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净土三经译注最新章节!

    原典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诸大声闻,众所知识,名曰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如是等大弟子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①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此诸菩萨皆具无量行愿②,植众德本,具诸功德,行权方便,游诸佛国,普现一切,供养诸佛,化导众生。达众生相,通诸法性,譬善幻师,幻诸男女等相。于彼相中,实无所得③,入空、无愿、无相三昧,而能具足总持无量百千三昧,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于一念④中,遍游佛土,分别众生语言,哀愍如己眷属,誓成诸佛无量功德,超诸声闻缘觉之地。又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净优婆塞七千人,清净优婆夷五百人,欲界天子八十万,色界天子七十万,遍净天子六十万,梵天一亿,如是无量大众,一时云集。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净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我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⑤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⑥,住甚奇特广大之法,住诸佛所在最胜之道,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 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 惟愿宣说,利益一切。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善哉! 善哉! 阿难,汝为哀愍、利益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蜗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 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阿难,如来出世,难值难见,犹优昙华,偶尔一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我当为汝演说,开化一切。”

    注释

    ①贤劫:指三劫的现在住劫。全称现在贤劫, 佛门认为现在的二十增减住劫中, 有千佛贤圣住世化导, 故称为贤劫, 又称善劫、现劫。贤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②行愿:指修行与誓愿, 又称愿行。根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 如果有愿而无行, 那么就如一人要度到彼岸, 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 此人一定会常在此岸, 永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 如果不修四行, 也是这样。因此, 修行与誓愿如鸟之双翼, 如果不能兼备, 就不能到达所期之境。

    ③无所得:又称无所有, 略称无得, 与“有所得”对应。意思是指体悟无相之真理, 内心无所执着, 无所分别。反之, 如果执着诸法差别之相, 堕入有无边邪之见, 就称作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 本无自性, 以无自性, 故无决定相可得, 称为无所得。这就是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大智度论》卷十八载:“诸法实相中, 受决定相不可得故, 名无所得。”

    另外, 因菩萨永断一切生死, 出离三界, 住于一切智, 是无所得大乘之至极, 所以菩萨也称无所得。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载:“有所得者名生死轮, 一切凡夫轮回生死, 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④一念:指一次心念。念为思念之意, 一般有心念、观念、称念, 故以一念配合一声佛号, 称名一句, 即谓一念。

    ⑤长跪:为佛门礼法之一, 两足屈膝着地, 以示礼敬。

    ⑥寂定:指禅定之境, 意思是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

    译文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 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 他们中间,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 也来会聚一堂。

    这些菩萨, 誓愿宏大, 广种善根, 具足无量功德,善巧示化, 渡济众生。他们游化于诸佛国土, 普遍示现一切色身, 供养十方诸佛, 化导一切有情众生。并能了达众生之相, 融通诸法之真实体性, 就像那善变的幻士,变化为同世间男女一样的身相。这些菩萨, 虽身化世相,却处于无所执着、无所分别的菩萨乘境界, 住于空寂、无愿、无相的三昧中, 并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入于千百种体悟妙境, 住于深妙正定的法门, 皆能看到现在世的无量诸佛, 能在一念之间, 游遍十方佛国, 区分辨别众生的言语, 像对待自己的眷属一般体恤、怜愍他们, 以慈悲的心怀立誓成就诸佛的不可计量功德, 超越于声闻乘、缘觉乘, 而达菩萨乘的境界。此外, 聚会的众人当中, 还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 清净优婆塞七千人, 清净优婆夷五百人, 欲界天子八十万人, 色界天子七十万人, 遍净天子六十万人, 梵天一亿人, 一时人如云集,不可计量。

    与此同时, 释迦牟尼佛神采奕奕, 威光四射, 恰似金光融融, 又如明镜光彻, 表里清明。这样的威光神明千变万化, 大放异彩。阿难尊者见释迦牟尼佛这般威光神明, 心里独自思量着:我以前从未见过释尊像今天这样, 诸根愉悦, 清净光明, 智炬照人, 让这方佛土这般巍巍庄严。看到这般情景, 真令人生出希有难得之心。于是, 阿难即从座上站起来, 向前跨出一步, 偏露右肩,合掌长跪, 向释尊说道:世尊您今天入于大寂定之禅境,修住于奇特深广的佛法, 处于诸佛修道的最殊胜境界,莫非是忆念着过去未来诸佛? 莫非忆念着现在他方诸佛?恳请您为大家宣说佛法, 利益一切众生。

    那时, 释迦牟尼佛听罢阿难的话, 高兴地说:“很好!很好! 阿难, 因为你有悲悯众生、利益他人的心愿, 所以能提问佛法精妙之义。你这一发问, 胜过供养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 也胜过布施累劫之中的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等一切有情。这一发问, 真是功德无量。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就是你这一问, 当来诸天人民以及一切有情众生, 都有度脱迷障、共登彼岸的希望。阿难,你可知道, 如来出世, 难遇难见, 就像那优昙花一样,偶尔一现。你这一问, 很多人会因此而得到利益, 我将为你等宣说佛法, 以开示化导一切有情众生。”

    原典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来,住世四十二劫。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藏,本是国王,闻佛说法,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智慧勇猛,无能逾者。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顶礼佛足,向佛合掌,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诸佛国净土庄严,令我于世得无等觉,成大菩提。’ 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庄严佛土,汝当自摄①。’ 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为我敷演。’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修习功德,发大誓愿,摄取②庄严,具足五劫。

    “往诣世自在王佛言:‘我今为菩萨道,欲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智慧光明功德,都胜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佛言: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至心求道,何愿不得?’ 时,法藏比丘,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 ‘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唯垂听察:

    注释

    ①自摄:与“他摄”对称。指以戒法专摄身、口、意三业, 使不放逸。另外, 以自己发愿修行之力, 摄持而证得果位, 也称自摄。此义同于自力, 即以自力为体,自摄为用。《安乐集》卷上说:“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

    ②摄取:又称摄取不舍。即指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众生而不舍。据《观无量寿经》载, 阿弥陀佛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摄受照护念佛之众生而不舍, 故称摄取不舍, 或称摄取照护、摄护。其光明利益, 称为摄取光益。《观无量寿佛经疏·定善义》举出念佛众生蒙摄取利益的三缘, 称为摄取三缘。这三缘是:亲缘、近缘、增上缘。亲缘是指佛与众生的意志、行为 (即三业) 相应;近缘是指众生愿见佛, 佛即应念显现于其眼前;增上缘,指众生由念佛而消除其罪障, 临终时, 佛与圣众迎往净土。(参见《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说:“从今上溯过去, 在不可计量的劫数之前, 有一个名叫世自在王如来出世, 世自在王如来住世四十二劫。在他传法期间, 有一国王听了佛之说法后, 出家为僧, 号名法藏。法藏潜心佛法, 发愿成就无上真正佛道, 抛弃世间国土王位及富贵荣华, 投身佛门出家, 精进修行, 佛智猛增, 没有人能比的。

    “一次, 他来到世自在王如来的住所, 在佛的双足前顶礼, 合掌施敬, 向佛说道:‘世尊, 我已发成就无上正觉之心, 请您为我宣说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 好让我获得最高觉悟, 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时, 世自在王如来听罢这话, 对法藏比丘说:‘法藏, 你应当自力摄持, 成就佛土庄严。’ 法藏对世自在王佛说:‘你的意境精妙深广, 不是我这种境界所能达到的, 恳请您为我铺陈宣说。’

    “那时, 世自在王佛听法藏这一说, 知道法藏心智高明, 志愿宏大, 就当即满足法藏的心愿, 为他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 其天人善恶、国土粗犷妙净秽之事,也一一应他心愿示现给他。那时, 法藏比丘听过佛宣说的佛法之后, 承世自在王佛之威神, 得佛之天眼, 一下子彻见那庄严清净的佛土, 继而生发成就最高佛道的誓愿。法藏比丘心念清净, 无所执着, 精勤求索, 修习摄取佛土之大愿, 历经五劫, 大愿方成。

    “于是, 法藏比丘又来到世自在王佛的住处, 对世自在王佛说:‘我现修持菩萨道, 假如我日后修行觉悟成佛,与八方上下无数诸佛相比, 能否达到智慧光明功德, 都超过他们的庄严清净佛土?’ 佛说:‘法藏, 你看那烟波浩渺、苍苍茫茫的大海, 即便一人用斗量, 天长日久,也可以见底。倘若人心精诚求道, 有什么愿望不能实现?’ 那时, 法藏比丘听后, 顶礼佛足, 绕佛三周, 然后合掌安住于佛面前, 说道:‘世尊, 我已摄取了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请求你听我所说, 鉴我诚心:

    原典

    第一愿,设我得佛,国中无三恶道之名。设有地狱、饿鬼、畜生,乃至闻其名者,不取正觉。

    第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亦无女人。其他国女人,有愿生我国者,命终即化男身,来我刹土,生莲华中,华开见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愿,设我得佛,若国中天人,形色①不同,尚有好丑,不悉金色身、三十二相②者,不取正觉。

    第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皆识宿命③,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④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第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第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⑤者,不取正觉。

    第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得漏尽住灭尽定,及决定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悉得广长舌⑥,说法善巧、辩才无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光明若有限量,不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普胜诸佛光明,令彼十方众生触此光明,身意柔软、罪垢灭除,命终皆得生我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寿命若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⑦,若有数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其计校,能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亦皆如佛,无有限量、永无生死,除其本愿⑧示现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注释

    ①形色:此处是形体与色相的意思, 即指生于国中者的颜色形貌。

    ②三十二相:指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种殊胜形貌与微妙形相。这三十二相一般指 (一)足下安平立相,(二) 千辐轮相,(三) 手指纤长相,(四)手足柔软相,(五) 手足缦相,(六) 足跟满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 腨如鹿王相,(九) 手过膝相,(十)马阴藏相, (十一) 身纵广相, (十二) 毛孔生青色相, (十三) 身毛上靡相,(十四) 身金色相,(十五) 常光一丈相,(十六) 皮肤细滑相,(十七) 七处平满相,(十八)两腋满相,(十九) 身如狮子相,(二十) 身端直相,(二一) 肩圆满相,(二二) 四十齿相,(二三) 齿白齐密相, (二四) 四牙白净相,(二五) 颊车如狮子相,(二六)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二七) 广长舌相,(二八) 梵音深远相,(二九) 眼色如绀青相,(三十) 眼睫如牛王相,(三一) 眉间白毫相,(三二) 顶成肉髻相。

    ③宿命:指过去世的命运, 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的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如果能知晓、洞悉这些情状, 称为宿命通。

    ④那由他:是印度数量的名称, 又作那由多、那庾多、尼由多、那术、那述。意译作兆、沟。据《俱舍论》卷十二所载, 十阿由多为一大阿由多, 十大阿由多为一那由他, 所以一那由他是一阿由多的一百倍。一阿由多为十亿, 所以一那由他为一千亿, 通常就以一千亿为佛教所说的那由他的数量。另外, 就印度一般数法而言,阿由多为一万, 那由他则是一百万。

    ⑤心念:即心识之思念, 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的念头。

    ⑥广长舌:即广长舌相, 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又称长舌相, 舌相。诸佛之舌广而长, 柔软红薄, 能覆面至发际, 如赤铜色。广长舌相具有两种特征:一是语必真实, 二是辩说无碍;没有人能超越。

    ⑦国中声闻:指阿弥陀佛国中的声闻弟子。此中的声闻弟子全都发菩提心, 欲往生净土, 所行必是菩萨乘,而非原本意义上与大乘相左的声闻乘, 所以国中声闻应全是菩萨弟子, 以下“缘觉”也是。总之, 阿弥陀佛国中的声闻、缘觉, 只是就断惑的情况而言。虽断见思,未破尘沙与无明惑, 就称声闻, 这样的声闻不是自度自利的小乘, 声闻、缘觉最终还趋无上佛果。

    ⑧本愿:是指“因位”的誓愿。全称本弘誓愿, 又称本誓、宿愿, 即佛及菩萨在过去世没有成就佛果之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的誓愿。在因位发愿到今世证得佛果,所以相对于“果位”而言所起的誓愿就是本愿。另外,“本”又有根本的意思, 虽然说菩萨之心广大, 誓愿也无量, 但以此愿为根本时, 就称“本愿”。佛菩萨所发的本愿有好多种, 例如, 一切菩萨都发菩提心, 以坚毅的弘誓救度众生, 断除烦恼, 累积德行, 期望能成就佛果,这就称为总愿, 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如果分别在净佛国土发大愿, 各于十方净其国土, 成就诸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 救度难化之众生, 这些依照诸菩萨各自的意愿所发的誓愿, 称为别愿, 如弥勒奉行十善愿等都称为别愿。

    此外, 作为本愿所救济的目标、对象者, 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 即指末代浊世的众生。本愿所誓行的念佛, 称为本愿行。

    译文

    第一愿, 愿我成佛时, 我的佛国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之名。如果存在地狱、饿鬼、畜生, 或者还有听到三恶道的名称,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是化生, 没有胎生, 也没有女人。如果他方世界有女人愿往生我佛国, 则使女人命终之时就化为男身, 往生到我佛土, 来我佛国时, 生于莲花中, 莲花盛开, 便可亲眼见佛。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三愿, 愿我成佛时, 假如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形貌颜色有所差别, 甚至有好丑之分, 身体如都不是真金色, 不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的话, 我将终不成佛。

    第四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知晓过去世的命运, 成为宿命通, 继而能洞悉无量劫前世的善恶苦乐情状,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五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得到天眼神通, 能洞见百千亿兆之多的他方佛国的情状,如果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六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得到天耳神通, 能听到百千亿兆尊佛所说佛法, 继而闻法受持,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七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得到他心神通, 能洞悉无数佛国众生的心识中刹那相续的念头,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八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能得到神足通, 能在一刹那间, 踏迹万千佛土、周巡万千佛国,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九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能得到漏尽神通, 能定成无上正等正觉, 证得大涅槃佛果,如果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得广长舌相, 宣说佛法真实巧妙、辩说无碍, 辩才没人能超越, 如果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一愿, 愿我成佛时, 我的光明无限, 遍照他方诸佛国土, 佛光超绝, 无与伦比。光明朗照时, 令彼十方世界众生, 顿觉身心柔软, 垢灭善生, 命终之际, 都能来生我的佛国。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二愿, 愿我成佛时, 寿命无量, 非百千亿兆劫数所能胜数, 若非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三愿, 愿我成佛时, 我的声闻弟子不可计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都成缘觉, 即使以百千劫之时间共同计算, 都不能知晓我佛国中万亿声闻、缘觉弟子的数量。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四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天人众生, 都像佛一样寿命无量, 超越生死, 那本来发起的示现寿命长短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宿愿除外, 假如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原典

    第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皆身具无边光明,照曜诸佛国土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愿,设我得佛,名声普闻,十方世界,无量诸佛,若不悉咨嗟称叹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至心信乐①,欲生我国,乃至临终十念求生,若不见佛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②、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度脱一切众生故,遍游佛国,修菩萨行者,虽生他国,终不受三途③苦,永不退失善根。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虽住声闻、缘觉之位,而能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若不能遍至无数无量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衣服饮食,应念所需,自然化现在前。乃至于诸佛所,种种供养,香华、幢盖、璎珞、音乐,应念圆满④,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乃至欲求诸佛就供,以佛神力,应念即得他方诸佛,舒臂来此,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一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⑤十方一切诸佛世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国中有无量道场树⑥,高或百千由旬⑦,或四百万由旬,诸菩萨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三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供养诸佛,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第二十四愿,所有他方佛刹,声闻缘觉闻我名号,不发大心,不得坚固不退转,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不取正觉。’”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尅果,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当雨真妙华。”

    注释

    ①至心信乐:至心是指至诚之心、至极之心;信乐是指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至心信乐即信心欢喜、诚心爱悦的意思。

    ②五逆:也称作五逆罪。是五重罪的意思, 指罪大恶极、极逆于佛理的人。五逆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小乘五逆 (单五逆) 是指: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五项。大乘五逆 (复五逆) 是指:(一)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 或教唆他人做以上坏事, 心生欢喜;(二) 诽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三) 妨碍出家人修行, 或者杀害出家人;(四)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五)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 而行十不善业, 或者不畏惧后世果报, 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③三途:又作三涂。通常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是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在地狱道, 受苦的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在饿鬼道, 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在畜生道, 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 饮血食肉。

    ④圆满:是周遍充足, 无所缺减的意思。

    ⑤照见:即照鉴, 指佛、菩萨洞然照见众生的所有行为。佛门还常以“照鉴无私”一语表示佛菩萨对有情众生公正无私的态度。

    ⑥道场树:即指菩提树, 又作觉树、道树、思惟树。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金刚座成佛, 故称道场树。道场树也是阿弥陀佛三十七名号之一, 昙鸾的《赞阿弥陀佛偈》中说:“稽首顶礼道场树。”此处的道场树即为阿弥陀佛名号。

    ⑦由旬:梵语意译为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 又作逾阇那、逾缮那、逾膳那、俞旬、由延。是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另外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有关由旬的计数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 印度的国俗是采取八拘卢舍为一由旬, 在佛典中, 也有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的说法。就配合我国的里数而言, 也有不同的说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 旧传的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 印度的国俗为三十里, 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记载为十六或十七里。另外据义净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三的夹注记载, 印度的国俗为三十二里, 佛教为十二里。

    译文

    第十五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天人众生, 全都金身灿灿, 光明无量, 遍照他方诸佛国土。若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六愿, 愿我成佛时, 我的声名广为流布在十方佛土, 无数诸佛, 都能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七愿, 愿我成佛时, 十方世界的众生, 能听到我的名号, 生发菩提心愿, 至诚至信, 爱悦佛法, 愿往生我佛国土者, 乃至在临终之时, 念佛十声, 以求往生。愿所有的十方众生, 那些五逆不道、诽谤正法众生除外,都能在临终之时, 看到佛与佛国众生来到其人面前, 被接引往生佛国净土。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八愿, 愿我成佛时, 他方佛国里的菩萨众生,往生我佛国土后, 究竟必能在一生里就达到候补佛的位子。那些本来誓愿为度脱一切众生而游化四方, 随意示现各种身相的修菩萨行的人除外。即便如此, 这些化导众生的菩萨行者, 虽生在他方国土, 却永远不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苦, 其善根也将永不退失。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九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即使处在声闻、缘觉的修行果位上, 也能借助佛的神力,供养他国诸佛, 并能在短促的时间内, 遍迹无数无量诸佛国土。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吃饭穿衣, 任心念需求, 应有尽有, 自然而然化示显现在面前。乃至于诸佛的住所, 各种香花、幢盖、璎珞、音乐, 也周遍充足, 应有尽有, 以供养诸佛。种种丰富的供养, 去来无迹可寻, 想求他方诸佛来接受供养时, 凭借佛的神力, 能以心念召唤他方诸佛即舒臂而来, 接受我佛国土众生的供养。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一愿, 愿我成佛时, 国中佛土清净光明, 洞然照察十方一切诸佛世界,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二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土中生长无数菩提树, 菩提树巍然高大, 有的树高成百上千公里, 有的超过四百万公里, 诸菩萨想要看到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都可以在菩提树间看见, 就像那明镜清晰, 能观照身影和脸面。如果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三愿, 愿我成佛时, 从广袤大地上, 到寥廓虚空中, 一切宫殿、亭台楼阁、城池河流、香花宝树等一切万物, 都用无数众宝、成百上千种香和合而成, 装饰布置得精妙绝奇, 超绝于天界人界。愿我国土中的绝色奇香、遍熏十方一切佛土, 供养十方诸佛, 十方诸菩萨闻到后, 全都修行无上佛道。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四愿, 愿我成佛时, 所有他方佛土的声闻缘觉众生, 能听到我的名号后, 生发宏大心愿, 修行坚固善根, 愈增愈进, 永不退失, 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佛果。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佛告诉阿难:“当时法藏比丘说完以上这些誓愿, 又用偈颂进一步表达行愿。偈颂这样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尅果,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当雨真妙华。”

    原典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①,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②、魔、梵③、龙神八部④大众之中,发斯宏誓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于阿僧祇劫,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亦教人行六波罗蜜。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三昧常寂,智慧无碍,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众法如化。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⑤恭敬诸佛。由成就如是诸善根故,随所生处,有无量宝藏自然涌出,身诸毛孔出无量香,普熏世界。无量众生闻之,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所说诸愿皆悉得之。现在西方,去阎浮提⑥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围绕说法。

    “阿难,彼佛所放光明,照遍东方恒沙⑦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⑧,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由旬,或亿万由旬,或照一二佛刹,百千佛刹,乃至遍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是故无量寿佛,亦名无量光佛,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有缘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注释

    ①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 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关于“六种震动”一般有三种解释, 第一, 认为六时之动为六动:(一) 佛入胎时,(二) 出胎时,(三) 成道时,(四) 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 入涅槃时。第二, 认为能动六方是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说:“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 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 西涌东没, 南涌北没, 北涌南没,边涌中没, 中涌边没, 地皆柔软, 令众生和悦。”这里举出东涌西没等震动的六相。第三, 认为动有六相, 以六相之动, 名为六动。晋《华严经》举出动、起、涌、震、吼、觉为六动。动是摇荡, 起是升高, 涌是凹凸, 震是有声, 吼是巨响, 觉是觉他。

    关于六种震动的因缘,《大智度论》卷八载:“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复次, 如人欲染衣, 先去尘土。佛亦如是, 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 敬心柔软, 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此外,《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的八种因缘:(一) 地在水上, 水止于风, 风止于空, 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 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 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 观水性多, 观地性少, 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 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 专念不乱, 普地大动。(四) 菩萨始出母胎, 从右胁生, 专念不乱, 则普地震动。(五) 菩萨初成无上正觉, 地大震动。(六) 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 则普地震动。(七) 佛之说教将毕, 欲舍生命, 则普地震动。(八) 如来于无余涅槃界涅槃时, 地大震动。

    ②诸天:根据诸经而言, 欲界有六天 (六欲天), 色界有十八天, 无色界的四处有四天, 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 总称为诸天。据《普曜经》卷六载, 释尊在菩提树下成道, 诸天皆前来庆贺。

    ③魔梵:是并指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魔与色界的梵天王。《俱舍论记》卷三说:“魔, 谓他化自在天魔;梵, 谓梵王。”

    ④龙神八部:又作天龙八部、八部众。是指守护佛法的诸神。八者就是,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这些异类全都归化于佛的威德, 成为佛的眷属, 住在诸佛的受用之地, 护持佛及佛法。另外, 天龙八部又指四天王率领的八部族, 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

    ⑤四事供养:指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四种物品。四事, 就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者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⑥阎浮提: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 梵语是树之名;提, 梵语是洲的意思。梵汉兼译叫做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为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 意思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另外,又因为阎浮洲出产阎浮檀金, 所以有人把阎浮提译为胜金洲、好金土。阎浮洲是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 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原来是指印度之地,后来泛指人间世界。

    阎浮洲的地形南狭北广, 纵横七千由旬, 人的面像也与这样的地形相似。另外, 阎浮洲上, 阿耨达池之东有恒伽 (殑伽) 河, 从牛之口出, 从五百河入于东海。西有婆叉 (缚刍) 河, 从马的口出, 从五百河入于西海。南有新头 (信度) 河, 从狮子的口出, 从五百河入于南海。北有斯陀 (徒多) 河, 从象的口出, 从五百河入于北海。《俱舍论》卷十一记载, 四大洲中, 只有该洲中有金刚座, 一切菩萨将登正觉, 皆坐此座。

    ⑦恒沙:即恒河之沙, 又作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殑伽沙、恒河沙数等。恒河沙粒很细, 其数量无法计算, 所以经中凡是形容无法计算的数字, 多以“恒沙”这样的词作比喻。例如《阿弥陀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⑧圆光:指从佛菩萨顶上放出的圆轮光明。

    译文

    佛告诉阿难:“当法藏比丘把偈颂说完, 整个大地顿时出现六种震动, 天空飘着奇妙的花儿, 散落在广阔的大地上, 美妙的天籁乐音也悠然而至, 空中宣弘种种赞言, 肇示法藏比丘必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证得佛果。

    “阿难, 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前以及诸天、魔、梵、龙神八部等大众之中, 阐发完上述弘大誓愿之后, 勇猛精进, 专心致志, 以成就清净庄严、不可思议的佛土。他所修的佛土空旷无涯, 辽阔无际, 能广容无量往生的众生。法藏比丘于无量劫中, 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之行, 同时教化他人修行六度。以崇高的福德、智慧庄严具足那一切德行, 从而达到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智慧圆满、住于常寂的正定境界, 观诸法如幻如化。法藏比丘由于积功累德, 所以感生胜果, 或为长者、居士、或作豪姓尊贵,或为国王、转轮圣帝, 或作六欲天主甚至大梵天王, 上宏下化, 能满所愿, 并常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供养尊重诸佛。由于法藏比丘成就如此无量功德、广植无量善根, 所以随他所生之处, 有无尽的妙法宝藏自然涌现, 全身毛孔也散发无量的妙香, 熏遍大千世界。无量众生闻香之后, 全都生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愿, 示现无量无边的法门, 做任何事件均自由无碍。总之, 法藏比丘所说的各个誓愿全都如愿实现。现在, 在离现世人间世界十万亿远的西方, 有一佛国土名叫极乐世界,其佛的名字叫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成佛以来, 至今已历经十劫时间, 身边有不可计数菩萨、声闻跟从听闻佛法。

    “阿难, 那无量寿佛所放的智慧光明, 照遍东方世界像恒河之沙般不可计数的佛土, 南方、西方、北方及四维上下, 也是如此。这智慧光明如果化为无量寿佛头顶上的光轮, 或者一、二、三、四由旬长, 或者百千由旬长, 或者亿万由旬长, 或遍照一、二佛土, 或成百上千个佛土, 甚至不可计数的泱泱无边的佛国土地。正因如此, 无量寿佛也称为无量光佛。他的无限光明, 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 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 如果承受到佛光照耀, 就能罪垢消灭而善根增长, 身心柔软清净。如果处在三恶道的极苦的境况中, 有缘受佛光泽被, 都能脱离苦途, 临终之时获得解脱。对于众生来说, 如果能在听说无量寿佛的无量光明功德之后, 日夜称说无量寿佛, 专心致志, 诚心不断, 念念不忘, 随自己所愿, 最终就能往生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

    原典

    “复次阿难,无量寿如来,有无量无数声闻之众,譬喻算数所不能及。阿难,彼大目乾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百千万亿声闻,神通之力,皆如大目乾连,一一声闻寿百千万亿岁,尽其寿命,数彼声闻百分之中,不及一分。

    “复次阿难,譬如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广阔无边。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为百分,细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较海孰多? 阿难,彼目乾连等声闻之众,尽其形寿,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及诸菩萨寿量、劫数,亦复如是。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真珠树、砗磲树、玛瑙树,或有二宝、三宝、四宝、五宝、六宝、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玻璃为梢,真珠为叶,砗磲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诸宝辗转相互,亦复如是。行行相望,枝枝相对,叶叶相当。

    “又无量寿佛国,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流遍国中。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五根清净,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清净严饰,宽广平正。无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等山,黑山、雪山、宝山、金山、须弥山①、铁围山、大铁围山,惟以黄金为地。”

    阿难闻是语已,白世尊言:“若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②、忉利天③依何而住?”佛语阿难:“四禅天④、色究竟天⑤,依何而住? 当知众生业因果报,不可思议,诸佛神力,亦不可思议。彼佛国净土,本无人天之别,惟顺余方,示有三界。”

    注释

    ①须弥山:意译为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 佛教宇宙观沿用了它, 把它规定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以此山为中心, 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个须弥世界。须弥山由四宝组成, 处于大海中,高出水面三百三十六万里, 水面之下也深达三百三十六万里。山中香木繁茂, 山四面四埵突出, 有四大天王的宫殿, 山基有纯金沙, 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 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花果繁盛, 香风四起, 无数奇鸟, 相和而鸣, 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 中央为帝释天所居, 其余三十二天, 分住在四侧。四天王天, 居住在山的半腹。南赡部洲等四大洲, 在海的四方。

    ②四天王天:是欲界六天中第一天, 天处的最初。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众天。佛教的世界观中, 在须弥山的第四层, 有一山名叫由犍陀罗, 山有四头, 四天王及其部众各住其一, 各镇护一天下, 所以称护世四天王、四镇, 其居住的地方称为“四王天”。四王天就是东面的持国天、南面的增长天、西面的广目天、北面的多闻天。四王天与忉利天合称为四王忉利。在四王天中, 四天王与天众的寿量为五百岁, 那里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五十年。在欲界六天中, 四王天的境域最为宽广。

    ③忉利天:又作三十三天。在佛教宇宙观中, 此天位于欲界六天的第二天, 是帝释天所居住的天界, 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有八个天城, 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的善见城 (喜见城) 共有三十三处, 所以称三十三天。在忉利天中, 天众身高一由旬, 衣重六铢, 寿命一千岁 (以世间一百年为一日一夜), 初生时, 就如人类六岁的模样, 色圆满, 自有衣服。此天又具足种种妙宝,有美妙的楼阁、台观、园林、浴池、阶道等。忉利天为帝释天的住处, 这一信仰自古就盛行于印度。经说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 佛陀曾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

    ④四禅天:又称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果报的色界天, 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四禅天就是色界的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初禅天, 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 所以没有鼻、舌二识, 但还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的喜、乐二受和寻、伺思惟能力。第二禅天, 进一步没有眼、耳、身三识, 也没有寻、伺思惟, 只有意识及喜受、舍受 (非苦、非乐的感受) 相应。第三禅天, 只有意识活动, 与乐受、舍受相应。第四禅天, 只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前三禅天各有三天, 第四禅天则有八天, 合为色界十七天。

    ⑤色究竟天:色究竟梵名音译是阿迦尼吒、阿迦尼师吒等。又作碍究竟天、质阂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无结爱天、无小天。色究竟天是色界四禅天的最顶位, 为色界十八天之一, 也为五净居天之一。此天是修得最上品四禅者所生之处, 其果报在有色界中为最高。

    译文

    “又阿难, 那无量寿佛, 有无量无数个声闻弟子, 他们的数量不可计算。阿难, 你可知道, 那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 能于一昼夜中, 全部知晓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星宿、众生的数目。即便如此, 假如那百千万亿个声闻弟子都有大目犍连般的神通, 并且每个声闻的寿命均长达百千亿岁, 这样, 穷尽其神通和寿命, 去计数那无量寿佛国声闻众生的数目, 也只能在一百分之中, 数不尽一分。

    “再次, 阿难, 再打个比方给你听, 你想那大海, 深度有八万四千由旬, 浩渺无边, 茫茫无际, 假如有一个人拔出身上一根毫毛, 再划分为一百分, 细小得像微尘。然后, 以这样的一分微毛, 去沾一滴海水, 这一点微毛水与浩渺的大海比起来, 谁少谁多? 阿难, 这下你应该明白了吧! 在无量寿佛国, 对于大目犍连等声闻弟子而言, 他们的形寿之数, 我们所了解的, 只如纤毫沾水一般, 我们所不知的, 却如那大海一样。同样, 无量寿佛及诸菩萨的寿量, 以及成佛或成菩萨以来所经的劫数,也同样超出任何能知的范围。”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