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导论

    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人类虽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每个人却在用迥然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尽管他的看法并不全部正确。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个体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因为这种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了解儿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于成人来说,其实就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一个过程。教育问题于儿童来说也是一样,但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拥有两万年的时间可以用来发展文明,且环境又许可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他们最终也能达到现在的文明水平。但遗憾的是,时间并没有这么充裕。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然而,这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因为要成年人正确地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重要科学,这不仅因为这个领域本身的重要性,同时还因为我们能够通过了解孩子借以认识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个体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它不允许理论和实践脱节。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人格的统一性,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从这一观点出发,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是实际生活的指南,因为知识的意义也就是懂得是非曲直。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如果能掌握个体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能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个体心理学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使它的学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统一人格诱发和指引的,由此可知,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完美,这种追求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它甚至主宰着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维并非是客观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

    人格的统一性隐藏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每一个个体都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个个体又是其人格的统一体所塑造的。所以,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但是,他却不能称为一个画技精湛的画家,也不会对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产生完整的认知。

    在考察人格的建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展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它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目标。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观点并不等同于这个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却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但他的看法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个体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因为这种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没完没了地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有一个姐姐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她却时常被人遗忘在角落,她由此生出一种屈辱感。如果运用个体心理学的“纵向”观察方法来探讨这一案例,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个女人从童年到生命的后期阶段都存在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动力:她总是担心别人会轻视她;当她注意到别人比自己更招人喜爱时,就会心生怨恨。因此,尽管我们对这个女人的生活或人格的自我统一体一无所知,我们依然可以根据所知的事实来对她有所了解。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如同一个小说作者,运用一条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建构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整体人格的完整性。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甚至能够预测到在特定情境下这个女人的行为,并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她一生中所经历的附带的人格特征。

    个体的追求或寻找目标的活动的前提是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人的自卑感。所有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减弱自卑感。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及其心理补偿机制为人们犯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但它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自卑感问题的严重程度促成了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但这也只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不能矫正行为上的误差。

    如此,我们可以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生来就带有衰弱体质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感受过父母疼爱的儿童;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这三种类型的儿童很清楚地表现出他们具有补偿性的心理特征。凭借对第一类儿童的考察,我们发现,尽管不是每个儿童都是生而残疾的,但令人诧异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由身体或器官缺陷所引发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以第一类儿童为原型仔细研究其心理特征。对于另外两类儿童————受严厉管教和过分宠爱的儿童,在实践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其中一类,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以上三种类型的儿童都会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这种处境的儿童都会被激发出超越其自身潜力的野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基于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在病理学上,对于个体而言我们很难判断过度的自卑感和优越感的强烈追求,这两者到底哪一个的杀伤力更大。两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节律消长进退。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儿童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早已超出了他身体所能承受的预期,以至于不会促成任何有益的活动,相反,它会毒害儿童的心灵使其永不安分。这种野心又和儿童的性格怪僻相互纠缠,儿童也因此受到无休止的刺激,使他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时时提防着遭受别人的伤害或轻视。

    这种人虽然在生理上长大成人,但其才智能力仍在长眠之中。他们变成我们说的“神经兮兮”或性格怪僻的人。发展到极端状态,他们会成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人,更有甚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绝对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一些人逃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仿佛那就是现实世界。他们也因此得到了内心的安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虚构出另一种现实,借此达到心灵与现实的和解。

    社会情感需求

    判断儿童是否成长的一个有效标准,就是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这一标准应该得到心理学家和为人父母者的注意。因为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社会情感的强弱是儿童能否获得正常成长的关键性因素。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的。儿童的父母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紧密联系,若是这样,孩子势必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初入校园新环境,将成为对儿童最早最严峻的考验。在这里,儿童如何面对新环境和新环境的人都将成为一种挑战,他们的表现能第一时间说明他们是否已经为步入一个新环境做好了准备。

    人们普遍缺乏为儿童进入学校这一新环境做准备的知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成年人在回想他们的学校生活时,总觉得那是一场噩梦。其实如果教育得当,学校自然也能够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欠缺。理想的学校完全可以充当现实世界与家庭之间的媒介;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更应该是传授生活的学问与生活的艺术的场所。但在等待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缺陷的理想学校出现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将焦点聚集在父母家庭教育的弊端上。

    正是因为学校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会使这些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如果父母没有告知过儿童他们应该怎样和别人相处,那么,孩子在入学时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他们也因此被视为孤僻的怪孩子,这种歧视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初始的孤僻倾向。他们的成长往往由此受到压抑,并发展成为问题儿童。人们常把问题的出现归咎于学校,其实,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

    问题儿童能否在学校取得进步,个体心理学对此还没有定论。我们所能证明的是,如果儿童刚进入学校就遭遇失败,那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