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格言联璧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接物类”一章主要讲的是与他人相处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应当回避的问题。这一章所讲的内容,大体上来看与上一章“敦品类”比较相似,然而“敦品类”主要讲的是在处事中应持有的大的原则和方向,而本章则更侧重于细节上的指导和告诫。本章主要告诉我们两条:一个是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另一个是在与人相处时要拥有宽宏大量的气度。这两点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都是大有益处的。谦虚谨慎的态度,指的是无论自己处于什么场合,说话办事乃至表情神态都要谨慎小心。说话要做到大方得体,不可以谈论和揭穿他人隐私。神态表情也要做到庄重沉稳、温和有礼。宽宏大量的气度,指的是要心胸宽广,不仅能准确地辨认出事情的对与错,人格的高尚与卑劣,还要做到对的事能容得下、错的事也能容得下,君子能容得下、小人也能容得下。在此基础上,编者仍不忘告诫人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时常进行自我反省。此外,如何知人、识人也是本章一则重要的内容,因为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对个人品行的养成有很大影响。会知人、识人后,要尽量选择君子作为朋友,但也不要因此而过分痛恨小人。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君子也不会全无缺点,而小人也不会没有优点。因此,本章告诉人们在为人处世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合乎人情。“接物类”一章的诸多思想对当下的待人接物仍是有指导意义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的。

    事系暧昧[1],要思回护他[2],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3];人属寒微[4],要思矜礼他[5],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6]。

    【译文】

    对待他人的隐私,要想着有所维护,要不得一点攻击揭发的念头;对待贫寒卑微的人,要想着以礼相待,要不得丝毫傲慢无礼的态度。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事系幽隐,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7],纵确见实闻[8],不可著口[9];凡一语而伤我长厚[10],虽闲谈酒谑[11],慎勿形言[12]。

    【译文】

    凡是关乎他人终身命运的事,即便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也不要开口乱讲。凡是有损自己朴实敦厚的话,纵然是闲聊喝酒时的玩笑,也坚决不能说。

    【源流】

    明郭良翰《问奇类林》卷九:“(祁尔光)又曰:‘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实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祁尔光之语。

    严著此心以拒外诱[13],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14],须如一片阳春,无人不暖。

    【译文】

    以严格的态度约束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抵挡外界的诱惑,应当像一团烈火,遇到不良诱惑便立刻将其烧掉;以宽和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内心,以此来对待同伴,应当像温暖的春天,将温暖带给每个人。

    待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15],亦且免患[16];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17],亦且解怨[18]。

    【译文】

    对待自己应当从没有过错中寻找过错,这不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做还可以使自己免除灾祸;对待他人应当从过错中寻找正确的地方,这不只是使自己心地宽厚,这样做还可以解除相互之间的怨恨。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待己者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者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事后而议人得失,吹毛索垢[19],不肯丝毫放宽[20],试思己当其局[21],未必能效彼万一;旁观而论人短长,抉隐摘微[22],不留些须余地,试思己受其毁[23],未必能安意顺承[24]。

    【译文】

    事情结束之后评论他人得失,吹毛求疵,没有丝毫的宽容,试想自己如果身在其中,未必能做到他人的万分之一;处于旁观地位评论他人好坏,苛求他人,不留丝毫余地,试想自己如果遭到这般诋毁,未必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唐翼修《人生必读书》”:“局外而訾人短长,吹毛索垢,不留些子余地,试以己当其局,未必能及其万一。”按,唐彪,字翼修,《格言联璧》此句当化用清代唐彪编撰之文句。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25];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26],纵狡如山鬼[27],亦自献诚[28]。

    【译文】

    遇到事情只要保持从容镇定就好,纵然局面纷繁如乱丝,终究一切都会安排妥当;对待他人没有半点虚伪欺骗,纵然像山里的精灵一样狡猾,最终也会主动拿出诚意。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译文】

    公正使人廉明,诚实使人清明,从容使人洞明。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清虚所通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感也。舍是无明道矣。”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29],我以诚感之。人使气[30],我以理屈之[31]。

    【译文】

    别人刚强好胜,我用柔弱退让战胜他。别人好用计谋,我用真诚感动他。别人意气用事,我用道理说服他。

    【源流】

    清张培仁《静娱亭笔记》卷二:“高道淳《最乐编》曰:‘人用刚,吾以柔胜之。人用术,吾以诚感之。人使气,吾以理屈之。天下无难处之事矣。’”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高道淳编撰之文句。

    柔能制刚,遇赤子而贲育失其勇[32];讷能屈辩[33],逢喑者而仪秦拙于词[34]。

    【译文】

    柔弱能战胜刚强,遇到柔弱的婴儿,即便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了刚强和勇猛;木讷少言能战胜能言善辩,遇到话都说不了的哑巴,即便张仪、苏秦那样的辩士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困天下之智者[35],不在智而在愚[36]。穷天下之辩者[37],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38],不在勇而在怯[39]。

    【译文】

    使天下才智之士困窘的,不是智慧而是憨厚质朴。使天下能言善辩之士理屈词穷的,不是善辩而是木讷少言。使天下勇猛之士屈服的,不是勇猛而是怯懦。

    【源流】

    《关尹子·九药》:“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以耐事[40],了天下之多事[41];以无心[42],息天下之争心[43]。

    【译文】

    用忍耐,可以除去天下许多麻烦;用不争,可以平息天下许多纷争。

    【源流】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吉人遗铎》中“应物”一门最多格言名论)又曰:‘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消天下之有心。’”按,《吉人遗铎》为朱醒菴所纂,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朱醒菴编撰之文句。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译文】

    如何平息诽谤?不用辩解即可;如何消除怨恨?不与他人争夺即可。

    【源流】

    《文中子·问易篇》:“贾琼问:‘何以息谤?’子曰:‘无辩。’曰:‘何以止怨?’曰:‘无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44],不如能化[45]。

    【译文】

    别人诽谤我,与其辩解,不如宽容他人的诽谤;别人侮辱我,与其小心提防,不如主动化解彼此的怨恨。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是非窝里[46],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47]。

    【译文】

    身处是非之地,别人用嘴说,我只用耳朵听;身处热闹场合,别人争着向前,我只甘愿退后。

    观世间极恶事,则一眚一慝[48],尽可优容[49];念古来极冤人,则一毁一辱[50],何须计较。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译文】

    看过了人世间那些最丑恶的事,自己所遭遇的一点儿罪过和奸邪,是完全可以包容的;想到自古以来那些蒙受巨大冤屈的人,自己所遭受的一点儿诋毁和侮辱,又何必再去计较。他有理,我没理,我便让着他;他没理,我有理,我便宽容他。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彼之理是”六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能容小人,是大人[51];能培薄德[52],是厚德。

    【译文】

    能包容小人,才是胸怀宽广的人;能从点滴细微之处培养起来的德行,才是深厚高尚的德行。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处薄德,是厚德。”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53],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54]。

    【译文】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只要看每件事都肯吃亏的那个人便是;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只要看每件事都好占便宜的那个人便是。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魏叔子《日录》”:“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日间每事好便宜的便是。”按,魏叔子,名禧,《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末清初魏禧编撰之文句。

    律身惟廉为宜[55],处事以退为尚[56]。

    【译文】

    律己以品行方正为宜,处事以谦逊退让为佳。

    以仁心存心[57],以勤俭作家[58],以忍让接物。

    【译文】

    心怀仁爱,勤俭持家,谦让待人。

    径路窄处[59],留一步与人行[60];滋味浓底[61],减三分让人尝[62]。任难任之事[63],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64]。

    【译文】

    道路狭窄的地方,要留出一步让别人能够通行;美味佳肴,要留一些让别人有机会品尝。承担难办的事,要有能力而不要有怨气;对待不易相处的人,要多用智慧而少说话。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三:“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径路窄处,须让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底,须留三分与人食。”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径路窄处”四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穷寇不可追也[65],遁辞不可攻也[66],贫民不可威也[67]。

    【译文】

    穷途末路的敌人不要穷追不舍,搪塞掩饰的话不要批评驳斥,贫苦百姓不要用威势欺压。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贫民不可威也。”

    祸莫大于不仇人[68],而有仇人之辞色[69];耻莫大于不恩人[70],而诈恩人之状态[71]。

    【译文】

    最大的灾祸在于本来与人没有仇怨,却表现出对待仇人般的话语和神态;最大的耻辱在于本来没有施予他人恩惠,却装出一副有恩于人的姿态。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三:“祸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辞色;耻莫大于不恩人,而诈恩人之状态。”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译文】

    施予恩惠最忌先多后少,彰显威严最忌先松后紧。

    【源流】

    明吕坤《续小儿语》:“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72]。

    【译文】

    善于使用威严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施予恩惠的人不胡乱施舍。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73];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74]。

    【译文】

    宽厚的人,不要使别人有所倚仗;精明的人,不要使别人无地自容。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圣人之宽厚,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敦大中自有分晓。”

    事有知其当变而不得不因者[75],善救之而已矣;人有知其当退而不得不用者[76],善驭之而已矣[77]。

    【译文】

    知道事情应当改变而又无力改变时,只要善于补救就可以了;知道某人应当撤职而不得不任用时,只要善于驾驭就可以了。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事有知其当变而不得不因者,善救之而已矣;人有知其当退而不得不用者,善驭之而已矣。”

    轻信轻发[78],听言之大戒也[79];愈激愈厉[80],责善之大戒也[81]。

    【译文】

    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并且轻易发怒,这是听人说话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越激发鼓励越要求严格,这是劝勉他人向善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三:“轻言骤发,听言之大戒也。”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译文】

    处理事情应当留有余地,劝人向善不可把话说尽。

    施在我有余之惠[82],则可以广德[83];留在人不尽之情[84],则可以全交[85]。

    【译文】

    尽我所能施予他人恩惠,这样做可以广修德行;尽我所能多给他人留有情面,这样做可以保全交情。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三:“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德;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古人爱人之意多[86],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87],我之教益易行;今人恶人之意多[88],故人甘于自弃[89],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90]。

    【译文】

    古时之人对他人多心存关爱,所以教导他人时,他人易于改正过错,而且对教导者亲爱有加,因此教导者的教化更容易推行;如今之人对他人多心存恶意,所以教导他人时,他人情愿自甘落后,而且对教导者充满仇恨,因此教导者的劝告注定不会被接受。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三:“古人爱人之意多,今日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常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益不入。”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91];乐道己善[92],何如乐道人善。

    【译文】

    喜欢听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不如喜欢听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乐于夸赞自己的优点和功绩,哪里赶得上乐于夸赞别人的优点和功绩。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二:“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己之过;与其乐道己之善,不若乐道人之善。”

    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93];师其言[94],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译文】

    听他所说的话,一定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这是选取人才的方法;学习他正确的话,不过问他的实际行动,这是向人学习优点的方法。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二:“听言观行,是取人之道;乐其言而不问其人,是取善之道。”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95],不可徒泥其迹[96];取人之善[97],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译文】

    评论他人的过错,应当探求他的本意,不可只拘泥于他的行为;学习别人的善行,应当根据他的行为,不必深究他的本意。

    【源流】

    明张萱《西园见闻录》卷十六:“(敖公英)曰:‘论人之过恶,当原其心,不可据其迹;取人之善,但当据其迹,不必诛其心。’”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敖公英之语。

    小人亦有好处,不可恶其人[98],并没其是[99];君子亦有过差[100],不可好其人[101],并饰其非[102]。

    【译文】

    小人也有可取之处,不可因为厌恶他这个人,就一并抹杀他的优点;君子也有过失差错,不可因为喜欢他这个人,就一并掩盖他的缺点。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四:“小人亦有好事,恶其人则并疵其事;君子亦有过差,好其人则并饰其非。皆偏也。”

    小人固当远[103],然断不可显为仇敌[104];君子固当亲[105],然亦不可曲为附和[106]。

    【译文】

    小人固然应当疏远,但断然不可视为仇敌;君子固然应当亲近,但也不可曲意附和。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小人固当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107]。

    【译文】

    对待小人应当宽容大度,防范小人应当周密谨慎。

    闻恶不可遽怒[108],恐为谗夫泄忿[109];闻善不可就亲,恐引奸人进身[110]。

    【译文】

    听到坏人坏事不要马上发怒,因为这样做恐怕会被爱说坏话的人用来发泄他个人的愤怒;听到好人好事不要马上表示亲近,因为这样做恐怕会引来奸邪小人借机得到提拔重用。

    【源流】

    明洪应明《菜根谭》:“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急亲,恐引奸人进身。”

    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111];先平己见[112],而后可以听人言。

    【译文】

    先去除自己的私心,然后才能处理公务;先去除自己的成见,然后才能听取别人的话。

    修己以清心为要[113],涉世以慎言为先[114]。

    【译文】

    修养自身以内心清净为重点,进入社会以谨慎说话为首要。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译文】

    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谈论他人的过错。

    【源流】

    明高濂《遵生八笺》:“张氏曰:‘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按,文中张氏即张景岳,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张景岳之语。

    人生惟酒色机关[115],须百炼此身成铁汉[116];世上有是非门户[117],要三缄其口学金人[118]。

    【译文】

    人生存在美酒和美色这两大考验,要多加锤炼身心使自己成为经得住诱惑的铁汉子;世上有着是非纷争的重要来源,要学习金人那样说话谨慎。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钱莲因)尝因伯冶(张伯冶)豪饮健谈,为手书楹帖于座右云:‘人生惟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按,钱守璞,号莲因;张骐,字伯冶,《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钱守璞为其夫张骐所书之座右铭。

    工于论人者[119],察己常阔疏[120];狃于讦直者[121],发言多弊病[122]。

    【译文】

    善于评论别人的人,检查反省自己常常粗疏大意;惯于直言攻击别人的人,说起话来常常存在大量问题。

    【源流】

    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十三“张栻”条:“《答郑自明书》云:‘天理难穷,资质难恃。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阔;狃于讦直者,所发多弊病。’”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张栻之语。

    人情每见一人,始以为可亲,久而厌生,又以为可恶,非明于理而复体之以情[123],未有不割席者[124]。人情每处一境,始以为甚乐,久而厌生,又以为甚苦[125],非平其心而复济之以养[126],未有不思迁者[127]。

    【译文】

    人之常情每见到一个人,开始时觉得亲切,时间长了便产生厌烦之感,进而又觉得厌恶可憎,不是明白事理并且又能以人之常情互相体谅的,没有不断交的。人之常情每身处一地,开始时觉得高兴,时间长了便产生厌烦之感,进而又觉得苦闷,不是内心平和并且又能以修养心性作为辅助的,没有不想着搬走的。

    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128],则其荣必久[129],而其后必昌[130];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131],则其福必臻[132],而其家必裕[133]。

    【译文】

    观察富贵的人,应当观察他的气概,如果是温柔敦厚心气平和的人,那么他的富贵必定长久,他的后代也必定昌盛发达;观察贫贱的人,应当观察他的度量,如果是宽宏大度心地坦荡的人,那么他的福气好运必定会到来,他的家境也必定会富裕丰足。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后必昌;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富必臻,而其家必裕。”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宽厚之人,吾师以养量[134]。慎密之人[135],吾师以炼识[136]。慈惠之人,吾师以御下[137]。俭约之人,吾师以居家[138]。明通之人,吾师以生惠[139]。质朴之人,吾师以藏拙[140]。才智之人,吾师以应变[141]。缄默之人,吾师以存神[142]。谦恭善下之人[143],吾师以亲师友[144]。博学强识之人[145],吾师以广见闻。

    【译文】

    宽宏大量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培养度量。谨慎细密的人,我向他学习以锻炼辨别是非的能力。慈爱的人,我向他学习以领导下属。简朴的人,我向他学习以操持家务。明白事理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增长智慧。质朴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含蓄内敛。有才智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应对变故。沉默少言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存养精神。谦虚恭敬的人,我向他学习以亲睦师友。博学强记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广博见闻。

    居视其所亲[146],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147],穷视其所不为[148],贫视其所不取[149]。

    【译文】

    平时看他都亲近什么样的人,富贵时看他都施恩给什么样的人,显达时看他都推举什么样的人,失意时看他不去做什么事,贫穷时看他不求取什么东西。

    【源流】

    《史记·魏世家》:“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战国李克之语。

    取人之直[150],恕其戆[151]。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152],恕其隘[153]。取人之敏,恕其疏[154]。取人之辩[155],恕其肆[156]。取人之信,恕其拘[157]。

    【译文】

    学习他的直爽,就要原谅他的率真。学习他的质朴,就要原谅他的愚钝。学习他的耿直,就要原谅他的狭隘。学习他的机敏,就要原谅他的疏慢。学习他的能言善辩,就要原谅他的放肆。学习他的诚信,就要原谅他的刻板。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王之编撰之文句。

    遇刚鲠人[158],须耐他戾气[159]。遇骏逸人[160],须耐他妄气[161]。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162]。遇佻达人[163],须耐他浮气[164]。

    【译文】

    遇到刚强耿直的人,要忍耐他的暴躁强横。遇到气度洒脱的人,要忍耐他的狂妄傲慢。遇到质朴憨厚的人,要忍耐他的愚钝呆板。遇到轻薄放荡的人,要忍耐他的轻浮不端。

    【源流】

    明温璜《温氏母训》:“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弗计其短,如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遇骏逸人,须耐他妄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按,温氏即温璜,《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温璜母陆氏之语。

    人褊急[165],我受之以宽宏[166];人险仄[167],我平之以坦荡[168]。

    【译文】

    别人气量狭小,我以宽宏大量接纳他;别人阴险邪恶,我以坦荡的胸怀感化他。

    奸人诈而好名,其行事确有似于君子处;迂人执而不化[169],其决裂有甚于小人时[170]。

    【译文】

    奸邪之人狡诈而喜好美名,他们有些方面做事确实和君子相似;迂腐之人固执而不知改变,他们有些时候犯错确实比小人还重。

    持身不可太皎洁[171],一切污辱垢秽[172],要茹纳得[173];处世不可太分明[174],一切贤愚好丑[175],要包容得。

    【译文】

    修身不可太过纯洁干净,一切肮脏丑恶都要包容得了;处世不可太过清楚分明,一切贤愚美丑都要包容得下。

    【源流】

    明洪应明《菜根谭》:“持身不可太高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宇宙之大,何物不有[176]?使择物而取之[177],安得别立宇宙[178],置此所舍之物[179]?人心之广,何人不容?使择人而好之[180],安有别个人心[181],复容所恶之人?

    【译文】

    世界之大,什么事物没有?假使先加以选择再取用,难道还要再另外创造一个世界,来容纳那些舍弃的事物吗?人心广阔,什么人不能包容?假使先加以选择再亲近,难道还有另外一颗心,再去容纳那些厌恶的人吗?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182],故口中所许可者众[183];德薄者,其心刻傲[184],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185]。

    【译文】

    德行高尚的人,他的内心平和,看见每个人都觉得值得学习,所以他口中称赞的人很多;没有德行的人,他的内心刻薄傲慢,看见每个人都觉得面目可憎,所以他眼中鄙视嫌弃的人很多。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唐翼修《人生必读书》”:“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交;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鄙。观人者,看其口中所许可者多,则知其德之厚矣;看其口中所未满者多,则知其德之薄矣。”按,唐彪,字翼修,《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唐彪汇编之文句。

    律己宜带秋风[186],处世须带春风[187]。

    【译文】

    约束自己要像秋风一样严厉,与人相处要像春风一样温和。

    善处身者[188],必善处世,不善处世贼身者也;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不严修身媚世者也[189]。

    【译文】

    善于修身之人,必定善于为人处世,如果不善于为人处世则会有损修身;善于为人处世之人,必定严格修身,如果不严格修身则会沦为媚俗之人。

    【源流】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三“忠介邹南皋先生元标”条:“善处身者,必善处世,不善处世贼身者也;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不严修身媚世者也。”按,邹元标,号南皋,《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邹元标之语。

    爱人而人不爱[190],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谨也。

    【译文】

    我关爱他人而他人却不关爱我,我尊敬他人而他人却不尊敬我,作为君子一定要好好自我反省。我关爱他人他人也关爱我,我尊敬他人他人也尊敬我,作为君子要更加谨慎。

    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191],因香而得香。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192],以柳贯鱼鳖[193],因臭而得臭。

    【译文】

    人如果接近贤良之人,就好比一张纸,用这张纸包裹兰和麝香,纸也会因香料而变得芳香。人如果接近奸邪之人,就好比一支柳条,用这支柳条来穿鱼鳖,柳条也会因接近腥臭之物而变得腥臭。

    【源流】

    元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卷九《染习寓语为苏友作》:“人若近贤良,喻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人若近邪友,喻如一枝柳,以柳穿鱼鳖,因臭而得臭。”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元代余阙之语。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194]。

    【译文】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可急于要求别人了解自己;别人与自己合不来,不可急于主动迎合别人。

    【源流】

    明谷中虚《薛文清公要言》卷上:“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薛瑄之语。

    落落者难合[195],一合便不可离;欣欣者易亲[196],乍亲忽然成怨[197]。

    【译文】

    孤独冷漠之人难于结交,然而一旦结交便不会分离;爱说爱笑之人易于亲近,但往往刚亲近不久就忽生怨恨。

    能媚我者[198],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199];肯规予者[200],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201]。

    【译文】

    能讨好我的人,也一定能加害我,所以应当留心防范;肯规劝我的人,也一定能帮助我,所以应当诚心信任。

    出一个大伤元气进士[202],不如出一个能积阴德平民;交一个读破万卷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端人[203]。

    【译文】

    出一个德行卑劣的官员,还不如出一个有德行的老百姓;交一个读书万卷的奸邪之人,还不如交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实人。

    【源流】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

    无事时[204],埋藏着许多小人[205];多事时[206],识破了许多君子[207]。

    【译文】

    平安无事时,隐藏着许多小人;变故接踵而至时,识破了许多伪君子。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五:“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

    一种人难悦亦难事[208],只是度量褊狭[209],不失为君子;一种人易事亦易悦,这是贪污软弱[210],不免为小人。

    【译文】

    有那么一种人,难以取悦又难以相处,其实不过是他度量狭小而已,仍不失为君子;有那么一种人,容易相处也容易取悦,其实不过是他内心贪婪肮脏、性格懦弱罢了,免不了是个小人。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四:“一种人难悦亦难事,只是度量褊狭,不失为君子;一种人易事亦易悦,只是贪污软弱,不失为小人。”

    大恶多从柔处伏[211],须防绵里之针[212];深仇常自爱中来,宜防刀头之蜜[213]。

    【译文】

    大的罪恶多隐藏在不易察觉的地方,要小心提防绵里藏针;深仇大恨常常自爱中产生,应当防范刀尖上的蜜糖。

    惠我者小恩[214],携我为善者大恩[215];害我者小仇,引我为不善者大仇[216]。

    【译文】

    给我好处是小恩,带领我行善才是大恩;加害于我是小仇,引导我作恶才是大仇。

    毋受小人私惠[217],受则恩不可酬;毋犯士夫公怒[218],犯则怒不可救。

    【译文】

    不要接受小人的恩惠,一旦接受,这恩情便无法回报;不要触犯读书人的众怒,一旦触犯,这愤怒便无法挽救。

    喜时说尽知心[219],到失欢须防发泄[220];恼时说尽伤心[221],恐再好自觉羞惭[222]。

    【译文】

    高兴时说尽心里话,到不高兴时要防范遭到对方泄愤报复;恼怒时说尽伤人的话,恐怕重归于好后自己都会觉得羞愧。

    【源流】

    明吕坤《续小儿语》:“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

    盛喜中勿许人物[223],盛怒中勿答人柬[224]。

    【译文】

    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许诺给人东西,特别愤怒的时候不要与人交谈。

    【源流】

    《宋稗类抄》卷二十三:“(赵清献公)座右铭云:‘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简。’”按,赵抃谥清献,《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赵抃之座右铭。

    顽石之中[225],良玉隐焉[226];寒灰之中[227],星火寓焉[228]。

    【译文】

    顽石之中,也许藏有美玉;寒冷的灰烬之中,也许含有未熄灭的火星。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译文】

    静坐时常常思考自己的过错,闲谈时不要评论他人的不足。

    对痴人莫说梦话[229],防所误也;见短人莫说矮话,避所忌也[230]。

    【译文】

    对痴心妄想的人不要说不切实际的话,这是为了防止误导他;见到身材矮小的人不要说类似于矮的话,这是为了避开他的忌讳。

    面谀之词[231],有识者未必悦心[232];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至刻骨[233]。

    【译文】

    当面恭维他人,有见识的人未必真正高兴;背后议论他人过错,受到议论的人常常有刻骨铭心的怨恨。

    【源流】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感;背后之议,衔之者常至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234],要思其堪受[235];教人以善毋过高[236],当使其可从[237]。

    【译文】

    批评他人的错误不要太过严厉,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教导他人向善不要要求太高,应当使他能做得到。

    【源流】

    明洪应明《菜根谭》:“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互乡童子则进之[238],开其善也;阙党童子则抑之[239],勉其学也。

    【译文】

    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要促进他们的学习,这样做是为了开导他们向善好德;受过良好教育但不懂礼节又急于求成的学生,要适度压制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勉励他们努力学习。

    【源流】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七:“互乡童子则进之,开其善也;阙党童子则抑之,勉其学也。”

    不可无不可[240],一世之识[241];不可有不可[242],一人之心[243]。

    【译文】

    总有些事是办不到的,这是世间常理;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这是雄心壮志。

    事有急之不白者[244],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245];人有操之不从者[246],纵之或自化[247],毋躁切以益其顽[248]。

    【译文】

    有的事急于解决却弄不明白,也许从容不迫地处理就自然会明白了,不要因急躁而使问题加剧;有的人管理他却不服从,也许放任他反而自己就会顺服了,不要因过分急切而使他更加顽劣。

    【源流】

    明洪应明《菜根谭》:“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戾;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明,毋躁切以益其顽。”

    遇矜才者[249],毋以才相矜[250],但以愚敌其才[251],便可压倒[252];遇炫奇者[253],毋以奇相炫[254],但以常敌奇,便可破除。

    【译文】

    遇到恃才傲物的人,不要用才智与他比较,只要用愚钝去对抗他的才智,便可以胜过他;遇到爱炫耀奇特的人,不要用奇特的事物与他比较,只要用平常的东西去对抗他的新奇之物,便可以破除他爱炫奇的心态。

    直道事人[255],虚衷御物[256]。

    【译文】

    以直率真诚对待他人,以虚怀若谷驾驭万物。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译文】

    世事岂能尽如我之期待,只求无愧于自己的本心。

    【源流】

    宋陈师道《后山集·上苏公书》:“天下之事行之不中理使人不平者,岂此一事,阁下岂能尽争之耶?争之岂能尽如人意耶?”

    清戚学标《鹤泉文钞》卷下:“同官皆笑先生迂儒,先生卒不改,自题署壁云:‘岂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257];不体物情[258],一生俱成梦境。

    【译文】

    做事不合人情世故,只要开始做就要面对重重困难;做人不体察世道人情,一生都会成为虚无缥缈的梦境。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