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最新章节!

    圣教理证

    救世壹千八百五十二年

    鉴牧任斯德范订校梓

    圣教理证题解

    《圣教理证》作于1852年,由鉴牧任斯德范编著,并作《圣教理证小引》(一)。1863年,鉴牧胡类斯重订校梓,作《圣教理证小引》(二)。今底本,共122面,藏在法国巴黎郊区所在尚蒂宜耶稣会图书馆(Bibliothèque des Fontaines)。

    《圣教理证》是一本较为全面的近代天主教护教资料汇编,编者有见于教友们“书理浅薄,不能回答外教之驳问,卒至辞穷理遁,致玷圣教之英名,惹外教人之耻笑。”因此,“博采诸书中最浅近之词,辑成一编,名《圣教理证》,以为对答外教素常之问,以服其心,解其疑,免其毁谤,而或引其奉教也。”

    本书内容大致围绕天主、天主教与儒教、天主教与儒教礼俗、天堂地狱、魔鬼、天主公义、天主教诫命、天主教与风俗迷信、天主教与偶像崇拜、天主教的礼仪制度,劝人信教等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以理为准,“既要辨驳,必以义理为天秤。理是则是,理非则非,不可蛮言,强词夺理。”并且,在辨驳讨论中,先问后答,以免对话“不中其意”,而使对话中止,使人“不能闻圣教真理。”其目的在于“俾谈道者,得以助其对答辨论;且俾听者,醒悟迷津,不敢强词夺理,自然心悦诚服,回心向善,返本追源。”使万民得今世安生,神灵获后世永福。

    圣教理证目录

    圣教理证题解 387

    圣教理证目录 388

    圣教理证小引(一) 398

    一、《圣教理证》的写作动机和目的 398

    二、《圣教理证》写作的原则及方法 398

    三、《圣教理证》写作的意义 398

    圣教理证小引(二) 400

    、《圣教理证》的写作动机 400

    二、《圣教理证》的作者及写作目的 400

    三、《圣教理证》的再版及修订 400

    第一节 论“天主”二字之解 401

    一、天主的永能神性 401

    二、天主存在的证明 401

    第二节 论天主全能、全知、全善 401

    一、天主全能 401

    二、天主全知 401

    三、天主全善 401

    第三节 论天主为何生人有恶 402

    一、 天主赋人善性 402

    二、天主赐人自主之权 402

    三、人自己作恶 402

    第四节 论为何天主生猛兽害人 402

    一、猛兽与人有善也有益 402

    二、天主造猛兽以显其全能 402

    三、天主生恶兽以责人罪恶 402

    第五节 论一主难以管天地万物 403

    一、以国、家、身证天主至尊无对 403

    二、以天地、四时证天主至尊无对 403

    第六节 论天主从谁而生 403

    一、天主无始而为万有之始 403

    二、以数字、树木、人类证天主无始 403

    第七节 论何谓天主无终 404

    一、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 404

    二、天主无始无终、无生无死 404

    第八节 论何人看见天主 404

    一、天主无形像、不能看见 404

    二、以儒家经典证明天主存在 404

    三、以理推论天主存在 404

    四、不可因眼不见而怀疑天主 404

    第九节 论《四书》、《五经》内未有天主之名 404

    一、“天主”即《四书》《五经》所言之“上帝” 404

    二、老君、玉皇、真武不是天主 404

    三、《四书》、《五经》敬畏上帝 404

    第十节 论为何从儒教不足,必该从天主之教 404

    一、儒者真义 404

    二、今之儒者非真儒 404

    三、从天主教者乃真儒 404

    第十一节 论为何不敬孔子 404

    一、孔子教人事天 404

    二、孔子非天主 404

    三、敬孔子者当敬天主 404

    四、不敬天主即得罪孔子 404

    第十二节 论为何不敬祖宗 404

    一、 敬天主即敬祖宗 404

    二、慎终追远则当敬天主 404

    三、敬祖宗之礼,虚假无益 404

    第十三节 论烧钱纸之妄 404

    一、 纸钱不能变真钱 404

    二、银钱不能邀赏罚 404

    三、死后不需用金钱 404

    四、烧纸不合圣人言 404

    五、不烧纸亦非不孝 404

    六、烧纸却是不孝 404

    七、烧纸无益于亡魂 404

    八、银钱于灵魂无用 404

    九、烧纸敬祖宗不能求福 404

    第十四节 论不拜死尸 404

    一、父母生时,子女可以叩拜 404

    二、父母死后,拜之无益 404

    第十五节 论天堂地狱 404

    一、以经典证明有天堂 404

    二、以有天堂可推论有地狱 404

    第十六节 论魂有三等 404

    一、灵魂的种类和性质 404

    二、灵魂不灭的证明 404

    第十七节 论神人鬼三样 404

    一、神 404

    二、鬼 404

    三、使神 404

    四、人 404

    第十八节 论为何天主准魔鬼出世害人 404

    一、 天主许鬼出世刑恶炼善 404

    二、魔出世为偕人同入地狱 404

    三、天主赋人自主之权 404

    四、天主亦禁为恶者 404

    第十九节 论魔鬼害人之故 404

    一、魔鬼受天主之罚 404

    二、善人将得天堂永福 404

    三、魔鬼因妒人而害人 404

    第二十节 论天主公义何在 404

    一、善赏恶罚自然之理 404

    二、赏善罚恶不全在今世 404

    三、真善真恶无人能认明 404

    四、天主报恶罚罪 404

    五、天主罚善报福 404

    第二十一节 论天主为何不罚恶人,为报善人之仇 404

    一、天主望恶人悔改 404

    二、恶人也与善人有益 404

    三、天主立刻尽罚恶人之弊 404

    第二十二节 论为何天主不均分财帛于人 404

    一、天主生人有贫有富 404

    二、只生富人无以度生命 404

    三、只生穷人无以养生命 404

    四、天主生人有贵有贱 404

    第二十三节 论为何称天主教为圣教 404

    第二十四节 论奉教人守何诫 404

    一、释天主十诫 404

    二、十诫可归为两端 404

    三、守诫受报犯诫受罚 404

    第二十五节 论守诫之人少 404

    一、教之邪正不在奉教之人 404

    二、不可因冒名之徒责圣教 404

    三、受刑之人少有奉教之人 404

    四、娼妓之妇少有奉教之妇 404

    第二十六节 论为何帝王不遵圣教 404

    一、教之真假不在上行下效 404

    二、教之从违不因帝王遵贬 404

    三、中国天主教兴哀 404

    第二十七节 论不可言外国之教不当从 404

    一、惟真道是遵 404

    二、洋货亦可用 404

    三、可尊佛而弃天主 404

    第二十八节 论异端 404

    第二十九节 论“贴神字”与“五字牌”之伪 404

    一、书“天地”于堂不如敬天主 404

    二、书“君”于堂不如敬君 404

    三、书“亲”于堂不如尽孝道 404

    四、书“师”于堂不如效其善行 404

    五、五字牌非属正道 404

    第三十节 论风水 404

    一、俗人看风水之意 404

    二、奉教人看风水之意 404

    三、以圣贤经典证风水之妄 404

    四、堪舆师少有富贵 404

    五、以古今世事证风水之妄 404

    第三十一节 论择日 404

    一、以世事证择日之妄 404

    二、祸福与日子无干 404

    第三十二节 论算命 404

    一、算命的由来 404

    二、以世事证算命之妄 404

    三、以《中庸》证算命之妄 404

    四、请瞎子算命荒唐可笑 404

    第三十三节 论相面 404

    一、相面不足以知命运 404

    二、面貌相而善凶不同 404

    三、相面可知性情、病情 404

    四、相面不足以知其吉凶 404

    第三十四节 论占卦、求签、测字 404

    一、卦签、测字是瞎蒙误撞 404

    二、以圣贤之语证占卦无用 404

    三、以商人损益证测字无用 404

    四、测字者自欺欺人 404

    第三十五节 论神祇菩萨 404

    一、敬天地日月星辰为主之妄 404

    二、敬死过之人为主也当辨明 404

    第三十六节 论帝王无封神之权 404

    一、帝王不能封神 404

    二、帝王不能掌管风雨 404

    三、以改朝换代证帝王无封神之权 404

    第三十七节 论佛 404

    一、佛之身世生死 404

    二、佛非天地之主 404

    三、圣贤辟佛非佛 404

    四、事佛拜佛无益 404

    第三十八节 论轮回托生 404

    一、轮回托生不近情理 404

    二、轮回托生的荒谬 404

    三、天竺并非乐土 404

    第三十九节 论老君或老聃 404

    一、老子其人 404

    二、老子迷信的由来 404

    三、韩文公斥其邪说 404

    第四十节 论玉皇 404

    一、玉皇其人 404

    二、玉皇迷信的由来 404

    三、以徽宗被掳证玉皇之妄 404

    第四十一节 论观音 404

    一、并无观音其人 404

    二、观音的传说 404

    三、行邪之女为神之荒唐 404

    四、观音迷信错愚不堪 404

    第四十二节 论梓潼 404

    一、梓潼其人 404

    二、梓潼迷信的由来 404

    三、梓潼迷信之妄 404

    第四十三节 论真武 404

    一、真武其人之死 404

    二、真武迷信由来 404

    三、以崇祯之死证真武之妄 404

    第四十四节 论天妃或天后 404

    一、天妃其人其事 404

    二、天妃迷信的由来 404

    三、生死不在天后 404

    第四十五节 论城隍 404

    一、城隍非人名 404

    二、城隍迷信的由来 404

    三、迷信城隍可笑可悯 404

    第四十六节 论萧公 404

    一、萧公其人其事 404

    二、萧公迷信由来 404

    三、萧公迷信辟妄 404

    第四十七节 论晏公 404

    一、晏公其人其事 404

    二、晏公迷信由来 404

    三、晏公迷信辟妄 404

    第四十八节 论关羽 404

    一、关羽其人其事 404

    二、拜关羽无益 404

    三、关羽不会受人之祀 404

    四、祀关羽可哀可叹 404

    第四十九节 论许真君 404

    一、许逊其人 404

    二、许逊的迷信传说 404

    三、以《纲鉴》证许逊传说之虚妄 404

    四、许真君祭祀由来 404

    五、以徽宗丧国证祀真君之妄 404

    第五十节 论财神 404

    一、考证封财神之妄 404

    二、祀财神是贪财迷心 404

    三、祀财神无益 404

    第五十一节 论社稷 404

    一、后稷其人其事 404

    二、后稷无权掌管祸福 404

    三、当祀天主而非后稷 404

    第五十二节 论阎王 404

    一、天主造地狱以罚恶 404

    二、佛道讲阎王掌管地狱 404

    三、阎王不能管世人生死 404

    四、地狱阎王包公的来历 404

    五、包公不能掌管生死 404

    第五十三节 论神仙 404

    一、有生有死一定之理 404

    二、以秦皇汉武证长生之妄 404

    三、八仙非长生不老之神仙 404

    第五十四节 论张天师 404

    一、天师的由来 404

    二、尊天师者并无福报 404

    三、天师驱魔是以魔驱魔 404

    四、唯天主有驱魔之能 404

    第五十五节 论长斋或密密教 404

    一、天主教守斋为事奉上帝 404

    二、密密教守斋望来世富贵 404

    三、密密教的来历 404

    四、密密教的规矩 404

    第五十六节 论斋肉不斋蛋,又不禁水族等物 404

    一、斋以清心寡欲为要 404

    二、戒禽兽肉以克私欲 404

    三、水族因助血气有限而可食 404

    四、斋日不大宴嘉殽即可 404

    第五十七节 论何故圣教不许娶妾 404

    一、一夫一妇是天主定命 404

    二、不可因孝道而娶妾 404

    三、天主掌管生子之权 404

    四、孟子之言正解 404

    五、无后非不孝 404

    六、圣贤伯夷叔齐皆无后 404

    七、妻妾满屋未必得子 404

    八、娶妾之害不可胜言 404

    九、娶妾是好色淫行 404

    第五十八节 论为何教内多女守贞不嫁 404

    一、人类不会因守贞而终绝 404

    二、不婚不娶以成贞德 404

    三、贞德乃大德之徵 404

    四、天主乐人有贞德 404

    第五十九节 论为何传道之人离家不事父母 404

    一、传道人离家不事父母释疑 404

    二、传道人传道之规 404

    三、离家传道胜于在家不孝 404

    第六十节 论传教士不婚的好处 404

    一、惟道是忧 404

    二、全道失家 404

    三、绝己正婚之乐以劝人 404

    四、绝女色以祀上帝 404

    五、传道士无绝嗣之忧 404

    第六十一节 论不可言奉教为难 404

    一、天主教不难信 404

    二、天主教之诫不难守 404

    第六十二节 论外教人虽行善功难得天堂真福 404

    一、不忠不孝不可得赏 404

    二、不敬天主难得天堂 404

    第六十三节 论奉教不可迟缓 404

    一、弃邪归正不可迟缓 404

    二、永生大事不可迟缓 404

    三、生命危急不可迟缓 404

    四、生死无常不可迟缓 404

    圣教理证小引(一)

    一、《圣教理证》的写作动机和目的

    圣教之道,正大光明,有根有源,愈驳愈明,越究越深,令人笃信实行。然尝见多有教友,书理浅薄,不能回答外教之驳问,卒至辞穷理遁,致玷圣教之英名,惹外教人之耻笑,实属可悲。吾今不避谫陋,博采诸书中最浅近之词,辑成一编,名《圣教理证》,以为对答外教素常之问,以服其心,解其疑,免其毁谤,而或引其奉教也。

    二、《圣教理证》写作的原则及方法

    1、义理是判断是非的原则

    又当知辨驳之法。比如有客来驳圣教道理,先当曰:“尊台既要辨驳,必以义理为天秤。理是则是,理非则非,不可蛮言,强词夺理。讲理者,君子;行蛮者,小人。吾等宁为君子,不为小人。”

    2、先问后答,有的放矢

    又当待先问而後答,否则不中其意。比如他特来问敬祖宗之礼,若你先辟风水之妄,则不合其意,以致顷刻而去,不能闻圣教真理。若彼不先开口,当向彼曰:“我等圣教之道,本真实无妄。然不辨则不明,不明则不信,不信则不行矣。今尊台既来,必定心怀有疑,不妨真言问驳,吾必将谨陈愚衷以解之。”

    三、《圣教理证》写作的意义

    俗语云:“真光出土,去普世之暗;正道入耳,解心中之惑。”

    1、万民得今世安生

    光至暗灭,能识正道,能别好歹,能知取舍,能兴百工;万民赖此,以得今世安生。

    2、神灵获后世永福

    疑解心定,则可诚意,则可修身,则可齐治,则可立功;神灵赖此,以获後世永福。幸甚,幸甚!

    救世壹千八百五十二年

    鉴牧任斯德范订校梓

    圣教理证小引(二)

    一、《圣教理证》的写作动机

    道必正,而後可传;言必顺,而後足信。圣教之道,正大光明,有根有源;愈拨愈明,弥究弥深,令人笃信实行。胡以有不信者,而反加增恶乎?是皆教友中,多有书理不明,不能回答外教之拨问,卒至词穷理晦,反昧正道之实义,致取外教之谤毁。

    二、《圣教理证》的作者及写作目的

    鉴牧任斯德范,深悉其弊,是以抚衷自问曰:“圣教之道,虽真实无妄。然不辨则不明,不明则不信,不信则不行。兹欲外教明之、信之、行之者,非由谈道者之言顺理直、辨拨得宜,乌能令彼疑破心服、弃邪归正?”尔时,任鉴牧救世心切,杀费苦衷,博采诸书浅近之词,辑成一编。俾谈道者,得以助其对答辨论;且俾听者,醒悟迷津,不敢强词夺理,自然心悦诚服,回心向善,返本追源。

    三、《圣教理证》的再版及修订

    此书刊刻历年已久,其意甚善。但原本言“上帝”二字,尚未剖晰详明。且各段词语,字笔恒多错误。是以词不达意,而意反掩於词下矣。余受黔鉴牧後,乃取而释之。词繁者删之,以归於约语;俗者饰之,以归於文句。冗赘者削之,字错误者,更之。遂於癸亥季夏重订校梓。凡我同人,披阅熟记,自能获益靡穷,立功无限矣。

    救世壹千八百六十三年

    鉴牧胡类斯所重订较梓

    第一节 论“天主”二字之解

    客曰:“你等奉教人,恭敬天主。吾不知‘天主’二字何解?特来请教。”

    一、天主的永能神性

    曰:“‘天主’二字,非天、非地、非理、非道、非气、非性、非人、非物、非鬼神,乃造天地、神人、万物之大主,万民之公父,万国之共主。无始、无终、全能、全知、全善,至尊无对也。

    二、天主存在的证明

    “天地万物之有主,犹国之有君、家之有长、身之有首、子之有父、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国无君,则不能治;家无长,家不能齐;身无首,则不能活;木无根,则不能长;水无源,则不能流。所以无天主,则不能有天地万物矣。明人君子,视其末,而知其本;察其固然,而知其所以然。一见天地万物,则知有天地万物之主宰,而又何疑乎?”

    第二节 论天主全能、全知、全善

    客曰:“何以谓天主全能、全知、全善?”

    一、天主全能

    曰:“一、天主从无而造天地万物,不用材料,不劳心力,不费时刻。命有即有,命成即成,命生即生,命死即死。故谓之全能。

    二、天主全知

    “二、天主不独能造天地、万物,且又识万物之性形,而安排之,使各得其所,而保存之。又天下万民之善恶,各人心中之隐念,无不洞烛而赏罚之。故谓之全知。

    三、天主全善

    “三、天主为万善之宗,万美之源,无丝毫之欠缺。天地万物之美好,皆由天主而来。故谓之全善。”

    第三节 论天主为何生人有恶

    客曰:“天主既是全善,何以生人有恶?”

    一、 天主赋人善性

    曰:“天主赋人灵性,原本皆善。如孟子曰:‘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天主赐人自主之权

    “但又赐人有自主之权,习善则善,习恶则恶。故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若人无自主之权,焉能修德立功乎?必与禽兽无异也。

    三、人自己作恶

    “故人作恶,皆由自己之主张,岂天主生人为恶乎?譬之父母养子,皆望子孙贤,若其中有不肖者,而忤逆不孝,岂父母之意乎?”

    第四节 论为何天主生猛兽害人

    客曰:“天主全善,生万物以养生,为何生猛兽、蛇虫以害人?”

    一、猛兽与人有善也有益

    曰:“猛兽、蛇虫虽为人有害,然亦为人有益,但我等浅见薄识,不知其用。岂不见虎骨、熊胆,皆可为药;蜈蚣、蝎子,皆能治病。

    二、天主造猛兽以显其全能

    “再者,天主造之,以显其全能,而增宇宙之美。譬如,有光无暗,何以成昼夜;有白无黑,何以分五色;有甘无苦,何以别五味。故万物之中,不论大小好歹,皆为吾人有益。

    三、天主生恶兽以责人罪恶

    “又天主生善兽,以助我等修功立德,而受其赏;生恶兽,以责吾等罪恶,以惧其罚。”

    第五节 论一主难以管天地万物

    客曰:“你说天主至尊无对,可见只有一个天主。然观天地万物,广大无限,恐一主难以治之?”

    一、以国、家、身证天主至尊无对

    曰:“天地万物只有一主,犹国只有一君,家只有一长,身只有一首耳。若一国有两君,则国必乱;一家有二长,则家难安;一身有二首,则为怪矣。岂不闻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由此而推,则知天地只有一至尊无对之主,不能有二矣。若有二主,则必相争相夺。

    二、以天地、四时证天主至尊无对

    “你看天上日月星辰,昼夜运动,从古至今,数千年以来,无一毫之乱。地下草木,四时轮流,春时发生,夏时开花,秋时结果,冬时凋零,毫无错乱。由此观之,岂可言天地有二主乎?”

    第六节 论天主从谁而生

    客曰:“天地万物皆从天主所造,又知天地万物只有一主,不能有二,敢问天主从谁而生?”

    一、天主无始而为万有之始

    曰:“天主为万有之根源,而自无根源;为万物之始,而自己无始。若另有一个生天主者,则天主非天主矣。又必问其生者是谁生,由此推测,焉有尽头乎?所以万有之尽头,就是天主。除天主之外,再不能有生天主者。

    二、以数字、树木、人类证天主无始

    “譬如数目,万从千来,千从百来,百从十来,十从一来。除一之外,再无有一。若另有一,一则必为二矣。所以一为诸数之始、亿万千百之根,又何必问其一之一也耶?又譬如树木,其花、其叶、其实,必出於枝,枝出於干,干出於根。根乃花、叶、枝、干之源,又何必问其根之根也哉?又譬如人类,今人必从先人所生,先人又必从先人所生。如此推之,天地初开之际,则必有一男一女,为生生之原祖。然生原祖者谁?详厥由来,必天主也。原祖既属天主所生,必无再有生天主者。所以天主为天地、神人、万物之始,而又何有始之始耶?故曰:‘天主无始。’”

    第七节 论何谓天主无终

    客曰:“天主无始,为万物之始,敢问天主何谓无终?”

    一、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

    曰:“既明天主无始。既无始,必无终,又何疑乎?试观宇宙内,凡有终者,必有始。如人之肉身与禽兽等类,均不免死,其理皆由於有生。故有生,必有死,死即终矣。

    二、天主无始无终、无生无死

    “天主乃无形、无像之纯神。既无生,必无死,无死即无终矣。盖未有天地之先,天主固有;即天地不在之後,天主仍在。故曰:‘天主无终。’”

    第八节 论何人看见天主

    客曰:“虽有天主,何人得见?”

    一、天主无形像、不能看见

    曰:“先已说明,当知我等所敬之天主,即无形无像之纯神,何以得见?

    二、以儒家经典证明天主存在

    “如《大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又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若无一个无形无像,全能全知之天主,则君子所戒慎者是谁?恐惧者是谁?

    三、以理推论天主存在

    “再者,据理而推,则知有一天主。如人未亲见自家之先代祖宗,岂敢说先代无祖宗乎?先我已说过,明人君子,见其末,而知其本;视其固然,而知其所以然。如见一房屋,则知先有匠人以作之;见烟,则之有火;见光,则之有太阳;见国政、法律,则知有一君王以定之。所以,一见天地万物,则知有一天主所造之。无祖宗,子孙从何而来乎?无工匠,房屋焉能自成乎?无火,必无烟;无太阳,必无光。无君王,何以有国政法度耶?无一全能之天主,万物从谁而造乎?

    四、不可因眼不见而怀疑天主

    “若说要亲见则信,不见则不信,此乃愚人之意。明人君子则不然,惟以理而推之,理有则信,理无则不信。上古有尧、舜二帝,今无一人得见。明人则以纲鉴为证,又以理推之,必信有此二帝。设有不信者,他人必责之为愚。今说有一天主,智人则以《圣经》为证,又以理测之,必信有一天主矣。否,则为愚夫矣。”

    第九节 论《四书》、《五经》内未有天主之名

    客曰:“《四书》、《五经》内所称之圣贤,莫过於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颜回、曾参、子夏、子贡。他等圣贤在世时,皆未恭敬天主,亦未曾言天主二字,为何你等不遵圣贤之训,捏出‘天主’二字而敬之?”

    一、“天主”即《四书》《五经》所言之“上帝”

    曰:“‘天主’二字,书籍虽未明著,而其意班班可考。欲知其说者,何必他求?考诸书籍,斯得矣。在昔,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圣贤也。迄今详察,伊等之所以昭祀而昭告者,即《五经》《四书》内所言之‘上帝’也。

    1、以程朱注解证“天主”即“上帝”

    “如《大雅》曰:‘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朱子注曰:‘上帝者,天之主宰也。’《小雅》曰:‘有皇上帝,伊谁云憎?’程子注曰:‘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朱程二解,上帝即天之主宰,昭然若揭。‘天主’二字,先儒剖晰已明,何得谓之捏出耶?

    2、明朝圣教亦称“天主”为“上帝”

    “在明朝之时,我等圣教书内,亦称‘天主’为‘上帝’。但因外教者,多有混杂‘上帝’之名号,有称玉皇为‘上帝’者,有称真武为上帝者,有称老君为‘上帝’者,故谓‘天主’之名,以免混於邪神之类。

    二、老君、玉皇、真武不是天主

    “惜哉甚矣!後人之好怪也,不究其本,不查其末,妄称先代有生、有死之人,为造天地、人物之主宰。

    1、老君、玉皇、真武生于天地之后

    “盖老君生於周朝之时,玉皇生於汉朝之末,真武乃明朝所封,如何称得天地之主宰?他等未生之前,已有天地万物。既生在天地之後,何得谓天地之主宰?

    2、古帝先贤不遵崇老君、玉皇、真武

    “细考《四书》、《五经》之内,只见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奉敬上帝真主,未闻其遵崇老君、玉皇等邪神也。

    三、《四书》、《五经》敬畏上帝

    1、《书经》

    “如《书经?汤誓》曰:‘夏代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又曰:‘予小子履(汤王名),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又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武王曰:‘既获仁人,敢祇承上帝,以遏乱略。’周公曰:‘上帝引逸。’又曰:‘维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

    2、《诗经》

    “《大雅》曰:‘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又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又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又曰:‘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又曰:‘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业。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又曰:‘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商颂》曰:‘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祇。’

    3、《礼记》

    “孔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

    4、《孟子》

    “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亦可以事上帝。’

    5、程明道

    “明道曰:‘天下贤人,皆上帝之臣。’夏、商、周三代之书内,所称‘上帝’之名甚多,难以尽数。

    我今略提几端,以证古帝先贤所敬、所畏、所仰赖者,皆惟上帝主宰也。亦以徵我等奉教之人,恭敬天主,正合古帝、先贤之训也。你等弃上帝主宰,而敬邪神菩萨,乃相反古帝、先贤之道也。”

    第十节 论为何从儒教不足,必该从天主之教

    客曰:“从此讲论,可知天主教实为正教。但我等儒教亦可称谓正教,为何从儒教不足,必该奉天主之教乎?”

    一、儒者真义

    曰:“要明此理,先当识儒者之义。儒者,解说学者之称,通达分别之义,言能好学通达古今,分别邪正也。夏、商、周三代之圣贤,独奉上帝真主,不事邪神,可谓真儒教。

    二、今之儒者非真儒

    “今之儒者,口诵古贤之书,不遵先贤之道,妄信邪说。或事佛老以求福,或敬文昌以求名。不审真假,不分清浊,同流合污,烧化纸钱,建斋作醮,醉生梦死,不省不察。如此之人,称谓儒教,实玷辱古圣、先贤之儒教也。

    三、从天主教者乃真儒

    “我等奉教之人不然,惟敬上天真主,辟异端,拒邪说,斥淫辞,弃假求真,独行正道,实乃真儒也。”

    第十一节 论为何不敬孔子

    客曰:“你等奉教人,既是真儒教,读孔子之书,不敬孔子,何故?”

    一、孔子教人事天

    曰:“孔子立言教训後人,惟说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未说以事我自己。

    二、孔子非天主

    “又只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明道曰:‘天下贤人,皆上帝之臣。’孔子亦上帝之臣也。孔子亦曰:‘天生德於予’,可见生孔子者天也。既孔子是天主所生,必非天地之主也。既非天地之主,为何拜之如天主也?

    三、敬孔子者当敬天主

    “吾又尝闻,孔子乃万民之师,理当敬之。吾又答曰:‘然孔子亦有师传。’故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又《三字经》曰:‘昔仲尼,师项橐。’若孔子当敬,亦当敬其师传,又必追师之师而敬之也。由此推求,必至根源方止。至此根源者何?曰:天主也。

    四、不敬天主即得罪孔子

    “天主者,乃诸学之宗,万师之师也。所以我等奉教之人,恭敬上天天主,实遵孔子之训。你等不敬天主,不惟得罪天主,抑且亦得罪于孔子也。”

    第十二节 论为何不敬祖宗

    客曰:“如此辩来,可知天主乃乾坤之大主,理当敬事之。然我等祖宗,乃生身之父母,亦不可忘之。如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你等奉教之人,不敬祖宗,何故?”

    一、 敬天主即敬祖宗

    曰:“若欲明此说,先当解明‘祖宗’二字之义。祖者,本也;宗者,根也。人类之根本,谓之祖宗。生我者,父母;生父者,公也;生公者,祖也;生祖者,太祖也。由此而推,必至开辟之始祖而止。生我等始祖者,天主也。天主为人类之根本,乃祖宗之祖宗也。所以敬天主者,实乃敬祖宗也;不敬天主者,乃是弃宗灭祖也。如树无根,不能生长枝叶;水无源,不能长流江河;人类无原祖,今世之人从何而来乎?你等敬祖宗,敬到几代而止耶?家中祖牌所计者,多则三十代;祠堂祖牌所计者,不过百代而已。然百代以前,岂无老祖宗乎?若无老祖宗,你家百代祖宗从何而来耶?既有老祖宗,为何敬新而不敬老?新祖当敬,老祖更当敬,因其为祖宗之祖宗也。如《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今日你等敬祖宗,只敬其末,而不敬其本;敬其终,而不敬其始;敬其後,而不敬其先,可谓离正道远矣。

    二、慎终追远则当敬天主

    “今解‘慎终追远’之义:‘慎终’者,父母临终之时,子当尽心扶事,以助其善终;终後,又当尽力预备棺椁,以葬其遗骸。此乃‘慎终’二字之正义也。‘追远’者,即追念祖宗并父母之恩情,而不可忘;又遵守其遗训,而不可忽。此乃‘追远’之义也。然你等恭敬数代祖宗,不可谓‘追远’,只可谓‘追近’矣。当追到人类之根本,方可谓之远。此根本者何?曰“‘天主也。’所以我先说过,敬天主者,有祖宗;不敬天主者,无祖宗。

    三、敬祖宗之礼,虚假无益

    “再者,你等敬祖宗所用之礼节,不过将酒饭鱼肉置于祖牌之前,或烧钱纸,或焚锞锭,或奉香礼拜。细心考查这些礼节,名为表孝,实为虚假。何者?因你所摆之酒肉饭食,虽摆之色变味臭,未见祖宗饮一口酒食一口饭。既祖宗不饮、不食,摆之何益?若祖宗要食,何独奉新祖,不奉老祖?岂老祖宗该饥渴而死乎?”

    第十三节 论烧钱纸之妄

    一、 纸钱不能变真钱

    论今之烧纸钱锞锭者,均未详察其谬耳。自吾论之,纸乃竹料所成,经火则成灰矣,何得变为真银、真钱耶?

    二、银钱不能邀赏罚

    况人死後,肉身归土,灵魂必经审判。斯时受赏受罚,非银钱之可邀、可惑也。

    三、死后不需用金钱

    又如你等所云:“人死落于阴间,并未说阴间有田土、产业、贸易、买卖、输税、纳粮等项。”即此以推,死後不需银钱也明矣。而生者以纸钱、锞锭祀之,何其谬之甚矣!故吾论烧纸之谬,非言之巧辩,实理之固然。

    四、烧纸不合圣人言

    尔岂不闻孔子曰:“事死如事生,事忘如事存,孝之至也。”未云:“烧纸为真孝也。”

    五、不烧纸亦非不孝

    又问曰:“纸灰虽不能变真金、真银,聊以表孝子之心。”

    答曰:“正为此故,多有外教人诽谤奉教人说:‘天主教人无良心,父母死後纸也不烧。’所以你等外教人以烧纸为孝,以不烧纸为不孝。然细查纲鉴古书,夏、商、周三代之时,未曾有纸写字,皆用绢布。既无纸,必不烧纸。因不烧纸之故,你岂敢说三代无忠臣、孝子乎?岂敢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不孝之人乎?

    六、烧纸却是不孝

    “孟子论不孝之罪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未曾言及不烧纸为不孝也。但你等不遵孔孟之言,不随先王之道,妄烧纸钱、锞锭以骗父母,实为不孝之人也。

    七、烧纸无益于亡魂

    “当知人死之後,灵魂皆受天主之赏罚。若有善,天主必赏之天堂;若有恶,天主必罚之地狱。若在天堂,得享无穷之福,纸灰为彼有何用乎?若在地狱,得受无尽之苦,纸灰为彼有何益乎?

    八、银钱于灵魂无用

    “再者,人生在世,有肉身,肉身乃有形之体,得用有形之物。故要银钱为买衣食器用,以保养之。人死之後,肉身归土,灵魂乃无形之体,不得用有形之衣食。既不衣不食,银钱为彼有何用乎?

    九、烧纸敬祖宗不能求福

    “除此以外,你等烧纸敬祖宗,名为表孝,实为求福。大抵皆为求其保佑子孙昌大,此事又不可不辩。

    1、祖宗不能保子孙

    “当知为祖、为公者,谁不愿子孙兴旺?谁不望子孙贤哲?青出於蓝,强公胜祖耶?虽有此心,然无此力。尝见公祖在世之时,眼见子孙有病要死,或愚蒙不肖,尚不能保其不死,亦不能保其皆贤。既公祖在世之时,有眼能见,有足能行,有手能动,有舌能言,尚不能保佑子孙兴旺。死後,尸骸变为坭土,岂能保佑子孙昌大乎?

    2、尧舜不能保子孙

    “只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闻生死、富贵在烧纸敬祖宗也。查考历代古书内,最贤者莫过於尧舜。伊等尚且不能保其子孙皆贤而王天下,何况他人乎?尧王之子名丹朱,因其不肖,故让位于舜。又舜王之子名商均,亦不肖,故让位于禹。嗟此二帝,古今称谓圣君,在生尚不能保其子;今世凡人、愚夫,死後焉能保其子孙乎?”

    第十四节 论不拜死尸

    客曰:“观此前论,奉教人不供祖牌,不烧纸锭,实系正理。然父母装殓入棺,子孙亦可在傍叩拜,以显哀痛之情。但你等奉教之人不然,父母死後,装入棺内,孝子孝孙俱不叩拜,何故?”

    一、父母生时,子女可以叩拜

    曰:“父母在生,俱可受儿女之叩拜。比如过年过节,或父母诞生之日,子女亦可叩拜。

    二、父母死后,拜之无益

    “但父母死後,灵魂一离肉身,就到天主台前听审判。或受赏,或受罚,所遗死尸无知无觉,拜之何益?子孙虽拜至膝伤头破,总不能起死回生而答应之。再者,你父母在世之时,若你要拜,必不拜於睡着之时。必先喊醒,然後才拜。你父母睡着之时,灵魂犹在本身,你尚不拜。你父母死後,身如木石,不知不觉,拜之何故?”

    第十五节 论天堂地狱

    客曰:“你等信有天堂,乃万福之所,以赏善人;信有地狱,乃万祸之处,以罚恶人。但《四书》、《五经》内,并未言明此事。你等信之何故?”

    一、以经典证明有天堂

    曰:“今读古贤之书,不细考其文义,就说古贤不言明天堂、地狱之事。何不观《大雅》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又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又曰:‘世有哲王,三后在天。’注曰:‘三后者,即太王、王季、文王也。’又《昭 诰》曰:‘天既遐终大邦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古书言在上、在天、在帝左右,岂不是言天堂乎?因上主宰享受万福之所,本无名可名,故只以‘天堂’二字称之,以表安乐之意也。从此可见古贤皆知有天堂,为善人受赏之处。

    二、以有天堂可推论有地狱

    “由此而推,又可知有地狱,为恶人受罚之所。盖有赏,必有罚,自然之理也。古书内称汤王、文王为有道之圣君;谓桀王、纣王乃无道之昏君。圣君在天堂,难道昏君亦在天堂么?必在地狱无疑矣。地狱者,乃是恶人之灵魂同魔鬼受天主义怒公罚之处,本无名可名,故借‘地狱’二字,以表受罚之意也。”

    第十六节 论魂有三等

    客曰:“由此而推,身後必有赏罚。但世人尝曰:‘人死魂散。’若肉身一死,灵魂即散,虽有天堂地狱,焉能受赏罚乎?”

    一、灵魂的种类和性质

    曰:“此乃愚民之言,明人君子,必不敢言此,亦不肯信此。要明此理,先当知到魂有三等:

    1、生魂因草木枯而散亡

    “下等为生魂,中等为觉魂,上等为灵魂。生魂乃草木之魂,由于水土之湿气,能扶草木生长,开花结果,但无知觉运动。水土湿气一乾,草木即枯,生魂即散。

    2、觉魂因禽兽亡而散灭

    “觉魂乃鸟兽鱼虫之魂,由于本身之血气,不独能扶鸟兽鱼虫生长,且能令其知觉运动,又使其见害而知避,饥渴而求饮食,匹配而传本类,但不能推论仁义礼智之道理。若本身一受损伤,血气一散,觉魂即灭。

    3、灵魂不随人身体而灭

    “灵魂乃吾人之魂,在母胎时,从天主所赋,不赖形体而生,亦不随形体而灭,乃是有始无终之魂。

    二、灵魂不灭的证明

    1、人怀千岁忧

    “有明悟、爱欲、记含三司,不独有生觉之能,且能推论道理,分别是非,判断可否,与禽兽之魂,大有分别。禽兽只随本情,知配而传生,饥而求食,别无所贪。人则大不相同,贫而求富,富而求贵。虽富有四海,贵超万人,其心尚不满足。寿虽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乃永远不灭之证。

    2、身死魂散开行恶之源

    “若说人死魂即散灭,何必行仁义道德?又何必修孝弟忠信?若说行善为图名声,然我身死归土,变成灰坭,美名、丑名与我有何干涉?有何损益?从此可见,文武仁义,流芳百世亦无益处;桀纣暴淫,遗臭万年亦无害处。只要这身死魂散一句话,大开小人侥幸之门,启恶党自宽之心,实乃万恶、万祸之根源也。

    3、身死魂散塞修德之道

    “再者,人之本性皆爱快乐。若要美名,必该修德立功,必该克己复礼。倘死後灵魂不受赏报,谁肯用百年之劳苦,为图千年之虚名?

    4、明贤不信身死魂散

    “所以说此话者,必是无忌惮之小人,不识古明贤之言。《大雅》曰:‘文王在上,在帝左右,三后在天。’若身死魂散,此书作何解说?若身後无赏报,曾子每日三省,颜子箪食瓢饮,君子终日乾乾,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则有何益也?

    5、以俗语证身死魂存

    “又岂不闻世俗尝言乎?人死如虎狼。虎狼虽猛,一死之後,人皆不怕,又食其肉,而寝其皮。人死则不然,虽是至亲好友,无不惧其尸骸,此乃明徵身死魂存之理也。”

    第十七节 论神人鬼三样

    客曰:“据你前言,可识人之灵魂与禽兽大有分别。人身虽死,其魂不灭。但世人尝言:‘人死变为鬼,鬼亦可变为人。’不知真否?”

    一、神

    曰:“你问魂、鬼两样之事,我今辩明神、鬼、人三端之情。世人多有不明此三端而混杂之,你今问之,不得不辩。神、鬼二者,皆无形无像,有始无终。天主造天地万物之时,未造人类之先,造有无数使神,位分九品,无色无像,有明悟、记含、爱欲三司,常在天主左右,奉令承旨,如朝廷百官一样。

    二、鬼

    “其中有一个才能最高、最大者,名路济拂尔,自恃其才大位高,遂生傲心,想同天主争位。当时众使神之中,有三分之一顺从路济拂尔,同背天主。当时将此一党傲神罚下地狱,永受无穷之苦,即今所称魔鬼者是也。

    三、使神

    “其余二分善神,常在天主左右,永享天堂真福,即今所称使神者是也。

    四、人

    “天主罚傲神之後,方造我人类原祖二人,男名亚当,女名厄娃。用黄土造成肉身,赋一灵魂。令彼在世,虔心事主,修德立功,日後得到天堂,以补叛神之位,永享无穷真福,即今所称灵魂者是也。自此推之,神自神,鬼自鬼,人自人。人实不得混于鬼,鬼亦不得混于神,其理已彰彰矣,何得谓人死变为鬼,鬼亦可变为人乎?”

    第十八节 论为何天主准魔鬼出世害人

    客曰:“魔鬼既下地狱,必不能反于世上。然今世尝见邪法人,行怪异之事。若非魔鬼出世相助,单人之本力,万不能为之。可见邪魔仍能随便出世以骗世人,为何天主不禁之?”

    一、 天主许鬼出世刑恶炼善

    曰:“有时天主准其出世,以刑戮恶人之罪,以试练善人之功。

    二、魔出世为偕人同入地狱

    “虽有时邪法人、或邪像菩萨显灵、显异,非邪法人及菩萨之能,乃魔鬼附其体而为之,令人尊之为主,而信之、拜之,使身後偕彼同受地狱之苦。

    三、天主赋人自主之权

    “况天主赋人有自主之权,故《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于正者,天神从而护之;习於邪者,邪魔即乘其隙而诱之。故孔子曰:‘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孟子又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则人之所以不归于正而入于邪者,皆自取之罪也。

    四、天主亦禁为恶者

    “何谓天主不禁耶?譬如国家刑罚,原规世间为恶者。而世间竟多为恶者,岂国法之不禁乎?”

    第十九节 论魔鬼害人之故

    客曰:“魔鬼要陷人同受地狱之苦,何故?”

    一、魔鬼受天主之罚

    曰:“我先已说明,魔鬼当初原本是使神,但因骄傲之罪,招了天主之罚,因失天堂永福,受地狱永苦。见天下万民,乃天主之儿女。

    二、善人将得天堂永福

    “又知人在世间,敬主、修德、立功者,身後必得天堂永福。

    三、魔鬼因妒人而害人

    “为此,上恨天主,下妒世人。想害天主而万不能,只得害天主之子女。故千方百计,附于邪法人之身,合于菩萨之体,冒名顶替,作怪弄奇,诱人背主向己,同陷地狱永苦,即此故也。”

    第二十节 论天主公义何在

    客曰:“天主既是至公至义,有善必赏,有恶必罚,为何世上尝见善人终身受苦,恶人反终身享乐?如是颠倒错乱,增君子之疑惑,宽小人之奸心,不知天主公义何在?”

    一、善赏恶罚自然之理

    曰:“为善得赏,为恶得罚,此乃自然之理,何必疑乎?如《书经》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注曰:‘顺善者吉,从恶者凶,如影随形,如响随声。’又曰:‘天道福善祸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乃赏善罚恶之理,固然也。

    二、赏善罚恶不全在今世

    “然当知天主降祥降殃,不必全在今世;必待死后,用其公义而尽赏罚。

    三、真善真恶无人能认明

    “再者,人之真善、真恶,今世谁能认明而定断之?若人之思言行为,全合天主圣意,不犯天主之诫命,方为真善。倘有些微不顺之欠缺,就算不得真善。盖作善要全,作不善只要一恶。今世可有全善无缺之人?所以多多事情,我等看为善事,恐天主反视为恶事。因我等只见人之外貌,不能识其心思。天主则不然,不但看人之外貌,且知其心思。

    四、天主报恶罚罪

    “再者,今世之人,虽罪大恶极者,必有些微小善。小善该受小惠。世上之荣华富贵,算不得真福,因不能久享。虽享至百岁,一死就完了。天主用暂世之小福,报恶人之小善,身后用地狱之永苦,罚恶人之重罪,岂不是天主之公义么?

    五、天主罚善报福

    “又今世之人,虽至善、至良者,亦必有些微小过,当受小罚。今世之患难贫穷,算不得重罚,因不能久受;虽受至百年,一死就完了。天主用暂世之小苦,罚善人之小过,身后用天堂之永福,报其功德,岂不是天主之公义么?”

    第二十一节 论天主为何不罚恶人,为报善人之仇

    客曰:“恶人在世,常害善人,若天主至公,为何不尽罚之,以报善人之仇?”

    一、天主望恶人悔改

    曰:“天主虽是至公至义,但又是至仁至慈。公义要罚,仁慈要救。今世,乃天主施仁慈之时也;身後,乃天主用公义之时也。天主今世以仁慈待人,望其改过迁善,而救其灵魂。倘恶人固执於恶,至死不改,天主将用其公义而罚之。

    二、恶人也与善人有益

    “再者,恶人虽为善人有害,然亦为善人有益。何也?曰:‘无恶人之残害、诽谤,善人何以修忍耐之德,立宽惠之功?无歹人之奸邪,何以显正人之忠良?无桀纣之暴虐,何以显汤武之仁爱?无小人之鄙见,何以显君子之高志?

    三、天主立刻尽罚恶人之弊

    “若天主立刻尽罚恶人,为善人亦有大害。因多有父暴子良,若立刻罚其父,子不受孤独之苦乎?多有妻贤夫不肖,若立刻罚其夫,妻不受寡独之忧乎?故天主不尽罚恶人于世间,即此故耳。”

    第二十二节 论为何天主不均分财帛于人

    客曰:“若天主至公至义,何不将世上财物均分于人?无贫富之别,使彼此皆得,岂不美乎?”

    一、天主生人有贫有富

    曰:“天主生人有贫有富,岂无故乎?富人为主施济,有报;贫人为主忍苦有报。

    二、只生富人无以度生命

    “再者,世人要安度生命,当有士、农、工、商。若世人皆富,谁作工匠?谁肯耕种?无耕种,富人何以度生命乎?

    三、只生穷人无以养生命

    “倘众人皆贫,则穷人无用力之处,有何倚赖而养生命乎?

    四、天主生人有贵有贱

    “论贵贱亦然。若世人俱为卿相,谁为子民耶?故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此贫贱、富贵之所由判矣。”

    第二十三节 论为何称天主教为圣教

    客曰:“吾观奉教书内,皆称天主教为圣教,不知何以为圣?”

    曰:“道理真实,有凭有据;规诫礼仪,正大光明;能令人克己复礼;又使人知所当知之事,即人知始末,生从何来,现世当为何事,身後当归何所。知此三端,方能行善去恶,修德立功,成圣成贤,死後能得天堂,得免地狱永苦。故称之曰‘圣教’。”

    第二十四节 论奉教人守何诫

    客曰:“奉教人所守何诫?”

    一、释天主十诫

    曰:“天主十诫也。一、钦崇一天主万有之上,即我等时时处处当小心翼翼而敬之,各样邪妄异端俱弃绝之。二、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即不可用天主圣名以发虚咒、言假誓而骗他人。三、守瞻礼主日,即七日内,一日当诚心祈主保佑国泰民安、并父母亲友灵魂肉身之事。四、孝敬父母,即帝王官长并父母师尊。五、毋杀人。凡忿恨、詈骂、毒药、刀棍以及诸般伤人之事,俱不可为。六、毋行邪淫,即凡污人妻女,或秽本身之事,俱不可行。七、毋偷盗,即凡伤人财物,以及各样不公平之事,俱当戒之。八、毋妄证,即毁人名声并妄证、诬赖、妄告等情,俱当绝之。九、毋愿他人妻。六诫禁止淫事,此诫禁止淫念。十、毋贪他人财物。七诫禁止偷盗,此诫禁止贪心。

    二、十诫可归为两端

    “以上十诫,列为两端:前三诫,皆恭敬天主之事,後七诫,皆爱人如己之道。即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矣。

    三、守诫受报犯诫受罚

    “凡顺主命而遵守此诫者,乃谓善人,身後得受天堂之报也;凡逆主命而犯此诫者,乃谓恶人,身後必受地狱之罚也。”

    第二十五节 论守诫之人少

    客曰:“圣教十诫,皆系良心之理,絜矩之道。然细查奉教人中,守者少,不守者多。亦有无所不为者,又有多人比我教外人更丑、更恶。若称此等人为圣教人,则天下之人皆可称为圣矣。”

    一、教之邪正不在奉教之人

    曰:“今我等只论教之邪正、道理之真假,不论奉教人之善否。岂可因奉教者不良,就妄议教之不善乎?国法无不善,皆能令人避恶修德,以致天下太平。然遵者虽多,不守者亦不少。又有五刑以惩凶恶,使善民得安度生命。然亦有多人藐视国法,不惧五刑,奸盗诈伪,以大压小,以众欺寡,以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