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燕丹子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本卷是全书的高潮与结局部分。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主要人物燕太子丹与荆轲的性格与形象在此卷得以充分展现,并给读者留下深长的回味。

    太子丹礼待荆轲无所不至,“黄金投龟,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盘”,还常与荆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如此三年不改,且不以一言求荆轲,致使荆轲主动请问。这与中卷太子礼田光三月而迫不及待催问田光之时,已迥然有别。可见太子丹虽有急于求成之心,亦有礼贤下士之情。为了复仇雪耻,燕丹可以举国而献,但要他出卖亡命来投的樊於期将军,却又于心不忍。这从又一个侧面表现了燕太子丹重义气、讲友情的性格特征。

    荆轲入燕后,酒宴上一番雄辩,既有怀才不遇的愤懑,又显示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使他在燕国站稳了脚跟。游说樊於期一节,在冷酷中见其智谋;易水饯别,慷慨悲歌,成为千古绝唱;献图刺秦一节,更使荆轲的形象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秦廷上,武阳面如死灰,荆轲却谈笑自若;图穷匕见,数罪逼盟,何其大智大勇!双手被砍断,尚依柱而笑、箕踞而骂,又是何等气概!何等神威!故陶潜有诗赞道:“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佘情!”

    荆轲之燕,太子自御,虚左〔1〕,轲援绥不让〔2〕。至〔3〕,坐定,宾客满坐。轲言曰:“田光褒扬太子仁爱之风,说太子不世之器〔4〕,高行厉天〔5〕,美声盈耳〔6〕。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7〕。今太子礼之以旧故之恩,接之以新人之敬〔8〕,所以不复让者,士信于知己也〔9〕!”太子曰:“田先生今无恙乎〔10〕?”轲曰:“光临送轲之时〔11〕,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以丈夫而不见信〔12〕,向轲吞舌而死矣〔13〕!”太子惊愕失色,歔欷饮泪曰〔14〕:“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今先生自杀,亦令丹自弃于世矣〔15〕!”茫然良久,不怡民氏日〔16〕。

    太子置酒请轲,酒酣〔17〕,太子起为寿〔18〕。夏扶前曰:“闻士无乡曲之誉〔19〕,则未可与论行〔20〕;马无服舆之伎〔21〕,则未可与决良〔22〕。今荆君远至,将何以教太子?”欲微感之〔23〕。轲曰:“士有超世之行者,不必合于乡曲;马有千里之相者,何必出于服舆?昔吕望当屠钓之时〔24〕,天下之贱丈夫也,其遇文王,则为周师。骐骥之在盐车,驽之下也〔25〕,及遇伯乐〔26〕,则有千里之功。如此,在乡曲而后发善,服舆而后别良哉!”夏扶问荆轲〔27〕:“何以教太子?”轲曰:“将令燕继召公之迹〔28〕,追甘棠之化〔29〕。高,欲令四三王〔30〕;下,欲令六五霸〔31〕。于君何如也!”坐皆称善,竟酒〔32〕,无能屈。太子甚喜,自以得轲〔33〕,永无秦忧。

    后日,与轲之东宫〔34〕,临池而观〔35〕,轲拾瓦投龟〔36〕。太子令人奉槃金〔37〕,轲用抵〔38〕,抵尽复进〔39〕。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40〕,但臂痛耳。”后复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41〕。”太子即杀马进肝。暨樊将军得罪于秦〔42〕,秦求之急,乃来归太子,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43〕。酒中〔44〕,太子出美人能琴者〔45〕。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槃奉之〔46〕。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47〕。

    后日,轲从容曰:“轲侍太子,三年于斯矣,而太子遇轲甚厚,黄金投龟〔48〕,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槃。凡庸人当之,犹尚乐出尺寸之长,当犬马之用。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49〕!太子幸教之。”太子敛袂〔50〕,正色而言曰:“丹尝游秦〔51〕,秦遇丹不道〔52〕,丹耻与之俱生〔53〕。今荆君不以丹不肖,降辱小国〔54〕。今丹以社稷干长者〔55〕,不知所谓〔56〕!”轲曰:“今天下强国。莫强于秦。今太子力不能威诸侯,诸侯未肯为太子用也。太子率燕国之众而当之,犹使羊将狼〔57〕,使狼追虎耳〔58〕!”太子曰:“丹之忧计久,不知安出?”轲曰:“樊於期得罪于秦,秦求之急。又督亢之地〔59〕,秦所贪也。今得樊於期首、督亢地图,则事可成也。”太子曰:“若事可成,举燕国而献之,丹甘心焉!樊将军以穷归我,而丹卖之,心不忍也〔60〕!”轲默然不应。

    居五月,太子恐轲悔,见轲曰:“今秦已破赵国〔61〕,兵临燕,事已迫急,虽欲足下计,安施之?今欲先遣武阳,何如?”轲怒曰:“何太子所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62〕,轲所以未行者,待吾客耳〔63〕!”于是轲潜见樊於期〔64〕,曰:“闻将军得罪于秦〔65〕,父母妻子皆见焚烧〔66〕,求将军邑万户、金千斤。轲为将军痛之〔67〕。今有一言,除将军之辱,解燕国之耻,将军岂有意乎?”於期曰:“常念之,日夜饮泪,不知所出。荆君幸教,愿闻命矣!”轲曰:“今愿得将军之首〔68〕,与燕督亢地图进之,秦王必喜,喜必见轲〔69〕。轲因左手把其袖〔70〕,右手揕其胸〔71〕,数以负燕之罪,责以将军之仇〔72〕。而燕国见陵雪〔73〕,将军积忿之怒除矣!”於期起,扼腕执刀曰〔74〕:“是於期日夜所欲,而今闻命矣!”于是自刭〔75〕,头坠背后,两目不瞑。太子闻之,自驾驰往,伏於期尸而哭,悲不自胜。良久,无奈何〔76〕,遂函盛於期首与燕督亢地图以献秦〔77〕,武阳为副。

    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78〕。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79〕。于易水之上〔80〕,荆轲起为寿〔81〕,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82〕。”高渐离击筑〔83〕,宋意和之〔84〕。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85〕。二人皆升车,终已不顾也〔86〕。二子行过,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

    二子行过阳翟〔87〕,轲买肉争轻重,屠者辱之〔88〕,武阳欲击,轲止之〔89〕。

    西入秦,至咸阳〔90〕,因中庶子蒙白曰〔91〕:“燕太子丹畏大王之威,今奉樊於期首与督亢地图,愿为北蕃臣妾〔92〕。”秦王喜。百官陪位〔93〕,陛戟数百〔94〕,见燕使者〔95〕。轲奉於期首,武阳奉地图〔96〕。钟鼓并发〔97〕,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两足不能相过〔98〕,面如死灰色。秦王怪之。轲顾武阳〔99〕,前谢曰〔100〕:“北蕃蛮夷之鄙人〔101〕,未见天子。〔102〕愿陛下少假借之〔103〕,使得毕事于前〔104〕。”秦王曰:“轲起,督亢图进之〔105〕。”秦王发图〔106〕,图穷而匕首出〔107〕。轲左手把秦王袖〔108〕,右手揕其胸〔109〕,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110〕。於期无罪而夷其族〔111〕。轲将海内报仇〔112〕。今燕王母病,与轲促期〔113〕。从吾计则生〔114〕,不从则死。”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115〕,琴声曰〔116〕:“罗縠单衣〔117〕,可掣而绝〔118〕。八尺屏风〔119〕,可超而越。鹿卢之剑〔120〕,可负而拔〔121〕。”轲不解音〔122〕。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123〕,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124〕。轲拔匕首擿之〔125〕,决秦王耳〔126〕,入铜柱,火出〔127〕,秦王还断轲两手〔128〕。轲因倚柱而笑,箕踞而骂〔129〕,曰:“吾坐轻易〔130〕,为竖子所欺〔131〕。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132〕!”

    【注释】

    〔1〕自御:亲自驾车。 虚左: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空左位以待贵宾,故称“虚左”。

    〔2〕援绥:拉着绳子上车。援,拉;绥,车上供人拉手的绳。

    〔3〕至:程校云:“至”原作“自”,据《大典》本改。按:《岱南阁丛书》本作“至”不误。海按:此从程校本改。

    〔4〕不世之器:当世少有的人材。

    〔5〕高行厉天:高尚的品行与天齐。厉,与“戾”通。《诗·小雅·采芑》:“彼飞隼,其飞戾天。”《毛传》:“戾,至也。”马瑞辰云:“戾者,厉之假借。”《诗·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文选》班固《西都赋》注引《韩诗》正作“厉天”。

    〔6〕美声盈耳:孙案:《意林》引作:“谓太子曰:光揣太子高行厉天,美声盈耳。”

    〔7〕遐:遥远。 孙案:《意林》引无两“为”字。

    〔8〕新人:新接交的友人。

    〔9〕士信于知己也:孙案:《意林》引作:“信知己故也。”

    〔10〕田先生今无恙乎:孙案:“今”字从《艺文类聚》人事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补。

    〔11〕光临送轲之时:孙案:《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无“临”字,与《艺文类聚》所引不同。

    〔12〕见信:被信任。 孙案:“耻”下“以”字从《艺文类聚》人事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补。

    〔13〕向轲吞舌而死矣:孙案:《文选》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注引无“矣”字。

    〔14〕歔欷(xū xī):哀叹、抽泣声。

    〔15〕自弃于世:自绝于世。

    〔16〕不怡:不快乐。 民氏日:此三字疑有脱误。 孙案:“民氏”疑“昏昏”之讹。 程校云:如孙说则“日”字当为“昏”字之下半。然《史记·刺客列传》有“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等语,则“日”字当在“太子”下。“氏”《大典》本作“氐”。按:孙诒让《札迻》卷七云:“民氏日”固不可通,孙疑作“昏昏日”亦未安。疑“民”乃“后”之讹,“氏”则衍文也。“后”与“後”同,后文云“后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又云“后日轲从容曰”,可证。 海按:孙诒让之说可从,“民氏日”或为“后日”之讹误。译文且作“后日”译,并在下文“太子”一句之前。

    〔17〕“太子置酒”二句:孙案:“太子”二字从《太平御览》礼仪部引补。 酒酣:酒兴酣畅。

    〔18〕为寿:向尊者敬酒。

    〔19〕乡曲(jū)之誉:乡里人的称赞。 程校云:《大典》本“士”误作“事”。

    〔20〕论行:评论操行。

    〔21〕服舆:驾车。 伎:同“技”。

    〔22〕决:判决,认定。 孙案:“决”本作“称”,从《文选·西征赋》注引改。

    〔23〕欲微感之:想暗暗打击他。微,暗中。感,同“撼”,动摇,打击。

    〔24〕吕望:姜姓,吕氏,名尚。相传垂钓于渭滨,遇周文王,同载而归。文王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又称吕望、太公望。周武王时尊为师尚父,灭商建周后封于齐。 屠钓:指吕望未遇文王之前,曾作过屠夫、钓徒。

    〔25〕驽之下:在驽马之下。驽马,劣马。 “骐骥之在盐车”比喻人材使用不当。事见《战国策·楚策四》。

    〔26〕伯乐: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名。《庄子释文》:“伯乐姓孙名阳,善驭马。”《释文》又称《石氏星经》:“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孙阳善驭,故以为名。”

    〔27〕夏扶问荆轲:孙案:《文选·景福殿赋》《灵光殿赋》注引皆作:“夏扶谓荆轲曰。”程校云:《大典》本“轲”上无“荆”字。

    〔28〕召(shào)公:姓姬,名奭(sì),周的支族,周武王之臣。因封于召,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后又封召公于燕,为燕之始祖。周成王时,与周公旦分陕而治,有政绩。

    〔29〕甘棠之化:召公的德政、教化。相传召公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诗·召南·甘棠》即咏此事。

    〔30〕四三王: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武王三个开国之君。使功业与三王一样,成为“四王”故称“四三王”,“四”在此作动词。

    〔31〕六五霸: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称为五霸。使功业可与五霸相比,成为“六霸”,故称“六五霸”。“六”在此用作动词。 孙案:两“令”字从《文选·景福殿赋》《灵光殿赋》注引补。

    〔32〕竟酒:直到酒宴结束。竟,始终,从开始到最后。

    〔33〕孙案:《文选》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注、《太平御览》虫豸部引皆作“太子自喜得荆轲。”

    〔34〕东宫:太子所居之宫。

    〔35〕临池而观:孙案:今本“池”下有“水”字,从《文选》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注、《太平御览》人事部、虫豸部引删。

    〔36〕轲拾瓦投龟:程校云:“龟”原作“蛙”,据《大典》本改。 海按:《史记索隐》引《燕太子篇》亦作“龟”。此从程校本改。

    〔37〕奉槃金:捧上一盘金丸。槃,即“盘”。此句《史记索隐》引作“太子金丸进之”。 孙案:今本作“捧盘金”,从《文选》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改。

    〔38〕抵:掷、投。《后汉书·祢衡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

    〔39〕轲用抵,抵尽复进:程校云:《大典》本无“用抵”二字,“抵尽”作“投尽”。

    〔40〕爱金:惜金。

    〔41〕孙案:今本作“马肝甚美”,从《史记·刺客列传索隐》《太平御览》人事部、兽部引改。 海按:《史记索隐》引作“轲曰:马肝美”,孙校似有误。

    〔42〕暨(jì):至,到。 樊将军:即樊於期(wū jī)。秦大将,因得罪秦王,父母妻子皆被害,逃亡至燕。秦王悬重赏捉拿。

    〔43〕华阳之台:燕宫中台名。 孙案:“为”字从《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补。

    〔44〕酒中:饮酒之中,酒饮到一半时。

    〔45〕太子出美人能琴者:孙案:《史记·刺客列传索隐》“能”下有“鼓”字。

    〔46〕“太子即断其手”二句:孙案:今本作“太子断手”,从《太平御览》人事部两引改。《史记·刺客列传索隐》引作“断以玉盘盛之”。

    〔47〕“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二句:孙案:《史记·刺客列传》云:“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索隐》即引此段为证。

    〔48〕程校云:原作“蛙”,据《大典》本改。此从之。

    〔49〕孙案:今本作“死有轻于鸿毛,义有重于泰山”,又“问”字作“闻”,从《文选》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注,陆士衡《挽歌》注引改。

    〔50〕敛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意。原作“剑决”,程校据《大典》本改。此从程校改。

    〔51〕游秦:游学于秦国。实际上是“身质于秦”的讳词。

    〔52〕不道:不讲道义。

    〔53〕丹耻与之俱生:程校云:“与”下原无“之”字,据《大典》本补。此从程校补。

    〔54〕降辱:“降志辱身”的省文。意即降低志向,辱没身份。为谦敬语。《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战国策·韩策二》:“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幸以养老母。老母在前,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55〕干:请托、托付。

    〔56〕所谓:怎么办。谓,通“为”,“所谓”即“所为”。

    〔57〕将:送。《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毛传》:“将,送也。”

    〔58〕孙案:《意林》引作“太子若以燕当秦,犹以羊捕狼。”

    〔59〕督亢:燕国地名。为肥沃、富庶之地。在今河北涿县、新城、固安一带。

    〔60〕孙案:“忍”本作“善”,从《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改。

    〔61〕程校云:“赵”,《大典》本作“燕”。

    〔62〕竖子:小子,古代骂人语。

    〔63〕《史记·刺客列传》与《战国策·燕策三》皆作:“待吾客与俱。”

    〔64〕潜见:暗中去见。 孙案:《意林》引作“乃请”。

    〔65〕孙案:《意林》引无“闻”字。

    〔66〕《意林》引无“烧”字。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