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曾国藩传最新章节!

行与上海相类似的政策;在克复宁波周边市镇时,外国军队也给予了援助。华尔也率洋枪队赶来,但在9月21日攻打慈溪时,华尔受到重创。参与这场战斗的人数众多,不仅有华尔的部队,还有英法联军的战舰,以及法国人训练的一支由1500名中国志愿者组成的军队。华尔死后,他的遗体被运回松江厚葬,清廷还特意为他修建了祠堂以示追思。华尔是一个有能耐的人,虽然有不少人认为他怀抱着野心,一心想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功业,但对他所获得的殊荣,却没有多少人唱反调。如果没有华尔,就没有后来戈登的成功,也没有上文提到的中法军队。这支军队的兵力有2500人,起初由勒伯勒东和日益格率领。他们协助左宗棠克复了上虞,乐德克也参与了。1863年初,他们又协助朝廷克复了绍兴,当时太平军正在应付别处的战事,因此放弃了这座城池。勒伯勒东在攻打上虞时阵亡,他的军队由法尔第福接管,但不久后,法尔第福遇害,其职务由德克碑代任。

    “常胜军”的将领不在了,军队暂由弗雷斯特率领。但是弗雷斯特并不想正式接管这支军队,最后白齐文接替了这个职位。

    与此同时,太平军对曾国荃展开了长达46天的围攻,偏偏这时军营中又爆发了瘟疫,这让曾国荃所部的抵抗愈发艰难。出于战略考虑,除程学启外,各路将领也无法赶来增援。然而程学启一旦离开,江苏便会处于危险之中,因此曾国荃便不再要求他前来增援。不过反对曾国荃的人认为他是怕有损自己的声望才会有此举动。曾国荃拒绝程学启援助一事让曾国藩十分难堪,因为他已经送出了求援的消息。但他尽了最大努力,给李鸿章写了封信,让他不用再派程前来,如果已经派兵,那也只需协助打一两场仗便可返回。

    李鸿章提议派白齐文和“常胜军”出战。起初曾国藩想拒绝,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不过他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援军营地不能靠清营太近,而应首先攻取江宁下游的下关或九洑洲,或者就在上游扎营;第二,如果江宁克复,白齐文的军队不可在城内抢掠,所有战利品一应上缴,一半运送到京城,一半分发给各个部队。白齐文的军队可以分得双份。采取任何行动前,双方都必须明确立约,以免军队之间产生纷争或误会。在给曾国荃的信中,曾国藩嘱咐说,这支军队抵达后,大可好好利用,但不能让他们与其他部队交往过密。

    △常胜军进攻被太平军占领的城市。

    “白齐文部下名为洋兵,实皆广东、宁波之人,骄侈成俗,额饷极贵,弟军断不宜与之共处。凡长濠以内,总须主兵强于客兵,一切皆由弟作主,号令归一,而后不至偾事。至嘱至嘱。弟若有信至沪,亦须先与说明。”

    与白齐文的谈判搁置了。11月17日,曾国藩在信中说,他收到了与白齐文的契约概要,但他开始吃不准对方是否真的会如约前来。与此同时,无人增援的恶果终于降临到官军头上,好在11月26日,曾国荃战胜了太平军,解除了包围,将他们驱逐到了长江北岸。但曾国藩的焦虑并未减轻,他担心曾国荃会中太平军的圈套,被他们从江宁引开,而恰恰就在这一战之前,曾国藩曾催促其弟撤离江宁,因为那时官军在宁国受挫,曾国藩判断长江上游地带告急,而宁国一旦失守,那么官军不可避免地要向芜湖或金柱关撤退;鲍超的兵力已遭折损,曾国荃又刚刚脱离险境,如果两人都被击败,平叛的大业就会毁于一旦。所以,12月4日、5日、6日和7日,曾国藩连续给曾国荃发了几封急件,请他不要在危险之地久留,以免最后满盘皆输。好在曾国荃虽面临巨大压力,但他对自己所部的实力很有信心,所以他没有理睬曾国藩的要求,而随着事态的发展,撤离的必要性也渐渐淡化了。11月底,包围解除,但直到12月中旬,官军才确定忠王不会再重新发动一次围攻。

    至于白齐文为什么没有在最危急的关头前往江宁增援,理由众说纷纭,其中之一据说是欠款未付。从白齐文后来的表现看,我们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有诚意。很明显,清军是希望他赶来增援的,尤其是在11月的危急关头,但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诿拖延,没有在清军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援助。就在他终于决定出发时,轮船却撤走了,这并非清廷不守信,而是官军已经不需要他增援了。

    在上文摘录的曾国藩的信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并不欢迎“常胜军”。由于西方国家放弃了中立政策,于是“常胜军”也希望能改变自身的性质。中国人认为这支军队花费太高,再加上它干涉松江民政事务,军队兵士喜欢惹是生非,对待中国百姓又十分专横,所以中国人对它十分反感。

    1863年1月,由于欠款一事,洋枪队发生兵变。上海方面派人传递了消息,说饷银两天内即可送到,白齐文借此安抚了士兵。但两天过去了,却还不见饷银,白齐文便亲自前往上海催款。但他得到的答复是,谁也没有承诺一定会在那个日期付款。白齐文当即大骂并拳脚相加,劫走了饷银,返回松江。他因此被撤职,其职位由弗雷德里克·布鲁斯接替。弗雷德里克上任后,一些暴徒因不满将领的变动,恶意发动了几起兵变,都被弗雷德里克镇压了,而洋枪队在他的率领下,也逐渐变成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听闻白齐文的所作所为,曾国藩十分气愤,他致信李鸿章,提出想与他联合上疏朝廷,要求以故意殴伤道台的罪名严办白齐文。

    但曾国藩对整个事件经过的描述与外国文献中的记载略有不同。曾国藩的说法如下:

    查洋将白齐文常胜军,于九月中旬定议来援金陵,屡次愆期。厥后奏明十月十九日启程,吴煦先带轮船两只赴镇江齐队。乃白齐文索饷迁延,迄未入江。十一月十四日,在松江闭城滋闹;十五日,带洋枪队数十人至上海毒殴杨坊,刃伤其戚属,抢夺洋银四万余两而去。如此跋扈横行,毫无纪律,不特中国不能资其力以剿贼,亦为外国之所公恶。应由李鸿章奏明知会驻京公使,严行惩办。

    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李鸿章对白齐文如此反感,坚决不同意让他官复原职,即便白齐文本人前往北京求得了英美驻京公使的支持,李鸿章也不肯买账。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白齐文最终决定出发增援江宁,朝廷却将轮船撤走,甚至要扣下这支军队的饷银,因为它实在是难以控制。

    在斯塔弗利将军的帮助下,由查尔斯·乔治·戈登接管常胜军的协议很快便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批准并生效了。军队规模最多可增加到3000人。在等待英国政府批准期间,华尔旧部却开始闹事,要求白齐文继续担任指挥官,而荷兰又在2月15日攻打太仓失败,更是增添了麻烦。少校布瑞南不久后又在福山失手,李鸿章原来的支持态度已转变成了不满,差点将这支军队遣散。

    幸好英国的批准及时下发,1863年3月25日,戈登正式接管了部队。这件事说明英国政府已经开始完全向清廷倾斜,因为戈登活动的范围已超出了上海周边百里之外,而且他是一名英国派遣的军官,是受了英国政府的委派来执行任务的。

    上任之后,戈登的第一个使命是救援常熟。4月7日,他手下的2250人与6000清军一道击退了敌军。随后他赶去太仓增援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太平军诈降以诱李瀚章进城,李瀚章中计。虽然戈登手下只有2800人,而太平军有一万多人,但他还是于4月30日和5月1日攻下了太仓。由于部队中白齐文的党羽闹事,戈登不得不返回松江处理,事后他重组了军队,换掉了一部分军官。随后他带领着这支部队去围攻昆山,于5月27号抵达城下。这时他手下已有600名炮兵和2300名步兵。戈登启用了水陆两用汽船熙春号,在程学启的协助下,于6月1日攻下了昆山。程学启认为自己应享有大功,但实际上戈登在攻城时并未采纳他的建议。程学启嫉妒戈登的功劳,两人心生嫌隙,最后不得不由巡抚李鸿章和哈利迪·马格里爵士出面调解。戈登决定将军队基地从松江迁往昆山,又引起了军中的哗变,最后被戈登严厉镇压。此后,戈登开始整肃军队纪律,其间又有一次兵变发生,这次兵变被镇压下去后,洋枪队的军纪才变得严明起来。

    戈登本有种种理由甩手不干,比如与下属之间的冲突,与程学启的过节,政府对合理要求的推拒,以及朋友的劝告。就在他打算前往上海的时候,他听说白齐文带着300人去苏州投奔太平军了,希望能借此机会为他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来。上海方面普遍认为,戈登手下白齐文的旧部一定会转而改投在旧主将的麾下,让局势进一步恶化。于是,戈登决定留下继续自己的工作。

    洋枪队从昆山逼近苏州,7月29日协助清军克复苏州外围的吴江,8月29日,位于太湖半岛尖端的太湖县被收复,9月30日,官军的分遣部队攻下了江阴,联军已准备好举兵攻打苏州。

    苏州由忠王最中意的将领————慕王谭绍光和其他几名将领把守。忠王本人则在天京劝说天王从都城撤离,另择栖身之处。从忠王的自述中,我们能看出,忠王已料到苏州守将会降清,而他自己绝不能这么做,因为他从太平天国起事时就已加入,对于他这样的人,朝廷只会严惩。所以,在离开苏州时,他曾对守将们说,“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如果你们另有打算,我也不会强留你们了。”守将们纷纷表示自己没有二心,然而他们的实际举动又并非如此。忠王没有料到,这些人打算除掉慕王。

    苏州守将开始与程学启联络,商议降清并交还苏州一事。他们答应除掉慕王,但不愿自动动手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忠王。1863年12月6日,太平军守将交出了苏州城,负责与朝廷谈判的纳王被许以二品武官的官位。

    但是,当留守苏州的诸王出城迎接李鸿章时,他们发现之前的约定就是一纸空文,官军根本没有兑现承诺,反而将他们全部处死。戈登目睹这一过程,认为杀降是不义之举,他非常气愤,带部下登上熙春号,想抓到李鸿章。还好他们没找到人,考虑了几周后,戈登还是决定继续留在军中。

    戈登离开期间,“常胜军”士气受挫,军纪松散,戈登回来后又马上恢复了。1864年春,它与清军一起从苏州向常州进军,5月11日攻克常州,戈登的部队起了主要作用。3月13日,法国人协助左宗棠所部攻克浙江杭州;江宁克复后,8月18日湖州又被官军攻占。不过常胜军并没有参加最后的作战,它在1864年5月31日就解散了。

    在评价这支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用时,我们应当看到,美、英、法三国军官的策略确实帮助清廷克复了不少重要的城池。没有外国的援助,这场战争无疑会持续更久,清廷也将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甚至危险。与清军相比,外国军队的装备显然更加精良,士兵也更加训练有素。在他们的协助下,清廷成功地保住了上海,没有让它落入太平军之手,从而也确保了李鸿章能有足够的财政收入以支付军队粮饷。基于这些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援助是有效的,甚至可能起了关键作用。

    但是,如果要说是戈登镇压了太平军,那就未免太草率了。戈登从未指挥过超过3000人的部队。他一直是与清军一起作战的,如果没有清军部队,戈登的军队必然会以失败收场。最重要的是,曾国藩和其他将领在安徽、江西和天京部署了兵力,太平军因此而焦虑不堪,湖北和河南也另有兵力以防止捻军和太平军联手。

    也许一位专门研究常胜军的历史学家的评价还算中肯。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位历史学家摘录了一些针对戈登的溢美之词,接着他写道:

    我已经说了不少违反戈登上校本人的意愿的话,因为这个话题已经引发了太多讨论,我必须在此重复,以解释最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现在,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是戈登上校镇压了太平军的叛乱,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也许李抚台在奏疏中将江苏平叛的大部分功劳都揽在了自己身上,但戈登的部队如果孤军作战,江苏叛军也不可能被肃清。也许在这些战斗中戈登的部队确实在冲锋陷阵,但是一旦攻克了城池,他必然会请清军把守。程学启和其他将领一直是与洋枪队一起作战的,所以他们的功劳也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此前是因为曾国藩和其他将领的殊死拼杀,太平军才被逼退到沿海的江浙一带。朝廷似乎指望着联军帮他们守住上海和宁波。但是,如果联军没有增援,清廷也会有其他的办法。我们国家的同胞看到太平军逼近富庶的贸易殖民地,就惊慌失措,觉得胜利将要属于太平天国了,但实际上他们把结果想得太糟糕了。毫无疑问,如果太平军占领了上海和宁波,抢夺了外国的武器船只,并大量招募兵员,那么西方国家遭遇的麻烦比清廷要大得多,而西方国家如果放任不管,便违背了他们与清廷签订的条约中的义务。因此,清廷有双重理由不花太多力气去阻止太平军进犯这两个通商口岸,因为他们可以预料到,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也出于义务,我们必然会出兵阻拦太平军。他们料得很准。其他情况下清廷会作何反应,我们便不去推测了,但是从形势和结果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就算清廷放任太平军进犯上海宁波,也不能证明他们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剿灭叛军。

    从另一个角度看,西方国家的态度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53年到1854年,他们拒绝承认太平天国政府,这对清廷有利。如果当时天京还有天德王或冯云山这样的人物在,也许太平天国政府就会得到西方的认可了。反过来,如果西方国家既不支持清廷,也不援助太平军,清廷还是有可能获胜的,外国的援助只是为官军最后的胜利提供了更切实的保障而已。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