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伤寒论语译最新章节!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合四法,方六首。

    【提要】

    本篇重集了六经病篇中“不可下”之证:即太阳表证不可下;阳明见心下硬满者、面合色赤者、呕多者亦不可下;虚寒之厥证不可下;脏结证不可下;太阴病脉弱不可下;寒热错杂的厥阴病不可下;少阴病阴虚阳虚均不可下。本篇在此基础上又补述了脏虚而有动气的不可下之证。概而言之,非阳明实热燥结证,均在不可下之列。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与大承气汤,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与小承气汤和之。第一。大承气四味,小承气三味。前有四十病证。

    伤寒,中风,反下之,心下痞,医复下之,痞益甚,属甘草泻心汤。第二。六味。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也,设脉浮革,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第三。七味,下有阳明病二证。

    阳明病,汗自出,若发汗,小便利,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须自大便,宜蜜煎,若土瓜根,猪胆汁导之。第四。蜜煎一味,猪胆汁二味。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语译】

    脉濡而弱,弱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只在关部浮取而得,微脉只见于寸部,涩脉只见于尺部。寸脉微是阳气不足,尺脉涩是阴虚血不足,阳气微,就会中风汗出,而且会烦躁,尺脉涩是阴血不足,就会四肢发凉而且怕冷。阳气衰就不可攻下,攻下就会引起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语译】

    动气在脐右,不可以攻下,误下就会使体内津液耗竭,咽喉和鼻腔干燥,头目眩晕和心中悸动。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语译】

    动气在脐左,不可以攻下。误下就会出现腹部拘紧挛急,饮食不下,动气更加厉害,虽然身体有发热,卧床就喜欢蜷缩地躺着。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1]热烦,身上浮冷[2],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注[1]掌握:指掌心。“握”指中央。

    [2]浮冷:体表发凉。

    【语译】

    动气在脐上,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掌心烦热,身体外表发凉,热汗自行排出,同时想要用水浇淋。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语译】

    动气在脐下,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突然起立而会头目眩晕,进食就会出现泻利不消化的食物,并感到心下痞闷。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语译】

    咽喉疼痛而堵塞,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引起头轻脚重,汤水不能咽下,卧床喜欢蜷身,身体拘急疼痛,腹泻一日十多次。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1]。

    注[1]当齐握热 脐处发热。

    【语译】

    有各种邪气在表的,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出现微热,摸不到脉而手足发冷的,正当肚脐处发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语译】

    各种虚证,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引起严重的口渴,希望饮水的容易治愈,厌恶喝水的病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亦云消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语译】

    脉濡而弱,弱脉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只在关部浮取而得,弦脉只见于寸部,微脉只见于尺部。弦主阳气上浮,微主阴寒下盛,这是上实下虚证,病人就特别喜欢温暖。微弦脉主正气虚,正气虚就不可以用攻下法。脉微就会出现咳嗽,咳嗽时口吐涎沫,攻下后咳嗽停止,但引起的泻利却无休止,泻利不止,就会引起胸部有如虫咬那样的疼痛,进食稀粥也随即吐出来,小便不利,两胁部拘紧挛急,气喘呼吸困难,颈部后背部互相牵引,臂部就会感觉麻木,虚寒极甚时反而会出汗,身冷如冰,眼睛视物不清楚,言语不休止,但饮食量很多,这是除中的现象,嘴虽想说话,但舌头不灵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鞕,小便则尿血也。

    【语译】

    脉濡而弱,弱脉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只在关部浮取而得,浮脉只见于寸部,数脉只见于尺部。寸脉浮主阳气虚弱,尺脉数主阴血不足。浮主虚,数主血少生热。浮主虚证,应当自汗出而怕冷;数主疼痛,身体振战而寒栗。微弱脉见于关部,胸部以下就会感到窘急,气喘汗出而呼吸困难,呼吸的时候,疼痛出现在胁部,振战而寒冷不断发作,病状好像疟疾。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所以会引起脉数和发热,发狂奔走如同见鬼,心下痞硬,小便淋漓,小腹部很硬,小便就会尿血。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1]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通间。〕,呕变[2]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注[1]怅怏:不高兴的样子。

    [2]呕变:呕吐而有异味。

    【语译】

    脉濡而紧,濡是卫气衰微,紧是荣血有寒,阳气衰微而卫气受风,就会发热而怕冷,荣血受寒而胃中虚冷,就会微见呕吐而心烦。医生误为表有大热,用解肌法以发汗,以致损伤阳气而烦躁不安,心下感到痞塞坚硬,表里之气皆衰竭,突然起立就会头目眩晕,邪热留在皮肤,心中郁闷而不能睡眠。医生不知胃中虚冷,寒气凝敛在关元,论治无法,反汲冷水浇洗病人的身体,外邪发热应当及时停止,但却发抖而且振振发冷,用厚被覆盖病人,出汗而头目眩晕,筋惕而振颤,小便稍有不畅。阴寒邪气因为用水浇洗而发作,所以泻利清谷不止,呕吐出的东西有异味而脱肛,反复颠倒而不能安宁,手足微有发冷,周身寒冷而心里烦躁,如果不及时进行救治,怎么还能够补救回来呢!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1]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一云,黑。液[2]。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汙[通污。]泥而死。

    注[1]胞中:指膀胱。

    [2]暴液:“暴”同“曝”。暴液是火热煎熬津液。

    【语译】

    脉浮而大,浮而有力是气实,大而中空是血虚。血虚就是损阴,孤阳独乘下焦阴分的,小便就应当短赤而涩滞,膀胱也应当虚,现在反见小便通利而大汗出,按理应是卫气虚微,现在反而邪气实,津液大量外泄,荣阴涸竭津液消耗已尽,口干心烦而不能安宁,血液稀少而肌肉消瘦,就形成津液被灼干燥的病证。医生又用峻下药攻泻肠胃,这是虚上加虚,使虚浮的阳气更容易外脱,必会引起泻下如污泥而死去。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语译】

    见辨脉法。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语译】

    见辨脉法。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语译】

    脉数,久数不能停止。如见歇止是邪热结滞,正气就不能恢复,闭结于脏腑,邪气外浮在肌表,留于皮毛。所以脉数不可攻下,误攻下引起心烦,下利不止。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语译】

    见少阴病篇。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语译】

    脉浮而大,应当发汗,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这是很大的错误。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语译】

    见辨脉法。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而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语译】

    见厥阴病篇。

    病欲吐者,不可下。

    【语译】

    病人想要呕吐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

    【语译】

    阳气太盛的病人就要发热,用攻下法治疗以后就会出现大便结硬。

    本虚,攻其热必哕。

    【语译】

    见阳明病篇。

    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语译】

    阳虚阴盛,大便结硬的,攻下以后必然出现泻下并有不消化食物和腹部胀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鞕。

    【语译】

    见太阴病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语译】

    见厥阴病篇。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语译】

    见少阴病篇。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语译】

    见厥阴病篇。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语译】

    伤寒病发热头痛,微有汗出,误发汗就神志不清;用火熏就气喘,不得小便,心腹胀满;用攻下就气息短促,小便困难,头痛背部拘紧;用温针就引起鼻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语译】

    伤寒脉阴阳皆紧,怕冷发热,有的将要出现厥脉。所谓厥脉,是脉初来大,然后逐渐变小,再来又逐渐增大,这是厥脉的特征。这种情况的怕冷,重的有轻微汗出,咽喉疼痛;如果发热多,两目发红而脉络多,眼睛视物不清。医生再去发汗,咽喉就会溃烂疼痛;如果再攻下,两目就不能睁开,寒多就下利清谷不化,热多就大便下脓血;如果用火熏法治疗,就会周身发黄;如果用火熨法治疗,咽喉就会干燥,如果小便通利,就可救,如果小便困难,就是危证。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1]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2],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注[1]勃勃:出气盛的样于。

    [2]声嘤:声音很小的意思。

    【语译】

    伤寒发热,口喷热气很盛,头痛而两目发黄,鼻衄不能制止,喜欢喝水的,一定会呕吐,恶水的就要手足发凉。如果攻下,咽喉中会生疮,假使病人手足温暖,一定会大便下重而带脓血。头痛目黄的,如果攻下,会使两目难以睁开。喜欢喝水的,如果攻下,必然出现厥脉,发音变小,咽喉被堵塞;如果发汗,就要寒战而心里发冷,这是阴阳皆虚。恶水的,如果攻下,会使中焦寒冷而不能进食,大便完谷不化;如果发汗,会引起口中溃烂,舌上出现白苔,烦躁不安。脉数实,有六七天不大便的,以后一定会便脓血;如发汗,就会小便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虽不大便,但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

    【语译】

    见阳明病篇。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大承气汤。方一。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下大黄,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再煮一二沸,分二服,利则止后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见阳明病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方二。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有人参,见第四卷中。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三。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芍药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半日三服。

    【语译】

    泻利而脉大的,是虚证,因为强行攻下的缘故。如果脉浮革,因而肠鸣的,可选用当归四逆汤。

    阳明病,身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方四。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语译】

    见阳明病篇。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合四十四法,方一十一首。

    【提要】

    本篇首揭“秋宜下”之大法,继则重集了六经病篇中诸可下之方证:计有少阳气郁兼里热的大柴胡汤证;阳明腑实燥热初起的调胃承气汤证;阳明腑实痞满之小承气汤证;阳明燥屎已成的大承气汤证;阳明病之急下三证;热结膀胱的桃核承气汤证;瘀热在里的抵当汤(丸)证;水停胸胁的十枣汤证;水热互结的大陷胸汤证等。归纳起来不外有形之实邪内停,或宿食燥屎,或血蓄于里,或水饮内结三个方面。尤其对大承气汤证的脉法论述较详,对大柴胡汤证亦有补充发挥之处,皆可与六经病篇对照互补。又由于湿热发黄之茵陈蒿汤证其病机为“瘀热在里”,故亦集入本篇论及。

    阳明病,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第一。加大黄八味。一法用小承气汤。前别有二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二。四味。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