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杭州志(文献篇)最新章节!

石刻

    在西泠印社闲泉,泉右崖壁刻有篆书“闲泉”2字,字径80厘米,横列,无款识。泉左崖壁刻有高166厘米,宽400厘米的《闲泉记》,隶书,张钧衡识,刻于民国10年(1921年)。

    弘一书阿弥陀经幢刻石

    在西泠印社小盘谷左上,经幢高110厘米,上刻“阿弥陀经”1卷,弘一法师书于民国7年(1918年)。

    “印藏”刻石

    在西泠印社鸿雪径,石高30厘米,宽33厘米,刻于民国7年(1918年)。“印藏”2字为篆书,旁刻隶书跋文,叶舟撰书。

    “岁青岩”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遁庵东坡,高127厘米,宽113厘米,刻于民国7年(1918年)。“岁青岩”3字楷书横列,字尺许,无款识。下有记文,吴隐、吴善庆撰,吴昌硕篆书。

    “湖山最胜”刻石

    在西泠印社北门,字高34厘米,宽97厘米,“湖山最胜”4字行书,康有为书于民国8年(1919年)。原为匾额,后刻于崖壁。

    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碑

    在西泠印社观乐楼,高162厘米,宽84厘米,隶书18行,行30字,丁仁撰,吴昌硕书,王寿祺篆额,叶铭刻于民国9年(1920年)。

    “西泠印社”摩崖题刻

    在西泠印社山顶华严经塔下,“西泠印社”4字篆书,横列,高50厘米,宽73厘米,钟以敬书。下有吴昌硕民国10年(1921年)题跋。

    “潜泉”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遁庵后,“潜泉”2字直排,隶书,字径50厘米,无款识。其旁有高163厘米,宽345厘米的记文,吴昌硕民国4年(1915年)篆书题铭,吴隐民国5年隶书撰记。

    砚林诗墨卷刻石

    在西泠印社题襟馆,高29厘米,宽67厘米,丁敬撰书。  《砚林诗墨》共3卷,分刻30石。第1石刻序及目次,卷上9石,卷中、卷下各10石,每篇加跋。民国10年(1921年)吴昌硕作序刻于题襟馆壁间。

    小盘谷记刻石

    在西泠印社小盘谷,石高103厘米,宽55厘米,楷书,李庸撰书,刻于民  国11年(1922年)。

    “小龙泓洞”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小龙泓洞右面,高53厘米,宽120厘米,刻于民国11年。石刻  上面横列隶书“小龙泓洞”4字,下面为“叶为铭撰并书的《小龙泓洞记》,直排隶书13行。

    汉三老石室记碑

    在西泠印社三老石室,高120厘米,宽53厘米,楷书13行,吴昌硕撰书,民国11年(1922年)刻。碑阳为《汉三老石室记》,碑阴刻捐资赎碑题名和收支账目。

    缶庐上寿记石刻

    在西泠印社缶亭附近,高53厘米,宽174厘米,记西泠印社五十余人庆吴昌硕八十大寿,诸宗元撰,刻于民国11年。

    送子观音图刻石

    在西泠印社小龙泓洞左岩壁,高126厘米,宽64厘米,王震画,吴昌硕题款,民国11年刻。

    “汉三老石室”刻石

    为三老石室的石匾,每字50厘米见方,楷书,冯煦书,民国12年(1923年)刻。

    金农书金刚经刻石

    在西泠印社华严经塔上,清乾隆八年(1743年)金农书,民国12年西泠印社将金刚经刻成16石,砌于华严经塔二、三级上,末附捐刻者姓名。

    “西泠印社”刻石

    为西泠印社正门门楣,每字25厘米见方,沙孟海书,1983年刻。

    “规印崖”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闲泉右岩壁,隶书,字径32厘米,有题款,高时显书。

    赵之谦小像刻石

    在西泠印社题襟馆前廊,高82厘米,宽53厘米,杨憩亭画,赵撝叔(之谦)自题记,西泠印社刻。

    钟矞申(以敬)石刻像

    在西泠印社,石高58厘米,宽33厘米,有题诗。

    丁敬身致罗聘书刻石

    在西泠印社,石高33厘米,宽47厘米,行书18行。

    “小盘谷”摩崖石刻

    在西泠印社小盘谷,楷书,字径30厘米,无款识。

    岳飞书《驽骀吟》刻石

    在西泠印社鸿雪径旁凉堂外壁上,石高42厘米,宽80厘米,共9石,岳飞书。

    “竹径通幽”刻石

    嵌于小瀛洲花窗短墙月洞门上,青石高40厘米,宽120厘米,字20厘米见方,民国9年(1920年)4月康有为书。

    三潭印月碑

    在小瀛洲迎翠轩西,碑通高266厘米,碑身高159厘米,宽77厘米,碑阴阳两面均刻“三潭印月”4字,每字40厘米见方,楷书,无题款,碑于1966年被砸裂为3截,1979年补修重立。

    “湖心亭”题刻

    在湖心亭东面的石牌坊上,榜书凸刻“湖心亭”3字,每字40厘米见方。

    “虫二”题刻

    在湖心亭南端,高120厘米,宽50厘米,字20厘米见方,1980年集字刻制。

    “节用爱人视民如伤”摩崖石刻

    在宝石山脚望湖楼旁,正书,字径约69厘米,无题款。据黄周星《竹枝词》注,相传为南宋贾似道书。

    “屯霞”摩崖石刻

    在宝石山来凤亭东,每字35厘米见方,题款字迹漫漶。

    重修宝石塔记碑

    在保俶 塔北侧,碑身高150厘米,宽75厘米,碑文记载民国22年(1933年)修塔之事。赵志游撰文,程学銮书,刘钧仲刻。

    “宝石山”摩崖石刻

    在宝石山南面,里西湖上山道中。  “宝石山”3字每字200厘米见方,沙孟海书,1980年刻。

    初阳台碑

    在葛岭初阳台上,碑通高238厘米,碑身高150厘米,宽80厘米,  “初阳台”3字为行书,每字35厘米见方,诸乐三书。

    重建葛仙庵碑记

    在葛岭抱朴道院门前,碑身高115厘米,宽55厘米。明沈应文撰,王国桢书,万历四十年(1612年)立石。

    “父母者,有形之天地也;天地者,无形之父母也”

    摩崖石刻

    在葛岭抱朴道院“枕漱亭”右崖壁,直书2行,每字35厘米见方,楷书。民国7年(1918年)周肯堂撰,寿鹤庆书。

    “枕漱亭”摩崖石刻

    在葛岭抱朴道院墙外面南岩壁,“枕漱亭”3字凸刻行书,每字高120厘米,宽90厘米,整幅直排,民国12年(1923年)张载阳书。

    断桥残雪碑

    在白堤东端碑亭内,碑通高271厘米,碑身高180厘米,宽90厘米,碑阴阳两面均刻清康熙御题的“断桥残雪”4字行书。原碑刻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现碑1980年摹刻。

    平湖秋月碑

    在白堤西端碑亭内,碑通高279厘米,碑身高195厘米,宽90厘米,碑阴阳两面均刻康熙御题的“平湖秋月”4字行书。原碑刻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现碑1980年摹刻。

    “岁寒岩”摩崖石刻

    在孤山东南,正书,无年月,旧传“岁寒岩”3字为南宋年间题。两旁刻联一对:爵比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寿同广成子住崆峒万八千年。旧传苏东坡撰。现联文已漫漶难辨。

    《舞鹤赋》刻石

    在孤山放鹤亭内,高240厘米,宽75厘米,4块竖条石组成。自右往左24行直排,行书,共445字。文为清康熙临董其昌书鲍照作的《舞鹤赋》。

    乾隆御题绿云径诗碑之一

    在孤山山脊,嵌于一组高6米的太湖石假山上。碑高47.5厘米,宽103厘米,行书,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撰书。

    乾隆御题绿云径诗碑之二

    在孤山山脊,嵌于一组高6米的太湖石假山上。碑高73厘米,宽35厘米,行书,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撰书。

    吴昌硕孤山题刻

    在孤山东面岩壁上,题“唐孤山寺沙门释惠皎刻法华经处”,每字10厘米见方,行书,吴昌硕题于民国11年(1922年)。

    孤山武亭题刻

    在中山公园内,亭东有黎元洪“仁风扇越”题刻;亭南有卢永祥“无疆之生”题刻;亭西有张载阳“众善流芳”题刻;亭北有“功德崇隆”题刻。亭东、亭南题刻刻于民国13年(1924年),亭西、亭北题刻无年月。

    孤山文亭题刻

    在中山公园内,亭内有“善与人同”、“功德昭垂”、“已溺已饥”的题刻,民国13年(1924年)题。

    “玛瑙坡”摩崖石刻

    在孤山“云亭”后石崖上仰处,石方框高32厘米,宽98厘米,内刻行书“玛瑙坡”3字,字高23厘米,宽18厘米,吴昌硕79岁时书。

    “孤山”题刻

    在中山公园对正门的石壁上,“孤山”2字每字高173厘米,宽152厘米,正楷。

    “云泉”摩崖石刻

    在孤山“云亭”旁,直书“云泉”2字,每字30厘米见方,有跋“奏云集云峰山论经书诗字”,无题款。

    “一片云”摩崖石刻

    在孤山“云亭”旁,石框高138厘米,宽30厘米,内刻隶书“一片云”3字和题跋22字,题跋字迹漫漶。

    “西湖”摩崖石刻

    在孤山东头岩壁上,  “西湖”2字小篆,每字高60厘米,宽30厘米,无落款。

    “孤山一片云”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东墙外壁上,5个字刻在青石上,每字1石,每石高65厘米,宽65厘米,行书,无题款。

    孤山林社潘曾沂诗碑

    嵌于孤山放鹤亭东林社壁间,碑高28厘米,宽62厘米,  自右往左行书16行,每字2厘米见方。碑文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潘曾沂题《放鹤亭》诗和跋及其子潘仪凤清咸丰七年(1857年)题记。

    孤山林社林孝颖诗碑

    嵌于孤山放鹤亭东林社壁间,碑高32厘米,宽82厘米,自右往左楷书21行,每字2厘米见方,孝颖撰,长民书,刻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孤山林社无闷道人诗书碑

    嵌于孤山放鹤亭东林社壁间,碑高36厘米,宽115厘米,行书19行,每字6厘米见方,刻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孤山林社高啸桐画像碑

    嵌于孤山放鹤亭东林社壁间,碑高107厘米,宽60厘米,线刻高啸桐画像,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陈豪题记。

    记长乐高啸桐先生附祀林社事碑

    嵌于孤山放鹤亭东林社壁间,碑高62厘米,宽36厘米,  自右往左20行小楷。邵章撰,刘均仲刻于民国17年(1928年)。

    苏东坡、米芾画像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石高30厘米,宽64厘米,两边为苏东坡、米芾线刻画像,中间为董其昌书 "东坡先生赞小像”。另一石高30厘米,宽89厘米,有北宋绍圣、明万历、清乾隆年间的题跋。

    西湖始建苏公祠志事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石高30厘米,宽78厘米,清嘉庆三年(1798年)阮元撰书。

    苏文忠祠诗以纪事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石高32厘米,宽70厘米,清嘉庆三年谢启昆撰书。

    新建苏文忠公祠记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石高32厘米,宽84厘米,清嘉庆三年秦瀛撰,梁同书书。

    浙江巡抚给苏公祠费用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石高30厘米,宽49厘米,清嘉庆七年(1802年)刻。

    钱塘县给苏公祠费用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石高30厘米,宽49厘米,清道光五年(1825年)刻。

    重修西湖白苏二公祠记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石高23厘米,宽63厘米,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钱定薰、章黼、王泰撰,钱月美书。

    苏东坡书陶渊明诗六首刻石

    在孤山敬一书院,共4石,每石高30厘米,宽70厘米,行书,苏东坡题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杨昌浚题跋。

    墨梅图碑

    在孤山敬一书院,碑高130厘米,宽70厘米,墨梅图居中,旁有清道光、光绪年间王元章、瞿世瑛的题跋。

    文澜阁碑

    在浙江省博物馆内,碑通高400厘米,碑身高260厘米,宽140厘米。碑阳为乾隆御题“文澜阁”3字,碑阴为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上谕,光绪七年(1881年)谭钟麟录。

    光绪题文澜阁碑

    在浙江博物馆内,碑高160厘米,宽80厘米。碑阳为清光绪帝书“文澜阁”3字,每字25厘米见方,旁有满文。碑阴为修复文澜阁上谕,光绪七年谭钟麟录。

    浙江藏书楼碑记

    在孤山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碑高165厘米,宽79厘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亨嘉撰,吴士鉴书,胡钁篆额并刻字。

    鉴湖女侠秋瑾墓表碑

    在孤山西泠桥畔,嵌于秋瑾墓基座后。碑高107厘米,宽50厘米,碑文直书,分三列,列20行,行13字,行书,徐自华撰,吴芝瑛书。

    尽此一报摩崖题记

    在栖霞岭香山洞(今栖霞山庄),题记高62厘米,宽203厘米,楷书,续范亭书于民国25年(1936年)。

    “有龙则灵”刻石

    在黄龙洞鹤止亭右水潭边,字刻在4米高的立峰上,草书,每字高42厘米,宽35厘米,落款为丁卯夏天陈声杭题。其背面刻“水不在深”4字,落款漫漶。

    “卧云洞”摩崖石刻

    在黄龙洞后山腰斜岩上,  自右上往左下斜,刻“卧云洞”3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落款为:蜀东铁峰山人佘农书时八十三。

    重修宋辅文侯牛公墓记碑

    在栖霞岭牛皋墓旁,碑高160厘米,宽75厘米,陈虎贤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乾隆御题诗碑

    嵌于紫云洞院墙上,碑高70厘米,宽116厘米,  自右往左9行,每字10厘米见方,书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乾隆御题诗碑

    嵌于紫云洞院墙上,碑高98厘米,宽65厘米,自右往左5行,每字6厘米见方,书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乾隆御题诗碑

    嵌于紫云洞院墙上,碑高65厘米,宽65厘米,自右往左行书6行,每字6厘米见方,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冰壶玉鉴”摩崖石刻

    在紫云洞口岩壁,楷书,每字37厘米见方,并有10厘米见方的“曾国荃”印一方。

    紫云洞诗碑

    嵌于紫云洞最深处崖壁,距地高1.5米。碑高42厘米,宽68厘米,共12行,每字2厘米见方,后又有10行,字迹漫漶,不可辨认。梦坡撰,吴昌硕书于民国16年(1927年)。

    “半生若梦”石刻

    在紫云洞口岩壁,楷书,高37厘米,宽27厘米,上海程竞民题于民国16年。

    “白沙泉”刻石

    在栖霞岭北麓,嵌于泉池边山石围墈上。石高65厘米,宽134厘米,“白沙泉”3字,每字28厘米见方,康有为书于民国14年(1925年)。

    曲院风荷碑

    在苏堤北端跨虹桥西庭院碑亭内,碑通高233厘米,碑身高218厘米,宽112厘米。碑阳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题写的行书“曲院风荷”4字,每字33厘米见方。碑阴和东西两侧刻有乾隆下江南题《曲院风荷》的6首诗。1966年园林工人保护并埋藏地下,1979年重竖原处,无碑额。

    苏堤春晓碑

    在苏堤压堤桥南端,碑通高256厘米,碑身高185厘米,宽63厘米,碑阳为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烨题写的行书“苏堤春晓”4字,每字33厘米见方,碑阴和东西侧刻有乾隆下江南题“苏堤春晓”的6首诗。1966年此碑曾断为3截,经修补于1979年重立。

    “绉云峰”题刻

    原在杭州花圃,后移至“江南名石苑”内。峰下有石,宽105厘米,高48厘米,上刻“绉云峰”3字,行书,每字15厘米见方,蔡锡琳题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古珍珠泉”刻石

    在玉泉,嵌于古珍珠泉池上方一窗式框景下沿壁上,隶书,每字高27厘米,宽26厘米。

    “晴空细雨池”刻石

    在玉泉,嵌于晴空细雨池东向池墈上,高58厘米,宽114厘米,字径14厘米,行书,周边雕刻回纹。

    重修灵峰寺碑记

    在灵峰掬月亭内,碑高160厘米,宽100厘米,碑阳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固庆撰的《重修西湖北山灵峰寺碑记》,碑阴为题跋。

    “掬月泉”刻石

    在灵峰,嵌于掬月泉池内壁,高42厘米,宽78厘米,“掬月泉”3字每字高15厘米,宽10厘米,大篆。有题跋,周庆云撰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

    翁同和灵峰诗刻石

    在灵峰“铁骨冰肤冷香室”,高32厘米,宽85厘米,  自右往左行书14行,每字3厘米见方。翁同和撰,周庆云题跋,清宣统三年(1911年)刻。

    灵峰补梅记刻石

    在灵峰“铁骨冰肤冷香室”,高32厘米,宽85厘米,自右往左行书35行,每字2厘米见方,字迹漫漶。落款约略可辨:清宣统三年六月,归安沈中。

    双峰插云碑

    在灵隐路洪春桥旁。碑通高283厘米,碑身高195厘米,宽90厘米。碑阴阳两面均刻有清康熙御题的“双峰插云”4字,行书。原碑刻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现碑1980年摹刻。

    唐吴道子白衣观音像

    在灵隐寺天王殿旁东山门,唐吴道子画南无清凉宝山白衣自在观世音菩萨,此线刻大像为清重刻。

    卢元辅游天竺寺诗刻石

    在飞来峰神尼塔下,楷书,字10厘米见方,唐卢元辅题,此诗未收入《全唐诗》。

    云林寺经塔

    在灵隐寺大雄宝殿丹墀下左右两侧,塔身一层刻《大佛顶陀罗尼经》,2塔经文同,无题款。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建。

    弥陀佛造像记刻石

    在飞来峰金光洞,楷书11行,行字不等,高16厘米,宽23厘米,北宋建隆元年题。

    云林寺经幢

    在灵隐寺天王殿前左右两侧,左幢刻《大佛顶陀罗尼经》,右幢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建。

    宋胡承德灵隐造像题刻

    在金光洞口左岸壁,楷书3行,字径3厘米,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题。又,胡承德造弥勒佛一龛,有记,隶书4行,字径3厘米,五年月。

    宋陆庆造像题刻

    在金光洞中,行书3行,字径3厘米,北宋乾兴元年陆庆题。

    胡承德凿佛题名刻石

    在飞来峰青林洞口,卢舍那佛会浮雕像左方,北宋乾兴元年胡承德题。

    陆庆造像题名刻石

    在飞来峰射旭洞口,行书,陆庆题于北宋乾兴元年。

    乌重儒题名刻石

    在龙泓洞,楷书,字迹依稀可见,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乌重儒题。

    晁美叔题名刻石

    在飞来峰青林洞,楷书,字10厘米见方,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晁美叔题。

    连道善等题名刻石

    在飞来峰伏犀泉上,楷书,字径13厘米,字迹已风化,但依稀可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连道善等题。

    韩彦直题记刻石

    在飞来峰翠微亭傍西,摩崖记文为: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形胜,得旧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为游息之地,侍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

    贾似道灵隐题名刻石

    在飞来峰龙泓洞口,隶书,摩崖题记高95厘米,宽140厘米,贾似道咸淳三年(1267年)七月题。

    元徐僧录等造像题刻

    在灵隐飞来峰金光洞中,毗庐遮那佛下,楷书10行,字径6.6厘米,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题。

    元杨思谅造像题刻

    在灵隐飞来峰沿溪山崖踏道旁,西方三圣造像左首,楷书5行,行字不等,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题。

    元释教都总统题刻

    在灵隐飞来峰“龙泓洞”3字之左,楷书,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题。

    龙泓洞摩崖石刻

    在灵隐飞来峰,元至元二十四年题刻,王庭书。

    飞来峰梵书刻石

    在灵隐飞来峰,元僧禄液沙里兼赞书,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题。

    元造观音像题记刻石

    在灵隐飞来峰冷泉亭旁“枕流”上,楷书5行,行字不等,元至元二十五年题。

    大元国杭州佛国山像赞刻石

    在灵隐飞来峰冷泉亭南沿溪山坡上,楷书,14行,字径3厘米,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

    元造释迦像题刻

    在灵隐飞来峰,刻于摩崖上,楷书5行,行字不等,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题。

    杨琏真伽造西方三圣题记刻石

    在飞来峰呼猿洞以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题。

    元脱脱夫人造像题刻

    在灵隐飞来峰回龙桥前,金刚手菩萨左,楷书6行,行字不等。元至元二十九年题。

    元镌造多闻天王像题刻

    在灵隐飞来峰多闻天王像左首,楷书7行,字径3厘米,元至元二十九年题。

    元重装佛国山诸佛像记刻石

    在灵隐飞来峰,楷书13行,字径3厘米,元至大三年(1310年)题。

    杨瑀等题名刻石

    在天竺翻经台,楷书,高60厘米,宽62厘米,元至正六年(1346年)杨璃题。

    赵筼翁等题名刻石

    在天竺三生石,楷书,字10厘米见方,直书右行,元至正六年赵筼翁题。

    元兀氏也先帖木题刻

    在灵隐龙泓洞,楷书3行,字径6.6厘米,元至正十年(1350年)题。

    闾二定住等题名刻石

    天竺三生石旁,楷书,元至正十年闾二定住等题。

    周伯琦题名刻石

    在天竺三生石,隶书,字径10厘米,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周伯琦题。

    周伯琦理公岩记刻石

    在金光洞理公岩,篆书,元代周伯琦撰并书。

    元杨遵理公岩题刻

    在灵隐飞来峰射旭洞(金光洞)内,篆书,横列,字径26.6厘米,落款楷书,字径3厘米,无年月。

    慧理大师塔铭题刻

    在灵隐春淙亭旁慧理之塔东面,高45厘米,宽80厘米,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程理书。

    云林寺宪禁碑

    在灵隐寺天王殿旁东山门,碑文楷书,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立。

    灵隐寺乾隆御碑

    在灵隐寺天王殿外左侧方亭内,碑通高250厘米,碑身高160厘米,宽74厘米,刻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题诗。

    飞来峰王德题诗刻石

    在灵隐飞来峰一线天,高90厘米,宽55厘米,行书,七言诗1首,王德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题。

    重建云林寺大殿碑

    在灵隐寺天王殿外右侧方亭内,碑通高287厘米,碑身高190厘米,宽95厘米,刘彬士撰并书,清道光八年(1828年)立。

    补用总捕分府署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为法喜寺津贴云林寺常住银两勒石永遵碑

    在灵隐寺东山门,楷书28行,行14字,清同治七年(1868年)立。

    重建壑雷亭记碑

    在灵隐寺山门外,碑通高240厘米,碑身高162厘米,宽85.5厘米,隶书16行,字径3厘米,篆额“重建壑雷亭记”。许应钅+荣   撰,潘衍桐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立。

    杭县知事汪示勒石永镇山门碑

    碑在灵隐寺东山门,碑高130厘米,宽68厘米,楷书15行,每行32字,民国元年(1912年)立。

    灵隐寺弥勒殿碑

    在灵隐寺天王殿旁东山门,灵隐寺座却非撰并书,民国20年(1931年)立石。

    云林寺满、藏、汉文碑

    在灵隐寺天王殿旁东山门,碑文3列,第1列满文,第2列梵文,第3列汉文。汉文漫漶,难以考证。

    苏颂等题名刻石

    在飞来峰龙泓洞,楷书,字迹风化。

    “天削芙蓉”刻石

    在金光洞理公岩,楷书,书者不详。

    沈辽等题名刻石

    在飞来峰青林洞,楷书,沈辽题于癸卯重午。

    柳浪闻莺碑

    在柳浪闻莺“闻莺馆”前,碑通高238厘米,碑身高162厘米,宽78厘米,碑身阴阳两面均为康熙御笔行书“柳浪闻莺”4字,每字33厘米见方,1980年摹刻重立。

    日中不再战纪念碑

    在柳浪闻莺内,碑高191厘米,宽96.5厘米。正面书写40厘米见方的行书“日中不再战”5字,落款为“日本国岐阜市长松尾吾策书”,每字5厘米见方。背面嵌有高144.5厘米,宽73.5厘米铜版,上刻文字,从右往左10行,隶书,字径6.5厘米,韩登安书,1962年立。

    冲羽书心印铭题刻

    在慈云岭旧石龙院旁。楷书,字径10厘米,梁肃撰,冲羽书,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刻。

    “佛法僧”摩崖石刻

    在慈云岭路旁,  “佛、法、僧”3大字,楷书,字径100厘米,陈延柏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刻石。

    宋仁宗佛牙赞题刻

    在慈云岭石佛院五代石窟造像旁,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刻,楷书。其上有旧题额“新建镇国赞延遐龄石佛之记”12个篆字,书法精妙,原为吴越时凿石佛所记,后为人改凿。

    家人卦摩崖石刻

    在南屏山小有天园,司马光书于北宋康定年间(1040——1041年),12行,字径27厘米,隶书。

    乐记摩崖石刻

    在家人卦后,隶书,10行,字径27厘米,司马光书于北宋康定年间。

    中庸摩崖石刻

    在“乐记”后,隶书,10行,字径27厘米,司马光书于北宋康定年间。

    “琴台”题刻

    在南屏山家人卦旁,行书,字径100厘米,北宋米芾书。

    “慧日峰”题刻

    在南屏山,楷书,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题刻。

    “少林”题刻

    在南屏山,南宋楼钥楷书,无年月。

    元周昌题刻

    在南屏山家人卦旁,楷书,周昌书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

    张忠烈公苍水先生遗像碑

    在张苍水先生祠廊右侧,通高235厘米,碑身高145厘米,宽70厘米。右刻“乾坤正气”4字,楷书,每字10厘米见方,中间 线刻80厘米高张苍水先生白描画像。

    旌功祠记碑

    在于谦祠,碑高227厘米,宽89厘米,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张宁撰,董奎书。

    旌功祠重修碑

    在于谦祠,碑高262厘米,宽99厘米,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张鏊撰,王文祥书,陈士贤立石。

    重修忠肃于公墓记碑

    在于谦祠,碑高202厘米,宽94厘米,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陈继儒撰。

    于少保墓诗碑

    在于谦祠,碑高43厘米,宽68厘米,杨于庭撰书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重修于公祠墓碑记

    在于谦祠,碑高230厘米,宽108厘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李铎、重沐盥撰。

    于祠祭文碑

    在于谦祠,碑高38.5厘米,宽94厘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李铎撰书。

    忠泉碑

    在于谦祠忠泉旁,碑高45厘米,宽102厘米。“忠泉”2字楷书,每字高26厘米,宽15厘米,旁有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李铎题跋。

    重修于忠肃庙碑

    在于谦祠大殿像后,残碑九石,每石高30厘米,宽77厘米,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袁枚撰,高垲书。

    忠肃于公像碑

    在于谦祠,高78厘米,宽31厘米,于谦正面线刻像,旁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杨昌浚题跋。

    于忠肃公墓诗碑

    在于谦祠,碑高40厘米,宽105厘米,清德保撰书。

    谒于忠肃公祠诗碑

    在于谦祠,碑高61厘米,宽90厘米,钱塘强陈谟撰书。

    于祠捐资碑

    在于谦祠,高38厘米,宽53厘米,上刻捐资者姓名和所捐银两。碑风化严重,已看不清款识。

    苏轼等题名刻石

    在大麦岭今浙江宾馆内,楷书,字径10厘米,为苏轼、王瑜、杨杰、张王+寿同游天竺,过大麦岭所题。据史料记载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花港观鱼碑

    在花港公园东大门北面,碑通高299厘米,碑身高165厘米,宽95厘米,碑身阴阳两面均为康熙御笔行书“花港观鱼”4字,每字33厘米见方,1980年摹刻重立。

    “花港观鱼”题刻

    在花港公园红鱼池边,4字刻于高250厘米湖石立峰上,每字约23厘米见方,清康熙皇帝御书,1958年摹刻。

    “梅影坡”题刻

    在花港公园牡丹亭东南面,在80厘米高的假山石上题刻,行书,字径7厘米,马一浮书。

    “蕉石鸣琴”题刻

    在丁家山东端、磴道之南丈许石壁前,每字25厘米见方,康有为书于民国9年(1920年)。

    “康山”题刻

    在丁家山脊岩壁,行书,每字60厘米见方,清沈曾植书。

    “潜岩”题刻

    在丁家山脊,行书,每字45厘米见方,康有为书。

    丁家山题刻

    在丁家山脊,自右往左篆书5行,每字高12厘米,宽10厘米,章鉴书。

    “石门”题刻

    在丁家山脊岩壁,篆书,每字高20厘米,宽18厘米。

    元释永隆造像记刻石

    在石屋洞前,楷书,字径3厘米,元大德六年(1302年)题,字已漫漶。

    “湖南第一洞天”题刻

    在石屋洞,每字20厘米见方,姚元之题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仙境”题刻

    在石屋洞,每字25厘米见方,落款为甲子春海盐王海品等刻。

    “瓮云”题刻

    在石屋洞,石高60厘米,宽85厘米,每字35厘米见方,刘韵珂题。

    “水乐洞”题刻

    在水乐洞口上方,行书,石高60厘米,宽180厘米,新安云所书,沈体仁、沈训同立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

    “清乐梵音”题刻

    在水乐洞口,隶书,每字25厘米见方,民国17年(1928年)释大方题。

    “空谷传声”题刻

    在水乐洞口,每字20厘米见方,楷书,民国17年旅缅华侨苏礼用等题。

    “水乐洞口”题刻

    在水乐洞口,摩崖题刻,楷书,每字10厘米见方,民国23年(1934年)水瑞云书。

    “幽谷流声”题刻

    在水乐洞口,隶书,每字10厘米见方,民国37年(1948年)陆欣荣、徐尧堂、钟南书题。

    “天然琴声”刻石

    在水乐洞口,行书,每字20厘米见方。

    “听无弦琴”刻石

    在水乐洞口,楷书,每字15厘米见方。

    “留云谷”刻石

    在水乐洞旁崖谷石壁上,隶书,每字30厘米见方。

    “云门”刻石

    在水乐洞留云谷边,行书,每字30厘米见方,落款为丁丑春。

    “人间福地”题刻

    在水乐洞东壁,行书,每字20厘米见方,落款为丁丑孟月湖北方纯仁。

    “智水仁山”摩崖石刻

    在水乐洞口,每字12厘米见方,落款为丁卯朔月。

    余知水之乐摩崖石刻

    在水乐洞口,行书,每字10厘米见方。

    “高山流水”摩崖石刻

    在水乐洞口,草书,每字40厘米见方,落款为老君黄秋生。

    群乐俭德聚餐会题名记刻石

    在水乐洞留云谷旁壁上,摩崖题刻,每字3厘米见方,楷书,  自右往左12行,字迹漫漶。

    “空虚”刻石

    在水乐洞口,草书,每字25厘米见方,款字漫漶。

    “仙泉”题刻

    在水乐洞口,楷书,每字10厘米见方。

    “水乐洞天”题刻

    在水乐洞口,行书,每字14厘米见方,杨孔远题。

    吴越烟霞洞石塔题刻

    在烟霞洞内,有7层摩崖浮雕塔,俗称千官塔,高近700厘米。塔旁左右两石壁,列数百人,衣冠整肃,作礼塔状,肩侧刻男女姓氏,此皆当时舍钱之人。塔第5层正面左柱有都指挥使吴延爽名。

    烟霞此地多碑

    在烟霞洞口,高164厘米,宽83厘米,篆书,每字8厘米见方,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甫金涛题。

    周元镛摩崖题记

    在烟霞洞吸江亭东,篆书,每字高10厘米,宽5厘米,民国10年(1921年)周元镛题。

    “烟霞胜境”题刻

    在烟霞洞口上壁,行书,每字30厘米见方,居正书。

    大梁囙摩崖题刻

    在烟霞洞,隶书,每字8厘米见方,自右往左8行,落款壬戌又五月既望后二日。

    “借石”题刻

    在烟霞洞吸江亭旁,隶书,每字高8厘米,宽12厘米,落款为丁巳三月孙浩笔。

    张朝墉摩崖题记

    在烟霞洞,自右往左篆书5行,每字6厘米见方。记雨中看梅花,落款为古历丁巳二月。

    “吸海餐霞”题刻

    在烟霞洞吸江亭边,篆书,每字高20厘米,宽15厘米,落款字迹漫漶。

    “大好湖山”题刻

    在烟霞洞“吸江亭”左,行书,每字17厘米见方,落款字迹漫漶。

    罗浮道子摩崖题记

    在烟霞洞吸江亭西,行书,5行,每字8厘米见方,落款为丁巳夏罗浮道子卫吉堂与岭南老师太偕同晋兄重游于此。

    “象象”题刻

    在烟霞洞右石崖上,“象象”2字,35厘米见方,落款陈志皋题,来丰阳书,甲戌年二月。

    “象鼻峰”题刻

    在烟霞洞右,每字15厘米见方,行书,落款癸未正月九日。

    “佛”题刻

    在南高峰,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景明正书。

    “苍谷”题刻

    在南高峰,南宋时刻,无年月。

    “刘公泉”题刻

    在南高峰,南宋时刻,无年月。

    龙井寺果证大禅师碑铭

    在“秀萃堂”东,碑高169厘米,宽83厘米,清光绪27年(1901年)周跻睿撰,嵩年书。

    “龙井”题刻

    在龙井井前,形如“门”状的太湖石假山上,石高34厘米,宽60厘米。“龙井”2字横书,每字25厘米见方,无落款。

    “小沧浪”刻石

    在龙井旁湖石假山上,隶书,每字15厘米见方,民国18年(1929午)蔡逸如撰,陈天啸书。

    “绿荫深处”题刻

    在龙井距“湖山第一佳”题刻石6米处,自右往左分2行,行书,每字高28厘米,宽20厘米,民国21年(1932年)许令筠题。

    “听涛”题刻

    在龙井井前匍地太湖石上,每字30厘米见方,自右往左,行书,民国24年(1935年)于幼青题。

    “龙井试茗”刻石

    在龙井井上方太湖石假山上,  自右往左,篆书“龙井试茗”4字,每字10厘米见方,无落款。

    “鸟语泉声”刻石

    在龙井井旁太湖石假山上,石高80厘米,宽30厘米,行书,每字16厘米见方,民国29年(1940年)岑敬则、秦颂华、蒋翼乔题。

    “湖山第一佳”刻石

    在龙井“秀萃堂”东面半山腰,自右往左,行书,每字高40厘米,宽22厘米。

    “湖山胜境”刻石

    在龙井“秀萃堂”东南半山腰,自右往左,楷书,每字25厘米见方,其下有自右往左11行字,字迹漫漶不可辨。

    “神运石”刻石

    在龙井泉西,字刻在立峰上,楷书,每字14厘米见方。

    “虎跑泉”题刻

    嵌于虎跑“虎跑泉”石壁间,石高64厘米,宽134厘米,字径40厘米,落款为西蜀谭道一书。

    “滴翠崖”题刻

    嵌于虎跑“虎跑泉”崖壁间,石高60厘米,宽110厘米,隶书,字径25厘米,马一浮书,题款漫漶。

    “虎移泉脉”刻石

    在虎跑“梦虎”雕塑右后山岩上,由高100厘米,宽80厘米4石嵌入崖壁,一字一石,沙孟海书,1983年刻。

    宋观音经碑

    在六和塔壁间,计4列,133行,小楷,董仲永书。碑上还刻有李伯时绘的观音大士小像,旁有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题跋。

    四十二章经刻石

    在六和塔内,嵌于第一层内墙,由42位职官手书,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僧智昙立石。

    六和塔尚书省牒碑

    在六和塔内,高250厘米,宽120厘米,碑刻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和乾道元年(1165年)尚书省牒文。

    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石

    在六和塔内,高160厘米,宽80厘米,嵌于二、三层踏道墙面。经文分32段,后跋语6行,隶书。此经失去一石,故无纪年。但题跋中有六和塔主僧智昙请人写经,疑为南宋时所刻。

    明真武像碑

    在六和塔内一层北面,高154厘米,宽75厘米,碑上线刻真武像及题跋。

    乾隆登开化寺六和塔记碑

    在六和塔北面,碑通高435厘米,宽150厘米。碑阳刻“登开化寺六和塔记”,行书,每字6厘米见方,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书。碑阴和两侧刻乾隆题六和塔诗。

    乾隆题诗碑

    在六和塔西,碑通高265厘米,碑身高185厘米,宽80厘米。碑阳刻弘历题诗1首,行草书5行,每字10厘米见方,无年月。碑阴刻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六和塔诗。

    宋六和塔施主题名碑

    在六和塔上,楷书20行,行字不等,无年月。

    “净宇江天”刻石

    在六和塔前石牌坊上,高45厘米,宽180厘米,刘海粟1980年书。

    “翠谷泻玉”题刻

    在九溪人工瀑布崖壁间,行书,每字35厘米见方,陆俨少书。

    康熙云栖诗碑

    在云栖舒篁阁左侧,碑通高292厘米,碑身高220厘米,宽85厘米。碑阳刻: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题写的云栖诗,每字16厘米见方,行草书;碑阴刻2厘米见方小楷题记,字迹漫漶难辨。

    清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石

    在云栖冲云楼前西墙,共9石,横列嵌于墙间,每石高37厘米,宽105厘米,经文每字1.5厘米见方,楷书,董其昌题签。卷首乾隆御题“香光法宝,永镇云栖”,行书,每字10厘米见方。

    云栖诗碑

    在云栖冲云楼前西墙,共3石,每石高37厘米,宽105厘米,小楷,每字1.5厘米见方。

    宏意大师小像刻石

    在云栖冲云楼前西墙,石高32厘米,宽68厘米。

    瑞真禅师小像  瑞真禅师记  瑞真禅师传略刻石

    在云栖冲云楼前西墙,共3石,每石高32厘米,宽68厘米。

    重修云栖梵径记碑

    在云栖路边,青石碑,高125厘米,宽75厘米,每字8厘米见方,楷书,金新书于1983年。

    吴越武肃王排衙石诗刻

    在将台山顶排衙石上,前刻诗序10行,行书,字径3厘米,诗文多风化漫灭,序后一行仅存“王”字。据《咸淳临安志》记载:“旧传钱武肃王凿山,见怪石排列两行,如从卫拱立趋向,因名排衙石,及刻诗石上即此也。”

    梵天寺经幢

    在梵天寺路西端,旧梵天寺门前。经幢共两座,左幢上刻《大佛顶陀罗尼经》,右幢上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两幢均刻《建幢记》。经文楷书,《建幢记》及题款行书。北宋乾德三年(965年)钱弘俶建。

    “忠实”摩崖石刻

    在胜果寺后,楷书,无题款。据《环宇访碑录》记载:“忠实”2大字,南宋绍兴十七年,高宗御书。

    “胜果”刻石

    在胜果寺殿后石级下,隶书,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王大通书。

    “凤山”摩崖石刻

    在凤凰山顶,楷书,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王大通书。

    元陈天瑞月岩诗刻

    在凤凰山月岩摩崖上,楷书8行,每字6厘米见方,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陈天瑞题。

    浙江省中山纪念林碑

    在凤凰山东南山坡,水泥结构,碑高423厘米,民国17年(1928年)浙江省政府植树运动大会建。

    三茅宁寿观尚书省牒碑

    在七宝山顶、三茅观外摩崖上,字迹已风化,但仍可辨读。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题。

    宋高宗赐刘能真御制诗刻石

    在吴山通玄观,今紫阳小学内。摩崖上,楷书13行,行15字,字径3厘米,诗刻无年月。据《通玄观记》载,此诗刻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宋刘能真创建通玄观记题刻

    在吴山通玄观,今紫阳小学内。隶书7行,行11字,字4.5厘米见方,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刘能真题。明正德三年(1508年)徐彰重修通玄观题跋。字迹已风化漫漶。

    “见沧”题刻

    在吴山宝奎寺,南宋理宗御书,楷书,题刻无年月。

    苏轼宝成院赏牡丹诗刻石

    在吴山宝成寺后,高158厘米,宽68厘米,行书,苏东坡题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明代摹刻。

    麻曷葛刺造像记题刻石

    在吴山宝成寺麻曷葛剌像佛龛内,楷书,元至治二年(1322年)刻石。

    元重修通玄观碑

    在吴山通玄观,今紫阳小学内。楷书,16行,行39字,元至治二年俞真静刻石。

    元萨都刺游紫阳洞诗刻石

    在紫阳山摩崖上,行书,5行,字径10厘米,萨都剌题。

    元张与材重阳庵题刻

    在吴山重阳庵,题字“十方大重庵”,楷书2行,字径33厘米。  “青衣洞天”,楷书,字径20厘米。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题。

    贯云石、虞伯生、张仲举赠道士俞行简诗刻石

    在吴山通玄观(今紫阳小学)鹿泉之右石壁上,字迹漫漶。

    诸天宝阁摩崖石刻

    在三茅观,字迹漫漶。据《成化杭州府志》载,为户部尚书商辂题。

    “第一山”摩崖石刻

    在紫阳山,  “第一山”3个大字,行书直列,米芾书,姜召刻。原刻在安徽省,此处为明万历间(1573——1619年)摹刻。

    “岁寒松竹”刻石

    在吴山宝成寺后,明代吴东升书。

    浙江体育会摩崖题石刻

    在云居山圣水寺后,摩崖高约4米,翼展宽约15米,上刻行书“云山万古’,4个大字和题记,民国元年(1912年)吕公望记,叶颂清书。

    “吴山第一峰”刻石

    在七宝山顶、三茅宁寿观院前,无题款。

    “宋樟”题刻

    在吴山极目阁南,青石嵌于大樟树下一组界石上,石高55厘米,宽95厘米,自右往左隶书2字,每字32厘米见方,韩登安题。

    杭郡重修礼拜寺记碑

    在凤凰寺,碑高205厘米,宽77厘米,刻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

    重修真教寺碑

    在凤凰寺,碑高226厘米,宽88厘米,刻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

    真教寺碑记

    在凤凰寺,碑高211厘米,宽102厘米,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

    重修真教寺碑记

    在凤凰寺,碑高61厘米,宽144厘米,刻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

    众乡老捐资芳名碑

    在凤凰寺,碑高68厘米,宽144厘米,刻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

    重修真教寺碑记

    在凤凰寺,碑高225厘米,宽92厘米,刻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碑额为阿拉伯文,碑文为汉字。

    重修胡庆余堂店屋记碑

    在大井巷胡庆余堂药店内,碑身高87厘米,宽65厘米,1984年西泠郭仲选撰并书。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碑 (宋代) 存径山寺

    径山寺历代祖师碑 (元代) 存径山寺钟楼

    余杭县肇建启圣祠记 (明代) 存余杭镇中学

    海云洞摩崖石刻 (明、清题刻) 存超山海云洞

    禁白役乱收竹税碑 (清康熙年间) 存安溪乡政府

    禁掘毛笋碑    (清康熙年间)    存百丈乡里半山路亭壁间

    禁烧炭碑    (清乾隆年间)    存临平山公园

    免税御碑    (清乾隆年间)    存塘栖镇广济桥东北

    题大涤洞五言诗碑    (清乾隆年间)    存大涤洞天

    疏浚临平长安河道碑记    (清代)    存余杭文物管理委员会

    重修桂芳桥记碑    (清道光十九年)    存余杭文物管理委员会

    疏浚上塘河碑记    (清同治十一年)    存余杭文物管理委员会

    栖溪讲舍碑    (清光绪年间)    存塘栖第二中学

    吴昌硕墓志铭    (民国17年)    存超山吴昌硕纪念馆

    吴昌硕墓表    (民国21年)    存超山吴昌硕墓

    宋梅图刻石    (复制)    存余杭文物管理委员会

    缶庐讲艺图刻石    (复制)    存超山吴昌硕纪念馆

    饥看天图刻石    (复制)    存超山吴昌硕纪念馆

    黄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民国29年)    存黄湖镇镇政府

    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    (元大德三年)    存湘湖师范校内

    古浴美施碑    (明万历年间)    存施家渡西北

    新坝石牌坊刻石    (清雍正八年)    存义桥镇新坝村

    “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  (清道光二十一年)  存所前乡三泉王村

    保葛壮节公之墓”碑

    葛云飞故里表刻石    (民国27年)    存进化乡山头埠村

    白龙寺重建碑记刻石    存瓜沥镇白龙寺

    古梦笔桥诗碑    (1984年)    存城厢镇江寺桥畔

    李成虎烈士生平简介石碑    (1984年)    存衙前村李成虎烈士墓侧

    宋儒范氏心箴碑    (明代)    存新登中学圣园碑林

    程子动箴碑    (明嘉靖六年)    存新登中学圣园碑林

    观音堂记碑    (明嘉靖年间)    存新登中学圣园碑林

    鸡鸣山记碑    (明万历年间)    存新登中学圣园碑林

    南京工部右侍郎双江方公墓志铭  (约明万历十二年)  存新登中学圣园碑林

    方廉墓恩荣碑    (约明万历十二年)  存新登中学圣园碑林

    学山碑记    (约清康熙七年至十四年)存新登中学圣园碑林

    礼部尚书董邦达墓御制碑文  (清乾隆三十四年)  存三山镇新店后山董邦达墓前

    为禁止殷户作地保庄长以除民害事碑    (清嘉庆五年)    存常安镇大田村三师庙内

    文华殿大学士董诰墓志铭墓前    (嘉庆二十三年)    存三山镇蛇浦村凌家山董诰墓前

    瓜桥埠集善亭碑    (光绪二十六年)    存场口镇王洲瓜江村

    俞君晓南遗命捐资筑堤纪念碑铭    (民国23年)    存富阳镇南门埠

    陆军七十九师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    (民国30年)    存常山镇六石坎村

    郁曼陀先生血衣冢志铭    (民国36年)    存富阳镇鹳山双烈园

    寒泉石刻    (宋熙宁四年)    存万市镇冷水坑庵头山

    蜕龙洞石刻    (宋熙宁二年)    存胥口镇灵苑村北

    螺潭石刻    (明成化元年)    存湖源乡坑口村

    桂泉石刻    (清顺治年间)    存新登镇铜锣湾石塔山西麓

    灵隐洞石刻    (清道光三年)    存万市镇洞山村灵隐山

    小坞坑石刻    (清咸丰四年)    存富阳镇新民村小坞坑

    “紫竹林”石匾    (唐贞观八年)    存桐君山

    桐君山摩崖石刻    (唐代至民国初年)  存桐君山

    杨家洞石刻    (唐代)    存毕浦乡杨家门

    阆仙洞摩崖石刻    (南宋至明代)    存桐君乡阆仙洞

    敕赐义民何克澄输粟免差碑记    (明天顺三年)    存桐君山

    分水县戒石铭    (明嘉靖十八年)    存分水镇分水招待所

    晓喻愚民碑    (明嘉靖三十三年)  存分水镇分水招待所

    汪公修学碑记    (明嘉靖四十三年)  存桐庐中学内

    抚按酌定赋役规则碑    (明万历十五年)    存桐君山

    示禁木排装载柴薪碑    (清乾隆四十一年)  存桐君山

    重修儒学碑记    (清代)    存分水镇分水招待所

    功臣山摩崖石刻    (北宋至1984年)    存功臣山

    苏轼“九折岩”题刻    (北宋)    存玲珑山

    普庆寺石塔题刻    (元至治三年)    存横畈镇湖山村

    建李公去思碑    (明隆庆元年)    存昌化南屏公园

    重立苏东坡先生遗像记    (明万历十三年)    存玲珑山卧龙寺

    宋邑帅公祠碑记    (明万历三十三年)  存昌化南屏公园

    “苍鳞”题刻    (明万历年间)    存玲珑山

    天下奇观刻石    (清顺治年间)    存西天目山仙人顶

    蜀苏杨二公像赞    (清康熙元年)    存玲珑山卧龙寺

    “送瀑岩”题刻    (清康熙年间)    存玲珑山

    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塔铭    (清康熙年间)    存西天目东坞庵塔院

    大觉国师塔铭    (清康熙年间)    存西天目东坞庵塔院

    峻极禅师塔铭    (清乾隆年间)    存西天目山五里亭后塔院

    苏轼像碑    (清乾隆五十五年)  存玲珑山卧龙寺

    钱武肃王墓碑    (清道光十二年)    存钱王陵园

    茶会碑    (清道光十六年)    存太阳镇文化站

    勒石永禁碑    (清同治九年)    存昌化南屏公园

    千秋关关门石匾    (清咸丰三年)    存横路乡千秋岭

    内隐塔碑    (民国4年)    存玲珑山卧龙寺

    醉眠石刻石    (民国17年)    存玲珑山

    “龙潭”题刻    (民国20年)    存西天目乡西关石壁

    玲珑胜境刻石    (民国22年)    存玲珑山

    邹子侃烈士墓碑    (民国22年)    存临天乡邹子侃烈士墓前

    “留椿屋”题刻    (民国23年)    存西天日山“留椿屋”门楼

    德泽长存刻石    (民国27年)    存玲珑山

    第三战区挺进第一纵队誓师碑铭    (民国28年)    存昌化南屏公园

    忠烈祠奠基碑    (民国29年)    存天目山管理局

    浙西忠烈祠碑铭    (民国31年)    存天目山管理局

    聚训堂记碑    (民国31年)    存天目山管理局

    郁曼陀先生传碑    (民国31年)    存天目山管理局

    昌化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民国34年)    存昌化南屏公园

    昱岭关匾额及楹联刻石    (民国时期)    存顺溪乡昱岭

    赵尔春烈士纪念碑    (1971年)    存紫水乡麻车埠大桥西

    婆留井刻石    (1983年)    存功臣山钱坞垄

    灵栖洞宋元题刻    (宋、元)    存灵栖洞

    明刘基“石壁”题刻    (明洪武年间)    存棋枰山

    镇压矿工告示碑    (明嘉靖年间)    存建德文化馆

    裁九姓渔课并改贱为良碑    (清同治五年)    断片两块存建德文化馆

    烈士包宗经之墓碑    (民国元年)    存建德文化馆

    白沙桥碑记    (1962年)    存白沙桥畔

    乌龙山电视转播台碑记    (1982年)    存乌龙山

    灵栖洞天拓建记    (1984年)    存灵栖洞

    洪铜山坞里坑石刻题记    (元至元年间)    存铜山乡铜矿遗址

    镇压矿工斗争告示碑    (明嘉靖四十五年)  存淳安县文管委

    募成华表纪念碑    (明万历廿九年)    存汾口乡琅琯塔

    重修方仙翁祠记碑    (明代)    存光昌乡富山村

    余四山墓道刻石    (明代)    存界川乡龙门村

    节孝坊刻石    (清代)    存浪川乡洪家村

    瀛山书院得源亭刻石    (明至民国)    存郭村乡瀛山书院遗址

    郭沫若方腊洞题词石碑    (1964年)    存妙石乡洞源村

    白马烈士纪念碑    (1984年)    存白马乡余村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