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净土三经译注最新章节!

    净土三经是净土思想的宗经宝典, 故历史上对三经的译介、注疏、研习、弘传代有其人, 从未间断。从某种意义上说, 净土法门之所以在后世涌现浩荡之流, 是与净土三经之译介及广为传布分不开的。有鉴于此, 对净土三经的注疏传译之源流做一系统的梳理。对于了解净土思想的发展历程是很有助益的。

    《无量寿经》被译介到中国之前, 在印度似已颇为流行, 世亲菩萨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大概是依此经义而作的第一部注疏。北魏昙鸾的《往生论注》(即前书的注解) 中, 也说明是正依此经。从南北朝以来, 此经在中国盛行弘通。北齐地论宗灵裕, 隋净影寺慧远, 嘉祥寺吉藏, 唐西明寺圆测, 以及璟兴、法位、玄一, 乃至清代彭际清等均对此经加以疏释。

    《无量寿经》过去在朝鲜、越南也传习颇盛。尤其是日本由于净土宗开创者源空、真宗创立者亲鸾均专依此经发挥他力易行念佛的宗义, 对于此经的弘扬更是显著。

    中土对此经的主要注疏, 现存的有二:

    (1)《无量寿经义疏》二卷, 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简称净影疏。

    (2)《无量寿经义疏》(与上同名), 唐嘉祥寺吉藏撰。简称吉藏疏。

    朝鲜 (新罗国) 有憬兴、元晓两家注疏本, 也在中土流通。

    (1)《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 新罗国沙门憬兴著。简称憬兴疏。

    (2)《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元晓曾入唐游学, 还后, 化振海东。其疏简称海东疏。

    (3)《游心安乐道》, 也是元晓撰, 是净宗古佚十书之一。

    在日本,《无量寿经》的注疏不下二十余种:

    (1)《无量寿佛赞钞》一卷, 兴福寺善珠作。

    (2)《无量寿经述义》三卷, 最澄集。

    (3)《无量寿经私记》一卷, 智景作。

    (4)《无量寿经义苑》七卷, 纪州总持寺南楚作。

    (5)《无量寿经略笺》八卷, 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

    (6)《无量寿经钞》七卷, 望西楼了惠作。

    (7)《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 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誉作。

    (8)《无量寿经见闻》, 良荣作。

    (9)《无量寿经科玄概》一卷, 小仓西吟作。

    (10)《无量寿经会疏》十卷, 越前胜授寺峻谛作。

    (11)《无量寿经开义》六卷, 平安西福寺惠空作。

    (12)《无量寿经贯思义》三卷, 薏州理圆作。

    (13)《无量寿经显宗疏》十七卷, 江州性海无涯作。

    (14)《无量寿经要解》三卷, 法霖作。

    (15)《无量寿经讲录》十卷, 纪州矶肋安乐寺南麟作。

    (16)《无量寿经梵响记》六卷, 灵凤作。

    (17)《无量寿经眼髓》十一卷, 摄州定专坊月溪作。

    (18)《无量寿经义记》五卷, 堺华藏庵惠然作。

    (19)《无量寿经海渧记》二十卷科二卷, 摄州小曾祢宪荣泰岩作。

    (20)《无量寿经永安录》十三卷, 薏报专坊慧云作。

    (21)《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 道隐作。

    (22)《无量寿经合赞》四卷, 观彻作。

    另外对《无量寿经》的校会本加以注释的有三种:

    (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 清初彭际清作。

    (2)《无量寿经笺注》, 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两种所注的是彭际清节校的《无量寿经》。

    (3)《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 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所注的是魏源会译本《无量寿经》。

    现今佚传的《无量寿经》注疏有:

    (1) 灵裕的《无量寿经义疏》二卷。

    (2) 知玄的《无量寿经疏》三卷。

    (3) 法位的《无量寿经义疏》二卷。

    (4) 圆测的《无量寿经疏》三卷。

    (5) 大贤的《古迹记》一卷。

    (6) 义寂的《无量寿经疏》三卷。

    (7) 寂证的《无量寿经述义》三卷。

    下面我们再谈及《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的梵文原本早已佚失, 藏文未有译本。近世新疆发现有维吾尔文译本, 日本西本愿寺藏有此本片断。英文译本有日本高楠顺次郎于一八九四年依据汉文刘宋译本译出的译本, 收于《东方圣书》四十九卷中。

    此经自从刘宋畺良耶舍译出以后, 这一观念往生的法门便日见弘通。随唐以后, 各宗的著名大师如慧远(地论宗)、智 (天台宗)、吉藏 (三论宗)、善导 (净土宗)、怀感 (慈恩宗)、澄观 (贤首宗)、元照 (律宗)等都加以尊重奉持并广事疏讲。其中善导的疏尤为深入、广泛发挥了观经的含义。

    现存的《观无量寿经》的注疏有:

    (1) 隋慧远的《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

    (2) 隋智的《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3) 隋吉藏的《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

    (4) 唐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四卷。

    (5) 唐法聪的《观无量寿经记》一卷。

    (6) 宋元照的《观无量寿经义疏》三卷。

    (7) 宋戒度的《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三卷,《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

    (8) 宋知礼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六卷,《观无量寿经融心解》一卷。

    (9) 明传灯的《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

    (10) 清续法的《观无量寿经直指疏》二卷。

    (11) 清彭际清《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

    (12) 清杨仁山《观无量寿经略论》一卷。

    现今佚传的有名的观经注疏, 有唐道绰的《玄义》一卷, 怀感的《玄义》二卷,《疏》二卷, 璟兴的《疏》二卷, 惠苑的《义记》一卷, 澄观的《疏》一卷, 宋智圆的《刊正记》二卷, 宋择英的《净土修证义》二卷,宋用钦的《白莲记》四卷等。

    下面再谈谈《阿弥陀经》。

    此经约编纂于公元一世纪, 成书于阿弥陀佛信仰盛行的北印度地区。《阿弥陀经》的梵文本, 曾于一八八一年由英国马克斯·缪勒与日本南条文雄在伦敦加以刊行,并于一八九四年将它译为英文本。收于由马克斯·缪勒于一八七五年编辑出版的《东方圣书》第四十九卷中。由于梵本的刊行, 日本遂掀起研究的热潮。南条文雄、获原云来、椎尾辨匡、河口慧海等依据梵、汉、藏文译出数种日文本, 藤波一如著有日、英、汉、朝鲜四国语译的梵文《阿弥陀经》。

    此经的汉译本于姚秦弘始四年 (公元四○二年) 由鸠摩罗什译出。译后有两种异译本, 一是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 (公元四五四————四五六年) 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小无量寿经》一卷, 早已散佚, 现仅存咒文与利益文;二是唐高宗永徽元年 (公元五六○年) 玄奘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现存。

    由于此经在中土以罗什译本弘传最盛, 因而古来各家多据此本从事疏讲弘通。现存的重要注疏有:

    (1) 隋智的《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2) 唐慧净的《阿弥陀经义述》一卷。

    (3) 唐窥基的《阿弥陀经疏》一卷,《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

    (4) 宋智圆的《阿弥陀经疏》一卷。

    (5) 宋元照的《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6) 宋戒度的《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

    (7) 元性澄的《阿弥陀经句解》一卷。

    (8) 明大佑的《阿弥陀经略解》一卷。

    (9) 明传灯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

    (10) 明袾宏的《阿弥陀经疏钞》四卷。

    (11) 明大慧的《阿弥陀经已决》一卷。

    (12) 明智旭的《阿弥陀经要解》一卷。

    (13) 清徐槐廷的《阿弥陀经疏钞撷》一卷。

    (14) 清净挺的《阿弥陀经舌相》一卷。

    (15) 清续法的《阿弥陀经略注》一卷。

    (16) 清彭际清的《阿弥陀经约论》一卷。

    史上有载而现已佚传的《阿弥陀经》注疏有:

    (1) 姚秦僧肇的《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2) 唐智首的《阿弥陀经钞》二卷。

    (3) 唐湛然的《阿弥陀经决十疑》一卷。

    (4) 宋智圆的《阿弥陀经西资钞》一卷等。

    (5) 宋仁岳的《阿弥陀经新疏》二卷,《阿弥陀经新疏指归》二卷等。

    朝鲜古德对于此经的注疏有:

    (1) 新罗圆测的《阿弥陀经疏》一卷。

    (2) 元晓的《阿弥陀经疏》一卷。

    (3) 道论的《阿弥陀经疏》一卷。

    (4) 璟兴的《阿弥陀经略记》一卷。

    (5) 玄一的《阿弥陀经疏》一卷。

    (6) 太贤的《阿弥陀经古迹记》一卷。

    日本古德对此经的注疏有:

    (1) 源信的《阿弥陀经大意》一卷,《阿弥陀经略记》一卷。

    (2) 源空的《阿弥陀经释》一卷。

    (3) 圣聪的《阿弥陀经直谈要注记》八卷等。

    顺着净土思想的发展脉络, 我们有必要了解净土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在疏理研究净土典籍, 及阐释弘扬净土思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佛教中国化的背景下, 净土思想是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

    中土的往生净土法门, 起于东晋潜青山竺法旷 (公元三二七——四○二年),《高僧传》卷五说他“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 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 独处则诵”。稍后, 慧远于庐山结白莲社, 开创净业。慧远被后世尊为莲宗 (净土宗) 初祖。慧远圆寂后, 专修净土法门的虽不乏其人, 但到东魏的昙鸾才有较大的发展, 从而奠定了后世净土立宗的基础。

    昙鸾 (公元四七六——五四二年), 雁门人, 家近五台, 出家后穷研佛典, 恨其艰深, 因而注解, 因病停笔,周行山西南部、陕西咸阳一带, 受到道教神仙方术影响,而游江南, 往见陶弘景, 北归至洛阳, 遇名僧菩提流支,得《观无量寿经》, 从此一心归向弥陀净土, 广为传播。

    因他年轻时代就明白佛典“词义深密, 难以开悟”,所以他对弥陀净土信仰的最大贡献在于对弥陀净土经典作出通俗的解释, 并简化修行方法。他留世的主要有关净土经典的著述有:

    (1)《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简称《往生论注》) 二卷。

    (2)《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

    (3)《赞阿弥陀佛偈》一卷。

    其中,《赞阿弥陀佛偈》, 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根据《无量寿经》赞咏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功德, 所以又称《无量寿经奉赞》或《大经奉赞》。

    《略论安乐净土义》是用问答的体裁, 把有关弥陀安乐净土的三界摄否、庄严多少、往生辈品、边地胎生、五智疑惑、度与不度、十念相续等问题, 作了总别九番回答, 并一一加以说明。昙鸾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认为:西方安乐净土“非三界所摄”。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因为净土无欲“故非欲界”;地居西方极乐世界,“故非色界”;而净土世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因为非三界所摄, 所以往生净土的人, 就无“轮回三有”之事。这里昙鸾正是阐扬了菩提流支授给他《观无量寿经》时所说的“此大仙方, 依此修行, 当得解脱生死”的观点, 可见解脱生死是昙鸾及其门众修行西方净土的出发点, 也是昙鸾向信众宣扬净土利益的主要内容。(参见《略论安乐净土义》, 载《大正藏》卷四十七)

    昙鸾为了阐释净土三经, 普及西方净土信仰, 使之简单明了, 以问答的形式论述经义。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 他把《无量寿经》的三辈因缘说和《观无量寿经》的九品说相比较, 抛弃九品说, 向信众陈说简化的信条, 从而使往生净土的条件更易于接受。

    “上辈生者有五因缘:一者, 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 发无上菩提心。三者,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四者,修诸功德。五者, 愿生安乐国。

    “中辈生者有七因缘:一者, 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者, 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 饭食沙门。六者, 悬僧然灯, 散花烧香。七者, 以此回向愿生安乐。

    “下辈生者有三因缘:一者,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心。二者, 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三者, 以至诚心愿生安乐。”(见《略论安乐净土义》)

    在这里, 昙鸾把《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的部分经义作了巧妙揉合, 更加突出了中土净土信仰简单易行的特征。

    对于不愿出家, 又无力建塔修像、布施斋僧的普通信众, 昙鸾阐述了“十念相续”的教义:“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 若念佛神力, 若念佛功德, 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 心心相次, 乃至十念, 名为十念相续……又宜同志五三, 共结言要, 垂命终时, 叠相开晓, 为称阿弥陀佛名号, 愿生安乐, 声声相次, 使成十念也。”(《略论安乐净土义》)

    《观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相比, 观经的一观乃至十六观重复相叠, 不易接受。而昙鸾不强调观想念佛, 而强调信仰专一, 提倡口称念佛, 以及一种浓烈的炽烈的崇拜气氛, 这是使西方净土信仰从般若学及坐禅观想独立出来的重大步骤。正是这种作法, 净土经典及其信仰广为盛行。自唐代道绰以后, 持名念佛, 成为净土宗人最为通行的修行方法。

    昙鸾的《往生论注》, 更是集中表现了他对净土经典的理解以及他对净土义理的发展。

    《往生论》是公元五世纪时, 印度世亲晚年依《无量寿经》而作《愿生偈》, 并造长行引申述释, 全名叫《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也称《无量寿经论》。北魏普泰元年 (公元五三一年) 由菩提流支译成汉文, 昙鸾专宗净土后, 注释此论, 以弘扬净土宗典籍。

    《往生论注》分为两大部分:上卷解释偈颂, 为总说分;下卷解释长行, 为解义分。

    总说分释五念门, 即是往生净业的业因:(一) 礼拜门,(二) 赞叹门,(三) 作愿门,(四) 观察门,(五) 回向门。偈颂第一行四句偈含最初三念门, 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 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全书重点在观察一门。其中初观察器世间清净, 有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其次观众生世间清净, 其中观阿弥陀如来有八种庄严功德成就, 又观诸菩萨有四种庄严功德成就。弥陀净土具备了上述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

    解义分立十科:(一) 愿偈大意, (二) 起观生信, (三) 观行体相,(四) 净入愿心,(五) 善巧摄化,(六)离菩提障,(七) 顺菩提门,(八) 名义摄对,(九) 愿事成就,(十) 利行满足。

    昙鸾在书中弘阐发挥了许多特殊见解。他在论注的卷头即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明菩萨欲求阿毗跋致 (即不退转法) 有难行、易行二道。接着发挥:在五浊恶世无佛之时求阿毗跋致, 因为没有他力可持, 所以难得不退转地, 属难行道;反之一心称念佛号, 凭借阿弥陀佛弘誓大愿, 往生净土, 是易行道。难行道好比陆路行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