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最新章节!

    天释明辨

    武林杨廷筠著

    敕建天主堂绣梓

    天释明辨题解

    《天释明辨》是辨明天主教和佛教真伪之书,作者杭州信徒杨廷筠。本书昭事生张庚题,成书时间未详,仅题“敕建天主堂绣梓”,按北京天主堂东堂於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受钦赐,则此书之刻,当在清初(方豪语)。本书根据梵蒂冈教廷图书馆(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藏本编辑整理,共186面,文献编码为 Rac.Gen.Or.III-221(2) ;法国国家图书馆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亦有藏本,古郎(Maurice Courant)编目为7090, 7091, 7092号。

    杨廷筠,杭州仁和人,字仲坚,号淇园、郑圃居士、泌园居士。他生于1557年,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及咀尹,1611年于杭州受洗,受洗名为弥格尔(Michel),凉庵子李之藻为代父,卒于1627年。与徐光启、李子藻并称为中国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当时天主教文人中反对佛教最力者莫如杨廷筠。反教人士霞漳释行元也说:“似明季佛教人士知有廷筠,而不知有之藻;或祗知有弥格了,而不知有凉庵子。” 在他所著《非杨篇》 等反教文献中出现的“弥格子”是为杨氏入教後所取号,以纪念其领洗教名弥格尔,又自称弥格居士。

    杨廷筠在信奉天主教之前,与徐光启一样,曾经是虔诚的佛教徒,“夙慧博极群书,误入释门久且深”,对佛教有很深的了解。正如张赓所言“吾以为深入禅理者,其转入天学更弥精。”所以,杨廷筠信奉天主教后,辟佛最力。在他看来“道学不明,风俗日坏”是因为“异学误之”,而异学当中,又以佛教为最甚。因为佛教“精取儒学”、“依傍天学”,“遂能倾耸一时,网罗千载。”杨廷筠认为,天主教在东传的过程中,途经印度,“诸国素慕大西欧逻巴风教之美,……故传闻耶稣降生事迹与其教诫语言,一一模拟而效之。然自西竺而遥传欧逻巴之事,真义已失却一半,用华语而译番文,真义失却一半。以江左名流托言於佛,番非真番,译非真译,并其一半之真义,澌灭不存。”只有破除佛教之妄,才可能救“古来慧业文人”于“释家惑溺”之中。他正是想通过《天释明辨》来提示佛教依傍天主教的事实的。“年来西书既出,一一可验。曰天堂地狱,曰世尊,曰杀戒,曰盗戒,曰淫戒,曰巧言绮语戒,曰观世音,曰轮回,曰奉斋,曰念诵,曰无量寿,曰大神通,曰三世佛,曰三十三天,曰三千大千世界,曰佛化身,曰四大假合,曰大事因缘,曰阎罗断狱,曰度世誓愿,曰苦空,曰禅观,曰四恩,曰出家,曰祷祈,曰忏悔,曰梵音梵字,曰梦幻泡影,曰律教宗。”例如,作者认为观世音是歪曲了的圣母形象,大神通是借鉴天主全能之说,三世佛本于天教三位一体教义等等,似是而非,“以实有为幻、虚无为真”。唯有天主教“垂之古纪,至今观之如左券”,真实无欺,是真道之大原。因此,作者在提示佛教依傍天学的同时,也随之阐明了天教的有关教义。通过比较、辨明天释二教教义的真假优劣,以便于读者弃伪求真,返本归正。

    书中若干教义名词,译音与译义并用,如罢辣低琐(天国)、因弗尔诺(地狱)、陡斯(天主,但亦兼用上帝)、撒麦尔铎德(司祭)、罢德肋(圣父)、费略(圣子)、斯彼利多三多(圣神)、额辣济亚(宠爱)、撒格辣孟多(七圣事)、德珞日亚(神学)、畀斯波(主教)。

    天释明辨目录

    天释明辨题解 71

    天释明辨目录 73

    题天释明辨 80

    一、释教乱天学惑文人 80

    二、天释之辨以明真道 80

    三、弃佛从天者穷理更精 80

    第一节 原教 81

    一、佛老大害正道 81

    二、佛教之害胜于道教 81

    三、佛教依傍天学 82

    第二节 天堂地狱 83

    一、佛教窃天教天堂地狱说 83

    二、佛教天堂地狱 83

    三、天教天堂地狱 84

    四、批语佛教观点 85

    第三节 世尊 86

    一、佛教窃天教世尊说 86

    二、物必统于一尊 86

    三、天佛世尊之争 86

    四、世尊辩正 86

    五、老聃非世尊 87

    六、佛非世尊 87

    七、陡斯是世尊 88

    八、佛是天主乱臣贼子 88

    第四节 杀戒 89

    一、佛教窃天教杀戒 89

    二、天教戒杀正旨 89

    三、佛教戒杀之非 89

    四、天教戒杀释义 91

    五、天教持斋释义 91

    第五节 盗戒 91

    一、佛教窃天教盗戒 91

    二、盗的原因 91

    三、盗的种类 92

    四、佛教是窃贼大盗 92

    五、天教戒盗释义 92

    六、天教戒贪释义 93

    第六节 淫戒 93

    一、佛教窃天教淫戒 93

    二、天教夫妇正理 94

    三、佛教戒淫而行淫 94

    四、天教戒淫释义 94

    五、西儒童身守贞 95

    六、西儒童身释疑 95

    第七节 巧言绮语戒 95

    一、佛教窃天教妄语戒 95

    二、诚意之学不妄语 95

    三、佛经皆巧言绮语 95

    四、天教戒妄语释义 96

    五、教戒同异辨 96

    第八节 观世音 97

    一、观世音本圣母玛利亚 97

    二、圣母玛利亚的教义 97

    三、圣母玛利亚的画像 97

    四、观世音摹仿圣母玛利亚 97

    五、观世音与圣母玛利亚不同 98

    六、观世音渺茫不可考 98

    第九节 轮回 98

    一、轮回本闭他卧剌之说 98

    二、闭他臣剌设喻以教人 98

    三、闭他卧剌之说非正理 98

    四、佛教轮回说的由来 99

    五、天教与闭他卧剌之别 99

    六、轮回之说证伪 99

    、万物灵性释疑 100

    八、地狱安顿罪人释疑 102

    第十节 奉斋 102

    一、奉斋本大小斋 102

    二、三种食素不合正理 102

    三、天教大小斋的内容 103

    四、天教持斋目的 103

    五、持斋为克己 104

    第十一节 念诵 105

    一、念诵本念诵功课 105

    二、佛教与天教念诵比较 105

    三、天教念诵释疑 105

    第十二节 无量寿 106

    一、无量寿本无始无终 106

    二、唯天主可称无量寿 107

    三、佛非无量寿 107

    第十三节 大神通 107

    一、大神通本天主全能 107

    二、佛无大神通 107

    三、天主全能 108

    四、圣人归功于天主 109

    五、佛放荡无忌 110

    六、佛不贵神通辨 110

    第十四节 三世佛 110

    一、三世佛本三位一体 110

    二、天主三位一体 111

    三、三位一体之理 111

    四、三位一体之喻 111

    五、三位一体不可理喻 111

    六、三世佛说 112

    第十五节 三十三天 112

    一、三十三天本三十三年 112

    二、天主耶稣在世三十三年 112

    三、三十三天质疑 112

    四、天只有十一重 112

    五、三十三天辟妄 113

    第十六节 三千大千世界 113

    一、三千大千本天神无数 113

    二、三千大千旨在尊佛 114

    三、三千大千流于虚谎 114

    四、一四天下证妄 114

    五、三千大千证妄 114

    六、天教天神论 115

    七、佛为万世罪人 115

    八、佛学不可信 115

    九、佛学之疑 115

    第十七节 佛化身 116

    一、佛化身本天主降生 116

    二、佛化身是自说自证 116

    三、天主耶稣降生明证 116

    四、天主降生之地释疑 117

    第十八节 四大假合 118

    一、四大本四元行 118

    二、四元行为万物质料 118

    三、凡火非四元行之火 118

    四、金木非元行 118

    五、风非元行 119

    六、四大假合非确论 120

    第十九节 大事因缘 120

    一、大事因缘本恒念死候 120

    二、死是人生大事 121

    三、天教恒念死候之义 121

    四、儒教原始反终之后 121

    五、佛教大事因缘批评 121

    第二十节 阎罗断狱 122

    一、阎罗断狱本天主审判 122

    二、天主审断释疑 122

    三、阎罗断狱辟妄 123

    第二十一节 度世誓愿 123

    一、度世誓愿本耶稣救世 123

    二、佛度世誓愿辟妄 123

    三、耶稣救世 124

    四、耶稣救世之实 125

    五、佛氏舍身不足以救世 125

    六、天教礼仪教的功用 125

    七、天主不予人至善释疑 126

    第二十二节 苦空 126

    一、苦空本窘难益德 126

    二、苦空不可分别偏遗 127

    三、佛教空苦之失 127

    四、西儒空苦之行 127

    五、西儒空苦之意 128

    六、西儒空苦之本 128

    第二十三节 禅观 128

    一、禅观本默省退修 128

    二、天教默省退修之旨 128

    三、佛教禅观辟妄 129

    第二十四节 出家 130

    一、出家本会士 130

    二、天教会士之意 130

    三、会士出家释疑 131

    四、会士守贞远游释疑 132

    第二十五节 四恩 133

    一、四恩本敬主孝亲 133

    二、佛教四恩辟妄 133

    三、天教敬主释义 134

    四、钦崇独一天主释疑 134

    五、钦崇万物之上释疑 134

    六、孝敬父母释义 134

    第二十六节 梵音梵字 135

    一、梵音梵字本天教以音起字、十字圣号 135

    二、中西文字之别 135

    三、天佛经典之别 135

    四、梵字取法十字圣号 136

    四、天教经典信实可证 136

    第二十七节 祈祷 137

    一、祈祷本祈求天主 137

    二、祈祷辟妄 137

    三、天教祈祷释义 138

    四、不祈祷天神释疑 138

    第二十八节 忏悔 139

    一、忏悔本洗涤人罪 139

    二、佛教、忏悔不能消罪 139

    三、天教洗涤人罪释义 140

    四、天教赦罪权柄释疑 140

    第二十九节 梦幻泡影 141

    一、梦幻泡影本在世须臾 141

    二、梦幻泡影非引世津梁 141

    三、在世须臾这旨 141

    四、天堂地狱公平合理 141

    第三十节 律教宗 142

    一、律教宗本性书恩教 142

    二、论佛教三门 142

    三、佛教律教宗批评 143

    四、天学三教释 143

    五、天教真而佛教伪 144

    题天释明辨

    一、释教乱天学惑文人

    於乎!天学之不明、不行也,释教乱之也。

    但古来慧业文人多为释家惑溺何哉?即惑溺,乃至原道则罔。

    二、天释之辨以明真道

    不云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之真是其不可掩也,如斯夫!京兆杨公淇园为天学苦心,先行诸撰述诱人。又谓似是之关最宜详明,遂不得已而作此辩。此辩行,释其无所逃败。

    三、弃佛从天者穷理更精

    然吾以为深入禅理者,其转入天学更弥精也。夫人不困幽谷,不知光天之大、之尊。吾天会中玄扈徐相公及杨京兆初时者等,夙慧博极群书,误入释门久且深。因穷思,反得天学而亟归之恨晚,永归之无贰。徐相公云:“吾生平多疑,至是了无可疑。吾亦时欲作解,至是了无可解。”此乃真慧业文人之真识力矣。古吴赵太常尝从尊人翰撰公读书于京兆之室。习京兆辩论,甚晰。虚怀倾服,爰兹不忘其知天事。

    天之自赞,赞艾先生亟为梓传,而命余代之引。

    昭事生张庚

    第一节 原教

    一、佛老大害正道

    道术不明,风俗日坏,异学误之也。异学可得闻乎?

    曰:纵横、名法、农圃、医数虽非大道,然用之皆有可观。王者不偏废焉,不名为异。巫觋详、白莲、无为,显与道悖。止可诳愚民,不能动君子。异则异矣,其害犹易见也。害者维何,在于佛老。盖自周道衰而杨墨起晋室乱而清谈炽。改换缘饰,二氏之言,遂盈天下。譬物朽而蛀生,室穴而盗入焉,所从来矣。

    二、佛教之害胜于道教

    曰:二氏并兴,老固先出,乃后人尊佛,反胜于老,岂有说乎?

    1、道教的缺点

    ⑴不能作伪

    曰:炼取三物,近在人身,不能作伪。一也。

    ⑵难以惑智

    药物房中,理既不正,事亦不验,难以惑智者。二也。

    ⑶不可匿端

    蓬莱弱水,在方与之内,与万亿国土之说悬殊,其端不可匿。三也。

    ⑷难以变诈

    古来天子求仙,秦皇、汉武,皆未曾遇即仙籙仙符。非从绝域来,难以翻译变诈。四也。

    ⑸终不能炫真

    天子求之不得,公卿以下无从点缀。宋真之天书、道□ 之灵素,虽极意恢张,终不能炫真。五也。

    2、佛教的特点

    ⑴真幻不可穷诘

    若佛氏则不然。彼以实有为幻、虚无为真,展转逃遁,莫可穷诘。

    ⑵经典无可对证

    问其经籍,则来自异域,无可证对之因。

    ⑶去来之迹不可考

    问佛所生,则生自亿劫,谁识去来之迹?

    ⑷精取儒学人道

    其言人道,用住世法精取之,吾儒以为不可破坏之法门。

    ⑸粗取天学神道

    其言神道,用出世法粗取之天学,以为不可思议之功德。

    ⑹佛教网罗千载

    儒理平实,且家喻户晓,非精取不能立宗。

    天学宏深,此中尚未及传,即粗取已足标异。兼斯二义,遂能倾耸一时,网罗千载。

    ⑺佛教依傍天学

    然而羊质虎皮、 中玉表,有识自能鉴裁。今姑取其依傍天学者,约有数端,各缀其说。学者平心以观其为,似是而非,举一废百,可得而究言之矣。

    三、佛教依傍天学

    问:依傍天学,可得闻乎?

    曰:可。 天主耶稣(耶稣译言救世者。即天主降生后之名号也)降生西国,计时在中国西汉末造。至东汉永平年间,耶稣之教已垂世数十年。流传渐远,及於东国。殴逻巴之所谓东,正中国之所谓西。印度葱岭五天竺,皆其地也。诸国素慕大西殴逻巴风教之美。若天外另一世界,愿生其地而不可得。故传闻耶稣降生事迹与其教诫语言,一一模拟而效之。然自西竺而遥传殴逻巴之事,真义已失却一半。用华语而译番文,真义又失却一半。以江左名流托言於佛,番非真番,译非真译。并其一半之真义,澌灭不存。就中名相依傍西书者,向实未知。年来西书既出,一一可验。曰天堂地狱,曰世尊,曰杀戒,曰盗戒,曰淫戒,曰巧言绮语戒,曰观世音,曰轮回,曰奉斋,曰念诵,曰无量寿,曰大神通,曰三世佛,曰三十三天,曰三千大千世界,曰佛化身,曰四大假合,曰大事因缘,曰阎罗断狱,曰度世誓愿,曰苦空,曰禅观,曰四恩,曰出家,曰祷祈,曰忏悔,曰梵音梵字,曰梦幻泡影,曰律教宗。此数种俱似天学之说,而实非也,请一一剖之。

    第二节 天堂地狱

    一、佛教窃天教天堂地狱说

    问:天堂地狱如何?

    曰:释氏天堂、地狱,似天教罢辣依琐同弗耳偌而为言也,而实不同。

    二、佛教天堂地狱

    1、佛教天堂地狱来历

    夫作善降祥,作恶降殃,儒有恒言,皆生前报应之理。死后一节,未经指点。死而灵性不灭,必有安顿,以为报应之所。释氏揣其意而为之说。因天教有天国地牢之言,遂以华音演之,亦曰天堂、地狱。

    2、佛教天堂地狱说

    ⑴西方净土

    据彼云:天堂在六道中最优,地狱在六道中最劣。然不免与四道互相轮回,出不得生死关。惟念佛修净土,径生西方。证佛地位,高出天道之上,再不轮转。

    ⑵天堂

    平生好施舍、行方便者,多生天堂,有宝珠缨络,车渠玛瑙,金玉城池,音乐花鸟,富贵之玩,故谓之人天小果。较人道不远,较佛道大相悬绝。修天堂者虽乐,福尽轮回,不若西方之极乐也。

    ⑶地狱

    平生极恶者,死入地狱。刀山剑树,锉烧碓磨,种种极刑,如所绘像,血肉淋漓,惨不可视。然受报已尽,亦得轮回。惟阿鼻一狱,永劫不超转也。其言如此。

    3、佛教天堂地狱批评

    然细详之。天堂为人天小果,享尽轮回。独地狱中,转与不转,分为两截,与天道不复相称。其说何居?且宝珠缨络等,原无可爱,不过供耳目之玩。世有不贵异物者,视之不殊土块,何足为乐?灵体清虚,如何承受?而地狱之刑,止於锉烧碓磨,有形之粗具,难及性灵。宜乎司马温公辟之曰:“既无形体,刑亦安施也?”

    三、天教天堂地狱

    问曰:然则天教云何?

    1、世界分为三等

    曰:天教云,天主安立世界,分为三等。

    ⑴天堂

    其最上界为罢辣依琐。今所云天国乃万福之所,大主天神圣居之。

    ⑵地狱

    最下界为因弗耳诺,今所云地狱乃万祸之所,魔鬼罪人居之。

    ⑶人世

    在中界为蒙铎,今所云人世乃祸福相兼之所,人类禽兽草木居之。

    ⑷三界善恶之别

    上下二界是善恶一定之处,中界是善恶未定之处。惟其未定,故自有作有修而有瞬息改移之修悖;惟其已定,故无作无修,而有万年不改之苦乐。

    ⑸三界苦乐之别

    人世非无乐,然乐中有苦。不若天堂之乐为真乐、为纯乐、为永乐,无纤毫之苦。人世非无苦,然苦中有乐。不若地狱之苦,为真苦、为纯苦,无纤毫乐。地狱之不可比人世,犹人世之不可比天堂。相去悬绝,智想不能思虑也。

    2、天教天堂地狱之略

    问曰:二所境界,可得闻其详乎?

    曰:真纯永乐,真纯永苦,是二所境界之详。

    ⑴天堂地狱不可比拟

    必欲一一举似,身未曾到,口焉能言?且身未曾到,即闻人言,亦焉能信也?昔有圣人,天主赐之亲见两境。既出,欲详其状。曰:“世间无一物可以比方。”遂终已不言。

    ⑵天堂光明美好

    虽然,西儒亦尝谈其略矣,谓人之性光,喜开不喜闭。升天堂者,性光大开。天主又益其真光,使之能通万理。凡平日心所窒碍,一时了彻。从古圣贤咸得交接,不言而心喻,不行而神至,飞行天地无所阻障。天堂之上美好万倍人世。入其中者,应接不暇,欣悦无厌。

    ⑶天堂满足无憾

    且性由天主赋,天为本所。今归本所,如富贵人久客得归,而其最快心不可形容者。生平愿到天堂见天主,万善万福笃信而热爱之,热爱而切望之。今日到此,亲见不疑,向慕之情满足无憾。得小者无歉心,得大者无侈心。如长人服长衣,短人服短衣,各无有余、不足之意也。凡此皆神灵所发,与色、声、香、味、触等嗜好,迥然不同。

    ⑷地狱与天堂相反

    知得天堂所享,则地狱之苦亦属神受,可以一一反观。比于锉烧碓磨,精粗轻重又万倍矣。夫此二所异於人世,福不可增,祸不可减。天主赏罚正理,原自如是。

    四、批语佛教观点

    1、天堂地狱非全福全祸

    若似释氏言,天堂之上,有福尽时,福尽则苦。如名花开发,至于萎谢,岂不可憎?地狱之下,有祸尽时,祸尽则乐。如草木凋枯,至於发荣,岂不可羡?憎则美中有恶,不为全福;羡则恶中有美,不为全祸。与人世赏罚,亦何以殊?

    2、天堂地狱说卑天尊佛

    又释言天堂、地狱,二所安在?天教言,天堂在宗动天之上;地狱在与地球之中。人则戴天履地,可升可降,原有其理、有其处。而天神魔鬼,各各奉天主命,以类相引,如磁石引针、琥珀拾芥,虽欲不就,不可得者。释氏谬谓天主所居,止於天堂,可得轮回。佛则另有世界,在西方净土,再无轮回。此则掇拾西教之绪言,又欲驾而出於其上,创为卑天尊佛之说。望空白撰,是以荒唐悠谬,全无理据耳。

    第三节 世尊

    一、佛教窃天教世尊说

    问:世尊如何?

    曰:释氏世尊,似窃天主首条,云:“钦崇一天主万物之上也。”而实不同。

    二、物必统于一尊

    夫有物,必有主统於一尊。一家有一家之尊,一国有一国之尊,天下有天下之尊。等而上之,又有上天下地、神鬼、人物之尊。推而至於古往今来,无尽无穷,必有古往今来无尽无穷之尊。虽不能定其何名,以理推测,决有一位至尊不可加尚者为之主宰。此人心所共明也。

    三、天佛世尊之争

    释氏曰:佛为世尊,在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其尊无比。

    天教曰:陡斯即宇宙真宰,在天地、神鬼、人物之上,其尊无比。二家相为角立,几於聚讼。

    奉佛教者极言佛道之广大,陡斯且失其尊;奉天教者极言陡斯之全能,佛乘又失其据。

    四、世尊辩正

    1、世尊不能有二

    然则乌乎定之?世间称尊,不过二端。非属名分,即属道德,匪是二者莫与焉。名分道德兼,则举世尊之。兼而造其极,举世共尊之。此止宜有一,不得有两也。故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家无二宗子。

    2、世尊是全能共主

    凡纷然杂出, 皆乱道也。今难以口舌辩,即就人所自明。平心而论,莫大于天地,是天地从何来?必有生天、生地者在。莫众於人物,是人物从何来?必有生人、生物者在。莫灵於神鬼,是神鬼从何来?必有生神、生鬼者在。有如是能,方谓全能。能如此全,方谓共主。

    五、老聃非世尊

    举世间名分之尊、道德之尊,无得而逾焉。谁足以当之?道家曰天尊,似乎近之。然老聃亦人耳,而跻之天尊,则不伦矣。

    六、佛非世尊

    1、佛不能生天地万物

    佛氏之为世尊,吾不能知。谓其生天地乎?生神鬼乎?生人物乎?不闻内典中有此说也。既与天地、鬼神、人物了不干涉,无甚功德,不知佛氏之尊,尊过陡斯,其实安在?

    2、佛性不足为尊

    谓佛是性耶?性则天赋,不能自造。则有大灵明者,而后此性因之而显。故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性胡足以当尊?谓佛是尽性者耶?尽性必须人类。自应受命於帝,不应越上帝而自为尊也。

    3、教化之功不足为尊

    谓佛以性理教人,扶持宇宙,功德甚大耶,此益属人事。从古开天帝王、名世圣贤,如此多矣,未闻有尊羲、农、尧、舜等为天地万物之主也。况古时无佛,世不加乱;今世有佛。世不加治。宇宙成毁,何关於佛?乃举世信之尊之,至无以并,真不可解。

    4、尊佛是过分赞

    只因佛氏之徒推崇其教,过分赞扬。虽以古今极尊之天帝,反抑而居其下。设之为像、笔之於书。又严其不信佛经、谤毁佛法之罪。

    5、尊佛是群然影附

    人有贤愚,位有贵贱,其畏死怖罪之心同也。故闻不经之言,心虽不然,不敢疑辩。群然影附,遂奉为法宝,凛为功令,似谓至是无非,靡过佛乘矣。

    6、西儒不尊佛

    独西来诸儒不畏死,不惧祸,直以理为衡、心为鉴、身历目览为绳尺。能疑能辩,不复含糊。於是是非真伪毫不能遁。

    七、陡斯是世尊

    1、天地必有主宰

    何以言之?夫仰而见天之动,俯而见地之静,中而见人物之并育并行,幽而见鬼神之体物不遗,此实理也,心所明也。天何以能动?地何以能静?人物何以并育并行?鬼神何以体物不遗?必有主命存乎其间。设无主宰,必且错乱断灭,造化或几乎息。此实理也,心所明也。

    2、圣人教人敬天

    圣人,时人之耳目也,义理皆取决焉。自有书契以来,立教圣贤必令人敬天、畏天,如曰天命、曰皇降,断断乎定有所指。

    3、上帝即陡斯

    孔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此上帝以其至尊无偶,故谓之上。 原与陡斯尊称,理大悬合。此实理也,心所同也。此心之同,南海、北海、东海、西海不得有异。故此心之同,儒墨佛老智愚贤不肖,安得有殊?是故,定尊於一方是正理。纷然杂出,究必为邪。如云中国有二天子,必是乱臣;生身有二父母,必是贼子。此天理民彝。大紧关处,何可无辩?

    八、佛是天主乱臣贼子

    或曰:敬天子者,不敬公卿大夫乎?爱父母者,不爱伯叔兄弟乎?既敬天主,即敬佛何妨?

    曰:子之视佛,果是公卿大夫、伯叔兄弟乎?佛以上天下地,惟我为尊,谓之世尊。创为梵天帝释之像,拱立其傍,与之摩顶受记。是其意,非但不臣天子,反欲以己为天子之天子,而令天子臣之。非但不事父母,反欲以己为父母之父母,而令父母事之。则将谓佛为天主之公卿大夫,抑乱臣乎?将谓佛为天主之伯叔兄弟,抑贼子乎?是故天教於人,无所不爱。虽至罪人、乞丐,犹不敢侮。独语及此事,则必直穷到底。明知与世乖忤,不敢含糊迁就。夫岂好辩哉?大不得已也。

    第四节 杀戒

    一、佛教窃天教杀戒

    问:杀戒如何?

    曰:释氏戒杀生,似窃天教第五诫,“戒杀”言也,而实不同。

    二、天教戒杀正旨

    夫上帝好生,杀者生之反,戒杀则保全物命,养我慈心。意本甚善,但人之行仁自有次第,又必有究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此次第法也。言之必可行,行之必可久,此究竟法也。人类与吾一体而分,无论至亲即行道乞人,亦且痛痒相关。

    三、佛教戒杀之非

    1、有违仁道次序

    释氏却不从此理会,无论疏远。即至亲瓜葛,亦漠然等之路人。如天教十四哀矜之事,能一一修举否?不此之务,惟谆谆然教人戒杀。甚而市买生物,纵之林沼,谓之放生,有大福益。不但於理甚悖,抑圣贤次第之仁决不如是。

    2、有违圣贤礼法

    夫圣贤立法,必近人情。故爱物之政,惟生之有时,而用之有节。祭祀燕宾,养老扶疾,则用牲。天子诸侯无故不杀牛,卿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此於礼不废,於物不滥,法可行而行可久者也。今乃尽教人不杀,谓彼与我同性,恐是我多生眷属。若此理果真,当尽废诸礼乃可。设大礼不废,礼必用牲,将何以全?岂多生眷属,大礼便可杀乎?文王畜鸡彘,孔子事钓弋,是多生眷属,二圣犹且杀之。而庖牺作网罟,始佃渔,皆至不仁事,为万世造孽者作俑也。

    3、世人不能不食肉

    且释氏戒杀,必令世人尽不食肉,乃为能清其源。而世人能不食肉否?必市井乡村尽不鬻生物乃可。而人间有余之物,能不鬻贩贸易否?既不能绝,则一切生物,有则必鬻,鬻则必买,买则必食,食则必杀,自然之理也,何能戒杀生乎?

    4、屠夫不能免杀生

    又云不能茹素。但食三净肉,此尤迁就私情,不合义理。

    夫戒杀者,专为生全物命之故。今物已戕矣,肉已入口矣,安在全物命乎?以不见、不闻、不特,为可免己之罪;而不知有见、有闻、有特,已坐他人之罪。己则恣食,是掩耳盗铃之说也;人则受罪,是借刀相杀之法也。此说一行,开方便端,何慊不为?屠行肉案,从此接踵矣。夫肉食难绝,则宰杀之事,世所必有。假如此方人应用十豕或千鱼,必有十豕、千鱼应受刀砧之害。

    5、放生不免杀生

    尔偶见不忍,市而放之。彼於此不买,必於他处买之。捉生替死,安在其为仁?尝譬之邑中户役有力者,藉分上免之,仍签下户抵当,何曾免得户役之苦?而脱者有营求之费,佥者有佥报之扰。两者俱伤,不曾沾慧。鱼、鳖、禽、鸟,网罗一番,已半戕生意,即幸而得脱,不久就毙,况罗者之继至乎?偶一为之,似亦无妨。立之教言,勖人尝行,大惑事矣。

    6、戒杀放生只是小善

    且世间好事应做者甚多。即依释氏言,戒杀放生谓之好事,亦不过万善中一小善。奈何他事通不讲,独讲此乎?想缁流倡教,必立一法。惟此法易信易行,故盛言其利益,人亦相习不复考论耳。

    7、素食反使禽兽消亡

    岂知天生六畜,原供人用。故其生也,赖人饮食,资捍卫,方得保其躯命。人亦取之养我肉身,此天主恩也。若不为人用,谁则牧养?纵放林野,将为强猛者攫食,亦必无生理。在野为强猛食,在市为人类食,又何异焉?西土有国人不食豕,其国无豕,岂不反断豕种哉?

    四、天教戒杀释义

    问曰:天教第五诫为何诫也?

    曰:戒毋杀人。明揭一人字,以别於专求活物者。夫所云杀人,岂必以挺与刃手足他物殴人谓之杀人哉?凡夺人之财,触人之忿,因而致死者,皆杀人也。或用毒言、骂詈、咒诅,或起恶念,利人丧亡;或用谗谤,败人之成事,污人之身名,皆杀人类也。推而至於坐视饥寒,袖手颠连,与疾痛危困,可救不救,以致于死,皆杀人类也。夫杀人之事,虽浅深粗细,为类不同。然心之不慈,必由浅而深,由粗而细。扩而充之,而后毋杀人之戒,其守乃全耳。

    五、天教持斋释义

    曰:然则天教不持斋乎?

    曰:持。有正志之斋,有克己之斋。正志者,谓奉祀上帝,安可不明洁其心?则先期有斋,克痛己之罪,皆为肉身贪恋世味,污秽真灵。尝仇视此血肉,而极力贬抑之。则后期有斋,其所为斋,或减飧,或减味。大抵不适於口体,使之饕心难逞,不必尽断诸物也。圣贤之斋必变食,变其尝食,以示敬心,非必啖素也。天教亦然,正与吾儒一一吻合。

    第五节 盗戒

    一、佛教窃天教盗戒

    问:盗戒如何?

    曰:释氏戒盗,似窃天教第七诫、第十诫言也,而实不同。

    二、盗的原因

    夫财乃日用所需,而日用裕,而日用窘,故人人贪恋之。富贵者芬华在念,愿欲无涯,积之愈多,营之愈急;贫贱者衣食不充,饥寒难忍,望之愈切,求之愈殷。他物皆有餍足,惟此再无厌足。无厌足,其究必至为盗。

    三、盗的种类

    盗类有三:有窃取之盗;有明取之盗;有似窃非窃,似明非明,取非其有之盗。

    1、窃取之盗

    穿窬掏摸,欺其不见,惟恐人知,此窃取之盗也。

    2、明取之盗

    明火执杖,抢夺白昼,不惧人知,此明取之盗也。

    二盗者,人人公恶,谁肯犯之?乃世之不为盗者鲜矣。

    3、非窃非明之盗

    商贾饰伪物以哄人,盗也;驵设机械以局骗人,盗也;胥吏舞文弄法,以恐吓人,盗也;豪右武断、放利、兼并,盗也;官府凭藉势位,酷以济贪,盗也;衣冠之伦,口谈道德,假途圣贤,既得名,因得利,盗也。其心皆窃取,其事则明取之。

    四、佛教是窃贼大盗

    而明取之最显著者,无如今之缁流。四民皆有常业,皆有劳动,皆是自食其力。一日不力,糊口无资矣。惟缁流不耕也,而有余食;不织也,而有余衣;不营造屋宇也,而琳宫琼室,皆其庐舍。其稍能修饬、善谈名理者,则馈遗香积;捆载充牣奉者,极其诚敬.受者以为当然,知有受,不知有辞;但有取,不闻有予。问其酬谢之法,不过为之回向。愿其得福,空言相谩,安然消受,如此而已。男妇老幼智愚贤不肖,莫不以为宜然。谓施者为种福田、为人天果。若降福之权,彼实操之。夫贪世之财,犹可言也。贪上帝降福之权,不可言也。举世不以为非,彼亦俨然自是,故明取之盗莫甚於此辈。

    五、天教戒盗释义

    问:天教第七诫、第十诫云何?

    曰:七诫毋偷盗,十诫毋贪他人财也。

    1、所求唯日用粮

    天主教规,日诵主经。所求於天主者,惟日用粮。何云日用粮?壳果、牲畜,救饥之粮;麻缕、丝絮,御寒之粮。诸皆天主所赐。故曰:日祈之。

    2、思恩图报

    夫天主养人,如父母养子,虽不求而自予。然子之孝者,亦当思哺育之恩,希望图报。不可安然衣食,忘厥所自也。

    3、爱人如己

    至於孤寡茕独,生而发疾者,则有形哀矜之七端。人各推厥羸余,多立贤院以济之,是又体天主爱人之心,以爱人如己。由是帝赐丰登,人民和洽,有无相资,盗贼衰息。此绝其偷盗之原,立教之本意也。

    4、不如积聚

    若夫道德高峻之士,则食教皇之禄敷教四远。禄仅足用而止,不求积聚。粗衣淡食,无忮无求。间有同志,为天主乐施者,彼即传给贫乏,或以充刻书之费,秋毫不以入私。此乃人守毋偷戒,皆一切躬行於己而后言之。非如缁流谍谍口舌,只教人济己、施己者比也。

    六、天教戒贪释义

    曰:既云毋偷盗,又云毋愿他人财,语不重赘乎?

    盖财、色二欲,人所易犯故倍加叮咛,不厌烦复。偷盗者,身所作也;不止起念愿财者,心所萌也。尚未作事,但见人之有,辄生欣艳。欣艳於人,欲得於己,身虽不行,其心固已驰於彼矣。此念一动,必流於贪。处势不便,犹能禁制。利权在手,谁能振脱?故盗之恶,必芽於愿。而远盗之方,必始於毋愿,如斩草者芟其根,止沸者息其火,贪不期克而自克矣。

    第六节 淫戒

    一、佛教窃天教淫戒

    问:淫戒如何?

    曰:释氏淫戒,似窃天教第六诫、第九诫言也,而实不同。

    二、天教夫妇正理

    盖夫妇生育之本,人道之大端,人伦之一也。故天教不禁,而释氏欲人人概绝之,以断淫根。果如所言,必将灭人类。而废五伦之一矣。岂理哉?但天主初辟天地,止生一男一女,俾成夫妇。今亦不容偏多偏寡,以乱人伦正道耳。夫何柔顺女人,守正犹知从一而终。刚强堂堂男子,反不若彼。一娶不已,有妾有媵。甚者宿妓狎童,公然无愧。淫乱极矣!夫淫於女,同於禽兽;淫於男,劣於禽兽。天教禁之,其理甚正。

    三、佛教戒淫而行淫

    今释氏戒淫,果然戒淫否?其赖佛修行和尚,大坏本教,固无足论。即有高行沙门登坛说法,密密叩其生平起居,果能纯守童身,不犯一色否?名为出家,已媾室家之事。欲以欺人,人谁可欺?且其接引人群,惟以持斋念佛、放生布施、参禅讲义为无漏工课。而淫色大诫,通不稽考。能办以上工课,便是善智识。大檀信而左燕右赵,龙阳(都子)荐枕侍,席通可无问。不识为时师者,果严於己,宽於人耶?抑恐拂人情,不欲违忤,姑以此取顺耶?将谓此事,无妨学道,己与人安然行之无忌耶?名曰戒淫,而受戒者不闻其不淫;犯淫者,不闻其责改。即淫戒之设,亦虚然耳。

    四、天教戒淫释义

    问曰:天教第六诫、第九诫云何?

    曰:第六诫是毋行邪淫,第九诫是毋愿他人妻女也。二语易明,不必多解。

    1、一夫一妇为正色

    惟就天教再发明之。彼谓毋行邪淫,非谓不娶妻也。一夫一妇,是为正色。即不得已,弦断复续,所对止於一人,亦名为正,不名为邪。

    2、有二色者为邪淫

    邪淫者,正配之外,不列夫妇,不属五伦,乃为邪耳。有二色者,名为邪色。

    3、邪色者不可入教

    有邪色者,安可学道?能发心悔改,方可入教领受圣经,行遵教礼。不然者,断不曲徇。所以贫贱之人原无二色,遵守恒易;富贵之人渔色偏多,入教恒艰。缙绅不如齐民,多为此事。若能严此色戒,万事俱可刃解。其领会契洽,且百倍易齐民矣。

    五、西儒童身守贞

    至於西儒自律,非止无二色与毋愿人色,乃又洁守童真 者也。诸儒谓之撒责儿铎德(西国品级之名),又谓耶稣会中人(圣人所立行教救世之会)。不但诸儒,即同堂愿修之学侣,亦是守贞。其不娶之故,自有别论。

    六、西儒童身释疑

    大抵好色属情,情起自形质。一夫一妇,相将不离。发乎情,止乎理。义虽情,而实性有之,不妨学道。不若诸儒,全以性用,情念不生,於道最易合,造位最高也。呜呼!即一色戒,可想像西儒之品格矣。兴言及此,企服何能已已?

    第七节 巧言绮语戒

    一、佛教窃天教妄语戒

    问:巧言绮语戒如何?

    曰:释教戒巧言绮语,似窃天教第二诫、第八诫言也,而实不同。

    二、诚意之学不妄语

    夫言为心之声,人间交接,全藉言传。言而实,所传皆实心;言而妄,所传皆妄心。故诚意之学,自不妄语始也。

    三、佛经皆巧言绮语

    今据释教戒巧言、戒绮语,岂不甚正?而其诸经所载,论疏所述,率皆巧言绮语何也?

    1、佛经出自文人妄语

    古来操笔绘辞,非巧言绮语,不能动人赏鉴,故极力装点。犯此二戒者,无过文人。而释氏之书十九出文人笔。是以言多荒唐,语极纰缪。

    2、佛经系文人伪言

    将此二戒遍律释书,有百口不能解者矣。盖中国自五胡云扰,天下聪明才辩之士尽避乱江左。彼时圣王不作,处士横议。以儒先仁义之道平易无奇,特求世外不稽之谈以新耳目。而托之乎西来,藉口於佛语。假借名号,以神其说。诡言亿劫,以逃其辩。自作自证,迭倡迭和。故奇巧之习,不觉其遂至此极也。呜呼!竺国在中国之西,人迹未到,故伪言可匿。殴逻巴诸儒出入其地,熟视其书,习闻其教,何尝有玄词渺论,如中国佛典所言者乎?欲以绮巧为戒,而自陷於绮巧,自处於虚诈,其谁信之,其谁信之?

    四、天教戒妄语释义

    曰:天教第二诫、第八诫云何?

    曰:二诫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第八诫毋妄证。前诫是敬天事,要人以实心事天主,不敢一言欺上帝也。后诫是爱人事,要人以实心对人,不敢一言欺同类也。

    1、毋虚誓

    所谓虚誓者,如人奉教,誓绝那一件,后竟不绝,为虚誓;誓改那一事,后竟不改,为虚誓。言在先,必期践之於后,方为敬天主之真。若睹咒食言,又其粗矣。

    2、毋妄证

    妄证者,不但败人之名,坏人之事。不可虚妄,即事本实。而我非亲见亲闻,言本善,而理或半虚半实,即不可出口。出口便属妄证。言在后,必期券之於先,方为爱人之真。若干证曲直,又其粗矣。

    五、教戒同异辨

    夫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皆人心之良,原有此公恶。故中华、西国、释氏不约而同,佥有此戒。夫戒杀,仁也;戒盗,义也;戒淫,礼也;戒妄语,信也;九州四海咸通此理,智也。缘仁、义、礼、智、信五德,根於性生,故处处咸设此戒,戒其能灭性者。但名目虽同,而指归差别。不知后人不守,而失其初旨欤。抑前人立法,原有全缺也。此当虚心一一体勘。

    第八节 观世音

    一、观世音本圣母玛利亚

    问:观世音如何?

    曰:释氏观世音,疑从天教圣母玛利亚来也,而实不同。

    二、圣母玛利亚的教义

    1、天主耶稣之母

    夫玛利亚是如德亚国女子。天主豫生其圣德高过世人,特选择为受生之母。被圣宠於主,世无其比,经云满被额辣济亚者是也。是以受孕在胎,即知其为耶稣。救世者在襁褓,即奉之为天主。

    2、为世人祈求

    在世三十三年,时时供奉,代人祈,赦过免罪。以玛利亚之圣德,又满被圣宠,所以求无不允。是为极慈极悲,救苦救艰。西国奉事天主者,无不虔奉圣母,藉之转求。

    三、圣母玛利亚的画像

    故所绘圣像,有天主手抚天地者,有玛利亚手捧耶稣者。像有多端,而圣母手捧,则第举初生之一时事。盖礼重最初,而第二位费略从天国下生世界,乃人间莫大之庆,古今未有之事。故国中钦崇,首绘此图。其后奉之讲道,奉之救世,奉之受难,奉之升天,自各有像,第此中未尽传耳。

    四、观世音摹仿圣母玛利亚

    而竺国摹仿其事,遂以慈悲救难归之观世音。女饰庄严,善才、龙女,护从其傍。令世之女流,便於奉事。

    五、观世音与圣母玛利亚不同

    其迹虽近似,而来历大相悬矣。阅其经卷,念彼观音力,一切苦难尽解脱,与诸经赞佛神通,大意相同。而天教则不然,谓解脱罪愆必由天主。虽圣母之被宠,不能自专,止为人代求。而观音则令人求己。求赐福,即得福;求赦罪,即得赦罪。

    六、观世音渺茫不可考

    佛教诸品,各各自有其权。政出多门,贪天归己,人将何所适从乎?(或谓观音)妙庄王公主、或谓大士男身,总属渺茫不可究诘矣。

    第九节 轮回

    一、轮回本闭他卧剌之说

    问:轮回如何?

    曰:释氏轮回,似窃古人闭他卧剌白撰之言,非实有也。

    二、闭他臣剌设喻以教人

    彼悯愚俗顽钝难於化诲,设喻设教,以感动民心。乃云人世自多种轮回,皆就人所最惧最欣者。立为名相,使人有所警动,不敢为恶也。

    三、闭他卧剌之说非正理

    而西儒知道者,非之曰:闭他卧剌,意则善矣;所以立教,非也。爱人自有正道,其成就人自有实心实事,何必饰无为有以诳之乎?本欲诲人,己先妄语,是不爱己也。不爱己又焉能爱人?何也?天下惟一真,乃可不破。稍加妆捏,久必昭彰。一事涉欺,众信俱毁。明者因此端之诳,并真实可信者,俱疑为诳矣;愚者又因明者之疑,并己之笃信者,亦转生疑矣。今世将圣贤明教、千古正传,半信半疑、莫肯确认,是谁之故?权教为俑,贻害无穷耳。可谓闭他卧剌,其人贤,其心善,遂云此教无妨哉。天教谓卧剌死后必不免地狱,非无见也。

    四、佛教轮回说的由来

    乃旁近诸邦,传流其说。迄於竺国,遂以为至理妙法。而中国沙门因而祖述其说,不知此一端者在西国,已为久弃之唾,无复置齿者矣。

    五、天教与闭他卧剌之别

    或曰:西儒不言天堂地狱乎?何以别於闭他卧刺也?

    曰:彼言天堂地狱,似属形象、色身受用之苦乐,故享可言尽,尽可复轮转。天教之言两所,本是神灵,苦乐不涉粗迹,乌得同?然其说流传已久,浸灌最深,非多方破解,不能使人洞然无疑也。

    六、轮回之说证伪

    1、人性与物性之别

    今将轮回之谬,一再详之。如何见人与畜类不相轮回?凡生物,皆依本性。如草生草,木生木,马生马,牛生牛,同性故也。草不能生木,牛不能生马,不同性故也。据天教,草木止有生魂,故依类而生,依期而长,而不能趋避,是无觉魂也。禽兽有耳、目、口、鼻、血、肉,故有生、有觉,能知趋避,而不能推论义理。惟人可以知古今,察天地,穷事物;五尝百行,皆从此出。是为灵魂与禽兽草木迥然不同,岂止云灵蠢之分?且无灵,故谓之蠢;不蠢,故谓之灵。灵之与蠢,如明之与暗。明则不可谓暗,如燠之与寒。燠则不可为寒,宁仅疑似分别已哉?

    2、人与物不能相生

    告子惟不知性,乃谓生之为性。孟子直折以犬牛与人,绝不同性。人将信告子乎?信孟子乎?既不同性,如何相生?

    3、人与物之别在性不在形

    况人性之妙,彰往察来,无所不通,何一受物形,毫无明德,通不理论,则又曰形体拘之耳。夫性是神物,一掬可通垓埏。闻神能役形也,不闻形可拘神也。且形亦奚甚异乎?即以豕论,其耳、目、口、鼻、四肢,尽与人同;五脏、六腑、百节,尽与人同;以至血肉气味,无不与人同者何?人性蓍彼,便至拘碍,不得出露。而天下之言蠢极无比者,独归之豕耶?

    七、万物灵性释疑

    或曰:物类虽蠢,亦有灵者。麟、凤、龟、龙命曰四灵。此外,蜂、蚁之君臣,虎、狼之父子,鸿、鹰之兄弟,且知时候;鸡司晨,犬司夜,蛛网蚕丝之巧,更仆难悉,不灵若是乎?

    1、四灵非有灵

    曰:所谓四灵,即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言,非必其有灵性也。麟、凤、龙不可见矣,龟果有灵,何不逃余且之网,免七十二钻之患?即此一物,推之可见。

    2、物性有常

    凡物皆有一性,性中各有一善。或予之自全,或令之有用,或借之示法。盖造物主化工之妙,物物皆然。特此诸物,尤最昭著耳。然此诸物偏善,天主特付之,司物之天神又默引之,彼实不得不然。如火自然炎上,水自然流下,依其本性。水火不知也,诸物亦不知也。只有此一善,不能兼他善,故其性有尝。

    3、物性不能自专

    六合中,凡物类同,即性情同,彼不能自专,不能明悟,所以有尝无变。若能明悟,能自专,如人类然,则不知多少变换矣。

    4、物无功罪

    盖此等善物,非灵性所发,不关心肯,所以善俱无功。与狼、虎之残忍、蝎、蛇之毒害,其不得有罪者同缘。上帝未付灵性,原无知识,不得课其功罪也。

    5、物不能轮回

    若果灵性所发,蜂、蚁等善,乃世间至善人类不如,死后当上品,上生天堂之上,皆此辈托生矣。又畜生轮转为人,须有人善。如羊、豕等,是何善功而得转乎?

    6、因轮回而戒杀自相矛盾

    或将曰:彼原造杀业,业尽亦得转生也。

    嘻!羊、豕既有杀业,应受杀报。若不杀而豢养之,终身又不为用,增其业也。杀之则羊、豕业尽,而业又归之屠宰也。业之流转,何有已时?且吾不知为羊、豕者利於杀,而业尽乎?利於不杀,而业不尽乎?则戒杀之说,又非通论矣。

    7、人不能记前生证轮回之妄

    如何见人与人不轮回?

    若人有轮回者,必能记忆前身,何自古至今,通无一人记忆?老年人能记少年时事,灵性往来数十年如一日者。若此有死,彼有生,刹那间事何遂毫无影响?

    8、人轮回转世不合理

    则曰:人死或有罪,未得遂遽生;或病耄消耗而死,不能记忆也。

    夫有罪者,诚不能遽生。若前世圣贤死,必速生,并未闻速生是何人。今世帝王,据释教皆云,罗汉转世,亦不闻前世是为何人。又有强阳而死,无疾而暴死者,不必尽消耗也,何知前身者通无一人耶?

    9、三代之前无轮回之妄

    据史传中间有言,前身某人者,多是好奇之文人与附会之衲子。三代以前无此说,三代以后之圣贤无此说。岂从古所未有,圣贤所未言,止一二文人、衲子,其言可凭信乎?

    10、以人类原祖证轮回之妄

    最有一端易辩此者。夫天地开辟之初,必止一男一女。此二人者,每人各付一灵性。一人未死,已生数男或数女。此数男数女各有灵性,从何得来?自后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万而亿兆,以至无尽,岂皆从禽兽中轮转?

    11、万物从他劫中来不合理

    释氏不能解,漫云从他劫带来。他劫不知何处带来,不知何法一个个带来,还大伙带来,寄在空阔处,逐渐取用乎?又初生人类,一男一女,如此其少。禽、兽、鱼、虫,已万亿其种矣。谓之人,必善种所投;谓之禽、兽、鱼、虫,必恶种所投。岂他劫带来?止带一二善种,而恶种独万亿之多耶?则他劫带来,又有所不通矣。

    八、地狱安顿罪人释疑

    问者曰:当今世界,人类已如此多。况前乎千百世之既往,后乎千百世之将来,不可胜数。地狱虽宽,未必宽过於地,安得如许大狱,容此罪人?吾意有增有减,新故相代无穷。故不若六道轮回,犹有分属安顿之处也。

    1、形与灵有别

    曰:子疑及斯。夫不思有质、无质,有碍、无碍,彼此迥不相伦耳。人身是形质,乃有拘碍。人鬼有灵无质,不是碍物,何处不可安顿?一灯之光,大可数亩。而一室可容万光。是何安顿?是何窒碍耶?

    2、地狱本该窄小

    且夫地狱是极苦之所,逼窄正是地狱一局法。子乃欲具宽舒,安养诸恶人乎?

    3、地狱与人世不可比

    夫三所世界是天主分定。地狱之异人世,犹人世之异天堂百千万倍,不足比量。今子欲将人世较量天堂、地狱,真管窥蠡测之见矣。

    4、人不能变易天主成法

    况以凡人心思,欲议易天主成法。曰不若以彼易此,是必天主立法有未尽善,反不如人类之心思也,何足为天主?何以称全能哉?

    第十节 奉斋

    一、奉斋本大小斋

    问:奉斋如何?

    曰:释氏奉斋,似天教大小斋期言也,而实不同。

    二、三种食素不合正理

    夫口之甘食,原属性生。断肉茹素,矫其本性。膏梁之子,尤称难能。今食素者,有斗斋、有月斋、有六斋、八斋、有长斋。克己如此,原是好念。但人发念必有所为。若止为惜物命、为求利益、为佞佛生慈,是三者皆非也。何也?

    1、为惜物命

    谓物与己同类,不宜杀食。此轮回谬谈,前篇已详辩之。六畜原为人用,若人不食用,谁畜谁管?且断绝其种类,王政之五鸡二彘为不仁之大者也。此可无论矣。

    2、为求利益

    为求利益,吾不知利益之权,实谁司之。世间善人善事甚多,岂无加于吃素戒杀者?奚独于茹素之人,偏加福佑乎?彼以食素认作上善。世间食荤,俱是大恶。圣王之法卿大夫肉食,祀先者血食,奉亲者有酒肉,胡为以恶事加于尊贵者耶?

    至佞佛生慈言,似有理。吾独谓慈者仁之发,仁者人也,当以爱人为先。论爱人,泛而同类,近而亲友至切而家庭,皆是当爱用慈,莫切于此。今一体人类,漠不相关,独区区惜此物命,不亲亲仁民,而切先及物,吾未许其真慈也。使佛不论义理,惟佑茹素之人,以为亲己。谓之佞佛,非过矣。

    三、天教大小斋的内容

    或曰:天教大小斋如何?

    曰:小斋者,变其尝食。或平时肉食,斋则去肉。平时兼味,斋则少味,或全食蔬菜,亦随人意。大斋,不止变食,且要减餐。减其三餐,止用一餐。有三日者、有四十日者,此皆外斋,斋之浅者也。又有内斋,在明洁其心。斋日密守十诫,毋蹈七罪当克之条,随宜行十四哀矜。晨昏日课,持诵加勤,默想圣教事情。

    《传》曰:斋者,齐不齐,而致其齐。《易》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此所谓内外兼理之斋也。

    四、天教持斋目的

    或曰:西士持斋亦有为乎?

    1、虔修祀礼

    曰:有为。一为虔修祀礼。西国于祀礼极重,临祀必衣冠尽易,饮食必改尝,以示敬也。

    2、抑制气血

    二为抑制气血。气血在肠胃只思饱,在舌口只思甘滑,在唇齿只思软脆,在鼻嗅只思馨香,何厌足之有?不但饮食之人,则人贱之,而昏志气生疾病,皆原于此。能斋则滋味澹泊,气血不强悍,有触不至横发,肉身自得其职矣。

    3、伸拔性灵

    三为伸拔性灵。性灵原是一身之主。只为嗜欲昏迷,饮食尤最。饮食既薄,气力软柔,此中清清明明,做得主宰。如仆从委顺,主令当伸,灵性又得其职矣。

    4、扶助德性

    四为扶助德行。凡人见善不能为,见恶不能去。或为之、去之不能勇决,皆缘真性为气血剥蚀,不能振拔。今既主宰清明,无所牵绊,则见事刘勇,不沮不退。

    5、默领真福

    五为默领真福。口之于味,是极重嗜欲。为钦崇天主故,捐所甚爱,以此蠲洁身心,主光必照。如屋宇洒扫,达官贵人自来驻止,由是益发心光,增长善念,愈积善功,经所谓额辣济亚是也。此皆奉斋者之所为,专属心性,不缘生物,不缘福利,不缘求婿。西国克己正志之斋,乃是如此。

    五、持斋为克己

    人诚克己,斋可也。势或不能,即日啖血肉,不为违主命。人不克己,念或妄寄,即入关长斋,亦空费斋祈求。吾见世人,有茹素食淡,垂数十年。面黄体瘦,勉强吞啖。如此坚忍,本是好念,可与进善。惜其中无实见,不加审择。以此难事,等闲小小用之,曾不为之一转移也,可用深慨。

    第十一节 念诵

    一、念诵本念诵功课

    问:念诵如何?

    曰:释氏念佛诵经,似窃天教念天主圣号与圣教日课也,而实不同。

    二、佛教与天教念诵比较

    1、佛教念诵本意

    夫释氏欲人净念,教之念佛;念不易净,教之诵经;皆谓摄心归一,令不妄驰。

    2、后人失念佛初意

    后人以口呼佛号为念,非初意矣。而诵经止及缁流,士庶不及。迨至末教,又尽扫一切,直指心性。非空非有,背尘合觉。而第一谛义,并念诵又属口头禅矣。不识初者是乎?末者是乎?初末者皆非乎?

    3、佛教与天教念诵意思不同

    夫释氏所念六字佛号,其义可知也;天教所念天主圣号,三十六字,其义可知也。

    4、天教念诵因人而异

    深心理会,当自能辨。天教日课,人人得而诵之。惟会士则多而详,教士则少而略,顾人之功力何如耳。

    三、天教念诵释疑

    或曰:凡教多端,皆为心性。心性诚彻,念诵犹为粗迹。末教直谈义学,见性明心,立地成佛,最为直捷,子不闻乎?

    1、念诵非粗迹

    曰:子何谈之易也。心性诚彻,可知念诵为粗。若子不念不诵,果是心性真彻,不藉苦修粗迹乎?抑苦念诵多拘,心性易匿,托言念诵之不必乎?将平日心性,原不参求,念诵亦未着意;权时口辨,特寻此好名色,以御人乎?三者必居一於此矣。夫真为心性,愿了生死,必大有工夫,岂惟虚参偶见,不敢妄承?即时时念、时时诵,犹谓未满其向慕也,此为即念诵、即参悟。若云参悟为精,念诵为粗,正其未曾参悟,乃为此违心之言耳。嗟夫!教化既衰,人心好径。知人贵高明,则专谈心性以合之。不知自谓高明,实卑暗也。

    2、念诵能益福

    人喜直捷,则谈不须念诵以合之。自谓直捷,实欺妄也。特宜细辨。所念者是何名号?所诵者是何经籍?审其来历,察其义理,果至平、至奇、至实、至妙非凡所见,必过人知量者所立,何人可更?何地可易?自当一心信奉之矣。夫凡古今立法,虽小道,必有善处可观。惟善中有缺,即不得为之圣法。圣人立法,必其尽善尽美,乃称圣法。而况圣人之上,有天神;天神之上,有 天主。天主耶稣立此名号,使人持念;立此经课,使人诵读;必是大有利益。谓能消罪,必实消罪;谓能益福,必实益福。

    3、当遵天主敕命

    人视天主,如一粟在太仓、一滴在大海,有何分数,乃欲不遵 天主之敕命乎?

    故人诚认 天主,则念其名号,诵其日课,皆自表信、望、爱之真心。日用粗功,无非精义。不认天主,念号、诵经,已为粗迹。并粗迹而无之,益昏昧放逸,罪不细矣。何也?君父有命,无可违弃。若曰:“吾择其可从者从之、不必从者违之,自行自止,无法无守。”谓之乱臣贼子非耶?

    呜呼!今之学者,不务实功,阙略念诵,固涉虚恢,不务穷理,妄有念诵,复归冥蹈,其为无益均也。可胜慨哉!

    第十二节 无量寿

    一、无量寿本无始无终

    问:无量寿如何?

    曰:佛言无量寿,似本 天主,无始无终言也,而实不同。

    二、唯天主可称无量寿

    1、凡物皆有始

    夫天主生物,各有本寿。寿最短者,为有始有终。草、木、禽、兽、鱼、虫、人之肉躯,皆藉四元行。偏则争,绝则死是也。寿最长者,为有始无终。十一重天体、日、月、星、辰、水、火、土、气、天神、魔鬼人之灵魂,皆天主自造,不藉四元行,一成无坏是也。是可言无量矣。然犹有始,则不得云无量,

    2、天主无始无终

    惟天主则超然独存,无始无终。化成天地,为天地之主;长养人物,为人物之主;役使神鬼,为神鬼之主。天地、人物、神鬼未有,天主已先有,推之不见其始;天地、人物、神鬼可灭,天主不可灭,推之不见其终,乃可言无量寿乎。

    三、佛非无量寿

    佛氏之寿,吾不知如何。佛犹是人,人即四元行会合,不过百年,无有不坏;佛或非人,疑指为性,性不能自立。属于人为人性,属于物为物性,属于天地、鬼神,为天地、鬼神性。俱天主以后所生。佛既是人,其所有者,即是人性。欲与天主比寿,何异莛之与楹、卷石之与太山乎?

    第十三节 大神通

    一、大神通本天主全能

    问:大神通如何?

    曰:释氏大神通,似窃天教天主有全能言也,而实不同。

    二、佛无大神通

    1、佛法初来无高论

    夫佛法初来,由汉明使蔡谙等十三人,往西域取经,归而以《四十二章经》奏之。虽语多附会,未敢放言高论。第令人忍辱克己,作实修行事,未尝有他奇也。

    2、神奇高言以示尊

    后来朝廷宗室、大臣、百官翕然从风,意谓卑之无甚高论,何以示尊?何以耸世?于是种种神奇,日积月增,事难枚举。如云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空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亿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此放言高论始作俑者也。

    3、佛经神通举证

    《华严》、《金刚》,世谓大乘法宝;《观音普门品》,世谓度世津梁。试摘其语,殊可揶揄。经言:佛以大威神力,能举恒沙世界,弹指见前;总摄十方诸佛菩萨,悉入眉间白毫光中,无剩无余。尝于维摩丈室,致八万四千狮子宝座,高广各几千由旬,悉能容受。佛告须菩提,尽四方世界,满贮黄金,以充布施,不如经中持诵四句,功德胜彼。而念彼观音力,求无不遂,害无不避。如此神通,种种绝倒。

    4、佛之神通是痴人说梦

    作是经者,文人戏笔,取快一时,不以为异。岂知痴人之前,不可说梦、稚子尝眎无诳。今之僧俗,能知梦、知诳有几人哉?习其诞语,遂谓上天下地,大有神通,能救拔一切,惟佛独也。故虽圣人有名教,名教亦不畏之;天子有王法,王法亦不畏之。即从古以来,圣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