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无能子译注最新章节!

    圣过第一

    【题解】

    本章题名“圣过”,即是要指出圣人的过错。作者身处的唐代虽然容忍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合流,没有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但是儒家的核心地位并不曾动摇,而儒家崇尚的圣人,还是具有着权威性。现在无能子提出这样的话题,并置之于首章,显然与社会主流意识格格不入,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精神。

    全文自人所生活的自然界的形成说起,提出整个世界孕育于混沌一气,由一气分为阴阳两端,由阴阳的作用而形成天地,又在此基础上生成了万物。从这一段的内容看,似乎与老子、庄子讲的世界生成过程较为相近,都提出从混沌一气中分出阴阳,相互作用后形成天地万物的过程。不过又有了自己的考察角度与相应观点,如,本文没有提到道作为世界本原的作用,而是直接从讲气开首。联系后文,虽然也讲到在冥冥懵懂之中有“无为”的存在,但始终没有提到它的实体性。这样的对世界存在、生存状态的描述,去除了“道”概念引出的歧义,更与客观实际贴近,具有可信性。

    再如,文中讲到人类作为裸虫中“繁其智虑者”,与鳞虫、毛虫、羽虫、甲虫同生共处,也有独到之处。查此说之经典出处,可见《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提出的动物五大分类之说,与无能子的说法相近,但其中的“臝物”是指虎豹之类的大毛虫而不包括人类。无能子在论述中把人所属的裸虫与其他动物放在了同一系列,并将此一观点贯穿于他对世界存在形式的论述,是其见识的过人之处。

    无能子指出,在气血动物杂处的太古时代,人类保持着“任其自然,遂其天真”的生存状态,懵懂淳朴,生活得有规律而安定长寿。但是人类因为头脑发达而改善了生存条件,耕种粮食,打猎捕鱼,建造房屋,建立家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君臣隶属的社会关系。应当说从生存、发展的角度讲,都较之过去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因此带来了贵贱等级与贫富的差别,引出了人的欲望与争夺之心。为此,人类中“繁其智虑者”圣人便出来实施仁义忠信之伦教,制定礼乐规章。但这在暂时维持住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使荣辱、是非之心激发出来。于是不得不用刑法、军队等方式来防范欲望的膨胀及争夺的剧烈,人类的生活从此陷入混乱、痛苦之中。所以说人类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舍本逐末、纷情伐命的状况,都是圣人带来的灾祸。这段话显然是针对儒家提倡的仁政境界提出的批判。《庄子·马蹄》中曾经说道:“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意思为:在上古人类天性保持最完善的时代,人们与禽兽同居,与各种物类并存,保有着朴素本真的天性。等到圣人出现,勉为其难地倡导仁义,致使人们产生出迷惑。在对逸乐的追求与随之而来的礼仪法度规定中,天下人陷入了矛盾分歧。本章的观点可以说就是以庄子的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并做出进一步的深化与论证。

    不过与庄子仅指“圣人之过”为“毁道德以为仁义”不同,无能子把道德的形成也指认为圣人的过错了。道家鼻祖老子以“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为理想境界,无能子心目中的理想生存状态却是再往前推演的人作为裸虫与鳞虫、毛虫、羽虫、甲虫杂处的太古时代。这显然是把人与自然间的紧密一致,肯定得更为彻底,体现出他向关注于生命本身的道教观念的靠拢。这或许是有人要把无能子归之于道教中人的重要原因吧。

    本篇的叙述体现了依托儒家典籍发表批判议论的特点,而这样的叙事风格似乎贯穿了《无能子》全书。

    天地未分,混沌一炁①。一炁充溢②,分为二仪③。有清浊焉,有轻重焉④。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⑤,炁之自然也。天地既位⑥,阴阳炁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⑦。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甲虫俱焉,同生天地,交炁而已,无所异也。

    【注释】

    ①混沌(hùn dùn):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炁:同“气”。道教多以指元气。

    ②充溢:充满。

    ③二仪:指天地。

    ④轻重:指轻气与重气。

    ⑤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天于《易》为乾,地于《易》为坤。《易传》说乾刚坤柔,故有此说。

    ⑥既位:已经各安其位。

    ⑦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古代所分的五类动物,并称为“五虫”。其中裸虫泛指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如人类;鳞虫指长有鳞甲的动物,如鱼类;毛虫泛指长毛的兽类;羽虫指生有羽毛的鸟类;甲虫指长有甲壳的虫类动物。

    【译文】

    天与地尚未分开之时,处于模糊一团的元气之中。待到生长充实,便分离为两种有清浊、轻重之分的表象。元气中分量轻而清澈者,飞升向上作为阳气而形成了天;而分量沉重又浑浊的元气则降落向下作为阴气而造就了地的始基。天坚强有力并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地柔弱和顺而处于沉静状态,这是阴阳二气自然秉性的体现。天地各就其位以后,地上的阴气与天上的阳气交互发生作用,于是各种生命体如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开始出现了。人类,属于裸虫;与其他的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等动物,共同生存于天地之间,均为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什么区别。

    或谓有所异者,岂非乎人自谓异于鳞羽毛甲诸虫者?岂非乎能用智虑耶,言语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①,皆好生避死,营其巢穴②,谋其饮啄③,生育乳养其类而护之;与人之好生避死,营其宫室,谋其衣食,生育乳养其男女而私之,无所异也。何可谓之无智虑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者,号鸣啅噪皆有其音④,安知其族类之中非语言耶?人以不喻其音⑤,而谓其不能言。又安知乎鸟兽不喻人言,亦谓人不能语言耶?则其号鸣啅噪之音必语言尔。又何可谓之不能语言耶?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⑥。夫鳞毛羽甲中,形质亦有不同者,岂特止与人不同耶?人之中,形质亦有同而异者、异而同者,岂特止与四虫之形质异也?

    【注释】

    ①迨:至,到。蠢蠕:指软体小虫,如蚯蚓等。蠕,慢慢移动的样子。

    ②营:营造。

    ③饮啄:饮水啄食。引申为吃喝、生活。

    ④啅(zhào)噪:鸣声嘈杂。

    ⑤喻:明白,懂得。

    ⑥形质:形体。

    【译文】

    有人说人类与其他动物还是有所不同的,难道这不是人类自以为与鳞虫、羽虫、毛虫、甲虫等类有所不同吗?难道不是自认为拥有以智力思考的能力,拥有语言的能力?其实从鸟类、兽类到蠕动爬行的小虫,都懂得爱惜生命、避免死亡,营造自己的巢穴,获取自身的食物,养育后代并加以保护;这与人类的养生避免死亡,营建宫廷房屋,寻求温饱,养育子女并守护之是一样的。怎么能说那些异类动物就没有智虑思谋的能力呢?同样,飞禽走兽乃至软体小虫,都能发出呼号鸣叫的声音,怎么就知道在它们同类中这些不是交流的语言呢?人类因听不懂其他种类动物的声音,而以为其不能言语。又怎么知道鸟兽因听不懂人类的语言,也说人类没有语言呢?因此可知,鸟兽之类的呼号鸣叫必然是语言。又怎么能说它们不能言语呢?可见在智虑和语言方面,人类与其他动物是一样具有的,所不同的只是在于形象与体质而已。其实在鳞虫、毛虫、羽虫、甲虫之中,在形象与体质方面也是有所不同的,并不只有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不同。其实在人类之中,形象与体质方面也有同有异,并不是唯有与其他四虫之间的形质有所不同。

    嗟乎!天与地,阴阳气中之巨物尔。裸鳞羽毛甲五灵①,因巨物合和之炁,又物于巨物之内②,亦犹江海之含鱼鳖③,山陵之包草木尔④。

    【注释】

    ①五灵:五类动物。

    ②又物于巨物之内:前一“物”字为动词,指作为物质而生存。

    ③含:指居住着、生存有。

    ④包:包含,指生长着。

    【译文】

    哎呀!天与地,是阴阳之气中的巨大物体。裸、鳞、羽、毛、甲五大类灵虫,借助于巨物合和之气生成,又被纳入于巨物之内而存在,这就如同于江海中生存有鱼鳖,山陵中生长着草木是一样的。

    所以太古时,裸虫与鳞毛羽甲杂处,雌雄牝牡①,自然相合,无男女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夏巢冬穴,无宫室之制;茹毛饮血②,无百谷之食。生自驰,死自仆③,无夺害之心,无瘗藏之事④。任其自然,遂其天真,无所司牧⑤,濛濛淳淳⑥,其理也居且久矣。无何,裸虫中繁其智虑者,其名曰人。以法限鳞毛羽甲诸虫,又相教播种以食百谷,于是有耒耜之用⑦。构木合土以建宫室,于是有斤斧之功。设婚嫁以析雌雄牝牡,于是有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为棺椁衣衾以瘗藏其死,于是有丧葬之仪。结罝罘网罗以取鳞毛羽甲诸虫⑧,于是有刀俎之味⑨。濛淳以之散,情意以之作。然犹自强自弱,无所制焉。繁其智虑者,又于其中择一以统众,名一为君,名众为臣。一可役众,众不得凌一。于是有君臣之分,尊卑之节,尊者隆,众者同。

    【注释】

    ①牝牡(pìn mǔ):兽类的雌性与雄性。

    ②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习性。

    ③仆:倒地。

    ④瘗(yì)藏:埋葬。

    ⑤司牧:管理,治理。

    ⑥濛濛淳淳:形容混沌淳朴的样子。

    ⑦耒耜(lěi sì):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做犁的前身。

    ⑧罝罘(jū fú)网罗:罝和罘都是捕兔网,引申泛指捕捉水陆各类动物的工具。

    ⑨刀俎(zǔ)之味:泛指各种烹调的美味。俎,切肉的砧板。

    【译文】

    所以在远古时期,裸虫与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等族类生活在一起,男女雌雄都自然交合,而没有人类的男女性别、夫妇名分的区别,以及父子、兄弟等的长幼辈分秩序。夏天住筑在树上的草巢,冬天钻入土洞穴里,没有房屋住宅的制作。他们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没有稻谷之类的食物。活着就自由自在地奔走,死了倒在地上结束,没有争夺财产害人的心思,也没有丧葬仪式的设置。他们任凭自然天性的遣使,顺其天然真情地应世,不受别人的管束,懵懂淳朴,生活得有规律而安定长寿。不久,裸虫类中出现一种智虑发达的动物,名字叫“人”。他们设法控制了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等类的行动,又通过相互传授学会了种植百谷以作为粮食,还因此造出了耒耜之类的农具。人类通过搭构木材、和合泥土而建造出房屋,为此而制造出斤斧之类的工匠器具。人类设计了婚嫁礼仪以区别男女,为此而有了夫妇家庭角色的分工、父子兄弟的长幼辈分的秩序规定。人类制造了棺椁衣被以埋葬死者,为此而有了丧葬的仪式。人类制造出各种网罗以捕获鳞虫、毛虫、羽虫、甲虫诸类动物,宰杀后烹调出美味食物。原先的懵懂淳朴因此而散尽,各种情感意志因此而产生。不过那时的人群中仍然延续着强者自强、弱者自弱的传统,不受别人的管束。然后那些富有智虑的人,又在人群中推选出一人来统领大众,这“一”人者被名之为“君”,而大众被称之为“臣”。这“一”人可以役使民众,而民众则不得有凌驾于“一”的举动。于是便出现了君臣的区分、尊卑的礼节,受尊崇的人地位高贵,众人则同处于卑下的地位。

    降及后世,又设爵禄以升降其众,于是有贵贱之等用其物,贫富之差得其欲,乃谓繁智虑者为圣人。既而贱慕贵,贫慕富,而人之争心生焉。谓之圣人者忧之,相与谋曰:彼始濛濛淳淳,孰谓之人?吾强名之曰人,人虫乃分。彼始无卑无尊,孰谓之君臣?吾强建之,乃君乃臣。彼始无取无欲,何谓爵禄?吾强品之①,乃荣乃辱。今则醨真淳、厚嗜欲而包争心矣②。争则夺,夺则乱,将如之何?智虑愈繁者曰:吾有术焉。于是立仁义忠信之教、礼乐之章以拘之。君苦其臣曰苛,臣侵其君曰叛,父不爱子曰不慈,子不尊父曰不孝,兄弟不相顺为不友不悌③,夫妇不相一为不贞不和④。为之者为非,不为之者为是。是则荣,非则辱,于是乐是耻非之心生焉,而争心抑焉。

    【注释】

    ①品:等级。

    ②醨:味道淡薄的酒。代指冲淡、削弱。包:胸藏,怀有。

    ③友:指兄弟之间的友好关系。悌:指弟弟顺从兄长。

    ④贞:指妇女坚守妇道。

    【译文】

    延续到后世,人类又设置了爵位、俸禄等制度来调整臣民的地位,并根据贵贱等级的不同规定享用财物的多寡,通过贫富的差别来满足某些人的欲望,把其中富于智虑者称为“圣人”。后来一些地位低贱的羡慕尊贵者,贫寒的人羡慕富人,人类的争夺之心因此产生出来。被称为“圣人”的人为此产生了忧虑,在一起商量说:人们过去懵懂淳朴,没有自称为人的想法,被我们强加了人的名称,才有了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人类原先没有尊卑的观念,也不懂得有君臣的分别,是我们强迫设置,才有了君臣的区分。他们原先没有追求与欲望,不知道什么是爵位俸禄,被我们强制规定了等级,于是有了荣辱的概念。现在人们失去了纯真的天性、贪欲滋生而引发争夺之心。争夺心起则引出争夺行为,因此出现了社会的混乱,那该怎么办呢?其中有更为聪明者说:我有办法的。于是就建立了仁义忠信的理念、礼乐等规章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把残害臣民的执政方式称为“苛政”,把臣民侵害其君称为“反叛”,把父辈不爱护子女的称为“不慈”,子女不尊重父辈的称为“不孝”,兄弟之间不友爱的称为“不友不悌”,夫妇之间不齐心的称为“不贞不和”。做了这些事的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做这些事的被认为是对的。凡做对了的给予荣誉,做错了的则加以羞辱,于是产生了因做对而高兴、做错而羞耻的是非观念,从而争夺之心受到了抑制。

    降及后代,嗜欲愈炽①,于是背仁义忠信、逾礼乐而争焉②。谓之圣人者悔之,不得已乃设刑法与兵以制之③,小则刑之,大则兵之。于是缧绁桎梏鞭笞流窜之罪充于国④,戈铤弓矢之伐充于天下⑤,覆家亡国之祸,绵绵不绝,生民困贫夭折之苦,漫漫不止。

    【注释】

    ①炽:强烈。

    ②逾:超越,违背。

    ③兵:兵器,代指军队。

    ④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桎梏:泛指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类似现代的手铐、脚镣。笞:用鞭子、竹板抽打。流窜之罪:指流放。

    ⑤戈铤弓矢:四种兵器名,代指军队。戈,古代的一种曲头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铤,小矛。弓矢,弓箭。

    【译文】

    再延续到人类的后代,人们的嗜好与欲念更为强烈,于是不惜违背仁义忠信守则、践逾礼乐的规定去相互争夺。那些被称为“圣人”者为先前制定仁义忠信、礼乐规范的做法而后悔,不得已之下便设立了刑法、军队去制止争斗的行为。小范围的犯罪以刑罚处置,大范围发生的犯罪行为则用军队去镇压。于是受监禁、戴刑具、挨鞭笞、遭流放等罪罚的人充斥全国,动用武力的战争遍及天下,丧家亡国的祸乱不断地出现,民众遭受的困贫夭折等痛苦没有休止。

    嗟乎!自然而虫之,不自然而人之。强立宫室饮食以诱其欲,强分贵贱尊卑以激其争,强为仁义礼乐以倾其真①,强行刑法征伐以残其生;俾逐其末而忘其本②,纷其情而伐其命;迷迷相死,古今不复,谓之圣人者之过也。

    【注释】

    ①倾:歪斜。

    ②俾:使。

    【译文】

    啊呀!顺应了自然本性的动物被称为虫类,违背了自然本质的物类便是“人”类。人类在被强制修建宫室、进化饮食方式过程中诱发出贪欲,自强制分别的贵贱、尊卑中激化争夺之心,自强制遵行仁义规范、礼乐仪式过程中背离了天真淳朴,自强行刑法、征伐过程中伤害了生命。这样使得人类只知道追逐细枝末节而忘记了根本,淆乱了真性情而伤残及生命;使得人类在迷迷糊糊中走向死亡,不能回复到古时的状态,这就是被称之为“圣人”的过错呀!

    明本第二

    【题解】

    本章要求明确以“无为为心”的根本宗旨。“无为”的思想在老庄身上得到较为充分的阐述。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句,把“无为”与“道”做出直接的联系,认为清静无为属于“道”的根本属性。本章中提出“无为之心”是人体形骸的核心本质,它就像火之炎属性、水之湿属性一样的重要,又呈现出无所不包、无所不察又无形恍惚的特征,这与老子形容的“道”的属性也十分相近。

    不过作者的关注点似乎并不在对其本质的探究,而是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面。他认为从“无为之心”的角度看,隐士巢父、许由与君王尧、舜、禹、汤、周武王都是符合其标准的典范,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应物立事,旷乎无情”。这样的说法似乎超出了老子的论域。

    不过,老子讲“无为”是要强调其合符“自然”的一面,所以庄子解释“无为”常常与“人为”相对立。魏晋时郭象注《庄子》,曾说:“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窅然丧之。而尝游心于绝冥之境,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大致可算是认尧、舜等君王为“无为”的诠释。郭象在同篇中还说到“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的话,可谓是对以庙堂、山林为形骸、以“天然之心”为本质的观点的很好揭示。

    当然,郭象是将圣人与神人等同了起来,并对巢父、许由等隐士加以了贬斥,而这些偏向都在无能子这里受到了纠正。这样显示出的,是无能子背离儒家传统、回归于道家立场的一面。

    夫所谓本者,无为之为心也,形骸依之以立也,其为常而不殆也。如火之可用以焚,不可夺其炎也;如水之可用以润,不可夺其湿也。取之不有,藏之不无。动之则察秋毫之形①,审蚊蚋之音②;静之则不见丘山,不闻雷霆。大之可以包天壤,细之可以入眉睫。惚惚恍恍,不来不往;希希夷夷③,不盈不亏。巢由之隐④,园绮之遁⑤,专其根而独善也。尧授舜,舜授禹,禹授启⑥,汤放桀⑦,武王伐纣⑧,张其机而兼济也⑨。明之者,可藏则藏,可行则行,应物立事,旷乎无情;昧之者,嗜欲是驰,耳目是随,终日妄用,不识不知。孰能照以无滞之光⑩,委以自然之和,则无名之元,见乎无见之中矣。

    【注释】

    ①秋毫:秋天刚生长出来的兽毛。

    ②蚊蚋(ruì):通常指蚊子。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液的蚊子叫蚊。

    ③希希夷夷:看不见听不到的样子。夷,听不到的样子。

    ④巢由:指巢父与许由。均为尧时的隐士。巢父,山居不营世利,因在树上筑巢自居而得名。传说不肯接受帝尧所让天下,隐居聊城(今属山东),以放牧了此一生。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帝尧在位时,曾率许姓部落在今河北省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尧听说贤名欲让之天下,因不肯受而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欲任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巢父并称,指代隐居不仕者。

    ⑤园绮:园,即东园公,姓唐(一说姓庾、园),名秉,字宣明。绮,即绮里季,号简称,姓吴名实。他们与夏黄公崔广、甪(lù)里先生周术并因年高发白隐退,被称为“商山四皓”。四人都曾为秦始皇时博士官,汉初时拒绝为官,隐居于商山(今陕西商洛境内),曾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以此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⑥启:姓姒,大禹的儿子。启在禹去世后继承王位,建立了夏朝,改禅让制而成世袭制。

    ⑦汤放桀:汤,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因夏朝国君桀残暴荒淫,起兵灭夏,将桀流放于南巢,从而建立了商朝。

    ⑧武王伐纣: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因商纣王残暴败国,率军队在牧野打败纣王,建立了周朝。

    ⑨兼济:指兼济天下。

    ⑩滞:窒碍,固执。

    【译文】

    被称为“本”的,是以“无为”为宗旨的,包括我们人的形体在内的世间物质体,都是依赖于此而成立的,它永恒地存在而不会改变。就像火可以用来焚烧东西,没有外物能夺去其炎热的本性;水可以用来滋润万物,外力无法夺去其湿润的本质一样。这样的本质当你伸手欲取的时候并不存在,当你以为它隐藏起来的时候又无处不在。当它发生作用之时能够明察秋天兽毛这样细小的形状,分辨出蚊子般轻微的声音;当它沉静下来之时则连丘山在前也看不见,雷霆在耳也听不到了。它大起来可以包孕天地,细微处可以深入眉毛、眼睫之中。它处于惚惚恍恍之中,无法感受其来往动静;它幽微希夷,无法知晓其盈亏的形状。巢父、许由隐居深山,东园公、绮里季等人的遁世,都是专守“无为”根本、独善其身的表现。尧禅让天下于舜,舜禅让天下于禹,禹把天下传授给启,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都是以“无为”为宗旨而兼济天下的结果。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根据世事的变化,做到该隐居时隐居,该出世行动时则有所作为,顺应外物的变化来做事,心胸旷达而不感情用事;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则被欲念牵着鼻子走,任由感官支配,整天胡作非为,糊里糊涂。若有谁能以明澈的思维,理解了自然之和谐,那么这无法言状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