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译注最新章节!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按语】

    本篇为全书的总论,概述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时间、原因、防治原则、病证分类、诊断方法、治疗步骤以及预后判断。

    脏腑经络,指发病部位。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脏腑经络。经络病变浅,在外;脏腑病变深,在内。故脏腑经络概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先后,指发病的时间,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都有先后的过程。一般经络先受邪,然后入脏腑,故先后概指病变过程的时间先后。总之,从篇名可知一切疾病的诊治有二要:一要辨清病变部位的深浅,二要详察发病时间的先后。

    [01]问曰:上工〔1〕治未病〔2〕,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3〕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醋〔4〕,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5〕;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6〕。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7〕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8〕,补不足,损有余〔9〕,是其义也。余藏准此〔10〕。

    【注释】

    〔1〕上工:此指高明的医生。古时根据医生的诊断技术与治疗效果,将其分为“上工”、“中工”和“下工”。《黄帝内经·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工,是古代对技艺性劳动者的总称。

    〔2〕治未病:指治病的早期。古代所称的“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病的早期,“病”是疾之加甚者。故“上工治未病”即《素问·八正神明论》谓“上工救其萌芽”。

    〔3〕脾王:即“脾旺”。王,通“旺”。

    〔4〕醋:俞本、徐本、赵本作“酸”,是。

    〔5〕金气不行:即肺气不行。

    〔6〕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此以五行生克关系解释脏腑间的传变。今已不采用。“则伤肺”上,俞本有“心火气盛”四字。“肝气盛”下,俞本有“故实脾”三字。

    〔7〕不在:即不当。在,作“当”解。《国语·晋语》:“朱也在御。”《春秋左传》作“朱也当御”可证。

    〔8〕虚虚实实:指虚证用泻药、实证用补药的错误治法。

    〔9〕补不足,损有余:即指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法。

    〔10〕余藏准此:指出所有疾病的治疗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一要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要准(辨证正确,用药对证)。本条论述百病的治疗准则。

    【译文】

    问道:高明的医生是怎样治未病的?老师说:治未病是这样的,发现肝有病,了解肝病会传到脾,应当预先补益脾气。但当一年中脾气旺盛不会感受到邪气时,就不要补脾。一般的医生不掌握疾病会传变的知识,看到肝有病,不理解补脾的意义,只知道治肝。

    凡治肝虚之病,既要用酸味的药来直接补肝,又要用焦苦的药来辅助心,更要用甘味的药来调和脾。因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旺会伤肾,肾气虚弱,水不通行;水不通行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伤肺,肺受伤则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肝气旺盛,于是肝病自愈。这是治肝补脾的重要方法。治肝虚用这方法,肝实就不应当用此法。

    《医经》说:虚证用泻法,使虚证更加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证更加重,(这都是错误的治法)。而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才是正确的治法。其他所有脏腑病证治疗都应依此为准。

    [02]夫人禀五常〔1〕,因风气〔2〕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3〕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4〕,中人多死。千般疢〔5〕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6〕,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7〕经络;适〔8〕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9〕、吐纳〔10〕、针灸、膏摩〔11〕,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12〕、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13〕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14〕。

    【注释】

    〔1〕五常:即五行之常气。《金匮方论衍义》:“所谓五常者,五行经常之气也。”

    〔2〕风气:概括“风暑燥湿寒”五气。五气与五常同义。

    〔3〕五脏元真:泛指全身气机。

    〔4〕客气邪风:“客气”指外来的邪气;“邪风”即虚邪贼风,“客气”与“邪风”同义,皆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5〕疢(chèn):《说文解字》:“热病也。”在此单指“病”。

    〔6〕九窍:两耳、两鼻、两目、口及前阴、后阴之总称。

    〔7〕干忤(wǔ):触犯、侵犯。

    〔8〕适:刚刚。

    〔9〕导引:即摇筋骨,动肢节。《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10〕吐纳:即口吐浊气,鼻纳清气。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方法。

    〔11〕膏摩:即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参见本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附方“头风摩散方”之类。

    〔12〕灾伤:俞本作“疢伤”;徐本作“灾重”。

    〔13〕遣:徐本误作“遗”。

    〔14〕腠者……是皮肤脏胕之文理也:此段阐明腠理的部位及功能。前后二句当为互文。三焦,泛指全身。元真,泛指气血营卫。表明腠理是全身气血营卫贯通会合的部位,是气血津液流注的通道,也是皮肤脏腑的纹理。腠理遍布全身,具有防御疾病的功能。若体内正气不足,则腠理又成为外邪入侵的门户。本条论述防病的纲要。

    【译文】

    人体禀受自然界五行之气,并依靠五气而生长。五气虽能使万物生长,也能伤害万物,正如水能使船浮行,也能使船沉没。如果全身的气机通行畅达,人体就平和安康。一旦外界的邪气侵入人体就容易引发疾病。虽然有千百种疾病,但发病途径不外乎三条:第一条是经络感受邪气,然后进入脏腑,这会引起内部脏腑的病变;第二条是病邪只在四肢九窍的血脉中相互流传,导致阻塞不通,这会引起外部体表的病变;第三条是由于房劳过度、金刃创伤以及虫兽咬伤所引起的病变。从这三条途径细细推究,疾病的源由都包括在内。如果人体在生活起居方面能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不使邪气侵犯经络;或者刚刚侵入经络,尚未流传至内部脏腑,及早医好它。当四肢开始出现沉重乏力、血脉不通的感觉,马上运用导引(活动肢节)、吐纳(调整呼吸)、针灸治疗或用药膏摩擦体表等方法,不要使(四肢)九窍的血脉闭塞不通;还要注意不做违反国家法令的行为,避免禽兽的伤害,房事不要过度,不使精气耗竭;更要根据气候的冷热变化,调适穿着的衣服,饮食营养的摄入要调配五味的均衡。如此不使人体的正气削弱,病邪就不会侵入人体的腠理。腠是三焦贯通会合元真之气的部位,也是气血流注的通道;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

    [0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1〕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2〕头色青,腹中痛,苦〔3〕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4〕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5〕有寒;色白者,亡血〔6〕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痓〔7〕,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8〕

    【注释】

    〔1〕见:音义通“现”,表现、出现。

    〔2〕鼻:指代“面”。上句问“气色见于面部”,下句答“鼻头色青”,可知“鼻头色青”当指“面部色青”。

    〔3〕苦:俞本作“若”。

    〔4〕苦:徐本作“若”。

    〔5〕胸上:即腹中。胸,概指“腹”。上,释为“中”,“上”“中”可互训。

    〔6〕亡血:即少血。亡,通“无”。

    〔7〕痓:当为“痉”。参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按语。

    〔8〕本条论述面部望诊。

    【译文】

    问道:患病的人有气色表现于面部,希望听听这方面的解说。老师说:鼻头色青(面色青),腹中疼痛,若检查发现手足很冷,则病情危重;一种说法是腹中冷,剧烈疼痛,病情也危重。面色晦黑有水肿;面色黄,腹中有寒湿;面色苍白,贫血;如果面色白而见两颧淡红,又不是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阴盛格阳的戴阳症),病情十分危重(除望面色外还要看五官,如目诊)。见到两目正圆,直视不能转动,是痉病发作,此病难治。(总之),面色青是急性腹痛;面色黑是慢性虚劳;面色红是外感风热;面色黄是(黄疸病)小便不利,皮色光亮透明是(水肿病)体内有水饮停留。

    [0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1〕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2〕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3〕

    【注释】

    〔1〕喑(yīn)喑然:形容语声低微。

    〔2〕啾(j iū )啾然:形容语声细小而长。

    〔3〕本条论述闻诊,听语声以诊病的方法。

    【译文】

    老师说:病人在安静无声时(由于改变体位)突然大声呼痛,这见于筋骨方面的疾病(如骨折、关节痛);病人讲话声音低微而不响亮(此因气道阻塞,发不出声音),这见于胸部心肺间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衰竭);病人讲话声音细小而长,这是头部疾病。一种说法是头痛(不敢大声说话,以免引起头部震痛)。

    [05]师曰:息〔1〕摇肩〔2〕者,心中坚〔3〕;息引胸中,上气〔4〕者,咳;息张口短气〔5〕者,肺痿〔6〕唾沫。〔7〕

    【注释】

    〔1〕息:指呼吸。

    〔2〕摇肩:即抬肩呼吸。呼吸时两肩上下动摇,由于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困难的表现。

    〔3〕心中坚:当是“心下坚”,“中”“下”可互训。医生按病人上腹部有痞满的感觉。

    〔4〕上气:即喘息。《周礼》:“冬时有嗽上气疾。”郑玄注曰:“上气,逆喘也。”由于肺气上逆引起呼吸时喉中有痰鸣声,甚至不能平卧,医生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5〕短气:即呼吸短促。《伤寒明理论》“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由于肺气不足引起呼吸急促,数吸自救,甚至张口呼吸,也是呼吸困难的表现。

    〔6〕肺痿:中医病名。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1]条注〔2〕。

    〔7〕本条论述气息望诊,以辨肺病之虚实。

    【译文】

    老师说:呼吸时两肩上下动摇的病人,往往同时有心下坚满;呼吸时出现喘息的病人,多兼有咳嗽的症状;呼吸时张口气急的病人,是肺痿病有吐泡沫样稀痰的症状。

    [06]师曰:吸而微数〔1〕,其病在中焦〔2〕,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3〕呼吸动摇振振者〔4〕,不治。〔5〕

    【注释】

    〔1〕吸而微数:指呼吸稍有急促。吸,包括“呼吸”。

    〔2〕中焦:为三焦之一,位于躯体的中段,即脾胃(包括肠)所居之处。此指“肠胃”。

    〔3〕在上焦者……此皆难治:此为互文。无论是上焦或下焦疾病引起的呼吸短促或深长,都是难治之证。上焦位于上部,是心肺所居之处;下焦位于下部,是肾与膀胱所居之处。

    〔4〕呼吸动摇振振者:由于喘息引起全身动摇是严重的呼吸困难,较抬肩呼吸为重。

    〔5〕本条再论气息望诊,以断全身疾病的预后。

    【译文】

    老师说:呼吸稍有急促,若是中焦肠胃病引起的,是实证,当下其实热,呼吸就平稳;如果是虚证(是中气虚脱),病就难治。上焦或下焦病引起的呼吸短促或深长,都是难治之证。如果呼吸时气喘得全身动摇,那是不治之症。

    [07]师曰:寸口脉〔1〕动者,因其王时〔2〕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3〕。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4〕

    【注释】

    〔1〕寸口脉:是切脉的主要部位。在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2〕王时:即旺时。

    〔3〕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条上文言脉不言色,下文言色不言脉,是互文见义,故结以非其时色脉句。”“四时各随其色”如肝旺于春,其色青,等等。

    〔4〕本条论述色脉之诊要结合时令。

    【译文】

    老师说:寸口脉的搏动,是根据所旺的季节而变动的,假如肝旺于春,则其色青,色泽也随四季的变动而变化。例如春季肝旺时,应是青色而反出现白色(脉象当弦而不弦),这不是当令季节应该反映的色泽与脉象,应当都属于病态。

    [08]问曰:有未至而至〔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2〕之后,甲子〔3〕夜半〔4〕,少阳〔5〕起少阴之时〔6〕,阳始生,天得温和。以〔7〕未得甲子,天因〔8〕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9〕,而天未温和,此〔10〕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