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自我超越最新章节!

    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

    三、青春期教育问题

    四、少年犯罪与预防

    五、教育孩子的职责

    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从降生之时起,婴孩就想要把自己和母亲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不仅非常密切,而且影响深远。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就难以指出他的哪些特征纯粹是出自遗传了。每一种可能是遗传的基因,都已经被她的母亲修正、训练、教育,而改头换面过了。而她的教子办法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所有潜能的发展。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当产生新的情境,其中就有千万点都需要她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孩子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一)母亲的影响

    在母亲的各种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出她的态度。每当她抱起她的娃娃四处走动,对他喃喃细语,替他洗浴,或喂他食物时,她都有使他和自己发生联系的机会。如果她对自己的办法掌握得还不够,或对他们缺乏兴趣,势必会做出粗野的举动,从而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她没有学会怎样帮孩子洗浴,他会感到洗澡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不但不和她产生亲密的联系,反倒会设法逃避她。她安置孩子上床的方式,她的一举一动,她的一颦一笑,都必须非常巧妙,她照顾他或让他独处的技巧,也必须恰到好处。她必须顾及他的整个环境————新鲜的空气、空间的温度、营养的状况、睡眠的时间、身体的习惯,以及整洁卫生等。在每个小地方,她都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喜欢她或讨厌她、愿意合作或拒绝合作的机会。

    在母亲的技巧之中,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其所有的技巧都是长期训练和培养兴趣的结果。母亲的准备在生命的早期便已开始了。从一个女孩子对比她年幼孩子的态度,以及她对婴儿和她未来工作的兴趣,便可以看出“母道”的第一。对男孩和女孩都施予同样的教育,让他们以为将来他们要从事完全相同的工作,这种教育方法并不可取。假如我们希望培养出很有技巧的母亲,必须教育女孩子要了解母道,让她们喜欢当母亲,把母亲的工作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而且在以后的生活里,当面临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时,不会感到失望。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母亲保护儿女的意识,比其他任何一种意识都要强烈。在动物类(比如老鼠和猿猴)中,母道的驱动力已经被证实较性或饥饿驱动力更强,如果它必须在上述几种驱动力之中选择一种,最占优势的必定是母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的基础并不是性,它出自于合作的目标。母亲常常觉得她的孩子是她自身的一部分。由于是她的孩子,她才和生活的整体紧密联系,她才觉得自己是生与死的主宰。在每一位母亲的身上,我们多多少少都可以发现一种感觉:因为她有了孩子而完成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一件作品。我们几乎可以说,她觉得她是像上帝一样,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了生命。事实上,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对优越地位(成为神圣的目标)追求的一种表现。这让我们明白:为了人类的缘故,我们如何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把优越感目标应用于对别人的兴趣上。

    母亲和外界的种种关系也并不是很简单的,她和孩子的联系不应该被过分强调。不管是为了母亲,还是为了孩子,这一点都必须特别加以注意。过分强调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都会受到忽视。即使我们遇到的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稍稍加以重视,也会应付得比完全漫不经心好。和母亲发生关联的,有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以及围绕着她的整个社会生活。这三种联系必须给予相等的注意,她必须凭借常识,冷静地面对这三者。假如母亲只考虑她和孩子们的联系,难免要宠坏他们而很难使他们发展出独立性以及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在她成功地使孩子们和她自己联系上后,她的第二个工作是把他的兴趣扩展到他父亲身上。然而假使她自己对这位父亲缺乏兴趣,这项工作几乎就不可能完成。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环绕着他的社会生活,继而转向家里其他的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平常的人。因此,她的工作是双重的:她自己必须给予孩子一个信赖的最初经验,然后她必须准备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直到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

    有一个女孩子曾经住过4年医院,在她住院的时间里,她非常受医生和护士们的宠爱。而当她回家后,起初她的双亲也很宠爱她,但是经过几个礼拜后,他们的关怀减少了。假如她要求某件东西而不能如愿时,她会把手指头放进嘴里,说:“我还是住在医院里吧!”她提醒别人:她曾经害过病,并且想要再恢复到能让她随心所欲的情境。在成人中,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行为,他们常常喜欢谈他们的疾病或动过的手术,以此希望能够得到周围人的关怀或关心。

    在另一方面,有时候,曾经让父母大伤脑筋的孩子在一场大病之后会恢复正常,不再骚扰他们。我们已经说过,身体的缺陷是孩子们的一种额外负担,但是我们也说过,它们并不足以解释性格上的不良特征。那么,身体障碍的消失是否对这种改变有所影响?让我们先来看看如下例子:有一个在家中排行第二的男孩子,他说谎、偷窃、逃学、残忍,也不服从纪律,在学校惹出了许多麻烦。他的老师对他束手无策,因此主张送他进感化院。正在这时,这个孩子病倒了,他的臀部患了结核症,结果竟在石膏床上睡了半年。他病愈后,成了家中最乖的孩子。我们无法相信这场疾病会对他产生这样的效果。很清楚,这种改变是由于他认清了以往的错误。以前,他一直认为父母偏爱的是他的哥哥,并觉得自己受到忽视。在患病期间,他发现自己是众人注意的中心,每一个人都照顾他、帮助他,从此便大彻大悟地放弃了“别人总是忽视他”的想法。

    假如要补救母亲们经常造成的错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让她们照顾孩子,并且把孩子送进保幼院,让护士看管。如果我们要找一个代理母亲的人,应该就是能够扮演母亲角色的人————她自己本身一定要像母亲一样地对孩子感兴趣。这样还不如训练孩子自己的母亲来得容易些。在孤儿院长大的儿童经常对别人缺乏兴趣,因为没有人能在这些孩子和其他人之间架起一道人际关系的桥梁。以前,有人曾经对一些在孤儿院长大而发展不良的儿童做过一项实验。他们找了许多护士和修女给予这些儿童个别照顾,或把他们安置在私人家里,让家庭中的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结果显示:只要保姆选择恰当,他们的情况都会有显著的好转。

    由此可见,养育这种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帮他们找出代替母亲或父亲的人,让他们过上平常的家庭生活。假如我们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带开,当务之急也是帮他找寻能够执行父母工作的人。有许多失败者都出自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或婚姻破裂留下的孩子,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母亲的温暖和照顾是多么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继母是非常难当的,因为前妻留下的孩子常常会反抗她们。然而这个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我曾经看过很多人成功地应付了它。在母亲死了之后,孩子可能会转向父亲,并受到他的宠爱。孩子一旦觉得父亲的关怀被继母剥夺了,便会攻击他的继母。假如她觉得她必须反击,那么和孩子的争执必然是一场持久战,那么孩子可就真的惨了。其实,在争执中,最“软弱”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硬向他要求某些东西,他必定会拒绝给予。假如我们都能体会到合作和爱情是绝对无法用武力获得的,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可以避免不计其数的矛盾。

    (二)父亲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和母亲的地位同等重要。孩子在幼年时,和父亲的关系倒还不怎么亲密,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也较晚才产生效果。我们已经说过,假如母亲不能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那么这种孩子在社会感觉的发展上,可能要遭遇严重的障碍。婚姻不美满的情境对孩子而言也是充满危机的,他的母亲可能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把父亲系在家庭里,因此希望完完全全地保护她的孩子。也许父母双方都会为他们私人的利益,而把孩子当作争执的焦点,他们也都希望孩子依附在自己身上,爱自己甚于爱对方。如果孩子们发现了双亲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很巧妙地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父亲或母亲争着来宠爱他。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不可能训练出合作精神的。况且儿童对婚姻和异性伴侣最初的概念,也多是从他们父母的婚姻中得来的。在不美满的婚姻下长大的儿童,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被纠正过来,否则他们的婚姻观也会很成问题。即使是在成年之后,他们也会觉得婚姻注定要成为不幸,会设法避开异性,要不然就认定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不可能获得成功。

    因此,婚姻不和谐的家庭,既不是社会生活的产品,又不能作为社会生活的准备。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相互间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幸福。如果它在任何一方面失败了,就无法与生活协调一致。

    父亲的任务可以用几句话来总结一下。他必须证明他自己对妻子、对儿子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栋梁,他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付职业、友谊和爱情这三个问题,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照顾并保护他们的家庭。他不可忘记,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创造性地位是不容否定的。他的责任不是压抑妻子,而是和她一起工作。尤其在金钱方面,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即使经济来源是由他供给的,金钱仍然是共有的东西,他绝不应表现得好像在施舍,其他人则是在收受。在理想的婚姻当中,男主人供给金钱只不过是家庭中分工合作的结果。有许多父亲利用他们的经济地位作为统治家政的办法。在家庭中不应有统治者,对每一个能形成不平等的因素都应该设法避免。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了男性的优越地位,结果使得女性被置于低下的地位。因此,每位父亲应该知道:不能因为妻子不会像他一样赚钱养家,便以为妻子就不如自己,无论妻子对支持家庭的经济是否出了一臂之力。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谐的,那么谁赚钱或谁应该负担家庭,都不应成为问题。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许多儿童在一生中都把他们的父亲当作偶像崇拜或者视为最大的仇敌。处罚,尤其是体罚,对孩子总是有害的。不能以友善的方式进行的教育便是错误的教育。非常不幸,在家庭中惩罚儿童的责任经常落在父亲的头上。我们说它不幸,第一,它易使母亲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妇女不能真正地教育子女,以为她们是需要强有力的臂膀来帮忙的弱者。如果母亲告诉她的孩子:“等你爸爸回来教训你!”她等于是暗示他们:父亲才是最后的权威以及生活中的实力人物。第二,它破坏了父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惧怕父亲,而不觉得他是可亲的朋友。也许有些妇女怕一旦自己掌握惩罚之责,就会淡化孩子与她的情感,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能把惩罚之责完全推卸给父亲。孩子们并不会因为她招来一名惩罚的执行者,就放弃对她的怨恨。有许多妇女仍然利用“告诉爸爸”作为强迫孩子们服从的手段,这些孩子对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将会做何感想?

    假如父亲是以积极的方式应付生活的三个问题,他便会成为家庭的中坚,他是好丈夫,也是好爸爸。他容易与人相处,也能够结交朋友。如果他结交了朋友,就已经使他的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他不离群索居,也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之外的影响力能够进入家庭中,而他也会以身作则地教给孩子社会感与合作之道。

    在我们现代社会当中,男人有较多的机会可以体验社会生活,可以知道社会制度的利弊,以及他们自己国家甚至全世界的道德关系。他们活动的范围仍然比女性的活动范围大。因此,在这方面,父亲应该做妻子和孩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顾问。但他不能高高在上,他不是家庭教师,他应该像朋友一样劝告妻子和孩子们,并且要避免惹起反感。即使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们的同意,也不必得意忘形。如果他的妻子未曾受过良好的合作训练而反对他的主张,他也不必坚持自己的观点,或想要运用权威来压制对方,应该另找可以消除此种抗拒力的方法。争执是无法使人心悦诚服的。

    金钱不应该被过分强调,或拿来当作争执的题材。西方女性通常不外出挣钱,因此她们对金钱大多也比男人敏感。如果批评她们浪费,她们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夫妻双方应该妥善安排好金钱的使用,而妻子或孩子们也不应运用压力来迫使父亲付出非其能力所能负担的金额,父亲不应该以为他可以只凭金钱来保证孩子们的前途。我曾经读过一本美国人写有趣的小说,其中描述一个白手起家而成巨富的人,希望自己的世代子孙都能免于贫穷之苦。他去找一位律师,请教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此愿。律师问他:“要连续几代富裕才能够满足你的愿望?”他告诉律师,他的能力足以使十代子孙生活优裕。“当然,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律师说道,“但是你可知道你的第十代子孙每一个人身上的血统都来自五百名以上的祖先?有五百个其他的家庭都能说他是他们的后代。这样,他们还算不算是你的子孙?”在这里,不管我们能为子孙做些什么事,其实也都是为整个社会而做的,除此别无选择。

    如果在家庭中没有权威存在,那么其中必定会有真正的合作。父亲和母亲必须合力协商有关他们孩子教育的每件事情。他们任何一人都不应表现出他对孩子之中的哪一个有特殊偏爱,这是最重要的。偏爱的危险性绝非夸大其词。孩子们的自卑,几乎都是因为他觉得父母偏爱其他孩子所引起的。如果父母重男轻女,女孩子自卑情结的发生几乎无法避免。孩子可是很敏感的,假如他们疑心别人较受喜爱,即使是好孩子也可能在生活中走上歧途。个别孩子一向天资较为聪颖或长得较为可爱,父母也很喜欢他。但父母应该有足够的经验,或有足够的技巧来避免表示这一类的喜欢,否则天资较为优越的孩子会使其他所有的孩子蒙受阴影,并感沮丧。他们会嫉妒、怀疑自己的各种才能,而且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会受到挫折。父母应该观察,在他们的任何一个孩子的心中,是否存在认为父母偏心的疑虑。

    (三)孩子之间的合作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家庭合作中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部分,即孩子之间的合作。有许多人问:“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差异怎么会这么大?”有些科学家把它解释为遗传不同的结果,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我们可以把儿童的成长比喻为树木幼苗的成长。一丛树木种植在一起,每一株却都各有不同的生长情况。如果其中有一株因受阳光及土壤惠泽较多而长得比较快,那么它的生长便会影响其他各株的生长。它会遮去它们的阳光,它的根四处伸张,吸走它们的营养,所以它们会营养不良,发育受阻。在一个家庭中,假如有一个成员过分跋扈,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们说过,父亲和母亲都不应在家中占有太突出的地位。如果父亲非常成功或才能出众,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成就不可能和他攀比。他们泄气了,因而对生活的兴趣也受到妨碍。因此,假如父亲在自己的行业中很有成就,他也不应在家庭中过分强调自己如何成功、如何了不起,否则孩子们的发展便会受到妨碍。

    个体心理学在探讨孩子们出生顺序的利弊方面,开拓了一片非常广阔的研究视野。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父母亲之间的合作良好,并尽心尽力地教养其子女。可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排行仍然会造成很大的差异,而且每个孩子也因此在完全不同的情境下成长。我们必须再次强调,即使在同一家庭中,两个孩子也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因此每个孩子都会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境所造成的结果。

    每个长子都曾经历过一段独生子的唯我独尊的时光,当第二个孩子降生时,他便骤然要强迫自己适应另一个新的情境。长子通常都受大家的关怀和宠爱,他已经习惯于成为家庭的中心。在心理毫无准备、措手不及的状况下,他发现自己被逐下了“王座”,家里另一个孩子出生了,他不再唯我独尊了。现在,他必须和另一个对手来分享父母的关怀。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堕落者,这些人的误区多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开始的,他们被另一个孩子的降临深深困扰的感觉铸成了他们的错误的生活模式。

    其他的孩子也都可能在同样情况下丧失其地位,但是他们的感受却都可能不会如此强烈。他们已经有过和其他孩子合作的经验,未曾独享照顾和关怀,但对长子而言,这是截然不同的转变。如果他确实因为新娃娃的到来而遭受冷落的话,我们便无法期望他会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情境。如果他愤愤不平,我们倒也不能怪罪他。当然,假如他的双亲曾让他对他们的情爱怀有信心,假如他知道自己的地位稳如泰山,假如他已经准备迎接新娃娃的降临,并学会怎样照顾新娃娃的话,便不会跌入自暴自弃的境地。

    当发现新娃娃真的夺走了他原来享有的照顾、关爱和赞赏时,他便开始想把母亲拉回自己身边,并考虑怎么做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注意。有的孩子会以最粗野的方式,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进行拼命挣扎。他的母亲因为他惹出的麻烦而对他心灰意冷,他为得到母亲的爱而争战,结果却是失去了它。他觉得自己被冷落一旁,他的行为却真的使他被冷落一旁。他觉得自己理由充足得很,他想:“别人都错了,只有我是对的。”他像是掉在陷阱里,愈挣扎,其在错误中也就陷得愈深。

    受到母亲的反对,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动作粗野、好吹毛求疵或不服从。面对这种情况,父亲会给他一个恢复旧日受宠地位的机会。于是,孩子便移情于父亲,并以此作为报复母亲的一种手段。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找到趣味相投的人。到一定时间他甚至会感到绝望,以为再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关怀。他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脾气乖张、保守畏缩、不能和人坦诚合作等,他的所有动作和表现都指向过去他是众人注意中心的那段业已消逝的时光。因此,年纪最大的孩子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表现出他对过去的兴趣。他喜欢回顾过去、谈论过去,他只是过去的眷恋者,对未来却黯然神伤。这种丧失了权力以及自己一度统治过的小王国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了解权力和威势的重要。当他们长大后,一旦有了机会和条件,便喜欢搬弄权势,并过分强调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因为在他看来,每件事情都应依法而行,而法律也不准随便更改。

    其实不难理解,在儿童时期有过此类经验者,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保守主义的倾向。如果这种人已拥有了一定的地位,他总会疑心别人要迎头赶上他,把他拉下王座,并取代他的地位。

    长子的地位虽然会造成特殊问题,但如果妥善处理,便能化险为夷。假如他在次子出生之前已经学会合作之道,便不会再遭受伤害。我们还发现有些人会发展成习惯保护人或帮助人的性格,他们模仿着父亲或母亲,会经常对年幼的弟妹扮演起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他们中有的还有很强的组织才能。然而保护别人者也可能衍变成希望别人仰赖自己或想统治别人的欲望。根据我在欧洲和美洲研究的经验发现,问题儿童的绝大部分都是长子,紧接其后的是最小的孩子。极端的地位往往导致极端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但我们的教育方法至今还不能成功地解决这种问题。

    次子处于一种完全不同的地位,而这种情境是不能和任何其他孩子相互比较的。从他出生之时起,他便和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因此他比长子更容易和别人合作。在他的周围环境中,将有较多的人乐意和他交朋友,假如长子不敌视他,他的情境是相当舒适的。

    关于次子的地位,最明显的和长子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他的童年期,始终都有一个竞争者存在。在他前面,有一个年龄和发展都遥遥领先的哥哥,他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迎头赶上。典型的次子是很容易辨认的,他表现的行为好像是在参加一项比赛,好像有人比他领先一二步,他必须加快脚步来超过别人。他时时刻刻都处在紧绷的状态中,奋发努力要压过他的兄长并征服他。《圣经》给了我们许多奇妙的心理学暗示,在贾柯布的故事里面,就很高明地描写了典型的次子。他希望成为第一,又想取代伊挲的地位,想打败伊挲并超越他。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总想努力奋斗超越别人。他经常是成功的,通常都会较长子有才能。此处,我们也就无法承认遗传在这种发展中有任何影响。假如他很快地超越长子,那只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较高,即使在长大之后,走出了家庭圈子,他也经常会寻找一个竞争对手。他会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并想尽各种办法超越别人。

    我们不仅在清醒时的生活里可以看到这些特征,而且在人格的各种表现里留有它们的痕迹,在梦里也很容易发现它们。例如,长子常常会做从高处跌下的梦。他们站在巅峰的地位,但是却不敢保证能始终保持这种优越地位。另一方面,次子经常会梦见自己在参加比赛。他们或许跟在火车后面跑,或许正骑着自行车和人赛跑。

    然而这些规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风像长子的,并不一定是长子,他们必须考虑的是整个情境,而不只是出生的顺序。在大家庭里,较晚出生的孩子有时也会处于长子的地位。也会有这样的情况:连续生了两个孩子之后,隔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生下老三,以后又紧跟着来了两个孩子。这样,老三就可能具有长子的全部特性,而次子亦如是;第四或第五个孩子降生后,可能显得像典型的次子。两个一起长大的孩子,只要年龄相差很小,而跟其他的孩子又相差很大,那么在他们身上便会表现出长子和次子的各种特征。

    如果长子在这场比赛中被击败了,那么他就会出问题。如果长子能够保持他的地位,并带领着弟弟或妹妹,那么惹出麻烦的将是次子。如果长子是男孩,次子是女孩,长子的处境将会非常困难,他承受着被女孩击败的危险,这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很可能被他视为一种严重的羞辱。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之间比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之间的紧张气氛要更浓些。在这种争执中,女孩子较受天之惠。到了16岁,她在身体和心灵方面都发展得较男孩子更快。结果她的哥哥放弃了争执,变得心灰意懒,就会不择手段地攻击对方,比如吹牛或撒谎等。我们几乎可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赢的总是女孩子。我们会看到男孩子采用各种错误的方法,可是女孩子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她的问题,并一帆风顺地向前迈进。这种困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要事先知道其危险所在,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在家庭里,各成员都应平等合作、团结一致;家中没有敌对的感觉,也不会让孩子觉得他要面对敌人并花时间与之抗争,这样才能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

    其他的孩子都有弟弟或妹妹,其他孩子的地位也都可能受到威胁,但只有最小的孩子是例外。幼子没有弟妹,但是有许多竞争者,他一直都是家里的娃娃,而且也可能是最受宠爱者。他面临的是被宠坏的孩子特有的问题,但是由于他所受的刺激很多,或是由于他有许多竞争的机会,他经常会向异乎寻常的方向发展,他跑得比其他的孩子快,并超过了比他还能跑的人。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最小孩子的地位一直未曾改变。在人类最古老的故事里,便已经有了最小的孩子如何超过兄姐的记载。在《圣经》里,征服者总是最小的孩子。约瑟夫被当作最小的孩子抚养长大。他出生之后十七年,班哲明出世了,但是班哲明对他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约瑟夫的生活模式完全是最小孩子的生活模式,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优越地位,甚至在梦中也是如此。别人必须向他低头,他的光芒掩盖了他们。他的兄弟们都很了解约瑟夫的梦,他在梦中所引起的感觉,他们也都感觉到了。他们怕他,并且要避开他。然而约瑟夫还真是从最后变成了第一,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成了家里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家庭。最小的孩子成为整个家庭的栋梁,这种现象绝非偶然。人们都知道这一点,并编了许多故事。事实上,他是处在一个相当有利的情境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都会去帮助他,还有许多事物可以激发他的野心和努力,同时又没有人从后面攻击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

    可是,我们说过,第二大比例的问题儿童一般来自最小的孩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都在于整个家庭对他们的宠惯。被宠坏的孩子绝对无法自立,因为他丧失了凭自己力量获取成功的勇气,却总是野心勃勃。大多数富有野心的孩子都是懒惰的,懒惰是野心再加上勇气丧失所造成的恶果:野心大得使人看不出有实现的希望时,自然会令人心灰意懒。有时候,最小的孩子并不肯承认他有任何一种野心,这是因为他希望在每一方面都超过别人,不受拘束,能唯我独尊。从最小孩子可能感受到的自卑感来看,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比他年长,比他强壮、比他经验丰富,他当然会自叹不如。

    (四)独生子与父母的合作

    独生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误区。他只有一个敌手,但是他的敌手并不是兄弟或姊妹,他竞争的感觉针对的是他的父亲,而母亲总是特别宠爱独生子,她怕失掉他,想方设法要将他置于自己的翼护之下。结果他养成了所谓的“母子情结”,终日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并想把父亲逐出家庭的圈子之外。假如父亲和母亲协力合作,让孩子对他们两人都感兴趣,这种情形其实也是可以避免的。可是大部分的父亲对孩子的关怀却不及母亲。独生子非常想征服父亲,他们喜欢年纪比自己大的人。他们经常害怕自己会有弟弟或妹妹。家庭的朋友常常会说:“你该有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了!”他对这种预言深恶痛绝,他要永远作为众人注意的中心,他觉得这才是他的权利。假如他的地位受到挑战,他会认为那是不公平的事。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不再是众人注意的中心,他便会制造出种种事端。另一种可能妨碍其发展的危险是他诞生在小心翼翼的环境中。如果他的父亲由于身体上的原因不能够再生育了,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尽力帮他解决独生子可能遇到的问题。但是在能够生育更多孩子的家庭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独生子。这种父母过分胆小和悲观,他们觉得他们无法承受孩子太多而造成的经济负担。家庭中的气氛充满了焦虑,孩子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假如孩子们出生的时间相隔太远,每个孩子就都会有某些独生子的欲念,而这种情形并不是很理想。经常有人问我:“你认为家庭中孩子们的年龄,最好应相差多少?”“孩子们是应该紧接着出生,还是应该间隔较长的时间?”依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最理想的间隔是3年。在3岁时,假如较小的孩子出生了,长子也能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他的智力也已经足以接受在家庭中不止有一个孩子;假如他只有1岁半或2岁,我们无法和他讨论,他也无法理解我们的道理。因此,我们不能让他准备即将到来的事情。

    在其余全部是女孩子的家庭中长大的独生男孩,也会面临一段很艰苦的时光。他处在全部女性的环境中,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在家,他举目所见只有母亲、姐妹和女仆,由于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他只能在孤独中成长。若“女生们”一起联合起来对付他,则更是如此。他觉得她们必须一起教育他,或者她们想要证明他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此便造成了大量的抗拒和敌意。如果他正好排行中间,他可能是处在最糟糕的位置————他会双面受敌;如果他是长子,他便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如果他是最小的孩子,他可能被塑造成一个玩物。在女孩子中长大的男孩,都是属于不太讨人喜欢的类型,如果他能参加社交活动,和其他的孩子们交往,那么这个问题便能得以解决。否则,在身边的女孩子的集体环绕下,他的作风也会带上女孩子气。纯粹女性的环境和男女混合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假如有家公寓,没有硬性的规定,可以让居住的人按自己的口味任意布置,你可以断定:如果住的人是女性,这家公寓一定会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它的色彩经过特别选择,各种细节也都处理得很审慎;假如男性住在里面,它大概就不会这么整洁了,可能充满紊乱、喧闹和破旧的家具。

    在女孩群中长大的男孩常常会带有女性味,生活也会有女性化的迹象。反过来说,男人会非常重视自己的男性气质,会时时防卫自己,免得受到女性的驾驭。他们觉得必须要肯定自己的不同和优越,因此他们会时时感到紧张。有的男人会朝某种极端的方向发展,若不是变得非常强壮,就是非常软弱。这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同样的,在男孩群中长大的女孩子,也很容易展示出非常男性化的气质。在生活中,她经常会觉得受到不安全感和孤立无助的威胁。

    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

    当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学习时,他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正如所有其他的新环境一样,学校也是对儿童先前准备性的一种测试。如果他准备良好,就会顺利通过这种测试;如果他准备不足,他这方面的欠缺就会暴露无遗。

    我们一般不会记录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和小学时的心理准备,不过这种记录(如果有的话)会帮助我们解释孩子成年以后的行为。这种“新环境的测试”会比一般的学校成绩更能揭示出这些孩子的情况。

    当一个孩子上学时,学校会对他有什么要求呢?他需要和教师合作、和同学合作,同时还要对学习科目产生兴趣。

    (一)老师对孩子的影响

    学生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兴趣。促使并保持学生的专注,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是否能够专注,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有许多学生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他们一般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一下子被学校里这么多的陌生人吓坏了。如若教师又较为严厉一些,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类似记忆力欠缺等现象,不过这种记忆力欠缺并不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那些被教师指责为记忆力欠缺的学生,却可能对学业之外的事情过目不忘。他们完全能够精神专注,但这只有在溺爱他们的家庭情境中出现。因为他们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被宠爱的渴望上,而不是集中在学校的学业上。

    对于这些在学校里难以适应、成绩不佳和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们,批评或责备是没有用的。相反,批评和责备只能让他们相信,他们并不适合上学,只会对上学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孩子一旦获得教师的宠爱,便会成为好学生。如果学习对他们有好处,他们自然会努力学习;但不幸的是,我们不能保证他们永远受到宠爱。如果他们转学或更换了教师,或他们在某一学科(算术对于被溺爱的孩子来说永远是一门困难而危险的学科)上进步不大,他们就可能突然裹足不前。之所以不能勇往直前,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别人把他们所面临的每件事都搞得轻松容易一些。他们从未被训练去发奋努力,也不知道如何去发奋努力。对于克服困难,对于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而勇往直前,他们既没有耐心,又没有毅力。

    绝大多数孩子的学校成绩总是变化不大:他们要么最好,要么最差,要么就居于平均水平。这种变化不大与其说反映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反映了他们心理态度的惰性。它表明了儿童自己局限自己,经过若干挫折后也就不再抱乐观态度了。不过有些儿童的成绩会不时出现一些相对变化。这一事实很重要:它表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并不是命中注定、一成不变的。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也应该好好教育他们实际运用这个道理。

    教师和学生都要破除这样的迷信观念,即把智力正常的儿童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某种特殊的遗传。这将是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谬误,即相信能力是遗传的。当个体心理学率先指出这一点时,人们认为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乐观之见,其实并无科学依据。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都开始相信我们的看法。能力遗传的说法太容易被父母、教师和孩子当作替罪羊。每当出现困难,需要人们努力加以解决时,人们就会搬出遗传原因来推卸责任。但是我们没有权利来逃避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永远对那些旨在推脱责任的任何观点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自己教育的价值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性格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可能毫无逻辑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的。我们这里并不关注身体上的遗传。我们知道,器官的缺陷,甚至器官的能力差异是可以遗传的。不过,连接器官的功能和人的精神能力之间的桥梁会是什么?个体心理学坚持认为,精神也在体验和经历着器官所拥有的能力水平,并且也要顾及器官所具有的能力。不过有时精神对器官的能力顾及得太多,器官的缺陷吓坏了精神,以至于在器官缺陷消除之后,精神的恐惧还会持续很久。

    教师应该清楚不好的成绩单带来的后果。有些教师以为,如果学生把欠佳的成绩单向父母展示,那么他就会因此更加努力。这些教师可能忘记了有些家庭的特殊情况,有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极为严格,甚至严厉。这种家庭的孩子会犹豫是否要把不好的成绩单带回家。结果他很可能根本不敢回家;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甚至会由于恐惧父母的责备而绝望自杀。

    教师自然不用对学校制度负责,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同情和理解来缓和一下学校制度非人性和苛刻的一面。教师可以对那些具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宽和一点,鼓励他们,而不是把他们赶上绝路。那些成绩老是不佳的孩子会感到心情异常沉重和压抑,别人不停地说他是学校最差的学生,结果他自己也这么认为。设身处地地想一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些孩子不喜欢学校,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受到批评,且成绩不好,还丧失了赶上其他学生的信心,那么他自然就不会喜欢学校,就会设法逃离学校。因此,遇到这种孩子逃学旷课,我们也不用感到惊奇。

    德国没有上门给孩子家教的制度,我们似乎也不需要这种教师。公立学校的任课教师对孩子的了解最为清楚。如果他真正懂得如何正确观察,他就会比其他人更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形。有人会说,因为班级人数太多,任课教师不可能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如果我们从孩子一入学就开始观察他们,就会很快认识到他们的生活风格,这样也就可以避免一些后来才观察的困难。即使是班级很大,这也能做得到。显然我们了解这些孩子要比不了解更能好好地教育他们。班级人数过多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应该加以避免,不过这也不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最好不要每年都更换教师,或像有些学校那样,每隔6个月就更换教师。教师最好是跟班进行,随学生进入新的年级。如果一个教师能执教同样的学生2年、3年或4年,这会大有裨益。因为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密切地观察和了解所有的孩子,就能知道每个学生的生活风格中的错误,并能够加以矫正。

    总之,理想的教师实际上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铸造学生的心灵,也掌握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如何从理想过渡到现实呢?仅仅建构理想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推进理想的实现。寻找的结果就是在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

    诊所的目的就是用现代心理学知识服务教育系统。诊所会在一定的日子举办咨询活动————有一位不仅懂得心理学也了解教师和父母生活情况的杰出心理学家和教师们一起参与活动。教师们聚集在一起,每人都提出一些问题儿童的案例,如懒惰、扰乱课堂纪律、小偷小摸等等。有个教师描述了一个具体案例,由心理学家根据其经验和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始讨论,其中包括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什么时候出现的?应该怎么做?这就需要对这个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整个心理发展史加以分析。最后把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对该问题儿童做出一个具体的矫正方案。

    这个孩子和母亲都参与了第二次咨询活动。在确定对母亲做工作的具体方式以后,先是和母亲商谈。首先是让母亲听取她的孩子遭遇挫折的原因。接着,由这位母亲讲述这个孩子的情况,再由心理学家和她讨论。一般来说,母亲看到别人对她孩子的案例感兴趣应该很高兴,并乐于合作。但如果这位母亲不够友好,甚至富有敌意,那么教师或心理学家还可以谈论一些类似的案例或其他母亲的情况,直到她的抵触情绪化解为止。

    孩子们在这种咨询活动中会得到双重的收益:原来的问题儿童恢复了心理健康,他们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恢复了勇气和自信。那些没有去咨询诊所接受咨询的学生也获益匪浅。当班级个别学生出现潜在问题的时候,教师会提议孩子们对此展开讨论。当然,教师会对讨论进行指导,孩子们参与其中,各自都有机会各抒己见。他们通过分析某个问题的原因,比如个别学生的懒惰,最后得出结论。虽然这个懒惰的孩子并不知道他就是讨论的话题,但仍会从众人的讨论中获益良多。

    这个简短的总结显示了把心理学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心理学和教育本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的运作。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

    (二)竞争训练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我们通常会发现当孩子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便远较对合作的准备更为充分。在学校生活中,对竞争的训练又一直持续不断。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不幸。假如他击败了别的孩子遥遥领先,而他的不幸并不见得少于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者。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目标将不会是奉献和给予,而只是夺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正如家庭应该团结一致,各成员都是团体中平等的一分子一样,班级也应该如此。只有依此方向施予教育,孩子们才会真正彼此感兴趣,并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我看过许多有问题的儿童,在经过和同伴合作并分享乐趣之后,态度发生了完全的改变。在此特别举出一个儿童的案例。他出身于一个他觉得每个人都与他为敌的家庭,他以为在学校里大家也会和他作对。他在学校的功课很差,当父母听到相应的消息后,便在家里“修理”他。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孩子在学校里考了坏成绩,会挨骂,把成绩单带回家后,又再次受到处罚。这种情况一次便已经够了,连续两次惩罚简直是恐怖的事。这个孩子因此会在班上调皮捣蛋且成绩也始终不见起色。最后,他遇见了一位了解这种情况的老师,他向其他的同学解释这孩子为什么觉得人人和他为敌,他要求大家帮助他,让他相信他们是他的朋友。结果这个孩子的行为便出人意料地发生了转变。

    肯定有些人会怀疑我们是否真正能用如上方式来教导孩子了解别人并帮助别人,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孩子通常比他们的长辈更善解人意。有一次,有位母亲带了她的两个孩子————一个2岁的女儿和一个3岁的儿子到我的房间来。就在母亲不注意时,小女孩爬上桌子,母亲吓了一大跳,她怕得动也不敢动,只是大声叫道:“下来!下来!”小女孩理都不理她。那个3岁的小男孩说道:“不准动!”女孩子马上就爬下来了,可见他比母亲更了解她,也更知道该怎么办。

    有人主张团结和合作的最好方法是让孩子们自治,但我认为这种尝试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小心进行,并且必须先肯定他们已经具备此能力。否则,孩子们对他们的自治并不以为然,只把它当作一种游戏,结果他们可能比老师更严厉、更苛刻。他们可能利用班会来争权夺利,攻击别人,排除异己,或争取优越的地位。因此从最开始,教师就应该给予注意和劝告。

    (三)心态平和

    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儿童当前的心智发展、性格及社会行为等各方面的标准,我们便无可避免地使用各式各样的测验办法。如智力测验等,也能作为救助孩子的工具。有个孩子在学校中的成绩很差,老师希望他留级,经过智力测验后却发现他其实是可以升级的。对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限度是绝对无法预测的,智商只能够用来帮我们测定一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在我的经验里,当智商显现出某人并不是真正的心智低下时,只要我们能找出正确的方法,便能使他的智商发生质的改变。我发现,只要让孩子们玩智力测验,并增加实际考试的经验,他们的智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智商不应该被当作由命运或遗传决定儿童未来成就的限制因素。

    儿童本身或他的双亲都不应该过分地探究其智商。他们不知道这类测验的目的,以为这是一种最后的判决。在教育中出现最大难度的,也并不是儿童本身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假如一个儿童觉得自己的智商很低,在教育时,我们应该全力设法地增加儿童的勇气和信心,并帮他消除对生活的错误理解,让他为自己能力的发挥订下各种计划。

    对于学校的成绩单也应该如此处理。当老师给某个学生一张很坏的成绩单时,他相信这是在激励他奋发向上。然而假如学生的家里对他要求很严,他可能就不敢把成绩单带回家,可能涂改成绩单,甚至会自杀。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后果的可能。他们虽然不必负责孩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但是他们应该将之列入考虑范围之内。如果父母望子成龙之心甚切,当孩子把坏成绩带回家时,可能就会受到一些责打。假如老师分数打得稍微宽松一点,孩子则可能会受到激励而继续努力直到获得成功。当孩子成绩老是不理想,其他的同学也都认为他是班上最糟糕的学生时,他可能觉得自己是不可救药的。然而即使是最坏的学生也一定有进步的可能,在许多名人中,便有足够的例子可以说明,在学校中屈居人后的孩子是可能恢复其勇气和信心,并达成其伟大成就的。

    有趣的是孩子们不凭借成绩单,对彼此之间的能力也会有相当精确的了解。他们知道在数学、书法、绘画、体育各门里,分别是哪一个人最拿手。他们最常犯的错误是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步了,看着别人遥遥领先,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追上。假如一个孩子的这种看法根深蒂固,他会把它移转到以后的生活环境中。即使在成年后的生活里,他也会算计他的地位和别人之间的距离,以为自己必须永远居于这个人之后。大部分的儿童不同的学期间,在班上大致会保持相同的名次。它显示出他们为自己定下的限制,他们的乐观程度,以及他们的活动。名列班级之后的孩子应该也能改变其地位,并取得惊人的进步。孩子们都应该了解这种自我限制所犯的错误,老师和学生也都应该放弃“正常儿童的进步和其天赋能力有关”的迷信。

    (四)先天不足与后天培养

    在教育界所犯的各种错误中,迷信遗传会限制到儿童思想的发展是最糟糕的一种。它让老师和家长们对孩子的管教无方,有借口逃避责任。他们可以不必为他们对儿童的影响负任何责任,像这类情况都应该及时予以纠正。从事教育的人假如能够把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全部归于遗传,那么我就看不出他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还能希望完成些什么东西。反过来说,如果他看出自己的态度和措施能够影响孩子,就不能以遗传的观点来逃避责任。

    器官缺陷的遗传是无可否认的,但我相信,只有在个体心理学里,才能真正了解到这种由遗传而来的缺陷对心灵发展的影响。孩子在心里会体验到他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会依照他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来限制自己的发展。因此,假如一个孩子确实蒙受了器官缺陷之害,他便特别需要了解,并没有理由认为他在智力或性格方面也会受到限制。我们已经说过,同样的身体缺陷,可能被拿来作为更大努力和求取更高成就的刺激,但也可能被当作注定要妨碍发展的一种阻碍。

    最初,在我发表这个结论时,有很多人都批评我的观点不科学,他们指责我主张的只是和事实完全不符的个人信念而已。然而这个结论却是从我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有利于它的证据也愈累积愈多。现在,有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都殊途同归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在性格因素中过分强调遗传成分的观点只能称作迷信而已。这种迷信已经存在数千年了,当人们想要逃避责任,并对人类行为采取宿命论的观点时,性格特征是来自遗传的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它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提法,而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也只有逃避责任的欲望很强的人才坚持它。“善”、“恶”,像其他各种性格的表现一样,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意义。它们是在社会环境中和同类相互切磋所得的结果,它们蕴含了一种判断————“顾全他人的利益”或“违反他人的利益”。在孩子降生之前,他并没有这一类的社会环境,而出生之后,他的潜能使他往任何一方向发展。他所选择的途径决定于他从环境和从自己身体所接受的感觉和印象,以及他对这些感觉和印象的解释。此外,它还要受教育的影响。

    其他心理功能的遗传性也都是如此,虽然它们的证据并没有这么明显。心理功能发展中的最大因素是兴趣。我们已经说过,能够妨碍兴趣的不是遗传,而是自己的灰心或对失败的畏惧。不用说,大脑结构是由遗传得来的,但是大脑也只是心灵的工具而已,而非其根源。而且假如大脑的损伤尚未严重到我们目前的知识无法挽回的地步,它也能够接受训练,并补偿其缺陷。在每种异乎凡庸的能力后面,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异乎寻常的遗传,而是长期的兴趣和训练。即使我们发现有许多家庭一连几代都有天赋甚高的人才献身于社会,我们也不认为它就是遗传的结果。我们宁可假设:这个家庭中某一分子的成功,可以刺激其他人奋发向上,而且家庭的传统也使得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继承先人的志趣。比方说,当我们发现大化学家莱比是药房老板的儿子时,我们也不必想象他在化学方面的能力是得自遗传,我们只要知道他的环境允许他发挥自己的兴趣就行了。在其他孩子对化学仍然一无所知的年龄,他对这门学问的许多部分已经相当熟稔,这样便已经够了。莫扎特的双亲对音乐很感兴趣,但是莫扎特的才能也不是由遗传得来的。他的父母希望他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特别鼓励他往此方向发展,从他幼年时代起,他的整个环境便充满了音乐。在杰出人物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种“早期的开始”:他们或者在4岁便开始弹钢琴,或者在很小的时候就为家里的其他人写故事,这种兴趣是延续而持久的。他们所受的训练也是自然而广泛的,他们一直勇往直前,不犹豫也不退缩。

    假如教师相信发展有固定的限制,那么他便无法成功地除去儿童为他自己的发展所定下的限制。假如他能对孩子说:“你没有数学才能”,他的处境便可轻松多了。可是这样做除了使孩子泄气外,便毫无作用了。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我在念书时,有好几年都是班上的数学低能儿,我也十分相信我是完全缺乏数学才能的。有一天,我竟然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了老师的题目!这次成功就改变了我对数学的整个态度。以往我的兴趣完全没放在这门功课上,后来我开始以它为乐,并利用每个机会来增加我的能力。结果,我成了学校里的数学佼佼者之一。我想,这次经验在帮我看出特殊才能或天生能力理论的错误时,也是很有益的。

    (五)区分不同模式和类型

    任何在了解儿童方面受过训练的人,都能很容易地区分不同的生活模式和类型。而要看出一个孩子的合作程度,则可以观察他的姿势,他观看和聆听的方式,他和其他孩子所保持的距离,他是否容易与人交友,以及他专心注意的能力。

    假如他老是忘记做功课,或丢掉书本,这说明他对课业不感兴趣。我们必须找出他对学校丧失胃口的原因。假如他不参加其他孩子的游戏,我们便可以看出他的孤独感和他对自己的兴趣。假如他总是希望别人帮他做事,我们可以看到他缺乏独立性和他想得到别人支持的欲望。

    有些孩子只有在受到嘉奖或赞赏时才肯工作。也有许多被宠惯的儿童只有在老师对他们格外注意时,他们在学校功课上的表现才特别优秀。假如他们失掉了这种特别的关怀,麻烦就随之出现了,如果没有人注意他们,他们的兴趣就随之而止。对这些儿童,数学经常是他们的弱项。当要他们背出公式或规则时,他们会毫无困难地说出来,但是要他们自己解答一个问题时,他们就一筹莫展了。这似乎是一种小瑕疵,但是对我们共同的生活会造成最大危险的,就是这些终日要求别人注意和支持的孩子。如果这种态度保持不变,他在成年之后的生活里也会时刻索取他人的支持。当他面临问题时,他就会做出强迫别人代他解决问题的行动。他终其一生对人类幸福毫无贡献,而且是别人永久的负担。

    另外还有一种孩子,他们决心要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假如不能如愿,便会制造恶作剧,扰乱课堂秩序,带坏其他孩子,使得人人为之侧目。但责备和惩罚都改变不了他,他宁可受痛打,也不愿被忽视。他的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只不过是他为自己的欢乐所付出的代价而已。对许多儿童而言,惩罚只是对其能否持续其生活模式的挑战,是一场比赛或游戏。结果他们总是赢的,因为主动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所以有些喜欢和老师或父母作对的孩子,在其受到惩罚时,不但不哭,反倒会笑。

    懒惰的孩子除非是对双亲或老师的直接攻击,否则他们几乎都是野心勃勃的,而同时又怕遭到失败的打击。每个人对“成功”一词的理解都是不相同的。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把什么当作失败时,也不必惊讶万分。有些人如果不能超过其他所有人,便认为自己失败了。即使他们很成功,他也容不得有人比他更好。懒惰的孩子则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从来就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也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别人都会以为,假如他不是这么懒的话,一定能应付他的困难。他自己也在这种想法里找到了“护身”之所,当他失败时,他会以此自我解嘲,并保持住他的自尊。他还会对自己说:“我只是懒,但不是无能。”

    有时候,老师也会对懒学生说:“假如你再努力一点,你就会变成班上最好的学生。”假如他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获此殊荣,他为什么要努力工作,而冒着被人重视的危险?别人会以他的成就来评判他,而不再重视他可能达成的成就。

    懒孩子的另外一点好处就是:当他做了一点点的工作时,别人就会夸奖他。别人看到他好像有洗心革面的意思,便急着想刺激他痛改前非。同一件工作,假如是勤快的孩子所做的,便不会受到这么多的重视。懒孩子便以此方式生活在别人的期望里。而他也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从婴孩时代起,便学会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期待别人帮他完成。

    孩子们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我们丝毫无意主张他们应该被塑造成一种固定的类型,只是希望他们不要面向失败,这在儿童时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果它未被纠正,它对成年人生活所造成的结果不仅严重,而且还有害。儿童时期的错误和成年后的失败是一脉相通的。没有学会合作之道的儿童,很容易变成神经病患者、酗酒者、罪犯或自杀者。焦虑性神经病患者幼时多害怕黑暗、陌生人或新环境。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无法期望接近每一位父母,并帮助他们避免错误。最需要给予忠告的父母都是最不肯接受劝告的父母。然而我们所有的老师,经由他们来接近全部学生,矫正学生已经造成的错误,并训练他们过一种独立、合作和充满勇气的生活。依据我的看法,人类未来幸福的最大保证便在于这种工作中。

    (六)顾问会议的重要性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约15年前,我便开始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倡“顾问会议”,它在维也纳及欧洲许多大城市中都已经被证实有相当的价值。有远大的理想和希望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空谈理想也是没有用的。经过这15年的实验之后,顾问会议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这是处理儿童问题并且使儿童成为健全个人的最佳方式。当然我相信,假如顾问会议是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的话,它会更为成功。但是我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反对它和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合作。我一直主张顾问会议应该和各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设立联合机构,然后再比较各学派所获得的成果。

    在顾问会议的方法中,要由一位训练有素,对教师、双亲和儿童的研究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学家和某一学校的教师们一起去讨论在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当他到学校时,教师便向他描述某一儿童的事例及其特殊问题:这个孩子也许很懒,也许好争论、逃学、偷窃、功课落后。而心理学家要介绍他自己的经验,并和教师展开讨论。对孩子的家庭生活、性格和发展都应加以重视,对发生问题的前因也必须特别注意。教师们应和心理学家一起研讨造成孩子发生问题的可能原因,以及制定如何处理它的方法。由于都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会很快获得一致的结论。

    在心理学家到校之日,孩子和他的母亲也都应该到校。在他们决定要怎样对孩子的母亲说话,要怎样才能影响她,并让她明了这个孩子失败的原因之后,再请母亲进来。母亲便会透露出更多的问题,和心理学家互相讨论,然后由心理学家建议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这个孩子。母亲本应该是很高兴有这种协商的机会,并很愿意合作的。但如果她的态度游移不决,心理学家或教师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开导她,从中引申出她可以用于孩子身上的各种结论。

    最后,才能将孩子叫进房间,让心理学家和他谈谈话,但谈的不是他犯的过错,而是他眼前的问题。他要找出能有助于这个孩子正常发展的想法和意见,以及他不注意而别人很重视的信念等。他不能去责备孩子,只是和他进行一种友善的谈话,给他灌输另一种观点。假如他想提及孩子的错误,他可以将之置于一个假设中,征求孩子的意见。对这种工作没有经验的人,在看到孩子很快便能由坏变好时一定会非常惊讶。

    曾经在这项工作上受到我训练的教师们,对如上的教育方法也都很感兴趣,并且觉得非常实用。这个方法使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更为有趣,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没有人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为它经常在半小时内便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麻烦问题。整个学校的合作精神提高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严重的问题也不再发生,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需要加以处理。教师们事实上也都成了心理学家,他们已经学会了要了解人格的整体及其各种表现的一贯性。如果在日常教程中发生了什么问题,他们也能够应付自如。而我们的愿望是:如果教师们都接受了良好的训练,心理学家也就不被需要了!

    比方说,假如班上有一个懒惰的孩子,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筹设一次关于懒惰的讨论会。他可以用下列题目作为讨论的题材:

    懒惰是怎么来的?

    它的目的是什么?

    懒惰的孩子为什么不肯改变?

    它为什么非得改变不可?

    孩子们讨论后,就可以获得一个结论。那个懒孩子自己可能不知道他就是这次讨论会的原因,但是这属于他自己。他会对它感兴趣,并从其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他受到攻击的话,他必定会一无所获,但是假如他肯虚心聆听,便会加以深思,进而改变自己。

    没有人能够比在生活起居上不与孩子们在一起的老师更清楚地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了。他看到了孩子的许多层面,甚至和他们建立起交情。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造成的错误是会持续下去,还是会被纠正过来,完全是掌握在教师手上。教师就像母亲一样,是人类未来的保证,他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三、青春期教育问题

    在青春期,许多孩子会比以前更加强烈地感到自己突然丧失了他人的欣赏。也许他们在学校里一直是个好学生,受到老师的高度赏识,接着他们突然进入一所新学校,或转到一个新的社会环境,或转换一份新工作。我们知道,很多优秀的学生在青春期并未继续保持优秀。他们似乎是经历了一场变化,而实际上这里没有变化和中断,而只是过去的环境没有像新环境那样显示出他们真实的性格罢了。

    由此可知,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友谊,孩子之间应该成为好朋友或好伙伴。孩子也应该和家庭成员和家庭之外的人成为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孩子也应该信任父母和教师。而实际上,在青春期,只有那些一直是孩子的朋友和同情他们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引导他们。除此之外的父母或教师若是想指导他们,会立即被青春期的孩子拒之门外。孩子根本不会信任他们,还会把他们视为外人,甚至敌人。

    (一)父母的偏见

    我们会发现,到了青春期,有些女孩子会表现出极端厌恶自己的女性角色,她们更喜欢模仿男孩子。这是因为模仿青春期男孩子的坏毛病如抽烟、喝酒和拉帮结派,比模仿工作努力者要容易得多。这些女孩子会借口说,如果她们不模仿这些行为,男孩子就不会对她们感兴趣。

    如果对青春期女孩子的这种男性抗议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女孩即使在早年也从未喜欢过自己的女性角色。这种厌恶一直都被掩盖着,直到青春期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对青春期女孩子的这种行为加以观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以此可以发现她们如何对待自己将来的性别角色。

    青春期的男孩子经常喜欢扮演一种聪明、勇敢和自信的男人角色。不过,也有些男孩子则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真正的、完善的男人。如果他们过去曾在男性角色的教育上存在缺陷和不足,那么这种缺陷会在青春期暴露出来。他们会表现得脂粉气十足,举止像个女孩,甚至还会模仿女孩子的坏习惯,如卖弄风情、忸怩作态等。

    和这种男孩子极端的女性化类似,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男孩子却极端的男性化,把男性的人格特征发展为极端的恶习。他们酗酒、纵欲,有时甚至为了表现和炫耀男子气概而不惜犯罪。这些极端化的恶习常常表现在那些想获得优越感、想成为领袖和想令人侧目的男孩子身上。

    尽管这种类型的男孩子气势汹汹、野心勃勃,但他们的内心通常都会比较怯懦。近来美国就有一些臭名昭著的例子,如希克曼、勒奥波德和罗伯。研究一下这种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寻求一种不费气力的生活,也总是寻求一种无须努力的成功。这种人虽然积极主动但没有勇气,这恰恰是有罪犯特征的孩子。

    我们还经常发现,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还会第一次殴打父母。那些不愿探讨这种行为之后的人格统一性的人则会认为,孩子突然变了。如果我们对这之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性格一直如此,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他们现在拥有了更多力量和更多的可能性来实施这样的行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面临着这样一个考验,即他感到必须去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这当然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感觉,因为每当我们感到必须要证明什么的时候,就可能走得太远,做得太过。青春期的孩子自然也是这种情形。

    这确实是青春期孩子最有意思的毛病。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向他们解释并指出,他们不必向我们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了,我们也不需要这种证明。由此,我们也许可以避免他们的过度行为。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类型的女孩:她们会夸大对男性的喜爱,甚至还会成为“男痴”。这种女孩总是和母亲争吵,总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压制(也许真的受到了压制);为了惹母亲生气,她们会和任何自己遇到的男人搭上关系。她们想到自己母亲一旦发现她们的所为而震怒痛苦的样子,就会感到非常开心。许多因为和母亲吵架或父亲过于严厉而离家出走的女孩子,还会和男人发生初次性行为。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对自己女儿过于监管的父母,本希望她们成为好女孩,没想到她们却成了坏女孩。这就是因为父母心理出现偏见。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使自己的女儿为她们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他们过去总是想把她们保护起来,却没有训练她们具有避免青春期陷阱所必需的判断力和独立性。

    这些问题有时不是出现在青春期,而是出现在青春期之后,例如,出现在后来的婚姻中。其中的原理也是一样的。这只是因为这些女孩比较幸运,在青春期时没有遇到此类的不利情境罢了。不过,这种不利情境迟早会发生的,关键是要对它有所准备。

    这里举例来具体说明青春期女孩子的问题。这个15岁的女孩来自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不幸的是,她有个总是患病的哥哥需要母亲照顾。这样,她在很早的时候就感受到父母对她和哥哥关注的差异。她出生的时候,她爸爸也病了。于是她母亲又不得不照顾父亲和哥哥,这对缺乏父母关注的女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看到哥哥和爸爸都受到关注和照顾,内心也强烈地渴求这种关爱,但是她在家庭里得不到这种关爱。特别是她妹妹不久又出生了,于是她仅有的一点关注也被剥夺了。就像是命运的安排,她妹妹出生后,她爸爸便病愈了,这样妹妹便获得了比她作为婴儿时更多的关爱。而这些事情一般是逃不过孩子的眼睛的。

    这个女孩为了弥补父母关注的缺乏,便在学校努力学习。她成了班里最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注。由于她成绩好,老师建议她继续学习,去读中学。然而在中学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她的成绩并不好,因为新老师不认识她,她也就变得桀骜不驯,并出乎意料地反对父母,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