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

    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

    【按语】

    本篇专论黄疸病。“疸”,《说文解字》:“黄病也。”黄疸病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篇中首创黄疸病的分类,有谷疸、酒疸、女劳疸及黑疸。

    [0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2〕

    【注释】

    〔1〕痹非中风,四肢苦烦:黄疸病是外感风邪、内蕴湿热引起的皮色发黄的病证,并非是四肢关节疼痛的痹证。《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痹非中风,四肢苦烦相连续。盖脉缓者本主风痹,乃今之痹非中风,四肢烦痛之痹。是既无四肢烦痛证,而又见缓脉,其应当在脾经……必见脾湿合热之色而发黄。”

    〔2〕本条论述黄疸病的病因及主要脉证。

    【译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是外感风邪,缓是湿邪痹阻。但痹阻的湿邪并不与感受的风邪引起骨节烦痛(的历节病),而是因湿热闭阻在脾,出现皮色发黄,随血挟瘀运行至全身(引起黄疸病)。

    [02]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1〕。风寒相搏,食谷即眩,

    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2〕,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3〕,名曰谷疸〔4〕。额上黑〔5〕,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6〕,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7〕;腹如水状不治〔8〕。心中懊而热〔9〕,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10〕。

    【注释】

    〔1〕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尺脉浮是肾虚,为女劳疸的病因;趺阳脉紧是脾湿,为谷疸的病因。此二句指出女劳疸与谷疸在病因及病位上的区别。

    〔2〕小便不通:底本原作“不便不通”,现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3〕阴被其寒……身体尽黄:指出脾受寒湿,郁而化热,湿热流注膀胱,影响气化功能,导致小便不通,湿热熏蒸而引起全身发黄。阴,指足太阴脾。

    〔4〕谷疸:中医病名,黄疸病之一。由于脾胃湿热引起的以食谷不消、小便不利、全身发黄为主症的病证。类似今之肝细胞性黄疸。

    〔5〕额上黑:即面色发黑。《金匮要略集注》:“额,颜也。”

    〔6〕膀胱急:少腹拘急。

    〔7〕女劳疸:中医病名,黄疸病之一。由于肾虚引起的颜面黑、微汗出、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少腹拘急而小便能自利为主症的病证。

    〔8〕腹如水状不治:为女劳疸晚期出现的腹水证,此时小便不利,就难以治疗。

    〔9〕心中懊而热:胃中灼热的症状。

    〔10〕酒疸:中医病名,黄疸病之一。由于长期饮酒引起的以胃中灼热、不能食、泛恶呕吐、全身发黄、小便不利为主症的病证。本条论述黄疸病的分类。

    【译文】

    趺阳脉紧而数是脾胃有热,胃热能消谷引食,但脾有寒湿,食谷不消,即出现脘腹胀满的症状。尺脉浮是肾虚(女劳疸)。趺阳脉紧是脾胃湿热(谷疸)。由于外感风邪、内蕴脾湿、郁而化热导致食谷不化,阻遏清阳而出现头眩,脾胃湿热下流,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导致小便不利,全身发黄,这就是谷疸。面色发黑,微汗,五心烦热,傍晚出现潮热,少腹拘急,但小便尚能通利,这是女劳疸。(如果晚期)出现腹水症状,就难以治愈。若(长期饮酒)出现胃中灼热,不能饮食,时常呕恶(且全身发黄),这是酒疸。

    [03]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

    【注释】

    〔1〕本条论述谷疸发病初期的证候。亦见《伤寒论》195条。

    【译文】

    阳明病(本是胃中实热),但脉迟(此是脾有寒湿,不能运化水谷),故难以食饱。吃饱(则湿滞中焦)而感到脘腹烦闷,(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头眩,(湿浊下流)出现小便不利,这是谷疸病将要发作。此时虽用下法治疗,但脘腹胀满依然存在。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脉迟(脾有寒湿)的缘故。

    [04]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1〕,足下热〔2〕是其证也。〔3〕

    【注释】

    〔1〕心中热:即前述心中懊而热。指胃中灼热之症。

    〔2〕足下热:泛指手足心热。亦即五心烦热。

    〔3〕本条论述酒疸的证候。

    【译文】

    凡是患酒黄疸(全身皮肤发黄),且小便不利,其特征是胃中灼热、五心烦热。

    [05]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了〔1〕,腹〔2〕满欲吐,鼻燥。其脉浮〔3〕者先吐之;沉弦者〔4〕先下之。〔5〕

    【注释】

    〔1〕请言了:俞本、徐本作“靖言了”,赵本作“请言”,吴本、《脉经》作“靖言了了”。靖言,即安静少语,表明无烦躁、谵语(病中说胡话)之症。靖,即竫,通“静”。

    〔2〕腹:赵本作“少腹”。

    〔3〕脉浮:表明湿热在上,可见欲吐,鼻燥之症。

    〔4〕沉弦者:表明湿热在下,可见腹满之症。

    〔5〕本条论述酒疸的治则。

    【译文】

    患酒疸的病人,有的没有心中热的症状,而且神情安定、言语清晰,但有腹满、欲吐、鼻燥之症(可根据症状应用因势利导的治法)。若脉浮而见欲吐、鼻燥者,先用吐法;若脉沉弦而见腹满者,先用下法治疗。

    [06]酒疸,心中热,欲呕〔1〕者,吐之愈〔2〕。

    【注释】

    〔1〕呕:徐本作“吐”。

    〔2〕本条论述酒疸湿热在上的治法。《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上条脉浮者之谓。”愈,《脉经》作“即愈”。

    【译文】

    患酒疸病(除身黄、小便不利外),有心中灼热、泛泛欲呕之症,可用吐法治愈。

    [07]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1〕,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2〕,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3〕,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4〕

    【注释】

    〔1〕黑疸:中医病名,为黄疸病日久不愈的一种转归。以面色青黑、胃中烧灼感、大便色黑、皮肤麻木为主症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沈氏尊生》:“疸至于黑,危险极矣,虽立治之之法,亦未必尽效。”

    〔2〕心中如啖蒜齑(jī)状:即心中懊而热之甚,指胃中好像吃了捣碎的大蒜那样的灼热感觉。啖,吃。蒜齑,犹如蒜泥。齑,切碎。

    〔3〕皮肤爪之不仁:指皮肤抓之没有感觉。爪,通“抓”。不仁,麻痹。

    〔4〕本条论述酒疸转变为黑疸的证候。

    【译文】

    酒疸病误下后,绵延不愈而转变成黑疸,会出现面色青黑,胃中烧灼如吃蒜泥那样,大便黑色,皮肤抓了也没有什么感觉,按其脉象浮而无力,皮肤虽黑,却仍见有黄色,所以可知是黄疸病转变而来。

    [08]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1〕者,以病发〔2〕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3〕。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4〕黄,肚热〔5〕。热在里,当下之。〔6〕

    【注释】

    〔1〕发热烦喘,胸满口燥:发热为黄疸病常见之症,而又有烦喘(即剧喘)、胸满(即胸闷)、口舌干燥的,这是误用火劫发汗后的坏证。

    〔2〕病发:《脉经》作“发病”。

    〔3〕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火劫,即用火攻发汗的治法。两热,指黄疸病本有湿热之证,再用火攻,是热上加热。

    〔4〕而:俞本、徐本作“面”。

    〔5〕肚热:即热在里。强调里热重于表热。

    〔6〕本条论述黄疸病误用火劫发汗后的变证及治则。

    【译文】

    老师说:患黄疸病,发热,并出现严重的气急,胸腹满闷,口舌干燥,这是因为黄疸病发病时误用(温针、熏、熨等)火攻发汗的方法所造成的变证。黄疸病本是因热引起的病证,再用火攻,两热相合,于是病情加重。但是黄疸病的病因是由湿热所得,全身发热而皮肤发黄,热盛在里。正由于里有实热,当用下法治疗。

    [09]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1〕

    【注释】

    〔1〕本条论述黄疸病发黄的机理。

    【译文】

    脉沉(主病在里),(热郁于里)渴欲饮水,(湿滞于里)小便不利,(湿热郁滞在里,无从排出)全身皮肤皆发黄。

    [10]腹满〔1〕,舌痿黄〔2〕,燥不得睡〔3〕,属黄家。〔4〕舌痿疑作身痿。

    【注释】

    〔1〕腹满:指腹中有水而胀满。

    〔2〕舌痿黄:舌体缩小,舌苔黄腻。

    〔3〕燥不得睡:徐本、《脉经》作“躁不得睡”。指神情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症状。此证后世称为“急黄”,类似今之重症肝炎(坏死性肝炎)。

    〔4〕本条论述黄疸病的危重之证。

    【译文】

    腹中有水而腹满,舌体缩小,舌苔黄腻,烦躁不安,不得入睡,此属于重症黄疸病。舌痿黄,有人疑作全身皮肤姜黄而晦暗。

    [11]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1〕为难治。〔2〕

    【注释】

    〔1〕极:徐本、赵本、《脉经》作“剧”。

    〔2〕本条论述黄疸病的病程及转归。

    【译文】

    黄疸这种病,一般需十八天左右消退。治疗十天以上病情当有好转。如果黄疸加深,病情反而加剧,就难治了。

    [12]疸而渴〔1〕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2〕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3〕,其人必呕;阳部〔4〕,其人振寒而发热也。〔5〕

    【注释】

    〔1〕疸而渴:指黄疸病内热重。

    〔2〕疸而不渴:指黄疸病内热轻。

    〔3〕发于阴部:即病发于里,可出现呕恶等里证。

    〔4〕阳部:《脉经》阳部前有“发于”两字。即病发于表,可出现寒热等表证。

    〔5〕本条论述黄疸病的预后。《金匮正义》:“此条从渴不渴验邪之深浅,以呕与寒热分病之表里。”

    【译文】

    黄疸病热盛而有口渴之症,此病较难治愈;黄疸病热轻而不口渴,此病容易治疗。黄疸病出现里证,可见呕恶之症;出现表证则见寒战发热之症。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1〕主之。〔2〕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3〕六两 栀子〔4〕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5〕。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释】

    〔1〕茵陈蒿汤:本方有清泄湿热的作用。方中茵陈、山栀清利湿热,大黄泻火导滞,使蕴结的湿热从二便排出。

    〔2〕本条论述谷疸形成的过程及治法。此病类似今之黄疸型肝炎。

    〔3〕茵陈蒿:今称“绵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能清利湿热,为治黄疸的要药。《名医别录》称本药“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4〕栀子:又名山栀。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5〕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形容药后尿色红赤,犹如皂角煎的汁。皂角,中药名,又称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其汁为红褐色。正赤,即纯赤。

    【译文】

    谷疸这种病,开始出现恶寒发热,不想进食,食后头眩,整个脘腹部不适(右胁胀痛),再过一段时间全身发黄(小便不利,可兼有腹满,大便秘结),这就形成谷疸病。当用茵陈蒿汤治疗。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