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人物志译注最新章节!

    本篇导读

    全书终于来到最后一章,但当读者预期刘劭会为全书的体系重新勾勒轮廓时,他忽地转了话题,由观人之道谈处世之理,仿佛本章可以独立成篇,成为上、中、下三卷后的压卷之作,几乎可作单行本付印。其原因何在?论者少有提及。愚见以为,此中大有道理,可堪细味。

    西方世界每论选拔用人的原理,焦点多落在心理分析、情绪管理、智商高下、办事效率、行事效果、学历高低,甚至外表仪容等,这些诚然亦为《人物志》所关注,但西方论著往往仅此而已。此中玄机,在于西方人所重视的,为任务之达成,其潜台词是一个组织,不管大至国家,中至跨国机构,小至一所中学的学生会,只要相人准确,量才授用,然后各司其职,则一切必上轨道。若生问题,则开会讨论,或对组织中的制度、或对组织中的人事,作适度的微调。我这番话当然是一种高度概括,或遭简化之讥,不过,西方的人才学模型, 其底子与我所描述不会相差太远。

    但人才学始终是关于“人”的学问,有人就会有争端,就会有冲突。西方的论著当然亦有讨论,所以坊间有不少如《如何与苛刻的上司相处》、《办公室求生术》、《如何不知不觉地左右客人的思维》等等的书籍。当中所缺少而恰为《人物志》所深切关注的,就是人才的道德维度。本章题目“释争”之“争”,固然是争端之意,但刘劭的目的,不是在如何避免冲突那么简单,其背后有一人生哲学在支撑,古人所谓有所寄托是也。

    这套人生哲学,主要本于老子,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能不争者,君子也;孜孜于争者,小人也。为什么君子可以不争?难道他不需要物质性的荣华富贵?难道他没有是非道德观,以致明明自己对而别人错时,仍委曲求全?

    小人之所以争,归根到底,在于小人心中只有“自我”。与人相交,考虑的是对自己有利抑或有害,有利的话,又是大利还是小利。大利者,与之相好;小利者,可有可无;有害者,避之则吉,不能避之,伐之可也。所以小人的计算心特别重,计算的目的,就是“排序”,即把世上自己以外的所有人,依其有利程度,排其高下。其心思意念,一行一止,一举一动,莫不以“我”为先,其他人为工具而已。把其他人工具化,就是剥夺其内在价值,否定其人性尊严,层层剥落,终至只剩下可被利用的瞬间价值,瞬间过后急急弃之而不足惜。职场上、人生路上,类似小人,多如恒河沙数。

    由于众人的利益,往往有一我权称为“重叠现象”的情况,亦即某甲与某乙对同一样事物发生兴趣,争夺遂生。所谓“初则口角,继而动武”,生动地表达了争夺升级的必然规律。刘劭在本章中段所说:“怒而害人,亦必矣”,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正是在这种举世纷争的情况下,君子才显得特别可贵。他委曲己身,目的就是要成“全”对方,成就别人;他谦让恭和,就是要化敌为友。在他心中,不论自我,还是他者,均拥有无可替代的终极价值。犹有甚者,没有“自我”,只有“他者”,他以“他者”为“自我”,“他者”就是“自我”,“自我”就是“他者”,他者之祸福荣辱,就是自我的祸福荣辱,同理心由是而生,于是我你樊篱被破,“人我合一”。

    以晚近新兴学科“演化心理学”来分析,小人是演化迟缓的人种,他们直接继承了上古世代祖先们的基因。前文化世界,古人生活在一充满敌意的蛮荒环境,资源匮乏,生死旦夕之间。在此情况下,偶然一次成功的狩猎得来的食物,在族群中分享时,你分多一点,就意味我分少一点,相反亦然。久而久之,大家就养成一种“零和心态”,亦即要自己得以果腹,条件就是其他人要饥饿,犹有甚者,即使自己不饿,也要你不饱。小人正是如此,在功利计算的过程中,我们每每发现,即使他们没有得益,但始终都要别人损失,亦即由损人利己“升格”为损人而不利己,这是常见但甚难明白的现象,但经过“演化心理学”的努力后,此现象才得以破解。那么,君子者何?在“演化心理学”的框架下,君子其实就是经过累世人类文明的洗礼后,那些已突破“零和心态基因”限制的人,他们不以损人利己作为行事原则,因为他们心中根本无零和心态,他们相信每一场博弈,都可以达到双赢局面,所以何必去“争”?

    回到本章,文中把人分成三等,此三等人,其性格泾渭分明:

    世上以第一等人居多,第二等次之,第三等则仅如凤毛麟角,亦因此,纷争冲突,无日无之,同时亦突显出君子美善之德。君子的谦让,原本是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刘劭从老子的“不争”切入,将道家智慧融汇进儒家理论中,其功在下开魏晋玄学以至宋明理学有关课题,而其标举德性在人生名利场的首要性,使其论述与西方大异其趣,开辟了人才学崭新的一页。

    盖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是故舜让于德[1],而显义登闻[2]。汤降不迟[3],而圣敬日跻[4]。郄至上人[5],而抑下滋甚。王叔好争[6],而终于出奔。然则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矜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准[7],志不敢凌轨等,内勤己以自济[8],外谦让以敬惧[9]。是以怨难不在于身,而荣福通于长久也。彼小人则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是以在前者人害之,有功者人毁之,毁败者人幸之[10]。是故并辔争先[11],而不能相夺[12]。两顿俱折[13],而为后者所趋。由是论之,争让之途,其别明矣。

    [1]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又称虞舜。因品德高尚,被推为尧帝的继承人。但舜自认为德才不够,让位于尧的儿子丹朱。然而诸侯朝觐者不到丹朱而到舜处,狱讼者不往丹朱而往舜处,讴歌者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认为这是天意,才继尧位为帝。

    [2] 显义登闻:所发扬的正义上达于天。

    [3] 汤降不迟:商汤王受天命应期而降。

    [4] 圣敬日跻:他的圣明使他得到的尊敬与日俱增。

    [5] 郄(xì)至:也做郤至,春秋时晋国大夫。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有功。后居功自傲,生活奢侈,招致怨恨,最后被杀。事见《史记·晋世家》。

    [6] 王叔:春秋时周王室卿士王叔陈生。因自己的地位在伯舆之下,非常气愤,弃官出走,最后到了晋国。事见《春秋左传》。

    [7] 仪准:礼法规矩。

    [8] 内勤己以自济:独处时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内,指独处时。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独处不敢为非。”

    [9] 外谦让以敬惧:在外用敬惧的态度谦让别人。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出门如见大宾。”

    [10] 幸:幸灾乐祸。

    [11] 并辔:并驾齐驱。

    [12] 相夺:压倒胜过对方。夺,压倒,胜过。汉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13] 两顿俱折:双方都受到了困顿挫败。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中道而毙,后者乘之,譬兔殛犬疲,而田父收其功。”

    译文

    具有美好善良品性的人以不自我夸耀为最崇高,怀有贤良美德的人认为骄傲自满招致损害。所以虞舜谦让于有德才的人,他所发扬的正义闻达于上天。商汤受天命应期而降,他的圣明使他得到的尊敬与日俱增。郄至地位高高在上,而他对下边人的压抑却更加厉害。王叔喜欢竞争,而终于出奔他国。这说明降低自己谦让别人,是事业昌盛不断进取的成功道路。骄傲矜夸恃强凌物,是毁坏声誉堵塞前途的危险之路。所以君子的行为不敢超越礼法规矩,立志不敢超越正常的轨道,独处时追求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在外时用敬惧的态度谦让别人。因此怨恨责难就不会招惹到身上,荣耀和幸福就会长久存在。那些小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因功而骄傲以能而自夸,喜欢以此凌驾别人之上,所以当处在前面的时候就有人陷害他,立功的时候就有人诋毁他,遭到毁败时就有人幸灾乐祸。所以当小人们并驾齐驱争先恐后时,彼此都不能压倒或战胜对方。当双方都受到了挫败时,后面的人就会乘虚赶上来。由此论之,争夺和谦让这两条道路,差别是很明显的。

    赏析与点评

    本节论君子小人在是否争胜一点上的分别,亦即是在刘劭看来,君子小人纵然有很多相异,但归根到底,君子以谦让为其最高德性,而小人则处处争先,锱铢必较。刘劭以历史上一正一负的著名人物对举,说明君子与小人行事作风与人生结局的分别:

    然好胜之人,犹谓不然。以在前为速锐,以处后为留滞,以下众为卑屈[1],以蹑等为异杰[2],以让敌为回辱[3],以陵上为高厉[4]。是故抗奋遂往[5],不能自反也[6]。夫以抗遇贤,必见逊下[7]。以抗遇暴,必构敌难[8]。敌难既构,则是非之理必溷而难明。溷而难明,则其与自毁何以异哉!且人之毁己,皆发怨憾而变生亹也[9]。必依托于事,饰成端末[10]。其余听者虽不尽信,犹半以为然也。己之校报[11],亦又如之。终其所归,亦各有半,信著于远近也。然则交气疾争者,为易口而自毁也[12]。并辞竞说者[13],为贷手以自殴[14]。为惑缪岂不甚哉!然原其所由,岂有躬自厚责,以致变讼者乎?皆由内恕不足,外望不已[15]。或怨彼轻我,或疾彼胜己。夫我薄而彼轻之,则由我曲而彼直也[16]。我贤而彼不知,则见轻非我咎也。若彼贤而处我前,则我德之未至也。若德钧而彼先我,则我德之近次也[17]。夫何怨哉!且两贤未别,则能让者为隽矣。争隽未别[18],则用力者为惫矣[19]。是故蔺相如以回车决胜于廉颇[20],寇恂以不斗取贤于贾复[21]。物势之反[22],乃君子所谓道也。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23]。及其终极,乃转祸而为福,屈雠而为友[24]。使怨雠不延于后嗣,而美名宣于无穷。君子之道,岂不裕乎[25]!且君子能受纤微之小嫌,故无变斗之大讼。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终有赫赫之败辱[26]。怨在微而下之,犹可以为谦德也。变在萌而争之[27],则祸成而不救矣。是故陈余以张耳之变[28],卒受离身之害[29];彭宠以朱浮之郄[30],终有覆亡之祸。祸福之机,可不慎哉!

    [1] 下众:处在众人之下。

    [2] 蹑等:胜过同等人。蹑,超越,胜过。《晋书·陆机陆云传论》:“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故足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3] 回辱:避让屈辱。

    [4] 高厉:崇高,高超。

    [5] 抗奋遂往:不顾一切地重复以往的错误。抗奋,即亢奋,极度兴奋不顾一切。遂往,谓以往的错误。晋葛洪《抱朴子·交际》:“风成俗习,莫不逐末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6] 自反:自觉返回。

    [7] 必见逊下:必然得到谦让。

    [8] 必构敌难:必然造成敌对非难。

    [9] 变生亹(wěi):变故的征兆发生出现。

    [10] 必依托于事,饰成端末:必然会用一件事作为借口,把毁谤的实质掩饰起来。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凡相毁谤,比因事类而饰成之。”

    [11] 校报:回报,报复。

    [12] 易口而自毁:改换用对方的嘴来自我毁谤。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己说人之瑕,人亦说己之秽,虽詈人,自取其詈也。”

    [13] 并辞竞说:同时用语言互相争竞。

    [14] 贷手以自殴:借别人的手来打自己。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词忿则力争,己既殴人,人亦殴己,此其为藉手以自殴。”

    [15] 外望不已:对外埋怨他人不停。

    [16] 我曲而彼直:这里的意思是我理亏而对方理直,应当受到对方的轻视。刘昺在解释这句话时说:“曲而见轻,固其宜也。”

    [17] 近次:接近略低。

    [18] 别:差别。

    [19] 惫:劣,坏。

    [20]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人,初为赵国宦者令缪贤舍人,后由缪贤推荐给赵惠文王。秦王得知赵国有和氏璧,假称愿以十五城换之。蔺相如奉命带着玉璧入秦,与秦王斗智斗勇,戳穿秦国阴谋,乃完璧归赵,因功被拜为上大夫。惠文王二十年,秦王、赵王渑池相会,秦王让赵惠文王为之鼓瑟,以侮辱之。蔺相如强令秦王为赵王击缶,对秦王进行回击,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因功高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欲侮辱蔺相如,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退让,终于感动了廉颇,乃亲自到蔺相如处负荆请罪。廉颇:战国时赵将,以勇猛善战闻名。赵惠文王十六年,率军伐齐,大破齐军,因功被拜位上将。赵孝成王十五年,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迫使燕割五城请和。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后因与乐乘不和,奔魏居于大梁。赵国因屡遭秦国逼迫,欲任用廉颇,但因仇者郭开的诋毁,赵王相信廉颇老矣,不再任用。后廉颇入楚,卒于寿春。

    [21] 寇恂:东汉初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东南)人,字子翼。初任郡功曹,新莽败亡后,劝太守耿况归顺刘秀,被拜为偏将军。后任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保障后勤甚是得力,击破更始军立有战功,后转任颍川太守,封雍奴侯。历任汝南太守、执金吾。为东汉初二十八功臣之一。贾复:东汉初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州西北)人,字君文。新莽末聚众起兵,自号将军,后归附更始政权,又随从刘秀,战功卓著。刘秀称帝后,拜执金吾,封冠军侯。后迁左将军,定封胶东侯。知光武帝不欲功臣拥众于京师,便削除甲兵,敦崇儒学,以此深受赏识。为东汉初二十八功臣之一。当初贾复在汝南的时候,他的部将杀人,被汝南太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