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化书译注最新章节!

公卿的宝剑和佩饰;拥有公卿的宝剑和佩饰的人,喜爱国君头戴冕旒的威仪。因此,君主处在亿万百姓所倾慕的位置,不能不有缜密的思量。况且已经用金银美玉装饰的车驾夺走了百姓的财物,高大的亭台阁榭夺走了百姓的民力,这是在招引百姓的怨恨,也是在教百姓让他们产生爱好。要知道积聚薪柴粮食等生活所需,增加的是百姓一年的费用;而改换点黄金美玉首饰玩物,减少的只是达官贵人一天的花费。所以要想治理国家,不能不待己以困苦,不能不过俭约的生活。

    乳童

    乳童拱手,谁敢戏之?岂在乎黼黻也①。牧竖折腰②,谁敢背之③?岂在乎刑政也。有宾主之敬,则鸡黍可以为大享④,岂在乎箫韶也⑤。有柔淑之态,则荆苎可以行妇道⑥,岂在乎组绣也⑦。而王者之制,设沟隍以御之⑧,陈棨戟以卫之⑨,蓄粟帛以养之,张栏槛以远之。盖有机于民,不得不藏;有私于己,不得不防。夫能张俭之机,民自不欺;用俭之私,我自不疑。夫俭者,可以为大人之师。

    【注释】

    ①黼黻(fǔ fú):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

    ②牧竖:牧奴,牧童。折腰:弯腰施礼。

    ③背:以背向之。不理睬之意。

    ④黍:黄米饭。鸡黍:杀鸡,做黄米饭。泛指待客的家常饭菜。大享:即大飨,大张筵宴。

    ⑤箫韶:相传舜时宫廷演奏的乐曲名。

    ⑥荆苎(zhù):旧时自称其妻。以荆枝为髻钗,用麻布制衣裙,为贫家妇女的装束。荆,灌木名,种类甚多。苎,植物名,麻属。

    ⑦组绣:此指华丽衣服。组,丝带。绣,绘画设色,五彩具备。

    ⑧沟隍:沟,城堑。隍,无水的城壕。

    ⑨棨(qǐ)戟:有缯衣或油漆的戟,用在为官吏出行时前导的仪仗中。

    【译文】

    幼童拱手施礼,谁敢戏弄他?哪里在意他是否穿着高贵的礼衣。牧童弯腰施礼,谁敢背向他?哪里在乎他是否拥有刑罚和政令的权力。宾客与主人间的相互敬重,用鸡和黄米也可制作出丰盛的大餐,哪里在乎是否有美妙的音乐呢。有温顺善良的容仪,戴着荆钗、穿着麻布衣服,同样可以达到妇人礼仪的标准,不必在乎是否有华丽的衣服。可是现在君主的做法是,开凿城堑壕沟用来防御百姓,陈设剑戟等兵器用来保卫自己,储蓄粮食布帛用来供养士卒,架设栏杆用来远离百姓。大概对百姓有不可告人的心机,不得不藏匿;自己有私欲,要防范他人的破坏。如果能够发扬俭约的玄机,百姓自然不会欺罔;以俭约自律,自然不会遭受到猜疑。俭约的做法,可以作为为官居上位者效法的楷模。

    化柄

    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私可以获富,俭于公可以保贵,俭于门闼可以无盗贼①,俭于环卫可以无叛乱②,俭于职官可以无奸佞,俭于嫔嫱可以保寿命③,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知俭可以为万化之柄。

    【注释】

    ①门闼(tà):宫门。

    ②环卫:即禁卫。

    ③嫔嫱(qiáng):古代女官名。此指代宫廷侍妾、宫女。

    【译文】

    不过度用听力的可以养虚,不过度用视力的可以养神,不说话过多的可以养气,不贪图私心的可以获得富贵,不滥用权力的可以保住尊贵,不妄开大宫门显摆的可以不引盗贼,不妄用禁卫的不会引起叛乱,不滥设职官的可以杜绝奸邪佞巧,不滥情妃嫔的可以保全寿命,不妄用心术的可以超乎生死之外。由此可知“俭”可以作为变化万物的本根。

    御一

    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也,而不知孰谓之“一”。夫万道皆有“一”,仁亦有“一”,义亦有“一”,礼亦有“一”,智亦有“一”,信亦有“一”。“一”能贯“五”①,“五”能宗“一”。能得“一”者,天下可以治。其道盖简而出自简之,其言非玄而人自玄之。是故终迷其要,竟惑其妙。所以议守“一”之道,莫过乎俭;俭之所律,则仁不荡,义不乱,礼不奢,智不变,信不惑。故心有所主,而用有所本,用有所本而民有所赖。

    【注释】

    ①五:即指前述之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五常”。

    【译文】

    国君都知道驾驭纯一能够治理天下,可是却不知道什么叫做“一”。其实,万物的大道都有“一”,仁也有“一”,义也有“一”,礼也有“一”,智也有“一”,信也有“一”。“一”能够贯穿“五常”,“五常”可以归向“一”。能够得到“一”的大道的,天下可以得到治理。那大道其实很简易,因而引申出来也很简易;那言语本不玄妙,是人自己以为它玄妙。因此,最终因它的要义而迷惑,因它的奥妙而困惑。所以,说到抱守“一”的大道,没有能超过俭约的了。以俭约为约束,仁不会放纵,义不会混乱,礼不会奢侈,智不会变异,信不会受迷惑。遵循于“俭”,心就有了依靠,做事也有了准则,做事有依据就能得到老百姓的信赖。

    三皇

    君俭则臣知足,臣俭则士知足,士俭则民知足,民俭则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无贪财,无竞名,无奸蠹①,无欺罔,无矫佞,是故礼义自生,刑政自宁,沟垒自平,甲兵自停,游荡自耕,所以三皇之化行②。

    【注释】

    ①奸蠹(dù):奸诈狡猾、邪恶不正的人。奸,邪恶不正。蠹,蛀虫。

    ②三皇:传说中远古部落的酋长,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神农、燧人。

    【译文】

    国君俭约臣下就自知满足,臣下俭约士人就自知满足,士人俭约百姓就自知满足,百姓俭约天下就自知满足。天下自知满足就没有贪婪财富,没有争夺名利,没有奸佞恶人,没有欺骗蒙蔽,没有骄纵邪恶。因此礼和义便由自而产生,刑罚和政令自然宁息,深沟高垒自此抚平,征杀战伐自动停止,游荡懒散的人也自觉地辛勤耕作,因此三皇的教化也就传布开来了。

    天牧①

    奢者三岁之计②,一岁之用;俭者一岁之计,三岁之用。至奢者犹不及,至俭者尚有余。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奢者好亲人,所以多过,俭者能远人,所以寡祸。奢者事君必有所辱,俭者事君必保其禄。奢者多忧,俭者多福。能终其俭者,可以为天下之牧。

    【注释】

    ①天下之牧:天下的治理者。牧,治,古代治民之官。

    ②计:经济开支。

    【译文】

    奢侈的人三年的开销,一年就花完了;节俭的人一年的开销,是三年的用度。特别浪费的用起来仍然不够,非常节俭的尚有盈余。奢侈的人身处富贵也不感到充足,节俭的人虽然贫穷还有盈余。奢侈的人精神上常常贫困,节俭的人精神上常常富有。奢侈的人喜欢亲近人,因此多有过失;节俭的人能够远离别人,因此少有灾祸。奢侈的人侍奉君主必定有被侮辱的地方,节俭的人侍奉君主必定能保全俸禄。奢侈的人多有忧愁,节俭的人多有福气。能够彻底奉行节俭的,可以成为天下的治理者。

    雕笼

    悬雕笼、事玉粒养黄雀①,黄雀终不乐;垂礼乐、设赏罚教生民②,生民终不泰。夫心不可安而自安之,道不可守而自守之,民不可化而自化之。所以俭于台榭则民力有余,俭于宝货则民财有余③,俭于战伐则民时有余。不与之由与之也,不取之由取之也。海伯亡鱼④,不出于海;国君亡马,不出于国。

    【注释】

    ①玉粒:指米、粟。黄雀:世称芦花黄雀,雄者上体浅黄带绿,雌者上体微黄,有褐色条纹。

    ②生民:人民,百姓。

    ③宝货:珍贵的物品。

    ④海伯:传说中的海神。

    【译文】

    悬挂着雕刻精美的笼子,用着上等的好米来饲养黄雀,黄雀仍然不觉得高兴;垂示礼乐制度,设立赏罚标准来教化百姓,百姓感受不到安宁。心思不能靠别人安顿,只能由自己安定下来;大道不能由人们来守护,只能由自己守护;百姓其实不用国君来教化,他们能自己教化自己。因此,不滥建亭台楼榭,百姓的劳动力就会有富余;不滥集珍稀宝物,百姓的财产就会有富余;不随意发动攻伐战争,百姓就能按照时节自如地安排生产。这里的不给予如同给予,不取得犹如取得。这就犹如海伯丢失的鱼不出乎大海,国君丢失的马也不出乎国境一般。

    礼要

    夫礼者,道出于君而君由不知,事出于职而职由不明。儒者栖山林①,敬师友,穷礼乐,讲本末。暨乎见羽葆车辂之状②,钟鼓箫韶之作③,则矍然若鹿④,怡然若豕;若醉于酒,若溺于水,莫知道之本,莫穷礼之旨。谓弓为弧⑤,则民不知矣;谓马为驷⑥,则民莫信矣。所以数乱于多,不乱于少;礼惑于大.不惑于小。能师于俭者,可以得其要。

    【注释】

    ①栖山林:把山林当做楼阁,即隐居之意。

    ②羽葆(bǎo):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连缀为饰的华盖。或作为天子的代称。

    ③箫韶:相传舜时宫廷演奏的乐曲名。

    ④矍:老而勇健,形容人精神很好。

    ⑤弧:木弓。

    ⑥驷(sì):古代套着四匹马的车。

    【译文】

    “礼”的规定从君主那里产生,可君主并不知道礼的本质所在;礼的事情由职事官来操办,可是职事官也不明确“礼”的本旨。儒士们在山林中隐居,敬重老师和朋友,穷尽礼仪和舞乐,谈论“礼”的本旨与展开。当他们见到天子车驾出行的盛状,听到钟鼓齐鸣、音乐兴起的时候,会禁不住地与之呼应,表现得像鹿那样和悦勇健,像猪那样怡然自得;像醉酒般地兴奋,像淹没在水中那样手舞足蹈,至于“道”的本质、“礼”的主旨还是无法理解与穷尽的。把弓换叫做弧,百姓不会明白;把马换叫做驷,百姓不能相信。因此,礼数是因为多而混乱,而不是因为少;礼仪因为盛大而混乱,而不是因为精细。能够以俭约为师的,可以凭此得到其中的要旨。

    清静

    奢者好动,俭者好静;奢者好难,俭者好易;奢者好繁,俭者好简;奢者好逸乐,俭者好恬淡。有保一器毕生无璺者①,有挂一裘十年不毙者。斯人也,可以亲百姓,可以司粟帛,可以掌符玺②,可以即清静之道③。

    【注释】

    ①璺(wèn):器皿的裂纹。

    ②符玺:古代帝王的印信。

    ③清静:即“清净”。心地洁净,不受外物干扰。

    【译文】

    奢侈的人喜欢躁动,俭约的人喜爱宁静;奢侈的人喜欢复杂,俭约的人喜爱简易;奢侈的人喜欢烦琐,俭约的人喜爱简明;奢侈的人喜欢恣意妄为,俭约的人喜爱淡泊闲适。有保护一件器皿毕生没有出现一丝裂纹的,有悬挂一件裘皮衣服十年也没有破损的。这样的人,可以亲近百姓,可以掌管粮食、布帛,可以掌管兵符、印玺,可以接近清静无为的大道。

    损益

    夫仁不俭,有不仁;义不俭,有不义;礼不俭,有非礼;智不俭,有无智;信不俭,有不信。所以知俭为五常之本①,五常为俭之末。夫礼者,益之道也;俭者,损之道也。益者损之旨,损者益之理。礼过则淫,俭过则朴。自古至今,未有亡于俭者也。

    【注释】

    ①五常:仁、义、礼、智、信。

    【译文】

    仁用得过分就会有不仁,义用得过分就会有不义,礼用得过分就会有非礼,智用得过分就会有不智,信用得过分就会有不信。因此就可以知道俭约是五常的根本,五常是俭约的末枝。礼是增益之道,俭是减损之道。减损的要领目标在于增益,而指导增益的道理就是减损。礼多了就会过分,俭约多了就会质朴。从古代到如今,没有因为俭约而受到损失的。

    解惑

    谦者人所尊,俭者人所宝。使之谦必不谦,使之俭必不俭。我谦则民自谦,我俭则民自俭。机在此不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恶行之者惑,是故为之文。

    【译文】

    谦逊是人们所尊奉的,俭约是人们所珍爱的。为上者规定人们谦逊,人们肯定不谦逊;规定人要俭约,人们反倒不俭约。其实君主谦逊了百姓自己就会谦逊,君主俭约了百姓自然也会俭约。其中的玄机在自己这里而不在他处,转机的根本在君主手中而不在他人那里。恐怕欲行此大道的人受迷惑,因此述之于这段文字。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