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格言联璧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学问类”一章主要讨论的是读书与修身。在编者看来,读书与修身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高尚品行的养成,靠的是用心读书,而这里所指的书,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儒家经典。在读书修身的过程中,学习儒家圣贤经典是实现个人道德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圣贤经典,可以使人明确道德的意义,树立高尚的节操,拥有担当天下的广阔胸怀和强烈的责任感,进而成为圣贤一样伟大而高尚的人。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大夫阶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互相印证。

    编者在讲述读书修身之法的同时,首先冷静地告诫人们修身并非易事,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可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尤其在独处的环境中,更要时刻严格约束自己,并且在严肃认真的修养中,也要保持看问题、想事情的通达与圆融,不可太过拘泥和偏执。因此,编者特意借古今学者的差异来说明古时学者的通达与当今学者的偏执。其次,着重强调读书求理时要博览群书气象宏阔,态度上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粗心大意。同时又要抱有设身处地的“理解之同情”和怀疑精神,议论古人得失,要站在古人的角度考虑,避免求全责备,研习文献经典,亦不可盲目将其奉为圭臬,应以怀疑之精神和严谨之态度探究真理,使读书求知之路不失坦荡和公允。最后,在具体治学方法上指出,求知治学在树立远大目标的同时,更应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细微处做起,从自己做起,将道德修养融入普通的日常生活,实现知与行的完美统一。

    古今来许多世家[1],无非积德[2];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门望族,无一不是因为积累德行而兴旺;天地之间堪称第一等人的品质,归根结底要靠读书来养成。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姚文僖公)又自撰堂联云:‘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语皆近质而实,足以训俗。”按,姚文田谥文僖,《格言联璧》此句当化用清代姚文田之堂联。

    读书即未成名[3],究竟人高品雅[4];修德不期获报[5],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用功读书,即便没有成名,最终也会变得人格高尚、品行雅正;修养德行广行善事却不期待得到他人的回报,这样便能睡得踏实,内心安宁。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如果一个人能将做善事当作自己人生的最大快乐,那么他读圣贤之书也一定会读得很好。

    【源流】

    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十一载:“朱夫子曰:‘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清尤侗《艮斋杂说》卷四:“‘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上是东平语,下是朱子语。予集作一对。”按,《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为善最乐”确系东汉东平宪王苍之语,然至明代,“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已成上下一体之楹联,且时人皆尊为朱子之言,尤氏考辩无误,然“予集作一对”之论有失允当。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6],擅一艺微长[7],便算读书种子[8];在我所求亦恕[9],不过子臣弟友[10],尽五伦本分[11],共成名教中人[12]。

    【译文】

    各位到这里来为的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学学知识、写写文章?擅长一门微不足道的技艺,这便能算得上做学问的读书人了吗?其实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推己及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过是处于儿子、大臣、弟弟、朋友等不同的角色,无论什么角色都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谅和理解他们,尽到一个人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种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使大家共同成为懂礼数、明教化的君子。

    【源流】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广州香山书院联云:‘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13];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14],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15]。

    【译文】

    人的聪明才智如果用在正道上,那么越聪明便越好,而学问和功业更会成就他的美德;人的聪明才智若用在了邪道上,那么越聪明便越糟糕,而学问和功业恰恰会助长他的邪恶。

    【源流】

    明冯从吾《少墟集》卷八《善利图说》:“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此处一差,则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差,而文学功名,益济其恶,故不可不慎也。”

    战虽有阵[16],而勇为本。丧虽有礼[17],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18]。

    【译文】

    作战时虽然要讲究一些阵法,但勇敢是最为根本的。办理丧事虽然要有一些礼节,但哀伤是最为根本的。读书人虽然要有学问,但良好的品行是最为根本的。

    【源流】

    《墨子·修身》:“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19],巧妇不可以主中馈[20],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21]。

    【译文】

    回旋不定的风不是季节更替的标志,所以不可以依据它来调整音律;办事偷巧的妇女不可以管理家中事务;只会写写文章的文人是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的。

    【源流】

    明刘基《诚意伯文集》中《〈拟连珠〉六十八首》:“盖闻观形于声,未必见形;求实于名,未必得实。是故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为家室。”按,《格言联璧》此句当化用明代刘基之语,然至清魏源《古微堂集》作“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故《格言联璧》似直接摘引自清人著述。

    经济出自学问[22],经济方有本原。心性见之事功[23],心性方为圆满。舍事功更无学问[24],求性道不外文章[25]。

    【译文】

    经世济民的方法只有源出于学问,那么这些方法才有了根本和源泉。修炼心性进而实现建功立业,那么心性的修炼才算得上圆满。天下除了建功立业的学问之外便没有其他的学问了,探求修炼心性之道不外乎多加研读古代圣贤的文章罢了。

    何谓至行[26],曰庸行[27];何谓大人[28],曰小心[29];何以上达[30],曰下学[31];何以远到[32],曰近思[33]。

    【译文】

    什么才是最高的品行呢?即做好普通日常事务;什么才是德行高尚的人呢?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小心谨慎不忘规矩和礼数;怎样才能向上发展提升德行呢?即留心学习身边的普通小事;怎样才能目光长远思虑周全呢?即对当下自己的不足作充分地考虑。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34],谓之学。安危定变[35],谓之才。经天纬地[36],谓之文[37]。霁月光风[38],谓之度[39]。万物一体[40],谓之仁[41]。

    【译文】

    竭尽忠孝,可以称为人。善于治国安邦,可以称为有学问。能够稳定危局平定叛乱,可以称为有才干。治理天下国家的雄才大略,可以称为文德。犹如雨后之清风明月般开朗洒脱,可以称为风度。将自己和世间万物融为一体,这便是大仁大爱。

    以心术为本根[42],以伦理为桢干[43],以学问为菑畬[44],以文章为花萼[45],以事业为结实[46],以书史为园林[47],以歌咏为鼓吹[48],以义理为膏粱[49],以著述为文绣[50],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51],以前言往行为师友[52],以忠信笃敬为修持[53],以作善降祥为受用[54],以乐天知命为依归[55]。

    【译文】

    把方正的内心当作根本,把万事万物的条理当作主干,把学问当作良田;把文章当作花朵,把事业当作果实,把记载先贤言行的书籍当作园林;把歌咏圣贤遗作当作典雅的乐曲,把义理当作精美的食物,把著书立说当作华美的衣服;把诵读当作耕耘,把记录和求教当作积累,把古圣先贤的言行当作良师益友;把忠正、诚信、朴实、恭敬当作修身的标准,把行善获福当作上天的恩赐,把乐天知命当作人生的宗旨。

    【源流】

    明何乔远《名山藏》卷八十六《臣林记》“顾璘”条载:“(顾)璘居恒言:‘士大夫当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植干,以学问为菑畬,以事业为结实,以文章为花萼。’”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顾璘之语。

    懔闲居以体独[56],卜动念以知几[57],谨威仪以定命[58],敦大伦以凝道[59],备百行以考旋[60],迁善改过以作圣[61]。

    【译文】

    一人闲居独处时应当以严肃的态度来体悟先贤“慎独”的教诲,内心若有动念便要预先有所估计,善于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细微征兆,细心注意自己庄重的容止仪态以此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尊崇伦常大道使自己成为贤者,使自己的各种行为完备进退交往无不圆融妥当,内心向善并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使自己成为圣贤。

    【源流】

    明刘宗周《人谱》“证人要旨”条下:“一曰懔闲居以体独,二曰卜动念以知几,三曰谨威仪以定命,四曰敦大伦以凝道,五曰备百行以考旋。”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62],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63],是圣贤第一等工夫[64]。

    【译文】

    把自己的良心放入胸中,这便是圣贤最高的学问;在自己的职位上尽到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圣贤最高的修养。

    【源流】

    宋程颐、程颢《二程遗书》卷七:“心要在腔子里。”

    万理澄澈[65],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66],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如果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明白透彻了,那么心思便愈加专精细密;如果心思能够专注,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便愈加通达流畅。

    【源流】

    清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卷六《守道学案》“安丘刘先生”条:“(刘先生)又曰:‘万理澄澈,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按,“安丘刘先生”即刘源渌,《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刘源渌之语。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67];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宇宙内千千万万的事,都是自己的分内之事;自己的分内之事,就是宇宙内千千万万的事。

    【源流】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十八“文安陆象山先生九渊”条:“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陆九渊之语。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体虽然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产生,但内心的思考已经追溯到了天地万物产生之前;身体虽然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但内心却已升到了天地之上关照着这个世界。

    【源流】

    清金武祥《粟香随笔》卷六:“‘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邵康节先生诗也;‘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陈白沙先生诗也;均于高超处有学问在。”按,《格言联璧》“身在天地后”二句当本于宋代邵雍之语;“身在万物中”二句当本于明代陈白沙之语。

    观天地生物气象[68],学圣贤克己工夫[69]。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70]。

    【译文】

    观察天地万物的景象,学习圣贤克己修身的功夫。从自强不息做起,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后仍坚持不懈方为圆满。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71]。以圣贤之道奋始易[72],以圣贤之道克终难[73]。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74];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75]。

    【译文】

    用圣贤之道来教育别人很容易,然而用圣贤之道来管理自己却很难。嘴里讲讲圣贤之道很容易,但要亲自践行圣贤之道却很难。践行圣贤之道刚开始的时候很容易,但要自始至终地践行却很难。圣贤之道是一套完整的学问,就像君主想要推行王道必须以其自身的德行作为根本。后代的学问将这套完整的体系割裂开来,不修养自己的德行只顾着管教别人。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明吕坤《呻吟语》卷二:“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人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以圣贤之道当人易,以圣贤之道慎独难。以圣贤之道口耳易,以圣贤之道心得难。以圣贤之道处常易,以圣贤之道处变难。过此六难,真到圣贤地步。区区六易,岂不君子路上人,终不得谓笃实之士也。”

    口里伊周[76],心中盗跖[77],责人而不责己[78],名为挂榜圣贤[79];独懔明旦[80],幽畏鬼神[81],知人而复知天[82],方是有根学问。

    【译文】

    嘴里说着伊尹、周公等圣贤高尚的德行,心中却如同盗跖那样的强盗一般卑劣不堪,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这种人就叫“挂榜圣贤”;白天独处能够严肃不苟,夜晚能够敬畏鬼神,懂得人事更懂得天道,这才是有根底的学问。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83],醉时勇,醒来退消[84],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85],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如同醉汉打人,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气便消退了,没有一点力气;没有学问的见识,就如同厨师面对着炉灶烧火,只有面前光明,而背后左右,却都注意不到。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四:“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殴人,醉时勇,醒时索然无分毫气力;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理以心得为精[86],故当沉潜[87],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88],故当博洽[89],不然,臆说杜撰也[90]。

    【译文】

    道理要用心领悟才会理解得好,所以应当潜下心来体会,不然就会流于耳边口头的说教了;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所以应当学识广博,不然就会流于毫无根据的叙述和虚构了。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二:“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只有一毫粗疏处[91],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92],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93];只有一毫二三心[94],便守理不定[95],所以说惟一[96],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97]。

    【译文】

    哪怕有那么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便会认识道理认识得不真切,所以说唯有精益求精,如若不然,面对众说纷纭的混乱局面必然会犹豫不决;哪怕有那么一丝一毫的三心二意,便不能坚守真理,所以说唯有坚定专一,如若不然,面对利害权衡时必然改变原来的立场。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接人要和中有介[98],处事要精中有果[99],认理要正中有通[100]。

    【译文】

    对待他人要宽和而不失原则,处理事情要周密而不失果断,认识道理要严正而不失通达。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三:“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101];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在古人之后,议论古人的功过得失很容易;如果自己处在古人的位置上,做古人所做的事就会发现很难。

    【源流】

    清张培仁《静娱亭笔记》卷二:“薛文清公曰:‘在古人后,议古人之事易;处古人地,为古人之事难。’”按,薛瑄谥文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薛瑄之语。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102];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103]。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有益的话,就会将它放到自己身上付诸实践;现在的学者,得到一句有益的话,却竭力用它来取悦他人。

    【源流】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七“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条注文:“《北堂书钞》引《新序》云:‘齐王问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如?对曰: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新序》载录墨子之语。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104],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105]。

    【译文】

    古时的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所以努力学习;现在的君子,认为无能很可耻,所以极力掩饰。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二:“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106],熟读五经诸史[107]。

    【译文】

    要想眼界开阔,就要广泛游历各地名山大川;要想度量宏大,就要熟读儒家经典和历代史书。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108];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109]。

    【译文】

    先读经书,后读史书,讨论事情就不会与圣贤的观点相违背;读过了史书,再来读经书,看书就不会只停留在章节句子的层面了。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议论伟[110];观云物则眼界宽[111],去嗜欲则胸怀净[112]。

    【译文】

    读圣贤经传,学问才会根底扎实;看历代史书,议论才会精辟奇伟;饱览山川美景,眼界才会开阔;戒除不良嗜好和欲望,心地才能纯洁干净。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113],别无奇书[114]。

    【译文】

    家中庭院之内,总有些事物会带给人莫大的快乐;儒家六经之外,便没有值得称道的书了。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读没有看过的书,就如同得到益友;读看过的书,就如同遇到故人。

    【源流】

    明陈继儒《陈眉公集》卷十四《读书十六观》:“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115];勿助勿忘[116],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

    何须过多地思考和忧虑呢?内心应当如止水一般平静;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不思进取,学习当如流水一般持之以恒。

    心不欲杂[117],杂则神荡而不收[118];心不欲劳[119],劳则神疲而不入[120]。

    【译文】

    心不要杂乱,内心杂乱就会心神涣散而不能集中精力;心不要劳累,内心劳累就会精神疲惫而不能充分思考。

    【源流】

    清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卷六《学规》“参议葛寅亮课语”条:“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按,《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葛寅亮之语。

    心慎杂欲[121],则有余灵[122];目慎杂观[123],则有余明[124]。

    【译文】

    内心要慎防杂念,使心思保持纯净,这样才能思维敏捷;眼睛要慎防乱看,使眼睛得到休息,这样才能目光敏锐。

    案上不可多书[125],心中不可少书;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126]。

    【译文】

    书桌上的书不宜太多,心中的书却不能太少;鱼离开了水身体就会干枯,心离开了书精神便没了寄托。

    【源流】

    明缪昌期《从野堂存稿》卷八《论文》:“案上不可多书,胸中不可少书。”

    志之所趋[127],无远勿届[128],穷山距海不能限也[129];志之所向,无坚不入[130],锐兵精甲不能御也[131]。

    【译文】

    只要追求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即便高山大海也无法阻挡;只要追求远大的志向,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拦,即便强大的军队也无法抵挡。

    【源流】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十三《志道字说》:“志之所趋,亡远不达,穷山钜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把意念沉潜得下[132],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译文】

    只要把心思沉潜下来,没有什么事理会弄不明白;只要能把志气激发起来,没有什么事情会做不好。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