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孔子家语译注最新章节!

    曲礼子贡问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①召天子,而使诸侯朝②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③。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④。夫子愀然⑤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之朽愈。”冉子仆曰:“《礼》,凶事不豫⑥。此何谓也?”夫子曰:“既死而议谥,谥定而卜⑦葬,既葬而立庙⑧,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属也,况自为之哉?”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卫。卫侯请复⑨之,载其宝以朝。夫子闻之曰:“若是其货⑩也,丧?,不若速贫之愈。”子游侍,曰:“敢问何谓如此?”孔子曰:“富而不好礼,殃?也。敬叔以富丧矣,而又弗改,吾惧其将有后患也。”敬叔闻之,骤如?孔氏,而后循?礼施散焉。

    【注释】

    ①实:的确。

    ②朝:朝拜。

    ③训:规范。

    ④病:忧患。

    ⑤愀然:不高兴或者严肃的样子。

    ⑥凶事:丧事。豫:提前做准备。

    ⑦卜:占卜。

    ⑧庙:宗庙。

    ⑨复:回到。

    ⑩货:贿赂,行贿。

    ?丧:丧失官职。

    ?殃:遭受灾祸。

    ?骤如:骤,立即、马上。如,到。

    ?循:遵循。

    【译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晋文公召见了周天子,会合了诸侯,让天子接受诸侯的朝拜,这件事是确有其事的。您在作《春秋》的时候,却说:‘天子在河阳打猎。’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以臣子的身份召见天子,这是不符合规矩的,因此才这么写,也写作晋文公率领诸侯去朝拜天子。”孔子在宋国的时候,看到桓魋在为自己设计石椁,三年也没有做好,工匠们都为此感到忧虑。孔子看到了以后很严肃地说道:“如果这样奢侈的话,死了以后还不如迅速腐烂了好。”冉子正在驾车,说道:“《礼经》上说,丧事自己是无法预料的。这是什么说法呢?”孔子说:“死了以后才会议定谥号,议定了谥号以后再去占卜的时间和地点,下葬了以后,再建宗庙。这些事情都是臣子们办的,而非自己预先料想到的,更何况是自己亲自去做呢?”南宫敬叔由于太富有而得罪了鲁定公,出逃到卫国。卫侯替他向定公请求,允许他回国。南宫敬叔回到鲁国的时候,载着满满的宝物。孔子知道了以后,说道:“像这样用宝物去进行贿赂的话,丢失了官职还不如迅速困穷的好。”子游在孔子旁边侍坐,向孔子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假如一个人富有却不讲究礼仪的话,一定会遭到灾祸。南宫敬叔由于富有而失掉了官职,却依然不知道悔改,我担心他以后还会遭遇祸患啊。”南宫敬叔听到这些以后,马上驾车到了孔子那里,拜见了孔子。从那以后,便遵循礼仪,并且将钱物施予百姓。

    【原文】

    孔子在齐,齐大旱,春饥。景公问于孔子曰:“如之何?”孔子曰:“凶年①则乘驽马,力役②不兴,驰道③不修,祈以币玉④,祭祀不悬⑤,祀以下牲⑥。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也。”

    孔子适季氏,康子昼居内寝⑦。孔子问其所疾⑧。康子出见之。言终,孔子退。子贡问曰:“季孙不疾而问诸疾,礼与?”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⑨,则不宿于外⑩。非致齐?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孔子为大司寇。国厩?焚,子退朝而之火所。乡人有自为火来者,则拜之。士一,大夫再?。子贡曰:“敢问何也?”孔子曰:“其来者,亦相吊?之道也。吾为有司,故拜之。”

    【注释】

    ①凶年:饥荒之年。

    ②力役:劳役、徭役。

    ③驰道:供君主驾驶车马的道路。

    ④币玉:用币玉来代替。

    ⑤悬:代指奏乐。

    ⑥下牲:降低对祭祀时所用牲畜的要求,如用太牢的要用少牢。

    ⑦昼居内寝:白天在内室中睡觉。

    ⑧疾:病。

    ⑨大故:代指丧事。

    ⑩外:外室。

    ?齐:通“斋”,斋戒。

    ?吊:吊丧。

    ?厩:马厩。

    ?再:拜两次。

    ?吊:慰问。

    【译文】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国遇到了大旱,春季的收成很不好。齐景公向孔子问道:“怎么办呢?”孔子说道:“遇到饥荒之年,国君就乘坐劣马,不征劳役,用来驰车的大道也不去修理,祈祷时用币玉去代替牲畜,祭祀时也不奏乐,所用的祭品也是次一等的牲畜。这些都是贤明的君主自己主动降低要求,以此来救助百姓的礼。”

    孔子去季康子家的时候,季康子白天在内室中睡觉。孔子问他得了什么病。季康子出来接待了孔子,说完了以后,孔子就回去了。子贡向孔子问道:“季康子没有生病却去探问他的病情,这符合礼吗?”孔子说:“礼是这样的,君子没有遇到丧事的话,就不会在外室睡觉。如果不是因为斋戒,不是因为疾病的话,就不会在内室睡觉,因此,如果夜里睡在外面,即便是前去吊唁,也是可以的。白天在内室睡觉的话,即便是前去探询病情的话也是可以的。”

    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的时候,马厩失了火。孔子上朝回来以后就立刻赶到了失火的地方,拜谢那些为大火而前来慰问的乡人。孔子对那些士人拜了一次,对大夫则拜了两次。子贡问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们前来慰问,所以我对他们拜谢,这就是相互慰问。我是主管的官员,因此拜谢他们。”

    【原文】

    子贡问曰:“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俭。与其俱失也,二者孰贤?”孔子曰:“管仲镂簋①而朱纮,旅树②而反坫,山节藻棁③,贤大夫也,而难为上。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掩豆④,一狐裘⑤三十年,贤大夫也,而难为下。君子上不僭⑥下,下不偪⑦上。”

    冉求曰:“臧文仲知鲁国之政,立言垂⑧法,于今不亡,可谓知礼矣?”孔子曰:“昔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⑨而不止,燔柴于灶以祀焉。夫灶者,老妇之所祭,盛于瓮,尊于瓶,非所祭也。故曰:‘礼也者,犹体⑩也。体不备?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臧武仲率师与邾人战,于狐鲐遇,败焉,师人多丧?而无罚,古之道然与?”孔子曰:“凡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国邑,危则亡之。古之道也。其君在焉者,有诏?则无讨。”

    【注释】

    ①簋:古代用于盛食物的器具。

    ②旅树:对着门设立屏风墙。

    ③棁:梁上的柱子。

    ④豚:猪。掩:掩盖。

    ⑤狐裘:狐皮大衣。

    ⑥僭:僭越,超越本分。

    ⑦偪:逼迫。

    ⑧垂:流传。

    ⑨逆祀:祭祀时臣居于君位之上,逆乱了尊卑,称之为“逆祀”。

    ⑩体:人的身体。

    ?体不备:形体不完备。

    ?多丧:伤亡惨重。

    ?诏:诏书。

    【译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管仲的过失在于奢侈,晏子的过失在于节俭,他们两个人身上都存在不足,那么他们谁更为贤良一些呢?”孔子说:“管仲使用镂刻了花纹的玉去装饰盛食物的器具,戴着朱红色的帽带,对着门设立了屏风墙,设置摆放酒具的土台,屋顶上面有画着山形以及水草的柱子。他虽然是贤明的大夫,但是身为他的国君是太难了。晏子祭祀他的祖先的时候,所用的猪腿还不足以遮住用来盛祭品的器物,一件狐皮制的衣服穿了三十年。他虽然是贤明的大夫,但是作为他的下级却太难了。君子对上不僭越,对下也不刻薄。”

    冉求问道:“以前文仲主持鲁国的政事的时候,所制定的礼法制度,现在还在用,文仲可以称得上是知礼的人了吧。”孔子说:“文仲怎么会懂得礼呢?夏父弗綦在祭祀的时候,将僖公的灵位放到了闵公灵位的上面,文仲却没有制止。而且在炉灶上举行燔柴之祭是不合礼的,祭社神的时候应当由老妇来主持,祭祀时要用盆来盛祭品,用瓶来做酒樽,而不能用烧柴做祭祀。因此说:‘所谓的礼就像是人的身体一样,身体不完备的话,就不能做人。礼安排不恰当的话,就如人身体不完备一样。’”

    子路向孔子问道:“臧武仲带领军队去和邾人打仗,两军在狐鲐开战,结果臧武仲大败,兵士死伤很严重,但他却没有受到惩罚。古代的制度就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但凡是指挥军队的人,战败了就会自杀,用来承担责任;但凡是掌管邦国的,社会危难的话就被放逐到国外,用来承担责任。这是古代的制度。假如国君在的话,即便是有诏书,做臣子的就可以免于惩罚。”

    【原文】

    晋将伐宋,使人觇①之。宋阳门之介夫死②,司城③子罕哭之哀。觇者反④,言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民咸悦宋,殆未可伐也。”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子罕有焉,虽非晋国,其天下孰能当⑤之?是以周任有言曰:‘民悦其爱者,弗可敌也。’”

    楚伐吴,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弃疾曰:“王事也⑥,子手弓而可。”商阳手弓。弃疾曰:“子射诸。”射之,毙一人,韔⑦其弓。又及,弃疾谓之,又及,弃疾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辄掩其目,止其御曰:“吾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闻之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子路怫然⑧进曰:“人臣之节,当君大事,唯力所及,死而后已。夫子何善此?”子曰:“然,如汝言也。吾取其有不忍杀人之心而已。”

    【注释】

    ①觇:偷偷地察看,即刺探情报。

    ②阳门:宋国国都的城门。介夫:守城门的人。

    ③司城:官名,即司空。

    ④反:通“返”,返回。

    ⑤当:抵挡。

    ⑥王事也:君王赋予的使命。

    ⑦韔:用来盛弓箭的套子。

    ⑧怫然:愤怒的样子。

    【译文】

    晋国将要去攻打宋国,先派了人去宋国刺探情况。宋国守卫都城城门的卫士死了,司城子罕哭得很悲伤。刺探情况的人返回到晋国以后,对晋侯说道:“守城门的人死了,子罕哭得很悲伤,为此人民都心悦诚服,恐怕是无法去攻打宋国了。”孔子听到了以后,说道:“这个刺探情况的人真是善于观察。《诗经》中说:‘只要百姓有死亡,立即前去救援。’子罕就具备了这种品质啊。不仅是晋国,天下还有谁敢和宋国为敌呢?因此周任说:‘人民喜好爱护他们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够被战胜的。’”

    楚国讨伐吴国的时候,工尹商阳和陈弃疾奉命前去追击吴军。追上吴军的时候,陈弃疾对工尹商阳说道:“这是国君赋予的使命。您可以将弓放在手里了。”工尹商阳将弓拿在了手中。陈弃疾说道:“现在您可以射箭了。”工尹商阳就将箭射了出去,射死了一个人,就将弓放回了弓袋。又一次追上了敌人后,陈弃疾又对他说了相同的话,再一次追上敌人以后,陈弃疾又一次说了相同的话,他又射死了两个人。而每一次射死一个人后,工尹商阳就将眼睛遮住,并让御者停车,说道:“在朝见时,我是没有座位的人,宴会时我是没有席位的人,现在射杀了三个人也就可以回去复命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道:“杀人也还是有礼节的。”子路很气愤地说:“身为人臣,礼节就应当是为国君做事,应当尽力而为,死而后已。您为何要称赞他呢?”孔子说:“是的,你说得很对。我所赞赏的只是他不忍心多杀人而已。”

    【原文】

    孔子在卫,司徒敬子卒,夫子吊焉。主人不哀,夫子哭不尽声而退。蘧伯玉请曰:“卫,鄙俗不习丧礼,烦吾子辱相①焉。”孔子许之,掘中霤②而浴,毁灶而缀足,袭③于床。及葬,毁宗而躐④行。出于大门,及墓,男子西面,妇人东面,既封⑤而归。殷道也,孔子行⑥之。子游问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夫子变之矣。”孔子曰:“非此之谓也。丧事则从其质而已矣。”

    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有事⑦于太庙,而东门襄仲卒。壬午犹绎⑧。子游见其故,以问孔子曰:“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卿卒不绎。”

    季桓子丧,康子练而无衰⑨,子游问于孔子曰:“既服练服,可以除衰乎?”孔子曰:“无衰衣者,不以见宾,何以除焉?”

    邾人以同母异父之昆弟死,将为之服⑩,因?颜克而问礼于孔子。子曰:“继父同居者,则异父昆弟从为之服;不同居,继父且犹不服,况其子乎?”

    【注释】

    ①相:主持礼仪仪式的人。

    ②中霤:室中央。

    ③袭:穿衣服。

    ④躐:超越。

    ⑤封:堆土筑坟。

    ⑥行:实行。

    ⑦有事:祭祀。

    ⑧绎:指当天祭祀了以后,第二天又进行祭祀。

    ⑨衰:丧服。

    ⑩服:穿丧服。

    ?因:通过。

    【译文】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司徒敬子死了,孔子前去吊唁。主人哭得并不怎么悲伤,孔子没有大声哭就回家了。蘧伯玉向孔子请求道:“我们卫国人很鄙陋,不懂得如何举行丧礼,劳烦您担任礼相。”孔子答应了,让人在室中央挖了一个坑洗浴尸体,拆毁了炉灶,用灶砖将脚连在了一起,在床上给尸体穿上了衣服。下葬时,拆毁了庙墙,超越了行神之位,没有经过中门就直接将灵车拉出了大道。到了墓地以后,男子面向西,妇女面向东,封好了坟墓以后才回来。这是殷人的礼节,孔子依照殷人丧礼的礼节安葬了司徒敬子。子游问道:“君子主持礼仪的时候,不要求改变风俗,您现在却改变了。”孔子说道:“我所做的并不是你说的这样。办丧事只是从俭而已。”

    鲁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日,鲁宣公在太庙举行了禘祭。这时候,东门襄仲去世了。壬午那天,宣公举行绎祭。子游看到以后就向孔子问道:“这样做符合礼吗?”孔子回答说:“不符合礼,卿士死了以后,是不用举行绎祭的。”

    季桓子死了以后,季康子在练祭的时候没有穿衰服。子游向孔子问道:“已经能穿练服了,可以脱去衰服了吗?”孔子回答道:“没有穿衰服的人,是不能去会见客人的,怎么能脱去衰服呢?”

    邾国有个人的同母异父的兄弟死了,将要给他穿丧服。他通过颜克向孔子请教有关这方面的礼仪,孔子说道:“和继父一同生活在一起的话,即便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应当为他服丧。假若不和继父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即便是继父死了也不会服丧,何况是他的儿子呢?”

    【原文】

    齐师侵鲁,公叔务人遇人入保①,负杖而息。务人泣曰:“使②之虽病,任③之虽重,君子弗能谋④,士弗能死,不可也,我则既言之矣,敢不勉⑤乎?”与其邻嬖童汪锜乘往奔敌,死焉。皆殡,鲁人欲勿殇童汪锜,问于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乎?”

    鲁昭公夫人吴孟子卒,不赴⑥于诸侯。孔子既致仕⑦,而往吊焉。适于季氏,季氏不绖⑧,孔子投绖而不拜。子游问曰:“礼与?”孔子曰:“主人未成服,则吊者不绖焉,礼也。”公父穆伯之丧,敬姜昼哭,文伯之丧,昼夜哭。孔子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⑨。”

    南宫縚之妻,孔子兄之女。丧其姑而诲之髽⑩,曰:“尔毋从从?尔,毋扈扈?尔。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

    【注释】

    ①保:通“堡”,小城。

    ②使:役使、徭役。

    ③任:赋税。

    ④谋:谋划。

    ⑤勉:勉力、尽力。

    ⑥赴:同“讣”,讣告。

    ⑦致仕:辞官。

    ⑧绖:用麻布做成的丧服。

    ⑨章:别。

    ⑩髽:妇人服丧期间所梳的发髻。

    ?从从:高高的样子。

    ?扈扈:大大的样子。

    ?总:束发。

    【译文】

    齐国的军队进犯鲁国的时候,公叔务人遇到一个拄着兵杖的人进到城中休息。公叔务人哭泣着说:“虽然徭役让百姓生活很艰苦,赋税也很沉重,而卿大夫不去好好谋划,战士又做不到为国而死,这样不行啊。我既然这样说了别人,自己又怎么敢不尽力去做?”于是就和他邻里的儿童汪锜一起冲向了敌人的军队,两个人都死了。两人的灵柩在出殡的时候,鲁国人不想使用儿童的丧礼去安葬汪锜,向孔子询问,这样是不是合适。孔子说道:“能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家是可贵的,因此可以不用儿童的丧礼。”

    鲁昭公的夫人吴孟子死了以后,没有向诸侯国发讣告。当时孔子已经辞官了,但还是前去吊唁。孔子到了季氏家以后,看到季氏没有穿丧服,自己也就脱下了丧服,也没有答拜。子游向孔子问道:“这符合礼吗?”孔子说道:“主人没有穿丧服,那么前往吊唁的人也可以不按照丧礼执行,这符合礼。”公父穆伯死了以后,敬姜在白天哭,她的儿子文伯死了以后,她白天夜晚都在哭。孔子说道:“季氏之妇可以说得上懂得礼了,爱而无私,上下之间有分别。”

    南宫縚的妻子是孔子哥哥的女儿。她的婆婆死了以后,孔子就教她做丧髻的方法,并说道:“不要将头发弄得高高的,也不要将头发弄得大大的,所用的簪子要用榛木,长度为一尺,束在发根的带子垂下来的只能有八寸。”

    【原文】

    子张有父之丧,公明仪相①焉。问稽颡②于孔子。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③也,稽颡而后拜,颀④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也。”孔子在卫,卫之人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⑤也,小子识⑥之。”子贡问曰:“夫子何善⑦尔也?”曰:“其往也如慕⑧,其返也如疑。”子贡曰:“岂若速返而虞⑨哉?”子曰:“此情之至者也。小子识之,我未之能也。”

    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继也。夫礼为可传⑩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而变除有期?。”

    孟献子禫?,悬而不乐,可御而不处内。子游问于孔子曰:“若是则过礼也?”孔子曰:“献子可谓加于人一等矣。”

    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孔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以久矣。”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则其善也。”

    【注释】

    ①相:担任礼相。

    ②稽颡:以额触地,表示极度哀伤。

    ③顺:恭顺。

    ④颀:诚恳。

    ⑤法:法则,效法。

    ⑥识:记。

    ⑦善:赞美。

    ⑧慕:依恋。

    ⑨虞:下葬了以后举行的祭祀。

    ⑩传:传扬。

    ?除:去除。期:期限。

    ?禫:从丧服换回吉服之间的一个月的礼制。

    ?笑:嘲笑。

    【译文】

    子张的父亲死了,公明仪担任礼相,他向孔子询问如何进行跪拜之礼。孔子说:“首先两膝着地,拱手而拜,然后两手也着地,俯首以头叩地,这是十分恭顺的。先两手着地,俯首以头叩地,然后两膝着地,拱手而拜,这是十分诚恳的。守丧要守三年,我赞同最为诚恳的跪拜之礼。”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国有人在送葬,孔子看了以后说道:“这样的丧礼办得很好啊,可以用来作为准则了,你们都要记住啊。”子贡问道:“老师您为何这样称赞呢?”孔子回答说:“他们送丧的时候就像是小孩子跟在父母身后啼哭一样,送丧回来时就像不知道神灵会不会来一样迟疑而不尽快返回。”子贡问道:“这样还不如尽快回去准备葬后的拜祭好吧?”孔子说:“这是感情的最高表现,你们要记住这些,我自己也还不能做到呢。”

    卞邑有个人母亲死了,他哭得像小孩子一样伤心。孔子说:“哀痛是很哀痛的了,可是很难有人能够和他一样。礼是为了可以宣扬,是让人亲自去做。因此啼哭和跺脚都要有一定的节制,除去丧服也需要一定的时期限定。”

    孟献子在禫祭的时候,挂起了乐器却没有奏乐,能够接受妻妾的侍奉了却不进入内室。子游向孔子问道:“像他这样的做法是不是超过了礼仪的规定了呢?”孔子回答说:“孟献子真的可以说是高人一等啊。”

    鲁国有一个人,早上除掉了丧服,晚上就开始唱歌了。子路嘲笑了他。孔子说:“仲由,你怎么总是这么没有终止地责怪别人呢?守了三年丧,已经是很久的了。”子路出去以后,孔子说道:“那个人要再过多长时间才能唱歌呢?再过一个月再唱歌那就很好了。”

    题季札墓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有让国之贤。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作为吴国使者去齐国,儿子死在途中,就按照旅途中的葬仪埋葬在嬴、博之间。孔子看后赞扬说,延陵季子的行为合乎礼的规定。季札死后,孔子游吴,为他的墓题写了“延陵季子之墓”。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伤哉!贫也。生而无以供养,死则无以为礼①也。”孔子曰:“啜菽②饮水,尽其欢心,斯谓之孝。敛③手足形,旋葬而无椁④,称其财,斯谓之礼。贫何伤乎?”吴延陵季子聘于上国⑤,适齐,于其返也,其长子死于嬴、博之间。孔子闻之曰:“延陵季子,吴之习⑥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敛以时服而已;其圹掩坎深不至于泉⑦;其葬无明器⑧之赠。既葬,其封广轮掩坎,其高可肘隐⑨也;既封,则季子乃左袒,右还其封,且号⑩者三,曰:“骨肉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所不之,无所不之。”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其合矣。”

    【注释】

    ①礼:指丧礼。

    ②菽:豆类的总称。

    ③敛:通“殓”。

    ④椁:棺材的外层。古代的棺材有两层,里面的称棺,外层的称椁。

    ⑤上国:齐国。

    ⑥习:熟知。

    ⑦圹:墓地。坎:坑穴。

    ⑧明器:冥器。

    ⑨隐:倚靠。

    ⑩号:号哭。

    ?若:你。

    【译文】

    子路向孔子请教说:“贫穷可真可悲啊!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能好好奉养,死了以后也不能办好丧事。”孔子说道:“即便是食豆饮水,只要让父母感到快乐,也就是尽孝了。举办丧礼的时候,即便是衣服被单只能遮住身体,很快就下葬并且只有椁没有棺,只要是和自己的财力相当,也就符合礼了,有没有钱有什么重要的呢?”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到齐国,在他返回的时候,他的长子在嬴、博两邑之间死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延陵季子是吴国熟知礼的人,我要前往观看他如何举办丧礼。”延陵季子给儿子下葬时,装殓时只有日常的衣服,墓穴的深度没有达到泉水处,并且下葬的时候没有冥器殉葬。埋葬了以后,墓地上所堆的土,长度和墓穴长度一样,高度是可以让人倚靠。坟墓封好以后,季子袒露着左臂,向右绕着坟墓走,大哭了三遍,说道:“骨肉回到土里,是命中注定的。你的灵魂却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不在的。”然后就回去了。孔子说道:“延陵季子的礼是符合礼的。”

    【原文】

    子游问丧之具①。孔子曰:“称②家之有亡焉。”子游曰:“有亡恶③乎齐?”孔子曰:“有也,则无过礼。苟亡矣,则敛手足形,还④葬,悬棺而封,人岂有非⑤之者哉。故夫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伯高死于卫,赴⑥于孔子。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⑦,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之寝⑧,朋友吾哭之寝门之外,所知⑨,吾哭之诸野。今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⑩赐也而见我,吾哭于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汝拜之。知伯高而来者,汝勿拜。”既哭,使子张往吊焉。未至,冉求在卫,摄束帛乘马而以将之。孔子闻之曰:“异哉!徒使我不成礼于伯高者,是冉求也。”

    【注释】

    ①具:丧葬用具。

    ②称:相称。

    ③恶:哪里,疑问代词。

    ④还:通“旋”,马上。

    ⑤非:非议,责怪。

    ⑥赴:通“讣”,讣告。

    ⑦庙:祖庙。

    ⑧寝:内室。

    ⑨所知:有交情,互相知道姓名。

    ⑩由:通过。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询问丧葬用具的事。孔子说:“和自己家境的富有以及贫穷相称就行。”子游说:“由家境的贫富来决定,这哪里能符合礼呢?”孔子说:“富有的话,不要超越礼,如果贫穷的话,殓葬的时候衣服只能遮掩住身体,很快就下葬,用绳子拉着棺材下葬,也不会有人责难的。因此办丧事的时候,与其哀痛不够而财物礼仪很完备,倒不如物资礼仪缺少而感情很悲痛的好。举行祭祀的时候,与其缺少敬意而祭品丰厚、礼仪完备,倒不如祭品陋薄礼仪不足而充满了敬意的好。”

    伯高在卫国死了,发讣告给孔子。孔子说:“我要到哪里去哭他呢?如果是兄弟的话,我要在祖庙中哭他;如果是父亲的朋友的话,我要在庙门外面哭他;如果是老师的话,我要在内室哭他;如果是朋友的话,我要在内室门外哭他;如果是互相知道姓名的话,我就在郊外哭他。现在对伯高来说,在野外哭他的话就过于疏远,在内室哭他的话又过于礼重。伯高是通过子贡而认识我的,我就到子贡那里哭他吧。”于是就让子贡代做主人,对他说:“为了你来哭的,你要拜谢。为了和伯高的情分来哭的,你就不用拜谢。”哭完了以后,派子张前往卫国吊丧。子张还没到卫国之前,冉求当时正在卫国,就代孔子准备了一束帛和四匹马,以孔子的名义前去吊丧。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说道:“这样做是不对的,白白让我失礼于伯高的人是冉求啊。”

    【原文】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①之矣,而弗除。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行道之人②皆弗忍,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③,不至者企而望之④。”子路闻之,遂除之。

    伯鱼之丧母也,期⑤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也?”门人曰:“鲤⑥也。”孔子曰:“嘻,其甚也,非礼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卫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⑦,桓子问礼于孔子。子曰:“同姓为宗,有合族⑧之义,故系⑨之以姓而弗别,啜⑩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桓子曰:“鲁卫之先,虽寡兄弟,今已绝远矣,可乎?”孔子曰:“固非礼也,夫上治祖祢?,以尊尊?之,下治子孙,以亲亲?之,旁治昆弟所以教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

    有若问于孔子曰:“国君之于百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虽国君之尊,犹百世不废其亲,所以崇爱也。虽于族人之亲,而不敢戚君?,所以谦也。”

    【注释】

    ①除:除去丧服。

    ②行道之人:履行道义的人。

    ③俯而就之:简称俯就,降低自己的身份而服从。

    ④企而望之:希望赶上,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准。

    ⑤期:古时称满一年为期年。

    ⑥鲤:孔鲤,字伯鱼。他是孔子的儿子,先孔子而亡。

    ⑦季氏:这里指的是季桓子,春秋时鲁国大夫。

    ⑧合族:聚合族人。

    ⑨系:连结。

    ⑩啜:尝、喝。

    ?祖祢:古人对已经去世并且在宗庙中立下牌位的亡父的尊称。

    ?尊尊:尊敬尊亲。前一个“尊”作动词,后一个“尊”作名词。

    ?亲亲:亲近亲人。前一个“亲”作动词,后一个“亲”作名词。

    ?宗道:宗法制度。

    ?戚君:用亲戚关系来对待国君。

    【译文】

    子路为姐姐服丧,到了可以除去丧服的日子,并没有除去。孔子说:“你为什么不除去丧服?”子路说:“我家兄弟少,不忍心除去丧服。”孔子说:“履行道义的人都不忍心除去丧服,这是先王制定的礼制,如果有人做得更好就降低自己的标准去服从,如果有人没做到就努力达到这个标准。”子路听完,就除去了丧服。

    伯鱼的母亲去世了,满一年伯鱼仍然在哭泣。孔子听说这件事,问:“是谁在哭?”他的学生说:“是孔鲤。”孔子说:“嘻!这实在太过分了。并不符合礼制。”伯鱼知道后,就除去丧服不再哭泣。

    卫公派大夫向季桓子求婚,季桓子向孔子询问关于婚礼礼制的问题。孔子说:“同一个姓氏的人是同一宗族,有聚合族人的意思,因此用同一个姓氏连结起来的人没有差别,在同一宗庙里吃饭也没有不同,就算是过了一百世,也不可以通婚,这是周朝就建立起来的制度。”季桓子说:“鲁国卫国两国的祖先,虽然兄弟很少,距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这样可以通婚吗?”孔子说:“其实也是不合乎礼法的。那先王向上制定祖祢的次序,是为了尊敬尊者;向下订立后世子孙关系,是为了亲近亲人;在旁者来说确定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教导兄弟和睦。这正是先王不能轻易更改的制度要求啊。”

    有若问孔子说:“国君应该如何对待疏远的宗族呢?”孔子说:“都是有宗法制度要求的。因此就算是身份尊贵的国君,也像寻常百姓一样不可以遗弃自己的亲人,这就是推崇仁爱的原因;虽然族人同国君有亲属关系,也不可以像对待其他亲戚那样来对待国君,这就是谦逊的缘故。”

    曲礼子夏问

    【原文】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寝苫枕干①,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②。”曰:“请问居昆弟③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与同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从父昆弟④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⑤能报之,则执兵而陪其后。”

    子夏问:“三年之丧⑥既卒哭,金革之事⑦无避,礼与,初有司为之乎?”孔子曰:“夏后氏之丧,三年既殡,而致事⑧,殷人既葬而致事,周人既卒哭而致事。《记》⑨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夺故也。’”子夏曰:“金革之事无避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⑩。’今以三年之丧从利者?,吾弗知也。”

    【注释】

    ①寝苫枕干:睡在草席上以盾牌为枕,形容时刻不忘父母之仇。

    ②不返兵而斗:不返回家取兵器就展开决斗。兵,名词作动词,取兵器。

    ③昆弟:兄弟。

    ④从父昆弟:堂兄弟。

    ⑤主人:堂兄弟的直系亲属、家人。

    ⑥三年之丧:古代丧服中一种最重的居丧制度,多用于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这里指的是父母的三年之丧。

    ⑦金革之事:指战争兵役之类的事情。

    ⑧致事:致力于政事,即处理政事。

    ⑨《记》:记载以前所发生的事情的书。

    ⑩鲁公伯禽: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旦的长子。有为为之:因为这样做有所作为才这样做的,也就是这样做是有理由的。

    ?从利者:做一些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译文】

    子夏询问孔子说:“对杀害父母的仇人,应该怎么处理?”孔子说:“睡在草席上,枕着盾牌,时刻不忘父母之仇。不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朝堂或市集上遇到仇人,不返回家取兵器就立即展开决斗。”子夏说:“请问兄弟之仇应该如何处理?”孔子说:“做官,不与仇人在同一个国家为官,如果奉君命出使,遇到仇人,也不可以展开决斗。”子夏说:“杀害堂兄弟的仇应该如何处理?”孔子说:“不需要带头报仇,如果堂兄弟的家人能够报仇,就拿着兵器跟随在堂兄弟家人的后面。”

    子夏问:“为父母服丧三年,等到期满后就停止哭泣,倘若遇到战争等事都不回避,这符合礼法吗?符合最初相关官员制定的条例吗?”孔子说:“夏后氏为父母守丧三年,等到举行殡葬以后就开始处理政事,殷商人是父母埋葬以后就开始处理政事,周代人是不再哭泣后开始处理政事。古《记》上说:‘君子不剥夺对亲人的恩情,也不剥夺对故人的感情。’”子夏说:“战争之类的事情不回避,对不对?”孔子说:“我听老子曾经说:‘鲁国伯禽停止哭泣后便出兵征战,这样做是有他的理由的。’现今用三年服丧的身份去做一些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原文】

    子夏问于孔子曰:“《记》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礼。’有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①,周公摄政而治,抗②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为子者,然后可以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焉。凡君之于世子,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唯世子齿于学之谓也③,世子齿于学,则国人观之。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臣在,则礼然。’然而众知君臣之义矣。其三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④也,则礼然。’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⑤为子,君在斯为臣,居子与臣之位,所以尊君而亲亲⑥也。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