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最新章节!

    (一)西方之社会事业家、发明家型

    (二)西方之学者型

    (三)西方之文学家、艺术家型

    (四)西方之军事家、政治家、社会改造家型

    (五)西方宗教人格型

    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中国艺术、中国文学,固可表现中国人生,然中国社会文化中所表现之中国人生乃平面的、现实的,中国文学、艺术中所表现之中国人生,则大多只为欣赏的、想象的,或内在于心灵境界中的。真能在具体现实之世界,而表现中国人所向往之人生理想者,仍当求之于在中国历史中,实际上曾出现,而为人所崇敬之人格。唯由中国社会所崇敬之人格,可见中国人生之理想的超越性,与现实的存在性之结合,而显示中国之人生之真价值意义所在。故今别论中国之人格世界为一章。唯吾人论中国人格世界,拟将先论西洋之人格世界中一般人所崇敬之人物之精神,以资对照。

    吾尝综括西方人所崇敬之人物,主要者为五类型:

    一、为社会事业家、发明家型。

    二、为学者型。

    三、为文学家、艺术家型。

    四、为军事家、政治家、社会改造家型。

    五、为宗教人格型。

    (一)西方之社会事业家、发明家型

    我所谓社会的事业家型、发明家型,即如爱迪生、瓦特,与美国此数十年一般社会所崇敬之事业家或成功者,如钢铁大王、煤油大王之类。吾人必须承认,在近代工商业文明下,此种人物,实乃一般社会所崇敬者。如马腾所著励志哲学、成功哲学等书,所以销行最众,即由其以此种成功者为典型之人物之故。此种人物,亦不能谓其无一种精神生活,而唯是一好名好利之徒。中国人之恒看不起此类人物,正表示中国文化精神与人生理想之为另一种。此种人物之精神生活,吾以为乃一种纯理智与意志力之结合。西洋儿童所读之鲁滨逊漂流记中之鲁滨逊,即以一人而表现此种精神于荒岛之中。西方近代之社会事业家,即移此精神于社会,以创发社会之事业。此种人物在社会之目标,实至为简单,即求一种事业之成功。事业之成功,即人之理想之实现于现实世界,并不断扩充其实现之范围。此中赖一种意志,即于一切违此理想之事物,皆如水来土掩,兵至将迎,求有以克服之。于一切事物,凡可作实现此理想之材料条件者,均求所以利用之。于一切与此理想不相干之事物,均漠视之,视若不存在,而不以扰心。并处处警觉事业上一切可能的伤害之来,加以预防,此之谓一种纯理智与意志力之集合。此种人物,乃本质上求断绝一切情感者。故能不畏失败之痛苦,于一切失败,均只视若一种待应付之事实,不生任何之感慨,亦不抱任何意外幸运之幻想。当幸运来临时,亦不动特别之欣喜感情,只视之为求进一步成功之凭藉。此种人物之一切活动,均自觉的凭一手段,以达一目的。一切理智,均用于"求知手段与目的间"的或顺或逆的因果关系。然当其用手段,亦能全部精神注在手段上。故其全部人生中,亦能处处感充实而无空虚。当彼死时,在其遗嘱中,亦可将其事业财产全部,捐献他人或社会,而不必留之于其子孙。然当其在未死以前,彼必须以其意志,贯彻于其事业,不容任何人之侵犯其许可权。此种人物之人格之本质如是,读者可多读此类人物之传记以知之。此种人物,即西洋近代之工业精神,或征服自然以製造生产事物、增加财富之精神之体现者。此种人物,实是为製造而製造、为生产而生产、为增加财富而增加财富。其极端功利之追求中,亦有一超功利之精神,此为西方功利主义哲学家所不了解者。此种精神为求开展的、创造的,而非收摄的、享受的。此精神亦可谓远源于犹太人之商业精神。然犹太人之商业精神,犹偏于聚敛财富方面。此种精神,则为前进的、追求的,而表示一更高之精神者。人由此种精神,可以使其生命之精力,心灵中之理想与意志力,均全部用于事业,而客观化于事业之中。由此而使其人生有一安顿交代。此种精神,直接不属于利他或利己、博爱或自私之范畴,因其可不照顾他人之情感,而只以他人之需要为促进其事业开展之手段。故非真是利他的、博爱的。然有此精神者,亦视其自己之精力、时间、精神,同为其事业之一手段。只向前看事业之可能开展之前途,而不回顾自己之所得,而于此中感一矜喜或满足。故亦不能说之为利己的、自私的。唯此种精神所成之事业,可满足他人之需要,故有其利他或利社会的价值。由此精神,可使其全部自我客观化于事业,使人生有一安顿或交代,故又有对己之价值。

    (二)西方之学者型

    第二种西方所崇敬之人格之形态,吾称之为学者型。西方学者型,异于社会事业家型,在其恒趋向于纯粹理智、理性之生活。不仅淡忘一般人所共有之情感生活,且常根本缺乏对环境之意志性的活动。一般人之情感生活,主要在家庭。而西方之过去之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则多不结婚。德人赫兹保格著哲学家心理,统计西方三十个大哲学家,不婚者占其半,婚而不满意者,又约占其半之一半。如希腊大哲柏拉图即未婚,苏格拉底则婚而同于未婚者。伊辟鸠鲁派并言智者必不可婚。近世大哲如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沙、洛克、康得、尼采、叔本华,亦不结婚。赫氏又谓西方大哲之友谊生活亦缺乏。西方大科学家如牛顿、盖略雷亦不结婚。一般科学家之友谊,亦多隻为学问上的,而非生活上的或感情上的。而西方大哲与大科学家,皆不特同缺乏应付环境之现实能力,亦且皆不善于处理其财物与日常生活之事务,故多有种种日常生活中之笑话。如希腊最早之一科学家兼哲学家 thales ,即曾仰视天象而身落井中,以致见讥。传说又谓当时人讥哲学无用, thales 乃根据天象,预测来年之荒歉,大购穀物,至明年大获利,以证明哲学未尝无用,哲学家未尝不能处理日常生活云。然此故事,仍反映西洋人最初对哲学家之观感,即以之为不能处理日常生活之事务者。希腊几何学家阿基米德之一故事,即为当罗马人兵临城下,直入其屋,彼犹在画图,见兵来乃曰:"你们不要弄坏我的图画",至见杀。此外关于牛顿的故事,则有以表为鸡蛋而煮之,及造大小两洞,以容二猫出入之故事。今之爱因斯坦,尝以银行支票作便条。凡此类西方学者之故事,多不胜举。其成为美谈,皆表示西方人以为大哲学家、科学家,理当不能处理现实事务,与日常生活者。西方之大哲学家、科学家亦确能冥心孤往,以虚怀探求无限之真理。如苏格拉底之自认一无所知,牛顿之至晚年犹曰吾之一生只为真理大海边拾蚌壳之小孩。西方学者之以一生之全部精力,置于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其一生之事业,即在其著作与研究报告之中。其全部人格精神,亦客观化于其著作研究报告之中。故有人约见斯宾塞,而斯宾塞即答之曰,吾心灵之最高产物,皆在著作之中,唯留渣滓以为日常交谈之用,遂不赴约。西方大哲如康得,虽生活尚属严肃,如舍其著作,则其精神之伟大处,亦不可见。如黑格尔、培根,则生活尤似庸俗。叔本华平生处处是计较,其生命之精采,亦皆唯表现于著作。此种将人格精采全客观化于著作中,而生活成渣滓,亦非中国人之所能欣赏,亦常不能加以理解者。唯平心而论,此处吾人正当取黑格尔之言,谓一人之所是,即当自其一切表现中见。著作为人精神之表现,则著作中之伟大,至少亦即见其人精神之伟大。人之精采表现于著作者多,则生活上之缺精采,亦可得失互相补偿,不能徒悬言行不一之标准以责之。说零碎之言不须精神,必行之乃见精神。至于系统之学术著作,则其成就本身,即赖一持续之精神。人无伟大之精神生活之体验,如黑格尔,亦决不能有黑格尔之著作,不能只以其外表生活之庸俗,而以著作为其人以外之事也。夫然,故吾人必须肯定西方学者之穷老尽气,而一生惟以著作为事,亦即所以成就其人格。此种客观化其精神于著作之精神本身,亦自有其价值,而未可厚非。当吾人从事以文字客观化吾人之思想,或将观察实验后之研究,写成著作或研究报告时,吾人所用之文字,乃一客观公共之表意符号,此符号与其运用之规则,乃人类客观文化之一内容,亦即人类之客观精神之表现。故吾人用此文字,以达吾人思想时,吾人之精神即参与一客观精神之表现,而受其规定。吾用一文字以表意,不能随意乱用。吾之增加或引申一文字之新意,亦须依此字之原意为一基础,使人可以逐渐了解。是吾之用文字以表现吾人之思想,显吾人之主观精神,吾即自愿受一客观精神之规定,吾即显一"尊重客观精神"之精神,与"自己主宰自己精神之如何表现,以求成就自己主观精神或人格于超越于我之客观精神或客观文化世界中"之精神也。

    (三)西方之文学家、艺术家型

    西方之典型文学、艺术家,异于学者型者,在不尚理智或理性,而宗尚情感与想像。艺术家以色声相貌,表现其想像情感。文学家以文字符号,表现其想像情感。吾人早已言,西方文学艺术皆喜表现一超越现实而一往向上企慕向往之情。此同时亦即是西方艺术家、文学家之人格之反映。吾人读西方近代大音乐家,如贝多芬、萧邦、莫札特、舒伯特,大雕刻家如罗丹、米盖朗基罗,文学家中如意之但丁,英之拜伦、约翰生,法之卢梭,德之歌德,俄之托尔斯泰等之传记,皆可知彼等之一生行为,恒充满跌宕起伏之波澜,充满各种激荡、鼓动、追求、幻灭、冒险、愤恨、哀怨、悲壮、狂欢、忏悔、祈求,各种之情感。其精神之在世间,或如惊涛之拍岸,或如鹰隼之搏击,或如宾士于峻岭悬崖,或如挣扎于网罟陷阱,忽而青天霹雳,忽而四望阴霾,忽而上摩霄汉,忽而下沉地狱。彼等人格,或为音乐家,或为画家,或为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然其一生行为与生活,皆只宜谱于一音乐,而不宜绘为一画面。有小说之趣味,而缺散文之疏朗。可以戏剧加以表现,而不宜只以一诗歌加以咏叹。故其人格之价值,皆表现其能超拔现实,而不断企慕向往一前面之理想之历程。

    吾尝试分西方文学家、艺术家所超越之现实,与所企慕理想之类型,盖有多类。大约西方文学、艺术家之人生理想,最初几无不寄託于爱情。为爱情而不顾社会之非笑,不顾家庭之阻止,不问自己之是否有被爱于彼美之条件,与其事之是否可能。而凡此所不顾忌而不问之处,亦可谓其所超越之现实。而文学家与艺术家之人生理想,所以寄託于爱情者,盖以异性非只可满足人之生物本能,且可使人之向外驰求追逐之精神,得一安息平静或和谐。异性之身体,表现感觉的美,而其心灵与精神,即寓于此身体之后。故人之爱异性之事,亦即求人之透过感觉界,以接触对方心灵界、精神界之事。在恋爱中,对方之心,对我正如一彼界与天国,故吾人承认恋爱有引发人之精神上升之价值。唯恋爱中毕竟有对方之感觉界之身体,为吾人依生物本能所欲与之结合者。此即使恋爱之精神价值不纯粹。失恋则可使吾人之精神,知对方之现实身体,不能与我有现实之接触。而超越现实接触之想念,便使吾人之精神提高,至一更高之境界。由是而有但丁式之爱情。此爱情之对象,纯为一种想像境、理想境。故此种爱彼美之心,即通于爱一切美之心,而可超越对异性之美之爱,,以及于对一切美善神圣之爱,此即成柏拉图式之爱情。此爱情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