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清一统志台湾府最新章节!

    台湾府在福建省治东南五百四十里外,又水程一十一更。四面皆海。东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广一百里;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东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澎湖岛五十里,南至沙马矶头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鸡宠城海二千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七千余里。

    分野

    天文牵牛须女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国,名曰东番。隋开皇中,遣虎贲陈棱略澎湖三十六岛。明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干掠近海郡县,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干遁入台湾。天启元年,闽人颜思齐引日本国人据其地;久之,为红毛荷兰夷人所夺。

    本朝顺治十八年,海寇郑成功逐荷兰夷据之,伪置承天府,名曰东都;设二县,曰天兴、万年。其子郑经(按府志,郑经一名锦)改东都曰东宁省,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雍正元年,增置彰化县,领县四。

    台湾县:附郭。东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广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大山番界四十五里,西至鹿耳门海五里,南至凤山县界十里,北至嘉义县界四十里。本东番地,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伪置天兴、万年二县,属承天府。其子郑经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废二州,改置台湾县为府治。乾隆五十三年,平定台湾逆匪,钦颁御制纪事文三篇,并御制碑文,勒碑府城,垂示久远。

    凤山县:在府南八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东至淡水溪大山番界二十五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沙马矶头海二百三十里,北至台湾县界四十五里。本东番地,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据之,属万年州。康熙二十三年,分置凤山县,属台湾府。

    嘉义县:在府北一百十七里。东西距五十一里。南北距二百五里。东至大山番界二十一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台湾县界七十七里,北至彰化县界一百二十八里。本东番地,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据之,寻属天兴州。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诸罗县,属台湾府。乾隆五十二年,以贼匪林爽文攻扰,时城内义民同官兵守御无虞,赐县名嘉义。

    彰化县:在府北三百九十七里。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七百七十里。东至大山番界二十里,西至鹿仔港海二十里,南至嘉义县治二百八十里,北至鸡笼城海六百八里。本东番地,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据之,寻属天兴州。康熙二十三年,属诸罗县。雍正元年,分诸罗县北半线地置彰化县,属台湾府。

    形势

    屹峙海中,延袤二千余里,为东南屏障(台郡闻见录)。四面环海,崇山峻岭,横截其中(台郡图志)。背负崇冈,襟带列岛,浪峤南屏,鸡笼北卫(旧志)。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凤山县志)。七鲲身毗连环护,三茅港汇聚澄泓(客问)。

    风俗

    禾麻蔽野,庐舍依然;畜牧之饶,无异中土(台郡闻见录)。节候稍晚,夏乃澍雨,人始耕种,岁一收获,丰盈常足(同上)。地无木棉,兼民不知蚕,布帛多资于中土(同上)。尊敬长老,孤独废疾之人、则乡社人共餔之(同上)。民非土著,皆泉、漳、潮、惠之人,故习尚与内地无甚异(台湾县志)。俗尚华侈(同上),喜斗轻生(嘉义县志)。晚稻丰稔,资赡内地,所以户鲜盖藏(台海使槎录)。

    城池

    台湾府城:本朝雍正三年,建栅城,周十一里三百三十四步,门七。乾隆元年,易七门以石,雉堞钉铁皮,楼护女墙。五十三年,改筑土城,周二千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以西面滨海,按旧基收进一百五十余丈。台湾县附郭。城东门楼上,旧祀关帝。乾隆五十三年,台匪林爽文等滋事,官军渡海,咸睹神像,寻即蒇功;七月,奉旨重修,御书扁额曰「神威翊应」。

    凤山县城:在兴隆庄龟山之麓。本朝康熙六十年,建土城,围以刺竹,周四里一百八十步,门四,有濠。乾隆五十三年,移建竹城于埤头,而于此地建龟山石卡,驻兵防守。嘉庆十二年,仍还旧治,改筑石城,周八百丈,高一丈八尺,建立炮台,门四,有楼。

    嘉义县城: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建栅城。雍正元年,土筑,周四里一百五十步,门四,濠广三丈。五年,建城门楼十二年,于土城外环植刺竹。乾隆六十年重建,周七百四十四丈有奇,高一丈八尺。

    彰化县城:本朝雍正十二年,环植刺竹,周四里一百十八步,门四。嘉庆十六年,甃以砖石,周一千二十八丈,高一丈八尺,并于城之四面及八卦山顶添设炮台五座。

    澎湖厅城:在台湾县西澎湖大山屿西澳。本朝康熙五十六年建。

    淡水厅城:在彰化县北竹堑。本朝雍正十一年,环植刺竹,周二里一百六十步,门四,有楼。

    噶玛兰城:在淡水厅所辖三貂溪东五围。本朝嘉庆十六年,栽九芎树为城。东西南北相距各一百八十丈,周五百四十丈,门四,有楼。

    学校

    台湾府学:在府治西南。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建,五十一年修。乾隆十四年重建。入学额数,闽籍二十一名,粤籍九名。

    台湾县学:在县治东东安坊。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四十二年修。雍正十二年、乾隆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三名。

    凤山县学:在县治北门外。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五十八年修。雍正七年、乾隆二年、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三名。

    嘉义县学:在县治西门外,旧在西门内。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建,乾隆十八年移建今所。入学额数十三名。

    彰化县学:在县治东北。本朝雍正四年建,乾隆十七年修,二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三名。

    淡水厅学:在厅城东门内。本朝嘉庆二十三年建。入学额数六名。

    海东书院:在府治西南,旧在府学西。本朝康熙五十九年建,乾隆三十年移建今所。

    崇文书院:在府城内东安坊。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建,乾隆二十四年重建。

    南湖书院:在府城南。本朝乾隆三十年建。

    玉峰书院:在嘉义县西门内旧学宫址。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建。

    白沙书院:在彰化县学宫右。本朝乾隆十年建,二十四年修。

    明志书院:在淡水厅城北兴直庄。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

    户口

    原额人丁一万八千八百二十七,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七十八万六千八百八十三名口,计二十二万四千六百四十六户。

    田赋

    田园四万七千三百四十五甲八分有奇,又二千二十九顷八十八亩有奇,共额征粟一十八万八千四百八十四石二斗七合一勺。续报升课田园六百一十二甲一分三厘有奇,额征银三百八十三两九钱二分二厘。人丁饷税,额征银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三两八厘。

    山川

    大目降山:在台湾县东五十里,土番所居。通志:山下有大目降溪,蜿蜒而下,过平坂,隶于番。其南曰柳仔林山,列阜如屏,延亘数里;其西北为马鞍山,自木冈西递众山,重迭不一,马鞍其尽处也。按舆图,台湾之东有大冈山,当即木冈及大目降山,字音讹异耳。又通志:自大目降山,历保大里东、保大里西,至新丰、永丰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相距百里,其山崔嵬险阻,人迹不到,从无名号;以此知大冈山盖大山之统名也。

    香洋仔山:在台湾县东南。通志:山在湖仔内山南,■〈山咅〉嵝络绎,拥起平畴。

    角带围山:在台湾县东南二十六里。通志:在香洋仔山南,下有深坑仔红毛寮溪,过此曰冈山溪,为凤山县界。按旧志,小香洋山东为深坑仔,又西南为大香洋,溪流逶迤,山水幽胜,即指此山也。

    猪母耳山:在台湾县东南五十八里。通志:下有鲫鱼潭、许宽溪、咬狗溪、石头坑,又有遥接其南者曰湖仔内山。

    大冈山:在台湾县南八十余里。山顶险峻,上有巨冈,可望不可登。近凤山县之嘉祥里,亦曰江山,又曰碙山。其东南为小冈山,近凤山县之长治里。新志:大冈在北,小冈在南,两山相对峙;凡至台,舟过澎湖东吉澳,即见此山,与台湾猴洞诸山相界处也。以舆图考之,台湾有两大冈山:一在台湾东稍北,当即旧志大脚山,与新志大目降山也;一在县南,又南曰小冈山,与凤山县接界。

    木冈山:在台湾县东北三十三里,与嘉义县相接,巍峨特耸,其顶常戴云雾,天气清明,始见山形,其峰上与天齐。通志:台湾之山,此最高大,为一府诸山之祖,亦县治之主山也。北至茑松溪,则为嘉义县界。山之南有番仔湖山,拔地而起,与木冈山势相联属。按舆图,台郡北自鸡笼山,南至沙马矶头,二千余里,东偏负山,西面临海,其山蜿蜒不断,总名大山,亦总呼为木冈山。

    阿猴林山:在凤山县东,林木茂密,渐入番界。

    赤山:在凤山县东十里。上有汤池。旧志:去府一百四十里。通志:陂阤平衍,时有火出其上。由此而南,悉属番社。又凤弹山东北一山,土色纯赤,亦曰赤山。

    观音山:在凤山县东南十五里。旧志:有水西流,入小冈山水。通志:在阿猴林西北,起伏盘曲,中峰屹立,若菩萨端坐,众小峰拱峙于侧,故名。又七星山,联络观音山之北,七峰皆戴石如星。

    傀儡山:在凤山县东南六十里,土番所居,呼为「加唠」。通志:在县治东,冲霄耸起,常带云雾。舟行至澎湖,天气晴霁,即见此山。重冈复岫,皆人迹所不到。总呼为傀儡山。野番出没于此。其分支为北叶山,自是而南为蜈蜞岭。其左为琅峤山,又南而直抵于波涛中者为沙马矶。自矶回转而东,有两峰并峙,高出天表,为纲卒山、老佛山。由二山络绎而北,累累不绝,又有朝华离山、大柴高山、霄马于山、大乌万山,皆背立傀儡山之后,俯临海中。

    毘南谧山:在凤山县东南二百二十里,亦曰卑南觅山。旧志:山连延高峻,上多松杉,人迹不至。夜望之,有光如火。又金山,在县东境外多罗满港内,相传产金。又大女觅山,有芋叶大如屋,土番珍之。

    沙马矶头山:在凤山县东南二百三十里海滨。其南有仙人棋盘石,亦曰仙人山。旧志:山形如城,下可泊舟;水退时,有礁状如马。通志:吕宋船往来,皆以此为指南。

    凤山:在凤山县南三十里,形若飞凤,县以此得名。旧志:上多巨石,嵚崎玲珑。通志:旁有二小峰如翅。又东北有数小峰如卵,曰凤弹山;西南山冈曰凤鼻山,邑治之对山也。

    虎仔山:在凤山县西南七里滨海,亦曰打鼓山,俗呼为打狗山。旧志:北去府治百里,下为打狗仔港,冬产青鱼。通志:山特峙海滨,旧有番人居之。明嘉靖间,流寇林道干为俞大猷所逐,遁入于此;后从海道逃入占城,其遗种尚有存者。今水师营垒尚在。由此山蜿蜒而下,势若长蛇,为蛇山,在邑治右。又旗后山,在打鼓山西南临海上,为渔人采捕处。其参差隔海,列于打鼓左右者,西有石佛,石佛北有石塔,南有凉伞礁,皆屹立海中;舟人经此,必鸣金焚纸,以祭海神。

    七鲲身山:在凤山县西北。通志:自打鼓山穿田过港,逶迤六十余里,平地中结为七峰,如鲲鱼鼓浪。其山无石,皆沙土,上多杂木,苍翠可观。

    半屏山:在凤山县北七里。通志:自台湾县大小冈山迤逦而南,近附于县治者,为半屏山,形如画屏,故名。莲花潭直过其下,悬岩陡立,又呼为半崩山。又县左有龟山,近接半屏山,中多乔木,繁阴密荫,望之蔚然深秀。又漯底山,在半屏山西北,平原中一邱浮出,其顶宽平,上有小窍出水,若无底然。

    滚水山:在凤山县东北。旧志:在冈山南二十余里,下有汤泉,广五十余亩,泉源沸突,微有硫气;流潴为潭,周数十里,有山环障,中起三洲,古木森列。居民决水灌田,饶沃数千顷。通志:有大小滚水二山,相距十里许,上有浊泥水滚出。

    火山:在嘉义县东二十五里玉案山东稍南。通志:山多石,石隙泉涌,常有火出水中。

    大武峦山:在嘉义县东南。通志:由彰化县大遁山,南奔七百余里,山脉停驻,挺为是山,特立圆秀可爱,县治之主山也。又牛朝山,在县西北十里。通志:由大武峦迤逦而西二十余里,横冈如带,近贴县治之背,复自右旋左,尾一小山,逆列水口,为邑治锁钥。按大武峦即诸罗山。旧志:山在县东,地最肥饶,县治其麓,多熊豕獐鹿,县之得名以此。

    玉山:在嘉义县东南大武峦山之后。色白如银,北与彰化县之水沙连内山接。通志:三峰并立,高出群山,为大武峦后障,终岁云封其顶,惟冬日晴明可见,顷刻烟雾复合矣。

    多侣居山:在嘉义县东南。旧志:在天兴州东北百余里,山极高峻,盛夏雪消,流成瀑布。

    阿里山:在嘉义县东南。通志:山极辽阔,内有八社;又东南为大龟佛山,同为邑治左肩;又东为肚武膋山,为番米基山。

    马椆山:在嘉义县东南二十里。通志:自半月岭而南,又西转为关仔岭,山径仄如天险,下有汉人耕种其中;相近有粪箕湖山。又小龟佛山在粪箕湖西南,下有古树高数丈,相传有神附焉,居民皆徙数里外。东南为赤山,土色皆赤。按此与旧志龟佛山异;旧志谓山东临中港者,今为彰化县山。

    玉案山:在嘉义县东南三十里。通志:山自东而折于南,居邑左臂,为学宫对山,旧名玉枕。又嵌头山在玉案山东北,其西南为笔架山。又有翁上天山,如老翁扶杖欲行状。又西为半月岭。

    大武垄山:在嘉义县东南六十里。通志:山绕玉案山后,与学宫遥对。又西北为五步练山,峭险不容足。相并为消离山,其支峰联络于南为鹿驭山、东西烟山、虎头山、内茄拔山、琅包山,下有旷埔,汉人多耕种其中。

    南马仙山:在嘉义县南。通志:山势腾空卓立。其南为乌山,西南为芋匏山、罗汉门山、猴洞山,山有大石洞,洞外旧属台湾县,雍正三年,割东南界至罗汉门归诸罗县,以分水岭为界。

    大福兴山:在嘉义县东北。通志:一名大目根山,与覆釜金山同为县治右肩。又东为枋仔岸山、鹿楮山、打利山、鹿仔埔山,则为邑右之外辅。

    叶仔林山:在嘉义县东北七十里。通志:与大武峦山相接,自东旋北,居嘉义县右臂。稍北为鼎盖梁山,为梅仔坑山,又北为尖山、子山,又北为奇泠岸山,又北为彰化县界。

    寮望山:在彰化县,其麓旧为半线营,今为县治。通志:山北为猫罗社,东南为猫罗山。按旧志有打猫山,在嘉义县东北百余里,多巨木鸟兽,当即猫罗山也。

    半线山:在彰化县东。旧志:在废半线司东,美田畴,利畜牧,产樟栗可造舟楫;明末海寇林道干窜此。

    大武郡山:在彰化县东南四十里。通志:去大鸡笼七百余里,在虎尾溪之北。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社东为南投山;有社二:溪南曰南投社,溪北曰北投社。又有阿拔泉山、竹脚寮山,内有林冀埔,汉人耕种其中。上有九十九尖峰,玉笋排簇天际,下为大吼山、栲栳山。又东北为水沙连内山,南与嘉义县之玉山相接。又西隔一溪,为扑仔篱山。

    牛相触山:在彰化县东南六十五里。通志:南北两峰,如牛奋角相触,中隔小溪。溪南为嘉义县斗六门界,溪北为县之大武郡山界。

    倒旗山:在彰化县北。通志:山形如旗。由宛里山而北,渐逼于海,小峰错落,与倒旗相连者为礁荖叭山。

    岸里山:在彰化县北。通志:山深险,其东北即南日山、猫盂山。

    大肚山:在彰化县北。旧志:在废半线司北。山形圆耸,下有大肚溪。通志:与寮望山对峙。山后为猫雾拺社,其北为沙辘山、铁砧山、宛里山。

    南嵌山:在彰化县北南嵌社,东为太平山、猫里山、椰里历山、交眉山。

    南山:在彰化县北竹堑社之南。通志:相近为小凤山,与眩眩山形势相属,下为竹堑埔,汉人耕种其中。东为佑武乃山,极高大,与合欢大山障蔽南日诸山之后,遥接干豆门诸社及查内山。按府志,干豆门作关渡门。

    大遯山:在彰化县北。通志:由小鸡笼蜿蜒而南,矗起屼立于淡水港之东北,即奇独龟仑山也;烟霏雾霭,峰峦不可枚举。

    圭州山:在彰化县北大遁山之南。旧志:在海滨淡水城东。

    硫黄山:在彰化县北,近淡水城。旧志:山下常有火光,日照之,气能伤人,土可煎硫,一名磺山。通志:山在大遁山东,内有鸡柔山,外为北投社,西极港口,循港逆折而东为干豆门。

    八里坌山:在彰化县北淡水城西。旧志:上有古铁猎,触之则病。通志:自干豆门穿港而西,山势雄伟,杰出于淡水港之东南。

    大鸡笼山:在彰化县北海中鸡笼城之南。旧志:下有港甚宽广,可容巨舟数十。红毛尝筑城于此。山在港东,一望巍然,为全台祖山,凡往来日本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其西有金包里山,山背有二石对峙,曰旗杆石。又西有小鸡笼山,亦曰鼻头山,峻峙海滨,有石中空,曰石门。

    山朝山:在彰化县东北。通志:自大鸡笼分支,东渡八尺门港,双峰遥峙,高不可极。山南为生番三十六社,居噶玛兰地,人迹罕到。其南为买猪末山。两山相去百余里。又南为哆罗满社山,东南为噶玛兰山。又南为黑沙晃山,为崇爻山,二山皆极高大,内有生番十社,亦人迹所不到。又南袤接凤山县之毗南谧山界。噶玛兰,旧作蛤仔滩,今改。

    澎湖岛:在台湾县西大海中,西与泉州金门相望。唐施肩吾有澎湖诗。宋时琉球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元史: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诸岛与琉球相对,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则谓之「落漈」,其水趋下不同,最为险迅。至元二十八年,闽人吴志斗言,欲伐琉球,宜就澎湖发船。明年,自汀州渡海伐之,不克,还驻澎湖。旧志:山形平衍,东西约五十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自泉州府城东出海,三日可至。至元末置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嘉靖中,海寇曾壹本、林凤等据为巢穴。万历二十年,以倭犯朝鲜,增设戍兵。三十七年,红夷一舟阑入澎湖,久之乃去。天启二年,有高文律者,乘戍卒单弱,以十余船突据澎岛,遂因山为城,环海为池,肆毒于漳、泉沿海之地,要求互市。巡抚南居益遣兵分三路进剿,大破其兵,乃复澎湖。议于稳澳山开筑城基,东西南各留一门,北设炮台。本朝顺治中,郑成功保据厦门,兼有澎湖。后取台湾,倚为重镇。设安抚司,领巨舰二百,精兵二万拒守。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帅舟师南征,抵八罩水,进攻澎湖,因风纵火克之。通志:澎湖岛,古称三十六屿,泛若水中之凫,下有三十澳。其最大而居中者曰大山屿,纵横各三十余里。屿之东偏日香炉屿,西偏曰雁净屿,曰沙墩屿,北偏曰奎壁屿。山外曰锭钩屿,产紫菜,曰鸡肾屿,曰员背屿。又北曰鸣屿,曰白沙屿。最北曰屈爪屿、吉贝屿。其最西有目屿。屿之东有姑婆屿、铁砧屿、土地公屿、金山屿、空壳屿。而正西为西屿、丁字门屿。稍北为镇海屿。东则大仓屿。西屿之后,有四角屿、鸡笼屿、桶盘屿、虎井屿。转而南,有花屿、草屿、大猫屿、小猫屿、南屿、头巾屿、八罩屿;屿周三里余,居民稠密。北为狗沙屿,相对为将军屿。稍西为岑圭屿,后为船帆屿、后埭屿。其南曰东屿平,曰西屿平,二屿居南屿之东,而平分一水,故名。其下流曰味银屿,曰钟仔屿。又东曰东吉屿,曰西吉屿,参其中曰锄头增屿。渡海者必由二吉以入,盖入台之指南也。总计屿实四十有五云。按奎壁屿,旧志作龟壁山。员背,府志作员贝,亦称湾贝。

    小琉球屿:在凤山县南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旧志:屿周二十余里。通志:突起一峰,盘郁苍翠,中无人居,多产椰子竹木,下多巉岩巨石,大舟湾泊甚难,盖凤山县之水口也。

    浪峤南屿:在凤山县南二百四十里,一名琅峤山。旧志:自沙马矶头,一潮水可至,远视微茫,舟人罕至,土番所居,地宜羊,去下淡水三百余里,多瘴气。

    南谧东屿:在凤山县南二百二十余里海中,去南谧三里许,为一方之蔽。土番至彼,见水中有果稻流出,而无从迹也。

    北澎湖屿:在彰化县极北鸡笼城东北大海中。旧志:屿低平宽广,周约二十余里,其旁多溜,舟人惮之。

    海:环台湾府境皆海。旧志: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为率。自鸡笼淡水舟行至福州港口五更,自台湾港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门所七更;东北至日本国七十二更,南至吕宋国六十更,东南至大港二十二更,西南至南澳七更;皆就顺风而言。又自鸡笼而东南,约三更以外,便为下溜,舟不可至。通志:海居极东,月常早上,故潮水长退,视同、厦亦较早焉。初一、十六,潮满巳、亥,而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竭于巳、亥。然南北亦有不同。从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矣。海多飓风,最甚为台。土番有识台草,草生无节,则周岁无台,一节则台一次,多亦如之,无不验。

    台江:在台湾县西门外大海。由鹿耳门入,各山溪之水汇聚于此。南至七鲲身,北至萧垄茅港尾。

    冈山溪:在台湾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大冈山。红毛寮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深沟。二赞行溪在县南二十里,合冈山、红毛寮二溪,由喜树港入海,为台、凤分界处,溪北属台湾,溪南属凤山。

    茑松溪:在台湾县北十里。上源有二:北源出县东北湖仔内山,曰咬狗溪,西南流;南源出县东柳仔林山,西流曰大目降溪,过大目降庄,北与咬狗溪合;经鲫鱼潭,又西经府城北,为茑松溪,又西入于海,亦曰大目溪。又县东三十里为卓猴溪,源出卓猴后山,合洋子港;县东十五里为许宽溪,流入鲫鱼潭;俱会于茑松溪。

    下淡水溪:在凤山县东南三十里。旧志:自淡水社西流入海,旁多水田,利畜牧,亦名下湛溪。通志:源出东北大山,受巴六溪之水,西出而为西溪,又与赤山仔所受众流之冷水坑合,入于海。

    力力溪:在凤山县西六十里淡水溪南。源出大山中,西南流经力力社北,又西南入海。

    放■〈纟索〉溪:在凤山县西七十里力力溪南。源出大山中,北源曰中溪,南源曰毕乡溪,合而西南流,经放■〈纟索〉社北,又西南至鳖兴港,入于海。

    浊水溪:在凤山县北三十里。通志:源出大滚水山,水流极浊,南合小冈山之水,会弥陀港,入于海。

    八掌溪:在嘉义县南二十里。通志:源发玉山,过枋仔岸山、阿里山、牛朝山之西南,至白须公潭,过小龟佛山,西至青峰阙入海。

    急水溪:在嘉义县南三十里。通志作嘓溪,源出大武垄山十八重溪,合哆啰嘓社北九重溪水,过双溪口,西南为急水溪,下急水渡,西汇于蚊港入海。

    湾里溪:在嘉义县南七十里。源发县东南大山,西流过湾里铺北,又西至新港口入海,稍北有麻豆溪,西流入海。

    牛朝溪:在嘉义县西五里。通志:源发大武峦山,出大福兴山、牛朝山之北,西过北新庄,至槺榔庄,为龟仔港入海。

    山迭溪:在嘉义县北二十里。通志:在牛朝溪北,发源阿里山,西流至双溪口,北会石龟溪,又西流至笨港入海。石龟溪发源奇泠岸山,西流南与山迭溪合。按府志作三迭溪。

    虎尾溪:在嘉义县北六十五里彰化县南。二县以溪为界。过此而北,人烟渐少。旧志:源出大山中,从柴里斗六门社流出,截溪分流而北,经东螺社南,折而西南流,复合为一,西入于海。通志:虎尾溪源发于水沙连内山麓,西流过牛相触山,北分于东螺,又南会嘉义县阿拔泉溪之水为西螺,又西至台仔挖入于海。东螺溪分自虎尾溪北,折而西流,汇于海丰港入海。

    大武郡溪:在彰化县南。通志:源出大武郡山,西流至鹿仔港入海。

    大肚溪:在彰化县北十里。旧志:源出大山中,西流经大肚社南,又西入海。通志:溪阔水险,源发于南投山,过北投猫罗社北,合水沙连九十九尖之流,西过阿束社北为草港,入于海。

    大甲溪:在彰化县北四十里。旧志:源出大山中,流经大甲社南,又西入海。溪中多石艰于行涉。通志:溪面甚阔,源发于岸里内山,西流,南分为牛骂溪、崩山溪,西入海。

    大安溪:在彰化县北。通志:险如大甲,溪面较狭。发源于水沙连内山,西流过岸里、南日二山,支分于南日山之后,曰房里溪,分于铁砧山之北,曰猫盂溪,西汇于双寮海口入海。

    吞霄溪:在彰化县北,发源于南日山,西流至倒旗山前,入于海。

    后垄溪:在彰化县北。发源于猫里山,西流至后垄港入海。

    中港溪:在彰化县后垄溪之北。源发于合欢大山,西流至中港社西入海。

    竹堑溪:在彰化县中港溪之北。源出大山中,西流经竹堑社北,又西入海。

    凤山溪:在彰化县竹堑溪之北。通志:源发查内山,西流至小凤山埔入于海。

    南北大溪:在彰化县东北。俱发源大山中,西流入海。

    南嵌溪:在彰化县北大溪之北。西流经南嵌社南,折而北,与社北之水会,西北流入海。

    长豆溪:在彰化县东北。通志:源发八里坌山南,西流入于海。

    上淡水溪:在彰化县东北上淡城西。旧志:源出东北界大山中,深十余寻,缘岸皆古梅,舟行数日不穷;中产红心鱼,长竟丈。其水西流北折,会巴浪泉水,北入于海。

    通志:八里坌山之北,为淡水港海口,至干豆门水程十里,内有大澳,分为二港,可泊大艘数百。

    磺溪:在彰化县东北。通志:源出磺山,西流出干豆门入海。东北即鸡笼港。

    马沙港:在台湾县西南。旧志:西通大海,北接台湾南岸,即安平镇城,亦名马沙沟。新志:安平镇港潮汐,与鹿耳门七鲲身相连,宽衍可泊千艘。又北线尾在鹿耳门南,有柴头港,红毛时水甚深,夹板船可入,今淤浅。

    大圆港:在台湾县西海港。自鹿耳门以内,周环皆堤,海舟聚泊;后红毛建城如台,因亦谓港为台湾。

    网港:在台湾县西北废天兴州北。旧志:渔人恒取鱼于此。

    新港:在台湾县北十五里。源出木冈山,西流至洲仔尾入海。港南为台湾县界,港北为嘉义县界。

    鳖兴港:在凤山县东六十里,放■〈纟索〉溪西入海处。

    打鼓仔港:在凤山县西南七里。通志: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门,水分两条:南入为前镇港,又入为凤山港,至凤山庄;北入为硫磺港,至兴隆庄。

    蛲港:在凤山县西北十五里。旧志:上源自小冈山西流会观音山,又西经县西北维新里入海,可泊小舟。新志:蛲港系台湾辖,其南为竹仔港,又南为弥陀港,即小冈山水及浊水入海处,又南为万丹港。

    蚊港:在嘉义县西南六十里。源出县东大山中,曰急水溪,西流经铁线桥,又西入海。其北有八掌溪,亦自大山西流经县南,又西入海,是为蚊仔港。其南为茅港、尾港,又西南为麻豆港。按旧志,蚊港在县西北,上流为石龟、山迭二溪,至县北合八掌、牛朝溪诸水入海,俱误。

    龟仔港:在嘉义县西南六十里,为牛朝溪西入海之口。

    笨港:在嘉义县西北,上流石龟溪、山迭溪二水合而西入海。

    海丰港:在彰化县西南六十里海■〈氵义〉,与嘉义县西北接界。

    鹿仔港:在彰化县西十五里。港口有水栅,可容六、七十人。按舆图,彰化县海港极多,循海丰而北为三林港,又北为鹿仔港,又北为草港,又北为大甲港,又北为双寮海口,即房里溪、猫盂溪入海处,又北为后垄港,又北为中港,又北为竹堑港,又北为凤山港,又北为南北大溪港,又北为南嵌港,又北为淡水港,又东北为鸡笼港,又东为八尺门港,又东南为噶玛兰港。

    茫丹湖:在凤山县北半屏山西,西通大海。

    甘棠潭:在台湾县东保大东里,居民潴水灌田。又有无源潭,在县东南永丰里。承天、鸳鸯、水漆三潭,俱在县南文贤里。

    鲫遶潭:在台湾县东北十里,俗名东湖。旧志:周五里许,多鱼,一名鲫仔潭。其水北流达县北,会茑松溪水,西入海。又凤山县亦有鲫鱼潭,在县西北维新里,阔百余丈。

    草潭:在凤山县东北观音山庄,灌溉甚广。又县境有风柜、莲花、金荆、三镇、龙须等潭。

    鬼面潭:在彰化县北大山中。旧志:潭,夏秋溢,冬春竭,有鱼虾之利。

    深沟:在台湾县东四十里,俗名深坑仔,源出角带围内山,流入二赞行溪。

    月眉池:在台湾县南文贤里,形如半月。

    莲花池:在彰化县北大山中。池内有屿,土番居此者,浸版为田,种禾甚美。

    汤泉:在凤山县。有二:一在下淡水社,源出赤山;一在大滚水社。泉俱温,故名。又嘉义县东北有温泉,泉上气蒸如沸。

    龙目井:在凤山县阿猴林内竹仔寮。两井相连,状如龙目。相传沈痾者饮其水即愈。又淡水厅大鸡笼山麓,亦有龙目井,下临大海,四周斥卤,泉涌如珠,濆地而起,味独甘冽。

    红毛井:在嘉义县署左。其水甘冽,荷兰所凿,故名。

    古迹

    赤嵌城:在台湾县南。明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干据为巢穴,名北港。既而倭寇扰闽,退屯于此。万历末,红夷荷兰国欲据澎湖,寻徙北港,因招集人民商贾为窟穴。崇祯八年,红夷始筑赤嵌城。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与倭使何斌通谋,破逐红夷,取其地建为承天府。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降,改设台湾府,寻移治永康里,即今府治。旧志:红夷所筑赤嵌城,方圆仅半里许,上构重楼,以为居室。府志:赤嵌楼在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