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三辅黄图最新章节!

    台榭

    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工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诗》曰:“经始灵台,庶民子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刘向《新序》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王;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又何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周灵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长安志》叙周宫室,灵台完全用本文,只删引诗四句,增《诗正义》、《水经注》、《括地志》三处。又刘向《新序》一段,见今本《杂事》第五。灵台遗址,今在长安县客省庄。

    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郭延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一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马乃功。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

    丈三尺,广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直按:《长安志》唐修真坊,有汉灵台遗址,崇五尺,周一百二十步。下引《述征记》,与本文略同。《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国志》云:“雍州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水经注 渭水》:“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当为武帝太初四年之误文,杨守敬《水经注疏》辨之甚是。《雍录》云:“清台,武帝造太初历之所。”《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永经注》镐水北迳清灵台,是合清台、灵台二者为一名。又《雍录》云:“铜浑仪则云张衡所造。衡所造地动仪,在汉顺帝阳嘉四年。其时帝都不在长安,或者衡仪已成,亦分置长安候台耶。”《艺文类聚》卷六十八,引晋令:“车驾出入,相风前行。”《西京杂记》卷五,叙大驾祠甘泉汾阴卤簿,有相风乌车驾四中道。又《后汉书 董卓传》韦怀注,引张璠《汉记》曰:“太史灵台及永安铜兰楯,卓亦取之。”灵台疑指灵台之铜表而言,灵台遗址,今在阿房宫南去明堂三百(叾)步,镐水经其西,古城村以西。

    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诏群臣和济,能七言涛者乃得上。太初中台灾【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汉书 武帝纪》:“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之。”《文选 西京赋》李善注引作《汉武故事》,均与本文同。又《武帝纪》:“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柏梁台灾。”《食货志》云:“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长安志》引《庙记》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柏梁台上有铜凤,名凤阙。汉武帝集,武帝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合四时”云云。(柏梁台联句诗,气息古朴,确为真品,人名为宋人所妄加,遂滋疑义。)又《金石屑》卷三第四页,有“元鼎二年柏梁四九”砖文,为末元丰三年吕大防得于汉故城者。“四九”,系陶工制陶之号数,与近年汉城所出瓦片题字,体例正同。

    渐台,在未央宫太液池中,高十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又一说:渐,星名,法星以为台名。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

    直按:渐台,见《汉书 郊祀志》,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水经注 渭水》“泬水文迳渐台东”,引《汉武帝故事》曰:“建章宫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浸,一说星名也。”为本文及颜注之来源。建章宫太液池,与未央宫沧池,各有浙台,王莽之死,则在沧池中之渐台,亦见《汉书 王莽传下》。《史记 佞幸传》邓通之渐台,《正义》引《关中记》,亦为沧池之渐台。

    神明台,见建章宫。

    直按:已详见本文卷三建章宫。又《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引《汉宫阁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四、《艺文类聚》卷六十四引汉宫殿名,均与颜注同。《水经注》建章宫条,引《三辅黄图》云:“神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眉之九天台。”为今本所无。又《水经注》引《傅子 宫室》曰:“上于建章宫中作神明台、井干楼,咸高五十余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又《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洞冥记》,叙武帝初起神明台,掘地入三十丈,得商代工人事,其说荒诞,故为《黄图》所未引。

    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檠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自毁,椽桷皆化为龙凤,从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直按:作甘泉通天台事,见《汉书 武帝纪》元封二年。《汉书 郊祀志》云:“乃作通天台。”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又《大平寰宇记》卷三十引《汉旧仪》,与本文相同,知《汉武故事》亦本于《汉旧仪》。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台高三十五丈。望云雨悉在其下。”《长安志》引《关中记》云:“左有通天台,高三十余丈,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自“武帝时祭泰乙”至“从风雨飞去”一段,《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及《长安志》均引《汉旧仪》,与本文同。西安汉城出土有“泰灵嘉神”瓦,疑为武帝祭泰乙神祠中之物。又陈沈炯有《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足证在北朝时遗址犹存。

    凉风台,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关辅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校】原作“水”,据《长安志》校改为楼。”(Page 110)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为楼,高五十余丈。”

    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又有著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钓台【校】原作“钩弋台”,据孙本改、通灵台。见宫门。

    直按:《长安志》引《庙记》:“长乐宫有鱼池、酒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已见上文秦酒池条。因池中有台,故本文又及之。《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桂宫有走狗台”,与本文在长乐宫不同。《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未央宫前有东山台、西山台。又引《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果台、东山台、西山台、钓台,与本文同。《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七引《三辅故事》,亦云“未央宫前有东山台、钓台”。通灵台,见本书卷二,甘泉宫总序。《长安志》引《汉武帝内传》曰:“钩弋夫人既殡,香闻十余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

    望鹄台、眺蟾台、桂台、商台、避风台。并见池沼门。

    直按:望鹄台、眺蟾台,见卷四影娥池条。桂台.商台,见琳池。避风台.见太液池。

    长杨榭,在长杨宫。秋冬较猎其下,命武士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台上有木曰榭。

    直按:《文选 西都赋》云:“历长杨之榭。”李善注:《尔雅》云:“阁谓之台,有木谓之榭。”

    辟雍

    周文王辟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诗》曰:“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毛苌注云:“论,思也,水旋丘如璧曰【校】此二字,据《长安志》补辟雍,以节观者。”郑玄注云:“文王作灵台,而知人之归附;作灵沼灵囿,而知鸟兽之得其所。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故合乐以详之。”

    直按:《长安志》叙周宫室辟雍,略同本文。

    汉辟雍,在长安西北七里。《汉书》河间献王来朝,献雅乐,武帝对之三雍宫,即此。《礼乐志》曰:“成帝时,犍为郡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刘向说帝宜兴辟雍焉。”

    直按:《汉书 河间献王传》应劭注云:“三雍者,辟雍、灵台、明堂也。雍者,和也,言天地君臣民人皆和。”《水经注 渭水》:“又东迳长安县南.东迳明堂南。旧引水为辟雍处,在鼎路门东七里。”杨雄《剧秦美新》云:“明堂雍台,壮观也。”此王莽所建之明堂辟雍。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六第六十六页,有“新兴辟雍”镜云:“新兴辟雍建明堂,然于举土列侯王。”又一九五七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西安玉祥门外一.五公里,南邻大土门村,发现汉代建筑遗址。经发掘地基是圆形土台,中心建筑是方形土台。分东、西、南、北四堂,每堂有抱厦四间,厅堂三间,外有配房,有圜水沟。出土遗物,有五铢钱、云纹瓦等,疑为西汉辟雍遗址,与文献记载方位亦合。(见一九五七年《考古学报》第二期:《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明堂

    周明堂,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或曰,明堂在国之阳。《大戴礼》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援神契》曰:“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牖。”《考工记》云:“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图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礼记 明堂位》曰:“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校】原作“依”,从吴本改南乡而立。”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服,知明堂是布政之宫也。又《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周有明堂也明矣。

    直按:《汉书 平帝纪》:“元始四年,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应劭注云:“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重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谓五时帝太昊之属。黄帝曰合宫,有虞曰总章,殷曰阳馆,周曰明堂。”《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三,引《三礼图》曰:“明堂者布政之宫。”又“黄帝曰合宫”。《初学记》卷十三引《尸子》与本文同。明堂在国之阳,《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三,引蔡邕《礼乐志》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已地就阳位也。”本文引《大戴礼》,见《大戴礼 明堂》篇。本文所引《援神契》,与《初学记》巷十三引同。

    汉明堂,在长安西南七里。《汉书》曰:“武帝初即位,响儒术,以文学为本,议立明堂于城南,以朝诸侯。”应劭注云:“汉武帝造明堂,王莽修饰令大。”

    《汉书》:武帝建元元年,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徵鲁申公。又《郊祀志》: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帝,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四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又是岁,修东封,则祀太乙五帝干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大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祀。是岁元封五年也。本纪元封二年秋,作明堂干泰山下。五年春三月,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

    直按:《史记 武帝本纪》,《集解》引《关中记》云:“明堂在长安城门外杜门之西。”《汉书 王莽传》云:“是岁,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又《长安志》云:“灵台、明堂,武帝造.在长安城南。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复修明堂辟雍”。《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三,引《三辅黄图》云:“孝武帝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许,泠褒等议曰:按五经礼传记曰,圣人之教,作之象所以法则天地,比类阴阳,以成宫室,本之太古,以昭令德。茅屋采椽,土阶素舆,越席皮弁,盖兴于黄帝尧舜之代.是以三代修之也。”又《御览》卷八百二十六,引《三辅黄图》云;”元始四年,起明(Page 115)堂、辟雍长安城南,北为会市,但列槐市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笙磬器物,与卖买,雍容揖让,或论议槐下。”以上两则,皆为令本所无。《初学记》卷十三,引《三辅黄图》云:“明堂者,天道之堂也。(《御览》卷五百三十三,亦引此两句。)听以顺四时,行月令,祀先王,祭五帝,故谓之明堂。辟雍员如璧,雍以水,异名同事,其实一也。”与今本亦颇酉异同。

    圜丘

    汉圜丘,在昆明故渠南,有汉故圜丘【校】丘下原有“今按”二字,依文例删,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直按:《水经注 渭水》记汉圜丘,与本文同。

    又按:《长安志》引《括地志》云:“汉圜丘在长安治内四里,居德坊东南隅。”

    太学

    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董仲舒策曰:“太学,贤士之关,教化之本原也。”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三辅旧事》云:“汉太学中有市有狱。”

    直按:《汉书 王莽传上》云:“是岁,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汉太学中有市有狱,”与本文同。又引《关中记》云:“汉大学、明堂,皆在长安南安门之东,杜门之西。”又《长安志》叙唐城普宁坊西街,有汉太学遗址,其地本长安故城南安门之外。

    宗庙

    宗,尊也;庙,貌也,所以仿佛先人尊貌也。汉立四庙,祖宗庙异处,不序昭穆。

    太上皇庙,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香室街南,冯翊府北。《关辅记》曰:“在酒池北。”

    直按:本书三辅治所云:“冯翊府,长安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

    高祖庙,在长安西北故城中。《关辅记》曰:“秦庙中钟四枚,皆在汉高祖庙中。”《三辅旧事》云:“高庙钟重十二万斤。”《汉旧仪》云:“高祖庙钟十枚,各受十石,撞之声闻百里。”《汉书》:文帝时盗取高庙玉环故事。又云:“光武至长安宫阙,以宗庙烧荡为墟,乃徙都洛阳。取十庙合于高庙,作十二室。太常卿一人,别治长安,主知高庙事。”高庙有便殿,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处,所以就便安也。高园于陵上作之,既有正寝,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又立便殿于寝侧,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孝惠更于渭北建高帝庙,谓之原庙。

    直按:《汉书 叔孙通传》晋灼注引《黄图》云:“高庙在长安城门街,寝在桂宫北。”与今本异。

    又按;《汉书 韦玄成传》云:。又园中各有寝便殿。”如淳注引《黄图》,高庙有便殿,与今本同。颜师古注云:“凡言便殿,便室者,皆非正大之处。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路寝矣。便殿者,寝侧之别殿耳。”与本文略同。自“高庙有便殿”句起,至“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一段,完全与《汉书 武帝本纪》建元六年颜师古注相同。(颜注又节用于《韦玄成传》,已见上。)

    又按:汉祖西钟十枚各受十石事,《北堂书钞 乐部》引《旧仪》亦同。惟《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五,误引作《汉书》。盗高庙玉环事,见《汉书 张释之传》。光武至长安事,《长安志》引《三辅故事》,与本文同。原庙,见《汉书 叔孙通传》。西安汉城出土有“高庙万世”瓦,当为高庙之物。

    惠帝庙,在高帝庙后。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惠帝庙在高庙之西。”《书道》卷三第二O一页,有“西庙”瓦当,疑为惠帝庙之物。

    文帝庙,号顾成庙。孝文四年作顾成庙,在长安城南。文帝自为庙,制度逼狭,若顾望而成,犹文王灵台不日成之,故日顾成也。

    直按:《汉书》文帝四年纪,服虔注:“庙在长安城南,文帝作,还顾见成故名之。”《贾谊传 陈政事疏》云“因顾成之庙,为天下太宗,与汉无极。”又原注文一段,亦用文帝四年纪颜师古注文。《古今注》卷上云“汉文帝顾成庙有二玉鼎,二真金鑪,槐树悉为扶老拘栏,画飞云龙角于其上也。”《长安志》叙唐城休祥坊,有汉顾成庙余址,庙北汉东明园。《太平御览》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