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神秘主义与逻辑及其他论文最新章节!

    在以下这篇论文中,我首先想断言,“原因”这个词同一些令人误解的联想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以至于我们希望把它从哲学词汇中完全驱逐出去;其次,我想探究我们在科学中使用什么样的原理来取代哲学家们以为有人在使用的那种假想的“因果律”,假如存在这样的原理的话;再次,我想展示一些在我看来与错误的因果观念相联系的混乱,尤其是与目的论和决定论有关的混乱。

    每一个学派的每一个哲学家都猜想因果性是科学的基本原理或基本假定之一,然而足够奇怪的是,在诸如引力天文学这样的高级科学中,“原因”这个词从未出现。在其《自然主义与不可知论》(Naturalism and Agnosticism)一书中,詹姆斯·沃德(James Ward)博士使得这一点成了控诉物理学的一个理由:他显然认为,希望弄清关于宇宙的终极真理的那些人的任务应该是揭示原因,然而物理学甚至从未寻找过它们。在我看来,哲学不应该承担这样的法定职责,而且物理学不再寻找原因的理由在于,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东西。我相信,因果律,像被哲学家们认可的许多东西一样,是过去年代的一种残留物;像君主制度一样,它之所以能留存下来,只是因为人们错误地设想它是无害的。

    为了发现哲学家们通常是如何理解“原因”的,我查阅了鲍德温(Baldwin)的《词典》(Dictionary),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报偿,因为我发现了下述三个互不相容的定义:

    “因果性:(1)时间序列中的事件的必然联系……

    “原因(原因概念):任何可以包括在关于一个过程的思想或知觉中的东西,而所说的这个过程是由于有了另一过程而发生的……

    “原因与结果:(1)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关联的术语;它们指谓任何两个可区分的事物、阶段或实在的任何两个可区分的方面,而且它们彼此间是有关系的,以至于每当第一个不再存在时,第二个就紧随其后出现了,而每当第二个出现时,第一个才刚刚消失。”

    让我们依次考虑这三个定义。如果不先定义“必然的”,第一个定义显然是无法理解的。在这个标题下,鲍德温的《词典》给出了下述定义:

    “必然的:一种东西,若不仅为真,且在所有条件下都为真,就是必然的。因此,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东西不只是无理性的驱使。存在一个一般法则,事物依这条法则而出现。”

    原因概念与必然性概念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至于要是就上述定义慢慢道来,以图发现(假如可能的话)它所能拥有的某种意义,将不算离题之举,因为照现这个样子,它远未拥有任何明确的意义。

    必须引起注意的第一点是,假如要把某种意义给予“在所有条件下都为真”这个短语,那么其主词必须是一个命题函项,而非一个命题注58。一个命题仅仅是真的或是假的而已,然后事情就完了:不可能存在任何“条件”问题。“查理一世的头被砍了下来”,在夏季正像在冬季一样为真,在周日正像在周一一样为真。因而,当某个事物值得我们说它“在所有条件下都为真”时,所说的这个事物一定是一个命题函项即一个包含变项的表达式,并且当其中的变项被赋值时,这个命函项就成了一个命题,而所提及的不同的“条件”于是就是那个变项所能拥有的不同的值。因而,假如“必然的”意味着“在所有条件下都为真的东西”,那么,“假如x是一个人,x是有死的”就是必然的,因为对x的任何可能的值而言,它都是真的。因而,应该让我们提出下述定义:

    “必然的是一个命题函项的谓词,并意味着,对其自变量的所有可能的值而言,这个命题函项都是真的。”

    然而,不幸的是,鲍德温《词典》中的定义说,必然的东西不仅仅“在所有条件下都为真”,而且是“真的”。现在,这两个定义是不相容的。只有命题才能是“真的”,而且只有命题函项才能“在所有条件下都为真”。因此,照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定义是没有价值的。这里所意味的东西似乎是这样的:“一个命题是必然的,当它是一个命题函项的一个值,且该命题函项在所有条件下都为真,即对其自变量的所有值而言都是真的时。”但是,假如我们采纳这个定义,那么,视我们从命题中选出来并被当作命题函项之自变量的项的不同,同一个命题将有时是必然的,有时是偶然的。例如,“假如苏格拉底是一个人,那么苏格拉底是有死的”是必然的,假如苏格拉底被选作自变量;但它将不是必然的,假如人或有死的被选作自变量。再者,“假如苏格拉底是一个人,那么柏拉图是有死的”将是必然的,假如要么苏格拉底要么人被选作自变量;但它将不是必然的,假如柏拉图或有死的被选作自变量。然而,通过具体指定将被看作自变量的成份,这个困难能被克服,而且我们因此获得如下的定义:

    “一个命题就一个特定的成份而言是必然的,假如当那个成份以任何能让它依然有意义的方式被改变时它依然为真。”。

    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定义应用到上面所引的关于因果性的定义上。显然,自变量一定是前面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因而,因果性的一个例子将是这样的:“假如事件e1在时间t1发生,那么事件e2将随之而来”。这个命题旨在就t1而言成为必然的;所谓成为必然的,指的是,不管t1可能如何变化,这个命题都依然为真。于是,作为一条普遍法则,因果性有如下述:“给定任意一个事件e1,就会有一个事件e2,且每当e1发生时,e2就会在之后发生。”但是,在这一点能够被认为是精确的以前,我们必须具体说明在e1之后多久e2才将发生。因而,这个原理就变成了:

    “给定任意一个事件e1,就会有一个事件e2及一个时间间隔τ,且每当e1发生时,e2会在一个时间间隔τ之后随之而来。”

    到现在为止,我还不想考虑这个法则是真的还是假的。眼下,我只想揭示因果律被人们想象成什么样子。因此,我将径直来讨论上面所引述的其他那些定义。

    我们无需在第二个定义上长时间滞留,原因有两个。首先,因为它是心理的:并非关于一个过程的“思想或知觉”,而是这个过程自身,才一定是在我们考虑因果性时与我们有关的东西。其次,因为它是循环的:在把一个过程说成是“由于另一过程而发生的”时,它就引入了恰恰要被定义的那个原因概念了。

    第三个定义显然是最精确的;确实,在清晰性方面,它是完美无缺的。但是,这个定义所断言的原因和结果的时间相邻性产生了一个重大困难。任何两个瞬间都不是相邻的,因为时间序列是紧致的。因此,假如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或者原因,或者结果,或者原因和结果两者,一定会持续一段有限的时间;确实,根据其措辞方式,这个定义显然假定两者都持续一段有限的时间。但那样一来,我们就面临一个困境:假如原因是一个在自身内包含变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将会获得(假如因果性是无处不在的)其前后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似乎只有后面的那些部分才与结果相关,因为前面的那些部分与结果并不相邻,也因此(根据定义)不能影响结果。因而,我们将不得不无限地缩短原因的持续,而且无论我们可以缩短多少,都将依然还有一个在不改变结果的情况下可以被改变的前面部分,以至于以如此方式被定义的真实原因并未被获得,因为我们将看到这个定义排除了原因的复多性。另一方面,假如原因纯粹是静止的,在自身内不包含变化,那么,首先,在自然界发现不了任何这样的原因,其次,要是原因在前面任何时刻都满可以变成结果,或者说满可以在并未产生其结果的情况下依然如故地持续时,却先平静地存在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迸发成结果,那似乎是奇怪的,而且奇怪得让人无法接受,尽管单纯从逻辑上讲是有可能的。因此,对原因和结果可以是时间上相邻的这种观点来说,这种困境是致命的;假如存在原因和结果,那么就像我们在上述对第一个定义的解释中所假定的那样,它们一定是被一个有限的时间间隔τ分隔开的。

    别的哲学家也给出了关于因果律的陈述,他们的陈述与上面从鲍德温的第一个定义中引出的陈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例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u)说:

    “因果律只不过是这样的一种常见的事实,即人们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每一个事实与先于它而发生的某个其他事实之间,具有一种不变的接替顺序。对因果律的承认,是归纳科学的支柱”。注59

    然后,柏格森正确地认识到哲学家们陈述的这条法则是没有价值的,不过他继续设想人们在科学中使用了它。比如,他说:

    “现在有人主张,这条法则[因果律]意味着,每一种现象都是由其状况所决定的,或换句话说,同样的原因产生同样的结果。”注60

    他又说:

    “我们感知物理现象,而且这些现象遵守一些法则。这意味着:(1)先前被感知的现象a,b,c,d能以同样的形态再次发生;(2)曾在并且只在a,b,c,d这些状况之后出现的某一现象P,一旦同样的状况再次出现,将不能不再次发生。”注61

    柏格森对科学的大部分攻击都依赖于这个假定,即它使用了这条原理。事实上,科学没有使用这样的原理,但哲学家们,甚至包括柏格森在内,太容易从彼此那里而非从科学本身获取他们的科学观。关于这条原理是什么,不同学派的哲学家们之间有相当一致的意见。然而,有许多立即就会出现的困难。当前,我忽略了原因的复多性问题,因为另外一些更严重的问题必须加以考虑。前面对这条法则的陈述,使得其中的两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们如下所述:

    (1)一个“事件”意味着什么?

    (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多长?

    (1)在对这条法则的陈述中,一个“事件”显然是要成为很可能会再次发生的某种东西,因为要不然这条法则就变得没有价值了。因此,一个“事件”并不是一个殊相,而是某个可以有许多实例的共相;也因此,一个“事件”一定是某种不含宇宙全体状态的东西,因为这极不可能再次发生。一个“事件”所意味的东西是某种类似划一根火柴或往自动机器的狭槽投一枚便士这样的事情。假如这样的一个事件将会再次发生,那么我们一定不要过分狭隘地定义它:我们一定不要陈述得用多大力气来划这根火柴,也不要陈述这枚便士的温度是多少。因为假如这样的一些考虑是相关的,我们的“事件”最多将会发生一次,而且这条法则就不再为我们提供知识了。于是,一个“事件”,就是一个以足够宽泛的方式被定以至于终究能容许许多特殊事情成为其实例的共相。

    (2)下一个问题涉及时间间隔。无疑,哲学家们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时间上连续的;但由于已经给出的理由,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由于没有无限小的时间间隔,在原因和结果之间一定存在某种有限的时间流逝,即间隔τ。然而,这马上又产生了一些不可克服的困难。不管我们使间隔τ变得多么短,在这个间隔期间总是可能发生某种阻止预期结果出现的事情。我要把便士投进机器的狭槽里,但在我能够取出票之前,有一场地震弄翻了这台机器,并打乱了我的周密计划。为了确信预期的结果,我们必须知道环境中不存在妨碍它的东西。但这意味着,假想的原因靠其自身不足以保证这种结果。而且,一旦我们把环境包括进来,重复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到头来,当整个环境都被包括进来时,重复的可能性几乎就变成了零。

    尽管有这些困难,我们当然还必须承认,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比较可靠的先后顺序规则。正是这些规则让人想起了因果律;在规则被发现失效的地方,人们认为本来能够发现一种更好的从未失效过的公式化表达。我远未否认可能存在这样的事实上确实从不会改变的先后顺序。也许,下述规则绝不会有例外:当一块以一定速度运动着的超过一定质量的石头碰上一格小于一定厚度的窗玻璃时,这格玻璃将会破裂。我也不否认,对这样的规则的观察在一门科学的摇篮时期是有用的————即使当它们不无例外时:这种观察结果即在空中未获支撑的物体通常会下落,曾是通往引力定律的一个步骤。我所否认的是,科学假定了这种先后顺序上的恒定的一致性的存在,或者说,它致力于发现它们。就像我们曾看到的那样,所有这样的一致性都依赖于关于一个“事件”的定义中的某种模糊性。物体下落是一种模糊的定性陈述,而科学希望知道它们下落得有多快。这依赖于物体的形态以及空气的稠密度。确实,当它们在真空中下落时,更近乎存在一致性;就伽利略所能发现的而言,这种一致性因此是完全的。但后来,甚至在那里,纬度似乎曾产生过影响,而且经度也是这样。从理论上说,太阳和月亮的方位一定会产生影响。简言之,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更远离最初观察到的那些粗略的一致性,让我们对先行事件和继起事件作出更大的区分,并把我们带入总是更大的一组被认为有关的先行事件。

    因此,“同因则同果”这条原理完全是多余的,虽然哲学家们想象它对科学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先行事件被足够充分地给定了,从而使得继起事件能在某种精确的意义上被预测,那么继起事件就变得复杂了,以至于它们非常不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再次发生。因此,假如这就是所涉及的原理,科学仍是完全不结果实的。

    这些考虑的重要性,部分在于其导致了对科学步骤的一种更正确的描述,部分在于其消除了与人的意志行为(volition)的类比————此种类比使得原因概念变成了这样一种带来许多影响的谬见的来源。借助于某些例子,后面这一点将变得更清晰。为了这个目的,我将考虑在哲学史上已经产生重大作用的几条公理。

    (1)“原因与结果或多或少是彼此类似的。”这条原理在偶因论哲学中曾经很突出,而且现在绝未消亡。例如,仍然时常有人认为,心灵不可能是在一个先前不包含任何精神之物的宇宙中产生的,而且这种看法的一个理由是,物质与心灵太不一样了,以至于前者尚不能产生后者。或更具体地说,人们假定,我们的天性中所谓的比较高贵的那些部分是不可解释的,除非宇宙始终包含某种至少同样高贵的能够产生它们的东西。所有这样的观点似乎都依赖于假定某种过分简单的因果律,因为在“原因”和“结果”的任何合理的意义上,科学似乎表明它们通常是大相径庭的,事实上“原因”是整个宇宙的状态,而“结果”是某种特殊的事件。

    (2)“原因类似于意志行为,因为在原因和结果之间一定存在一种可理解的关系。”我认为,这条公理时常下意识地存在于一些哲学家们的想象中,而且当他们清晰地陈述它时,他们就会拒绝相信它。对于我们刚才一直在考虑的观点即心灵不可能产生于一个纯粹物质的世界,它很可能是有影响的。我不声称知道“可理解的”意味着什么,它似乎意味着“经常被想象到的”。在任何其他意义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一种意志行为与其实现之间的联系更不“可理解”了。但是,我们期望在原因和结果之间得到的这类关系,显然只能在被假想的因果律视为可能的那些“事件”之间成立。在像物理学这样的科学中取代因果性的那些法则,没有给我们能够为彼此间找到一种关系的任何两个事件留有余地。

    (3)“在某种意义上,原因强迫结果发生,而在同一种意义上,结果并不强迫原因发生。”在人们对决定论的排斥中,这种信念似乎起了主要的作用;但是事实上,它与我们的第二个公理是有联系的,而且一旦那个公理被抛弃了,它就不再成立了。我们可以把“强迫”定义如下:“当A期望做任意一组条件将要阻止的某种事情,或者禁止这些条件将要导致的某种事情时,我们就说这组条件强迫A发生。”这预先假定了我们已为“原因”这个词找到了某种意义————我在后面将会回过头来讨论这个问题。我现在要澄清的是,强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涉及落空的期望。只要一个人做他希望做的事,那就不存在强迫,不管他的希望能在多大程度上借助于前面的事件被推测出来。而在期望没有介入的地方,就不可能存在强迫的问题。因此,一般说来,认为原因强迫结果发生是会产生误导作用的。

    同一个公理的一种更模糊的形式,是用“决定”一词替代“强迫”一词。我们被告知,在某一种意义上原因决定结果,而在同一种意义上结果并不决定原因。“决定”的意义是相当不清楚的;据我所知,唯一的精确的意义是一种函数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的意义。如果我们承认原因的复多性,而不承认结果的复多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假定,在给定了原因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如此这般的,而在给定了结果的情况下原因可以是许多可选事件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可以说原因决定结果,而不是结果决定原因。然而,原因的复多性是因为模糊而又狭隘地构想结果且精确而又宽泛地构想原因而导致的。许多先行事件都可以“导致”一个人的死亡,因为他的死亡是模糊而又狭隘的。但是,如果我们采取相反的做法,把饮用了一剂砒霜当作“原因”,并把五分钟以后的世界整体状态当作“结果”,那么我们将拥有结果的复多性而不是原因的复多性。这样一来,“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假想的对称性的缺乏就是一种幻觉。

    (4)“原因在不再存在时是不可能起作用的,因为不再存在的东西什么也不是。”这是一种常见的公理,而且是一种更加常见的未被表达出来的偏见。我隐隐约约地发现,它与柏格森的“绵延”所产生的吸引力有很大关系:由于过去在现在还有影响,它一定仍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这个公理的错误就在于它设想原因无论如何都是“起作用”的。一种意志行为是起作用的,当它决意做的事情发生时;但是除了意志行为,没有什么东西能起作用。原因是起作用的这种信念产生于一种类比,即有意或无意地把它们比作意志行为。我们已经看到,假如确实存在原因,它们一定被一个有限的时间间隔分离于它们的结果,而且因而在它们不再存在之后产生了它们的结果。

    对于上述关于一种“起作用”的意志行为的定义,我们可以反对说,仅当它“导致”它决意做的事情,而非只是碰巧后接(followed by)此事时,它才起作用。这当然代表着在一种“起作用”的意志行为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上的通常观点;但是,由于它涉及我们正在致力于与之作斗争的因果观,它作为一个定义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利用的。我们可以说,一种意志行为是“起作用”的,当存在某种法则,且借助于此种法则,颇为类似的条件下的一种类似的意志行为通常将会后接它决意做的事情时。但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将引入我们尚未考虑过的一些观念。将要看到的首要的事情是,通常的“起作用”概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利用的,假如我们拒绝相信————就像我主张我们应该做到的那样————通常的因果性概念。

    (5)“一种原因只能在其所在的地方起作用。”这条公理是非常普及的。人们曾经为了反对牛顿而竭力主张该公理,而且它一直是反对“超距作用”的偏见的一种来源。在哲学上,它已经导致了对瞬间作用的一种否定,并又由此导致了一元论或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像类似的涉及时间的邻近性的公理一样,它依赖于这个假定,即原因是“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原因以某种费解的方式类似于意志行为。而且,就像关于时间的邻近性的情形一样,从这条公理作出的推论总体上是没有根据的。

    我现在要回来讨论这个问题,即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样的法则来取代假想的因果律。

    首先,在不超出被传统法则视为可能的先后顺序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承认,假如已经在大量情况下发现了任何这样的先后顺序,且从未发现它消失过,那么就存在一种归纳的可能性,即我们将发现它在未来会继续保持。假如我们迄今一直发现石头会打碎玻璃,那么它们将很可能还是这样。当然,这假定了归纳原理;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这条原理的真理性。但是,由于这条原理并不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我将在这里的讨论中把它看作是不可置疑的。于是,我们可以说,在任何这样的被频繁观察到的先后顺序中,前面的事件是原因,并且后面的事件是结果。

    然而,几种原因使得这样的特殊的先后顺序与传统的因果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任何迄今未被发现的例子中,先后顺序仅仅是可能的,而因果关系被设想为是必然的。通过这一点,我并非仅仅意味着,我们不能肯定我们发现过一个真实的原因与结果的例子;我是指,即使当我们拥有当前意义上的一个关于原因与结果的例子时,所意味的一切也只在于,基于观察,当一个发生时,另一个很可能亦将发生。因而,在我们当前的意义上,A可以是B的原因,即使实际上存在一些B并未随着A而出现的情形。划火柴的行为将是火柴被点燃的原因,尽管有些火柴受潮了点不着。

    其次,我们将不会假定,每一个事件都有某个在这种意义上是其原因的先行事件。我们将只在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场合相信因果的先后顺序,而完全不假定它们始终会被发现。

    第三,在我们当前的意义上,任何一种关于足够频繁地出现的先后顺序的例子都是因果关系性质的。例如,我们将不会拒绝说夜晚是白天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不喜欢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可以轻易想象这种先后顺序会消失;但是,由于原因和结果一定是被一个有限的时间间隔分隔开的,任何这样的先后顺序都可能会因为出现在此间隔期间的其他事件的干预而消失。在讨论这个关于昼夜的例子时,穆勒说:

    “对于我们使用原因这个词来说,我们不仅有必要相信先行事件以往一直后接继起事件,而且也有必要相信,只要事物当前的构造没有改变,它将一直如此。”注62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将不得不放弃发现被穆勒视为可能的因果律的希望;我们已经发现的任何因果的先后顺序,都可以在任何时刻被证明是假的,同时又无需证明更高级的科学致力于确立的那种类型的一些法则是假的。

    第四,关于这样一些可能的先后顺序的法则,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一门科学的初期是有用的,但是一旦那门科学取得了成功,它们就倾向于为一些颇不相同的法则所取代。引力定律将会阐明任何一门高级科学中所发生的事情。在相互吸引的物体的运动中,不存在任何能被称作一个原因的东西,亦不存在任何能被称作一个结果的东西;只存在一个公式。我们能够发现某些微分方程;这些方程在每一个瞬间对于那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