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大清一统志最新章节!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太原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太原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太原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太原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太原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太原府表>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九十六

    太原府【山西省治东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五百八十里东至平定州夀阳县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寜州界四百里南至沁州沁源县界四百七十里北至忻州界一百十里东南至辽州榆社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忻州定襄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德州界五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昴毕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初为唐国後更曰晋国战国属赵秦庄襄王四年置太原郡【东境为上党郡地北境为雁门郡地】汉高帝六年为韩国十一年为代国文帝二年为太原国元鼎三年国除为太原郡属并州後汉因之为并州治【东境置乐平郡兼为常山郡地北境为雁门郡增置新兴郡】晋为太原国永嘉末?【永嘉六年为刘渊所据建兴四年属石汉後属苻秦太元十一年属西燕十九年属後燕皆为太原郡】後魏仍曰并州太原郡【东境仍为乐平郡北境仍为雁门郡增置肆州改新兴为永安郡】北齐置省建别宫周置并州六府後废六府置总管隋开皇初废郡置河北道行台九年复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复曰太原郡【东境为乐平郡北境为雁门郡改永安置楼烦郡】唐武德元年复曰并州置总管府七年改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神龙元年罢都开元十一年复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置采访使太原为河东道 按顾炎武日知録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天宝元年加号北京上元二年罢京宝应元年复曰北都为河东节度使治五代梁曰并州河东军後周同光元年建西京三年又改北京周时为北汉都宋太平兴国四年降为并州嘉佑四年复曰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为河东路治金曰太原府武勇军分为河东北路治元太祖十一年置太原路总管大德九年改曰冀寜路属河东山西道明复曰太原府为山西布政使司治

    本朝为山西省治领州一县十

    阳曲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平定州夀阳县界六十里西至交城县界九十里南至太原县界十里北至忻州界一百十里东南至榆次县界二十里西南至交城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平定州盂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二十里汉晋阳汾阳狼盂三县地後汉水始移置阳曲县属太原郡晋因之後魏改属永安郡隋开皇六年改曰阳直十六年又改曰汾阳属并州大业三年属太原郡唐武德七年复名阳曲属并州开元十一年属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中移并州来治後遂为太原府治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太原县【在府西南四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榆次县界二十五里西至阳曲县界四十里南至徐沟县界三十里北至阳曲县界三十六里东南至徐沟县界三十里西南至交城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阳曲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四十里古唐国地春秋为晋阳邑秦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汉因之後汉兼为并州治晋及後魏因之北齐武平六年分置龙山县隋开皇十年改龙山曰晋阳改旧晋阳口太原皆为并州治唐仍二县为太原府治五代为北汉都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废二县改置平晋县熙寜三年省入阳曲政和五年复置金贞佑四年又省兴定元年复置元属冀寜路明洪武八年复曰太原县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榆次县【在府东南六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平定州夀阳县界三十里西至太原县界二十五里南至太谷县界三十里北至阳曲县界八十里东南至辽州榆社县界九十六里西南至徐沟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夀阳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阳曲县界四十里春秋晋魏榆邑战国属赵曰榆次汉置榆次县属太原郡後汉魏晋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省入晋阳景明初复置此齐改置中都县隋开皇中复曰榆次属并州唐属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四年为太原府治七年仍为属县元属冀寜路明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太谷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辽州和顺县界一百十五里西至祁县界十五里南至祁县界三十里北至徐沟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辽州榆社县界七十里西南至祁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榆次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徐沟县治三十里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邑汉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後汉魏晋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省景明三年复置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太谷属并州唐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罢属并州开元十一年属太原府五代宋金因之元属冀寜路明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祁县【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太谷县界三十里西至文水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十五里北至徐沟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沁州武乡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平遥县界十五里春秋晋祁邑汉置祁县属太原】

    【郡後汉魏晋及後魏因之北齐省隋开皇中复置属并州唐初属太州寻仍属】

    【并州开元十一年属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属晋州元属冀寜路明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徐沟县【在府南八十里东西距七十一里南北距三十一里东至榆次县界十三里西至交城县界五十八里南至太谷县界十八里北至太原县界十三里东南至太谷县界二十里西南至文水县界六十七里东北至榆次县界二十里西北至太原县界二十里汉榆次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清源县属并州大业初省入晋阳唐武德元年复置仍属并州开元十一年属太原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置徐沟县属太原府元属冀寜路明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八年以清源县省入】交城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五里东至徐沟县界二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寜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文水县界十五里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文水县界十五里西南至文水县界二十里东北至阳曲县界一百里西北至汾州府临县界二百二十里汉晋阳县西境隋开皇十六年置交城县属并州唐属太原府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四年於县设大通监仍属太原府金废监元属冀寜路明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文水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祁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汾州府永寜州界八十里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五十里北至交城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平遥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汾州府汾阳县泉三十里东北至徐沟县界五十里西北至交城县界二十里战国赵大陵地汉置大陵县属太原郡後汉魏晋因之後魏太平真君九年改置受阳县仍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曰文水属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属汾州六年还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贞观初复故天授元年改曰武兴神龙初复曰文水五代因之宋金属太原府元属冀寜路明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岢岚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寜武府五寨县界三十里西至保德州界九十里南至岚县界五十里北至五寨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岚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兴县界五十里东北至五寨县界四十里西北至保德州河曲县界七十里春秋晋地後为楼烦所据汉为汾阳县地後汉建安末为新兴郡地後魏为秀容郡地後为岚州地隋大业中置岢岚镇唐长安三年置岚谷县属岚州神龙二年省开元十二年复置岚谷县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五年於县置岢岚军属河东路熙寜二年省县入军元丰六年复置县金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岢岚州元初仍降为县太祖十六年省县入管州明洪武七年复置岢岚县九年复为州属太原府 本朝因之】岚县【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忻州静乐县界三十里西至兴县界八十里南至汾州府永宁州界八十里北至岢岚州界六十里东北至静乐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兴县界八十里东北至静乐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岢岚州界六十里汉汾阳县地後汉末为新兴郡地後魏置岚州及岢岚县隋开皇中州县俱废大业八年复置岚城县属楼烦郡唐武德四年改曰宜芳於县置东会州六年改曰岚州天宝初曰楼烦郡乾元初复曰岚州属河东道五代因之宋亦曰岚州楼烦郡属河东路金天会六年升为镇西军节度属河东北路元至元二年州县俱省入管州五年复置岚州属冀寜路明洪武中降为县属太原府岢岚州 本朝直隶太原府】兴县【在府西北四百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东至岚县界六十里西至陕西榆林府神木县界五十里南至汾州府临县界九十里北至保德州界七十里东南至汾州府永宁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临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岢岚州界七十里西北至保德州界一百里汉汾阳县地北齐置蔚汾县属神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石州大业二年改县曰临泉四年属楼烦郡唐武德七年改曰临津属岚州贞观元年又改曰合河五代宋及金初因之後升为兴州属太原路元属冀寜路明洪武二年降为县九年属太原府岢岚州 本朝雍正三年改属保德州八年还属太原府】

    形势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三国志魏牵招传】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唐李白饯王赞序】临谷为堑因山为障【旧志】带二水之双流据百岭之重阻云代为之前襟泽潞为之後翼【府厅壁记】

    风俗土瘠民贫勤俭朴质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诗集注】人物阜殷不甚机巧然颇劲悍习於戎马前代以来亦多文雅之士【隋书地理志】智愚不相欺贫富不相耀民不譸张士不挟党卿大夫不凌贱市公【旧志】

    城池太原府城【周二十四里门八池广三丈宋初筑明洪武中石筑甃甎南北各有关城本朝顺治六年於西南隅筑城为八旗兵驻防之所後相继增修】太原县城【周七里门四有濠明景泰初筑正德中甃甎 本朝屡修乾隆十二年二十九年再修】榆次县城【周五里门三池广三丈隋开皇初建明成化中甃石 本朝屡筑】太谷县城【周十二里门四池广一丈明正德中因旧城甎筑 本朝顺治中重修乾隆二十一年又修】祁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濠广三丈明嘉靖末因旧址筑万历中甃甎 本朝屡修】徐沟县城【周五里金大定间筑明万历中甃甎 本朝康熙中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交城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唐天授初筑明崇祯中甃石 本朝康熙中修】文水县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濠阔四丈宋元符中筑明万历中甃石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修乾隆二十七年又修】岢岚州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池广五丈宋元丰中因故址展筑明洪武中甃石 本朝顺治中修】岚县城【周四里门三有濠宋元丰中筑明万历中甃石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修】兴县城【周二里有奇门四有濠明景泰初筑隆庆初甃石】

    学校太原府学【在府治西北金天会中建 本朝屡加修葺入学额数十七名】阳曲县学【在县治西北金大定中建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太原县学【在县治东旧在平晋故城内明洪武六年移建今所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榆次县学【在县治西宋咸平中建 本朝屡加增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太谷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寜中建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祁县学【在县治西南金大定中建在城东南隅明嘉靖初迁建於此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徐沟县学【在县治西金大定中建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清源乡学【在徐沟县西南三十里旧为清源县学金泰和初建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并县入徐沟另改为乡学以徐沟学训导移驻於此入学额数十二名】交城县学【在县治东元大德中建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文水县学【在县治东宋元符中建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岢岚州学【在州治西南明洪武中建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八名】岚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元丰中建 本朝屡修入学额数八名】兴县学【在县治东北元至元间徙城北山上明弘治中徙建旧址 本朝屡修葺入学额数十二名】晋阳书院【在府治东南旧在府治西南名三贤祠祀隋王通宋司马光明薛瑄明万历初张居正奏毁所在书院祠遂废後巡抚魏允贞复建 按省志以风后至叔齐十七人位南向叔向至吕坤十八人皆名宦西向董狐至薛瑄十六人皆乡贤东向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皆寓贤居乡贤上题曰三立祠取三不朽语也 本朝顺治初移建今所更名三立书院雍正二年复改今名又源池书院在榆次县东源涡村元赵彬建二贤书院在榆次县治东 本朝乾隆十三年建明经书院在榆次县北赵村乾隆十九年建凤山书院在太谷县治东街乾隆十七年建金河书院在徐沟县东南康熙十八年建卢川书院在交城县南街康熙十一年建卦山书院在交城县西北卧龙冈康熙四十七年建养正书院在交城县东门外乾隆十三年建菁莪书院在交城县北门外乾隆二十一年建武林书院在文水县治西街乾隆二十八年建各州县并设有义学社学 按太原县旧有晋溪书院在县西南十里明少保王琼建交城县旧有通济书院在城东门外一隅书院在县治西南隅今俱废】

    户口【原额人丁三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九更名屯丁一千四百九十四左右前三卫归并各县屯丁一千八百六十八废藩仪卫人丁六百二十五又滋生人丁一万三千九百零九】

    田赋【民田五万六千二百八十二顷四亩六分零额徵银三十九万六千四百一两八钱八分五厘零粮一万八千六百八石六斗五升八合零 屯田一千二百八十五顷二十六亩二分六厘零额徵银一千五百二十五两九钱六分九厘零粮四千九十六石八斗二升九合零 更名田二千四十六顷七亩四分零额徵银五千七百七十九两七分一厘零粮一千九百三十九石七斗三升六合零 废基荒地六十八顷五十三亩九厘零额徵银一百三十七两一钱五分九厘零谷九十七石七升四合零 河滩地八十顷六十二亩五分一厘零额徵谷四百八十四石一斗七升八合零】

    山川罕山【在阳曲县东五十里自太行蜿蜒而下东跨平定州寿阳县南连榆次县周五十里或譌为看山】方山【在阳曲县东六十里旧志在县东北山形如削】汉栅山【在阳曲县东北六十里周三十里接平定州盂县界旧志相传汉时尝置栅屯兵於此故名】阪泉山【在阳曲县东北八十里县志相传旧名汉山晋文公卜伐楚遇黄帝战於阪泉之兆故以此名】织笄山【在阳曲县东北九十里其形如乌舒翼亦名凤凰山】冽石山【在阳曲县西北四十里一名冽石谷山罅出泉味甘美居人引流灌田】崛山【在曲阳县西北四十里山形峻峭多林木红叶最佳】亭子山【在阳曲县西北五十里下有桃花三洞】风谷山【在太原县西十里即风谷石壁有穴又有洞中有北齐天保时刻佛经石柱一百二十六是山西接交城为唐北都西门之驿道 按五代史及通监後唐申王存渥自晋阳走风谷盖即此山胡三省注通监以风谷为岚谷之误恐非】石室山【在太原县西南七里乐史太平寰宇记後魏兴国土地记云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识】卧虎山【在太原县西南七里以形似名】悬瓮山【在太原县西南十里山腹巨石如瓮水出其中亦曰汲瓮山又名结绌山山海经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郭璞注在今晋阳县西北北齐书杨愔传愔随父之并州入晋阳西悬瓮山读书元和志一名龙山高齐武平六年置龙山县以此名】尖山【在太原县西南十五里产?炭】驼山【在太原县东北三十五里状若驼峯产石炭一名黑驼山】牢山【在太原县东北四十五里後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晋阳猗卢救之遂猎牢山陈閲皮肉山为之赤一名看山出金□】婴山【在太原县西北三里寰宇记隋图经云婴山并州之主山】蒙山【在太原县西北五里一名西山隋书地理志晋阳县有蒙山元和志蒙山在晋阳县西北十里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前赵刘聪征刘琨不尅畧晋阳之人踰蒙山而归即谓此也今山上有杨忠碑忠为周将讨齐战胜隋开皇二年追纪功烈乃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冀家山【在榆次县北四十里绵延环拱为阳曲罕山之翼】麓台山【在榆次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鹿台山魏书地形志榆次县有鹿台山祠元和志麓台山俗名凿台山旧志高数十仞顶平衍上有智伯祠】宝峯山【在榆次县东南四十里蜿蜒奇特其南有溪谷之胜】鹰山【在榆次县东南八十里小涂水出焉】小五台山【在榆次县东北三十里有林峦泉石之胜】凤凰山【在太谷县南十里以形似名上有三浮图】凤景山【在太谷县东南十八里顶有浮图】灰泉山【在太谷县东南二十里上有谷德将军庙】凤翼山【在太谷县东南二十三里下有酎泉味甘可酿酒北流合咸阳谷水】双泉山【在祁县东南三十里山出双泉故名】竭方山【在祁县东南六十里一名顶山周三十里南跨平遥迤逦接武乡沁源灵石三县界】帻山【在祁县东南七十里有上帻下帻二山皆周五里金史地理志祁县有帻山】高峯壑山【在祁县东南七十里一名云伏脑山盛暑积雪不消山分二支折东北者为绵岭自麓十八盘方至巅正北者为龙山】牛心山【在祁县东南七十里水泉四匝山顶尖圆】四县脑山【在祁县东南九十里山巅高广登之见本邑及太谷榆社平遥故名】紫荆山【在祁县东南一百里山石多五色上出泉汇为太池西崖有赤土洞东崖有银洞今闭西北有风洞北有温风岭】白石山【在徐沟县西三十五里一名白石谷白石水出焉】凤山【在徐沟县西三十七里中峯高起两翼若翔】马名山【在徐沟县西四十五里相传汉文帝牧马於此】安鞍山【在徐沟县西南三十五里多产菜蔬】中隐隐山【在徐沟县西北三十八里一名中隐谷四围高峯其山中隐故名中隐水出焉又西北四十里有仁山】交城山【在交城县北一百二十五里古交城治此寰宇记交城山出磨石】卧牛山【在交城县东北七里又东北六里有玉山本名虎头山金皇统四年改名】羊肠山【在交城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羊肠坂郦道元水经注汾阳县北山汉屯农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故仓坂取名杜佑通典交城县有羊肠山隋炀帝改为深谷岭元和志在县东南五十三里岭上有古石墟俗云魏太武帝避暑之所寰宇记郡国志云万根谷山即羊肠坂也皇甫谧云羊肠塞在龙山即晋阳西北九十里古南河上郡置关於此】神师山【在交城县东北一百九十】

    【里下有东西二洞相去四十里】卦山【在交城县西北五里六峯特立如卦其西为锦屏山緑崖红树灿若锦屛】石壁山【在交城县西北二十里一名龙山又名甘山叠巘周环拱列如壁】狐突山【在交城县西北五十里上有晋大夫狐突墓因名山有两峯相接形如马鞍一名马鞍山俗谓之放马坪旧出铁铆】少阳山【在交城县西北七十里山海经少阳之山酸水出焉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元和志在县西南九十五里 按唐天授中移县治山南却波村治移而南则山为北矣羊肠少阳之方位元和志盖就未移治时而言非误也】文山【在交城县西北九十里文水侧】龙须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龙拊山上有青崖寨南有黑龙洞】谷积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形侧立接汾州府永宁州界】黑石楼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黑石攒起如阁楼一名独泉山洞穴中有石如盆盎泉出其中或曰北汉石盆砦盖置於此】大阿苏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又南数里为小阿苏山】孝文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六十里相传元魏孝文帝尝避暑於此】炼银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旧产银铅】刘王?山【在交城县西北一百九十里上有泉祷雨辄应相传刘渊都离石时尝游此山亦作刘伶?山】龙王山【在文水县西五里有泉甚甘美旱祷辄应】陶山【在文水县西二十里相近有双峯山亦名大岭山】石峡山【在文水县西二十五里其麓名靛头山有石峡洞踰岭西南十余里为黄龙洞旱祷辄应】柏茆山【在文水县北十三里山势巃嵸古柏森鬰】谒泉山【在文水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隐泉山水经注隐泉水出谒泉山俗云阳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其山石岸壁立崖有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唯西侧一处得历级陞陟顶上建二刹泉发於两寺之间东津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旧志一名商山又名子夏山相传卜子夏退居西河之上即此山有石窟曰隐堂洞】光绪头山【在文水县西南三十里峯峦高峻日出时其光先照故名】熊耳山【在文水县西北三十里一名崇山】岢岚山【在岢岚州东北元和志在宜芳县北九十八里西北与雪山相接旧志在州东北百里长百余里即管涔山也盖岢岚 荷叶坪芦芽管涔俱属一山而支峯别出】东山【在苛岚州东二里连接北山环抱城郭又州南一里有南山东连岚县西接赤坚岭州西南一里有西山奇峯耸翠石径盘纡】长城山【在岢岚州东三里下有白龙泉流合岚漪河】霸王山【在岢岚州西七十里产石炭】雪山【在岢岚州东北寰宇记在岚谷县东北四十里长六十里岚朔二州分界】荷叶坪山【在岢岚州东北六十里顶平而圆状类荷叶与寜武府五寨县接界】芦芽山【在岢岚州东北七十里跨忻州之静乐寜武府之神池五寨诸县界发脉於管涔山叠峯耸秀前有小山尖如竹萌多生芦草故名上有金龙池五龙洞秀峯岭诸胜】铜鼓山【在岚县南五十里上有砦】二郎山【在岚县北二十里又有鸡缺势要等山俱称险阻】桃尖山【在岚县东南六十里】黄嶮山【在岚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黄芊山又名黄尖山】白龙山【在岚县西南五十里下有白龙池又西南十里为大万山】峨嵋山【在兴县治北有三峯中峯最高】合查山【在兴县东南八十里峯峦耸异下有龙池立祠其上祷雨辄应】采林山【在兴县西南四十里山势峻板甲於羣山】紫金山【在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南麓有圣母泉北麓石壁间有穴出风】石楼山【在兴县东北五十里峭壁孤峯高百余丈四面不可梯唯向北一小径纡回可达峯顶俯视羣山若培塿然】黄蛇岭【在榆次县北唐武德二年刘武周入寇至黄蛇岭即此】神林岭【在榆次县东南三十五里地隂寒盛夏积雪与宝峯山对峙】盘肠岭【在榆次县东南五十里山径盘曲如肠多产巨木】白壁岭【在太谷县魏书地形志阳邑县有白壁岭元和志在县北七十五里】松岭【在太谷县东南三十里由奄谷入多松桧下有岩穴深丈余】马岭【在太谷县东南七十里接辽州榆社县界】乏马岭【在岢岚州东南五十里接岚县界其路崎岖曲折因名】巨麓岭【在岢岚州西南五十里接兴县界山多松一名万松岭或谓之松子岭下有水流入岚漪河】鹿径岭【在岚县北六十里】赤坚岭【在岚县西南九十里】龙冈【在太谷县东北五里形如卧龙】龙销谷【在阳曲县东南五十里明初兵下泽潞洪霍特穆尔遣兵驻此以为声援 洪霍特穆尔旧作扩廓铁木儿今改】蓝谷【在太谷县西七里通监晋永嘉六年刘曜败入晋阳猗卢追之战于蓝谷胡三省蓝谷在蒙山西南县志又有槐子谷在县西南十五里苇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黄卢谷在县西十八里井谷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台壁谷【在榆次县南六十里出美枣】咸阳谷【在太谷县南十三里城濠记秦伐赵筑城谷口以咸阳兵戍之谷因城以名】奄谷【在太谷县东南十五里长四十里东崖石壁有佛像俗名千佛崖】四卦谷【在太谷县东南二十五里谷中有泉分流四????】象谷【在太谷县东南五十二里即古蒋谷魏土地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於武乡】囘马谷【在太谷县东北三十里】榆城坂【在榆次县东南三十里壁立数十仞旁径险仄上有砦下有悬窰昔人避兵处】铜洞【在岚县北十里铜见沟旧尝采石炼铜今名铜街埚】汾水【在阳曲县西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