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凤山县采访册最新章节!

兼受番仔寮田水,西行半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六甲。

    海埔陂,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一里,周长二里许,源受石公径窟,西行里许,入本庄洋,溉田十八甲。

    大武烈陂,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八里,周长二里许,源受力里山泉,西南行十四里,入本庄洋,溉田五十甲。

    石头下陂,在港东里(水底寮庄西南),县东南五十九里,周长二里许(连檨仔脚陂在内),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下苦溪合流,溉田一百十五甲。

    头陂仔,在港东里(水底寮庄东南),县东南六十里,周长二里许(连二小陂在内),中有活泉,西南行里许,入下苦溪,溉田六十五甲。以上二陂,均系嘉庆十六年王飞虎开筑。

    摆律陂,在港东里(水底寮庄东),县东南六十里,周长四里许,由摆律溪分支,西南行,注下苦溪,溉田一百甲。

    檨仔脚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里,周二里许,源受岭口西圳,东南行半里许,仍汇本圳尾合流,溉田园五甲。

    竹仔寮顶陂,在小竹里,县东北十六里,周里许,中有活泉,溉田园二十五甲。

    竹仔寮下陂,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溉田三十五甲。

    内埔仔陂,在小竹里,县东北九里,周三里许,源受内埔仔圳(即曹公新圳第二支),东北行,入内埔仔洋,溉田五甲。

    中庄陂,在小竹里(中庄社西),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中庄圳(即曹公旧圳第一支),东南行半里许,入中庄洋,溉田八甲。

    柳仔陂,在小竹里(后庄西北),县东五里,周里许,源受后庄圳,西南行二里许,入崎港沟合流,溉田二十五甲。

    新庄仔陂,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东南行数武,入新庄仔洋,溉田二十六甲。

    山窝寿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八里,周里许,源受小廍亭山泉,西南行九里许,下注东皋猎沟,溉田二甲六分。

    田寮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大乌雨水,西南行七里许,下注牛椆埔沟,溉田一甲五分。

    大陂(俗呼陂内大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三里许,源受清冷池,西行二里许,分注嘉棠脚圳、阿嗹上陂(溉田在下)。

    阿嗹上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半里许,源由大陂分支,西北行二里许,入阿嗹下陂,溉田三甲。

    阿嗹下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里许,源受阿嗹上陂,西南行四里许,汇中甲圳尾合流,溉田三甲。

    窟仔甲上陂,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南行数武,入窑仔甲下陂,溉田二十四甲。

    窑仔甲下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九里,周半里许,源受窑仔甲上陂,南行半里许,汇石燕潭水尾合流,溉田八甲。

    陂仔尾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七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行六里许,汇新廍圳水尾,下注洪爷陂,溉田十二甲。

    洪爷陂,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周二里许,源受陂仔尾陂,西南行里许,汇涂库溪合流,溉田二甲。

    新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八里,周二里许,源受小冈山雨水,西北行二里许入陂,溉田四甲。

    大埔陂,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七里,周里许,源受小冈山雨水,西行三里许,入前锋洋,溉园二甲。

    大湖陂,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九里,源受顶覆鼎金沟,西行四里许,旁注头前堰本支,入三寮港,溉田三甲。

    新园陂,在长治里,今废。

    围仔内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二里许,下注顶覆鼎金陂,溉田六甲。

    顶覆鼎金陂,在新里,县西北五十七里,周二里许,源受围仔内陂,西北行,入顶覆鼎金沟,溉田八甲五分。

    罗汉陂(俗名路陷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南行里许,下注竹脚寮陂,溉田五甲五分。

    竹脚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四里,周里许,源受罗汉陂,南行数武,下注鸭母寮陂,溉田二甲。

    鸭母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三里,周里许,源受竹脚寮陂,南行数武,下注马顶陂,溉田十三甲四分。

    马顶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二里,周里许,源受鸭母寮陂,南行里许,下注二滥陂,溉田十甲。

    二滥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里,周里许,源受马顶陂,西南行,入二滥沟,溉田二甲五分。

    二滥下陂,在维新里二滥沟中,县西北五十里,周半里许,四围可作秧田。

    下社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四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行入下社洋,溉田六甲。

    启隆陂(即三镇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二里,周长里许,源受三镇沟,南行里许,汇中甲圳尾合流,溉田十二甲。

    新陂仔庄,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一里,周长二里许,源受雨水,东南行六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五十甲。

    三爷陂(旧志作三老爷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东南行四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二十甲。

    北领旗上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南行里许,下注九空桥溪,溉田十甲。

    北领旗下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行里许,入九空桥溪,溉田八甲。

    脚桶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四里,周里许,源受雨水,东行二里许,入九空桥溪,溉田四甲。

    浪壮陂,在维新里,县西北五十一里,周半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过后乡小沟,入弥陀港,溉田二甲。

    祖师庙陂,在维新里(竹仔港庄南),县西北四十五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许,过芋园小沟,入弥陀港,溉田二甲。

    丙廍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五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入顶草潭,溉田二十甲。

    本洲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里许,下注新陂仔,溉田二甲五分。

    新陂仔,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六里,周里许,源受本洲陂,西北行里许,下注三块厝沟,溉田四甲五分。

    翻花陂,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四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南行里许,入还辕港,溉田十二甲。

    乌树林陂,在维新里,今废。

    菱角港陂,在维新里,今废。

    弥陀陂,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周里许,源受漯底山雨水,西北行,入弥陀沟,溉田十甲。

    中冲崎陂,在仁寿里,今废。

    眠牛湖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周里许,源受眠牛山雨水,溉田五甲(按旧志谓:此陂溉马料田千余亩,大小两陂相连,雍正四年筑,与今所釆不符,或历年既久,沧桑之变,亦未可知。姑存之以备考)。

    五湖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北行五里许,下注援剿右陂,溉田六甲。

    援剿右陂(旧志作龟潭,三陂相连),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七里,周二里许,源受五湖陂,西北行四里许,下注琼仔林溪,溉田四十甲。

    加拔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六里,周里许,源受援剿中溪,西北行五里许,下注琼仔林溪,溉田四十二甲。

    角宿陂(俗名湖仔内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周二里许(中隔一堤,分为上下),源受七星山泉,西行十里许,下注中冲崎溪,溉田四十五甲。

    面前埔陂,在观音里(横山之东),县东北二十七里,周里许,源受深水溪,西北行四里许,下注中冲崎溪,溉田十二甲。

    乌鬼埔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周里许,源受横山泉,西南行二里许入陂,溉园八甲。

    石壁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四里,周里许,源受石壁寮山泉,西行半里许入陂,溉田六甲。

    闩口埔陂(旧志作许公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三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帮陷沟,溉田十甲。

    新陂(旧志作盐埕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帮陷沟,溉田十甲。

    客仔陂,在观音里(即翠屏岩东北),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四十三甲。

    硗龟石陂,在观音里(翠屏岩后旁一巨石,作硗龟势,其水产鱼,皆硗,故名),县东北二十三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行半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三十六甲。

    大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西行里许,下注大陂沟,溉田三十甲。

    大滥陂,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二十二甲。

    高平陂,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九里,周里许,源受观音山雨水,西行三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十八甲。

    总督陂(旧志作仁武庄陂,距庄二里许),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七里,周六里许,源受三公寮沟,西北行二里许,下注林仔边沟,溉田一百二十八甲。

    竹仔坑陂,在观音里(乌树林庄东南),县东北十七里,周半里许,源受竹仔坑雨水,西行三里许,入下草潭,溉田十二甲。

    竹仔门陂,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周里许,源由豆酱门圳分支,西北行里许,下注后劲溪,溉田二甲。

    湾仔内陂,在观音里,县北十二里,周里许,源受湾仔内圳(即曹公新圳第九支),西行里许,入下草潭,溉田五甲。

    八卦寮陂,在半屏里,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兼受下草潭漏水,西南行里许,入船仔头港,溉田园十甲。

    九番陂(旧志作后港陂,即顶五块厝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周四里许,源受湾仔底圳,西南行里许,下注七番陂,溉田二十五甲。

    七番陂(即下五块厝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源受九番陂,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溉田十五甲。

    顶陂仔,在半屏里,县西北十里,周长二里许,源受檨仔林圳,西行穿岸入檨仔林陂,溉田十五甲。

    檨仔林陂,在半屏里,县西北十里,周二里许,源受顶陂仔,西南行二里许,入船仔头港,溉田二十四甲。

    莲花陂,在半屏里(大湾山麓),县西北八里,周二里许,源受小赤山圳,北行入覆鼎金圳合流,溉田十甲

    蒲尖园陂,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周里许,源受蒲尖园山泉,西行入陂,溉田五甲。

    虎形陂,在赤山里(滥埔庄口),县东北八里,周里许,源受滥埔山雨水,南行半里许,下注兴化厝圳,溉田十五甲。

    国公厝陂,在赤山里(仙草埔南),县东北七里,周三里许,源受曹公新圳第三支,东北行数武入陂,又南行三里许,由地■〈石函〉过下水坑仔,入武洛塘,溉田十四甲。

    嘉棠陂,在赤山里(国公厝庄西北),县东北六里,周里许,源受曹公新圳第四支,东北行数武入陂,溉田四甲。

    公爷陂(即赤山大陂,其南曰草陂,两陂相连,今合为一),在赤山里,县北五里,四山环绕,周十里许(陂内四围有单季田二十三甲一分二厘三毫三丝,旧系民间隐匿秧田,同治十二年李邑侯煐详请上宪拨归凤仪书院作义学田),源受双头漏沟(此沟源由乌松脚圳分支,属曹公新圳第八支),南行过龙喉瓣,入火光圳,溉田二百八十甲。县治诸陂,当以此为最。

    林内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八里,周长二里许,源受火光、山仔脚二圳(属公爷陂额内),西南行里许,下注新陂,溉田十甲。

    本馆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八里,周里许,源受拔甲圳(亦公爷陂额内),西南行里许,下注旧陂,溉田十甲。

    旧陂,在赤山里,县西北十里,周三里许,源受本馆陂,西南行里许,汇新陂水尾合流,溉田二十四甲。

    三苞竹陂,在赤山里,县北五里,周里许,源受雨水,溉田六甲。

    吊灯陂,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周里许,源受本山雨水,南行至北门洋,下驻松仔陂,溉田二十甲。

    松仔陂,在赤山里(武洛塘山麓),县北半里许,周里许,源受吊灯陂及本山雨水,南行数武,下注外濠沟,溉田五甲九分。

    覆鼎金陂,在兴隆里(狮头山麓,陂环其下),县西北九里,周五里许,源受覆鼎金圳,西南行,分注四圳(北圳、中圳、店仔、尾厝)、一陂(新陂),溉田六十八甲,多产菱芡(他如九番、七番、顶陂仔、檨仔,林林————内本馆、客仔、菜公、内围等陂亦然)。

    新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周三里许,源受两陂(覆鼎金、林内陂),西行二里许,汇旧陂,入田港,旧可溉田,今废。

    阿弥陀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三里,周二里许,源受新庄仔圳,东南行里许,入客仔陂,溉田十二甲。

    客仔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二里许,源受阿弥陀陂,东南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溉田十二甲。

    菜公陂,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周三里许,源受菜公顶圳,东南行,分注菜公下、葫芦尾两圳,溉田二十二甲。

    内围陂(亦名顶陂),在兴隆里,县西十四里,周六里许,源受四圳(三圳、那拔仔、前锋、gui头),南行穿岸(北岸,即旧志「硫磺陂」条下所谓中隔一堤者,盖误以此陂为硫磺上陂也,今特详考而更正之),入硫磺陂,溉田五十八甲。

    硫磺陂(亦名下陂,与内围陂相连,仅隔一峰,旧志误以内围陂合并在内,故有上下之称),在兴隆里,县西十四里,周长六里许,源受内围陂穿岸入水,东南行里许,下注龙水港,溉田四十二甲。

    施仁陂(俗名咸草堰仔),在兴隆里,县西十五里,周里许,源受龙岩池、硫磺水(按此水源出打鼓山麓,味似硫磺,故名)二流,东南行三里许入陂,又东南行过施仁桥,下注龙水港,溉田二十六甲。

    宝珠陂(一名八房公馆顶陂),在大竹里,县西六里,周三里许,源受宝珠沟,西北行,下注乌鱼沟,溉田十二甲。

    菜堂陂(一名八房公馆下陂),在大竹里(宝珠沟洋),县西八里,周二里许,源受雨水,溉田六甲。

    大关帝厅陂,在大竹里,县西五里,周里许,源受竹脚圳右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鱼逮〉鱼潭,溉田园三甲。

    五块厝顶陂,在大竹里,县西五里,周半里许,源受竹脚圳左支,南行入五块厝洋,溉田一甲。

    五块厝下陂,在大竹里,县西六里,周半里许,源受荐龙圳,西北行四里许,下注■〈鱼逮〉鱼潭,溉田三甲。

    小关帝厅陂,在大竹里,县西十里,周二里许,源由■〈鱼逮〉港圳分支,西北行半里许入陂,又西行半里许,下注田尾港,溉田十五甲。

    三十六陂,在大竹里,县西十里,周四里许,源由■〈鱼逮〉港圳分支,西南行里许入陂,又西行百余步,下注盐埕港,溉田三十六甲。

    庙前陂,在大竹里(篱仔内庄朱王庙口),县西南七里,周里许,源受雨水,南行四里许,下注前镇港,溉田四十甲。

    规仔寿陂,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三里,周五里许,源受东门溪,南行兼纳林边圳、大嘉棠圳二流,分六支入五圳(二令、东竹仔、脚港仔、墘草衙及东圳)、一陂(六番仔头),本支再行里许,下注妈祖港陂(溉田在下)。

    妈祖港陂,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七里,周长二里许,源受规仔寿陂水尾,南行二里许,下授前镇港,溉田十三甲。

    六番仔头陂,在凤山里,县南五里,周里许,源受规仔寿陂第五支,南行五里许,下注竹仔港,溉田五甲。

    总舍陂(旧志作赏舍陂),在凤山里(即总舍陂山麓),县东二里,周三里许,四山环绕,源受雨水,西行,由过路窟瓣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五十六甲。

    考史陂,在凤山里,县东四里,周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西行数武,下注曹公旧圳,溉田十二甲。

    小草陂,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西北行半里许,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二甲八分。

    大湖陂,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半里许,源受拔仔林山雨水,东北行半里许,折而西下,注曹公旧圳,溉田三甲。

    大草陂(旧志作将军陂,一名新陂),在凤山里,县东三里,周三里许,源受尚书林山雨水,西南行数武,下注二十四甲圳,将军施琅所筑,溉田六十四甲。

    外旷地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八里,周里许,源受涂库圳,东南行二里许,入沙滥圳,溉田六甲。

    沙滥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周二里许,源受沙滥圳,南行数武,入大桥头陂,溉田五十甲。

    大桥头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周长四里许(旧时荷花最盛),源受中廍西圳,合沙滥陂,南行三里许,下注凤山港,今废。

    大草厝陂,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七里,周长里许,源受二桥圳,西南行里许,下注凤山港,溉田十甲。

    右全邑陂泽凡一百四十一口,内除六口已废,实一百三十五口,计溉四千三百七十四甲。内分春秋二季,凡受溪水者,皆灌春季;受雨水者,皆灌秋季也。

    深潭(水利三)

    归来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周三里许。

    公馆庄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周二里许。

    公馆埔潭,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二里许。以上三口,均有活泉,多产鱼鰕,大旱不涸。

    顿物潭(粤潭),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三里,周七里许,源受罗广牵陂,西南行二里许,下注东溪,溉田二百五十六甲。

    向潭,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多产鱼鰕,大旱不涸。

    下考潭,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周二里许,源受下考潭中沟,东行汇南北沟水尾,合流入大崎脚沟,溉田八甲。

    金京潭(旧志作滥尾潭),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周二里许,源受林内沟,东南行,分注沟仔墘窟、陈爷滥沟。

    石燕潭,在嘉祥里,县北六十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五里许,分注营仔埔圳本支,再行里许,汇窑仔甲下陂水尾,入中甲圳合流,溉田二十甲。

    大潭,在嘉祥里(和尚庄地),县东北四十七里,周三里许,中有活泉,南行里许,汇竹脚崎合流,溉田二甲。

    水蛙潭,在嘉祥里(尖山东北),县东北四十六里,周七里许,源受雨水,四围可作秧田,冬则涸。

    鲫鱼潭(俗呼潭底),在嘉祥里(九空桥边),县北四十六里,周八里许(潭底四围有单季禾田三十余甲,席草田亦三十除甲。自清丈后,钱粮大租均带甚重,残不知此洋地势极卑,若遇秋霖,则洪流泛滥,九空桥上水深丈余,行人病涉,全洋悉被淹坏矣。此亦附近居民所深患也),源受涂库溪,兼纳一沟(二滥)、两窟(老公窟、三块厝)、三圳(中甲、田厝、百甲),西行入九空桥溪,冬则涸,溉田十甲。

    顶草潭,在维新里(竹仔港庄南),县西北四十五里,周二里许,源受内廍陂,西行半里许,入弥陀港,溉田十六甲。

    石螺潭,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六里,周五里许,源受雨水,溉田二十甲,冬则涸。

    田螺潭,在仁寿里(螺底庄东),县西北三十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溉田四甲。

    蜈蜞潭,在观音里(蜈蜞岭麓),县东北二十四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三里许,汇中圳合流,溉田十二甲。

    顶考潭,在观音里,县北十里,周里许,源受本山雨水,西北行三里许,入下草潭,溉田十甲。

    下草潭,在观音里,县北十二里,周九里许,源受曹公新圳,兼纳一沟(狮形)、一潭(顶考)、两陂(竹仔坑、湾仔内),分注三圳(大湾圳、湾仔底、月眉)、一沟(即四安桥沟,又有漏泉入八卦寮陂),溉田一百零二甲。

    后劲潭,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周二里许,可作秧田,夏秋蓄水,冬则涸。

    莲水潭(旧志作莲池潭,俗呼为莲陂潭),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周十里许,中有活泉,为圣庙泮池;每逢荷花盛开,香闻数里。昔人目为八景之一(八景内有泮水荷香,即此)。康熙四十四年,知县宋永清浚。道光二十二年,知县曹谨命邑绅(即郑兰等)踵开新圳,以达斯潭(按潭之来水有二,曰洲仔洋瓣、曰洲仔洋圳是也。去水有七,一曰林边圳、二曰田尾二圳、三曰三圳、四曰那拔仔圳、五曰十五戈圳、六曰前鉾圳、七曰gui头■〈石函〉圳,皆从本潭分出以溉田者也),溉田三百六十甲(或云每日晨起,则潭水空明,群山倒影,连学宫楼阁俱入画图,亦奇景也)。

    泗洲潭,在兴隆里(即旧治西门外泗洲寺前),县西北十五里,周二里许,夏秋蓄水养鱼,冬则涸。

    ■〈鱼逮〉鱼潭,在大竹里,县西九里,周长里许,源受两陂(大关帝厅、五块厝下),西行里许,下注三块厝港,溉田三甲。

    龟仔潭,在凤山里,县东五里,周二里许,中有活泉,兼受本山雨水,西北行二里许,下注曹公新圳,溉田十二甲。

    右全邑深潭凡二十二口,计溉田八百三十五甲。

    池塘(水利四)

    旗尾池,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周里许,有泉可养■〈鱼逮〉鱼。

    荷花池,在港东里(巷仔内庄东),县东南三十八里,周里许,中有活泉,多产莲花。

    上鱼池,在港东里(北势廍顶),县东三十一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半里许,下注汉沙陂。

    下鱼池,在港东里(北势廍下),县东三十一里,周里许,中有活泉,西南行半里许,下注汉沙陂。

    向天池,在小竹里(凤山顶狮子喉北,按凤山西属凤山里、东属小竹里,其条下阙此一景,应补入),县东南二十里,周里许,春秋蓄水,能产鱼虾,冬则涸。

    清水岩池,在小竹里(凤山朝天岭后),县东南二十里,周十丈许,源出石樽,澄澈无尘,游鱼可数,汲以煮茗,清洌异常。东南行入苦苓脚沟,溉田十五甲余(见「凤山」条下)。

    九曲塘(亦名五凤陂,俗呼曹公圳头),在小竹里(淡水溪边),县东十里,周五里许,源引淡水溪,西行分南北支,入新旧圳,每年一筑。

    清冷池,在嘉祥里(大冈山麓),县北六十里,周里许,源受冈山泉,西行半里许,下注大陂。

    莲花池(俗名手纲穴池),在长治里(营后庄北),县西北六十里,周里许,中有活泉,多产莲花,溉田园一甲。

    月眉池(俗名下甲陂仔),在长治里(竹沪庄西南),县西北五十三里,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北行数武,下注三寮港,溉田二甲(按旧志云:明寗靖王术桂所凿,植莲其中,景致幽淡,颇堪玩适)。

    鱼池,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周里许,源受gui头■〈石函〉圳漏泉,春则播田,夏秋蓄水养鱼。

    龙岩池(即龙眼井),在兴隆里(打鼓山麓,按此山北属兴隆里),县西十六里,周十丈许,源出石罅,东南行里许,入山脚洋,溉田二十八甲。

    武洛塘(旧志作竹桥陂,俗呼为紫头陂),在大竹里,县东北里许,周五里许,源由新陂瓣,受曹公旧圳第三支,兼纳一沟(崎港)、一圳(寓潮埔圳)、一陂(国公厝陂),西行分注一溪(东门)、两沟(内濠、外濠),溉田四十甲。

    德乃嘉池,在大竹里(报安祠前),县东北里许,周里许,源受雨水,西南行数武,下注东门溪。

    左仓池(一名放生池,俗呼龙王庙窟),在县署东偏,周半里许,源受内濠沟,南行过攀龙桥,下注玉带沟。

    右库池(俗呼草窟),在县署西辕门外,周半里许,源受玉带沟,西北行下注内濠沟。

    洗马池(一名绿油池,俗呼大老衙窟),在县城内参将衙前,周半里许,源受枋桥头沟,南行数武入池,水作深碧色,为他池所无。

    凤山池,在凤山里,当凤山之麓,县东南十六里,周半里许,源受洞内(即凤山洞)泉,西行数武入池,溉田二十八甲。

    右全邑池塘凡十八口,计溉田一百十四甲。

    水窟(水利五)

    港西里水窟八口,俱在县之东北方,计溉田十一甲:台九窟(距县四十一里,周半里许,受下陂圳,注新庄圳)、搭楼窟(距县三十七里,周半里许,受下陂圳,注淡水溪)、米筛泉窟三口(距县三十六里,形似品字,周里许,西南行,入顶柳仔林圳)、归来窟(距县二十三里)、阿侯窟、冲天泉窟(各距县二十里,周里许,按冲天泉即连连、广安二圳发源之所)。

    港东里水窟四口,俱在县之东南方,溉田三十三甲:石公径窟(周里许,距县四十五里,下注海埔陂)、公馆窟、三埒窟、帮窟(各距县三十里)。

    小竹里水窟二十六口,俱在县东南方,溉田五十甲:前庄、中庄、后庄窟六口(各距县六里许)、下考潭窟十口(各距县八里许)、滥仔口窟三口(距县八里)、坪仔头窟二口、大峙脚窟二口(各距县九里许)、苦苓脚窟,周里许,源受苦苓脚沟,流入港仔埔沟(距县十八里)。沟仔墘窟,周里许,源受金京潭,流入下廍窟(距县十九里)。下廍窟,周半里许,源受沟仔墘窟,流入中厝溪(距县二十里)。

    嘉祥里水窟二口,俱在县之北方,溉田三十四甲:老公窟,周半里许,中有活泉,流入鲫鱼潭(距县五十二里)。三块厝窟,周半里许,中有活泉,流入鲫鱼潭(距县五十一里)。

    维新里水窟二口,俱在县之西北方,溉田七甲:廍口窟,周半里许,源受雨水,流入头前洋(距县五十里)。湾仔内窟,周半里许,源受雨水,流入九空桥溪(距县四十三里)。

    仁寿里水窟一口,在县之西北方,溉园五甲:后协窟,周里许,距县四十里,夏秋蓄水,溉园亦可养鱼。

    赤山里水窟一口,在县之东北方,溉田七分:下厝窟,在仙草埔庄内,周半里许,距县七里。

    大竹里水窟二百六十口,溉田园四百三十四甲:道爷廍窟五口(县西南二里许,溉田十甲)、荷底园窟五口(县西南三里许,溉田八甲)、新甲窟三十四口(县西南四里许,溉田六十一甲九分)、冈山仔窟十一口(县西南五里,溉田十七甲)、鸭母寮窟十一口(县西南六里许,溉田二十三甲)、五块厝窟二十口(县西五里,溉田四十六甲)、林竹竽窟四十一口(县西七里,溉田四十九甲)、戏狮甲窟二十五口(县西南八里许,溉田五十七甲)、过田仔窟三口(县西南九里,溉园十甲零六分)、大林尾窟四十四口(县西南九里许,溉田五十五甲)、前镇窟十二口(县南十里,溉田四十二甲四分),■〈鱼逮〉港埔窟十二口(县西九里,溉田园二十甲)、过港洋窟四口(溉田四甲三分)、廍尾洋窟六口(溉田四甲六分)、面前洋窟八口(溉田七甲六分)、内外洲洋窟二口(溉田五甲六分),前金洋窟十七口(溉田一十二甲)。以上五处,俱在县西十里。

    凤山里水窟一口,在县之东南方,溉田园二甲三分:过路窟,周里许,源受雨水,西行半里许,下注东门溪(距县里许)。

    右全邑水窟凡三百零五口,溉田园五百七十七甲。统计全邑水利(圳道、陂泽、深潭、池塘、水窟)灌溉田园一万六千四百八十一甲。

    鱼堰(水利六)

    壅水为埭曰堰,俗作塭。查各种字书,均无塭字,当从堰为是。堰于扇切,入阮、愿、霰三韵,盖傍海围筑以畜鱼者也。按内地无鱼堰,惟台始有之。台有鱼盐之利,甲于天下,而堰居其半。鱼堰虽不溉田,亦近水利,故列为水利之六云。

    文贤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六十五里:草尖堰(周六里许,源受■〈石函〉口圳第一支)、大陂内堰(周五里许,受第二支)、西挖堰、鸳鸯潭前堰、鸳鸯潭后堰(各周二里许,俱受第三支)、涂仑脚堰、外寮堰(各周二里许,俱受第四支)、帮陂仔堰(周二里许,受第五支)、内湾堰(周三里许,受第六支)、合和堰、新堰、挖仔堰(各周二里)、崎漏课堰(周六里许,以上俱受第七支)、妈祖堰(周四里许)、大港堰(周里许,以上俱受第八支)。以上共十五口,俱入考水港。

    长治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五十五里:头前堰(受大湖陂),周四里;中寮堰,周二里;俱由三寮港出入。

    维新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五十里:顶港仔堰(即竹仔港堰,周十里,源受三块厝沟)、乌树林堰、崁下堰(俱周四里)、翰林堰、兴成堰(俱周三里)、合吉堰(周二里许,以上俱受雨水),共六口,俱入弥陀港。

    仁寿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五分堰(周三里,源受阿公店溪第一支)、港仔墘堰(周二里许,受第二支)、大汫堰(受第三支)、大咸堰(受大汫,俱周五里许)、白眉堰(受大咸,周三里)、月眉堰(受第四支,周二里许)、海底堰(受月眉,周七里)、新围下堰(受第五支,周五里许)、旧围堰(受新围下,周六里许)、新围中堰(受第六支,周四里许)、旧永安堰(受新围中,周六里许)、新围顶堰(受第七支,周五里许)、新永安堰(受新围顶,周六里许,以上十三口,各距县四十五里)、下甲头堰(受雨水,周七里)、顶甲头堰(受下甲头,周四里许,以上二口,各距县四十三里)、下渊堰(受雨水,周四里)、顶渊堰(受下渊,周二里)、粪箕堰(受雨水,周三里,以上三口,各距县四十二里)、下面堰(受雨水,周四里)、知曹堰(受下面,周二里)、姜寮堰(受田水,周四里)、漯底堰(受知曹、姜寮,周八里)、沙仔堰(受漯底,周六里)、草尖顶堰(受雨水,周五里)、草尖中堰(受草尖顶,周五里许)、草尖下堰(受草尖中,周七里许,以上八口,各距县四十里)、大潭官堰(受五里林溪,周五里许)、新顶堰(受雨水,周二里)、草桥堰(受海坪圳,周十二里)、洽心堰(周二里许)、中心堰、湾中港堰(俱受雨水,周三里许,以上六口,各距县二十五里)。全里共堰三十二口。其入弥陀沟者九(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旧围、永安、新永安),入万丹仔港者五(新顶、草桥、洽心、中心湾、中港),余则彼此流通而已。

    半屏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内惟面前堰受大戆圳,余各受雨水而已)。公堰(周三里许,距县二十五里)、新堰(周四里许,距县二十四里)、加埕堰、港仔墘堰、合成堰(俱周二里)、挖仔堰、面前堰(俱周六里)、顶堰(周三里许)、蚝壳堰(周四里许)、亨宝成堰(周二里许,以上八口各距县二十里)。全里堰共十口,俱入万丹仔港。

    兴隆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北方,距城二十里。大道公堰(周二里许)、顺德堰(周四里许),源受雨水,入万丹仔港。

    大竹里鱼堰俱在县之西南方,距城十里许。岩仔堰(周半里许,注盐埕港)、后金顶堰、后金下堰(俱周二里)、林投围堰(周三里许)、前金东堰、前金西堰(各周里许,以上五口均受雨水,注三块厝港)、前金中堰、前金南堰(俱受雨水)、能雅寮后堰(受北畔圳,以上三口各周里许,注前金港)、鲎穴堰(周里许)、堰寮仔堰(周半里许)、中寮堰(受妈祖港陂,周三里)、大林尾顶堰(受北畔圳,周二里许)、大林尾下堰、过田仔堰(俱周半里)、山脚堰(受打鼓山泉,周里许;以上七口,注丹凤澳),全里共堰十六口。

    凤山里鱼堰俱在县之西港内。红毛港堰(受曹公旧圳下石桥沟,周八里许,距县十八里)、港口堰(受雨水,周三里,距县十五里)、汫水堰(受二全东圳、港仔墘圳,周三里)、新堰(受大人宫圳,周三里;以上二口,各距县十二里。以上四口,俱在县之东南方)。顺兴堰(受南圳,周里许)、德成堰(受雨水,周里许)、裕昌堰(受雨水,周二里,以上三口,俱在县南十里许)。全里共堰七口,均注丹凤澳。

    港东里鱼堰俱在县之东南方。田内堰(受甘棠门陂,周七里,距县三十五里)、大潭堰(受甘棠门陂田内堰,周十二里,距县三十四里)、乌树官堰(受崎仔头泉,周十四里,距县三十三里)、西港堰(受后寮溪,周十里许,距县三十二里)、仑仔顶堰(受后寮溪,周六里,距县三十二里;以上四口,均注南平港)、放索堰(受雨水,周十里许,距县四十里,注新打港),全里共堰六口。

    右全邑鱼堰凡九十六口。

    官渡(津渡一)

    义渡论

    (此壬辰八月八日拙稿也。时,李邑侯倡建义渡,是课因以此命题。其自注云:凤山下淡水各溪,每逢夏秋,水深难渡,往来行人,甚苦之。诸生生长于斯,应如何办理方善,幸祥论之,以便釆择焉。嘉此论固不足以当大雅之一粲,然其中颇有与津渡相发明者,故自忘其陋,而附录于此云)。

    凤山下淡水各溪,发源于傀儡山瀑,万顷汪洋,倾舄而下,分为数十重,虽地势使然,亦粤民筑坝截围所致也。闻前辈不许截围,欲使山泉顺流而放诸海,不为害于闽庄。惜粤民不肯,几成械斗。因弗果行。遂至溪流浩大,泛滥无常。夏秋霖雨滂沱,积潦骤涨,野水纵横,处处病涉。溪边舟子,编竹筏以待行人,载至中流,始需渡价,多方勒索(有勒至数金者)。贪得无厌。甚而挤人于水(有挤下孤客,任急流滚出外海而坐视不救者),横取衣物,大则殒命,小则伤财。狼子野心,实堪切齿。义渡之设,安可少哉?渡之最要者,曰岭口、曰冷水、曰砖仔窑、曰仑仔顶、曰东港,此皆港东西与邑治往来之要冲,而不容不设者也。他若巴六渡、北势尾、后廍仔、外水哮、五房洲、咸埔仔、中厝渡、顶林仔边、南平渡、新打港、顶下、苦溪,此可设可不设者也。苦溪最险,新打港次之,南平渡又次之。欲设苦溪,须相度地形,移入内港方善。其余如旗尾渡、三张廍、二重溪、番仔寮、西势溪、双溪口、力力渡、客厝渡、排仔路、头港、东海坪、九甲、后寮、姜园、番薯寮、大树脚、道爷庄、鸟鼠洲,此则无害于民而可以不必设者也。今欲取各溪尽设义渡,势有不能,且恐赀费不敷,无能为役。计惟择其要者而先办之,则不外筹款与用人而已。然人可以用附近之人,而款则不可专筹附近之款。何者?以利通邑往来之便而独派彼附近殷实之家,无论揆诸理有所不均,即令勉强顺从,亦恐难以持久。倘其中有一二因人成事、观望不前者,则彼此转相效尤,互相掣肘,而舟子将援以借口,依然故态复萌,因噎废食,势所必至。鄙意窃以为:凤山原有极巨公款,久为海口诸洋行所窃据,十余年来,曾莫有过而问者,则俗所谓「糖抽」是也。盖本邑一年所出笼糖,多则四、五十万,至少亦不下三十万;即就三十万而计之,每糖一笼,抽厘一辨五尖(即民间所谓一尖五辨也,纳大钱十五文,洋行向农民买糖,皆就糖价扣起,藉以私肥,故俗谓之「糖抽」。盖闾阎之隐语也),全年可抽四千五百元(洋行抽此款,辄以修理车路为词,其实全年修理之费,不过数百金而已)。此款若提得来,然后酌置各义渡之田,俾舟子足资事畜,更举二、三历炼公正之人,认真督察,有不率教者,则革而去之,庶法立而弊不生。夫天下非常之事,惟非常人乃能为。「糖抽」之款,公款也;义渡之事,公事也;以无碍之公款,为有益之公事,行见口碑载道,不独士林矣。草野愚生,寡闻孤陋,谨陈鄙见,用献刍荛。

    岭口渡,在淡水溪边(县东北三十四里),阿里港往郡经此(渡钱十文)。

    冷水渡,在淡水溪边(县东北三十二里),县往阿里港经此(渡钱十文)。以上港西里,系顺和等栈经理。

    砖仔窑渡(小竹),在淡水溪边,县东十四里,县治往阿侯、阿里港经此,渡钱六文。协顺、瑞记等栈经理。

    仑仔顶渡(港西),在淡水溪边,县东十二里,县治往万丹经此,渡钱六文。董事石蕴山等经理。

    东港渡(港西),在淡水溪尾闾,县东三十里,县治往东港经此,渡船一只,渡钱四十文。顺源等栈经理(此港渡夫最坏,闻当时业有成议,后被奸民阻挠,因弗果行,殊为可惜)。

    巴六渡(港西),在巴六溪(即九块厝庄边),县东北三十里,县治往阿里港经此,渡钱十文。

    北势尾渡(港东),在东溪上游,县东三十二里,县治往粤庄经此,渡钱十文。

    后廍仔渡(港东),在东溪中游,县东二十六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六文。

    外水哮渡(港西),在西势溪下游,县东二十三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十文。以上三渡,共置义渡田二甲一分五厘,岁收租榖七十八石,系廪生蔡联登经理。

    五房洲渡(港西),在五房洲溪上游,镇东南二十五里,县治往东经此,渡钱四文。

    咸埔仔渡(港西),在五房洲溪下游,县东南二十七里,顶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

    中厝渡(小竹),在中厝溪上游,县东南十八里,县治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以上三渡均系顺源等栈经理。

    顶林仔边渡(小竹),在中厝溪下游,县东南二十里,顶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四文。生员黄赞元经理。

    右官渡十三处,均系光绪十八、十九两年间李邑侯先后命各神商经理,或捐赀置田,或抽糖米各杂费(此系另抽,非海口「糖抽」之款也),逐月按给渡夫,周而复始。

    义渡(津渡二)

    二层行渡(文贤),在冈山溪下游,县西北六十七里,县治往郡经此,渡钱无(按此渡工费闻系凤冈书院公款,为院中诸绅创建,年月未详。民间义渡,只此一条)。北属安平县界。

    民渡(津渡三)

    旗尾渡(港西),在旗尾溪,县东北六十里(旗尾往番薯寮经此),渡钱十文。

    三张廍渡(港西),在三张廍溪,县东北四十三里,县治往弥浓经此,渡钱二十文。

    二重渡(渡西),在二重溪,县东北四十一里(县往弥浓经此),渡钱二十文。

    番仔寮渡(港西),在番仔寮溪,县东北二十八里,阿侯往阿里港经此,渡金十五文。

    西势渡(港西),在西势溪上游(六港庄脚),县东二十五里,万丹往粤庄经此,渡钱十五文。

    双溪口渡(港西),在西势溪下游,县东二十二里,万丹往沟仔墘经此,渡钱十五文。

    力力港(港东),在东溪中游,县东二十五里,万丹往崁顶经此,渡钱三十文。

    客厝港(港西),在东溪(力力渡下),县东二十里(万丹往东港),渡钱二十文。

    排仔路头渡(港东),在东溪(客厝渡下),县东二十八里,县往崁顶经此,渡钱二十文。

    港东渡(港东),在东溪下游,县东南二十八里,顶林仔边往崁顶经此,渡钱十五文。

    海坪渡(港东),在东溪尾,县东南三十里,渡船一只,新园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九甲渡(港东),在九甲溪,县东南三十一里,潮州庄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后寮渡(港东),在后寮溪,县东南三十二里,下林仔边往东港经此,渡钱十五文。

    姜园渡(港东),在姜园溪,县东南四十二里,下林仔边往水底寮经此,渡钱十五文。

    南平渡(港东),在南平港,县东南三十三里,县治往水底寮经此,渡船一只,渡钱五文。

    新打港渡(港东),在新打港,县东南四十五里,县治往水底寮经此,渡船一只,渡钱十文。

    顶苦溪渡(渡东),在顶苦溪,县东南五十一里,县治往枋寮经此,渡钱五文。

    下苦溪渡(港东),在下苦溪,县东南五十九里,县治往枋寮经此,渡钱五文。

    番薯寮渡(港西),在淡水溪上游,县东北六十里,旗尾往郡经此,渡钱十文。

    大树脚渡(小竹),在淡水溪(砖仔窑渡之北),县东北二十里,大树脚往阿侯经此,渡钱五文。

    道爷庄渡(港西),在淡水溪(仑仔顶渡之南),县东十六里,县治往潮州庄经此,渡钱六文。

    鸟鼻洲渡(港西),在淡水溪(道爷庄渡之南),县东十五里,县治往新园经此,渡钱六文(按:此渡下游五里曰港冈渡,距县二十二里,新园往顶林仔边经此,渡钱十文)。

    叶厝甲渡(文贤),在冈山溪尾,县西北六十七里,文贤往郡小路经此,渡钱二文(北属安平县界)。

    竹仔湖渡(长治),在冈山溪(二层行渡之东),县北六十二里,大湖往中洲经此,渡钱二文(北属安平县界)。

    还辕渡,在还辕港,县西北四十三里,为维新、仁寿往来小路,两岸相距五丈,公设竹筏,以绳牵引,渡钱无。

    弥陀港渡(属维新、仁寿二里,北名竹仔港),县西北四十四里,为弥陀港、竹仔港二庄往来小路,渡钱二文。

    新港渡(仁寿),在弥陀港口,县西北四十八里,蠘仔寮往乌林投小路经此,渡钱六文。

    万丹仔港渡(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在万丹仔港,县西北二十里,桃仔园往蚝仔寮经此,渡钱四文。

    漯仔底渡(兴隆),在龙水港,县西北十三里,三块厝往旧城经此,渡钱三文。

    丹凤渡,在丹凤澳(属大竹里),县南十里,县治往旗后哨船头经此,渡船九处(盐埕十五,三块厝二十,前金、免钗、能雅寮二十,前镇三十,竹仔港十八,凤山港百文,旗后、哨船头各二十),彼此均可往来,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余详「丹凤澳」条下)。

    右民渡三十八处,约记作三十条。

    统计全邑津渡(官渡、义渡、民渡)凡五十二处,约记四十四条,以盐埕等九处均在丹凤内也。

    桥梁

    过港仔桥(港西),在县东北四十里,长丈四,宽六尺,阿里港往弥浓经此,光绪十七年居民造。

    允龟桥(港西),在阿里港西门外,县东北四十里,长丈许,宽四尺,阿里港往郡经此,同治十二年苏昌修。

    崎仔头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九里,长八尺,宽三尺,县治往阿里港经此,光绪十一年职员蓝登辉造。

    七星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八里,长四丈二,宽五尺,县治往阿里港经此,光绪元年职员蓝登辉造。

    石板桥(港西社口庄之东南),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长丈四,宽五尺,阿侯往何里港经此。

    王厝廍桥(港西),在县东北三十三里,宽长同上,阿侯往阿里港经此。以上二桥均系光绪十一年蓝登辉造。

    番仔埔桥(港西),在县东二十二里,长二丈六尺,宽四尺,横跨阿侯溪,万丹往阿侯经此,光绪十六年曾吉星造。

    允龟桥(港西),在阿侯街南门外,县东二十里,长丈六,宽六尺,万丹往阿侯经此,光绪十八年曾吉星修。

    四分埔桥(港西),在阿侯溪上,县东二十一里,长二丈五,宽四尺许,阿侯往归来经此,光绪十四年曾吉星造。

    沟仔墘桥(港西),在本庄沟上,县东二十五里,长三丈五,宽四尺许,万丹往潮州庄经此,光绪十八年庄民修。

    滥庄桥(港西蜊仔田水尾、万丹往西势经此),县东二十三里,长八尺,宽三尺。

    客厝桥(港西本圳上,万丹往六巷经此),县东二十一里,长八尺,宽尺许。

    头前厝桥(港西本圳上,万丹往六巷经此),县东二十一里,长八尺,宽三尺。

    万丹东门桥(港西里万丹往粤庄经此),县东二十里,长丈六,宽二尺。

    万丹陂桥(港西本陂上,县治往万丹经此),县东十九里,长三丈,宽四尺。

    田厝桥(港西),在冷水坑沟上,县东十八里,长丈八,宽三尺,仑仔顶往万丹经此以上二桥系一光绪五年、一二十年,副将衔叶清标修。

    客厝桥(港西),在客厝沟上,县东十七里,长丈四,宽八尺,县治往万丹经此,光绪二十年郭知高造。

    仙公庙桥(港西),在县东二十里,长四丈余,宽五尺许,县治往潮州庄经此,光绪十四年庄民高标造。

    南门陂桥(港东里潮州庄),在县东三十里,长二丈,宽四尺,潮州庄往枋寮经此,光绪五年蔡源兴造。

    加钓陂桥(港东潮州庄西),在县东二十九里,长四丈余,宽五尺许,县治往潮州庄经此,建造同上。

    过溪仔桥(港东新园往过溪仔经此),县东三十里,长二丈余,宽三尺。

    东港桥(港东),在港东街西,县东南三十里,长三丈五,宽五尺许,东港往仑仔顶经此,光绪十九年吴磷修。

    姜园桥(港东,下林仔边往枋寮经此),县东南四十里,长三丈六,宽四尺。

    枋寮桥(港东),在县东南六十里,长四丈,宽五尺,坚固异常,枋寮往水底寮经此,咸丰五年义首林万掌造。

    芎蕉脚桥(小竹),在芎蕉脚沟上,县东南八里,长二丈四,宽七尺,县治往东港经此,同治十二年杨文生造。

    苦苓脚桥(小竹),在苦苓脚沟上,县东南十九里,长丈许,宽尺余,顶林仔边往大林蒲经此,光绪十四年林嘉志修。

    溪洲仔桥(小竹,即东畔桥),在陈爷滥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三丈五,宽三尺,本庄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十六年庄民修。

    苦苓脚木桥(小竹),在苦苓脚沟上,县东南十九里,长丈许,宽二尺,本庄往大林蒲经此,光绪元年林纯一修。

    过沟仔桥(小竹),在顶林仔边隘门外,县东南二十里,长丈三,宽五尺,王公庙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元年武生黄经邦造。

    港仔埔桥(一名二坑仔桥),在小竹里港仔埔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六丈,宽五尺,二坑仔往顶林仔边经此,光绪十年生员黄赞元修。

    阿嗹桥(嘉祥),在县北五十七里,长三丈六,宽四尺二,本庄往大冈山经此,嘉庆七年居民造(又一阿嗹下桥,相距里许,宽长同上,建造同时)。

    嘉棠脚桥(嘉祥),在嘉棠脚圳上,县北五十六里,长二丈八,宽四尺,县治往阿嗹经此,嘉庆五年马昌造,同治二年吴辨修。

    中甲桥(嘉祥),在中甲圳上,县北五十五里,长丈八,宽四尺,县治往仑仔顶经此。

    六甲尾桥(嘉祥),在中甲圳下游,县北五十四里,长丈六,宽四尺,近庄往来经此。

    五甲尾桥(嘉祥),在百甲圳上游,县北四十五里,长丈二,宽四尺,阿公店往大冈山经此,道光二十六年生员黄国安造。

    二路桥(嘉祥),在百甲圳下游,县北四十三里,长丈四,宽七尺,阿里港往郡经此,同治元年黄朝清造。

    九空桥(北维新、南仁寿),在县北四十六里,长六丈,宽八尺,县治往郡经此,嘉庆二十五年生员蔡修德造。

    围随桥(仁寿),在县北四十四里,长丈二,宽五尺,本庄往五甲尾经此,道光三十年曾坎修。

    街北桥(仁寿),在阿公店街北,县北四十里,长丈六,宽三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二十一年居民造。

    街头桥(仁寿),在阿公店街头,县北四十里,长丈二,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时造。

    大寮桥(仁寿,一名竿蓁林桥),在县北三十五里,长二丈,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嘉庆五年岁贡生许名扬造。光绪十七年林怀恩修。

    五里林桥(仁寿),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长丈许,宽二尺余,阿公店往旗后经此。

    楠梓坑桥(观音),在楠梓坑溪,县北二十里,长丈五,宽七尺,县治往郡经此,乾隆三十九年岁贡生郑南全造,道光八年池元亨修,光绪十四年岁贡生苏瑞麟重修。

    车埔桥(观音),在楠梓坑街南,县北二十里,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三年陈开基造。

    太平桥(观音),在县北十六里,长二丈,宽六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六年生员钱英才造。

    四安桥(观音),在县北十五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六年生员钱英才造,今已倾圮。

    双空桥(观音),在草潭岸月眉圳上游,县北十二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道光二十四年生员郑宣孝造。

    后劲桥(半屏),在后劲溪,县西北十九里,长五丈,宽四尺,后劲往楠梓坑经此,嘉庆二十一年杨儒造。

    新圳桥(小竹),在曹公新圳,县东北九里,长二丈余,宽四尺许,县治往九曲塘经此,光绪六年职员蓝登辉造。

    旧圳桥(小竹),在曹公旧圳,县东北九里,长二丈余,宽六尺许,县治往九曲塘经此,由水圳总理逐年修造。

    双头漏桥(赤山),在双头漏沟,县北五里,长丈许,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四年郭维枢修。

    陂底桥(赤山),在寓潮埔圳尾,县北三里,长四丈,宽六尺,县治往仙草埔经此,光绪十一年郭隆益、张义记同修。

    田尾桥(赤山、兴隆),在田尾港上,县西北十里,长四丈,宽五尺,县治往旧城经此,道光年间林源成造。

    船仔头桥(兴隆),在船仔头港上,县西北十一里,长二丈,宽四尺,县治往旧城小路经此,光绪八年蔡勇独造。

    施仁桥(兴隆),在施仁陂水尾,县西十五里,长丈五,宽四尺,旧城往旗后经此,光绪十六年庄众造。

    东福桥(大竹),在东门溪上,长五丈余,宽尺许,县治往下淡水经此,同治三年何学洙修。

    大竹桥(大竹),在武洛塘上,县东北里许,长二丈余,宽四尺许,德乃嘉往寓潮埔经此,光绪十八年生员陈廷瑞修。

    外濠桥(大竹),在外北门濠沟上,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七年中军刘全修,光绪六年重修。

    郡南桥(大竹),在外濠桥北数武,长八尺,宽四尺,县治往郡经此,创建莫考。

    车路桥(大竹),在外濠沟上,县城西北隅,长丈许,宽八尺,新庄仔往赤山经此。

    内濠桥(大竹),一名内北门桥,在内北门濠沟上,长丈五,宽六尺,县治往郡经此,同治七年中军刘全修,光绪十八年街众重修。

    攀龙桥(大竹),在县署东偏左仓池侧,长丈许,宽六尺,县治往凤仪书院经此,咸丰六年岁贡生吴奉华造。

    石桥(大竹),在玉带沟上游,县治东南隅,长七尺,宽二尺余,往双慈亭经此,光绪十八年居民修。

    枋桥(大竹),在玉带沟下游,县治西南隅,长八尺,宽三尺,双慈亭后居民往来经此,光绪十三年王助独造。

    西辕门桥(大竹),在县署西偏右库池侧,长丈许,宽五尺,县治往西门经此,光绪六年王助董造。

    西门桥(大竹),在西门外濠沟上,长丈五,宽六尺,县治往海口经此,光绪十年拔贡生张大河造。

    南门桥(大竹),在南门外濠沟上,长丈四,宽六尺,县治往前镇经此,光绪九年林元忠造。

    ■〈鱼逮〉港桥(大竹),在■〈鱼逮〉鱼潭尾,县西九里,长五丈,宽四尺,■〈鱼逮〉港往林竹竿经此。

    三块厝桥(大竹),在三块厝港,县西十里,长四十丈,宽五尺,三块厝往能雅寮经此,同治十三年朱明造,亦名凤仪桥。

    冈山仔桥(大竹),在县西南六里,长丈许,宽八尺,冈山仔入县经此。

    陂腹内桥(凤山),在崎港沟上,县东三里,长丈八,宽八尺,县治往阿侯经此。

    土墼店仔桥(凤山),在山仔顶圳下游,县东三里,长丈许,宽八尺,县治往东港经此。

    过路窟桥(凤山),在二十四甲圳头,县东二里,长丈许,宽八尺,尚书林入县经此。

    竹仔港桥(凤山),在竹仔港上,县南十一里,长二丈五,宽二尺,大人宫往海汕经此。

    凤山桥(凤山,一名咸水港桥),在凤山港,县南十七里,长五丈,宽五尺,县治往大林蒲经此,乾隆二十六年郑世英造。

    顶石桥(凤山),在大林蒲庄东,县东南二十里,长四丈,宽六尺,大林蒲入县经此,同治十三年陈鹏修。

    下石桥(凤山),在石牛椆圳尾(即下石桥沟上),县东南二十里,长三丈,宽六尺,光绪五年张品修。

    右全邑桥梁凡七十七处,其中石桥五十有九、木桥十有三(南门陂、加钓陂、旧圳、芎蕉脚、苦苓脚、港仔埔、枋桥、■〈鱼逮〉港陂、腹内、竹仔港、凤山港、东港、客厝)、竹桥凡五(过溪仔、姜园、沟仔墘、大竹、车路)。其不注者,皆石桥也。

    (附)八景(按旧志载:邑治八景内琅峤潮声一景,今归恒辖,应裁;兹依旧志,增补龙岩冽泉一景)

    一曰凤岫春雨,在县东南十八里,说见「凤山」条下。

    一曰龙岩冽泉,在县西南十五里,说见「打鼓山」条下(互见「池」类)。

    一曰淡溪秋月,在县东十里,说见「淡水溪」条下。

    一曰球屿晓霞,在县东南六十里,说见「小琉球屿」条下。

    一曰冈山树色,在县北五十里,说见「大冈山」条下。

    一曰泮水荷香,在县西北十五里,说见「莲花潭」条下。

    一曰翠屏夕照,在县东北二十三里,说见「观音山」下。

    一曰丹渡晴帆,在县南十里,说见「丹凤澳」条下(亦互见「丹凤渡」条下)。

    右全邑八景,前一(丹渡)、后一(翠屏)、左右各三(左凤岫、淡溪、球屿、右龙岩、冈山、泮水),俱为县治名胜。

    附录旧志

    诸山

    朝天岭(即大鸟山岭,今合在「乌山」条下)、大龟文山(地属傀儡山后,非本邑界)、崇爻山、卑南觅山、大乌万山、朝华离山、网翠山、大柴高山、霄马干山、老佛山、琅峤山、沙马矶头山(以上或在山后、或属恒春,均不可考)。

    诸溪

    西溪(即淡水溪)、二层行溪、冈山溪(二溪分上下游,今合为一)、大泽机北溪、大泽机西溪(二溪今合为一,即南势溪上游是也)、力力溪(即东溪中游)。

    诸港

    打鼓港(即西港)、硫磺港(即龙水港)、蛲港(今已壅塞,应裁)、鲲身港(今属安邑)、井水港(即后劲溪)、关帝溪(即东港上游,今不另载)、茄藤港(即南平港)、鳖兴港(今不可考)、放■〈纟索〉港(即新打港)。

    陂泽

    将军陂(即大草陂)、凤山陂(即大桥头陂,今废)、三镇陂(即启隆陂)、三老爷陂(即三爷陂)、乌树林陂(即乌树林堰)、新园陂(今废)、中冲崎陂(即中圳)、许公陂(即闩口埔陂)、盐埕陂(即新陂)、赤山陂(即公爷陂)、竹桥陂(即武洛塘)、仁武庄陂(即总督陂)、后港陂(即九番陂。又按中冲崎陂,或云即中圳,或云已废,未详孰是)。

    潭港

    莲池潭(即莲花潭)、龟潭(即援剿右陂)、滥尾潭(即金京潭)、井水港(即后劲溪,今引为大戆、白望仔、海坪等圳)、菱角港(今废)、茄冬坑(即五里林溪下游,今不溉田)、冷水坑(今变为沟)。

    津渡

    硫磺水渡(即漯仔底渡)、小硫磺渡(今已造施仁桥,免渡)、兰坡岭渡(即岭口渡)、阿猴渡(已有番仔埔、四分埔二桥,免渡)、万丹渡(即万丹陂,有桥免渡)、新园渡(即道爷庄渡)、岐后渡(即旗后渡,在「丹凤陂」条下)、蛲港渡(今废)。

    桥梁

    小店仔桥(即街北桥)、鲫子潭桥(即九空桥)、冈山溪桥(今废)、中冲崎(无桥)、赤山仔桥(即陂底桥,今造石梁)、竹子港桥(即竹仔港桥,今属凤山里)、陂腹内桥、凤山港桥(俱改隶凤山里)、坑仔口桥(今不可考)。

    按凤山釆访,似难以他县相例。他县未尝移城,凡旧志所载山川、方位、道里、远近,均能吻合,固可无庸援引。凤山自县治迁移而后,方位犹不甚差(新治距旧治凡十五里,均在全域西南隅,故方位所差较少),至核及远近,则十无一符。若不逐条比对,详纪现在情形,何贵有此番釆访?鄙见以为纂修通志,所关在吏治民生,必先使釆访诸绅不敢率尔操觚,他日志书告成,庶足以信今而传后。若必克期以待,则后此不得不因陋就简矣。兹册新釆者固多,而复述旧志者亦复不少。盖欲使之纲举目张、条分缕析,亦势之不得不尔也。

    正讹(诸山、津渡):一、凤山条下有清水岩一景,注云:灌田百余甲,甲字当改作亩字。又岩西数武,西字当改作南字。又石翁媪一景,注云:在清山岩寺西数武,西字亦当改作南字。一、东港渡原议欲建官渡,后被奸民阻挠,因弗果行。当改入民渡「鸟鼠洲、港冈渡」下。

    补遗(桥梁):同安厝石桥,在港东里八老爷庄东,县东南三十里,长二丈七,宽尺余,本庄往潮州庄经此,同治元年赖泰山造。

    光绪二十年五月初一日凤山釆访局生员吴士俊缮本。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