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曾国藩传最新章节!

国藩正盼着萧启江前来增援,但此时萧启江接到圣旨,要他率手下5000人马即刻前往四川,因为安徽形势已经有所缓和。在这种紧要关头,朝廷居然把湘军急需的增援部队派往西部,可见咸丰帝手下那班朝臣纯粹是得过且过,只顾得上眼前。有这班朝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如此旷日持久,便也不足为奇了。

    2月底,调走萧启江部队的决定终于引发了恶果。官军在皖南接连战败,宁国与徽州所辖6县落入太平军之手,这便帮太平军在天京与浙江之间打开了通道,从这条道便可直抵杭州。3月19日,这片繁华之地被忠王李秀成攻破,不过内城仍在拼死抵拒。3月24日,朝廷援军赶到,于第2日克复杭州。但大半个杭州城毁于大火,上万人在火中丧生。而李秀成则火速回师天京,与其他将领商议之后,于3月28日合击和春和张国梁等将领所在的清营,将他们逼退到丹阳,天京之围立解。

    这是李秀成的一则妙计。他诱导江南大营分师援救杭州,自己则还军天京,与太平军将领合攻清营,成功地扭转了局面。如果曾国藩不那么谨小慎微,非要等到前方所有敌军全部肃清后才领军出发,如果江南大营的清军将领没有落入忠王佯攻杭州的陷阱,胜负便不会那么容易易手。但朝廷担心丢掉浙江的心态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军队的大部分粮饷要靠江浙两省供给。另外朝廷也没想到太平军会派出如此多的兵力去合攻清营。

    这下朝廷坐不住了,要曾国藩立即奉命前往江宁。但曾国藩不肯听从旨意,一来因为兵力不够,二来他想先攻下安庆,并确保安徽处于朝廷控制下之后再行动。所以他向朝廷举荐左宗棠,让他带兵去增援江宁。这个时候左宗棠正与曾国藩在一起。左宗棠曾在1854年帮助王錱篡改过曾国藩递给朝廷的奏章,因此,曾国藩在第一次战败后的那段日子里对左宗棠一直相当反感。但是,据说是胡林翼从中调解,曾国藩后来开始意识到左宗棠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他思维清晰,有勇有谋,因此这回曾国藩才会举荐他去领兵。没等咸丰帝的朱批下来,曾国藩就与左宗棠商议,让后者回湖南再去招募一支军队。此后不久,左宗棠就在现役军员名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左氏功业就此发轫。

    而此时忠王李秀成已开始急趋东进,去攻打常州和苏州,他的部队可谓所向披靡。丹阳的清营被率先攻破,清军被逼得退无可退。张国梁溺亡,他手下的1万多将士葬身沙场。和春闻讯自尽,留下他的下级带着残部撤退。清军逃到了常州,5月26日,李秀成率追兵杀到,清军气节尽失,立刻弃城而逃。5月20日,无锡失守,6月2日,苏州陷落。此后李秀成立刻将目标对准了杭州,并先攻下了吴江与嘉兴。张玉良企图围堵李秀成部,但没能成功。两江总督带着自己的人马逃往上海,不久后因此被革职。江苏巡抚在苏州阵亡。

    朝廷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赏兵部尚书衔,申令他首先收复失地。在此之前,他已经接到了一道圣旨,要他赶往湖北,以防陈玉成部从安庆入鄂。而此时朝廷又要他改道奔赴上海,他觉得自己不能从命。6月21日,曾国藩在呈递给朝廷的奏疏上签了字,他在奏疏中道明了自己的想法,虽不是什么惊世骇俗之论,却不失为长久之计。其一,安庆未下,则江宁难克。若要攻下安庆,则眼下当地军队万不可调离。其二,需兵分三路攻打皖南,一路由杨载福、彭玉麟率领,沿长江水路直抵芜湖,一路从祁门发兵,一路从广信启程。为了不影响皖北军情,需要胡林翼派1万兵力增援,同时还需从湖南继续招募新军,江西、湖南和湖北也要支援。其三,安徽、江西和湖北三省依然有可能遭太平军攻击,需要调派兵力前去守卫。为保证防御部队的供给,曾国藩在江西各地设立了厘金征收点,并和以前一样,留李瀚章负责军队供养。

    根据曾国藩的计划,皖南需要增派1万兵员。如果张运兰和左宗棠能率1万兵力顺利抵达,曾国藩就会将大营从宿松迁到祁门。此外淮河及淮安的运河一带需要增派战船,长江及江南湖区的水师兵力也需要加强,桐城和宁国需要设立基地。淮河地区增派战船是为了保证这一带的盐粮供应,而太湖周边水路纵横交错,因此淮南舰队也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成功实施了,1860年7月28日曾国藩将大营迁到了祁门。因为身兼文武数职,他正忙得不可开交,但就在此时,情报传来,太平军进犯福建,而江浙两省仍在忠王手里。宁国就在江宁南面,是江宁最重要的前哨,这座城池虽然尚处朝廷控制之下,但已经危在旦夕。当时张玉良已因守城失败而被革职,朝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前去解浙江之围。

    曾国藩复奏咸丰帝,再次重申须等安庆克复方可离开该城。虽然杭州乃至整个浙江的军情都万分紧急,但他还是不能亲自前去增援。实际上,就凭他手下的兵力,守住皖南和江西都有些困难。他的第一要务自然是把守住处于他控制之下的地区。既然他自己不能离开祁门,于是他便举荐时任道员的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同时统带淮扬水师,他认为此人头脑冷静,可堪大用。在等待咸丰帝朱批时,曾国藩便已让李鸿章先暂代巡抚职。此前李鸿章在这场清末大戏中一直都是个配角,但从那一刻起,他开始站到了风口浪尖上,他所管辖的省份经常要与上海的洋人打交道,因此他本人也格外招人注意,其程度超过了京外的所有高官,而且洋人对他的关注程度也超过了对曾国藩本人。此后春秋四十载,其间惊涛骇浪无数,但李鸿章一直身居高位,同在宦海沉浮的多少名臣都渐次退场,只有他一直留在人们的视线里,不曾被人忘却。

    军机处火急火燎地催促曾国藩派左宗棠等人前往江苏,克复苏州和常州,因为如果这两座城池落入太平军之手,那么他们北上的通道将被打开,沿海省份也会尽数落入他们的掌控之中。那一年也正是英法联军费尽心思想要进犯北京城的年头,8月31日到9月8日间,曾国藩接到不下4道圣旨,每一道都十万火急,申令他尽快前往江浙二省。1860年8月2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12日击败僧格林沁的蒙古兵,随后继续进逼京师。10月,英法联军终于兵临北京城下。僧格林沁兵败后,朝廷日日惊惧,咸丰帝唯恐太平军趁外敌入侵之时北上,这才给曾国藩连下几道圣旨。其实朝廷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天王确实命李秀成一举扫清满人,但李秀成没有照做,因为他要去江西招募新的兵员,为此李秀成遭到了天王的斥责。

    另一方面,曾国藩不能贸然前往浙江。在祁门与江宁之间有两座重要的城池,宁国和广德,这两地本是江宁的屏障,然而曾国藩手上兵力连给宁国、广德两地提供防御都不够,更别说应付江浙两个沿海大省的军情了。此刻他也只能派张运兰、宋国永和李元度率12000兵力前去宁国救援。左宗棠本是要一起去的,但此前他就接到了谕令,命他赶往四川。但曾国藩最终说服朝廷改变了主意,让左宗棠留在安徽与他联手。

    可惜援兵来迟一步,1860年9月2日,宁国失陷。随后陈玉成和李世贤部袭击李元度,10月9日,徽州失陷,如此一来,太平军的势力便直逼曾国藩所在的祁门了。上海、镇江又接连失守,朝廷令曾国藩火速前去救援,曾国藩便借机向咸丰帝奏报自己的处境和计策。他在江南有三支军队,第一支在乐平,由左宗棠率领,根据太平军动向,这支军队随时待命向东或向北进发;第二和第三支军队分别由鲍超和张运兰率领,驻扎在休宁。倘若这几支军队相隔不远,那么集结起来兵力是足够的,一旦分散便非常危险。在奏报中,曾国藩再次坚定地重申,安徽未平,他是不能离开前往沿海地区的。自墨绖从戎以来,他一直坚守着这个原则,从未动摇。回首当年,为克复江宁,他初次率湘军出征,如今8年已过,而克复江宁依旧任重道远,因为身后叛军未清,他是不能离开驻地的。江西失守时,正是因为坚持这一原则,他不顾艰难险阻坚守南昌,最后终于招募到了足够的兵员。现在也正是由于同样的理由,他决定留在祁门,虽然手下兵力已经增强,长江南北都有湘军驻守,但他不会再像先前那样分散军队,让他们来回奔波去应付接连不断的突发情况。一旦他手下的兵力分别被派往不同的地方去攻打或围堵太平军,那么后者一定会绕到湘军后方,威胁江西、湖北和湖南三省,那是国家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地带,就算不惜一切代价也一定要保住。在干王洪仁玕眼里,如果把长江当作一条长蛇,湘鄂赣三省好比蛇首,而富庶的沿海省份则为蛇尾;无论蛇尾命运如何,蛇首是一定要保住的。所以,在曾国藩看来,离开安庆奔赴沿海地区,无异于敞开大门上游地区的大门,邀请太平军从他们的天京沿江西进,在清军上游安营扎寨,占领大清的战略要地。

    △英法联军在北京。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朝廷再次被曾国藩说服,但他所坚持的原则还需要经过一番考验才能证明正确与否,因为12月1日,黟县就被太平军攻占了。第二天,鲍超和张运兰成功将敌军驱逐了出去,但这只是暂时的胜利。12月15日,建德、东流失守,太平军渐渐包围祁门,虽然清军将士通力协作,也没能将其阻拦。

    月底,祁门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了。此外,太平军的势力还向西扩张到了景德镇;在南面,忠王亲自率兵攻占了婺源,并进一步向南扩展到玉山;同时他们向北穿过群山,直抵湘军大营。短短两周内,祁门乃至清朝基业危在旦夕。湘军交通已被切断,多亏左宗棠和鲍超的努力,一条从景德镇到祁门的运输通道保留了下来,保证了祁门营地的军需供给。随后左鲍二人逐一收复战略要地,最终解了祁门之围,曾国藩获救。坐困祁门的时候,曾有人建议曾国藩撤回江西,但曾国藩一口回绝,因为他不想打击军队的士气。风狂雨急时站得住脚,山穷水尽处沉得住气,曾公气度,可为楷模。

    祁门并非唯一一处军情危急之地。广东太平军正在入侵赣南;长江沿岸,彭玉麟把守的湖口也陷入险境。此外还有其他几处被攻克或遭到威胁。不单是安徽,连江西也深陷战乱。忠王严令手下死守安庆,不得有失,因此太平军正想尽办法应付攻城的湘军。他们不时出兵去攻打别处,希望曾国藩能从安庆调兵去增援,但他们的算盘打错了,曾国藩不会中调虎离山计,就算别处人手不足,他也要保证安庆的攻城兵力。最后,安庆的将领曾国荃率部成功击退了太平军的增援部队。

    1860年底到1861年初,清政府已经岌岌可危。一年前,太平军也曾陷入同样的困境,好在忠王力挽狂澜,重新夺取了一些原已被曾国藩及其鄂赣两省的同僚们收复的城池,并踏上江苏、浙江和福建的土地。但李秀成没能进入上海,因为有洋人干预,他被挡在了这个繁华口岸的外面。

    曾国藩坐困祁门的时候,洋人首次出面干预,想办法联络到了他本人。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的来函从北京秘密发出,以确保递交到曾国藩手中。伊格纳季耶夫提议,俄国愿意出借一支300到400人的舰队给清朝,协助清军一同攻打江宁;同时配合上海的中美商人,用悬挂美俄两国国旗的船只将漕粮运往北京,因为当时大运河的粮食运送航道已经受到了太平军的侵扰。

    在回函中,曾国藩并没有直接拒绝公使的提议,只说当前水师兵力充足,陆军兵力倒是稀缺,在这个时候考虑公使的提议还为时尚早。等到江浙皖三省的失陷城池克复,再考虑与外邦合作攻打江宁也不迟。不过一旦决定联合外邦,则诸事都需一一细化,如船只数量、军队人数以及具体报酬金额和供给需求。至于用外国船只从海上运送漕粮,曾国藩觉得这倒是个办法,但同样,若要付诸实施,那也一定要与美国签订合约,所有事项都要逐一明确。

    曾国藩的排外情绪已是声名在外,这份回函就是很好的证明。但他不愿与洋人合作并非出于一己偏见,而是考虑到清朝的名声。虽然此前他本人从未直接与洋人打过交道,但也从其他官员处了解了一二。在他看来,英国是所有西方国家中最不可信的,法国居其次。俄国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不敢惹它。美国对清朝一直比较殷勤,比如鸦片战争时它就是这样的态度。曾国藩从何处听来这些消息我们姑且不管,显而易见的是,在当时的清朝官员眼里,西方人不再一律被归为“蛮夷”,至少他们还作了一番研究,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态度。

    俄国主动提出要援助清朝,虽然援助力度并不大,这究竟是否与前线战况的变化相关?英法联军刚刚取胜,便立刻转变了态度,主动表示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此前他们一直对这件事保持中立态度。一般说来,发生这样的转变,商业利益很可能是唯一或者主要的原因,那时他们刚与清政府签订了新的条约,改变对华策略正是为了保证新开通的贸易顺利进行。也正是出于这个动机,英国代表一旦知道了俄国公使的提议,便会不遗余力地阻止俄国染指长江一带的贸易,因为英国一向认为这是自己的特权。自此,即便有西方势力在上海周边为官军提供援助,英国政府也几乎不再干预了。攻占苏州后,李秀成就在青浦遭遇了外国军队的袭击,此后便开始与他们频频交手。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