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当代英雄最新章节!

    书架上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好像是本薄薄的不起眼的小书;文学发展史上的《当代英雄》,却是"高耸在当代文学沙漠上"的"茕独的金字塔";"这样的长篇小说,在任何一国的文学中都会是一个重要现象"(别林斯基语).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为之倾倒,说"假若莱蒙托夫尚在,那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就显得多余了."语言大师契诃夫为之倾倒,竟说他恨不得"像中学生们那样分析......分析各个句子,分析各个句子成分......恨不得那样学习写作."

    小说中故事赖以开展的高加索的山山水水写得那么美,小说的朋友别林斯基赞它如诗,是对"富有诗意的地方的最富诗意,同时又是最正确的描写";小说的"公开敌人"舍威廖夫也称赞它,说它如画,画得"情趣高雅",不图艳丽.俄罗斯一代画师列宾,则因诗人莱蒙托夫让小说中的城市"沐浴着一层奇特的光华"而无限陶醉.也许正因为一处处悬崖深谷,山溪海浪,明月晨曦,狂飚暴雪无不动人魂魄,一旦置身其中,便"万般宠辱得失,统统置于脑后",而山人车夫,军旅市民,以及社交界的达官贵妇,即便芸芸众生,也显一方风土人情,所以故事讲述人才有资格说:"我写的不是小说,而是游记".不过他虽言之无愧,但谁也不会以此断定作品的体裁.书中比自然风光写得还要出色的是人,是足迹遍及山坳水泮,军营市井的形象出众的主人公们,所以作品恰恰不是游记,而是美得如诗如画,结构微妙.跷蹊,艺术形象卓尔不群的长篇小说.

    小说结构表面看似乎一目了然:以故事讲述人(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穿联着五个故事......他从同路人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口中听到的第一个故事《贝拉》,随后在客栈中他亲身经历的第二个故事《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这个故事快结束时,他得到了"毕巧林记事簿",里面记着第三.四.五个故事,即《塔曼》.《梅丽郡主》.《宿命论者》.他给"记事簿"加了个序,把它献给了读者.我们依次阅读,似乎先来后到,顺藤摸瓜,故事前前后后就是这样发生的.

    其实不然.首先,既然是在第二个故事快结束时得到的现成的"记事簿",那么里面记的三个故事就应该是前此的往事.其次,《宿命论者》临结束前,毕巧林有段回忆:"回到要塞后,我对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目击的一切......"可见他当时正在要塞任职,《宿命论者》与《贝拉》两个故事交叉错杂,当在同一时.再次,《梅丽郡主》中毕巧林也有一段回忆:"我在N要塞已有一个半月......我将继续写我的记事,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把它断得七零八碎".这里"记"的什么"事"?记的是决斗前夜他心猿意马的胡思乱想.我们明白了:《梅丽郡主》是他在N要塞边忆边记的旧事;又因是决斗"第二天早晨"调赴要塞的,所以至今恰好一月又半.最后,既然《塔曼》先"记"簿中,它想必也最先发生.正是小说中游离于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外,不大引人注意的这些插白式的寥寥数语,像一个不肯抛头露面的向导一样,指引我们摸清了小说中迷津般的结构网络,实情是:年轻军官毕巧林因事来到塔曼,搅乱了走私者"宁静的生活",自己也几乎被溺入海底;随后他到矿泉疗养区,发生了与梅丽.维拉.葛鲁希尼茨基的纠葛恩仇;决斗次日,他辞梅丽,赴要塞,在那里引发了山间少女贝拉的悲剧;此间偶然涉足左翼阵地,经历了乌里奇中尉"阳寿"的终结.然后由要塞赴E团,由E团去彼得堡,这都一笔带过,在由彼得堡赴波斯途中,与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客栈重逢,即第二个故事的情节.后由波斯归国殒命,作者要发表"毕巧林记事簿",为其加了序言.全书的序,则是小说二版时对人指摘的答复与感言.

    全书的故事讲述人"我"是作者,"毕巧林记事簿"的讲述人是毕巧林,作者藉里面的序把他介绍给读者后,自己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各个故事中,结构最复杂的要属《贝拉》.里面的故事讲述人......作者时现时隐,一任另一个故事讲述人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回忆往事,他则屈作一位听众.现在当他把自己的《贝拉》讲给读者听时,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则只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他的回忆,是套在作者回忆之中的一段回忆,他讲的贝拉的故事,只是作者的《贝拉》的故事的主体.小说中的五个故事都各有相对的独立性,《贝拉》.《宿命论者》和《塔曼》还都单独发表过.但它们又都由一个总的故事讲述人作者的回忆,联结成一个整体.比这根情节线索更强有力的粘合剂则是:几个故事都在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塑造着同一个人......当代英雄毕巧林.读书时,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贝拉》中听了朴实可信的老兵回忆的.他昔日与之朝夕相处的毕巧林;在《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中,拂去岁月尘埃,驱散语言转述的薄雾,我们亲自目睹了眼前的.现今的毕巧林;《塔曼》.《梅丽郡主》.《宿命论者》中,又听到了毕巧林对他生前所作所为,所思所虑的自白.这样一来,主人公的过去.现在和由此预示的未来,其貌,其人,其心,就都大白于读者面前了.作家不以主人公的生平为序,而将五个故事巧作安排,良苦用心也正在于此.

    "我发现,人的外貌和他的心灵之间,向来都有一种奇怪的关系;似乎人体任何一部分一旦丧失,心灵就会失去感情."这话出自毕巧林之口,却表露了作家的心迹,所以他十分注意外貌的刻画.尤其是眼睛,作者更是在心,因为,如毕巧林说的,"从一副没有眼睛的脸上我能看出什么呢?"不是眼大眼小,睫长眉短,而是注重眼神.而且不只是客观描写,还要伴以"评头品足".毕巧林看人是这样,作家看他也是这样.毕巧林的眼睛,也许天下仅此一双:"当他笑时,这双眼睛却不笑".在这种客观描写后面,附以抽象的评论:"或意味着心狠手毒,或显现了久埋心中的忧伤".在"透过半掩半露的睫毛,发出一种磷火的反光"后,附之以"不是心情激动或沉于幻想的反映:因为它""宛若光滑钢板所折射出来的那种反光,耀眼,却冰冷".这双眼睛如此"怪异",若无这些解释性的点评,定因不可思议而掩卷即忘,而有此评品,则忽感茅塞顿开:天下竟有这样的眼睛!惊愕之后,永难忘却.莱蒙托夫笔下这位主人公容貌之"怪异",也许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的米娘之貌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撞钟人之丑陋一样,都能给人们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毕巧林这种外貌的"怪异",又与这个"心灵残废者"的内心世界恰好相合.

    他的心灵怎样?毕巧林有段自白:"我是一个除了女人在尘世上什么都不爱的人,......我是一个时刻准备为她们牺牲自己安宁.功名.生命的人."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在狂热追求贝拉的日子里的所作所为正是如此.然而为了他,梅丽红颜憔悴,声誉扫地而一无所得,维拉重病在身,已不久于人世,贝拉更是久受冷落之后惨死于芳龄.看来,他不是女人们的福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