注73 (伦巴第的)彼得(Peter Lombard,法语为Pierre Lombard,约1100——1160年):巴黎主教,所编纂的《教父名言集》(Liber Sententiarum )汇集了早期基督教教父的教导和中世纪诸神学家的见解,集多年神学教材之大成,在16世纪之前一直是各大学法定教科书。————中译注

    注74 上帝一位论(unitarianism):主张上帝只有一个位格,反对三位一体说。否认基督之神性,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前述阿里乌学派即持该主张。————中译注

    注75 或音译为西岱岛。巴黎城筑于2000年前,位于塞纳河一岛屿上。现代巴黎城已自该岛向周围伸展,远远超过塞纳河两岸。但城岛一直是巴黎古城的教权与俗权中心,塞纳河左岸则一直是文化生活的中心。————中译注

    注76 德尼弗尔教父(Heinrich Suso Denifle,1844——1905年):多明我会学者,遍访欧洲各主要国家图书馆,后利用担任梵蒂冈档案馆副馆长的机会,于1885年出版了材料扎实的《1400年前的中古大学》(Die Universitäeten des Mittelalters bis 1400),推翻了布拉伊的研究结论,开列出几十个从教廷文献中重新发现的中世纪大学,使对中世纪高等教育的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后应巴黎大学之邀,整理出版其早期历史资料。大学图书馆长夏特兰(Chatelain)为他的助手。在数年时间里,他们就很快编出对开本四大卷《巴黎大学文件汇编》(Cartularium Universitatis Parisiensis ,1889——1897)和两卷《文献补编》(1894——1897)。据德尼弗尔本人在第二卷序言中说,他在教廷登记室看过20万封信,用了其中8000封作为该卷注释。————中译注

    注77 杜·布拉伊(Du Boulay):即Bulaeus。据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下卷),第742页,该书出版日期为1665——1673年。————中译注

    注78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during the Middle Ages”,Paris and Besançon, 1850.————英译注

    注79 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引用了H.(而不是M.)Rashdall的同名著作,牛津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3卷本。————中译注

    注80 先贤祠(Panthéon):建于1755——1792年,路易十五患重病,病愈后想以此作为对圣热内维埃夫的谢恩奉献物,取代以这位女主保圣徒之名命名的5世纪修道院。后修道院日渐圮毁,大革命期间改为先贤祠。祠内有铭文“国之伟人,永膺感戴”。葬有雨果、伏尔泰、卢梭,左拉等。————中译注

    注81 瑟诺博斯《法国史》中译本第122页:1291年的巴黎纳税人花名册上,载有三百多个行会。仅皮匠一行,至1160年后便分为五个行会:皮鞋匠、鞣皮匠、补鞋匠、制皮带匠、制钱袋匠。————中译注

    注82 阿伯拉尔认为自己的老师有负盛名,甚至批评自己的老师像一棵光长叶不结果的树木,一座光冒烟不发火的炉子,只学了不到两年就离去了。————中译注

    注83 出师活儿:中世纪时学徒为取得师傅资格而向行会呈交以做鉴定的手工制品。————中译注

    注84 库尔松(Robert de Courçon,1160——1219年):曾为罗马教皇伊隆桑三世的特使,1215年制定巴黎大学首部章程。担任过巴黎大学训导长。————中译注

    注85 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中译注

    注86 索尔斯伯里的约翰(John de Salisbury,1115或1120——1180年):英格兰著名拉丁语学者,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秘书和夏特尔主教。————中译注

    注87 同乡会(nationaux):中世纪大学中由某一地区或某个国家来的学生为了相互保护和合作而在异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团体。在一些大学里,这种同乡学生会负有教育学生和检查学生的责任。每一个学生都受其监督者管理,而监督者本人则由选举产生,任期从一个月(巴黎大学)到一年(博洛尼亚大学)不等。通过参加选举和会议,大学生们也体验着宪政的实际运作。后来有许多人在君主的各种委员会和政务会里任职。本书将同乡学生会简译成同乡会,但敬请读者注意它与现代具有纯粹乡谊性质的同乡会不同。————中译注

    注88 教授会(Facultés):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师法团组织,一般大学有文学(艺学)、法律、医学和神学四个教授会(比如本讲中的巴黎大学),每个教授会推选一位主任,大多由资深教授担任,为该会在大学组织中的代表。但是,由于日后教授法团组织、教学专门化单位、学生管理单位这三种性质逐渐融合,人们逐渐用系科来称呼。本书以下翻译作院系或系科,但请注意它起源时的法团意涵。————中译注

    注89 据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67页:除了大学院墙外的普雷·奥·克勒克运动场,不存在任何涉及整个社团组织的地产或建筑问题。关于“艺学院”的译法(而不是“文学院”或“人文学院”等更能为现代读者所接受的措辞),当然是想要突出“自由七艺”的源流,也依据了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的译法。在没有统一的、更好的中文译名之前,译者只能尽量保持全文的统一(比如艺学教师之类),也许有些地方显得怪异。————中译注

    注90 1229年,巴黎大学学生与市民因生活纠纷发生冲突,学生受伤。次日学生报复。巴黎主教起诉学生,摄政王后下令追查,抓捕学生。学生与国王卫队发生流血冲突,许多学生被卫队杀死,巴黎大学大部分人员参加罢课,并撤往奥尔良。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巴黎几乎没有再开任何课程。直到1231年,教皇格雷古瓦十一世(1145——1241年)出面调停,发布谕旨,同意颁布新章程,大学恢复,并扩大了1200年即已获得的特权:结盟权与罢课权。国王圣路易确认巴黎大学具有法人资格。至此,巴黎大学摆脱被监护地位。————中译注

    注91 蒙彼利埃(Montpellier):法国南部古城,1160年建立法律学校,1220年建立蒙彼利埃大学,1221年在大学中建立医学院,在中世纪曾闻名于世。————中译注

    注92 博洛尼亚(Bologna):意大利北部古城,一译波隆纳,12世纪初成为自由市镇,博洛尼亚大学建于11世纪,系欧洲最古老、最有名的大学之一,在12——13世纪名望最高,成为欧洲研究民法和教会法规的主要中心。————中译注

    注93 巴黎大学的法学院只讲授教会法规,1219年,教皇洪诺留三世(Hon oriusⅢ)颁令禁止民法教学。直至1679年,法王路易十四才颁布敕令,准许巴黎大学讲授民法。————中译注

    注94 萨维尼(Friedrich Karl von De Savigny,1779——1861年):现代德意志民法体系和一般私法理论的创始人,并以其国际私法体系闻名于世。著有七卷本的《中世纪罗马法历史》。————中译注

    注95 腓特烈二世(Frederic the Second,1194——1250年):1197年起任西西里国王,1212年起任德意志国王,1220年起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4年在那不勒斯(Naples)创办欧洲第一所国立大学。————中译注

    注96 方济各会(the Franciscans):13世纪初由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创立。当时该会会士遍及欧洲各地,设在巴黎和牛津等大学城市的修士住所改作神学院,不久即成为欧洲最著名的神学教育机构。

    多明我会(the Dominicans):1215年由圣多明我创立。1217年,多明我将分别位于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附近的房产献出创办神学院。————中译注

    注97 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修士们在取得教授资格方面时常不符合程序,经常不与其他教师联合罢课(他们又有什么必要呢?),由于靠布施生活,所以也经常不问学生要钱,从而造成不正当竞争。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54年责令修士遵守大学规章,并颁令限制修会在大学里的特权。但其继承人、前方济各会护卫枢机主教亚历山大四世,则于同年颁发教谕《反隔离》,取消了前任的诏书,并于次年颁发教谕《新的光明之源》,确定了修士对大学教师的彻底胜利。————中译注

    注98 高卢主义(Gallicanisme):出现在法兰西的一整套宗教和政治理论及实践,强调限制教皇权力,世俗君主权力不受侵犯,一度成为法国天主教的主要特征。————中译注

    注99 小品(ordres mineurs):一译“次级神品”。中世纪教会接受神职者从削发礼开始,即领受小品,可享受教会俸禄。————中译注

    注100 法兰西岛(Ile-de-France):卡佩王朝时期,王室直接管辖的范围十分有限,王室辖地仅限于包括巴黎和奥尔良在内的所谓“法兰西岛”的狭长地带,即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的小片分散地带。王室辖地不到3万平方公里,而此时名义上属于法兰西的领土有45万平方公里。如今,法兰西岛是法国22个大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辖有包括巴黎市在内的8个省。————中译注

    注101 此处指现代罗曼诸语言和方言,主要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需要指出,巴黎和法兰西岛的方言直到15世纪左右才成为法语的官方正式语言,此前,皮卡第语、诺曼底语等都是与之地位相仿的方言。————中译注

    注102 日耳曼诸语言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以及各主要北欧语言。————中译注

    注103 包括现代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种族上,低地国家形成了西欧的古日耳曼语与拉丁语继承者之间的过渡地带。————中译注

    注104 诵经教士(Chantre,precentor):主管修道院的图书室(抄录经文)。————中译注

    注105 亚历山大四世(Alexander Ⅳ,1199——1261年):1254——1261年任教皇,支持巴黎众修士反对世俗教师,在法国增设异端裁判所。————中译注

    注106 校长(recteur):大约出现于1245年。为巴黎大学最高长官,起初只能由艺学院教授担任,并要求候选人具有七年以上教授文法或修辞学、或教授哲学两年以上的资历。开始每月改选一次,后来每三月改选一次。校长对内进行最高监督,对外代表学校与后来的宗教裁判所、巴黎市政会议等打交道。对于国王,校长利用教皇赐予的特权保护自身利益;对于教皇,校长又利用国王批准的特权,使学校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16世纪以后,校长一年改选一次。————中译注

    注107 福阿尔街(rue du fouarre):巴黎街道名,索邦神学院所在地。————中译注

    注108 博韦人文森特(Vincent de Beauvais,1190——1264年):多明我会僧侣。著有卷帙浩繁的《伟大镜鉴》(分为《自然镜鉴》《教义镜鉴》《历史镜鉴》),是13世纪最完备的学问百科全书。后又写了其中《史鉴》的摘要《备忘录》。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的许多方面,他的著作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中译注

    注109 圣水(bénite):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中业经祝福而用来为教堂、住宅和礼拜用品祝圣的特别的水。————中译注

    注110 托钵修会(des ordres mendiants):亦称“乞食修会”,天主教修会的一种,起自13世纪,初期拥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四大修会,规定不置恒产,会士以托钵乞食为生。其活动范围和组织体制与隐修院修会不同,后者主要在隐修院里活动,各以本修院院长为最高领导人。托钵修会则渗入社会各阶层,总会长直接隶属于教皇。————中译注

    注111 随着图书在大学里被广泛使用(而不再是在修道院的图书室中被拴在书桌上),开本变小,装潢不再像以往那般讲究,原本有花体首字母和装饰字体的地方常常留出空白,囊中羞涩的买主(常常是研究哲学和神学的人)直接买走誊抄本,而富裕的顾客(多为法学家)则可再让人在相应位置上画上字母。简略记号越来越多。有关由此引发的书写文化传播及新的文化事业阶层的形成,参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92——94页。————中译注

    注112 纳瓦尔学院后来长期是欧洲最先进的中学之一,培养出伊拉斯谟、亨利三世、亨利四世、黎塞留和波舒哀等名王大哲。另据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114页,该学院创建于1304年。————中译注

    注113 高僧布克(Dom Martin Bouquet):大革命前圣泽芒修道院僧侣,历史编撰家,在1738——1752年间编成《高卢和法兰西作家文库》或《高卢和法兰西历史著作汇编》的前八卷。————中译注

    注114 在今天的法语中,是公立男子中学校长的意思。————中译注

    注115 维特里的雅克(Jacques de Vitry,1180? ——1240年):13世纪初最著名的传教士,参加过十字军东征。曾任巴勒斯坦境内主教。著有《东方史或耶路撒冷史》,为13世纪的历史及风俗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其中第二卷是对西欧的严厉控诉,因为他们对十字军的神圣事业漠不关心。另著有《书简》。————中译注

    注116 普雷沃斯廷:1206——1209年任巴黎大学校长。————中译注

    注117 埃斯图维耶(d’Estouville):1452年,在法王查理七世的支持下,以教皇特使身份对巴黎大学执行新的改组行动。————中译注

    注118 牛津大学于12世纪末建立,剑桥大学于1209年建立,维也纳大学于1365年建立,布拉格大学于1348年建立,莱比锡大学于1409年建立。————中译注

    注119 拉缪(Petrus Ramus,法语名为Pierre de la Ramée):法国哲学家、逻辑学家与修辞学家。曾求学于巴黎纳瓦尔学院,1536年取得艺学士。后在巴黎的勒芒学院与万福玛利亚学院讲授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1546——1572年任巴黎大学艺学院院长。1561年前后改信新教,1572年于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中被暗杀。————中译注

    注120 法语此词兼有送进修道院、与世隔绝、幽禁等义。————中译注

    注121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时期,拿破仑在全国大力推行严格集权的教育改革。按照更加正规化、军事化和功能化的路子实行中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公立中学,还是地方中学,中学生均实行严格的纪律训练,过着军事化的生活。上下课均以击鼓为号,一犯大过即被开除。拿破仑改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校培养出忠于皇帝的能干的行政人员和经济部门的实际领导者,他们不是思想活跃分子,而是有谋生技能、奉公守法的公民和热情、勇敢又顺从的战士。高等教育只限于培养工程师、教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分别由革命期间建立的专门学院来完成,如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工科学校、中央高等工艺制造学校等,参见本段下文对高校取代大学的说法。————中译注

    注122 我们这里被迫使用现代译法,请注意“学士”、“(行会)师傅”和“讲师”是一个词。所以,“艺学学士”就是“艺学师傅”,也就有了上讲坛的可能性。————中译注

    注123 我们在此保留了这个词的原型。法语中此词指中学毕业会考合格者,即“业士”,也就是上文所说的“baccalauréat”(按照本段下文的说法,是前者的一种应急的不规范说法)。我们会看到,它实际上用来指多种领域中的某种初级见习身份。————中译注

    注124 学习骑士(page):在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子弟在幼年时代便离开家庭,到某个亲王或贵族家中学习怎样当骑士,他要学习如何使用武器、打猎、音乐、跳舞和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一些技能。然后,他可以晋升见习骑士,再晋升骑士。“knight bachelor”目前是英国爵位体系中最低一级爵士,在欧洲历史上,过于年轻的骑士只是见习骑士,还不能成为自树其帜的“方旗骑士”(banneret),只有在有了军功和拥有足够土地后,才可提出晋升申请。————中译注

    注125 圣莱米(Saint-Rémi):即兰斯的莱米吉乌斯(Remigius of Reims,约437——约533年),兰斯主教,劝化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信奉基督教,大大促进基督教在法兰克全境之传播。其圣日为10月1日。

    大斋节节期不定,一般复活节(每年三四月间)前一周的礼拜日为棕枝主日,棕枝主日的前40天为大斋节节期。涂尔干在下一讲中明确指出,教学时段为每年10月1日到次年3月25日。————中译注

    注126 加尔默罗修会(Carmelite):又称圣衣会,中世纪天主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和奥古斯丁会(奥斯定会)并称。————中译注

    注127 圣托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即(意大利)阿奎诺地方的托马斯,1224或1225——1274年〕:基督教神学家、经院哲学家,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两部巨著。1252年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1256年开始在巴黎大学任教(1256——1265年;1268——1272年)。曾多次与人展开论战。其中第二次巴黎时期,一方面反对艺学院中阿维罗伊主义者激进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一方面反对神学院方济各会学者保守的奥古斯丁主义,故此深感正确理解亚里士多德原著的重要性,对《物理学》《后分析篇》《解释篇》《政治学》《伦理学》《论灵魂》等做了评注。————中译注

    注128 即城邦。————中译注

    注129 布里当(Jean Buridan,1300——1358年):亚里士多德学派哲学家、逻辑学家,曾在巴黎大学随唯名论思想家奥康姆学习哲学,任教巴黎大学艺学院30年之久。1328年及1340年先后任该校校长,并于后一任校长任上签署禁止将奥康姆学说教条化的条令。————中译注

    注130 波菲利(Porphyry,约234——约305年),新柏拉图主义希腊哲学家,师从普罗提诺(柏罗丁)。著述丰富,涉及哲学、语言学和自然科学等。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所做导论后来被波伊提乌译成拉丁文,成为中世纪标准教科书。“波菲利之树”是中世纪研究逻辑分类的重要观念。波伊提乌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包括《范畴篇》及波菲利对此篇所做注释,还撰写了《范畴篇》、《解释篇》的注释,这些注释与译著在中世纪早期被广泛用作辩证法教材。而他翻译的《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辨谬篇》《正位篇》(此四篇与以上两篇共同构成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则直到12世纪才被人发现。————中译注

    注131 科尔瓦比(Robert Kilwardby):13世纪多明我会的僧侣,曾在巴黎大学任教,并于1270年前后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中译注

    注132 阿马尼亚克(Armagnac)战争:阿马尼亚克为法国西南部一地区名。从12世纪起,成为法王控制区与英王控制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根据1360年《加莱条约》,英王取得对该地区的宗主权。1380年,年仅12岁的查理六世继位,成年后成为间歇发作的精神病人。此时,封建贵族乘机结党争权,形成以勃艮第公爵为首的勃艮第派和以奥尔良公爵(系查理六世之兄弟)为首的阿马尼亚克派(奥尔良公爵之岳父为阿马尼亚克伯爵)。1407年,奥尔良公爵在巴黎被勃艮第公爵所杀。巴黎人全体拥戴勃艮第派,市内笼罩恐怖专政气氛,打手队在市区巡行,见奥尔良人便杀。阿马尼亚克伯爵联合另两位南方领主,兵临巴黎城下,市民倒戈,与之谈判。勃艮第公爵退出巴黎城。阿马尼亚克派控制了查理六世。英王亨利五世趁机于1415年恢复对法战争。勃艮第派投降英军。英军很快占领巴黎和法国北部地区。1418年后,查理七世与勃艮第公爵取得和解,阿马尼亚克派权势不再。1428年英军围攻奥尔良,次年奥尔良守军击退英军(史传民女贞德星夜驰援,军心大振;后巴黎大学在审判贞德为女巫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中译注

    注133 比维斯(Juan Luis Vivès,1449——1540年):西班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学生。在教育、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强烈反对经院哲学,主张以归纳法为研究方法。1509——1512年曾在巴黎学习。1531年写成《论纪律二十卷》,主张运用个人的探索与经验进行归纳的原则来学习自然。————中译注

    注134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年):瑞士教育改革家。主张贫民教育,强调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他的大多数教育原则被现代初等教育所接受(至少是表面上,因为涂尔干似乎对此很有疑惑,参见第十九讲开头)。————中译注

    注135 例见拉伯雷《巨人传》第五部第19章以下。1532年,拉伯雷在里昂首先出版了政治小说《巨人传》的第二部(全书共五部,1564年出齐),次年即1533年,最高法院与巴黎大学就宣布此书为禁书。————中译注

    注136 约诺土斯(Janotus):索邦的神学大师,参见《巨人传》第一部第18章以下。————中译注

    注137 和上文所说的培根不同,这里指的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他有关归纳推理的重要性的观点,参见《工具论》。————中译注

    注138 愚人节(fête des fous):中世纪欧洲民间节日,定在1月1日或此日前后,特别盛行于法兰西,13世纪前后演变成讽刺基督教道德礼仪的一种场合,可以假扮高僧达官,肆意妄为。虽屡遭禁止,1431年巴塞尔会议也规定处罚办法,但直到16世纪才绝迹。这一节日更类似于今天的狂欢节,而非愚人节。————中译注

    注139 科尔迪埃(Mathurin Cordier,1479——1564年):巴黎大学教师,加尔文1523年进入该校,曾在其门下学习拉丁文。————中译注

    注140 据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译本),第137页,应为Jean Standonck。据李兴业《巴黎大学》,第143页,Johann Standonck为荷兰人,1485年曾任巴黎大学校长。————中译注

    注141 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Ⅰ,1494——1547年):1...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