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道光来安县志最新章节!

    安徽滁州来安县知县汜水刘廷槐重修

    舆地志

    建置沿革    沿革表    疆域    星野    形势名胜附    山川

    建置沿革

    来安,在《禹贡》 :“扬州之域”。周初属徐国。

    《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孔安国《传》曰 :北至淮,东南至于海。《淮南子》:徐偃王好行仁义 ,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通鉴辑览》 :徐偃王地方五百里。韩昌黎《徐偃王庙碑》:徐为嬴姓国 。及偃王诞,行仁义。周穆王无道,四方诸侯贽玉帛于徐庭者三十六国 。穆王闻之,恐,与楚连谋伐徐。徐偃王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今徐州府。山下百姓从之万有余家。偃王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 。杜预曰:徐国在下邳、僮县东南。《括地志》云 :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也。《元和郡县志》 :徐城县东至泗州五十里。〈考正〉旧志云 :来安,周属钟离国。其说非是。按《世本》云 :钟离,嬴姓国。应劭云:钟离,古国名。唯杜预《春秋传注》:钟离,楚邑。不以为国名。《通典》云 :钟离故城在临淮县东四里。临淮废县距来安二百四十里。春秋时,小国地方不过六七十里。钟离并非大国,安得有二百四十里疆域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 俱云永阳春秋时为楚地,不云属钟离也。今按:徐国在泗州古徐城县北三十里,徐偃王跨淮立国,地方五百里。今之来安,在古徐国之南二百里,正为徐国属地。安得属钟离哉?兹采辑诸书订旧志之误。按《清一统志》 :康熙十九年,泗州沦于洪泽湖,移治虹县,非泗州旧治矣 。

    春秋时先属吴,后属楚。为吴楚二国战争地。战国仍属楚。

    《春秋传》 :鲁襄公五年,仲孙蔑会吴于善道。〈考正〉《南兖州记》:盱眙,春秋时为吴善道地。按来安与盱眙壤地相接,故同为吴之属地。旧志云:春秋时先属吴。今从之。《滁州志》:全椒县,春秋时为椒邑。楚大夫伍举封于椒,故曰椒举,其子曰椒鸣。汉改全椒县。《太平寰宇记》:六合县,本楚棠邑,《汉书》作堂邑,春秋时伍尚为棠邑大夫,即此地。秦灭楚,以棠邑为县,汉因之 。〈考正〉按楚伍举封于椒,即今之全椒。伍尚封于棠,即今之六合。全椒、六合之地既皆属楚,来安介居二邑之间,亦当属楚矣。《春秋传》:鲁襄公十四年,楚子囊师于棠(即今六合)以伐吴 。吴不出而还。盖近棠邑之地。是年,皆为子囊所取。来安自是属楚矣。《春秋传》:鲁哀公二十二年冬,越灭吴。《史记/越世家》:勾践已平吴,乃北渡淮,会诸侯于徐州。已去,渡淮南 ,以淮上地与楚。〈考正〉按《史记》越灭吴,即以淮上地与楚。来安未尝属越,旧志误。

    秦灭楚,置建阳县,属九江郡 。

    《楚世家》:负刍五年,秦破楚,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楚郡 。孙检谓:灭去楚名,以楚地为三郡。《晋书/地理志》谓:置彰、会稽、九江三郡。又《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县十五:寿春邑、逡遒、成德、橐皋、阴陵、历阳、当涂、钟离、合肥、东城、博乡、曲阳、建阳、全椒、阜陵。《水经注》:寿春县故城,楚自陈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南畿志》:建阳城在滁州东四十里,本秦县。案今县南三十里水口镇,西至州城三十五里。镇东有故城遗址,俗呼东城埂,即其地。

    汉初,建阳县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复属九江郡,隶扬州。

    《史记/黥布列传》:天下定,布剖符为淮南王 ,都六 ,九江 、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淮南衡山列传》:高祖十一年,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 ,凡四郡。传子厉王安,元狩元年坐罪国除 ,复为九江郡。《汉书/地理志》:秦分天下为郡县。汉兴,因秦制度。至武帝攘斥胡越,开地斥境 ,凡十三部,置刺史 。

    后汉省入全椒县 ,属九江郡,隶扬州。建初四年,又以全椒益下邳国 。

    《后汉书/郡国志》:扬州刺史,部郡六:一、九江。《宋州郡志》 :扬州刺史,前汉未有所治 ,后汉治历阳。又《续汉志》:九江郡,十四城:阴陵、寿春、逡遒、成德、西曲阿、历阳、当涂、全椒、钟离、阜陵、下蔡、平阿、沛义、成本。《序》云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案此无《前汉志》之建阳,故旧志以为并省。《后汉书/惠王衍传》:下邳,惠王衍永平十五年封。建初四年,以临淮郡及九江之钟离、当涂、东城、历阳、全椒合十七县益下邳国。建安十一年,国除。案旧志:永平中封淮阳王为阜陵王,为阜陵国地,以全椒近阜陵、建阳,入全椒故也。然考东汉之初,九江十四城,全椒与阜陵并列,当永平十六年阜陵质王徙封之时(《本传》注:食二县 。)而全椒尚为列侯马成封邑 。至建初元年,质王贬侯,仅食阜陵一县。建初四年,全椒已益下邳国。后虽章和元年复爵,增封四邑,不得复有全椒明矣。且以阜陵下湿徒寿春 ,全椒亦非近邑。

    三国为吴地,罢县,置屯田都尉屯阙 ,隶扬州郡属郡阙。

    《吴志》 :赤乌十三年,遣兵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案此塘埂在堂邑,即今六合县地。《名胜志》:汉建阳、全椒、阜陵三县地,孙吴置涂塘以限魏兵 。案今滁地,古曰涂中。薛居正《五代史》谓 :孙氏作涂中、东兴塘、瓦梁堰,塞滁河为渊。《明一统志》谓 :东兴堤在无为州东北五十里东关口,西接巢湖,一名濡多坞。则东兴又涂中之南境也。《通志/沿革表》 :江淮之间,魏吴边境。又于《滁州沿革表》谓:三国属魏。系袭《州志》之误 。至旧志云:三国属吴,后属魏。属吴是矣,其云后属魏者,亦未知晋咸宁五年大举伐吴,地乃归诸晋也。《方舆纪要》 :涂塘即瓦梁堰。孙氏时,尽罢县邑,治以屯田都尉。瓦梁堰在今县东南赤山湖。《通典》:魏有州十二,扬治寿春。吴置州五,扬治建业。案《方舆纪要》:吴,扬州领郡六:丹阳、宣城、毘陵、吴郡、吴兴、新都,皆治江南。未详涂中设何屯都尉,属于何郡。

    晋初,仍入全椒,属淮南郡,隶扬州。东晋侨置顿丘郡 ,隶北徐州。后废郡为顿丘县,属秦郡,隶雍州。

    《宋书/州郡志》:扬州刺史,魏治寿春,晋平吴,治建康 。《晋书/地理志》:扬州统郡十八,淮南郡县十六:寿春、成德、下蔡、义成、西曲阳、平阿、历阳、全椒、阜陵、钟离、合肥、逡遒、阴陵、当涂、东城、乌江。案淮南郡,袁术改九江郡置,魏晋因之。时无建阳名,应仍东汉省入全椒属焉。又,元帝渡江后置顿丘郡 ,属北徐州。《通典》:顿丘县,汉全椒县地。案此系以东汉建阳省入全椒言之。据《广舆纪》 ,顿丘故城在今来安县东一里许。则元帝初置顿丘郡,即与全椒合。至孝武置南谯郡于全椒 ,全椒已与顿丘分矣。郡废为县,又在孝武后。《宋书/州郡志》:顿丘县,二汉属东郡。在今大名府清丰县。江左流寓,立属秦郡。案改堂邑为秦郡,《宋志》列在晋末安帝时 ,《晋志》亦系约元帝渡以后言之 ,其止云侨立尉氏县属焉者 ,或安帝初置秦郡时,顿丘仍自为郡,至废为县,乃并以属之秦也。《通志》:东晋,秦郡之顿丘,乃寄治淮南者也,至隋改名曰清流。案东晋流民南徙,有一县侨置数郡者,有一郡惟领一县者,有竟省县者 。《通志》谓宋无全椒,东晋已为南谯郡。《南畿志》谓全椒南齐改为嘉平县,顿丘县之分自全椒。是否适得建阳故境 ,无可考,其后割并,亦复不一。至隋改清流,与全椒始复各出,全椒得秦县名。又《晋志》:元帝初,以雍州镇酂城,寻省 。孝武时于襄阳侨立雍州州,皆遥领。案旧志云:东晋孝武于淮侨立郡,邑属南谯郡。盖误于顿丘前之建阳省入全椒。考晋孝武太元中所置南谯郡,治山桑。《方舆纪要》谓在巢县东南二十里。固亦有谓在全椒县桑根山之阳者。然顿丘始于元帝已别自为郡,例不他属。及后废为县,则又属秦郡,不得复属谯郡也。若误以谯州为谯郡,则南谯州治新昌郡,郡治顿丘县,见《北魏志》及《隋志》 ,始于梁又不始于东晋。又《州志表》:西晋地属琅邪王国。今考《晋书》诸王列传,惟晋伐吴,使琅邪王胄督率所统连据涂中,既破吴,益封其子为侯,胄仍为琅邪王,并未食邑于滁。应依《晋志》属淮南郡为是。

    宋初,顿丘县属秦郡,隶豫州。元嘉八年以沛县并入,改隶南兖州。元徽间又度属新昌郡,为郡治,隶徐州。

    《宋书/文帝纪》:元嘉八年,割豫州、秦郡属南兖州。旧志谓在孝武帝时。误。又,《州郡志》:元嘉八年以沛并顿丘。《方舆纪要》:天长县,刘宋侨置南沛郡及沛县于此。又,元徽元年,割顿丘属新昌。又,平昌太守元徽八年立顿丘令。江左流寓时东晋立,属秦。先有沛县,元嘉八年并顿丘,元徽元年度属此。又《广舆纪》:顿丘城在来安,刘宋立新昌郡,治此。又《宋书/废帝纪》:元徽元年割南兖州之钟离、豫州之马头,分秦郡之顿丘时兼沛、梁郡之谷熟在今和州西北、历阳之酂在今和州北,置新昌郡,隶徐州。案新昌郡,《宋志》一作“平昌”。其实《宋书》“平昌”一见,“新昌”两见。又《通鉴纲目》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以蔡兴宗为新昌太守,则平昌字之讹也。《通志/沿革》谓南齐改平昌为新昌,非是。又旧志云:宋明帝时魏取淮北 ,侨徐、兖于淮南,淮阳立兖州,钟离立徐州。是地分隶二州之境。据《通鉴纲目》:明帝泰始二年,侨立徐、兖、青、冀州。注云:兖州治淮阴,徐州治钟离。则淮阳字误。又据《宋志》,先隶南兖,后改隶徐,并非分隶,且隶兖于元嘉时,兖亦不在淮阳。《太平寰宇记》:废顿丘城在永阳县东一里。宋明帝割秦郡顿丘以立新昌,即此处也。

    齐为新昌郡治,隶北徐州,仍割置沛县。

    《通志》:齐新昌郡,治顿丘。《南齐书/州郡志》:新昌郡:顿丘、谷熟、尉氏。又,北徐州镇钟离,宋泰始末年属南兖。案《纲目》:泰始二年,南兖治淮阴。此应其末年以钟离改南兖治。永徽元年置州,割为州治。《废帝纪》:割南兖州之钟离。本此。旧志云:齐为新昌郡,属豫州。今考《南齐志》惟南谯郡属南豫州 ,而新昌郡固隶北徐州。又,沛郡相萧沛。案系是时仍割置沛。

    梁为新昌郡治,兼谯州治。又析置高塘郡,并隶谯州。太清三年入东魏 ,寻入北齐。

    《隋书/地理志》:清流,旧曰顿丘,置新昌郡及南谯州。兼梁与东魏、北齐并陈并言。《寰宇记》 :梁大同二年,割北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南谯、豫州之北谯凡三郡,立为南谯州。案《魏志》 :萧梁所置,止曰谯州。陈于盱眙立北谯州,始以新昌所治为南谯。则诸书于梁称南谯者缘此,追称之也。《魏书/地形志》:谯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新昌城。领郡四,新昌郡领县四:赤湖、荻港、薄阳、顿丘。案《舆地纪胜》 :荻港在清流县西北二十里。《州志》:赤湖在州西十里,薄阳坝在州南二十里。即二县故址。又今县东南四十里界六合有赤山湖,全椒县西北六十里有赤脚湖,或有一赤湖命名处。又高塘郡领县四:平阿、盘塘、石城、兰陵。案旧志:高塘城在县东北六十里。《魏书/地形志》:高塘郡,隶谯州。《隋志》:废高塘入顿丘。即此。《通鉴纲目》:梁太清三年,东魏取梁司州。注于是东魏尽有淮南之地。

    《南史》:梁绍泰元年,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举兵反。史略谓齐因纳萧渊明归地,及渊明废,徐嗣徽以谯、秦二州降齐,江北悉没 。又案旧志:北齐宣帝时,徙南谯州于新昌郡。误以陈宣帝为齐宣帝,兼误北谯州为南谯州。至云:北齐宣帝时改北谯为临滁,领县三,曰新昌、临滁、高塘。据《隋志》:全椒,梁曰北谯,置北谯郡。后齐改郡为临滁,亦在全椒。而齐无地志,莫详。所领县以高塘言,则为郡,自梁至后周始废为县。以新昌言,则至陈犹为郡,至隋始改顿丘县为新昌县。又皆不在北齐时。

    陈为新昌郡治,兼南谯州治隶焉。太建末入北周,废州之高塘郡为高塘县。

    《通鉴纲目》:太建五年,陈击齐,取江北数郡。瓦梁、庐江、历阳、合肥皆降于陈,高堂、齐昌、瓜埠、胡墅等城亦降于陈。《隋书/地理志》:盱眙,陈置北谯州。《陈书/宣帝纪》:太建五年,割南兖州之盱眙属谯州。应即北谯州之置。六年,诏赦南谯等州。应即新昌之谯州,别称南谯州之始。七年,移谯州镇新昌。据《隋志》:盱眙,陈置北谯州,寻省。应即省其割为北谯州之地,移入新昌郡属。《纲目》:太建十一年,周取陈江北地。南北兖晋三州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郡民。按此北谯或即移入南谯州,后州降为郡。又马头郡,刘宋置,陈末废。按《通鉴辑览注》:马头郡,在今江南怀远县。《纲目/质实》谓在来安县北七十里。非是,详马头山注。

    《方舆纪要》:梁置高塘郡,后周改为高塘县,隋初省入顿丘县。按此高塘改县,或即属治顿丘之新昌郡,故隋初省入。

    《通志》:高塘故城在来安县东北白塔镇西 ,又有古城,在县北八十里,疑即乐鉅。案此乐鉅亦附近顿丘 ,故隋初与高塘一并省入。又旧志:齐改新昌为永阳,地属永阳郡。陈宣帝时北齐取淮南,废永阳,于秦郡置秦州。已而陈破齐,尽复故地,仍为永阳,地今改县。自宋暨梁俱属南朝。梁太清末侯景乱,袭谯州,陷入北魏。明年,高洋废魏主而承其统,是为北齐。则取之者北魏,非北齐;失淮南者梁,非陈宣帝也。迨北齐主高洋纳萧渊明,陈霸先废渊明而立梁敬帝 。徐嗣徽以谯、秦二州叛入齐。盖齐因纳渊明,故复以归梁,渊明废,故复叛入齐也。至陈宣帝太建五年,克复江北,是地始为陈有。十一年复陷入北齐,后归于隋。又考《南齐地志》无永阳郡 ,顿丘仍属新昌。迨后梁置谯州亦治新昌,故后魏因梁仍为新昌,惟《南史/张欣泰传》:其父兴世,齐建武四年出为永阳太守。《陈书》:皇子伯智封永阳王。皆不详的在何地。

    隋初并乐鉅、高塘,改置新昌县,为滁州治属焉。寻改清流县。大业初,罢州,属江都郡。

    《隋书/地理志》:高祖开皇三年废诸郡。注罢郡为州。炀帝嗣位,寻即改州为郡。江都郡统县十六: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注:清流旧曰顿丘,置新昌郡及南谯州。开皇初改为滁州,郡废。又废乐鉅、高塘二县入顿丘,改曰新昌。十八年又改为清流。大业初州废。全椒、注:全椒,梁曰北谯,置北谯郡。后齐改郡为临滁。后周又曰北谯。开皇初郡废,改县为滁水。大业初改名焉。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舆地纪胜》:清流河,源出滁州西清流沛上,西南入滁河,县得名以此。案西南当作东南。《通志》:清流旧县,即今州治。案旧志误以置清流县在大业罢州后。

    唐初,清流县复为滁州治。景龙三年,析清流别为永阳县 。后周改永阳郡。郡废,仍为滁州,县并属焉,隶淮南道,自贞观始。

    《通典》:隋滁州,炀帝并入江都郡,唐复置。《通志》:唐武德三年复置滁州,天宝初改永阳郡,乾元时复曰滁州。

    《唐书/地理志》:太宗元年分天下为十道 ,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增置十五采访使检察,如汉刺史之制。又,淮南道采访使治扬州。又,淮南道滁州永阳郡县三:清流、全椒、永阳。注永阳,景龙三年析清流置。案此隋之滁州治清流,领清流、全椒。唐初复滁州亦仍领二县。至中宗析清流置永阳,复归顿丘旧治,始领县三。又永阳郡系元宗时改 。《唐志》系约言之 ,旧志漏叙。《太平寰宇记》:永阳县,唐景龙三年析置,取县北永阳山为名。

    五代永阳县为吴地 ,寻为南唐地,改今名,曰来安,属滁州,隶军阙。

    《五代史/吴世家 》:唐龙纪二年,杨行密取滁、和州。又《职方考》:梁初十一国,至周之季,在者七国。自江以下二十一州为南唐。《续文献通考》 :唐永阳县,南唐改为来安县,属滁州。案旧志:五代自淮南留后杨行密取宣、润、滁、和等州,建国为吴,地属焉。徐知诰灭吴称帝 ,都金陵,号南唐,传子景 ,始改永阳县为来安。无年月。魏《序》谓来安设自南唐中兴,或又以中兴元年戊午当之。考戊午为周显德五年,景已尽献江北地;又,周分兵攻略滁州,在周显德三年二月,则来安非于戊午可知矣。又,旧志谓宋太祖开宝八年下江南地,始属宋。考属宋在建隆元年,其前已曾属周。又案《通鉴注》 :南唐以军领州,沿唐末节度使故事 ,后周亦然。如寿州,唐置清淮军节度使,后周改忠正军是也。至宋乾德初,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节度使之权始轻 。滁在南唐时隶军未详。

    后周,来安县属滁州,隶淮南军。

    《宋地志》 :来安县,唐永阳县,南唐改。案此周无当所更 。《五代史/南唐世家》:周世宗南征,取扬、泰、滁、和等十州。景遂献庐、舒、蕲、黄,画江以为界。又《职方考》:滁,周有。又《通鉴》:宋建隆元年冬十月,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谋起兵。案周于扬州设淮南节度使,始自显德三年,时有节度使向训请并力攻寿春,滁州守将亦弃城引兵趣寿春,当为所领 。

    宋初属滁州永阳郡军,直隶京师,后隶淮南路 ,又改隶淮南东路。南宋绍兴五年省入清流。十八年复。乾道九年废为镇。淳熙二年复。

    《通鉴》:太祖乾德元年正月初,以文官知州事 。四月,置诸州通判 ,诏军民之事皆统治之,与长官均礼。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由诸藩 。三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案宋之路即唐之道也。时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尽由一路转运使掌之,虽节度、防御、团练、观察诸使皆不得预佥书金谷之事。第财赋隶于转运,纠举则隶于观察,兵马则隶于节度,其奏事则仍专达。又《通鉴》: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宋史/地理志》:淮南路,熙宁五年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州十,南渡后州九 。滁州上 ,永阳郡军事,县三:清流望、全椒紧、来安望。绍兴五年废入清流,十八年复,乾道九年废为镇,淳熙二年复。又滁州,嘉熙中移治王家沙。景定五年复旧治。案旧志载,仁宗时邑罹荒乱 ,人户仅百余,不堪置令,议改为镇。误以高宗为仁宗,其云改为镇者,即《宋史》所谓废入清流也 。《宋史》云废为镇者亦然。

    元初属滁州路总管府,寻属扬州路滁州,并隶江淮行省 ,后又改隶河南江北行省。

    《元史/地理志》:至元中,内立中书省,外主行中书省。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淮东道宣慰司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扬州路 ,领州五。滁州下,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三县:清流下、来安下、全椒中。案《通鉴》 :河南行省会两淮转运使盐筴 ,见于武宗至大元年。其前自世祖至元十五年见淮西宣慰司、十七年见江淮行省、二十五年又与江西、福建等省同见、二十八年又与内郡及四川省同见、二十九年又有江淮行枢密副使之设 ,直历成宗至武宗元年而与河南合者,始见于编。后乃河南省与江浙、江西并见者,一在仁宗延佑元年,一在文宗至顺元年,无复江淮名,则滁州路属及扬州路滁州属,世祖三十一年以前隶江淮行省,于成宗时改隶河南江北行省可知矣。迨顺帝至元十三年复有淮南行省之设,地已非元所有。《元地志》 :初立江浙行省,治扬州路,复分置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属焉。后改立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而淮东道又增置宣慰司,以江浙治在杭州。此当系江淮“淮”字之讹。

    明初并清流、全椒入滁州,属凤阳府,隶南京京师中书省 ,寻与全椒各复为县,属凤阳府滁州,隶京师六部 。洪武二十二年,滁州升直隶州。永乐元年,京师复曰南京 。宣德后置南畿巡抚,隶焉。附县卫所初隶南京大都督府 ,洪武十三年改隶中军都督府 。

    《明史/地理志》:洪武元年建南京,时以汴梁为北京,故金陵号南京,后十一年南京改京师,至永乐元年仍复号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等府直隶中书省,卫所直隶大都督府。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直隶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以所领直隶中军都督府。滁州元属扬州路,洪武初以州治清流县省入。七年属凤阳府。案七年以前当仍属扬州路。二十二年二月直隶京师,领县二:全椒、州南,洪武初省,十三年复置。来安。州北,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复置。来安水在县东。案州北当作州东北。又案十三年复县后,属滁州,滁州仍属凤阳府,故二十二年始直隶京师。《续文献通考》谓:洪武十四年改直隶州。似以《明百官志》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 。不知其时属州亦得领县也。旧志:十九年改直隶州。亦误。《广舆记》:江南,明为京畿重地,不设三司 ,而受成于六部 ,其巡抚专命 ,自宣德昉也 。然正统以前或遣部寺大臣,至景泰间始定以都御史专抚应天等府,而以淮、扬、庐、凤四府,徐、滁、和三州属总漕兼管巡抚 。案不设三司,谓异于他省之设布、按等使司也。明太和县令吴公《御寇始末》内载:崇祯八年正月初七日,详奉钦差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等处地方、兼理海防、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扬批示。即系以总漕兼巡抚事。至明季崇祯末年,分置安徽巡抚、苏松巡抚与庐凤军务总督,皆一时权设 ,非常置。其安徽巡抚亦名安池太庐巡抚 ,□ 自成化九年,设提督操江都御史于池州,为今安徽巡抚之所自昉。又明太和县令吴公《御寇始末》内载:详奉钦差整饬淮徐等处兵备带管颍道事右参议徐批示 ,淮谓淮扬凤庐四府,徐谓徐滁和三州,与巡抚所辖同。其云带管颍者,颍州于时有属县 ,仍与泗州同为凤阳府之属州,犹六安州时属庐州府,不得依徐滁和直隶州之视府也。

    国朝属滁州直隶州,初隶江南省。康熙六年隶江南安徽省。《通志》 :顺治二年,平定江南,改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 ,驻省城。十八年为左布政使,领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九府,徐、滁、和、广德四州。分置右布政使驻苏州,领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康熙五年右布政使增领扬州、淮安二府及徐州,六年定为江南省江苏、安徽二布政使司。江苏布政使司领江苏八府,直隶三州。案原领五府,康熙五年增扬、淮二府及徐州。雍正十年又改徐州为府,共八府。后又分江宁布政使司,领江、淮、扬、徐等四府,直隶海、通二州,驻江宁。江苏布政使司领苏、松、常、镇等四府,直隶太仓,仍驻苏州。安徽布政使司领安徽八府,直隶五州。案原领九府四州,康熙五年分扬、淮二府及徐州归右布政司,领七府,直隶三州。雍正二年改六安、泗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又改颍州为府,共领安、徽、宁、池、太、庐、凤、颍八府,滁、和、泗、六、广五州。于乾隆二十八年移驻安庆。又滁州明初属凤阳府,后改直隶州。国朝因之 ,领县二:全椒、来安。

    建置沿革表

    虞禹贡扬州之域

    夏

    商

    周扬州徐国地

    详前建置沿革

    吴国地

    鲁襄公四年,仲孙蔑会吴于善道。其地在今县北盱胎县。何时属吴,今不可考。 楚国地

    详前建置沿革

    秦九江郡建阳县

    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九江郡治寿春,领县十五。一、建阳。故城在州东四十里。今县南三十里水口镇东城埂,即其地。

    汉仍秦制分郡,兼分诸侯王国。淮南国建阳县

    扬州

    武帝时置十三部刺史,扬州史部领郡六。黥布时都六,高帝子长都寿春。

    九江郡

    元狩元年复

    东汉扬州九江郡全椒县

    初治历阳,汉末徙寿春,复徙合肥。

    下邳国

    永平十五年封,建初四年以九江郡全椒等县益之。光武时省建阳县并入。

    三国吴扬州郡缺屯田都尉屯缺

    治建业,领郡六。赤乌十三年筑涂塘、瓦梁,在今县东南赤山湖。其时县罢为屯,屯名未详。

    晋扬州淮南郡全椒县

    治建康,统郡十八。治寿春县,九江郡故治,领县十六。一、全椒。

    东晋北徐州顿丘郡

    元帝渡江后,徐州地只得半,侨置临淮等郡属南徐州;侨置顿丘郡属北徐州。明帝后,在淮南者又但称徐州。故城在今县东一里,时仅侨郡,无领县。

    雍州

    元帝时侨治酂武,孝武时侨置于襄阳。秦郡

    安帝时侨置,故城在六合县西北。顿丘县

    时废郡为县。

    宋豫州秦郡顿丘县

    寄治雎阳,即汉晋寿春县。

    南兖州

    晋成帝初立,寄治京口。宋文帝改治广陵。

    徐州

    明帝侨立,治钟离。武帝初,领顿丘等县,隶豫州。文帝改隶南兖州。

    新昌郡

    元徽元年置,治顿丘。

    顿丘县郡治

    齐北徐州新昌郡顿丘县郡治

    治钟离,即宋元徽元年割南兖州治所置。

    梁谯州新昌郡顿丘县州郡治

    大同三年立,治新昌城。

    高塘郡

    析顿丘置,故城在今县东北白塔镇西。

    东魏

    北齐谯州新昌郡顿丘县州郡治

    梁太清三年,东魏尽有淮南地,又北齐因纳萧渊明归地。梁绍泰元年江北复没于齐。

    陈

    北周南谯州新昌郡顿丘县州郡治

    盱眙,陈置北谯州,以治新昌者为南谯州。大建七年移谯州镇,新昌郡又省北谯入南谯。

    高塘县

    陈大建十一年,周取陈江北地。又高塘郡,梁置,周改高塘县。

    附:乐鉅县

    隋初并乐鉅、高塘入顿丘。乐鉅在今县北古城,隋以前当置县。

    隋滁州新昌县州治

    开皇三年罢诸郡,置州,滁州治新昌县。

    江都郡

    大业初,州废改郡,江都郡治广陵。时并乐鉅、高塘入顿丘改置。

    清流县

    开皇十八年复改新昌县。

    清流县

    唐滁州清流县州治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