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诗词格律十讲最新章节!

    唐诗三首讲解

    讲唐诗三首,我先分开来讲每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再合起来讲这三首诗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最后讲一讲诗的格律。

    一

    望 岳①  杜 甫

    岱宗②夫③如何?齐鲁④青未了。

    造化⑤钟⑥神秀⑦,阴阳⑧割⑨昏晓。

    荡⑩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诗里两句为一联,八句是四联。现在我就一联一联地讲。

    第一联两句是说:泰山是怎样的一座山呢?它横亘齐鲁,一片青葱,绵延千里,看不到边。这是多么大的一座山哪!

    第二联两句是说:大自然把世界上所有的神妙、秀丽的景象,都集中到泰山来了。泰山的高峰,耸入云霄,山南迎着太阳,天容易亮;山北背着太阳,天容易黑。这是多么高的一座山哪!

    第三联两句是说:白天,高山上升起一层层的白云,把我的胸怀都给洗干净了;到了黄昏,群鸟归山,我睁大了眼睛看,把眼眶都睁裂了。这是多么远的一座山哪!

    第四联两句是说:我爱这座高山,我不久将要攀登它的最高峰,看看其他的山,该是多么渺小啊!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的伟大的心胸和气魄。他借着泰山的崇高和远大,来描写自己理想的崇高和远大。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联两句是说:国家已经破碎了,山河还在,但是什么都完了;春来了,城中草木很茂盛,很深,但是城中的居民呢?也快完了!

    第二联两句是说:春天花开了,但是时局使我感伤,春花只能使我流泪;春天鸟叫了,但是妻离子散,春鸟只能触动我的悲哀。

    第三联两句是说:战火已经连续三个月了,我多么盼望有人捎一封家信给我呀!一封家信真是值万两黄金呢!

    第四联两句是说:我的头发白了。我每逢心里烦闷时就挠头,白头发越挠越短,我的簪子简直绾不住我的头发了! 我是多么苦闷哪!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同时也道出了个人的苦闷。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解题:柳宗元被贬官到广西柳州,任柳州刺史,同他一起被贬官的还有四人,分住在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四个地方,大家都是患难朋友。当时北方人认为南方是很野蛮的地方,如果谁被贬官到南方去,就感到很悲伤。有一天,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作了一首诗,想寄给四个朋友,由于当时寄东西很不容易(寄,就是委托人带的意思),因此在柳宗元的诗里有很多感慨。

    第一联两句是说:我登上城楼,眺望荒僻的旷野。海呀(柳州没有海,这是诗人的联想),天哪,这些景色不但不能使我快乐,反而增长了我茫茫的悲哀。

    第二联两句是说:风是那样急,荷花塘里的水都被吹乱了;雨是那样密,薜荔墙也被飘湿了。

    第三联两句是说:山上的树重重地遮住了我远望千里的眼睛,我的好友所在的地方看不见啦!江中的水弯弯曲曲的,多么像我那弯弯曲曲的愁肠啊!

    第四联两句是说:我们四个人都是被贬斥到遥远的南方来的,应该可以常常通信,但是事实上通信是这样困难,这就令人更加伤感了。

    这首诗表面上是柳宗元叙述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哀,实际上却隐藏着对朝廷政治的不满。当时柳宗元参加了比较进步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失败了,他和四州刺史同时遭受贬斥。这首诗是寄给四州刺史的,因此不可能是简单地表达个人的悲哀。

    二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远望的,但是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地点的差别:泰山、长安、柳州,地点不同,景色当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时令的差别:《望岳》咏的是春天或夏天的景色,《春望》咏的是春天的景色,《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咏的是夏天的景色。但是更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心情的不同。有句成语“触景生情”,这话说得不大全面,应该是先有一种感情,然后触景才能生出情来。而这种感情是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的。杜甫在写《望岳》时,只有二十六七岁,正是少年气盛、奋发有为的时期,到了写《春望》时,年纪已经大了,又是饱经忧患、流离丧乱的时期,心境大不相同。而柳宗元则是一肚子牢骚,无处发泄,这跟杜甫的心境又不同。感情不同了,所看见的外界事物,也就引起了不同的联想。譬如说,许多人都看见过高山的白云,但是只有像杜甫这样的人,才会感到洗荡心胸。人人都见过春花,但只有像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人,春花才能刺激出他感时的眼泪来。人人都看见过江水,只有像柳宗元这样满怀悲愤的人,才联想到它好像九回肠那样绞痛。诗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景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感情是人所具有的。因此,诗人的意境永远是主观的东西。

    诗有写情,有写景,有情景交融。诗人并不常常直接写出他的感情来,在多数情况下总是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上,所以要写景。所谓写情,就是叙事,讲自己经过的事情;所谓写景,就是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有人说,诗人们总离不了描写风花雪月这样的景色。为什么呢?因为风花雪月是大自然中最主要的景色,诗人要通过花的颜色、鸟的叫声来反映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写景的作用。有时候则是情景交融在一起的。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首唐诗的情景:

    《望岳》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景,第三联两句是情景交融,末两句是写情。

    《春望》这首诗,前四句是情景交融,后四句是写情。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第一联是情景交融,第二联是写景,第三联是情景交融,第四联是写情。

    一首诗应在何处写情,何处写景,完全是诗人的自由,但是,诗人最重视声音和色彩,所以写景是诗人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写景就是使诗歌形象化,这可以说是诗的基本知识之一。

    写诗也像写文章,要有章法(组织结构)。现在就来讲讲这三首唐诗的章法:

    《望岳》这首诗,先写了“岳”(前四句),再写“望”(第五、六句),最后(第七、八句)以“望”后的感想作收。

    《春望》这首诗,先是分头写“国破”和“城春”(头两句),然后以“感时”句承“城春”,以“恨别”句承“国破”,然后又以“烽火”句承“感时”,以“家书”句承“恨别”。这样一环扣一环,组织非常严密,最后双承,以感叹作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第一联总写登城楼,第二联写近景,第三联写远景,最后发出感慨作收。

    这三首唐诗的共同点,都是以感想来作收的,如不这样,就收不住。这三首诗的章法都很严密。但是,也有一些诗是不大讲究章法的,因为诗有跳跃性,有时候读者摸不清它的来龙去脉,初学诗的人还是应该先讲究章法。我们今天不鼓励大家学写诗,但是要欣赏诗,就得从章法上来欣赏。

    三

    现在讲诗的格律。所谓格律,就是规则,诗人根据这个规则写诗。诗有古风(古体诗),有律诗(今体诗),这是诗的两大类。古风的规则很简单,只要押韵就行了。律诗的规则比较复杂,除了押韵之外,还有平仄的格式。在这三首唐诗中,《望岳》是古风,其他两首是律诗。诗除了分古风和律诗外,还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五字一句的古风叫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古风叫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字一句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一句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还有长短句,除五言七言外,也有三言、四言、六言的不等,这叫杂言诗。杂言诗一般是归在古风里,因为古风的字数没有规定,可长可短。律诗的句数和字数都有规定:五律八句四十个字,七律八句五十六个字。《望岳》是古风,但也是八句四十个字,这是偶合。此外还有绝句,它是律诗的一半。如五绝四句二十个字,七绝四句二十八个字。绝句一般属律诗体裁,但有例外。七言绝句的规则和律诗的规则是一样的。

    唐诗一定要押韵。什么叫押韵呢?就是韵母相同的字,在不同句子的同样位置上出现,叫作押韵。押韵一般都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望岳》第二句的“了liǎo”,第四句的“晓xiǎo”,第六句的“鸟niǎo”,第八句的“小xiǎo”,韵母都是“iao”,所以押韵。《春望》也是一样,第二句的“深shēn”,第四句的“心xīn”,第六句的“金jīn”,第八句的“簪zēn”,韵母都是相近的,只是听起来不够谐和,这是由于古人的读音与现今普通话的读音不大一样,如按古人的读音也就谐和了。现今在广东的东边,福建的西边,江西的南边,有人说一种客家话,这种话还保留着古人的读音。比如客家话的“深”念qim,“心”念sim,“金”念ɡim,“簪”念zim,韵母都是“im”,听起来就谐和了。律诗的第一句也可以押韵(特别是七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第一句的“荒huānɡ”,第二句的“茫mánɡ”,第四句的“墙qiánɡ”,第六句的“肠chánɡ”,第八句的“乡xiānɡ”,韵母都是“ɑnɡ”,所以是押韵的。五律也是一样,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要是第一句押韵的话,一首诗就有五个韵脚了。

    律诗还有个特点,就是平仄的格式。要知道什么叫平仄,先要知道汉语的声调。比方说“天”跟“田”是两回事,说“买” 跟“卖”的意思正相反,声调的不同,就有这么大的区别。所以欧洲人学汉语会感到很困难。说话的高低不同(指音乐上的高低),长短不同,这也就是声调的不同。唐朝的声调跟现今普通话的声调不同,如果以现今普通话的声调去读唐诗,听起来就不同了。古代汉语中共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里也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普通话里是没有的,已分别归并到普通话的四声中去了。入声比较短促,一出声就收住。

    这种入声,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甚至山西、内蒙古、河北(部分地区)还存在。比如“衣”字,按古代汉语四声念“衣”(平声)、“椅”(上声)、“意”(去声)、“益”(入声)。再如“剥削”,在普通话里都是阴平,在古代汉语里是入声,上海话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怎样才能知道古代汉语的入声呢?办法不太多,最好的办法是查字典,或者是查书,如我写的《诗词格律》一书的后面,就附有诗韵举要,其中分别了四声,有空可以看看。

    什么叫作平仄?平声仍叫平声,其余三声(上、去、入)叫仄声。仄的意思就是不平。古人作诗,就靠平仄的交替形成一种音乐上的美,也叫作抑扬的美。如果声调毫无变化,那就显得单调不美了。比方唱歌,如果老是一个调子,那就不美了。古人把四个声调分成两类:一类是长调,也叫平调; 一类是短调,也叫仄调。这两类声调怎么个交换法呢?律诗的平仄格式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格式:

    (一)五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子:杜甫《春望》)

    (二)五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子:李白《送友人》)

    (三)七言律诗(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四)七言律诗(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子:李商隐《隋宫》)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凡是字外加圆圈的都表示可平可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绝句是律诗的一半,取律诗的一二两联、中间两联或头尾两联都可以,因此绝句的平仄容易懂,就不再讲了。上面说过,双句押韵,单句一般不押韵,如果单句押韵的话,平仄就有点儿变化。如五言律诗(仄起式),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如果要押韵的话,就得把最后的“仄”插入“仄仄”和“平平”的中间,成为“仄仄仄平平”,与第四句一样;七言律诗(仄起式),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押韵的,如果不押韵的话,就得把最后的“平”插入“仄仄”和“平平仄仄”的中间,成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与第五句一样。平仄的格式并不难记,它是每两字成为一组,而且要交换。如头两字是“仄仄”,后两字就是“平平”,再后两字又是“仄仄”。如果是五言律诗,就去掉最后的一个“仄”字,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变化方法有两种:一是加尾,一是插中。加尾就得加一个相反的字,如“仄仄平平”,加“仄”字,成为“仄仄平平仄”;插中就得一个相同的字,如“仄仄平平”,插“仄”字,成为“仄仄仄平平”。这是由四个字变为五个字。由五个字变七个字,这很好办,只要在五个字的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了,而且这两个字总是相反的。如五言律诗(仄起式)与七言律诗(平起式)一样,只是七言律诗头上加了两个相反的字。

    律诗的平仄有“对”和“黏”的规则。“对”,就是单句的平仄与双句的平仄相对,也就是相反的意思。如五言律诗(仄起式)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平仄正是相对的。所以说单句的平仄与双句的平仄永远是相反的,这种相反的规则就叫对。不这样,就叫失对。“黏”,就是平黏平,仄黏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黏,第五句跟第四句相黏,第七句跟第六句相黏。黏的意思就是相同。如五言律诗(仄起式),第二三两句都是平平起的,四五两句都是仄仄起的,六七两句又是平平起的,这就叫黏。不这样,就叫失黏。早期的唐诗也有失黏的,后来才严格起来。

    对和黏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对和黏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诗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就都能背诵出来了。

    对仗问题。对仗就是对联。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仗就是把两个字相对,一个字在单句,一个字在双句。对仗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如《春望》这首诗的第三联,“烽火”对“家书”(名词对名词),“连”对“抵”(动词对动词),“三”对“万”(数字对数字),“月”对“金”(名词对名词)。对仗还有一个规则,是平对仄,仄对平。这跟平仄相对是一样的,如“风”(平声)对“雨”(仄声)。“风”对“云”就不合式了,因为“风”跟“云”都是平声字。要对的话,也只能在五言律诗的头一个字或七言律诗的头一个或第三个字相对,因为这里是不拘平仄的。作诗要有对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第二联和第三联对仗,首尾两联可用可不用。《春望》这首诗,一开头就用对仗,最后两句话一般不用,但有时也用,所以律诗比绝句更难作。古风一般不用对仗,但《望岳》这首诗,中间两联用了对仗,平仄也有些合律,而且字数与律诗符合,这样《望岳》也算是古风与律诗之间的诗体了。

    ①〔望岳〕岳,指东岳泰山。公元73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考试,没有及第。他在赵齐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漫游,时间约在736——740年间。杜甫写这首诗时,大约是26岁或者27岁。

    ②〔岱宗〕泰山。

    ③〔夫〕音扶(fú),语气词。

    ④〔齐鲁〕都是春秋时国名。齐国在今山东临淄一带,鲁国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⑤〔造化〕创造和化育,这里指万物的创造者,即大自然的主宰。

    ⑥〔钟〕聚集,集中。

    ⑦〔神秀〕神妙,秀丽。

    ⑧〔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

    ⑨〔割〕剖分,分开。

    ⑩〔荡〕洗涤。

    ?〔曾〕同“层”。

    ?〔决〕裂开。

    ?〔眦〕读zì,眼眶。

    ?〔会当〕不久将要。

    ?〔凌〕升,登,特指升到非常高的地方去,如“凌空”“凌云”“凌霄”。

    ?〔绝顶〕指最高峰。

    ?〔春望〕春天远望。公元757年3月,杜甫在长安所作。当时安禄山已反,长安沦陷。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有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守卫的人点火相告。这里,烽火代表战争。

    ?〔家书〕家信。当时杜甫的妻子在鄜(fū)州,通信很困难。

    ?〔抵〕抵当,这里当“值”讲。

    ?〔浑〕简直。

    ?〔欲〕将要。

    ?〔不胜〕经不起。胜,音升(shēng)。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时也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这里指的是男用的,帽子上的簪。簪读zēn,不读zān。

    ?〔漳汀封连〕漳州,今福建漳州市;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封州,今广东封川县;连州,今广东连阳各族自治县。

    ?〔四州刺史〕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yè),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是同时被贬谪的。

    ?〔愁思〕悲哀的心绪。思,读sì,去声。

    ?〔惊风〕急风。

    ?〔飐〕读zhǎn,风吹动。

    ?〔芙蓉〕荷花。

    ?〔薜荔〕读bì lì,一种蔓生植物。

    ?〔九回肠〕回,转。九回,形容肠的曲折。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九回肠又表示人的悲哀到了极点。

    ?〔百粤〕种族名,也叫“百越”。这里的百粤指今福建、广东、广西三省的地方。

    ?〔文身〕在身体上画花纹。古人以为越人有断发文身的风俗。

    ?〔音书〕音信。

    ?〔滞一乡〕滞,不通。滞一乡,指音信通不到他乡(暗指四州)。

    宋词三首讲解

    讲宋词三首,跟过去讲唐诗三首一样,先念课文,然后一句一句地讲。讲完以后,再讲每段的大意,讲词的艺术技巧,最后总的讲一讲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牌,词是怎样写成的,根据什么规则来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这首词共分两段,下面逐段来讲。

    第一段

    “大江东去……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东去”。大江,长江。古人所谓江,一般都指长江。东去,向东流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浪淘尽,波浪像淘米似的,把古代一些风流人物都冲走了,也就是说这些风流人物已经成为过去了。风流人物,指古代既有文采,又有功业的人物。

    “故垒西边”。故,旧的意思。垒,古代的军营。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据说。周郎,指周瑜。周瑜在吴国被任为建威中郎将(武官名)时,才二十四岁,吴国人尊称他为周郎。赤壁,从字面讲,就是红色的石壁,是三国时周瑜击破曹操数十万大军的地方。据考证,赤壁应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黄冈县。

    “乱石穿空”。乱石,就是石壁。穿空,形容石壁很高,高到好像冲破天空似的。

    “惊涛拍岸”。惊涛,像马惊而狂奔的巨浪。有人解释为惊人的波浪,这种解释不妥当。拍岸,拍打着江岸,好像要冲破江岸的样子。

    “卷起千堆雪”。浪花很大,就像雪一样。

    “江山如画”。形容江山很美,美得就像图画一样。有人会问:真的江山不是比画的江山更美吗?为什么说“江山如画”呢?这是因为画家们所画的江山是按照最理想的江山来画的,江山如画,这就表示江山美到了极点。

    “一时多少豪杰”。一时,一个时代。豪杰,指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如魏国的曹操,蜀国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吴国的孙策、孙权、周瑜等都是。为什么只说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呢?因为苏轼当时以为所游的地方是赤壁,是周瑜大破曹操的地方,所以他只怀念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

    串讲大意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把千古的风流人物都冲走了。我们看到的旧的军营的西边,据说是三国时代周瑜大破曹操的那个赤壁。这个赤壁,简直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种波浪,好像卷起千堆雪似的。江山好像图画一般,令人想起一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豪杰呵!

    这一段,作者写的是古战场的景色。通过这种描写,读者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打仗的情况。为什么要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呢?因为这样一写,就可以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就联想起古代的豪杰,而这些豪杰已经是一个一个地被长江水冲走了,只剩下江山如画了。

    第二段

    “遥想公瑾当年……一樽还酹江月。”

    “遥想公瑾当年”。遥想,远远地想。因为年代相隔很久,所以说遥想。公瑾,周瑜的字。当年,指周瑜大破曹操的时候。

    “小乔初嫁了”。小乔,周瑜的妻子。乔公有二女,嫁给孙策的叫大乔,嫁给周瑜的叫小乔。初嫁了,刚跟周瑜结婚,表示周瑜很年轻。

    “雄姿英发”。就是奋发有为的意思,说明周瑜年轻的时候就有英雄气概。

    “羽扇纶巾”。纶(guān)巾,青丝带做成的头巾(一种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