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最后一役最新章节!

    从250米高度往下看,人员和车辆构成的洪流似乎没有尽头。驾驶无武装的“幼畜”型侦察机“梅小姐号”的梅里特·杜安·弗朗西斯(Merritt Duane Francies)中尉,已经被地面上的景象迷住了,下面全都是部队、坦克和车辆。3月底,盟军各集团军全都渡过了莱茵河,从那以后弗朗西斯便一直注视着突破的进展情况。现在那条大河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不论前后左右,映入弗朗西斯眼帘的都是一幅卡其色的无边无际的全景图。

    弗朗西斯一推操纵杆,“梅小姐号”便沿着英军第2集团军和美军第9集团军的结合部俯冲下来。他摆动着机翼,看到地面部队的人流挥手示意后直接朝东飞去,他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担当第5装甲师先头坦克纵队的“眼睛”。胜利就在眼前,对此他非常确信,什么都不能阻止这场大进军。时年24岁的飞行员后来回忆说,在当时的自己看来,似乎“地壳已经被震得松开,正拼命地朝易北河移去”。易北河正是柏林面前的最后一道水系屏障。

    弗朗西斯看到的只是盟军宏大进军场面的一个极小部分。一连数日,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大雨和泥泞之中,冒着冻雨和寒冰,一道由军人、补给品和机械组成的宽达560多公里的洪流,沿着北起荷兰南至瑞士边境的整条西线,潮水般涌进了德国平原。最后一场宏大的攻势已拉开了帷幕。为了摧毁德国的军事力量,7个强大的集团军————共有85个兵力庞大的师,其中有5个空降师、23个装甲师,460万西方盟军中的大部分兵力————正杀气腾腾地涌入帝国。

    到处悬挂着白床单、白毛巾、白布,它们被战败者充作临时性的降旗。在城镇和乡村之中,惊恐万分的德国人仍然对那些突然向他们袭来的战斗感到茫然,透过屋门和破碎的窗户,他们惊讶地注视着从身边经过的强大的盟军。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其速度却快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每条道路上都布满了隆隆行进中的军车车队。坦克、自行火炮、重炮、装甲车、“布伦”式轻型装甲车、弹药运输车、救护车、油罐车以及巨大的柴油机牵引车,它拖着一条街那么长的装满设备的挂车,上面装满了架桥用的部件、浮舟、装甲推土机,甚至还有两栖登陆艇。由吉普车、军官座车、指挥车和庞大的天线林立的电台车组成的各师师部都在机动之中。每条道路上都挤满了一波又一波部队,他们或是坐在卡车里,或是坐在装甲车后部,有些在摩托化纵队旁边行军,有些则在毗邻的田野里跋涉。

    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激昂且雄壮的队列,其中就有那些值得载入二战史册的各种战旗、团徽和标识符号。在那些师、旅、团中,有曾在敦刻尔克撤退中断后的英国禁卫团士兵;有洛瓦特勋爵麾下第1特别勤务旅那群胡子拉碴、戴着褪色的绿色贝雷帽的突击队员,他们曾在战争最黑暗的岁月里袭击过被德军占领的欧洲海岸;有著名的加拿大第2步兵师中强悍的加拿大人,他们曾在诺曼底登陆的预演————迪耶普(Dieppe)登陆战中蒙受了惨重伤亡。在装甲部队的行列中,飘扬着三角旗的是第7装甲师最初的几只“沙漠之鼠”,他们曾在利比亚沙漠中为追击埃尔温·隆美尔元帅做出过贡献。“穿着短裙的恶魔”用风笛奏出的音乐盖住了军人和武器发出的巨大喧嚣,他们是第51苏格兰高地师的人,一如既往地用风笛吹奏出战斗序曲。

    在美国人的方阵中,有一些师拥有狂放的外号和丰富多彩的传奇经历。“战斗的第69师”,号称“胜利之师”的第5装甲师,第84步兵师叫“劈木人”,第4步兵师是“常春藤师”。有着“地狱之轮”之称的第2装甲师凭借不按常理出牌的坦克战术,从北非的旱谷一路杀到莱茵河畔,给德国人造成了混乱。外号“大红一师”的第1步兵师创下了一个记录,参加登陆战的次数超过其他所有的美军部队。在诺曼底狭窄的“奥马哈”滩头,当所有人似乎都束手无策时,第1步兵师与美军资历最老的部队之一、外号“蓝与灰”的强悍且历史悠久的第29步兵师一起奋战,丝毫没有放弃。

    有支部队前进的速度就像装甲特遣队一样快,它就是著名的第83步兵师,近来记者们给该师起了个“痞子马戏团”(Rag-Tag Circus)的绰号。足智多谋的师长罗伯特·昌西·梅肯(Robert Chauncey Macon)少将已经下令,征用任何能够开动的东西来提高该师的运输能力,“不得提出任何疑问”。“痞子马戏团”干脆把缴获的德军车辆匆匆上漆,涂装得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现在他们正乘坐这些车辆全速前进。其中包括德国国防军的吉普车、指挥车、运送弹药的卡车、“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摩托车、公共汽车,还有两辆珍贵的消防车。在队列前方,就是一辆坐满步兵的消防车,一面在风中招展的大旗被挂在车辆的后保险杠上,上面写着“下一站,柏林”。

    盟军三大集团军群自北向南一字排开,向德军发起攻击。

    在荷兰的奈梅亨与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之间,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爵士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已于3月23日强渡莱茵河,现在正全速穿越威斯特法伦平原。这个平原在广袤的鲁尔河谷以北,而鲁尔河谷则是德国整个战争工业的心脏。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其北翼是亨利·邓肯·格雷厄姆·克里勒(Henry Duncan Graham Crerar)上将[1]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中路是迈尔斯·克里斯托弗·邓普西(Miles Christopher Dempsey)中将的英军第2集团军。该集团军是所有盟军中最名副其实的“盟军”集团军,除了有英国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部队之外,还有波兰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捷克斯洛伐克人的队伍,甚至还有美军第17空降师。在集团军群南翼大举猛攻的,是蒙哥马利的第三支军事力量,威廉·胡德·辛普森(William Hood Simpson)中将率领的战力强劲的美军第9集团军。蒙哥马利的部队已经将莱茵河甩到身后大约80公里的地方了。

    沿着战线向南,接下来登场的是朴实谦逊的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上将的第12集团军群。他的战线长达200公里,从杜塞尔多夫沿着莱茵河一直到美因茨地区。同蒙哥马利一样,布莱德雷也有3个集团军,不过伦纳德·汤森·杰罗(Leonard Townsend Gerow)中将的美军第15集团军却是一个“幽灵”集团军:该部准备执行占领任务,因而暂时扮演一个相对来说没有作战任务的角色,负责守卫莱茵河西岸到鲁尔河之间,从杜塞尔多夫到波恩的区域。布莱德雷的军力在于强大的美军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这两个集团军兵力总数接近50万人。考特尼·希克斯·霍奇斯(Courtney Hicks Hodges)中将的美军第1集团军————号称欧洲战区的“役马”,是在诺曼底率先登陆的集团军————现在正在鲁尔河南岸蜂拥向前,以极快的速度向东猛冲。自从3月7日攻占了雷马根桥之后,霍奇斯就不断地扩大莱茵河东岸的桥头堡,投入了一个又一个师。接着,在3月25日,第1集团军官兵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从立足点蜂拥而出,3天之后距离他们的出发阵地已经有60多公里了。紧邻第1集团军在德国中部向前突击的,是巴顿中将闻名遐迩的美军第3集团军。这位颇具争议且脾气火暴的将军和他的部队比任何一个集团军都推进得更远更快,解放的地盘面积更大,毙伤俘获的德军也更多,这足以令其感到骄傲。而现在,巴顿又再次拔得头筹。在第21集团军群于3月23日发动大肆宣传的攻势之前,他的部队就抢在蒙哥马利的前头,通过24小时以上的强行军秘密渡过了莱茵河。现在,巴顿的坦克纵队正以每天50公里的高速向东边狂飙突进。

    在布莱德雷将军部队的右翼,紧邻巴顿的是第三支庞大的盟军地面部队,雅各布·劳克斯·德弗斯(Jacob Loucks Devers)上将的第6集团军群。德弗斯的两个集团军————亚历山大·麦卡雷尔·帕奇(Alexander McCarrell Patch)中将的美军第7集团军和让·德拉特·德塔西尼(Jean Joseph Marie de Lattre de Tassigny)上将的法军第1集团军————占据着战线的南翼,大约有240公里长。帕奇和巴顿的集团军几乎齐头并进,德塔西尼的集团军正在整条战线上最为崎岖不平的地带作战,穿过山峦起伏的孚日山脉和黑林山。他的部队是法国解放后组建的第一支法军集团军,组建时间还不到6个月。现在该部的10万名官兵希望,要在战争结束前跟德国鬼子算算总账。

    每个人都有一笔旧账要算。但在西线各地,德国军队已陷入总崩溃,根本就算不上一支有凝聚力和组织性的武装力量了。帝国原本强大的各个集团军早在阿登攻势中就损失惨重,随后一个多月的苦战(主战场在摩泽尔河和莱茵河之间)更是将它们彻底粉碎。希特勒决心在莱茵河西岸遏制住盟军的攻势,不允许手下那些被重创的兵团撤退到东岸事先构筑好的阵地上。这个决定或许是这场战争中最愚蠢的军事决策错误之一,随即就招来了巨大的灾难。在盟军高歌猛进的多路突破之下,危如累卵的德军防线彻底垮掉了,有生力量则被对手的铁钳送入了包围圈之中。最终,6万德军被打死打伤,还有30万人举起双手当了俘虏,这相当于20多个满编师灰飞烟灭了。

    现在据估计,德军剩下的60多个师也只是些缺编严重的空架子部队,每个师的实际兵力仅有5 000人左右,而根据编制每个师原本应该有9 000~12 000人。可以确信,德军在西线的满编师只剩下不到26个。就算是这些名义上的全额部队,也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和机动车辆,大炮和坦克更是少得可怜。除了上述的师级单位以外,战线上还充斥着各师的残部、被打散的党卫军战斗群、防空部队、数以千计的空军人员(德国空军作为一支有威胁的空中力量已经荡然无存了,只能将不少兵力投入地面作战)、准军事组织,由没有受过训练的老人和半大孩子组成的人民冲锋队,甚至由十几岁的军校学员担任其中的军官。德国军队组织混乱,缺乏通信设备,而且往往没有得力的指挥官,不仅无法阻止艾森豪威尔麾下各集团军协调一致的猛烈攻势,甚至连迟滞敌人都无法做到。

    从莱茵河畔发起攻势还不到一个星期,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全速挺进的集团军群就已经团团围住了德军最后的要塞————重兵把守的鲁尔区。在朝东方展开大规模强攻的同时,3个美军集团军突然猝不及防地从北边和南边朝鲁尔包抄而来:在北边,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本来是直接朝东推进的,后来却改变了方向,开始向东南进军;在南边,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与巴顿麾下的第3集团军齐头并进;巴顿的集团军在外圈,他们也改变了方向朝东北推进,以便与辛普森会合。包围圈正在迅速形成,而面对大难临头的危局,以瓦尔特·莫德尔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为主力的鲁尔驻军却反应迟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发觉正在合拢的盟军铁钳。21个德国师已经落入一个长约112公里、宽约88公里的毁灭性口袋之中。盟军情报部门自豪地宣称,被装进口袋的德军兵力和装备,比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俘获的还要多。

    在战胜德国的总体计划中,渡过莱茵河与夺取鲁尔区被赋予了决定性意义,但盟军方面估计,要达成上述目标绝不轻松,很可能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位于鲁尔盆地以内的特大工业区面积几乎达到10 0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的煤矿、炼油厂、炼钢厂和兵工厂。在突破德军莱茵河防线以前,盟军高层曾悲观地认为要彻底攻占鲁尔区很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现在,一切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剧变:奥马尔·布莱德雷(他被称为“朴实的密苏里人”)一手策划的盟军的钳形攻势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美军师长们甚至乐观地宣称包围圈将在几天内彻底合拢。一旦鲁尔区被封锁,德国剩余的抵抗力量也就所剩无几了,盟军未来的强大攻势将畅通无阻。哪怕就是现在,敌人的连绵防线早已被扯成了碎片,德国武装力量的总崩溃开始了。

    德军的组织异常混乱,于是美军第2装甲师师长艾萨克·戴维斯·怀特(Isaac Davis White)少将干脆命令他的部下避免与大股顽抗之敌纠缠,不断向前推进。作为美军第9集团军的矛头部队,该师沿着鲁尔区的北部边缘进行机动,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就向前突破了80多公里。尽管德国人在各个孤立的口袋里苦战着,想方设法迟滞盟军的攻势,但在高歌猛进的第2装甲师官兵们眼中,被炸毁的桥梁、匆匆建起的路障、雷区和恶劣的地形才是首要麻烦。

    惠勒·戈弗雷·梅里亚姆(Wheeler Godfrey Merriam)中校率领的第82装甲侦察营是向前猛冲的第2装甲师前卫。该营虽然在高速突破中遭遇了巨大的混乱,但经历的战斗却很少。3月28日,侦察兵们搭乘的坦克分布在一条由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