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至今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孩子是这个难题最大的困扰者。我们没有说继父母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但这个问题的确只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继父母不应该将孩子的喜爱视为理所当然,而是应该尽力去争取他们的喜爱。由于这两个祖父母的参与将情况变得更复杂了,他的继母与孩子相处的难度也就更严重了。

    “继母刚刚进入这个家庭之时,也曾经试图向这个孩子表达爱意。为了赢得这个孩子的喜欢,她尽其所能地做了很多事。问题在于他的哥哥也是一个麻烦制造者。”

    家里有两个好斗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这两个孩子之间的较量只会加剧他们的争斗欲望。

    “孩子害怕父亲并且服从父亲的管教,但他并不听母亲的话,为此母亲经常向孩子的父亲求助。”

    这实际上也承认了母亲无法管教这个孩子。所以教育的责任就转移到了母亲身上。母亲会将孩子的一举一动反映给他的父亲,当她威胁孩子说“我将告诉你爸爸”时,孩子就会以为,她没有能力管教他,她已经放弃了这个责任。于是,孩子便寻找机会对她颐指气使。这个母亲的这种言行也反映出了她的自卑情结。

    “如果孩子答应听话,他的母亲就会带他去商场,并买礼物送给他。”

    这表明母亲正处于一种艰难的境地之中。这是为什么?因为她生活在孩子祖母的阴影下,祖母在孩子心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祖母只是偶尔来看望孩子。”

    一个只在家里停留片刻的人扰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这会给孩子的母亲带来许多麻烦与困扰。

    “家里似乎每个人都不喜欢这个孩子。”

    家庭里的每个人似乎都不再喜欢这个孩子了。甚至曾经纵容溺爱他的祖母,现在也不喜欢他了。

    “父亲会用鞭子教育孩子。”

    体罚教育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帮助。每个孩子都喜欢赞美,如果他得到别人的赞美,就会感到高兴和满足。但他并不清楚如何正确地得到别人的赞美,他更希望自己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得到教师的赞美。

    “如果他获得赞扬,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所有想获得别人关注的孩子都是如此。

    “教师不喜欢他,因为他总是郁郁寡欢。”

    孩子只能采取这种办法,因为他是一个好斗的孩子。

    “孩子尿床。”

    这表明孩子想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他是以间接的方式来争取这种关注的。这个方式的具体表现又有哪些呢?他会通过尿床迫使他母亲半夜起来。通过在夜晚大声喊叫、通过在床上阅读迟迟不睡觉、通过早上赖床、通过不良的进食习惯————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有办法使母亲为他操劳。因此,尿床习惯和语言缺陷就是他惯用的两种武器。

    “母亲为了改掉孩子夜间尿床的坏习惯,会试图在晚上将他叫醒让他小便。”

    母亲夜里要数次起来叫醒他,这样,孩子就达到了被关注的目的。

    “那些孩子不喜欢这个男孩,因为他总是试图命令他们。而另一些弱小的孩子则试图模仿他。”

    这个男孩其实是一个脆弱的、缺乏勇气的人,面对生活没有信心。那些弱小的孩子之所以想模仿他,是因为这些孩子和他类似,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他,当他的功课完成得很好时,有些孩子也乐于承认他取得进步。”

    当他取得进步,其他同学也会为他感到高兴。这也证明了教师的教育是有成效的,他懂得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孩子喜欢在街头和其他孩子踢球。”

    当他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可以征服别人的时候,他乐于与其他人联系。

    我们和母亲一起讨论这个孩子并向她解释,在孩子和祖母的关系中,她的处境并不乐观。孩子非常嫉妒他的哥哥,总是害怕不如哥哥。在我们向他表示诊所里的所有人都是他的朋友时,他依然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在男孩眼里,说话就意味着合作。而他没有合作的意愿,所以他始终闭口不言。这是因为他缺乏社会意识,他拒绝纠正自己的语言缺陷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种抵抗方式或许令人感到诧异,但实际上,在很多成人身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这种情形:用沉默来表达他们的抗拒情绪。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夫妻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丈夫向妻子大声吼道,“你看你,现在又不吭声了。”妻子回答说,“我不是不吭声,而是不想说。”

    案例中的这个男孩也是这种情况,他只是不想说话。当谈话结束时,我们告知他可以走了,但他似乎并不想离去,他的斗争情绪已经被激发出来,当我们再次告知他可以离开的时候,他仍然没有离去。我们要求下一次会面他和他的父亲一起来。

    此时,我们和男孩说:“你一言不发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总是和别人的要求对着干。如果人们要求你说话,你就会闭口不言;如果要求你保持安静,你就会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秩序。你觉得这样做很了不起。如果我们要求你‘不要说话’,那么你就会口若悬河。我们只需要提出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请求,你就会乖乖上钩。”

    我们明显感觉到孩子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因为他觉得有必要说些什么。这样他就会通过语言交谈配合我们的工作。之后我们在向他说明他自己的情况,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通过这种方式他就会慢慢有所改善。

    这时,我们要知道孩子在旧的环境之中通常是得不到改变的动力的。他的父母、祖母、教师和同学对他的看法已经固化了。孩子对他们的看法显然也是固定的。当他来到诊所之后,他就进入了一个新环境之中。事实上,我们也有必要尽可能地为他营造出一个崭新的环境。这样他在旧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缺陷就会更好地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告诉这个孩子“你不能说话”,这个男孩就回答“我偏要说话”。这样就不会让男孩觉得有人直接和他交谈,我们就提前扫除了他的防御心理。

    孩子在诊所通常会有许多听众,这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他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他不再受限于狭小的环境之中,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人也对他感兴趣,他成了更大环境中的一部分。这些都会使他想在新的环境中表现自己,尤其是当我们要求他下次再来的时候。他很清楚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诊所里的人将会询问他一些问题,了解他的进展情况等。一些孩子一周去一次诊所,而另一些则每天去一次,这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在这里,人们培养他们如何与教师和平相处的能力。孩子们知道,在这个新坏境下,他们不会受到批评和指责,他们做的每件事都会被拿出来接受人们公开的谈论。这就好比一对夫妻发生了争吵,其中一个人打开了窗户,那么争吵就会即刻停止,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因为当窗户打开时,人们就可以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他们的性格缺陷就会暴露在人前。同样的道理,当孩子愿意来到我们诊所接受治疗,他们就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案例三

    这个案例的主角是个13岁半的男孩,他是家中的长子。

    “孩子11岁时候,IQ是140。”

    这就证明,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自从他进入中学第二学期以来,他的学业几乎在原地踏步。”

    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聪明,他就会产生一种自己不需努力就能达成目标的心理,这些孩子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无法取得真实的进步。例如,我们发现,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觉得自己要比实际年龄更成熟,他们想要摆脱孩子的身份。他们越是想去证明自己,越是会遇到许多麻烦。这样一来他就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因此,我们建议不要告诉孩子他有很高的智商。孩子智商的高低,不应该让他自己知道,也不应该让家长知道。因为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这很可能成为一个聪明孩子失败的原因。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如果他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正确的方式取得成功,那么,他很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这些错误之道包括懒散懈怠、虚度光阴、患神经病、犯罪自杀等。孩子总是能够找到理由为自己走上错误之路做辩解。

    “孩子最喜欢的科目是科学。他只喜欢与比自己年幼的孩子交往。”

    我们知道孩子之所以愿意与比自己年幼的孩子交往,是因为他能获得一种更轻松自在的感觉,这些孩子更容易掌控一些,这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希望成为其他孩子的领袖。如果孩子喜欢与比他年幼的孩子交往,那么,我们就会怀疑他怀有这样的目的。当然情况也并不只是如此,还有一些时候,他们可能想要表达他的父性。不过,这种情况同样存在问题。因为孩子父性的表达会排斥他与比他年长孩子的交往。他会有意识地采取这种回避行为。

    “他喜欢的运动是足球和垒球。”

    我们可以假设,他肯定很擅长这两个体育项目。或许我们听说这个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很突出,但是除去这些方面,他对其他事情丝毫提不起兴趣。这意味着,在他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方面,他才愿意尝试。反之,他就会拒绝参与。这当然不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

    “他喜欢玩纸牌。”

    这意味着他在消磨时间。

    “他将精力全都放在纸牌上,这也使他不会按时睡觉和做作业。”

    这也是孩子的父母对他不满意的原因,这些抱怨毫无二致:他不专心于学业,只会胡乱地消磨时间。

    “孩子在婴儿时期发展缓慢,直到他两岁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

    我们不清楚他为什么在两岁前发育迟缓。这或许是因为孩子受到了溺爱。我们知道,被过分宠爱的孩子会表现得不想说话、不愿走路,这也致使他身体机能发展缓慢,因为他的一切都有人提前帮他打理好了,因而也就没有了发育的刺激。他后来发育迅速的解释就是,在此期间他获得了发育成长的刺激。正是因为这种刺激很强烈,才促使他成了一个聪明的孩子。

    “他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就是诚实和固执。”

    仅仅知道他有诚实的性格特点是远远不够的。毋庸置疑,诚实是一种美德。不过,如果他利用自己诚实的性格特征去批评责备别人,那么诚实在他那里就成了自我炫耀的工具。我们知道他喜欢支配别人,想成为领导人物,这样说来诚实就很可能成了他追求优越感的一种表达。我们不能断定,在情况对他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是否还能保持诚实的品德。至于他固执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他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动,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他经常欺负他的小弟弟。”

    我们的判断与这一陈述是一致的。他想成为领袖,但是他的弟弟不愿意顺从他,因此他会欺负弟弟。这种举动不是诚实的表现。如果你深入了解他,你会发现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喜欢说谎的人。他喜欢吹嘘、炫耀自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不过,他表现的其实是一种优越情结。这种优越情结能够清晰地显示他的内心正承受着自卑感的折磨。由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过高,他不堪重负,从而会贬低自己。当他过分贬低自己时,他又会通过吹嘘自己的方式寻求补偿。

    因此,对孩子盛赞过誉实不可取,因为这会使他觉得别人对他给予厚望。当他发现要达到别人的期望非常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惊慌失措,于是通过其他途径来掩饰自己的虚弱,例如,欺负他的弟弟。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他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并且缺乏自信,他无法解决那些难题。因此,他便沉溺于打牌。当他忙于打牌的时候,就没有人发现他不足的地方。即使他的成绩糟糕,他的父母也会解释说,他把时间都浪费在打牌上了,怎么可能成绩优异。这样一来,他就保全了自己的骄傲之心和虚荣之心。渐渐地,他自己也开始这么解释:“没错,我就是因为喜欢打牌才成绩不好的,如果我能改掉打牌的习惯,我将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但我实在是太喜欢打牌了。”这样,他便感觉满足,因为他安慰自己,他可以变成成绩优秀的学生。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这种心理逻辑一无所知,他就会沉溺在这种自我安慰之中,把自己的自卑情结藏匿起来,既不让别人发现,也不让自己知道。如果他坚持这么做,他就始终不会有进步。除非我们用友好的方式让他了解自己性格的根源,并且告诉他,他的实际行为恰恰显示出他是一个无法完成任务的人,他把精力都花费在掩饰自己的弱点和自卑上面。我们在进行这一切时,必须态度友好,并且不断地给予他们鼓励。我们不应该总是赞扬他智商高,这种称赞会成为一种负担,使他的心里产生畏惧而远离成功。我们非常清楚,智商在我们的一生中并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验心理学家看来,智商仅仅显示的是当时测试的情况而已。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一个测试并不能证明什么。高智商的孩子也并不意味着他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难。

    这个孩子的真正问题在于他的自卑感以及缺乏社会意识。对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向他解释清楚。

    案例四

    这个案例的主角是个8岁半的孩子,它向我们说明,孩子是如何被宠坏的。罪犯和神经病患者主要来自这一类从小受到溺爱的孩子。

    我们的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停止溺爱孩子。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爱他们,而是说不要溺爱、纵容他们。我们应该视他们为地位平等的朋友。这个案例很有价值,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被宠坏的孩子的性格特征。

    “这个孩子目前的问题是,他每个年级都要重读一次,而他现在才读二年级。”

    一个孩子刚刚上学就要重读,我们不得不怀疑他的智力有问题。在分析这个案例时,我们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但如果是孩子起初成绩很好,后来才出现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排除他有智力障碍的可能性了。

    “他总是用婴儿的方式说话。”

    他希望得到家人的宠爱,他之所以模仿婴儿的说话方式,是为了心中的目标,他一定觉得模仿婴儿能给他带来好处。这种理性的判断恰恰说明了他的智商没有问题。他讨厌上学,也没有得到应对学校生活的训练。他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和制度来发展,而是选择通过敌视所处的环境来表达他的追求。这种敌视态度的结果就是他在每个年级都要重读。

    “他并不服从自己的哥哥,并且和哥哥发生激烈的争斗。”

    由此可以看出,对他来讲,哥哥是一个障碍。我们可以想象,哥哥是个好孩子。他和哥哥竞争的唯一手段就是表现恶劣。当然,在梦中他会想象,如果他还是个婴儿,他就可以超过哥哥。

    “他一年零十个月才学会走路。”

    他可能患过佝偻病。如果他在一年零十个月都没有学会走路,那么有可能是因为他受到了过多的监护与重视。在这期间,他的母亲和他形影不离。他越是不会走路,他的母亲就越会对他看护有加,更加溺爱他。

    “他很早就学会了说话。”

    这就证明,这个孩子的智力没有问题。因为智障儿童的表现之一就是说话困难。

    “他说话总像个婴儿。他的父亲总是温柔亲切地对待他。”

    这说明他的父亲也很溺爱他。

    “他更喜欢母亲。他所在的家庭有两个孩子。据母亲反映,他的哥哥非常聪明,他们兄弟两个经常发生争斗。”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之间都存在争斗,尤其是在家庭的最年长的两个孩子之间。然而,任何生活在一起的两个孩子之间都会存在争斗。它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第一个孩子的优越地位就会被剥夺。只有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才能避免出现激烈争斗的情形。

    “他算术不好。”

    对于那些被宠坏的孩子来说,算术是他们在学校任务中最大的困难。因为算术涉及某种社会逻辑,而社会逻辑正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所欠缺的。

    “他的大脑一定有些问题。”

    我们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他的所作所为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他的母亲和教师认为他有手淫行为。”

    他有可能这么做。不过,许多孩子都会手淫。

    “他的母亲说,他有黑眼圈。”

    我们不能根据“他有黑眼圈”就推论他有手淫行为,虽然这是人们的通常想法。

    “他对食物很挑剔。”

    这表明他总想引起母亲的关注,甚至在吃饭方面也是这样。

    “他害怕黑暗。”

    这是孩子受到溺爱最常见的表现。

    “他的母亲说他有很多朋友。”

    我们认为,这些朋友都是他能够支配的人。

    “他对音乐很感兴趣。”

    细致地考察一下热爱音乐的人的耳朵轮廓,我们就会发现,热爱音乐的人的外耳曲线发育得更好。在检查这个孩子的耳形之后,我们发现他有精致敏感的外耳。听觉敏感表现为喜欢和谐的声音,具有敏感听觉的人更适合接受音乐教育。

    “他喜欢唱歌,但患有耳疾。”

    这种人一般很难忍受我们生活中的噪音,他们比一般人更容易患上耳疾。听觉器官的构造是遗传的,这也是音乐天赋和耳疾会遗传的原因。这个孩子深受耳疾的困扰,他的家族确实在音乐上都很有天赋。

    要帮助这个男孩首先要做的就是,锻炼他独立自主的能力。如今,他还并不独立,他觉得母亲会为他打点好一切,永远都不会离开他。他想得到母亲的庇护,当然,他的母亲也乐于这么做。但是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孩子自由地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哪怕是犯了错误。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学会独立自主。他还要学会不能因为争夺母亲的喜爱而和哥哥争斗。当他们两个都感觉自己得到了母亲更多的喜爱,他们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了。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必须让孩子勇敢地正视学校生活中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他无法继续学习,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一旦脱离学校,他就会转向对社会无用的方面。他可能会开始逃学,甚至干脆不去学校。然后离家出走,和社会上行为恶劣的人交往。

    防患于未然总是没有错的,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总比以后对付一个社会问题少年要好得多。学校只是一个重要的测试环境,这个孩子没有得到过足够的训练应对学校生活,他也缺乏社会合作意识,这也是他在学校遭遇困难的真正原因。对此,学校应该帮助孩子重拾信心与勇气,当然学校也有自己的难处,可能因为班级人数过多,也可能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内心勇气的准备。如果孩子能够遇到一个能给他勇气的教师,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得到拯救。

    案例五

    这个案例的主角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

    “由于她在算术和拼写方面有困难,学校介绍她来我们诊所接受指导和治疗。”

    算术对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来讲是一个困难的科目。这并不是说,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绝对拙于计算。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情况通常如此。

    左撇子在拼写方面通常会感觉吃力,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从右向左阅读的习惯了。他们能够正确地阅读和书写,但是方向却是相反的。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人们知道左撇子有阅读拼写障碍,但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孩子在这方面经常出现差错。我们由此推测,这个女孩可能是个左撇子。但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造成了她拼写困难。如果是在纽约,我们还要考虑她可能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因此对英语不是很熟悉。

    “她以往的生活有个重要的经历:在德国,她的家庭发生了经济变故。”

    我们不知道她的家庭是何时从德国移民的。也许这个女孩曾经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但是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新环境就像一种测试,在这里能够看出她是否受到过与人合作的训练,是否为适应新环境做好了准备,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是否能够承受经济窘迫的重负。换句话说,她是否学会了在生活中与人合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她在与人合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

    “她在德国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她8岁的时候离开了德国。”

    这是两年前的事。

    “她在美国的学校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因为她在拼写上有困难,而且美国学校教授算术的方法也与之前不同。”

    教师并不总能照顾到学生类似的问题。

    “母亲非常宠爱她,她也十分依赖母亲。她对父母是一样的喜欢。”

    如果你询问孩子:“你更喜欢你的父亲还是你的母亲?”他们一般会回答说:“我都喜欢!”这种答案是他们受教导的结果。有很多方法可以检验这个问题的回答,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让孩子坐到父母的中间,当我们和父母谈话时,孩子的脸会不自觉转向她更喜欢的人的一方。同样的,当孩子走进父母的房间时,她会下意识地走到她更喜欢的人那里去。

    “她有一些和她年纪相仿的女朋友,但是不算多。在她早期的记忆里,在她8岁的时候,她与父母住在乡下,她常常和小狗在草地上玩耍。那时她家还有一辆马车。”

    她对曾经富足的生活记忆犹新。这就像一个破产的富人,总是回忆他过去拥有的汽车、马匹、仆人和漂亮的房子一样。女孩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她常常梦到圣诞节,梦到圣诞老人送给她的各种礼物。”

    她的梦反映了她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愿。她总是渴望得到更多东西,因为她觉得自己被夺走了很多东西。她想重新拥有曾经的一切。

    “她常常依偎在母亲身边。”

    这是一种失去勇气的表现,也可能是因为她在学校遭遇了困难。我们告诉她,尽管她比其他孩子遇到了更多困难,但是只要她肯努力,她依然可以在学业上取得更大进步。

    “她再次来到诊所,他的父母没有陪她一同前来,她是自己独自来的。她的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家里,她也能独自完成自己的事情。”

    我们曾经建议她争取独立,不要依赖她的母亲,要学会独自处理自己的事情。

    “她为她的父亲做早餐。”

    这是培养合作感的一种表现。

    “她觉得自己更加富有勇气了,她和我们谈话时能够更加从容自在。”

    我们要求她下次和她的母亲一起到诊所来。

    “她和母亲一起来到了诊所,这是她母亲第一次到访。母亲的工作一直很忙,抽不出时间。我们从她母亲那里得知,这个女孩并不是她亲生的,而是领养的,被领养时孩子2岁,但女孩对此毫不知情。在她出生的前两年,她先后辗转被送到过六户人家。”

    女孩的过去并不美好,她在生命最初的两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个女孩曾经被人遗弃,后来才得到悉心照料。她很想紧紧抓住目前这种良好的处境,这可能是她对早期所遭受的不幸的一种无意识的印象,那两年的遭遇对她来说太刻骨铭心了。

    “当这个母亲要领养这个女孩的时候,有人建议她严格管教这个孩子,因为女孩的出身家庭很糟。”

    给出这个建议的人深受遗传学说的毒害。如果母亲真的对女孩严格管教,但她还是出现了问题,这个人就会辩解说:“你看,我说得对吧!”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成为问题儿童负有很大责任。

    “女孩的生母是个坏女人,这更让养母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因为女孩不是他的亲生女儿。这也促使她有时会对孩子实施体罚。”

    对女孩来说,她现在处境艰难。养母对她的溺爱有时会突然终止,取而代之的是严厉惩罚。

    “养父溺爱这个孩子,几乎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在她的母亲那里,如果她想得到某种东西,她不会说‘请求’或者‘谢谢’,而是说‘你不是我的母亲’。”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女孩知道事情的真相,要么是她懂得说什么才能一击要害。曾有一个20岁的男生觉得自己不是母亲亲生的,他的养父母发誓说,从来没有人将真相告诉过孩子。这只是这个男生的感觉。孩子总是能从很细小的状况中得到有关自己的秘密。虽然养母觉得案例中的女孩不可能得知真相,然而,女孩可能对事情的真相有所察觉。

    “不过,这个女孩只对母亲而不是父亲说这样的话。”

    因为她没有机会攻击父亲,父亲总是满足他的所有要求。

    “她的母亲不能理解孩子在新学校的行为变化。女孩的成绩忽然变差了,母亲便会对她实施体罚。”

    成绩一落千丈已经使女孩非常羞愧懊恼了,回到家后还要遭受母亲的体罚,这实在是雪上加霜。成绩糟糕和母亲的体罚,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对女孩来说都糟糕至极。

    “她有时候会情绪失控,忽然大发脾气。她在学校有时会情绪激动,暴躁难耐,因此扰乱课堂秩序。她觉得自己永远都应该处于第一位。”

    女孩的这种欲望其实很容易理解。她是家里的独子,她已经习惯了从父亲那里得到她想要的一切。她希望永远处于第一位也不难理解,她曾经拥有过富足的生活,当这一切被剥夺以后,她追求优越感的欲望就更强烈了。但是她没有找到追求优越感的正确渠道,所以,她总是给别人制造麻烦。

    我们告诉女孩,她必须学会与别人合作。她表现得激动亢奋是为了引人注意,她大发脾气也是为了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她的母亲对她的成绩不满意,她为了反抗会故意不好好学习。

    “她经常梦到圣诞老人给她带了许多礼物,但当她醒过来以后,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她总是唤起自己曾经拥有一切的情绪,但是清醒以后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我们不要轻视这里蕴藏的危险。如果我们在梦中唤起这种情绪,而醒来时却发现是一场梦,我们自然会感到失望。但睡梦中引起的感觉是和现实中相对应的。

    也就是说,女孩做这个梦的目的不是唤起那种拥有一切的感觉,而是要体会失落的情绪。她做这种梦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即体验一种失落感。很多患有抑郁症的人都会有类似的美好梦境,梦醒之后却发现一切截然相反。我们能够理解女孩为什么会想持续地感觉到失望情绪。她觉得自己前途黯淡,于是就想把一切归咎于自己的母亲。她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而她的母亲什么都不满足她(“她还常常体罚我,只有父亲才满足我的要求”)。

    下面对这个案例进行一下总结。女孩总是在追求一种失落感,并且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她的母亲。这实际上是对母亲的一种反抗。

    如果我们想要制止她,就应该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是在家中、在梦中,还是在学校,她的所有行为都基于相同的错误模式。她之所以会形成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是因为她在美国待的时间太短了,她无法熟练地掌握英语。

    我们应该让她相信,这些困难不算什么,都是可以通过努力轻易克服的,她不应该将这些困难作为对付母亲的武器。

    我们还应该说服母亲不要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她就找不到任何反抗的理由了。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失控、乱发脾气的行为表现,实际上是为了给母亲制造麻烦”。如果她能认识到这一点,她就会停止自己的恶劣行为。在她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时,想要让她有所改变,几乎不可能。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心理学的目的了,其目的就在于了解一个人应该怎样运用自己的印象和经验。换言之,心理学试图了解孩子的整套知觉系统,它了解孩子应对刺激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了解孩子如何看待受到的刺激;了解孩子如何利用环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