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明心篇最新章节!

    答任叔永先生(附来函)

    来函云:承询大著《体用论》第一三九页、一四四页所说关于小一群与成物的关系是否错误。鄙意从大概说,尊论与现近科学家所得的结论亦甚符合,即世间蕃然万物,皆为约百数元素所形成;而此百数元素,又为少数基本粒子所集成是也。因此,公意中之小一群是指的元素的原子,或所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尚待明了。好在此种分别于公的推论似可不发生困难也。

    承教,甚感。公据科学问及小一群是指元素的原子,抑是指原子的基本粒子?我的意思,只是在实体变成功用之翕的方面来说。实体变成功用,有翕、辟两方面,详在《体用论》。 翕的本身元是质、力浑沦的大流,浑沦者,不可分之貌。质、力是从两方面来说,不可剖作两物。质的本性并不是凝固的东西,及其成物才变似凝固。从质和力的凝摄而成物来说,即名之为翕。翕的凝摄之几乍起,即便分化而凝成无数的小一。几者,动之微。即便者,凝摄之几乍起时即是分化成小一时,非有先后的次第。此中凝字祇是稀微至极的模样,可想像为若动波然。 无数的小一才起,即便各随所遇机缘分别集成无数小一群。即便二字,解见上。 由无数小一群达到原子的基本粒子,中间可能经过不少变化。凡物之发展,不能不以渐,原子的基本粒子当非一蹴可至。若谓不会更有基本,余犹未能信也。拙论提出小一与小一群,意在说明翕的成物从全体起分化,分化仍不失为全体,分合无碍,小一便分了,而多数小一各随机缘分别集合为无数小一群,其分其合,互不相碍。 小大互见,小一可谓小极矣,而物质宇宙自此始,是小中见大也。大物如诸天体可谓至大,而推其原祇是小一,是大中见小也。 聚散不常,小一聚而成粗物。粗物成,而有不易之型。有不易之型,则便于发展。而亦以有不易之型故,发展疾盈其量,归于坏灭,故万物不守故常也。 显微无间,小一,至微也。众多小一合成粗物,便甚显著,而显即是微之显,微即是显之微,何间之有乎? 睹万物之活跃,皆有理则而不可乱。此庄生所以有诡谲之叹欤。拙论阐明翕的成物,祇谈到小一与小一群,以明大物必起于小是物质宇宙成立之普遍原则,用意在此而已。科学守实测之规矩,不得不谨严,公之诘问自是应当。哲学妙万物而为言,此语借用《大易》《说卦传》。汉儒云:“理微曰妙。”哲学综观万物,得其深微之理,其言直凑冲微,无所不包通而不滞于象,故曰妙万物而为言。 拙论之小一群,祇以图摹翕的分化开始,即具成物之端绪,而小一群不必是原子的基本粒子也。

    附识: 余前言“从全体起分化”云云,此中颇有一种意思未说出,今补于此。实体变成功用,功用则有翕、辟两方面。翕的方面起分化,遂发展为物质宇宙,此成物之大略也。余以为克就翕言,却是质、力浑沦的全体。这个全体起分化时,却已为向后种种发展,渐趋完整的物质宇宙,为宇读若卫。 一齐储备了端倪。倪,亦端也,作复词用。 后来千条万绪的发展,都不无因,都不偶然。譬如极小萌芽,向后深根、众干、繁枝,荣荣茂叶,华实灿然,方其为芽固已储备众端,后来万般发展不偶然也。余意中之小一群只就分化开端时说。

    来函云:尊论尚有一点,鄙意觉得略欠圆满者,如云:“质力本非二物。”而下云:“力发而猛、有助于质之凝成。”第一三〇页,《成物章》。 实则力如发散,则质亦随之消灭矣,现今之原子弹即是一例。此下以香楮火轮证明质由力成,尤觉不妥。盖火轮非质,加于香楮之力,亦非物质本身之力。香楮火轮只是一种幻觉,与质力之论无涉。尊意以为然否?

    拙论祇取火轮为譬喻,非用火轮作证明也。因明学言,凡譬喻祇取少分相似,不能求其全似也。香楮之现火轮,正由香楮被人猛力旋转甚疾之故。香楮上端火焰紧缩相连,故现火轮。此确不是幻觉。唯眼患翳者见灯光有轮相,却是幻觉。 弟意质、力本非两物,力若回旋极猛,即质向里收缩,不至向外消失,故自注中用香楮火轮之喻,有曰:由此可悟质之凝敛而成物,其凝敛必有资于旋转之猛力也。弟之本意并无错误。但正文中有“力发而猛”一语,弟殊不忆,得来教后即查阅,确如明示。幸而草稿一束,尚未毁弃,查得此句“发”字元是“旋”字,与注文恰合。旋字之义为反旋或回旋,是向里收敛,不是向外发散。 此一字之错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大过,非小失也。敝书出赠,殊少有惠教及此者,唯兄博学而素谨严,心静而眼不花,故如此不苟。敬谢敬谢!

    答友人

    来函云:关于生物进化之说,我对于大论尚略有意见,暇时当相访一谈。

    关于生物进化之说,君对拙论尚有意见。吾可揣知,当是指拙论一五八至一五九诸页所说生机体经三大改造。一、由固定而趋行动。无机物之静止与固定性,植物尚莫能骤革,动物才开始行动。二、由伏行而直立。动物改革植物固定的生活,而犹俯伏向地面而行,人类始挺然直立。三、神经系与大脑发展,达于完善。 拙论专从宇宙大化而谈,阐明精神主导以开物质不能不有步骤。君或者据科学的观点,必以生机体之改造归本于生物的自力所为。君虽尚未说出,余可揣度必是此意。达尔文生存竞争之论,吾亦尝闻之,而拙论不承其说者,此必有故。科学所目治心营者,完全站在实物上,其成功确在此。我何至反对科学?但我的意思,科学所属目用心祇是限定在实物上或万物的互相关系间,此中万物一词,即天地人或万有通摄在内。属目者,注目而视之之谓。 而决不问及万物的根源。万物的根源虽不是在万物之外,但不可说万物无根源。一、万物不是可以凭空出现。二、万物不是如幻如化。故哲学应该肯定万物有根源,但不可向万物自身以外去找根源。余平生之学,主张体用不二,确曾费过血汗工夫而后有悟,非敢恃肤泛见闻轻作主张也。生机体改造问题,君之意见与我不同。此非君与我两人之不同,而是科学与哲学的不同。哲学是应该深穷万物的根源,科学根本不许问及万物根源,此二者之界线分清,余方可向君自陈意见。生机体改造问题,我若依据科学方法,当然从生物维护生存的事实来观测。如植物的机体,其构造较之无机物截然不同,故能吸收土膏、阳光、雨露等等滋养,以遂其生存,但固定于其出生的寸土而不能活动,此其生存之大困厄也。动物的机体,较之植物已改良而利于行动,其维护生存之办法较多。故生机体改造,实由生物为生存的需要和环境等等关系,而不得不改造其机体。为字读若卫。 能改造者,当然是生物有生存欲;刺激生物使之不得不改造者,当然是环境等等关系。等等之言,包括多种关系故,姑不举。 我想科学家对生机体改造问题其解答不过如此。君所怀之意见,余亦何尝不知?然而就哲学的观点来说,便不能不更有进者。我在上文曾有拙论,专从宇宙大化而谈一语。宇宙大化一词,意指万物的根源。根源,即是万物的本体之代词。 根源是复杂性,非单纯性,因此,根源变成万物,即有精神、物质两方面,精神即生命、心灵。物质即摄能力。 宇宙万物莫非精与质变化之所为。精神一词,古《易》家祇称一精字。精者,精粹之谓,说在《体用论》。神者,变化之理深微,难测度故,遂谓之神,非有上帝也。 精与质成化,变化简称化。 实由精为主导。精者,刚健充实,富于创造,而动以不容已,此其所以统御乎质也。《易》有《大有》一卦,明精之富于创造,故谓其所有者大也。 质既形成实物,便趋于凝固闭塞。精神潜运于物质中,几乎莫得发露,然其刚健之德、创造之能终能开导物质,而有生物出现。自此,生机体改造日益精利,宇宙不复是物质层之锢闭状态,而为生命力洋溢流通活跃之宇宙矣。余云宇宙大化者以此。综观宇宙发展不已的全体,确尔如是。确尔,犹确然也。 若由科学家的看法,至少有两事说不通。一事,祇承认生物有生存欲,改造其机体,而不过问生物的生命有无来源。二事,祇从维护生存的需要和环境等等关系来说明改造机体之所由,而忽视了生物的创造功能。我的意思,万物禀受生命、心灵以有生,即皆有创造功能,否则万物何能进化到人类?科学不问生命的来源,我无间然;但哲学如不过问及此,便不成话。

    答友人

    来函云:《大论》谈翕辟,甚有意思。严复译《天演论》,天演界说中有“翕以聚质,辟以出力”之说,与大论亦有合否?

    答:根本不相合。严复天演界说,以无数无尽之天体或万象,皆由原始物质的存在及由物质的运动而成,运动,即是力。 此乃依据自然科学而组成之理论。拙论综观宇宙,会通生命心灵与物质、能力两方面,而建立一元,以明此两方面所由成。前一方面有阳明、刚健、开发诸德,故字之曰辟。字,犹名也。 后一方面有阴闇、凝结、可坠等性,故名之曰翕。凝结,便趋于闭塞。 一元者,实体之称。一元者,以实体无对故,名一元。一非算数之一也。 一元变而成翕、辟,是谓功用。功用有翕、辟两方,所以相反相成,又体变成用。譬如大海水变成众沤,故说体用不二。大海水以譬实体,所谓一元是也。众沤以譬翕辟,所谓功用是也。 此之所云,其略已甚,宇宙人生之渊奥欲言不尽。

    又《易大传》有曰:“夫坤,其动也辟,其静也翕。”此云翕辟是就物质能力之动静而言。严复翕辟之说盖本此。其与拙论之翕辟义全不同,无待辨。

    吴润畬先生来书

    大论一二八至一二九页《成物章》。 所举质力不二两例,请再斟酌。第一例,食物消化,供人能力,此能实藏于物质元素。 之化合与析离氧化与还原。 之中。第二例,水变蒸汽,发生能力,此能力藏于物质形态变化之中。此两例皆属旧理化体系。旧理化体系之基础为物常住与能常住律,质、力为不相通假之二事。近代原子物理学已并合此两律为物能常住律一律,便依此律,各种观察与实验还在进行之中,目前未易作出日常生活现象上之适当譬喻,亦未易列举通俗例示。

    答严君

    来函云:大论谓《体用论》。 阐明刹那生灭义,详在《明变章》。 极有妙趣,然衡以质能常住律,似不可通。

    答:非不可通。物质和能力不可离而为两物,此《大易》之义,本论所宗也。但质和能的自身本不是固定的东西,元是每一刹那才生即灭、才灭又即生,其生无留滞,其灭不断绝,此非推理入微莫由察也。平常说时间之极促者曰瞬息,而刹那则较之一瞬一息为更促。刹那祇是假说为极促之时间,而实无可计算。 譬如昨日之我,在昨日已经无数次生灭;今日之我继续昨我,亦经无数次生灭。我的心身两方面,都是每一刹那才生即灭、才灭又即生。岂有昨我可留至今日乎?而人恒不自觉今我是新生,乃妄信昨我留至今日,岂不惑欤?返求诸自我,可悟刹那生灭之理。当知质和能,非以有固定性故,说为常住。非以二字,一气贯下。 盖就其每一刹那,恒是生灭灭生,其字指质和能。 相续而流,永无断绝,是名常住。质和能从太始以至无尽的未来,恒是生灭灭生,相续而流,(流者,取譬如暴流,不断绝也。)所以说质能常住。

    答门人明无垢

    来函云:闻人言尊著《体用论》,以大乘赖耶同于神我,遂付诸不论不议之列。然死后为有为无,人不能亡感,亡,犹无也。 其何以导之正见乎?

    来问极切要。昔者琼州云颂天举子路问死:“子曰:子,孔子也。 ‘未知生,焉知死?’见《论语》《先进篇》。 子路所欲知者死耳,而孔子以未知生警之。子路不更问生,孔子不复言,不肖亦莫能会圣意也。敢问?”余勖之曰:汝能学《易》乎?通《易》则知生矣。夫乾元变动乾元者,宇宙实体之名。 而成乾坤,即是生生不已之流。《易大传》称乾曰“大生”、坤曰“广生”云云。然坤之广生实顺承乾道,可玩《乾坤》二卦,此不及详。乾元变成乾坤,即乾坤之外无有乾元。(乾坤是用,乾元则是用之实体。)譬如大海水变成众沤,即众沤之外无有大海水,故说体用不二。 吾子如实悟到小我与天地万物同一生生不已之流。易言之,小我与天地万物通为一体,是谓大体。大体,用《孟子》语。 大体者,变动不居,刹那刹那,舍故生新,其创造与发展无穷无尽也,是乃永生,何有死之一事可说乎?死之悲感,唯在小我上有。若人不迷执小我,即自识小我本来与大体为一,既识得大体即本无死,何须以死为问乎?惜哉子路不悟至理,穷理到至极处曰至理。 孔子虽欲语之而不得也。余在三十年前,语颂天者如此。今承来问,亦别无异义可说,仍以语颂天者告汝。

    余有祭侄文,今摘出数语云:“往而不返者,化之无滞;来而莫穷者,道之至足。道者,实体之名。 汝与古圣贤、与天地万物,皆乘化以逍遥,体道而无尽。”体,犹合也。以小我体合于大道,与道为一也。 此数语,请深玩。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云云,正以闻道则无小己死亡之感耳。贤者如悟道,还须贪求神我否?凡人生存一日,即尽力于成己成物与位育参赞,去小己之私,发扬大体生生不已之盛德大业。体用不二论之世界观、人生观,如是而已。

    附识: 《中庸》曰:“位天地,育万物。”又曰参赞化育云云。位天地,余在《明心篇》中曾有解释,今更别作一解。位字,有安排合宜之义。天地,古籍多用为大自然之别一称。据此,则位天地者,即因自然之性能与规律而改造之,利用之,便无过差。《易》云“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亦此旨。育万物者,俾万物皆得受养教,人则扩大其德慧,动植则改良其品种。参赞者,宇宙变化之大力所不能创成之事物,人工参加赞助其间,乃克成之,帝尧云“人代天工”是也。成己成物,见《中庸》第二十五章。成己所以成物,成物亦即是成己。小己与万物本为一体,非可遗弃万物而孤立也。《中庸》古本多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