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格言联璧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从政类”一章主要讲的是为官从政的原则和操守。这一章所讲的内容与前几章相比更为具体,也更能体现时代印记。虽然农业社会时期官员承担的工作和当今社会官员的工作已经截然不同,但为官的良心和责任还是应当传承的。作为一名官员,首先不要将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要懂得尊重百姓,不要以为百姓软弱可欺,要发自内心地关爱百姓。其次,在日常管理中,要以恤民之心对待百姓,不要轻易打扰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在朝廷征收赋税的时候,切不可使百姓受到惊扰。另外,不要乱发空头文件,还要对官府中的小官差们严加管束,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抚恤百姓。简而言之,就是要严格治吏、宽和养民。最后,为官一任要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人民,要坚守节操、严肃谨慎,不可有半点私心。做官要造福一方百姓,要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不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牺牲百姓的利益。所以,要坚持高尚的节操、坚持正道。“从政类”一章谈及的为官原则和操守虽然源自农业社会,但其中侧重于官员的爱民之心和高尚人格培养的部分同样适用于当下。此外,本章中还加入了一定程度的“因果报应”思想,尽管这些迷信思想无法得到当下科学的证明,但在农业社会中,这些思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导人向善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1];堂上一官称父母[2],漫道一官好做[3],还尽些父母恩情。

    【译文】

    眼前的百姓就好比自己的儿孙,不要觉得百姓好欺骗,应该为百姓留些福泽;公堂之上被称为父母官,不要觉得这个官好当,应该为百姓尽些父母官的恩情。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王玉池令金乡,揭一联于堂曰:‘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按,王玉池尝官金乡知县,《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金乡知县王玉池撰写之堂联。

    善体黎庶情[4],此谓民之父母;广行阴骘事[5],以能保我子孙。

    【译文】

    做官要善于体察民情,这便是民之父母;多做善事广积德行,以此来保佑我的子孙后代。

    封赠父祖[6],易得也[7],无使人唾骂父祖,难得也;恩荫子孙[8],易得也,无使我毒害子孙[9],难得也。

    【译文】

    让祖先加官进爵,这是容易做到的,而不使人唾骂自己的祖先,这是很难做到的;恩德荫庇子孙,这是容易做到的,而不使我伤害自己的子孙,这却是很难做到的。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封赠父祖,易得也,无使人唾骂父祖,难得也;恩荫子孙,易得也,无使子孙流落伶仃,难得也。居官而思其难者则父祖之泽长,子孙之祚远矣。”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洁己方能不失己[10],爱民所重在亲民[11]。

    【译文】

    洁身自好方能不丢失自己善良美好的本性,关爱百姓的关键在于发自内心地亲爱百姓。

    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12]。

    【译文】

    国家制定法令不可以不严格,而官吏执法却不可以没有仁恕之心。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13],亟于扬善而勇于去奸[14],缓于催科而勤于抚众[15]。

    【译文】

    管理官吏要严格而抚恤百姓要宽和,对待善行要大力表彰而对待恶行要敢于去除,催收租税要和缓而安抚百姓要勤勉。

    催科不扰[16],催科中抚众;刑罚不差[17],刑罚中教化。

    【译文】

    催收租税时不要惊扰百姓,要在催收租税中安抚百姓;施用刑罚不要出现偏差,要在施用刑罚中教化百姓。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催科不扰,催科中抚字;刑罚不差,刑罚中教化。”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刑罚当宽处即宽[18],草木亦上天生命[19];财用可省时便省[20],丝毫皆下民脂膏[21]。

    【译文】

    刑罚应当宽缓的地方就宽缓些,即便草木那也是上天赋予的生命;钱财能节省时就节省些,即便一丝一毫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刑罚当宽处即宽,草木亦上天生命;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居家为妇女们爱怜,朋友必多怒色[22];做官为衙门人欢喜,百姓定有怨声[23]。

    【译文】

    在家中为妇女们所喜爱而疏远了朋友,朋友们必定会感到愤怒;做官为衙门里的人所喜欢而不顾及百姓,百姓必定会怨声载道。

    官不必尊显[24],期于无负君亲[25]。道不必博施[26],要在有裨民物[27]。禄岂须多[28],防满则退[29]。年不待暮[30],有疾便辞[31]。天非私富一人,托以众贫者之命[32]。天非私贵一人,托以众贱者之身[33]。

    【译文】

    出仕为官不必高贵显赫,希望不辜负君王就好。推行道义不必广泛施予,关键在于有益百姓。俸禄哪里需要那么多,当退则退。不用等到年老,有病就辞官回家。上天不会只让一个人富裕,而用大多数人的贫穷来衬托他。上天不会只让一个人显贵,而用大多数人的卑贱来衬托他。

    【源流】

    明樊良枢《密庵卮言》卷四:“官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君亲。道不论大行,要之有裨民物。”按,此条后附“吴君章”注文,故《格言联璧》“官不必尊显”四句当本于元代吴君章之语。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四《韦世康与子弟书》:“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按,《格言联璧》“禄岂须多”四句当本于隋代韦世康之语。

    清贺长龄《经世文编》之“《仕学一贯录》陈庆门”:“天非私富一人,原以众贫者相托也。天非私贵一人,实以众贱者相托也。”按,《格言联璧》“天非私福一人”四句当本于清代陈庆门之语。

    住世一日[34],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译文】

    在世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人;当官一日,就要做一天好事。

    【源流】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吾乡前辈彭执中云:‘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则行一日好事。’”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彭执中之语。

    贫贱人栉风沐雨[35],万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36],天之鉴察犹恕[37];富贵人衣税食租[38],担爵受禄[39],万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责更严[40]。

    【译文】

    贫贱的人奔波劳碌,经历千辛万苦,自己付出的血汗自己享受,因此上天对他的监察也就相对宽容些;富贵的人穿衣吃饭皆来自田租赋税,身负爵位接受俸禄,万千百姓的血汗自己一人享受,因此上天对他的监督也就更加严厉些。

    平日诚以治民,而民信之,则凡有事于民[41],无不应矣[42];平日诚以事天[43],而天信之,则凡有祷于天[44],无不应矣[45]。

    【译文】

    平时以诚信治理百姓,百姓就会信任,所以只要征调百姓,没有不响应的;平时以诚信侍奉上天,上天就会信任,所以只要有事向上天祈祷,没有不应验的。

    【源流】

    清蔡世远《二希堂文集》卷二《晋阳灵雨诗序》:“平日诚以治民,而民信之,则凡有事于民,无不应矣;诚以事天,而天信之,则凡有祷于天,莫不应矣。”

    平民肯种德施惠[46],便是无位底卿相[47];士夫徒贪权希宠[48],竟成有爵底乞儿[49]。

    【译文】

    平民如果能够积德施恩,那便是没有官位的公卿宰相;官员如果只贪图权力希望得宠,那便是有官位的流民乞丐。

    无功而食[50],雀鼠是已[51];肆害而食[52],虎狼是已。

    【译文】

    对国家百姓没有半点功劳却依旧吃着国家的俸禄,这种人不过是麻雀老鼠般的卑劣之人;大肆危害国家残害百姓却仍旧吃着国家的俸禄,这种人就是虎狼般的穷凶极恶之辈。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六:“无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士大夫可图诸座右。”

    毋矜清而傲浊[53],毋慎大而忽小[54],毋勤始而怠终[55]。

    【译文】

    不要夸赞自己的清高而鄙视他人的庸俗,不要处理大事谨慎而对小事粗心,不要做事开始勤勉而最终懈怠。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译文】

    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笨拙,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品行。

    【源流】

    清卢见曾《雅雨堂集》文集卷一:“见曾履任以来,深思所以治洪之法,无如家大人之所以治偃者,一则曰:‘俭以养廉’,一则曰:‘勤能补拙’。”按,“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二则皆散见篇籍,然将此二则合而为一者,当为卢见曾之父卢道悦,考道悦尝官偃师知县,《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卢道悦之语。

    居官廉[56],人以为百姓受福,予以为锡福于子孙者不浅也[57],曾见有约己裕民者[58],后代不昌大耶[59]?居官浊[60],人以为百姓受害,予以为贻害于子孙者不浅也[61],曾见有瘠众肥家者[62],历世得久长耶[63]?

    【译文】

    为官清廉,别人以为是百姓享福,我以为是给自己子孙后代造福颇多,可曾看见那些严于律己并造福百姓的官员,他们的子孙后代不都是昌盛兴旺吗?为官贪浊,别人以为是百姓受祸害,我以为是留祸害给自己子孙甚多,可曾看见那些搜刮百姓且专富自家的官员,历朝历代有哪个得以长久?

    以林皋安乐懒散心做官[64],未有不荒怠者[65];以在家治生营产心做官[66],未有不贪鄙者[67]。

    【译文】

    以安享山林慵懒散漫的心态做官,没有不荒废政务的;以在家中打理生意经营产业的心态做官,没有不贪婪鄙陋的。

    【源流】

    清李庚乾《佐杂谱》卷上:“愚按,‘惟利是视’此新吾先生所谓:‘以在家治生营产心为官,未有不贪鄙者也。’愿与吾辈共戒之。”按,吕坤,字叔简,又字新吾,即新吾先生,《格言联璧》“以在家治生营产心做官”二句当本于明代吕坤之语。

    念念用之君民[68],则为吉士[69]。念念用之套数[70],则为俗吏[71]。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72]。

    【译文】

    全心全意想着君王和百姓的人,是国家的栋梁。一门心思想着官场路数的人,是恶俗的官吏。一门心思想着自己身家利益的人,是乱臣贼子。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四:“居官念头有三用,念念用之君民,则为吉士。念念用之套数,则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则为贼臣。”

    古之从仕者养人[73],今之从仕者养己[74]。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75]。

    【译文】

    古时做官的人关心百姓,现在做官的人关心自己。古时做官的人,在百姓身上下真工夫。现在做官的人,在上级眼里做表面工夫。

    【源流】

    隋王通《中说》:“子曰:‘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

    在家者不知有官[76],方能守分[77];在官者不知有家[78],方能尽分。

    【译文】

    官员的家属能忘记自己的亲人是官员,这样才能安守本分;在外做官的人能忘记自己家族的利益得失,这样才能尽到本分。

    君子当官任职,不计难易,而志在济人[79],故动辄成功[80];小人苟禄营私[81],只任便安[82],而意在利己,故动多败事[83]。

    【译文】

    君子做官任职,不计较事情的难易,只想着帮助百姓,所以只要去做就会成功;小人贪图俸禄谋取私利,只承担那些安闲的差事,想着为自己谋利,所以只要去做就会失败。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何西畴《常言》”:“君子当官任职,不计难易,而志在必为,故动而成功;小人苟禄营私,择己利便,而多所避就,故用必败事。”按,何坦,号西畴,《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何坦之语。

    职业是当然底[84],每日做他不尽,莫要认作假[85];权势是偶然底[86],有日还他主者[87],莫要认作真[88]。

    【译文】

    公务是理所当然要做的,每天做也做不完,不要因为这样就玩忽职守;权势是偶然得到的,终有一天会交给他人掌管,不要因为这样就怙恃弄权。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居官者,职业是当然的,每日做他不尽,莫要认作假;权势是偶然的,有日还他主者,莫要认作真。”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王之编撰之文句。

    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89],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90];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也[91]。

    【译文】

    所有人作恶,问题尚不严重,唯有读书人绝对不可以作恶,因为读书人如果作恶,那么天下就再也没有推行教化的人了;所有人犯法,问题尚不严重,唯有做官人绝对不可以犯法,因为做官人如果犯法,那么天下就没有制止管理的人了。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四:“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也。”

    士大夫济人利物[92],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译文】

    做官的人帮助百姓造福社会,应当注重实效,而不应当在意虚名,在意虚名反而会损害德行;做官的人忧国忧民,应当有真心实意,而不应当只说空话,只说空话反而会遭到毁谤。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士大夫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以处女之自爱者爱身[93],以严父之教子者教士[94]。执法如山,守身如玉[95],爱民如子,去蠹如仇[96]。

    【译文】

    像姑娘洁身自爱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节,像严厉的父亲教导儿子一样教导年轻人。执行法令犹如高山一样毫不动摇,保持名节犹如美玉一样纯洁无瑕,爱护百姓犹如父母一样关怀有加,去除丑恶犹如仇敌一样毫不留情。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魏环溪《寒松堂集》”:“功令森严,身名为重,内外情面概宜谢绝,然后以处女之自爱者爱身,以严父之教子者教士。士风文运,实嘉赖之。”按,魏象枢,字环溪,《格言联璧》“以处女之自爱者爱身”二句当本于清代魏象枢之语。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魏环溪《寒松堂集》”:“惟望执事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诲属吏如师之教弟,阅招详如弟之亲师,荐举贤良如读古人得意之书。”按,魏象枢,字环溪,《格言联璧》“执法如山”四句当本于清代魏象枢之语。

    陷一无辜[97],与操刀杀人者何别[98];释一大憝[99],与纵虎伤人者无殊[100]。

    【译文】

    陷害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与拿刀杀人有什么分别;释放一个穷凶极恶的人,与放虎伤人有什么不同。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陷一无辜,与操刀杀人者同罪;释一大憝,与纵虎伤人者均恶。”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针芒刺手[101],茨棘伤足[102],举体痛楚[103],刑惨百倍于此[104],可以喜怒施之乎[105]?虎豹在前,坑阱在后[106],百般呼号[107],狱犴何异于此[108],可使无辜坐之乎[109]?

    【译文】

    针尖扎进手心,荆棘划破脚底,全身都会疼痛难忍,然而刑罚要比这些残酷百倍,怎么可以依据个人喜怒而随意施加呢?虎豹挡在前面,身后遍布陷阱,用尽全力叫喊哀嚎,监狱中的情况与这又有什么分别,怎么可以使清白的人遭受这样的折磨呢?

    【源流】

    宋真德秀《政经》之《论州县官僚》:“针芒刺手,茨棘伤足,举体懔然谓之痛楚,刑威之惨百倍于此,其可以喜怒施之乎?虎豹在前,坑阱在后,号呼求救唯恐不免,狱邢之苦何异于此,其可使无辜坐之者乎?”

    官虽至尊[110],决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111];官虽至卑[112],决不可以己之名节佐人之喜怒[113]。

    【译文】

    官位虽高,也决不可以拿别人的生死来迎合自己的喜怒;官位虽低,也决不可以拿自己的名节来迎合别人的喜怒。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官虽至尊,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官虽至卑,不可以己之名节佐人之喜怒。”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听断之官[114],成心必不可有[115];任事之官[116],成算必不可无[117]。

    【译文】

    听讼断案的官员,心中一定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见解;当差办事的官员,心中一定不能没有事先筹划的方案。

    无关紧要之票[118],概不标判[119],则吏胥无权[120];不相交涉之人[121],概不往来,则关防自密[122]。

    【译文】

    无关紧要的政令公文,一概不签发,这样官府中的小官吏就没了权力;没有公务往来的人,一概不与交往,这样国家的机密就会保守严密。

    无辜牵累难堪[123],非紧要[124],只须两造对质[125],保全多少身家[126];疑案转移甚大[127],无确据,便当末减从宽[128],休养几人性命[129]。

    【译文】

    无辜之人遭受案件牵连处境艰难,只要不是太重要的案件,只需双方对质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使多少人的清白得以保全。疑难案件存在颇多疑点,因此只要没有确凿证据,就应对当事人从轻论罪宽大处理,这样可以使多少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呆子之患,深于浪子[130],以其终无转智[131];昏官之害,甚于贪官,以其狼藉及人[132]。

    【译文】

    呆傻之人的祸患,要比那些轻薄浪荡之人严重得多,因为他永远也不会变聪明;昏庸之官的危害,要比那些贪官严重得多,因为他的昏庸无能会祸害到广大百姓。

    官肯著意一分[133],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134],民沾万点之恩[135]。

    【译文】

    官员能够对百姓关心一分,百姓就会受到十分的恩惠;官员能够吃一点苦,百姓就会得到万点恩惠。

    礼繁则难行[136],卒成废阁之书[137];法繁则易犯,益甚决裂之罪[138]。

    【译文】

    礼节繁琐便难于施行,终究会成为无法实施的一纸空文;法令繁多便易于触犯,这要比深重的罪行还要可怕。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法繁则易犯,益甚决裂之罪。”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139],毋强开其所闭[140];善移易风俗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反之[141],毋强矫其所难[142]。

    【译文】

    善于开导百姓的人,应当从百姓明白的地方入手并逐渐开导,而不会对他们固有的蒙昧状态强行开化。善于改善风俗的人,应当从百姓容易改变的地方入手并逐渐改善,而不会去强行矫正他们难以改变的风俗习惯。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易风俗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反之,毋轻矫其所难。”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143];非大有益于民,切莫轻举[144]。

    【译文】

    无论什么法令,如果没有给百姓带来极大的不便,就不要轻易改变;无论什么法令,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极大的好处,就不要轻易施行。

    【源流】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之《临民篇》:“非甚不便于民,不必好为更革;非甚宜益于民,不必轻为兴举。”

    情有可通[145],莫于旧有者过裁抑[146],以生寡恩之怨[147];事在得已[148],莫于旧无者妄增设[149],以开多事之门。

    【译文】

    情理上能讲得通的法令,就不要将旧的条款做过多删减,以免刻薄寡恩而招致百姓的不满;不得已需要颁布的法令,千万不要随意增设一些原本没有的条款,以致给百姓带来更多麻烦。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情有可通,莫于旧有者过裁抑,以生寡恩之怨;事在得已,莫于旧无者妄增设,以开多事之门。若理当革时,当兴合于事势人情则非所拘矣。”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为前人者,无干誉矫情[150],立一切不可常之法[151],以难后人[152];为后人者,无矜能露迹[153],为一朝即改革之政[154],以苦前人[155]。

    【译文】

    作为前人,不应该求取名誉矫揉造作,进而立下难以施行的法规,给后人出难题;作为后人,不应该夸耀才能显耀功绩,进而推行难以长久的仓促改革,让前人白费辛苦。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凡居官为前人者,无干誉矫情,立一切不可常之法,以难后人;为后人者,无矜能露迹,为一朝即改革之政,以苦前人。”

    事在当因[156],不为后人开无故之端[157];事在当革,毋使后人长不救之祸[158]。

    【译文】

    法令应当承袭就要承袭下去,不要给后人开启无故更改制度的先例;法令应当变革就要彻底变革,不要给后人造成无法挽救的灾祸。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为政者贵在因时,事在当因,不为后人开无故之端;事在当革,不为后人长不救之祸。”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

    【译文】

    只对自己一人有利的事不要谋划,对全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才可以谋划;只对社会一时有利的事不要谋划,对千秋万世都有利的事才可以谋划。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熊勉庵《宝善堂居官格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利在一时勿谋也,利在万世者谋之。”按,熊弘备,字勉庵,《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熊弘备编撰之文句。

    莫为婴儿之态[159],而有大人之器[160]。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161]。莫为终身之计[162],而有后世之虑[163]。

    【译文】

    不要做出小孩儿的举动,要有大丈夫的器度。不要只为自己一人谋划,要有为天下苍生谋划的志向。不要只为自己一辈子打算,要为子孙后代多做些考虑。

    【源流】

    宋吕祖谦《宋文鉴》卷第九十二“谢良佐《论语解序》”:“莫为婴儿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