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

    论二首 方三首

    【按语】

    本篇论述奔(tún )气病。奔,亦作“奔豚”。奔即奔突;豚,《尔雅》释为“小豕也”(小猪)。其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继则见于《难经·五十六难》,为五积之一,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本病与心、肝、肾有关。《脉经》将本病与胸痹病合篇,取名为《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证》。

    [01]师曰:病有奔豚〔1〕,有吐脓〔2〕,有惊怖〔3〕,有火邪〔4〕,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5〕。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6〕,皆从惊恐得之〔7〕。

    【注释】

    〔1〕奔豚:中医病名,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感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甚则咽喉,十分痛苦,发作后则平复。

    〔2〕吐脓:指吐脓血。

    〔3〕惊怖:即惊恐。怖,恐也。

    〔4〕火邪:指因火攻导致病情加重的因素。因火为邪,因火为盛。《伤寒论》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便)血,名为火邪。”

    〔5〕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指出奔豚、吐脓、惊怖、火邪四类病都由惊引起的。由于惊伤心,故发病皆与心有关。《金匮要略论注》:“其吐脓、惊悸、火邪皆上焦心分病。”

    〔6〕师曰:奔豚病……复还止:《脉经》无“师曰”二字,“病”下有“者”字,“发作”下有“时”字,“复”下无“还”字。少腹,俞本作“小腹”。

    〔7〕皆从惊恐得之:《脉经》作“皆从惊得”。从惊恐得知,奔豚病的发病不仅与心,而且与肾有关。《金匮要略心典》:“肾伤于恐,而奔豚病为肾病也。”本条论述奔豚病的病因及证候。

    【译文】

    老师说:患有奔豚、吐脓、惊怖、火邪这四类病,其发病皆由惊(心病)引起的。老师说:奔豚病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到咽喉,十分痛苦,发作停止后就恢复正常。这种病是与惊恐(心、肾)有关。

    [0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1〕,奔豚汤〔2〕主之。〔3〕奔豚汤方: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4〕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注释】

    〔1〕腹痛,往来寒热:腹痛,在此指胸胁疼痛。本书《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21]条:有“胸胁苦痛,象若奔?”,又“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可证。往来寒热,是肝有郁热所致。《金匮要略心典》:“此奔豚气之发于肝郁者,往来寒热,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指出本病与肝也有关。

    〔2〕奔豚汤:本方以甘李根白皮为君药。有清肝降逆、缓急止痛的作用。

    〔3〕本条论述肝郁化火的奔豚病的证治。

    〔4〕甘李根白皮:又名李根皮,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皮。有清热下气的功效。《外台》治奔豚气病计十三方,其中八方有李根白皮,可见李根白皮为治奔豚病的主药。

    【译文】

    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至胸胁,胁腹疼痛,并有寒热往来,可用奔豚汤治疗。

    奔豚汤方:

    甘草 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以上九味药,用二斗水同煮,煮到五升。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03]发汗后〔1〕,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2〕,必发贲豚〔3〕,气从小腹上至心〔4〕,灸其核上各一壮〔5〕,与桂枝加桂汤〔6〕主之〔7〕。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8〕芍药三两甘草二两〔9〕,炙生姜三两〔10〕大枣十二枚〔11〕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12〕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13〕。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