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清一统志最新章节!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南阳府表>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五

    南阳府【在河南省治西南六百一十里东西距五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东至汝宁府遂平县界二百六十里西至湖北郧阳府郧县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湖北襄阳府襄阳县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汝州鲁山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南至汝宁府信阳州界三百八十里西南至湖北襄阳府均州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许州襄城县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陕西商州商南县界四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一百四十五里】

    分野天文周地柳星张分野鹑火之次韩地角亢氐分野夀星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春秋为申邓二国地【马端临文献通考申在南阳宛县邓在南阳新野】战国分属楚韩秦始置南阳郡【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注今邓州也胡三省通监注秦置南阳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郡治宛三国魏置荆州【晋书地理志南阳襄阳南乡属魏而荆州之名南北双立】晋为南阳国南北朝宋仍曰南阳郡南齐因之後魏属荆州【州治府西南境穰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属南阳郡【时复置南阳郡移治穰县】唐武德三年改置宛州贞观八年州废属邓州【时东境置唐州】五代宋皆因之金末始於南阳县置申州与邓州俱属南京路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属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河南省领州二县十一

    南阳县【附郭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唐县界五十里西至镇平县界三十里南至新野县界七十里北至南召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唐县界三十里西南至邓州界四十里东北至裕州界七十里西北至河南府嵩县界一百六十里周初申国春秋楚宛邑汉置宛县为南阳郡治三国魏及晋因之後魏分置上陌县周省宛县入上陌改曰上宛隋开皇初始改南阳县属邓州大业初属南阳郡唐武德三年置宛州贞观八年州废县仍属邓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末置申州於此元明俱为南阳府治 本朝因之】南召县【附郭东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裕州界三十五里西至内乡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南阳县界五十里北至鲁山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南阳县界一十五里西南至镇平县界二百里东北至鲁山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嵩县界一百九十里本汉西鄂雉县地明初置廵检司成化十二年始置南召县 本朝顺治十七年省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复置属南阳府】唐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泌阳县界七十里西至南阳县界五十里南至湖北襄阳府枣阳县界八十里北至裕州界八十里东南至桐柏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新野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泌阳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南阳县界一百二十里本汉棘阳县地後魏分置襄城郡上马县隋郡废属?陵郡唐武德四年属湖州贞观元年废开元十六年复置上马县天宝元年改曰泌阳属唐州天佑三年自比阳移唐州来治改曰泌州五代後唐复曰唐州晋又曰泌州汉复曰唐州宋曰唐州淮安郡属京西南路金曰唐州属南京路元属南阳府明初省县入州後废州为唐县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泌阳县【在府东二百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汝寜府确山县界一百里西至唐县界三十里南至桐柏县界三十里北至舞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桐柏县界七十里西南至唐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汝宁府遂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裕州界一百一十里汉置比阳县属南阳郡後汉晋因之宋属广平侨郡齐因之後魏太和中於县置东荆州西魏改州为淮州隋开皇初又改显州大业初改为淮安郡唐武德四年复曰显州置縂管府贞观元年府罢九年改曰唐州天宝初曰淮安郡乾元初复曰唐州属山南东道天佑三年徙州治泌阳以比阳为属县五代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州治泌阳县明初省泌阳县入州洪武十四年改置泌阳县於故比阳县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桐柏县【在府东南三百里东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汝宁府信阳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唐县界一百十里南至湖北德安府随州界二十里北至泌阳县界一百里东南至随州治二百八十里西南至襄阳府枣阳县界二百七十里东北至汝宁府西平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唐县治一百四十里汉置平氏复阳二县属南阳郡後汉因之晋省复阳以平氏属义阳郡宋省梁置淮安县又置华州及上川郡西魏初改州曰淮州废帝三年又改纯州寻废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桐柏大业初属淮安郡唐武德初於县置纯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唐州五代及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废明成化十二年复置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镇平县【在府西七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南阳县界四十里西至内乡县界五十里南至邓州界五十里北至南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新野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淅川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南召县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内乡县治九十里汉置湼阳县属南阳郡後汉晋以後因之隋开皇初改曰淉阳大业初仍属南阳郡唐武德初属邓州贞观元年省入穰县金末始置镇平县属申州元属南阳府明洪武二年省入南阳县十四年复置仍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邓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新野县界五十五里西至淅川县界一百里南至湖北襄阳府襄阳县界九十里北至镇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新野县界五十里西南至襄阳府光化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南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内乡县界九十里春秋邓国地战国秦穰邑汉置穰县属南阳郡後汉因之晋初属义阳郡後改属新野郡宋齐因之後魏太和中移置荆州於此隋开皇初改曰邓州大业初改南阳郡唐武德二年仍曰邓州三年置总管府四年府废天宝初复曰南阳郡乾元初仍曰邓州属山南道五代梁置宣化军节度唐改威胜军周改武胜军宋亦曰邓州南阳郡武胜军节度属京西南路金曰邓州武胜军节度属南京路元为邓州属南阳府明洪武初省穰县入州仍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淅川县【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邓州界九十里西至湖北郧阳府郧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湖北襄阳府均州界六十里北至内乡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襄阳府光化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郧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内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陕西商州商南县治三百里本汉析县地後魏始置淅川县属析川郡後周省入中乡唐武德初复置淅州领淅川县贞观八年州县皆省入内乡五代梁置淅川县宋属邓州金因之元初复并入内乡明成化八年仍分内乡置淅川县属邓州 本朝属南阳府】新野县【在府东南五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唐县界四十界西至邓州界十五里南至湖北襄阳府襄阳县界五十里北至南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襄阳府枣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襄阳府光化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泌阳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镇平县界四十里汉置新野县属南阳郡後汉因之晋初为义阳郡治後改置新野郡宋齐及後魏因之後周郡废改县曰棘阳隋开皇初复曰新野大业初仍属南阳郡唐武德四年於县置新州旋废县属邓州乾元後省入穰县宋金为新野镇元复置县属邓州明因之 本朝属南阳府】内乡县【在府西一百九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四百八十里东至镇平县界四十里西至淅川县界四十里南至邓州界三十里北至河南府卢氏县界四百五十里东南至新野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析川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南阳县界二百里西北至陕西商州商南县治五百里春秋楚析邑汉置析县属弘农郡後汉改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刘宋省魏置西析阳县为析阳郡治西魏改内乡後周改中乡隋避讳复曰内乡大业初属析阳郡唐武德二年改置析州於此贞观八年州废县属邓州五代及宋金元明因之 本朝属南阳府】裕州【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舞阳县界一百里西至鲁山县界八十里南至唐县界六十里北至叶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泌阳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南阳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叶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南召县六十里春秋楚方城地秦置阳城县汉改堵阳县属南阳郡後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刘宋改为赭阳後魏改置方城县属襄城郡西魏为襄邑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淯州大业初属淯阳郡唐武德初於县置北澧州贞观八年改曰鲁州九年州废县属唐州五代因之宋庆历四年省入南阳元丰元年复置仍属唐州金泰和八年始置裕州属南京路元属南阳府明洪武初省方城县入州仍属南阳府 本朝因之】舞阳县【在府东北二百七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至汝寜府西平县界四十五里西至叶县界二十里南至泌阳县界八十里北至许州襄城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汝寜府遂平县界七十五里西南至裕州界四十里东北至许州郾城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叶县治七十里战国魏舞阳邑汉置舞阳定陵二县属颍川郡後汉因之晋属襄城郡刘宋省魏皇兴初改定陵置北舞阳县永安中置定陵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北舞阳大业初属颍川郡唐初属道州贞观初废开元四年复置舞阳县属仙州二十六年改属许州五代因之宋属颖昌府金泰和八年改属裕州元至元三年省入叶县後复置仍属裕州明因之 本朝属南阳府】叶县【在府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舞阳县界五十里西至汝州鲁山县界二十五里南至裕州界六十里北至许州襄城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舞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邓州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许州襄城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汝州宝丰县界十八里春秋楚叶邑汉置叶县属南阳郡後汉因之晋属襄城郡刘宋大明元年省魏复置北齐移襄州来治後周州废置南襄城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属颖川郡唐武德四年於县置叶州五年州废县属北澧州贞观中属许州开元四年置仙州二十六年州废县属汝州大历四年复置仙州五年又废县仍属汝州五代及宋因之金泰和八年改属裕州元明因之本朝属南阳府】

    形势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史记】武关瞰其西桐柏揭其东疏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汤谷涌其後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张衡南都赋】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邓为襄汉樊篱南阳又为邓州樊篱古形胜之国【虞允文奏议】

    风俗政尚忠朴有先王遗风【史记】南阳好商贾召父富以本业【汉书】被召杜韩黄之化易商贾为本业转争讼为笃厚【王应麟玉海】俗有武断之风人勤农桑之务【祝穆方舆胜览】古称淳厚敦尚诗书去本归末俗以殷富【旧志】

    城池南阳府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池广二丈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乾隆七年重修】南召县城【周三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成化中建 本朝雍正十二年重筑乾隆十年修二十八年又修】唐县城【周六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洪武三年建正德十二年修嘉靖中增修 本朝顺治九年康熙二十五年雍正八年屡修乾隆十年十八年二十三年二十八年又修】泌阳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成化五年创开南门正德六年修崇祯十四年重修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二十四年五十四年又修乾隆十八年二十七年屡修】桐柏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成化十一年建嘉靖中修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乾隆二十七年又修】镇平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五尺明正德九年修本朝康熙二十七年修乾隆十年又修】邓州城【内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五尺外城周十五里有奇门五池广六丈引刁河水注之明洪武二年建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五年复营葺外城万历中增濬外城河崇祯七年十年重修本朝顺治三年增治内城康熙三十年重修乾隆十年又修】淅川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广二丈明成化中及正德十二年屡次增筑万历五年濬濠加深 本朝顺治三年修乾隆十年又修】新野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二丈五尺明天顺五年建正德六年增高嘉靖四年濬濠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乾隆八年二十八年又修】内乡县城【周八里门四池广一丈二尺明正德六年甃砖万历二十七年增修本朝顺治二年修乾隆十二年又修】裕州城【周九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洪武三年建正】

    【德六年重修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年间屡修雍正十二年又修】舞阳县城【周八里门四池广二丈外筑护城堤广一丈明成化九年建正德及隆庆中重修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雍正三年屡修乾隆六年二十八年又修】叶县城【周六里门三池广十丈引昆水注其中明正德六年增修嘉靖三年濬池隆庆及万历中重修 本朝顺治十二年康熙二十九年雍正二年屡修乾隆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修】

    学校南阳府学【在府东门外明永乐七年建 本朝顺治十年重建入学额数二十名】南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九年因元旧址建本朝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六年二十年雍正四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南召县学【在县治西北隅子城内明成化十二年创建正德十六年重修 本朝雍正四年修乾隆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唐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泌阳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十四年因元旧址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桐柏县学【在县治南明成化中建 本朝顺治十一年重建康熙十二年十四年修入学额数八名】镇平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初建在县治西北明万历中迁建 本朝顺治八年康熙二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邓州学【在州治西南明洪武五年因金旧址重建万历八年迁於内城 本朝顺治十四年重建康熙三十三年修乾隆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淅川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成化中建万历二十二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康熙二十六年修入学额数八名】新野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六年徙建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修乾隆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内乡县学【在县治东南元大德八年建明洪武七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康熙二十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裕州学【在州治西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五年康熙二十八年修雍正二年乾隆二年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舞阳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五年因宋旧址建本朝顺治四年重建康熙三十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叶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因金旧址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康熙二十九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南阳书院【在南阳县东旧为分守南汝道驻节之所 本朝康熙三十年改建书院又诸葛书院在南阳县西南卧龙冈元至大二年敕建 本朝康熙三十年修临湍书院在邓州西关旧在州东南名韩文公书院明嘉靖间始建於此改名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重建乾隆十八年重修白水书院在新野县北 本朝康熙三十年因明旧址重建各州县并设有义学社学】

    户口【原额人丁十九万四千五百九十又滋生人丁十一万四千七百九十二人】

    田赋【民卫田地一十四万五千六十八顷三十九亩一分零额徵补徵杂办丁银匠价等银三十万一千九百六十三两四钱三分零随漕折色行种等银四百四十六两三钱四分零】

    山川蘘山【在南阳县北二十五里一名黄山昔居民患蛊遇神女於此教食蘘荷得解因名相近有北筮山】精山【在南阳县北後汉朱儁传公孙夏屯宛中儁急攻之夏走追至西鄂精山破之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精山在南阳县西北隅二十七里】蒲山【在南阳县北四十里自紫山迤东行冈峦陡起逆折而北横亘数里】豫山【在南阳县东北十五里孤峰峭立下有三十六陂汉召信臣东汉杜诗晋杜预作陂溉田民被其利遗址犹存郦道元水经注淯水南迳豫山东山上有神庙俗名之为独山也】丰山【在南阳县东北三十里山海经丰山有兽焉其状如蝯名曰雍和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注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霜降则钟鸣焉 故言知也元和志丰山在向城县南三十二里】紫山【在南阳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紫灵山水经注宛县有紫山山东有一水东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湛然中满无所通会冬夏常温】磨山【在南阳县西北四十里石可为磨磑故名】百重山【在南召县南七十五里亦名百里山山峦重复几及百里其最着曰鹿鸣武阳乱石柘禽鲤鱼五山皆高峻深险乃三鸦之第一鸦也杜佑通典方城有百重山】雉衡山【在南召县南本名衡山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有雉衡山醴水所出水经注醴口水出南阳雉山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是也马融广成颂曰面据衡隂指谓是山在雉县界故世谓雉衡山】?山【在南召县南产?石】鹿鸣山【在南召县北三十里】燕尾山【在南召县西南对形如燕尾又县境西有香炉山张屠山金斗山挂鼓山鉢盂山西南有壶山方山西北有伏牛山】望山【在南召县西南二十里相传光武登此山以望南阳因名】丹霞山【在南召县西北三十里三鸦路中一名留山上有栖霞寺後一峯巉岩千仭左右两峯夹立旁近诸峯朝拱金末武善自三峯败走南阳收溃兵屯留山即此地武善旧作武仙今改】白玉山【在唐县南五十里一名髪山上有卓锡泉】午峯山【在唐县南五十里当县之午五峯并峙】花山【在唐县南六十里山上有彩石辉映望之如花因名花山坡五代晋天福六年安从进攻唐州不克退至花山即此胡三省通监注花山在湖阳北】大王山【在唐县南六十里昂藏独上为县治之中峯】蓼山【在唐县南九十里去湖阳城二里古蓼国以此名山上有蓼王庙唐书地理志淮安郡湖阳有蓼山】唐子山【在唐县南百里唐因以名州山麓西南有唐子亭即唐子乡也王莽末刘演等起兵莽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阳尉盖在此相近有紫玉山顶有龙潭二旱祷辄应】狮子山【在唐县南百里下有狮子崖崖麓黄石大小布地皆八楞如人磨琢者俗名绣球石】孤山【在唐县东南五十里平地介立为县境诸山之右臂又叶县西南六十里亦有孤山】石羊山【在唐县东南七十里山多白石如羊相近有龟山尖山香火山】石柱山【在唐县东南八十里山上两石屹立如柱柱有铁环相传大禹导淮系舟于此】马武山【在唐县东南九十里层峯叠嶂其中坦平相传汉马武屯兵於此上有剑台峡】双凤山【在唐县西北二里两峯并时其状如凤又县西八里有凤凰山】富春山【在唐县西北七十里首入唐河?起高阜西南一带山峯参错绵亘百里内有紫金崖洞口常出雾云又内乡县南十五里亦有富春山下临七里河】万子山【在泌阳县东四十里羣峯峻起山多兰蕙相近有锅石山骆驼山黑石山】铜山【在泌阳县东六十里大胡之支山旧产铜俗传邓通常鼓铸其下下有邓庄村其东为小铜山去县七十五里产苍术黄精】天桥岭山【在泌阳县东六十里峯峦奇秀仰观天桥人不能到】牛心石山【在泌阳县东六十里高数十丈上平坦容百余人】截军山【在泌阳县东八十里高险如城对峙为棋盘山山上有石棋】磐石山【在泌阳县南三十里蔡水出焉俗称盘古山水经注蔡水出南磐石山故亦曰磐石川】虎头脑山【在泌阳县北五十里特出诸峰为县之主山又虎头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水经注谓之奥山奥水所出也】玲珑山【在泌阳县北九十里石洞空虚曲折相通名玲珑洞其下 象河水出焉相近有光石脑山一名覆瓯山】祝家衡山【在泌阳县东南七十里又有石碑石婆诸山羣峯列峙翠秀挿天】大胡山【在泌阳县东北七十里其下春水河出焉一曰大孤山亦名壶山上平衍有池泉中有古风洞後汉书樊英传隐於壶山之阳注山在今邓州新城县北水经注大胡山在沘阳东北三十余里广员五六十里张衡赋南都所谓天封大胡者也元和志大胡山在慈邱县东南沘水所出 按文选注天封大狐皆山名通志天封山一名大胡则是本一山也】中阳山【在泌阳县东北五十里接舞阳县界一名中隂山又名上界山瀙水出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舞隂有中隂山水经注郭景纯曰瀙水出葴山许慎云出中阳山皆山之殊目也 按乐史太平寰宇记谓中阳山即慈邱山误】双山【在泌阳县东南五十里两峯并峙】慈邱山【在泌阳县西北五十里隋因置慈邱县水经注作茈邱山古名重邱史记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兵於重邱元和志慈邱山在慈邱县西五十里今俗呼为三山】扶予山【在泌阳县西北七十里渔水所出水经注山海经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流於荣经书拱予者其山之异名乎】华山【在泌阳县西北七十里山後即马仁陂】萝汉山【在泌阳县西北九十里径险仄惟攀萝可登】桐柏山【在桐柏县西南三十里东南接湖广德安府随州界西接襄阳府枣阳县界上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峯淮水出焉书禹贡导淮自桐柏传桐柏山在南阳之东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平氏桐柏山在东南元和志桐柏山在桐柏县西南九十里胡渭禹贡锥指大复胎簪皆其支峯禹贡则总谓之桐柏也】大复山【在桐柏县东三十里桐柏山之支峯後汉书郡国志南阳郡平氏桐柏大复山淮水出盛弘之荆州记桐柏淮源涌发其中漕流三十里东出大复山南萧德言括地志大复山南今有淮源庙】胎簪山【在桐柏县西三十里禹贡疏胎簪盖桐柏山之旁小山也水经注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寰宇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琵琶山【在桐柏县西一里又有牡丹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产牡丹】黑石山【在桐柏县北五里山石绵亘数里无树其色纯黑故名】围山【在桐柏县北四十里接泌阳县界四围皆山旧出银矿】高老山【在桐柏县东北一百里亦名栲栳山一名高乐山峯峦峻起高出羣山相连者有石门山两山对峙如门下有小岭横亘若限】大木山【在桐柏县东北一百里接汝宁府信阳州界大木水出焉水经注即晋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元和志在县东北五十五里山上有池时人号天目寰宇记大木山俗谓之四雅山在县东三十里峦岫迢嶤名天目山其山涧谷深阻遮隔前後绵亘十余里】杏花山【在镇平县北十里其地宜杏故名下有小龙潭溢流入湼水】骑立山【在镇平县西北九十里山势昂耸状如立骑本名岐棘山音讹耳其上有五峯并峙曰圣朶禅庵朶摩云朶娇女朶哑女朶一名五朶山金天兴元年思烈承制授洪鄂三合五朶山一带行元帅府事即此又有龙湫三穴谓之上中下三潭即照河之源也其阳有悔来坡极峻险 洪鄂三合旧作黄掴三合今改】瓮山【在镇平县西北三十里上有石穴如瓮又五里为金冢山】析隈山【在邓州南七十里曹学佺名胜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人过析隈因记其地而名山】紫金山【在邓州城西南隈冈阜崛起城据其上因山为墉】禹山【在邓州西南六十里上有禹庙下有龙潭又西十里为上禹山亦有禹庙其南为泉池平地涌泉溉田数十顷】汤山【在邓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