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礼记识最新章节!

    喪服小記第十五 《喪服》爲經,本經已附記,此名「小記」,記其異同,補其細節。「小記」與「大記」對,記古於傳。

    「男子冠而婦人笄」 吉。

    「男子免而婦人髽」 凶。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禘尊於郊。「王」讀作「皇」。

    「再期之喪,三年也」 實再期,周末。

    「期之喪,二年也」 殷末周初。

    「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也」 殷。

    「五月之喪,二時也」 夏末殷初。

    「三月之喪,一時也」 夏。《墨子》主之。○如棺,周已加隆,以古法施之疏遠,故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節,進化資格也。有虞、夏、殷、周亦同。

    「故期而祭,禮也;期而除喪,道也」 宰我以期爲斷。

    「易服者,易輕者」 當作「先輕者」。

    「復與書銘,自天子達於士,其辭一也」 天子達於士,由程度以推禄位。禮不下庶人,故由士以下乃可計 注 。

    「男子稱名,婦人書姓與伯仲。如不知姓,則書氏」 鄭注:「此謂殷禮也。殷質,不重名,復則臣得名君。周之禮,天子崩,復曰:『皋,天子復。』諸侯薨,復曰:『皋,某甫復。』其餘及書銘則同。」按:鄭注中所云夏、殷制多誤,據周與異節,當類出細考。

    大傳第十六 各經皆有大傳,如《易大傳》、《尚書大傳》,此爲《喪服》大傳,統説綱領,與經别行。後師授徒,據傳以答問。《服問》與《禮經·喪服傳》所引「傳曰」,即大傳也。文有不在此篇,當時《大傳》尚不止一篇,抑或有佚文與?

    「禮:不王 皇。 不禘」 中央。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天神。就《月令》分之。王讀作「皇」。

    「諸侯及其大祖」 諸侯指帝王。

    「大夫、士有大事,省於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喪服傳》「禽獸」一段。

    「既事而退,柴於上帝」 禘者,帝也。

    「上治祖禰,尊尊也」 至 「人道竭矣」 旁即四方,《論語》「四海皆兄弟」。○五服圖。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 經專爲皇帝政治學。

    「一曰治親」 服主親。

    「立權度量,考文章」 至 「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三統循環,《論語》「損益可知」。

    「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 父子。

    「尊尊也」 君臣。

    「長長也」 兄弟。

    「男女有别」 夫婦

    「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或以海外初用倫理,因不便乃改者,過矣。

    「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以女從男。

    「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 有同母二女嫁分姑、婦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名家。

    「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周道,大同帝學。

    「服術有六」 至 「六曰從服」 父子、君臣、婦女、兄弟。

    「從服有六」 小目。

    「自仁率親,等而上之」 至 「一輕一重,其義然也」 《服問》有傳,有此節。

    「絶族無移服」 《喪服傳》引此句。

    少儀第十七 《容經》傳説。

    「問道藝曰:子習於某乎?子善於某乎」 《論語》「道德行藝」,《周禮》「以德配行,以藝配道」。曰德行、曰道藝,道不可言,多以技藝喻。道家言「技進於道」。

    學記第十八 近人解《論語》,多以爲聖人教人爲師之法。《論語》高遠,請以此篇易之。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 名譽。○《内則》「出謀發慮」。

    「就賢體遠,足以動衆」 治國。

    「未足以化民」 平天下。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化民成俗終。

    「人不學,不知道」 終。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 建國中,君民外。

    「教學爲先」 始。

    「《兑命》『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兑命》即《説命》,當爲《秦誓》别名。

    「故曰:教學相長也」 引經。

    「《兑命》曰『學 注 學半』,其此之謂乎」 鄭注言:「學人乃益己之學半。」按:「學人」當作「教人」。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 注 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當讀若「二年辨志,四年樂群,六年親師,八年取友」,單提奇爲説,亦如《大行人》見期别有實數。○以上小學。

    「九年知類通達,强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别自九年。○上句權荀子説,下句經。○小成、大成本即小學、大學,然小、大又分數等,其分畫小學主六藝,如外國普通所以學人民資格,大學主六經,則爲仕宦,平治修齊。

    「夫然,故 注 足以化民易俗」 平治。

    「近者悦服,而遠者懷之」 近者家國,遠者天下。

    「此大學之道也」 大學之教二法:一禮一道,亦惟此一見,與大學同。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雅當爲雅言,如《爾雅》、《三倉》,即今訓詁繙譯。小雅則樂使臣,非學校之首習。○宵疑「尒疋」二字誤合。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倫次,專詳本末終始。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官,國老,上庠;士,庶老,下庠。

    「大學之教也時」 不先不教。

    「教必有正業」 專門。

    「退習必有居」 自習。

    「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樂。

    「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詩。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 禮。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藝,游藝。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工課簡易,用心專致。○四學無書,互文也。經學難於安樂,先易後難,故必先有所習,而後有所安。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 上三「安」字。

    「樂其友而信其道」 句法對。

    「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輔,友也。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 「占」讀作「笘」。

    「言及於數」 鄭注:「其發言出説,不首其義,動云有所法象而已。」按:數,煩瀆也,如普通一日之中工課數門。

    「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 進,使之前進。才、材同,不能啓發聰明。○三「其」字皆指學者。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佛、拂同。《大學》:「拂人之性。」

    「夫然後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隱,痛傷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此與上段相反。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 未,來。鄭注:「未發,情欲未生,謂年十五時。」非也。○如始未病,《中庸》:「凡事豫則立。」

    「當其可之謂時」 見在,即上「大學之教也時」「時」字。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陵節,即上「躐等」。

    「相觀而善之謂摩」 旁觀同學,而得進益。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 道者不進則引,牽則過於引。

    「强而弗抑」 强者,鋭進弗抑者,因勢道之。

    「開而弗達」 開者,言一而弗盡十也。

    「開而弗達,則思」 以少推多。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止」當爲「難」,下「知學之難」。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者 注 也」 因材施教。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臧當作「顯」,罕譬與「博喻」對。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 養老以爲師以乞言,爲議院。

    「能爲師,然後能爲長」 能爲師,通政事也。長者,長官。

    「能爲長,然後能爲君」 平治。

    「故師也者,所以學爲君也」 漢人爲政,必先通經,學皆爲平治,故通經致用;唐宋以後,判君、師爲二,誤。

    「《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三王,三統;三皇,四代。帝王合言,《孔子世家》:中國天子、公卿 注 言六藝。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説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治經須於平易專心求之,不可先擇難者。凡欲治難,非先易不可通。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應付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一章。

    「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遲之又久,於既答以後再補足之也。

    「記問之學」 口耳之間。

    「不足以爲人師」 必有心得。

    「必也其聽語乎」 至 「雖舍之可也」 與上别爲一節。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猶屬辭比事。

    「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五行之官。

    「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師心喪,無服。

    「君子曰:大德不官」 九德爲三公大德,即至德,又峻德。

    「大道不器」 大道即至道、要道,四通八達,不如耳目口鼻。《論語》:「君子不器。」

    「大信不約」 大信,不言之信,如四時不言而信。

    「大時不齊」 大時,中央之帝混沌。不齊者,八正,十二本。

    「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大學》知本説。

    樂記第十九 《别録》:《樂記》共二十三篇,此本取首十一篇,如季札、竇公説律,則皆摘取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至 「聲相應,故生變」 音,五音;聲,八聲。「生」當爲「性」。

    「變成方,謂之音」 至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 合音以爲大樂。

    「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惟心所召,不指樂器。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 至 「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勤」 《齊詩》六情之説,以配六宗。敬當爲惡,六情不言敬,亦不與愛對,非性者即情也。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防於外來。

    「故禮以道其志」 内。

    「樂以和其聲」 外。

    「政以一其行」 美。

    「刑以防其姦」 惡。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勿二爾心」。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五方、五音由土地而出。

    「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由物感。

    「聲成文,謂之音」 五者之變。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 至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安樂、怨怒、哀思,季札論《詩》詳矣。以治、亂、亡三者分例,治世爲進來,亡國爲退往。

    「宫爲君」 上。

    「商爲臣」 中。

    「角爲民」 下三位。

    「徵爲事」 事有本末。

    「羽爲物」 物有終始。

    「宫亂則荒,其君驕」 至 「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人則君、臣、民,物則事、財。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至 「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亂、亡,承上三等。

    「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海外樂器,祇能爲聲。

    「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 中國今日之樂,祇能爲音。

    「唯君子爲能知樂」 後之皇帝一統,乃能爲樂,合八聲、五音以爲統,是謂大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八方一王爲聲,五帝爲大五音,皇一統爲樂。由小推大,由野而文。

    「是故不知聲音,不可與言音」 聲爲方位,音者聲之變化。

    「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 合音。

    「知樂,則幾於禮矣」 大禮。

    「《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聲希味淡。

    「大饗之禮」 鄉飲酒。

    「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鄉飲酒》有。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 至 「而反人道之正也」 合九德爲三。○樂道以取異化同爲要。凡對冲者。皆取以益,化異爲同,乃名曰樂。六情北好南惡,舉以示例,餘可知。

    「人生而静」 《左傳》、《中庸》作「中」。

    「天之性也」 天命之謂性。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作「發」。○七情居中爲欲。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物至知知,物來心感也。

    「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 好北惡南,内中外對衝。

    「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反躬,温而栗,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威、恭爲躬、栗、不猛,安則反也。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物感亦由心招。

    「人化物也者」 中無主,爲物所牽。

    「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此物競天擇學説。

    「於是有悖逆作僞之心」 至 「此大亂之道也」 推原於物感。○外人學説倫常大約爲亂,中國古亦如之。聖人撥亂反正,而禮樂興焉。

    「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 射、鄉、食、饗四字必有誤。鄉,古「饗」字,不應重見。舊以爲鄉飲之名,飲於鄉當以飲名,不當以鄉名,如士見不舉,公食不舉,公以飲乃爲禮,不舉飲,知本不多飲。按:射饗鄉即饗禮,下饗當爲燕。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以上《樂本》。 第一,《别》同。

    「樂者爲同,禮者爲異」 至 「樂文同,則上下和矣」 《記》爲樂發,每以禮陪,當類爲一表,名曰《禮樂宗旨異同表》,以清眉目,化多爲少之法。

    「刑禁暴」 新民。

    「爵舉賢」 明德。

    「仁以愛之,義以正之」 能好人,能惡人。

    「禮自外作,樂由中出」 内外。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易大傳》易簡説。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大一統,皇。節、和即中庸。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萬方之宜俗不同,分之爲殊事,一統爲合敬。萬方之聲音不一,分之爲異文,合之爲合愛。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作者知其情 注 ,述者守其文。知者可以意起,述者但守其形迹。至聖生知前知,所以能作,爲萬世師。將來實行家雖自作,亦但仍居於述耳。

    「則此所與民同也」 以上《樂論》。 第二,《别》同。

    「王者功成作樂」 至 「執亨而祀,非達禮也」 樂之至極,則通天地,感鬼神,所謂大樂、天樂矣。下而言之,則無王伯,即匹夫匹婦皆有音聲自娱,然校其名實,如琴瑟專一,擊缶調竽,只爲音聲,不足爲樂。以大統論,小統之樂,只爲一方之音而已。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 《月令》,五帝各王萬二千里,不必同時;即同時而地異,故各方之樂不同。○經爲古史,可以推行後世,此足以破之。

    「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人學三代。○禮分大小,大禮則非禮矣。三王三千里,由野而文,故進化之理,禮不能相同。大約由質而文,由庶人而王公,故不能同。

    「樂極則憂」 樂而湛。

    「禮粗則偏矣」 禮從宜。

    「及乎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皇大一統。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 至 「而樂興焉」。《易》説。

    「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 注 别宜,居鬼而從地」 樂天神地,即天人之分。《論語》射御配天地,執御即執禮,下學而後上達也。

    「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禮别樂和。○《易大傳》分别别、和,今《大傳》文不備,記最爲顯明。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 化生,《易》説,窮高極遠而測深厚。 上浮下徵,遠游四極。

    「樂著 注 大始,而禮居成物」 或始。○樂爲天學,故詳《詩》、《易》。《詩》陰陽五行。

    「故聖人曰禮樂云」 以上《樂禮》。 第三,《别録》五。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五弦,五方,五行。○《詩》貴南抑北,以南北二字上下天地。《莊子》南溟、北溟魚鳥之説本此。○《詩》風本取御風而行,風水分天人,人御風,天御風,風乎舞雩,亦同此義。

    「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 虞夏不勝質。

    「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 殷周不勝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 至 「善則行象德矣」 樂可以調寒暑、節風雨,《列子》寒谷回春,劉子駿取六合,即 注

    「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以上《樂施》。 第四,《别》三。

    「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中央思。○民雖曰由音變,實則音以俗成。

    「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東。

    「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 北剛。

    「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 西。

    「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南柔。○前五音分五方,與好、惡、喜、怒、欲略同,但不言哀樂耳。五門爲古樂,移風易俗。

    「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淫亂與上四相反。八字分配四方,淫亂則如中央之思憂矣。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 凡言性命,皆爲皇帝學,指四方人民; 燮理陰陽,專指全球地方。宋以後誤以爲指本身,乃以六合之事縮之方寸間。

    「合生氣之和」 五方二十五民。

    「道五常之行」 法四時,旋相本。

    「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 剛不猛,柔而栗。

    「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 四指四方,不謂一身。中,地中,交會合和。《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六宗,借六情以爲符號。

    「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 小大爲小大派, 終始爲少老派。言近旨遠。

    「土敝則草木不長」 至 「世亂則禮慝而樂淫」 與「四靈至」説反,是以 注 君子賤之也。 以上《樂言》。 第五,《别》四。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 逆以知來。

    「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 新樂先出。

    「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 順以教往。

    「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 古樂反後出。

    「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有應者,八聲、十二律。回者,周旋。回邪曲直,如八十二也,各得其所,合乃爲樂。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 反情者,樂主反。比類者,禮主進。志,《詩》言志。行,行在《春秋》。又父在觀志,父没觀行。

    「姦聲亂色,不留聰明, 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 四亂。

    「使耳目口鼻心知」 六根。

    「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禮在先。

    「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 至 「從以簫管」 樂在後。

    「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 至德,皇帝;四氣,四時、四帝。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 高明博厚。

    「終始象四時」 卿士惟月。

    「周還象風雨」 庶民惟星。星有好風好雨。

    「五色成文而不亂」 禮五色,樂則五聲。

    「八風從律而不姦」 内八卦、外十二律從之。

    「百度得數而有常」 百王、百九州、百度惟貞。

    「小大 注 相成,終始相生」 小、大二統也,終始相生,循環無端。

    「倡和清濁,叠相爲經」 周而更始。

    「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 治身。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治天下。

    「故曰:樂者樂也」 至 「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欲者,情也。○如《大學》賢賢、親親、樂樂、利利。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徑情直行,與反情和志相反。

    「廣樂以成其教」 廣於天下。

    「樂行而民鄉方」 知方,猶音聲。

    「德者性之端也」 原。

    「樂者德之華也」 正。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末。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志爲主。

    「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三者詩、歌、舞,心者志也,樂器末也。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情深内,文明外,氣盛始,化神終也。

    「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 駿發爾私。

    「樂者,心之動也」 根本。

    「聲音,樂之象也」 干。

    「文采節奏,聲之飾也」 枝葉。

    「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 注 飾」 飾爲末。

    「極幽而不隱」 微而顯。

    「從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 以上《樂象》。 第六,《别》八。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 樂情猶言禮意。

    「樂統同,禮辨異」 大同小異。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僞,禮之經也」 當作「窮本知變,禮之經也;著誠去僞,樂之情也」。 上「唯樂不可以爲僞」。 禮減而進,樂盈而反。

    「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 天道。

    「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人事。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爲昭焉」 《易》大人説,大人爲作者之之聖,專詳樂情禮意。舉者,作也。德成而上,與天地合德。

    「天地訢合,陰陽相得」 至 「則樂之道歸焉耳」 大同之極,萬物得所,天人交合 ,而後樂生。○可以作樂,非此則不足言樂。

    「樂者,非謂黄鐘、大吕、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 藝。

    「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爲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藝。

    「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 藝。

    「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後尸」 事成而後。

    「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 喪禮爲事後,主人者德先。

    「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聖神能作,道德爲上,技藝爲下。

    「行成而先,事成而後」 上句聖,下句明。○德行與周禮同,一藝字,又分事一層。

    「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 上,堂上主;下,童與有司。先尸、主人,後宗祝、喪祝。

    「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以上《樂情》。 第七,《别》六。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 寓言。

    「吾端冕而聽古樂」 四代。

    「則惟恐卧」 乖時。

    「聽鄭衛之音」 當時。

    「則不知倦」 合時。

    「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以法後王言,新樂是也。○古「告」「鵠」固同字,皆謂經爲標准鵠的。古之樂後世乃能造,當時何有古樂?樂又何能久傳,即彼時所有,亦與今海外同,不足爲樂。此以古新立説, 亦爲後世立法耳,不必當時有此。

    「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 至 「此新樂之發也」 以雅、鄭分今、古。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 方術爲音,大同乃爲樂。音,樂之一分子,樂則合諸音而一貫之。○《白虎通》引《記》以八聲配八方、八卦、八風,然則今中外之所謂樂,只得爲聲音而已。

    「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 大一統成歲。

    「民有德而五穀昌」 太平天人通。

    「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 天地合一,大同神化。

    「然後聖人作爲父子、君臣,以爲紀綱」 天學與人同而異,有精麤之分。

    「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功成。

    「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 合十二月、十二牧、五方、十干。

    「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 此乃爲詩教。

    「德音之謂樂」 謂合衆音爲一。《左傳》:「瑟瑟專一,誰能聽之?」八音和,八風平,乃爲樂。以世界言,五洲五種,各爲一音。今各音其帝,不足爲樂,必合。 足爲經之樂。

    「《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 明德舉賢。○莫,讀作「合」。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 四克,四時,八聲,合上五音。○四嶽。

    「克順克俾」 二「克」爲二「公」。

    「俾于文王,其德靡悔」 悔,當作「 」,無邪極。

    「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 天下一家。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左傳》:「瑟瑟專一,以水濟水,以火濟火。」

    「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 鄭、宋、衛、齊皆非國風,亦非國名,假四字以符號,後世有淫、溺、煩、喬四弊者,借此名之即是。

    「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配上四克。

    「《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 《左傳》論和同。

    「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 孔子繙經垂教,亦如今之新名詞。

    「君好之則臣爲之,上行之則民從之」 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然後聖人作爲鞉、鼓、椌、楬、壎、箎」 壎爲坎。

    「此六者,德音之音也」 合樂

    「鐘聲鏗,鏗以立號」 至 「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 兑。○合樂亦有分樂,可以專聽。

    「石聲磬磬 注 以立辨」 子擊磬於衛。○巽。

    「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 子路禦侮。

    「絲聲哀」 至 「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 離。

    「竹聲濫」 至 「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 艮。

    「鼓鼙之聲讙」 至 「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震。○《白虎通》引《樂記》:「土曰壎,竹曰管,皮曰鼓,瓠曰笙,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敔。」此謂八音也,法《易》八卦也。○壎,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磬,巽音也。弦,離音也。鍾,兑音也。柷敔,乾音也。

    「彼亦有所合之也」 和,合樂。○以上《魏文侯》。 第八,《别》十一。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 注 已久,何也」 《左傳》所引《武》爲樂名,非《詩》。

    「子曰:唯!丘之闻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寓言。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 「出自北門」,「陟彼南山」。○此《詩》之《武》,非《書》所能。

    「四成而南國是疆」 「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南,二《南》。《詩》以南爲上,北爲下。北即邶,與南對文。南爲丘陵,故北鯤南鵬,《山經》各門皆以南爲首。此詩貴南賤北,南爲《易》三、四,北爲初、上。南爲絺綌,夏服;北爲四表,寒裘。

    「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 周「雎鳩」,召「鳲鳩」。

    「武王克殷」 至 「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文出《逸周書》,爲《牧誓》之傳。 以下至「武之遲久,不亦宜乎」亦同。 ○一。

    「散軍而郊射」 至 「虎賁之士説劍也」 二。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三。

    「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 四。

    「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五。

    「食三老五更於太學」 爲師。○三老五叟,猶三卿五大夫。經以學校爲議院,老叟爲教師謀主,幼者孤子學,壯者行分三派行,爲見在。壯爲老之已往、少之未來,此少、壯、老爲三劫之説。

    「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尚年。

    「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以上《賓牟賈》。 第九《别》同。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以内外説禮樂。○荀子主之。

    「致樂以治心」 以禮、樂分身、心。

    「久則天,天則神」 天人、神人。○《詩》爲天學,屬《中庸》,非人帝所能,在神化之域。道家所謂天人、神人,統爲至誠、至聖。

    「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中庸》説。

    「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 下有脱文,脱二簡四十八字。

    「故樂也者,動於内者也」 無聲之樂。

    「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無體之禮。

    「故德煇動於内」 至 「而民莫不承順」 禮、樂以治身、心爲本,推以治天下。

    「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 防亂始於質,和樂要其終。○以損、益説禮、樂。

    「禮減而進,以進爲文」 減而進者,由少至壯,進化由少而多。開化之初,以先進而制禮,減之至矣。立於至卑之地,而以進化爲主,由士禮以達於天子。

    「樂盈而反,以反爲文」 由盛而衰,退化遞降。

    「禮減 注 而不進則銷」 禮減,士禮;進則諸侯、天子。銷者野鄙。

    「樂盈而不反則放」 樂盈者,從周;不反者,倒行逆施也。放者,無所底止也。

    「故禮有報而樂有反」 報,進也。

    「禮得其報則樂」 由禮進樂。○禮在初,樂在後。進化主義則由禮以至於樂,如野人至君子。退化主義則由樂以反於禮,如皇帝降爲王伯。世界進退,已往未來,皆屬之禮樂。

    「樂得其反則安」 由樂反禮。

    「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一始一終,互相循環。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六情之一。

    「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 退逆。○樂。

    「使其文足論而不息」 進化。○禮。

    「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 一曲一直,一繁一瘠。

    「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以上《樂化》。 第十,《别》七。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 注 者,宜何歌也」 工歌乃爲詩,凡全奏笙吹皆樂,非詩,自古文家買菜求益,而奏吹皆混入詩界矣。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 當在「商人識之」之上,「商之遺聲也」五字衍。

    「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斷者宜歌《齊》」 宜取反,衍一「愛」字。《周禮》六歌。

    「《齊》者,三代之遺聲也」 三代,三皇也。

    「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 剛。

    「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 柔。

    「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以上《師乙》。 第十一,《别》十。

    「子貢問樂」 四字衍文。

    《吕覽·仲夏》四篇

    《季夏》四篇

    雜記上第二十 《禮經》十七篇,經本一篇可推至數篇者,如《士喪禮》但言士,若十等徧立,經則冗矣,故餘皆見於《記》。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大國、次國、小國、士,又分庶人,則有十等,大同小異。但《記》異節,從同則省,此《記》附經,一《記》可推爲數篇經文。

    「大夫卜宅與葬日」 宅,宅兆,葬地,非居宅。

    喪大記第二十二 《士喪禮》爲經,此篇《大記》詳天子、諸侯、卿、大夫異等之制。經本士,《記》則可推爲數十 篇。○有《大記》,則有《小記》矣。

    「夫人爲寄公夫人出」 寄公,如申侯。

    祭法第二十三 詳於制度,不言孝。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 至 「祖文王而宗武王」 禘,大禘,祀上帝,不皇不禘。故《春秋》有郊無禘,四郊四帝,感生帝也。○黄帝、嚳、堯、鯀、顓頊、冥、契皆符號。

    「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 厲山氏,天神也。《左氏》、《山經》説。

    「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爲稷」 《詩》説。

    「共工氏 注 之霸九州也」 地示。

    「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爲社」 《左氏》、《山經》。

    「帝嚳能序星辰以著衆」 人鬼。

    「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 黄,讀作「皇」。

    「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 西山林,東川谷,南丘陵。

    祭義第二十四 爲《孝經》師説,各經皆有祭義,異同由經而出。

    「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 經曰春秋祭祀,《中庸傳》亦曰春秋,緣經立説;單提春秋,實則四時皆祭。如《祭統》亦《孝經》師説,鄭注以春禘爲夏殷禮,非。

    「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