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脉经校注最新章节!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提要:

    本篇首先概括三部九候脈象的概念、主候範圍及其意義,進而全面論述三部九候在診斷一般病證和特殊危重病證的意義和原理。

    經言: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從胸以上至頭,中部主候從膈以下至氣街,下部主候從氣街以下至足。

    浮、沉、牢、結、遲、疾、滑、濇,各自異名,分理察之,勿怠觀變,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審而明之,針灸亦然也。故先候脈寸中。寸中,一作寸中於九。浮在皮膚,沉細在裏。昭昭天道〔1〕,可得長久。

    〔1〕昭昭天道 明白自然規律。此指明白脈象的自然規律。昭昭,明白也。《老子》:“俗人昭昭,我獨昏昏”。天道,自然規律。《國語·周語》:“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上部之候,牢、結、沉、滑,有積氣在膀胱。微細而弱,卧引裏急,頭痛,欬嗽,逆氣上下。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燥。病從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

    脈來至,狀若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左右脇下有瘡。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腸鳴。寸口中虚弱者,傷氣,氣不足。大如桃李實,苦痺也。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如浮虚者,泄利也。

    中部脈結者,腹中積聚。若在膀胱、兩脇下,有熱。脈浮而大,風從胃管入,水脹,乾嘔,心下澹澹〔1〕,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時苦煩、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脹,支滿,膈上積。 脇下有熱,時寒熱淋露〔2〕。 脈横〔3〕出上者,脇氣在膀胱,病即著。右横關入寸口中者,膈上不通,喉中咽難。刺關元,入少陰。

    〔1〕澹澹(dàn dàn 但但) 《説文解字注》:“水摇貌也。”

    〔2〕淋露 猶淋漉。水流滴貌。《抱朴子·君道》:“甘露淋漉以霄墜。”此指汗出淋漓。

    〔3〕横 充滿也。《漢書·禮樂志》:“横泰河”師古注:“横,充滿也。”

    下部脈者,其脈來至浮大者,脾也。與風集合,時上頭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熱,煩滿,逆上搶心,上至喉中,狀如惡肉,脾傷也。病少腹下,在膝、諸骨節間,寒清不可屈伸;脈急如弦者,筋急;足攣結者,四肢重;從尺邪入陽明者,寒熱也。大風邪入少陰,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陰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關、尺也。尺脈爲陰,陰脈常沉而遲;寸、關爲陽,陽脈俱浮而速。氣出爲動,入爲息。故陽脈六息七息十三投〔1〕,陰脈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脈〔2〕相逐上下,一脈不來,知疾所苦。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

    臍以上陽也,法於天;臍以下陰也,法於地;臍爲中關。頭爲天,足爲地。

    〔1〕投 至也。唐庚《眉山唐文集》:“湖邊得二友,夜語投三更。”此指脈搏跳動的次數。

    〔2〕二十八脈 此指二十八經脈,即手足十二經脈及任、督、陰蹻、陽蹻脈。

    有表無裏,邪之所止,得鬼病〔1〕。何爲有表無裏〔2〕?寸尺爲表,關爲裏,兩頭有脈,關中絶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爲陰絶,寸脈下不至關爲陽絶。陰絶而陽微,死不治。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1〕鬼病 指危重病證。

    〔2〕有表無裏 原作“表裏”二字,與上下文義不合。據周本、朱本改。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1〕無所苦〔2〕,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

    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非〔3〕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絶則莖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絶於内也。腎間動氣,謂左爲腎,右爲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含,元氣之所繫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即死矣。此腎氣先絶於内,其人便死。其脈不復,反得動病也。

    〔1〕困 危也。《淮南·主術訓》:“效忠者,命不困其身”注:“困,猶危也。”

    〔2〕無所苦 《難經·十四難》作“無能爲害”四字,可參。

    〔3〕非 《難經·八難》無,可參。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1〕;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2〕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衆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内陷者,死。

    〔1〕死 《素問·三部九候論》、《太素》卷十四首篇俱作“危”,可參。

    〔2〕參舂 此喻脈象參差不齊,如舂杵之上下,輕重不一,節律不匀。《太素》卷十四首篇:“脈之相應參動,上下左右,更起更息,氣有來去,如碓舂不得齊一”。

    黄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絶〔1〕者,爲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2〕數者,爲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者,平旦死;熱中〔3〕及熱病者,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數乍疏乍遲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4〕;形肉以脱,九候雖調,猶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順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

    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送順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5〕者,死。

    〔1〕懸絶 極度虚細,空泛無根。《素問·玉機真臟論》“其至皆懸絶”王冰注:“懸絶,謂如懸物之絶去也。”

    〔2〕喘 急疾也。《素問·大奇論》:“脈至如喘”王冰注:“喘,謂卒來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狀。”

    〔3〕熱中 此指陰虚陽盛之内熱證。《素問·脈要精微論》:“陰不足,陽有餘,爲熱中也。”

    〔4〕日乘四季死 此指在辰、戌、丑、未四時中死亡。

    〔5〕皮膚著 張介賓《類經》卷六決死生:“皮膚著者,血液已盡,謂皮膚枯槁著骨也。”

    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里者,豆起。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在其上,濇反在下。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濇即無血,厥而且寒。

    黄帝問曰:余每欲〔1〕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内,爲之奈何?岐伯對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變定矣,調之何如?對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减而少〔2〕;脈大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濇者,尺之皮膚亦濇。凡此六變〔3〕,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行之,可爲上工。

    〔1〕每欲 周本作“欲毋”;《靈樞·論疾診尺》、《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欲無”。

    〔2〕减而少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及《甲乙經》卷四第二俱作“亦減而少氣”,可參。

    〔3〕六變 此指出現急、緩、小、大、滑、濇等六種脈象時皮膚之相應變化。

    尺膚滑以淖澤〔1〕者,風也;尺内〔2〕弱,解安卧脱肉者,寒熱也〔3〕;尺〔4〕膚濇者,風痺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淡〔5〕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温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膚寒甚〔6〕,脈小一作急。者,泄少氣;尺膚烜然〔7〕,烜然,《甲乙》作熱炙人手。 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尺烜然熱,人迎〔8〕大者,嘗〔9〕奪血;尺緊〔10〕人迎〔11〕脈小甚,則少氣;色白有加〔12〕者,立死。

    〔1〕淖(nào鬧)澤 《素問·經絡論》:“熱多則淖澤”王冰注:“淖,濕也。澤,潤液也。謂微濕潤也。”

    〔2〕内 《甲乙》卷四第二及《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肉”,可參。

    〔3〕寒熱也 《太素》卷十五尺診作“寒熱不治”,可參。

    〔4〕尺 《靈樞·論疾診尺》、《太素》卷十五尺診此上俱有“尺膚滑澤脂者,風也”八字,可參。

    〔5〕淡(tán 談) 通“痰”。

    〔6〕甚 《靈樞·論疾診尺》作“其”,且屬下讀,可參。

    〔7〕烜(xuǎn選)然 熱勢旺盛貌。 烜,《玉篇·火部》:“火盛貌。”

    〔8〕人迎 此指寸口脈。本書卷一“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稱“左爲人迎,右爲氣口”。

    〔9〕嘗(cháng常) 《靈樞·論疾診尺》、《甲乙》卷四第一及《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當”,可參。

    〔10〕緊 《靈樞·論疾診尺》、《甲乙》卷四第一及《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堅”,可參。

    〔11〕人迎 《靈樞·論疾診尺》、《甲乙》卷四第一及《太素》卷十五尺診等俱無此二字,可參。

    〔12〕色白有加 《靈樞·論疾診尺》、《甲乙》卷四第一俱作“悗有加”,可參。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肘後麤〔1〕以下三四寸〔2〕,腸中有蟲;手所獨熱者,腰以上〔3〕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4〕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1〕麤 《甲乙》卷四第一作“亷”,可參。

    〔2〕寸 《靈樞·論疾診尺》此下有“熱者”二字,可參。

    〔3〕上 《靈樞·診疾診尺》及《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下”,可參。

    〔4〕上 《甲乙》卷四第一作“際”,可參。

    諸浮、諸沉、諸滑、諸濇、諸弦、諸緊,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爲無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1〕者,曰肩背〔2〕痛。

    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沉而弱〔3〕者,曰寒一作氣,又作中。及疝瘕小腹痛。

    寸口脈沉而弱,髮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4〕。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爲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

    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潎潎〔5〕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偏絶,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絶者,不可治。兩手前部陽絶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1〕擊 《甲乙》卷四第一作“數”,可參。

    〔2〕背 朱本作“臂”,可參。

    〔3〕沉而弱 《甲乙》卷四第一作“浮而喘”,可參。

    〔4〕注病 指傳染病。《釋名·釋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

    〔5〕潎潎(pì pì辟辟) 水中浮游貌。 《文選·秋興賦》:“玩游儵之潎潎。”此喻脈象極其輕浮。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蚘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匀,《千金》云:必吐逆。是爲病方欲進〔1〕,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蚘動。

    關上脈濇而堅,大而實,按之不减有力,爲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2〕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1〕進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來”,可參。

    〔2〕襜襜(chān chān攙攙) 動摇貌。 《玉篇·衣部》:“襜襜,摇動兒。”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尺脈弱,寸强,胃絡脈傷。

    尺脈虚小者,足脛寒,痿痺脚疼。

    尺脈濇,下血不〔1〕利,多汗。 《素問》又云: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尺脈滑而疾,爲血虚。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痺不能行。

    尺脈麤〔2〕,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1〕不 廣本、周本俱作“下”,可參。

    〔2〕尺脈麤 此上《千金》卷二十八第六有“尺脈大者,熱在脬中,小便赤痛”十三字,可參。

    按:

    王氏總結前人經驗,在前三小段中,原則上以寸、關、尺三部統病位,以浮、沉、遲、數、滑、濇、虚、實論病證,經緯分明,爲後世八綱脈奠定了分類基礎。雖然王氏未把遲、數、虚、實列爲提綱,然文中却反映了這綱領性精神,如把數脈分别反映於數、喘、疾、急;把遲脈分别反映於遲、疏;把虚脈分别反映於虚、小、弱、細、微、“潎潎如羹上肥”、絶等,把實脈分别反映於實、“襜襜大”、粗、强、盛、堅等。

    至於“七診”一詞,注家多以《素問·三部九候論》中之“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解釋。然考《素問·三部九候論》内容,“七診雖見”句接續於“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絶者爲陰,主冬,故以夜半死……形肉已脱,九候雖調,猶死”之後,而不與“察九候獨小者病……獨陷下者病”相連。同時“七診”一詞的三次提出,均關係“不死”與“死”的嚴重脈證,而“獨小者病……獨陷下者病”是説明“何以知病之所在”,彼此輕重緩急有别。故此按七種死期不同的危重脈證解釋。

    至於死期,則不可拘泥。只是説明一日應四季之道理,從而把疾病性质、預後、死期聯繫起來,如寒熱病者死於應春之平旦;熱中及熱病者死於應夏之日中;病風者死於應秋之日夕;病水者死於應冬之夜半。

    平雜病脈第二

    提要:

    本篇評述各種雜病脈象,以及部分雜病脈證的預後和治則。

    滑爲實、爲下。 又爲陽氣衰〔1〕。 數爲虚、爲熱。 浮爲風、爲虚。動爲痛、爲驚。

    沉爲水、爲實。 又爲鬼疰〔2〕。 弱爲虚、爲悸。

    遲則爲寒,濇則少血,緩則爲虚,洪則爲氣,一作熱。緊則爲寒,弦數爲。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爲虚,代散則死。

    弦爲痛痺,一作浮爲風疰〔3〕。 偏弦爲飲,雙弦則脇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惡寒。

    〔1〕又爲陽氣衰 周本、朱本此五字俱作正文,可參。

    〔2〕又爲鬼疰(zhù注) 周本、朱本此四字俱作正文,可參。

    〔3〕爲風疰 朱本作正文,可參。

    脈大,寒熱在中。

    伏者,霍亂。

    安卧,脈盛,謂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欬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脈並緊。

    浮而大者,風。

    浮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攤緩風。

    滑者,鬼疰。

    濇而緊,痺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鈎,脇下如刀刺,狀如蜚尸〔1〕,至困不死。

    緊〔2〕而急者,遁尸〔3〕。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1〕蜚(fēi非)尸 即飛尸。 蜚,通“飛”,《漢書·五行志》“殺蜚禽”師古注:“蜚,讀曰飛。”《病源》卷二十三飛尸候:“飛尸者,發無由漸,忽然而至,若飛走之急疾。”

    〔2〕緊 朱本作“堅”,可參。

    〔3〕遁尸 《肘後備急方》:“遁尸……其狀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脇,或磥塊涌起,或攣引腰背。”

    遲而濇,中寒,有癥結。

    駃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爲癖病。一作痺病。

    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懸飲,内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濇,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留難治。

    滑數,心下〔1〕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一作浮。 而急,病傷寒〔2〕,暴發虚熱。

    〔1〕下 朱本、周本俱作“中”,可參。

    〔2〕寒 《千金》卷二十八第五作“暑”,可參。

    浮而絶者,氣急〔1〕。

    辟〔2〕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

    沉〔3〕而數,中水〔4〕。 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脇痛,臟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爲下重,亦爲背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内。

    〔1〕急 原脱,據周本補。

    〔2〕辟 通“僻”,偏也。 《論語·先進》:“師也辟。”

    〔3〕沉 周本、朱本俱作“浮”,可參。

    〔4〕中(zhòng衆)水 中染山間水毒之邪而出現之病症。《病源》卷二十五水毒候:“有山谷溪源處,有水毒病,春秋輙得,一名中水……亦名溪温。”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水穀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爲祟〔1〕。

    脈來洪大嫋嫋〔2〕者,社祟〔3〕。

    脈來沉沉澤澤〔4〕,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温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1〕祟(suì歲) 鬼神爲害。 《説文·示部》:“祟,神禍也。”此指病情變化莫測。

    〔2〕嫋嫋(niǎo niǎo鳥鳥) 柔動貌。 《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

    〔3〕社祟 《千金》卷二十八第五無“社”字。社祟,土地神爲害,此指病證多變。下文“土祟”義同。社,土地神,亦稱“後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後土……後土爲社。”鄭注:“社者,五土之神。”

    〔4〕沉沉澤澤 深沉而鬆散無力。沉沉,深邃貌。《類篇·水部》:“沉沉,深邃貌。”澤澤,鬆散貌。 《詩·周頌》:“其耕澤澤。”

    按:

    本篇論述了内科爲主的雜病三十多種,其論述過程既用了“遲則爲寒、濇則少血、緩則爲虚”、“緊則爲寒”、“瘧脈自弦”之類的以脈統證的方法,又用了“浮而大者,風;浮大者,中風……”、“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浮而滑者,宿食”之類的以脈分證的方法。説明王氏蒐集了前人的豐富臨床經驗,并作了適當分析歸類。

    從行文分段來看,某些部分存在與内容形式不一的情況,如“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水穀來,見堅實”,分明同屬一段内容,不應分段,可能爲後世之誤。因此作適當的歸併。

    由於歷史條件所限,當時對某些疾病原因尚未認識,借以鬼神爲禍解釋。那些疾病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認識它,則不失這些内容的科學價值。

    診五臟六腑氣絶證候第三

    提要:

    本篇論述臟腑及其相合部分之氣機衰絶症候和預後。

    病人肝絶,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人膽絶,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爲之傾。

    病人筋絶,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駡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絶,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人腸〔1〕一云小腸。絶,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2〕不止。

    病人脾絶,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3〕,泄利不覺,出無時度。 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絶,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腸平,九日死。

    病人肉絶,六日死。何以知之?目乾,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

    病人肺絶,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一曰鼻口虚張短氣。

    病人大腸絶,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絶則死。

    病人腎絶,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爲暴枯,面爲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絶,齒黄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已上五臟六腑爲根也〔4〕。

    〔1〕腸 據後文義,似當作“小腸”二字。

    〔2〕白汗 自汗也。《説文·白部》:“白,此亦自字也。”

    〔3〕臚脹 腹脹。臚,腹也。《急就篇》:“寒氣泄注腹臚脹。”

    〔4〕已上五臟六腑爲根也 周本無此九字;朱本作小字注文,可參。

    按:

    本篇名診五臟六腑氣絶證候。但所論六腑中獨缺膀胱,所論五臟之合中又缺脈和皮毛。王氏滙集之文當不如此,此必爲後世所散失。按行文順序,“心絶”之後當爲“小腸絶”,方與先後相應。

    至於死期日數,是一推導數字,不能絶對看待。所定日數,以何爲據,有待考證。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四

    提要:

    本篇主要論述四時出現的相反脈,及其預後與時令的關係。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爲四時王相〔1〕順脈也。

    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爲腎反脾也,七十日死。何爲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腎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2〕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先至,是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腎反肝,三歲死。何爲腎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腎反心,二歲死。何爲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臣億等按《千金》云:此中不論肺金之氣,疏畧未諭,《指南》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别録》也〔3〕。

    〔1〕四時王相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二無“四時”二字。四時王相,指春、夏、秋、冬四季當令之脈象。《難經·十五難》:“春脈弦,夏脈鈎,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也……此四時之脈也”。

    〔2〕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病期在五月和六月,則忌逢丙丁之年、月、日、時。丙丁屬火,火能生土。五月火旺,心脈當先至,六月土旺,脾脈當先至,今皆反得腎脈,此爲水來乘火、水來侮土,火衰、土衰,爲脈逆四時之象,故謂“期五月、六月,忌丙丁”。下文“期正月、二月,忌甲乙”、“期七月、八月,忌庚辛”、“期六月,忌戊己”等,皆同理類推。

    〔3〕也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二作“上”,可參。

    按:

    脈必須與四時相應,不相應則爲逆。本篇從脈與季節關係聯繫到五行生尅乘侮之關係,以判斷四時脈象之順逆,以及相反脈象之預後和忌期。以脾反肝、腎反脾、腎反肝、腎反心爲例,未論及症候表現,意在教人以推導方法。至於具體忌期,只作參考,不可拘泥。

    診損至脈第五

    提要:

    本篇首先論述損脈與至脈之概念、分類、證候和治則,進而結合天人相應學説,討論經脈長度、經脈運行情況與證候預後之關係。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絶,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二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絶,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爲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虚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食飲不爲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1〕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之爲〔2〕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1〕收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作“扶”,可參。

    〔2〕之爲 原作“於收”文義不屬,據周本、朱本改。

    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1〕其榮衛;損其脾者,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