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化书译注最新章节!

    【题解】

    “道”是我国先秦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当时他主要是从宇宙本源角度加以论述,提出“道”是一种超越宇宙的最高存在,它为天地万物之母,是永恒存在、亘古不变的。在其发生、变化过程中,产生出阴阳、有无、虚实、动静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本卷接续老子有关“道”的思想,着重从其变化方面展开思考。《道化》篇提出,道的变化有顺、逆两个方向:“道之委”是道顺而产生万物的过程,“道之用”是道借外化的万物返回自身的过程。“委”和“用”二者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万物的运动,即“神化之道”。接着,作者谭峭指出古代的圣人能深通此道,因而能“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神以养虚”。这样就把他对“道”的演化体悟,落实到了如何实施虚心炼神、主宰外界的实务之上。这里体现了他对魏晋而来道教理论思考的延续与发展。

    《道化》二十余篇文章,都围绕“道”的变化主题而展开。其中采取正面说理方式的有《大化》《正一》《天地》《大含》等篇。《大化》篇以太虚自然运动产生的从虚到有的一系列变化,说明大道之降、世道有为都是有其必然规律的,即“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正一》篇强调“一”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天地》篇说宇宙之内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含》篇旨在说明天地从至虚中生神。这些篇章中都提到人在懂得这些道理之后,做到虚心无为、以道立身、以德辅世的问题,认为这才是与天地同在的正确做法。

    关于“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本卷《游云》《龙虎》《阳燧》等篇中有所涉及。其中的《游云》篇提出:虚空之中无所不有,万光之中无所不明。人之真灵与太空同体,神明离人并不远,君子应当正心俨容,敬天崇道,在太虚之中畅游,与神明交友。《龙虎》篇讲的也是“有”“无”相通、“物”“我”相同的道理,但是此篇中的龙虎,其实已成为道教内丹术中神、气的蕴意,所以由此所得的,则是“虚心以全其神”“忘形以全其真”的结论。

    本卷中的诸多篇章,都涉及了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如《神道》篇讲到,虚无之神、阴阳之神、血肉之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相异的只是形体。如能忘掉形体,令虚灵返还太空,就知晓了无生无死的大道。《神交》旨在说明:有道之人能够体物知身,法阴阳以合天地之交泰,空其心以合自然之至真,养其气以充天地之气,就能与“道”应和。

    其他如《蛇雀》《老枫》《耳目》《环舞》《形影》《爪发》《死生》等篇,从对各种外物现象的分析入手,来说明形质之可疑;《枭鸡》《四镜》《射虎》《哕咽》等篇,则指出精神现象的虚幻性,评析主观意见之不可靠;《铅丹》《蛰藏》又引入了炼丹的角度。总之是从具体事物的分析入手,来展开对“道化”的虚气合一道理的阐明。

    整卷篇章紧扣“道化”主题,以形神关系分析为重点,融入道教炼丹思想,对唐代以来的炼丹实践做出了理论上的总结。作者以“化”论“道”,是当时“道”论的空白点,所以为其时的“道”论深入做出了贡献。

    道化

    道之委也①,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②。道之用也③,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④,得造化之源⑤,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注释】

    ①委:随顺,归属。这里指“道”化为形的意思。

    ②塞:堵,填满空隙,不通。

    ③用:可施行。

    ④穷:推究。

    ⑤造化:指天地自然界的创造化育。

    【译文】

    大道的顺衍化形的过程是:虚无化作神精,神精化作元气,元气化作有形实体;有形实体的产生是万物滞留阻塞的原因。大道的上升聚拢的过程是:有形实体化作元气,元气化作神精,神精化作虚无;虚无的显现是万物通畅的原因。所以古代的得道圣人寻求通畅与滞留阻塞的端倪,得到天地自然创造化育的根源;忘却有形实体来孕养元气,忘却元气来孕养神精,忘却神精来孕养虚无。虚无与真实互相通畅,这就叫做与大道融为一体。

    故藏之为元精①,用之为万灵②,含之为太-③,放之为太清④。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⑤,风云发泄于七窍⑥。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注释】

    ①元精:天地的精气。

    ②万灵:众多生灵,人类。

    ③太一: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④太清:即天空,古人认为天系清而轻的阳气所构成的,故有此称。

    ⑤坎离:“坎”“离”本为《周易》的两卦,道教以“坎男”借指汞,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以“离女”借指铅,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阳气。

    ⑥风云:指遇合、相从。七窍:指眼、耳、口、鼻七孔。

    【译文】

    所以把大道收藏在内就化为元精,把大道运用在外就化为万灵,内外结合就化为太一,释放开来就化为太清。于是坎离即阴阳之气在人的全身中升降运行,遇合后从七窍之中发散。元气熏化蒸腾,四时就没有严寒或酷暑;纯粹的阳气流入贯注,人身就没有生死之忧了。这就叫做神化之道。

    蛇雀

    蛇化为龟①,雀化为蛤②。彼忽然忘曲屈之状而得蹒跚之质③,此倏然失飞鸣之态而得介甲之体④。斫削不能加其功⑤,绳尺不能定其象⑥,何化之速也。且夫当空团块,见块而不见空;粉块求空,见空而不见块。形无妨而人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悲哉!

    【注释】

    ①蛇化为龟:传说中有种龟以蛇为食物。亦指长寿的动物。

    ②蛤(gé):蛤蜊。软体动物,壳卵圆形,生活在浅海滩中。古人误认为由燕雀等变化而成。

    ③蹒跚:行步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此指龟行动之态。

    ④倏(shū)然:迅疾貌。介甲:披甲。指有甲壳的外形。

    ⑤斫(zhuó)削:指用刀斧等砍削。

    ⑥绳尺:工匠用以较曲直、量长短的工具。

    【译文】

    蛇化作龟,雀鸟化作蛤类。那一方忽然遗忘弯曲的形状,却得到蹒跚缓行的身躯;这一方忽然丧失飞翔鸣叫的形态,却变化成覆盖甲壳的躯体。靠砍伐削斫的加工不能形成那样的功效,靠墨线和尺子等工具无法规划出那种形状,变化是那么的神速。至于结成团的土块遮蔽了天空,使人见到土块却看不到天空;把土块粉碎,又只见到天空却看不到土块。形体没有设置障碍,人自己却妨碍了自己;万物没有阻塞不通,人却使自己阻塞不通,可悲啊!

    老枫

    老枫化为羽人①,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②,山蚯化为百合③,自有情而之无情也。是故土木金石④,皆有情性精魄⑤。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孰为彼,孰为我?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

    【注释】

    ①羽人:神话中有羽翼的仙人。道家学仙而飞升,因称道士为羽人。

    ②贞石:坚石。亦作碑石的美称。

    ③山蚯:即山中蚯蚓。百合:又名重箱、中逢花等,如胡蒜。白色,重叠相合如莲瓣,故有此名。

    ④土木金石:泛指自然界中的物品。

    ⑤情性:指人的禀赋和气质。精魄:精神气魄。

    【译文】

    老枫树化作仙人,腐朽麦粒化作蝴蝶,是从没有情性化为有情性的物体;贤良女子化作坚硬石头,山中蚯蚓化作百合花,是从有情性变化到没有情性者。所以土木金石,都各有其禀赋、本质、精气和魂魄的存在。虚无,没有达不到的;精神,没有不能贯通的;元气,没有不相同的;形体,没有不能归为一类的。哪个是他,哪个是我?谁是有见识的,谁是没有见识的?万物都是一物,众神都是一神,这就是大道的极致了。

    耳目

    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耳所不闻,设虚器而闻之①。精神在我,视听在彼。跰趾可以割②,陷吻可以补③,则是耳目可以妄设,形容可以伪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④,血气醉我⑤,七窍囚我⑥,五根役我⑦。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⑧;苟无其疣,何所不可?

    【注释】

    ①“目所不见”几句:“设虚器而闻之”中之“虚器”,原本作“虚气”,据宋、元本改之。虚器,中空的器物。按:“虚器”与“明镜”分别为助听、助视之器,“虚气”则语意不明,故以宋、元二本为长。

    ②跰趾(pián zhǐ):六个指头或脚趾。跰,通“骈”。原本作“跰指”。

    ③陷吻:裂唇。

    ④魂魄:人之精灵。魅:使惑乱,主宰。

    ⑤血气:此处指感情。

    ⑥七窍:指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

    ⑦五根:佛教谓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本法。即信根(信奉佛法)、精进根(勤修善法)、念根(忆念正法)、定根(使心不散)、慧根(思维真理)。亦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

    ⑧由:通“犹”。疣(yóu):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皮肤表面赘生物。

    【译文】

    眼睛所看不到的,设置明镜就看到了;耳朵所听不到的,安设中空的器具就听得到了。精神在我身上,视觉、听觉的对象在别的地方。相连的手指脚趾可以通过割开修整,深陷的嘴唇可以补足。这样,眼睛和耳朵的功能发挥可以随意地变置,形体和容貌也可以人为地安排了。已经虚假了又加虚假,已经迷惑了又有迷惑。因此知道魂魄主宰我,血气迷醉我,七窍拘禁我,五根役使我。那精神有了形体,犹如形体有了赘疣;如果没有赘疣,还有什么不可以达到的呢?

    环舞

    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回流者头目自旋①。非宫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变也,而人自变之。是故粉巾为兔②,药石为马③,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图脸画眉,而人不知。惟清静者,物不能欺。

    【注释】

    ①瞰(kàn):看,俯视。

    ②粉巾:白色汗巾,多为女性所用。

    ③药石:古时指治病的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

    【译文】

    旋身而舞的人,感觉房屋在旋转;俯瞰漩流的人,感觉脑袋里浮现和眼睛前的景象都在旋转。不是房屋产生了迷惑,是人自己迷惑了自己;不是漩流发生了变化,是人自己的感觉有了变化。所以术士把白巾结成兔子状造成幻觉,把药石做成马形治病,人们却不加怀疑;术士让它们说好话,让它们发出诱人的笑声,粉饰它们的容貌,描绘它们的眉目,人们却不知道其中之诈。只有心地清静的人,才不能被外物欺骗。

    铅丹

    术有火炼铅丹以代谷食者①,其必然也。然岁丰则能饱,岁俭则能饥,是非丹之恩,盖由人之诚也。则是我本不饥而自饥之,丹本不饱而自饱之。饥者大妄②,饱者大幻,盖不齐其道也。故人能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则可以蜕五行③,脱三光④。何患乎一日百食,何虑乎百日一食?

    【注释】

    ①铅丹:道教谓以铅炼成的丹,可服食。

    ②妄:原本作“忘”,据元本改。

    ③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

    ④三光:指日、月、星。又有以日、月、五星合称者。

    【译文】

    道术中有炼制铅丹来代替谷类食物的,这是有道理的。不过丰收年景就能吃饱,歉收年景还是会挨饿,这不是铅丹的恩泽,大致是由人的诚意带来的呀。由此可知,我本来不饥饿,是自己产生出饥饿感的;铅丹原本并不能让人吃饱,是人自己使自己有了饱感。饥饿的人会有很多非分之想,吃饱的人会有很多虚幻的感觉,多半是由于没能与大道相一致的缘故。所以人能够将有与无,生与死,情与性,内与外相统一,就可以超出五行之外,不受三光的制约。这样,还忧虑什么一天吃百顿饭,或者是百天内只吃一顿饭呢?

    形影

    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镜镜相照,影影相传,不变冠剑之状①,不夺黼黻之色②。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乃知形以非实③,影以非虚,无实无虚,可与道俱。

    【注释】

    ①冠剑:古代官员戴冠佩剑,这里代指官吏的服饰。

    ②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绘绣的花纹,这里借指官员贵族的服装。

    ③以:通“已”。

    【译文】

    用一面镜子照身体,用其余的镜子照影子。镜子和镜子相互映照,影子和影子相互转换,但不会改变戴冠和佩剑的形状,不会脱去礼服上花纹的颜色。这表明,形体与影子没有区别,影子与形体也没有差异。由此可知,形体已经不是实体,影子已经不是虚像了,没有实体也没有虚像,才可以和大道连成一体。

    蛰藏

    物有善于蛰藏者①,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以其心冥冥兮无所知②,神怡怡兮无所之,气熙熙兮无所为。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③。是以大人体物知身④,体身知神,体神知真,是谓吉人之津⑤。

    【注释】

    ①蛰藏:即昆虫等动物之潜伏,蛰居,潜藏。

    ②冥冥:懵懂无知、昏昧的样子。

    ③可:元本作“能”。

    ④大人:道德崇高、志趣高远的人,犹圣人、君子。⑤吉人:获得吉福的人。

    【译文】

    动物中有善于蛰伏藏匿的,有的可以抵御严酷的寒气,有的可以免除极度的饥饿,有的可以一万年也不死亡。因为它们的心思昏暗不明,什么也不知道;精神非常和顺,不会偏移到哪里去;气色温和欢乐,没有什么作为。种种忧虑不能使它们迷惑,寻求死亡也不能实现。志趣高远的人体察万物就知道自身,体察自身就知道精神,体察精神就知道真一,这就是人通往吉福的途径。

    枭鸡

    枭夜明而昼昏①,鸡昼明而夜昏,其异同也如是。或谓枭为异,则谓鸡为同;或谓鸡为异,则谓枭为同。孰枭鸡之异昼夜乎?昼夜之异枭鸡乎?孰昼夜之同枭鸡乎?枭鸡之同昼夜乎?夫耳中磬②,我自闻;目中花,我自见。我之昼夜,彼之昼夜,则是昼不得谓之明,夜不得谓之昏。能齐昏明者,其唯大人乎③!

    【注释】

    ①枭(xiāo):一种凶猛的鸟。也作“鸮”,俗称猫头鹰,羽毛棕褐色,有黄纹,常在夜间飞出捕食。

    ②磬:古代用玉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悬挂于架上,以物击之而鸣。单一的称“特磐”,大小相次成组的称“编磬”。

    ③大人:道德崇高、志趣高远的人。犹圣人,君子。

    【译文】

    枭夜间目力清晰而白天视力昏弱,鸡白天目力清晰而夜间视力昏弱,它们的目力竟有这样的不同。有的说枭目是异状,于是认鸡目为正常;有的说鸡目有异,便认枭目为正常。到底是枭、鸡的昼夜有差异呢?还是昼夜与枭、鸡有差异呢?到底哪里是昼夜与枭鸡的相同之处?或枭、鸡的昼夜是相同的吗?那耳中的击磬声,我自然听得到;目中的鲜花,我自然见得到。但不能由此确定我的昼夜与别人的昼夜相同。既然这样,就不能称白天为明亮,不能称夜间为昏暗。能使昏暗与明亮达到统一的,只有志趣高远的大人吧!

    四镜

    小人常有四镜:一名璧,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①。璧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观彼之器,察我之形,由是无大小,无短长,无妍丑②,无善恶。所以知形气谄我,精魄贼我③,奸臣贵我,礼乐尊我。是故心不得为之君,王不得为之主。戒之如火,防之如虎。纯俭不可袭,清净不可侮,然后可以迹容广而跻三五④。

    【注释】

    ①“小人”几句:四镜,四种可以察照之物。璧,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砥,磨刀石,细为砥,粗为砺。盂,盛汤浆或食物之器皿。

    ②妍(yán):美好。

    ③精魄:精,精气,元气。魄,阴神,古时谓人依附形体而又能独立存在的精神。中医认为,肝属东方木而藏魂,肺属西方金而藏魄。

    ④容:即容成,相传是黄帝的大臣,最早发明历法。后道教中人附会为仙人,说是黄帝、老子之师。《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容成子》十四篇,又《方技·房中》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皆不传。广:即广成子,传说中黄帝时人,居崆峒山中。《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山)之上,故往见之。”三五:指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译文】

    人们经常有四件物品可以察照:一件是璧玉,一件是珍珠,一件是砥石,一件是汤盂。用璧玉看起来大,用珍珠看起来小,用砥石看起来端正,用汤盂看起来扭曲倒转。观察那些器具,对照自身的情状,因而能达到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大小,没有短长,没有美丑,没有善恶的境界了。因此就知道形状、气色是在讨好我,精气、魂魄是在伤害我,奸臣是在奉承我,礼义乐舞是在尊奉我。所以主观之“心”不能作人身的主宰,国君也不能自作主张。对种种外物诱惑要像警戒火一样来警惕,像防备猛虎一样来加以防范。纯一的节俭不能被侵袭,清净的心地不能被污辱,然后就可以追迹容成子、广成子二仙,并和三皇五帝站在同列了。

    射虎

    射似虎者,见虎而不见石①;斩暴蛟者,见蛟而不见水②。是知万物可以虚,我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以隐,可以显,可以死,可以生而无所拘。夫空中之尘若飞雪,而目未尝见;穴中之蚁若牛斗,而耳未尝闻,况非见闻者乎?

    【注释】

    ①“射似虎”二句:典出《韩诗外传》六,谓春秋楚熊渠子夜行,见大石横卧,以为伏虎,张弓射之,箭头入石。又见刘向《新序·杂事四》。今相传汉李广、北周李远也有类似传说,见《史记》《周书》本传。

    ②“斩暴蛟”二句:典出《晋书·周处传》,谓晋之周处入水斩蛟,其入水之时但见蛟而不见水,故能一心搏之而水不为之碍。

    【译文】

    箭射形似老虎的石头的人,见到的是虎却看不到石头;斩杀凶暴蛟龙的人,见到的是蛟龙却看不到水。由此可知万物可以虚无,我本身可以不存在。用我的不存在去契合彼方的虚无,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可以隐藏,可以显扬,可以死亡,可以生存的状态,而没有能够束缚得住它的东西。那空中的尘埃像飞舞的雪花般地沉浮,我们的眼睛却不曾见到;洞穴中的蝼蚁像牛那样地在搏斗,我们的耳朵也不曾听到,更何况那些没有见到、没有听过的事物呢?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