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元一统志最新章节!

少监虞应龙等修大一统志书在官府可考焉若夫地名沿革之有异城邑建置之不常归附之期设官之所皆必有征所以纪疆理之大彰王化之远也猗欤大哉 【元文类四十】

    ●齐乘序 【苏天爵】

    我国家大德初始从集贤待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盖欲尽述天下都邑之盛书成藏之秘府世莫得而见焉 【后至元五年】

    以上元

    ●文渊阁书目 【杨士奇】

    大元大一统志一百八十二册

    大元大一统志六百册

    ●菉竹堂书目 【卷六 叶盛】

    大元一统志一百八十二册

    ●国史经籍志 【焦竑】

    元一统志一千卷 【史类地理】

    ●续文献通考 【王圻】

    大元一统志 卜兰禧岳铉等进

    以上明

    ●四库全书总目 【卷六十八】

    明一统志

    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统志最称繁博国史经籍志载其目共为一千卷今已散佚无传虽永乐大典各韵中颇见其文而割裂丛碎又多漏脱不复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献书内尚存原刊本二卷颇可以考见其体制知明代修是书时其义例一仍元志之旧故书名亦沿用之 【文溯阁本四库提要同】

    ●传是楼书目 【徐干学】

    元大一统志 【大小】 二十六卷 【史部】

    ●千顷堂书目 【卷八 黄虞稷】

    大元一统志一千卷 【□年卜兰溪岳铉等进】

    ●居易录 【卷一 王士祯】

    黄俞邰 【虞稷】 言徐司寇健庵 【干学】 奉旨归吴修一统志借内府书有元岳璘所修一统志残本尚二十余大册计全书不下千卷

    ●潜邱剳记 【卷四补刻唐百家诗选 阎若璩】

    日纂志于洞庭徐司寇出典籍库中大元大一统志十数本皆蜀中地计尚有九百八十余本曾见叶文庄家书目此志与经世大典并列安知世不更有足本乎

    ●补辽金元艺文志 【倪灿 卢文弨】

    元大一统志一千卷 【集贤大学士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岳铉等进本有误孛兰肹为卜兰溪者得吴氏藏本正之】

    ●元史艺文志 【钱大昕】

    大一统志七百五十五卷 【至元二十八年集贤大学士札马剌丁秘书少监虞应龙等进】

    大一统志一千卷 【大德七年集贤大学士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秘书监岳铉等上】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卷十 瞿镛】

    元一统志七卷 【旧钞残本 按七卷应作八卷】

    题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上进案秘书监志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世祖命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剌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辑大一统志成宗大德初复从集贤待制赵忭请重修书成藏之秘府至正六年始刊行之全书一千三百卷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通安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其书分县编次纪载分明不同明一统志之府县合并也

    ●宋元本行格表

    元大字本大一统志千卷今存残本行廿字 【简明目录批注本 十行】

    元本大一统志残本行二十字 【大字悦目拜经楼记 十行】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卷五 莫友芝】

    元大一统志一千卷今世仅有残本潜研堂集有跋语

    ●四库简明目标注 【邵懿辰】

    元大一统志一千卷今世仅有残本 潜研堂集有跋语 拜经楼

    吴氏有六巨册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钱竹汀所见南濠朱氏残本约四十余卷与吴本异合之可得七八十卷 元刊大字十行行二十字

    ●跋元大一统志残本 【钱大昕】

    戊子春从南濠朱氏假元大一统志残本廑四百四十三翻大字疏行殊可爱每册钤以官印验其文则处州路儒学教授官书也元时幅员最广兹所存者惟中书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郑州襄阳路均州房州南阳嵩州裕州江陵路峡州路陕西行省之延安路洋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兰州会州西和州江浙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抚州路又皆散佚不完以全书计之特千百之什一尔考元时大一统志凡有两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剌丁言方今尺地一民尽入版籍宜为书以明一统世祖嘉纳即命札马剌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辑为志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统志藏之秘书此初修之本也成宗大德初复因集贤待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元史载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兰禧岳铉等 【岳铉字周臣汤阴人徙居燕追封申国公谥文懿】 进大一统志赐赉有差此再修之本也此本卷首题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岳铉等上进正大德所修者史以孛兰肹为卜兰禧译音之转也又按至正六年中书右丞相别儿怯不花等奏大一统志于国用尤切恐久湮失请刻印以永于世许有壬受诏制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当时所刻者乃是至元本非即此本此本序文目录皆阙佚其刻印年月卷帙次第无可考传闻康熙间刑部尚书昆山徐公干学奉敕修大清一统志开局于吴之洞庭山借内府书有元大一统志残本二十余册徐公志稿今在史局所借之书度已归中秘而未闻有见之者兹读朱氏所藏因钞其副而书之后云 【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九】

    ●元大一统志残本跋 【吴骞】

    元大一统志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岳铉等纂上其书于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迹形势人物风俗土产之类网罗极为详备诚可云宇宙之巨观堪舆之宏制矣惜乎明初修元史者编纂草草而地理一门尤为疏略苟凭此志为权舆更加之检核庶几在宋辽金之上乃竟不知出此何欤迨永乐中诏修一统志迄于天顺五年始克成编大都不过剌取元一统志之什一而其间挂漏舛讹又不可胜计即如各府州县废置沿革一门元一统志正文既详复取古今地理各书参互考证而细注其下明一统志尽变正文为小注仅仅摘取数语其余槩从割弃虽沿革且都未备 【如犍为县下明一统志载宋并玉津县入焉徙治惩非镇元仍旧考元一统志云宋干德四年省玉津入焉大中祥符四年徙治惩非镇按县治在府大江之下临江滨距府百二十里县治荒简无居者自归附后徙玉津镇玉津在县界上亦临大江之滨去府城二十里不远距犍为一百里是犍为于元初已从惩非镇徙治玉津镇矣而所谓归附后者以前总序中已有自归附国朝之语故此但曰归附且其序述详明若是乃明一统志犹愦愦焉几使读者至今犹疑犍为县之在惩非镇宁不可晒乎又如彭州名宦中之刘易从按明一统志作陈易从考易从乃唐工部尚书刘审礼次子其事详见通鉴元一统志偶误刻作陈易从然古迹九女冢下本作刘易从即属一人而明一统志亦不能更正其它讹舛尚多姑举其一二】 岂复知有所谓考证哉此书前辈间有著录亦多舛误 【国史经籍志不着撰人名氏居易录作岳璘而遗孛兰肹】 考其始末惟元王士点商企翁所辑秘书监志为详凡修纂岁月校写人员装潢书画匠禄食缮写纸剳收掌储藏靡不周至可想见当日之慎重往嘉定钱晓征宫詹尝借钞南濠朱氏残本元大一统志四百四十三翻每册有处州路儒学教授官印其疆域乃河南陕西江浙江西等省今此仅四百三翻较朱本又少四十翻其疆域则止四川一省之彭州威州茂州简州嘉定路眉州沔州蓬州重庆路夔路达州等且皆阙佚不全然楮墨精好并无官印自是民间流传之本地理诸书如宋刻干道咸淳两临安志嘉泰四明志会稽志嘉定赤城志等至今传本尚多矧元刻部籍流于人间又奚可胜计偶从粥故书者见此漫忆而识之乾隆甲辰秋日

    按钱宫詹跋元大一统志谓原有两本至元二十三年世祖命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剌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修辑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统志藏之秘府此初修本也成宗大德初复因集贤待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元史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兰禧岳铉等进大一统志赐赉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宫詹两本之说未知所据何书骞考元秘书监志至元乙酉 【二十二年】 欲实著作之职乃命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诏大臣近侍提其纲聘鸿生硕士立局置属庀其事凡九年而成书续得云南辽阳等书又纂修九年而始就今秘府所藏大一统志是也因详其原委节目为将来成盛事之法又大德七年五月秘书郎呈奉秘府指挥当年三月也可怯薛玉德殿内有时分集贤大学士岳铉等奏秘书监修撰大一统志元钦奉世祖皇帝圣旨编集始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今才方成书以是缮写总计六百册一千三百卷进呈钦奉御览过奉旨于秘府如法收藏仍赐赉纂集人等据此志则大一统志以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开修首尾共历一十八年迨成宗大德七年始成而卜兰禧岳铉等奏进当即札马剌丁等奉敕始修之本未尝有两本此书体大事繁非十数年纂辑不能成也宫詹又云按至正六年中书右丞相别儿乞不花等奏大一统志于国用尤切恐久湮失乞刻印许有壬奉诏撰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当时所刻乃至元本非即此本骞疑所请刻者当即卜兰禧岳铉等所进之本按秘书志所载纂修缮写俸食储藏无不具悉独未尝载及刊刻盖此书多至一千三百卷卷帙既繁刊板非易直至至正六年始刊行之事未可知秘书志成于至正二年故始终未及刻印事而许序不及大德重修益可证其无两本矣惜此残帙无岁月可稽至其卷数国史经籍志及千顷堂书目等并以为一千卷殆亦未考秘书监志而云然与 【愚谷文存卷四】

    ●元大一统志 【吴寿旸】

    元椠大一统志残本六巨册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共四百三番每番二十行行二十字字大悦目其方域则四川彭州 【崇宁蒙阳】 威州 【通化】 茂州简州 【新津】 嘉定府路眉州沔州蓬州重庆路夔路 【永康】 达州 【彭水】 绍庆路等先君子跋见愚谷文存中此书有跋云竹汀集跋见南濠朱氏本凡四百四十三番每册首有处州路儒学教授印其方域则河南湖广陕西浙江等省元修一统志凡二本一至元二十三年札马剌丁虞应龙等修成于二十八年 【七百五十五卷】 大德初复从赵忭请命卜兰禧岳铉重修按宫詹所见盖即此本 【旸谨按宫詹文集跋又云史以孛兰肸为卜兰禧译音之转也】 第六百十八卷刘易从作陈易从引彭州古今录唐高宗仪凤三年云云先君子书条云按新唐书吐蕃传 【二百十六卷】 上元三年攻鄯廓河芳四州诏周王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等讨之李敬元率审礼击吐蕃青海上审礼败没无仪凤三年事疑工部尚书即易从之父一统志惜未详其名耳陈易从前古迹门九女冢作刘易从此盖误作陈然明一统志名宦亦误作陈俟更考之 【敬元此误作敬立】 通鉴纪事本末载刘审礼父子事甚详又后易从坐李敬业事云云下书曰按刘易从事旧唐书谓李敬贞诬构而死新唐书谓为酷吏周兴诬构而死初不言李敬业且敬业败于嗣圣元年至永昌时已五六载元一统志疑有误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三】

    以上清

    ●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 【赵万里】

    大元一统志一千卷 【元孛兰肹岳铉纂修 元刻本】

    存五卷 【七百三十至七百三十一 七百九十至七百九十二】

    又 【抄本】

    存十一卷 【□□□□□至□□□□□五百四十四至五百五十】

    以上民国

    ●大元大一统志

    按元史艺文志载本书编纂共分两次第一次于至元二十八年 【西历一二九一】

    为集贤大学士札马剌丁及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所编凡七百五十五卷第二次于大德七年 【西历一三0三】

    为集贤大学士孛兰肹及昭文馆大学士秘书监岳铉等所编凡一千卷此书全本现已失传姑就见闻所及于岩崎男爵静嘉堂文库中所藏刊本数卷外则祇文学士藤田丰八氏藏有钞本二册均似清道光咸丰年间所钞疑或与乾隆朝浙江汪氏进献之书同出一底本也

    至于本书内容因未窥全豹固难断言然观大德本残卷体制则酷肖宋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总目于明一统志下叙本书体制曰知明代修是书时其义例一仍元志之旧故书名亦沿用之此指明一统志与元一统志为一体是否尽然不无疑窦钦定热河志及满洲源流考引用本志记事固人所尽知但四库总目于明一统志下又云考舆志之书出自官撰者自唐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外惟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统志最称繁博国史经籍志载其目共一千卷今已散佚无传虽永乐大典各韵中颇见其文而割裂丛碎又多漏脱不复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献书内尚存原刊本则钦定诸书所引之文亦非依据原本当自永乐大典各韵中钞出无疑矣蒙古游牧记所引佚文亦同总目所载大一统志编者为岳璘者乃岳铉之误也按宋元本行格表谓浙江汪氏进献本外尚有元本大一统志残本行十字六巨册静嘉堂藏本如为陆心源藏书则与此相同与否亦难测也 【满洲历史地理引用书目解说】

    ●大元大一统志 【日本青山定雄】

    收藏中国地志当以北平图书馆为第一是馆所藏不独部数较丰且多秘籍珍本虽以日本收藏地志著名之静嘉堂文库内阁文库尊经阁东洋文库等处较之亦所不及

    是馆所藏地志最可注意者即大元大一统志是也此书有大小刊本两种写本一种元代编纂一统志前后凡两次第一次在元世祖至元年间第二次在元成宗大德年间钱大昕跋云

    考元时大一统志凡有两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贤殿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剌丁言方今尺地一民尽入版籍宜为书以明一统世祖嘉纳即令札马剌丁与秘书少监虞应龙等搜辑为志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统志藏之秘府此初修之本也成宗大德初复因集贤待制赵忭之请作大一统志元史载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兰禧岳铉等进大一统志赐赉有差此再修之本也但至元本早已散佚北平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所编永乐大典引用书目 【案此引用书目系依据刘承干先生所藏永乐大典而编辑者专为编纂续四库全书提要之参考】 屡见元一统志之名此永乐大典中所引之元一统志究为何本殊难臆断兹考定其为大德本理由如下

    案大德本明初尚有完本后渐散佚明代之藏书家如范氏天一阁毛氏汲古阁等书目乃至明内阁藏书目录百川书志等书均未之载惟叶文庄之菉竹堂书目卷六古今通志条载有大元一统志一百八十二册而未注明卷数虽难断定其为完本与否但观其册数之多可知其所缺无几矣迨至清代此书已佚据钱大昕等之跋文可知仅存残本二三卷而已钱大昕跋又云

    戊子春从南濠朱氏假元大一统志残本廑四百四十三翻大字疏行殊可爱每册钤以官印验其文则处州路儒学教授官书也元时幅员最广兹所存者惟中书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郑州襄阳路均州房州南阳路嵩州裕州江陵路峡州路陕西行省之延安路洋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兰州会州西和州江浙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抚州路又皆散佚不完以全书计之特千百之什一尔 【中略】 此本卷首题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孛兰肸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岳铉等上进正大德所修者史以孛兰肹为卜兰禧译音之转也 【中略】 传闻康熙间刑部尚书昆山徐公干学奉敕修大清一统志开局于吴之洞庭山借内府书有元大一统志残本二十余册徐公志稿今在史局所借之书度已归中秘而未闻有见之者兹读朱氏所藏因钞其副而书之后云

    据此可知其由南濠 【濠州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南】 朱氏藏本而写成副本又知康熙年间徐干学者曾有由内府借出大元一统志残本之事

    又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三云

    元椠大一统志残本六巨册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共四百三番每番二十行行二十字字大悦目其方域则四川彭州 【崇宁蒙阳】 威州 【通化】 茂州简州 【新建】 嘉定府路眉州沔州蓬州重庆路夔州 【永康】 达州 【彭水】 绍庆路等 【下略】

    又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十一云

    元一统志七卷 【旧钞残本】

    题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肹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上进 【中略】 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通安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

    由此可知各家藏其残本之一部拜经楼本虽未注明为何版本而绎其全文可知其为大德本

    以上三种残本中之铁琴铜剑楼本大部与朱氏本相同但通安巨津二州则为朱氏本所无其或钞写朱氏本而由他本钞补通安巨津二州欤据上所述可以推求大元大一统志流传之经过

    再考北平图书馆所藏元一统志内容大畧如下

    大本则存卷七百三十之第六叶至十二叶 【自山川之后半至土产风俗形势古迹】 卷七百三十一之第一叶至十二叶 【合州之古迹宦迹人物】 凡十九叶卷七百三十一题重庆路所属合州之州名卷七百三十则阙其题州名之首叶然在古迹条有清水穴在重庆路西三十步白土平在铜梁县东北六十里等语案元代重庆路以巴县为中心之行政区也又铜梁县为重庆路合州之属县故卷七百三十为合州之前半 【建置沿革山川等】 无疑

    小本则存卷七百九十之第三叶至第八叶 【由山川之后半至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 卷七百九十一之第二页至第五叶 【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人物】 卷七百九十二之第二叶至第四叶 【建置沿革坊郭乡镇之一部】 共合十三叶此三卷均阙题

    州名之首叶但卷七百九十有泊橹山在海盐南三十五里卷七百九十一有北至湖州路乌程县三十里东南到杭州路盐官州一十里等语又卷七百九十二有常州及常州路之名称可知其为浙江嘉兴府路所属之海盐崇德二州及常州路之一部

    此两本中其大本卷七百三十一之首有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肸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上进等字故可以断定其为大德本小本则阙此职名惟卷七百九十一有元贞以后所设置之盐官州又元大一统志零叶有与大本相同之撰者职名其亦为大德本无疑案宋元书影所载之零叶首有大元大一统志第七百九十二卷奏进集贤大学士资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兰肸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秘书监臣岳铉等上进等字次记常州路及其所属州县之名次为建置沿革止于晋平吴分天下句今以比照前记小本卷七百九十二常州路之部则此卷第二叶首行十九州岛此属扬州太康二年等语其上正与零叶末句相衔可用此零叶以补小本常州路所阙诚堪注意者也近得长泽规矩也君之指示得知宋元书影所录为据南方传本惟不知此残叶现归谁氏实为憾事

    写本凡存九卷其中未注明卷数者四卷即均州 【湖北省均县】 之古迹宦迹人物僊释全部房州 【湖北省房县】 之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全部丽江路军民宣抚司 【云南省丽江县地方】 之建置沿革及其所属巨津通安二州之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通安州之古迹人物等是也注明卷数者五卷第五百四十四五百四十五之两卷为鄜州 【陕西省鄜县】 全部第五百四十八五百四十九五百五十之三卷为葭州 【陕西省葭县】 就其注明卷数之鄜州葭州而言此等写本皆系钞辑残篇而成故前后文义未必连贯

    考此三本之流传其大小两本中为朱氏本拜经楼本所未载者盖必属于他本今考所藏写本微特记载之地域与铁琴铜剑楼书目所载之残卷相同即其书缝并印有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影钞本等字则其书出于铁琴铜剑楼本无疑

    以余所知除北平图书馆所藏三本之外尚有东洋文库之写本残卷大连图书馆之一零叶东洋文库本不明其所从来但与北平图书馆写本内容完全一致或亦钞自铁琴铜剑楼本与北平图书馆写本为同一来源也大连图书馆之零叶 【卷六百三十四之第八叶】 内容为勾符台杜光庭费孝先三人之传案费孝先为成都路安仁县人又其文中所记之青城山为成都路灌州西南之名山知其必为成都路部分之零叶也此零叶之行数及每行字数与北平图书馆之大小两本相同而其书缝所记之卷数为六百卅四与北平图书馆本之作七百三十一者一作卅一作三十形式不符又其书体亦颇不同此当为别一刊版故此书共有几种刊本今已无从断定惟余所目覩者有三种耳

    据上所述各种残卷之内容即先将全国分为各路首述一路之建置沿革次记属州之建置沿革坊郭城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宦迹人物若有僊释之可传者则为附记里至则有四至八到土产则于贡物外多述其地特产古迹则有坡窑院池石坑穴碛瑞木等记述颇为详晰

    所谓地方总志 【一统志】 之体例各代殊有变迁其内容亦有异同六朝以前所编之地志姑置不论唐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图志则于舆图外记郡县之沿革四至八到山川户口乡数古迹乃至贡赋名垦田数殿庙关津 【今本则除润州外均阙舆图与田数】 等事次记山川之形势攻守之利害又宋乐史之太平寰宇记则就沿革府州境四至八到户口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各分目以述之更就各县分记坊乡沿革山川古迹殿庙寺观陵墓关津桥梁仓库碑记诗词等事

    案将人物诗词载于地方总志盖始于乐史至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及祝穆方舆胜览则与前载诸书大异其趣舆地记胜则分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 【用四六文以记各地之事】 等目详录诗文备载碑记详于名胜古迹人物而略其四至八到户口等方舆胜览亦与此大同小异

    元代之混一方舆胜览明代之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等均蒙南宋人之影响而继承其编纂方法者也至于大元大一统志则依太平寰宇记之内容而兼采南宋时代之特征略加取舍而已

    其后有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书均仿大元大一统志而更加详密故大元大一统志在编纂地方总志之历史上可占重要之地位又以元史地理志记载简略之故则其内容亦为重要惟惜现无完本仅存上述之残卷耳

    上述永乐大典所引虽不能窥其原本全豹然可知其富于元代历史之资料必有裨于研究故希望辑本早日出世以供学者之考览 【以上为东方学报东京第五期续篇古地志地图之调查一文中之一节】

    以上日本

    大元大一统志附录 【乙亥三月刊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