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台湾文献丛刊提要最新章节!

    (自第二三一种~至第三0九种)

    一、引言

    「台湾文献丛刊」之编印,截至民国六十一(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止,共出至三百零九种,计五百九十五册、四千八百七十一万字。溯自四十六(一九五七)年六月创刊以来,已历时十五年又半整。笔者不敏,自始即忝与执役之末,分任部分编校工作。前在本刊(「台湾银行季刊」)十八卷一期「本刊出版二十週年纪念特辑」(民国五十六(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上并曾撰「台湾文献丛刊」一文,就当时已印行之二百三十种书刊分别作提要报导(嗣又重刊于「台湾研究丛刊」第九六种「二十年来之台湾银行研究室」)。近五年来,计续刊七十九种。兹再就第二三一种起,试作「续篇」。

    二、广例

    前文「述例」,尝先就本丛刊创刊旨趣、搜辑范围、刊印方式、资料来源以及编辑方面之若干成例,加以说明;最后,并一言标点与校订。关于这些编例,大体一直无甚变更;祇是其中搜辑范围,略有扩展。

    「述例」有云:『本丛刊之搜辑,初以「拿清代有关台湾的私人著述」为范围,而以对台湾研究者提供资料为目的。约而言之,要以「台湾」为中心。举凡台湾之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等社会资料之搜求,固无论矣。抑有进者,台湾之历史文化来自大陆,当年大陆汉民族如何与台湾发生关係?如何来此开天闢地?又如何建立社会、政治以及其他种种设施?其后如何递嬗演变?此在研究台湾历史──即或是研究台湾社会史、经济史……,均为所必需之课题。非特隋、唐、宋、元之关係资料有需搜罗,即秦、汉时期亦不无可资研究之史料有待发掘。迨至明代以降,东南海上骚动,外由荷兰、日本,内因「海寇」、「流民」,台湾与大陆之关係,愈益密切。后以南明动盪,以启郑氏入台,扩我疆宇。凡此直接、间接之历史发展资料,莫不为「台湾研究」所必需。因此,本丛刊提供与搜辑之范围,自非台湾之内涵所局限,要亦外延至历史与地理上辐射之所及』。这个原则,殆属固定不移。

    「述例」续云:『就已出版诸书而言,其他姑不列举;自第七六种「南天痕」起,则渐及于明季(以南明为主)史料。因台湾郑氏(包括郑芝龙)之崛起,有其时代背景。而此构成时代背景之记载与描绘,同为研究台湾郑氏之所需,自无待言。不过,其间亦有分际,如祇收「明季南略」(第一四八种)而不刊「北略」,取「东南纪事」(第九六种)而捨「西南纪事」,可作说明』。但近五年来由于研究所需,对于明季之史料,稍作深入之搜求;先前著重于已成完整史籍之编印,后乃注意于零星或原始资料之采收。换言之,明季稗史亦在搜辑之列。因此,「明季北略」(第二七五种)与「西南纪事」(第二六七种)两者仍随之一併收入。但是,仍有分际存焉:如第二五○种取「三朝野纪」删割为「崇祯朝野纪」与第二七二种就「启祯记闻录」改编为「崇祯记闻录」为其显例。此种作法,实有其「不得已」之情──言止于此。至所称明季稗史,颇多零编断简,不能单独成书。于是每多有採取集刊方式,而以其中一篇为题;或以其中某种为主,馀以「附录」出之。但由于史料入手有先后,又往往未能按时代、分地区、依事类彙集,致略有凌乱之感。其次,明季闽海关係史料,尝再有所发掘(盖早先刊印第五六种「闽海赠言」,同属此类史料);此即所谓「外由荷兰、日本,内因「海寇」、「流民」」相互发展之求证,藉以寻求明代大陆与台湾实际关係开始之史实。再次,近年对于明、清两代有关琉球之纪录,并有辑刊。一则由于古代琉球与台湾之辨认久为世人所混淆,一则由于琉球之地位与中、琉航路上之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等一系列岛屿之所属引起国人之注意,均有待澄清。提供这些史料,俱与「台湾研究」有益。所谓搜辑范围之扩展,约略如是。如衡以原定搜辑范围,祇有深度与广度之伸延,并无基本原则上之变迁。

    三、提要

    兹就续出各书,分别作一提要。

    第二三一种「吴光禄使闽奏稿选录」

    本书(一册七○面四二、○○○字)不分卷,吴赞诚撰。赞诚字存甫,安徽庐江人。清咸丰元年,由拔贡朝考知县。光绪二年,以三品京堂继丁日昌督办福建船政。四年四月,兼署福建巡抚;十月,转光禄寺卿,仍留署任。旋辞署抚篆,留办船政。在使闽期间,尝两渡台湾办理「开山抚番」事宜。殁后遗有「吴光禄使闽奏稿彙存」三卷,各卷分别题曰「船政奏事各摺」、「台湾奏事各摺」及「陈病状辞任各摺」。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选录」影摄其中卷二、卷三部分,整理排印。「台湾奏事各摺」有摺片十三篇,起自光绪三年四月,迄于四年十一月;「陈病状辞任各摺」有摺八篇,起于光绪四年五月、迄于五年八月,亦多涉在台情形。

    此外,书后另刊有「卞制军奏议选录」十三摺片,作为「附录」。按仪徵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先于同治七年廷福建巡抚,旋奉母终养。至光绪七年,复拜湘抚之命;十二年三月,擢陞闽浙总督。所录十三摺片中,一篇係在闽怃时奏给同治六年分台、澎各营俸饷事宜,一篇係在湘抚后期奏覆查抄台湾道刘璈财产之摺;馀均为在闽浙总督任内奏报台湾核销及人事有关等摺片。卞氏另撰有「闽峤輶轩录」,其中涉及台湾府部分,已摘刊于第二一六种「台湾与地彙钞」;参见前列篇。

    第二三二种「漳州府志选录」

    本书(一册一一二面六七、二○○字)不分卷,选自清光绪四年增刊之沉定均等纂修「漳州府志」。「漳志」原编计有建置、星野、疆域、山川、规制、学校、祀典、秩官、赋役、选举、兵纪、宦绩、人物、列女、民风、物产、古蹟、艺文、灾祥、纪遗等二十门,都五十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分以志地、志事、志人、志文四目编次:其「志地」一篇,取自「兵纪」中明代卫所、营寨及诸游等记载;一以见澎湖在明代海防上之地位,一以知当年倭寇与「海寇」犯漳之行径(后者与郑芝龙有关)。「志事」一篇,节选「灾祥」所附「寇乱」目下所载;上自明嘉靖二十六年佛郎机「番船」进泊浯屿,下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破澎湖、入台湾。「志人」一目,係就「宦绩」、「人物」、「列女」及「纪遗」诸门选集;「志文」三篇,选自「艺文」门。后二目所涉,有关于明季「海寇」(主为郑芝龙旧日之伙伴)事,有关于清初闽中唐玉立国及其后郑氏(成功及其子孙)继续抗争事,亦有关于台湾入清以后事。

    第二三三种「泉州府志选录」

    本书(一册一七四面一○四、四○○字)不分卷,选自清乾隆二十八年黄任与郭赓武重修、同治九年知府章倬标等补刊之「泉州府志」。原书列有四十六门类,凡七十六卷、卷首一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改以志地、志事、志人分目,而殿以「志馀」六则。首为「志地」,录有原书军制门「明军制」「水寨军兵」一节,记明代泉州府属诸岛屿--包括澎湖设寨置汛概况。次为「志事」,此目分两篇:一伪节自原书祥异门所附「纪兵」,一为选录海防门有关纪载。「纪兵」上撷宋乾道七年昆舍邪入寇事,下取明崇祯二年以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止明季「海寇」扰泉活动及清初郑氏海上之进止。「海防」断自明万曆二十五年添设澎湖游兵以及于台湾入清以后以台、厦为枢纽之海上交通管制诸措施。又次为「志人」,选自原书「名宦」、「封爵」及「人物」诸传。其最早者为宋乾道时汪大猷传,有涉及昆合邪之记载;最晚者,则止于清雍、乾间人。至未附「志馀」六则,本诸原书「拾遗」门转载诸家笔记或文集有关台、澎及郑氏之轶闻。

    第二三四种「行在阳秋」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字)分上、下两卷,未著撰人。纪南明永曆朝事,起隆武二年(丙戌)冬十二月十四日永明王监国肇庆,讫永曆十六年(壬寅)秋七月二十九日晋王李定国薨于景线。书中间载有「刘湘客曰」与「施氏曰」纪事,并转载有「两粤新书」、「杂录」等所述。

    温睿临「南疆逸史」「凡例」有云:「有兼纪弘、永两朝来者,……刘湘客「行在阳秋」是也』;但本书仅纪永曆朝事,说非尽同。徐鼒「小腆纪传」:「刘湘客,西安人。永曆建号粤西,湘客为御史。李成栋归明,湘客与给事中金堡、丁时魁、蒙正发因袁彭年以纳交于成栋之养子元胤,时谓之「五虎」;湘客工窥瞷阁中事,彭年、时魁劳动必咨之,人目为「虎皮」。桂林破,与族人刑部侍郎刘远生隐猺洞中。著有「行在阳秋」,言粤事甚悉』。惟覈本书于五虎事颇多贬辞,其非刘湘客所撰明甚。如「小腆纪传」所言属实,亦当另有一书。因又有「施氏日」纪事,而日人川口长孺「台湾割据志」(见第一种篇)末附」引用书目」中「行在阳秋」作者著为「明人施氏失名」,未知是否别有所据?此外,杨凤苞(秋室)「南疆逸史跋」(「梦华潭水榭丛录」本)有云:『曰「行在春秋」(戴笠……此皆专纪桂藩者也』;而在「杨秋室先生集」戴奢则作「行在阳秋」。附志一笔,以供参考。

    第二三五种「幸存录」

    本书(一册六五面三九、○○○字)收「幸存录」上下两卷、「续幸存录」一卷,正录为夏允彝撰,续录为其子完淳作。允彝字彝仲,松江华亭人。明季东林方盛讲学,长洲名士杨廷枢、太仓张溥等结复社以示异;允彝与同邑陈于龙、何刚、徐孚远等赤结几社相应和,为几社大于之一。弘光立、摺授吏部考功主事。乙酉南都破,总兵吴志葵起兵松江,允彝入其军,为之飞书走檄,四方响应。事败,自沉松塘死。「幸存绿」为其绝华,「自序」云:『今待死耳,又复何云。然于国家之兴衰、贤奸之进退、虏寇之始末、兵食之源流,惧后世传者之失实也,就余所忆,质言之,平言之;或幸而存,后世得以考焉』。完淳字存古,年少才藻横逸,江左罕俪。丙戌,鲁监国授中书舍人;监国航海,拜表慰问,为逻者所得。明年,与陈子龙同下狱;死节时,年仅十八。「夏节愍公全集」(完淳所著诗文集)存有「续幸存录自序」:『先忠惠临殁,呼淳也手编而命之曰:「余欲述南都之兴废、义师之胜衰焉,今余从义师诸公九京游矣,汝其续余书以成」』!完淳遵遗命,因有一续录」。本书据「明季稗史彙编」本排印,已删削不全。「幸存录」编,据「续幸存录自序」:『「幸存录」者,……首盛衰大势,辽事、门户与流寇皆有大略、有杂志。……详述至先帝死社稷,遂绝笔不复记』。今上卷首列「自序」外,仅有「国运盛衰之始」、「辽事杂志」、「门户大略」、「门户杂志」四篇;下卷前有「阙题」一篇(似为「门户杂志」之续)外,亦仅「流寇大略」、「东夷大略」两篇。可知:此外尚缺「辽事大略」、「流寇杂志」两篇。「续幸存录」编,「自序」云:『凡「南都大略」、「杂志」二卷,「义师大略」一卷、「杂志」二卷,「先忠惠行状」一卷,「死节考」一卷』。今所存祇仅「南都大略」、「南都杂志」两篇,馀付阙如。不特此也。「幸存录」「国运盛衰之始」题下注云:『其论有极正者、有极偏者,不足尽信,存之可也』。「续幸存录」末附无名氏跋语:『以书生谈朝事,甚讹者十之三、四。故余删其讹而存其是,非全录也』。盖夏氏对于明季党祸不为偏倚之论见忌于人,如复社中黄宗羲等遂深诋其书,讥「幸存录」为「不幸存录」,并作「汰存录」以辨之。本书显已为人批改及删削殊多,无复本来面目。至如「国运盛衰之始」「迨烈皇帝登极」句后一千馀言与「东夷大略」后段重複,而后者却又剔刓触忌之字颇多;其舛错更不可究诘矣。

    第二三六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

    本书(一册六○面三六、○○○字)合三书选录而成:一为「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选录」、二为「英国档选录」、三为「美国档选录」;所选係自清道光二十二年至咸丰十一年有关台湾史料,同为前编第二○三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之补遗,因名「补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有「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及「四国新档」两书,前一书为新编史料,原由已故蒋廷黻先生于民国十九年选自北平大高殿所藏清代军机处档案,近代史研究所今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KingFoirbank)所存选抄本取其七百零八件编印成书;后一书係咸丰九年清廷军机大臣奉旨纂辑,就咸丰朝军机处档案分编「英国档」二十卷、「法国档」二卷、「美国档」四卷及「俄国档」二十卷,与后来成书之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较,约有十分之四为后书沂未收。本书所选,前者主要为关于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一役所谓「台湾杀俘」事件,次为咸丰年间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及北京条约后台湾开港问题交涉事;后者在「英国档」为道光三十年及咸丰八年至九年间英人欲在台湾购煤及迳往贸易等事,在「美国档」全属咸丰九年换约后美人请在潮州与台湾两地先行互市交涉文件(「法国档」与「俄国档」或已见前编「筹办夷务始末选辑」、或并无有关台湾史料,因无选辑)。

    第二三七种「崇相集选录」

    本书(一册一四四面八六、四○○字)不分卷,董应举撰。应举字崇相,福建闽县人;明万曆戊戌(二十六年)进士,历官至工部侍郎兼户部。其在任官期间,并曾两度回里:一在万曆四十年代前期,以告归;一在祟祯之初,落职閒住。前一时期,适在日人村山等安侵略台湾前后;后一时期,乃值郑芝龙受抚及其任勦「海寇」之时。先后在籍,御倭、勦寇均与其事。所著「崇相集」,先于万曆四十年上有「严海禁疏」,其后并有筹倭、防寇各议以及与沉有容、黄承玄、韩仲雍、南居益、熊文灿诸当事论时事书,均为明代闽海与台湾有关之难得史料。本书计选文五五篇,就中以一严海禁疏」、「筹倭管见」、「黄中丞(承玄)勘功揭」、「中丞黄公(同前人)倭功始末」及「与熊抚台(文灿)书」等篇,特具史料仍值。书末,并搜选茅瑞徵「皇明象胥录」「日本」、「琉球」、「和兰」、朱国祯一涌幢小品」「东涌侦倭」、「明神宗实录」「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奏」、张燮「东西洋考」「逸事考」(一则)、昊伟业「绥寇纪略补遗」「漳泉海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彭湖屿」、「琉球」、陈仁锡「皇明世法录」「闽海」、「彭湖图说」、「攻夷纪」、「备红夷议」等篇作为「附录」。

    第二三八种「东明闻见录」

    本书(一册九○面五四、○○○字)收「东明闻见录」、「求野录」、「也是录」、「两广纪略」及「安龙纪事」五种明季稗史而成(除「安龙纪事」据「纪载彙编」本外,馀均据「明季稗史彙编」本),因以第一种署为书名,馀则列作「附录」。「东明闻见录」一卷,不著撰人;记南勇永曆事,起自「丁亥永曆元年春正月帝至桂林,讫于「庚寅永曆四年十一月清师入桂林,督师阁部临桂伯瞿式耜、总督楚师司马张同敝不屈死之」。是编大书分注,体例与「粤游见闻」(另收于第二三九种「闽事纪略」书中)同;且两编首尾衔接,所论又皆冠「逸史氏日」云云,则係一书歧而为二。「粤游见闻」题日「前行人瞿共美记」,是编同为瞿氏所撰。撰者称瞿式耜为「先太师」,又间称「稼轩」(式耜字),当为式耜族人。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有「题天南逸史」,所言均与此合,则是编合「粤游见闻」实为「逸史」一书。「逸史」为常熟瞿叔献(式耜同里)撰,共美、叔献或即一人耳(补记:笔者后撰有「粤游见闻与东明闻见录合为一书考释」,略异此说)。「求野录」一卷,题「客溪樵隐编」。所记起自「永曆十二年(戊戌)正月诏以原督师兵部尚书程源为礼部尚书、都御史钱邦芭掌院事」,讫于「永曆十六年(壬寅)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帛进帝所,帝遂崩,……明亡」;书用纲目体,寓有深意。据朱希祖「再跋求野录」:『玆读胡钦华「天南纪事」,中有「永曆帝入缅本末」上、中、下三篇,始知「朋季稗史」中之「求野录」全袭此三篇而去其篇题,易名为「求野录」耳』。钦华阅历,待考。「也是录」一卷,题「自非逸史编」;前有「桐山樵隐冥鸿子元益氏」(谢国桢「晚明史籍考」作「旡益民」)序有云:『岭峤之遗闻,犹载「辏耕」之录;玆焉缅甸之播迁,难徵文献之存,幸有从跸故臣邓凯一之录焉」。据此,是编即邓凯所撰。凯,江西吉安人,随扈永曆入缅,为都督同知;十五年(辛丑)饮咒水之祸,宗室文武从官四十二人被杀,凯以足伤未与,得免于难。后永曆还滇遇害,凯遁迹为僧(邵廷采「西南纪事」有传)。是编所记起自「永曆十二年(戊戌)十二月十五日帝自溪畿起行」,讫于「永曆十六年(壬寅)四月十八日上被难」,係凯追录己亥(十三年)以后事;其起讫时间约与「求野录」同,而所记事蹟有详略、亦有出入,可互参证。有谓两录同为邓凯撰,实非。「两广纪略」一卷又名「粤中偶记」,华复蠡撰。复蠡,无锡人;明崇祯甲申,官广东临高知县。是编起自当年三月二十七日梁溪发棹」,讫于「辛卯正月有上韶州之便,遂寄曲江」;记述其罢官居粤所见唐(聿■〈金粤〉)、桂变乱之事,并特附丁魁楚、洪天擢及李绮三人始末大略。「安龙纪事」一卷,江之春撰。之春,明季广西安龙人,阅历不详。按永曆移跸安龙时,外受制于孙可望、内被欺于马吉翔,首辅吴贞毓等奉密旨阴召李定国护驾事洩,死难者凡十八人。是编所纪,即为此事之始末。

    第二三九种「闽事纪略」

    本书(一册六○面三六○○○字)併刊华廷献「闽游月记」及「闽事纪略」两种,另收瞿共美「粤游见闻」、范康生「倣指南录」为附录;以均与南明闽事有关,即署为「闽事纪略」概之。「闽游月记」二卷、「闽事纪略」一卷,俱记隆武时事。廷献字伯修,无锡人;崇祯特赐进士,尝官修武知县。甲申南部立国,又出宰闽汀归化。「月记」即为此时所作,叙时事极详。跋云:『「月」者,微词也;彰之不得,则微云耳。「月记」者,简词也;详之不得,则简云耳』。所述见闻,有足资为他书佐证,亦有他书所未及者。惜叙次凌杂、分卷割裂,为其病耳。至「闽事纪略」,为「月记」变体之作。何以一人记同时事而作两书?或其中必有一伪、或一书而割裂为二,尚有待深考。「粤游见闻」一卷,记隆武入闽及永曆建号事,与「东明闻见录」衔接,为「天南逸史」之一部;馀已详第二三八种「东明闻见录」篇。「倣指南录」一卷,作者自述隆武二年(丙戌)十月四日赣州陷清被执,至二十六日放归经过,其中追记三月至十月与万元吉、杨廷麟等守忠诚府(赣州苦守半年馀,隆武锡名「忠诚」)事甚悉。作者字訒轩,江西安福人,时官中书舍人。按宋文天祥著有「指南录」,是编「自跋」有云:『命名曰「倣指南录」,庶几对文山而无愧云」。

    第一一四○种「青燐屑」

    本书(一册六六面三九六○○字)分二卷,应廷吉撰。廷吉本名喜臣,浙江慈谿人;书题「慈谿应喜臣著」,盖有所避也(「南疆绎史」作鄞县人,误)。明祟祯戊辰(元年),成进士(「小腆纪传」作天启丁卯,并误),授砀山知县。南都立,擢淮安推官,赴扬督师史可法军前为监纪。廷吉精天算勾股之学,识风鑑,可法倚信之。扬州之役,以缒城督饷,得免于难。本书殆专记督师军前事,因身履其境,叙述较详。

    书后,今附「燕都日记」一种,记自甲申「三月初一日昌平兵变,京都戒严」起,至五月「十五日摄政王登武英殿受朝贺,出示京城,令官兵除服剃头、衣冠悉遵大清之制」止;不分卷。书据「纪载彙编」本,题「冯梦龙原本、莫釐山人增补」。按梦龙字犹龙,吴县人;祟祯中贡生,尝知寿宁县。晚年,辑有「甲申纪事」十四卷。「甲申纪事」「自叙」有云:『……又未几,得无名氏「都城日记」』;可知甲申之岁,梦龙实未在都。所谓「冯梦龙原本」,乃据「甲申记事」所辑而言。书中有「冯梦龙曰」言,知梦龙亦附有论说。莫釐山人,未知何许人;所补不少,均分别注有「补」字。书中若干处又注有「原本」如何如何,「今依「北略」改」语,并附「计六奇曰」云云;足见是编补成于计著「明季北略」之后(按「北略」自序作于清康熙十年),固非本来面目矣。

    第二四一种「吴耿尚孔四王全传」

    本书(一册五○面三○、○○○字)不分卷,不著撰人。据「纪载彙编」本,题签署「吴耿尚孔四王全传」,书口则为「吴耿尚孔四王合传」;著述清平西王吴三桂(并及其孙世蕃)、靖南王耿仲明(并及其子继茂、孙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及其子之信、之孝等)及定南王孔有德(并及其女四贞、婿孙延龄)四传为一书,因称「合传」。各传初记诸人降清经过,终详诸人或其裔戚掀起或响应三藩之变始末。

    书末,今再就「纪载彙编」录附文献三种:一为计六奇「金坛献案」,二为章学诚「戴重事录」,三为不著撰人「董心葵事记」。计六奇撰有「明季北略」与「南略」,分见第一四八种「明季南略」及第二七五种「明季北略」篇。所撰「金坛狱案」,叙南明永曆十三年郑成功攻取南京失败后金坛(镇江属邑)人士王重、段冠、袁大受等「通海」之狱;是役被斩者四十八人、绞者一人、流徙十四人:共六十三人。章学诚,字实斋;清仓稽人,乾隆进士。邃史学,以纂修方志重于时。尝修「和州府志」,为戴重作传。重以和州诸生痛明之亡,揭竿起事;事败,遁迹为僧,卒--时清顺治三年也。上述「戴重事录」,经人就章传删削而成;故篇末附识:「余乃芟章传之烦而存此」。董心葵,明季武进人;素无赖。后至京师,夤缘权要问;周延儒纳贿,多出其手。李自成陷北都,心葵亦在交通逢迎之列(见第二四○种所附「燕都日记」)。后为清兵所杀。上述「董心葵事记」叙其一生,但未及与闻交通事。

    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

    本书(一册七四面四四、四○○字)收「江南闻见录」、「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东塘日札」及「江上遗闻」五种明季稗史而成(除「扬州十日记」据「明季稗史彙编」本外,馀均属「纪载彙编」,因以第一种署为书名,馀则列作「附录」。「江南闻见录」一卷,不著撰人;专记南明弘光元年(乙酉)五月十日至二十九日南都逐日事。自弘光出狩,以讫诸臣迎降(间有死节),颇为屑细。「扬州十日记」一卷,王秀楚撰。秀楚,江都人,阅历不详;以当地人记乙酉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失守后十日亲身所遇、所见惨绝人寰事,令人不忍卒读。「嘉定屠城纪略」一卷与「东塘日札」一卷同记嘉定屠城事,前者未著撰人,后者署「嘉定朱子素(九初)述」。两者内容十九雷同,似以「日札」为原作,「纪略」係就「日札」改仿「纲目」体裁撰成者。考「痛史」有朱撰「嘉定县乙酉纪事」一种,其跋云:『是书朱子素所著,其事实一见「明季稗史」「嘉定屠城纪略」,一见「荆驼逸史」「东塘日札」大致相同』(不署执笔者之名)。可知三本同出一源。作者亦当地当时人,详述邑绅侯峒曾、黄淳耀等倡义守城,兵败被屠,至再至三。至「嘉定县乙酉纪事」已收作第二五八种「江上孤忠录」附录,另见第二五八种篇。「江上遗闻」一卷,江阴沉涛撰。涛字次山,清乾隆丁已进士。「遗闻」记乙酉陈明遇、阎应元城守江阴事,历八十一日而城破,死数万人。

    第二四三种「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

    本书(六册一、○一四面六○八、四○○字)不分卷,据赵尔巽、柯劭忞等撰修「清史稿」关内本选辑。原书依史例分本纪、志、表及列传四门,凡五百三十六卷。本书就中选集关係明郑与台湾之史料,仍依纪、志、表、传列目:「本纪」分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九纪(原太祖、太宗及宣统三纪均无所取),上自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下讫光绪二十一年台湾沦日;凡与南明以降至于郑氏三世以及台湾在清代之始末所有资料,均予选取。「志」取「地理志」之「台湾」一节外,馀如「食货志」之户口、田制、盐法、矿金、徵榷、「兵志」之绿营、水师、海防、「交通志」之电报、「邦交志」之英吉利、法兰西、美利坚、德意志、日本、和兰(荷兰)及日斯巴尼亚(西班牙),均撷其与台湾有关之记载。「表」仅由「诸臣封爵世表」及「疆臣年表」选编二表:「诸臣封爵世表」,取清初至末叶涉及明郑与台湾史事之人物,依等分列;「疆臣年表」,选统辖闽台之总督与巡抚两职合辑。「列传」所取,在台湾入清以前,凡涉及明郑史事之人物均在采选之列;入清以后,除录涉及当时史事者外,凡属台湾职官及「文丛」作者,不论有无事蹟著录,一律收入。末列琉球、安南两传,盖各与台湾史事有关。

    第二四四种「明亡述略」

    本书(一册五二面三一、二○○字)凡二卷,题「锁绿山人撰」。「自序」称是书「著明亡之原委本末」,实则以夹叙夹议方式述明季崇祯朝及福、唐、桂三王史事得失,尤对人有所论列;至明亡之「原委本末」,则未之著焉。

    书后,今加附李之芳「平定耿逆记」一卷。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兵、吏二部尚书,入为文华殿大学士,卒諡「文襄」。康熙十三年三藩变起,时任浙江总督,始佐康亲王杰书扼福建耿藩规浙之兵,后督所属拒台湾郑氏(成功子经)横海之师。撰上述「平定耿逆记」,乃简十三年五月至二十一年八月身在行间九年之经过。至当时所有之奏疏与文移,另有专辑,见第二八五种「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篇。

    第二四五种「岛噫诗」

    本书(一册七八面四六、八○○字)凡四卷--今加「留菴文选」一卷,卢若腾撰。若腾字闲之,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人。明崇祯庚辰(十三年)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遣爱在民,有「卢菩萨」之称。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闽败,赴水拯起。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诸葛倬、沉宸荃、曾樱、许吉璟、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沉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菴」。永曆十八年,与沉佺期、许吉璟东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祯帝殉难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六;遗命题其基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所著,尚存有「留菴文集」、「诗集」、「与畊堂学字」、「岛噫诗」等书。本书正文得自抄本,注称「八世胞孙德资重录」。书前「小引」有云:「岛居以来,虽屡有感触吟咏,未尝作诗观,未尝作工诗想;如痛者之呻、哀者之哭,噫气而己』。所咏颇足反映明郑时代戎马倥偬之社会状况,可作史料读,亦可作文学作品读。除有目无诗两题(可能漏录)外,共五、七古诗及律诗一百零四首。至另有选自「留菴诗集」者二十三首,则刊入第二八○种「台湾诗钞」中。后附「留菴文选」,有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及传一,均关当年史事。

    第二四六种「江阴城守纪」

    本书(一册六二面三七、二○○字)分上、下两卷,韩菼撰。菼字元少,别字慕庐;长洲人。清康熙间,殿试第一,官至礼部尚书。是编记南明乙酉江阴城守事;其「自序」有云:「菼少游戚氏(按指戚勳)殉节地,长谒阎、陈二公祠,耳其事。……嗟乎!乙酉之事,不忍传,实不忍不传;所当讳;实不当尽讳者也。搜罗散逸,删烦去複,彙为一编」。盖以事繫月日,大书分注,比他书为详。书后今加一附录」三,首为许重熙「江阴守城记」一卷,同记一事,较为简约。重熙,江阴人,明祟祯时,以撰「五陵注略」等书,为诚意伯刘孔昭所纠。因係明人,口吻与「韩纪」有异。关于记江阴城守事,有沉涛「江上遗闻」,已列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中;另有赵曦明「江上孤忠录」,见第二五八种「江上孤忠录」篇。

    其馀两种「附录」,一为南园啸客「平吴事略」,一为戴田有「扬州城守纪略」。「平吴事略」一卷,杂记南明乙酉清兵南下陷苏州、嘉兴、松江诸郡县事。南园在吴县城内,题「南园啸客辑」,作者或即吴县人氏;文中有记「至康熙初」事,乃係清人託名耳。「扬州城守纪略」一卷,原称「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略作今名;记史可法守城死节前后事,可与第二四○种「青燐屑」互读。戴名世,字田有,桐城人;清康熙己丑(四十八年)进士,官编修。生平留心有明一代史事,因纲罗放失、徵访遗老,考求故事,折衷一是;是编祗是其中之一而已。其述史可法之死,大节凛然,不取诸家传闻之说,具见特识。后因所著「南山集」用「永曆」年号,竟坐「大逆」受戮。

    第二四七种「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本书(八册一、一二六面六七五、六○○字)据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申报」创刊初期十馀年之合订本选辑台湾史料而成,不分卷。「申报」自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一九七二年四月三十日)创刊于上海,几与清季中、日交涉以及台湾对日关係同其开始。本书所辑内容,约有数端:(一)由于同治十年十一月及十二年二月琉球及日本飘风难民在台遭害所引起之日兵侵台始末(自十一年至十三年),记载极为详尽,无隐无饰。(二)由于日兵侵台之刺激,清廷对台湾实行「开山抚番」、拓疆分治,并从事各种初步建设;历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九年)经由沉葆桢、王凯泰、丁日昌、岑毓英以至刘璈等之努力,约见其概。(三)由于日兵侵台之结果,使日本以为清廷默认琉球属于日本,导致日夷琉球为其属县之一;清廷困扰于此者达数年(自光绪五年至八年)之久,断续有所报导。(四)至光绪九年,由于法、越问题,中、法面临战争边缘,台湾与琼州、舟山三处为法人列为「据地为质」之目标;次年发生法兵侵台事件,巳见端倪。此外,台湾在此十馀年中由于时势之发展,诸如文武官吏之异动、地方事宜之因革以及一般庶政之设施,每多为其他文献鲜见之纪录。内有录自清廷宫门每日所发布之公报--即所谓「京报」,有谕旨、摺片等文件,史料价值极高。惜自光绪八年正月十九日起,「京报」另印单张,存报(合订本)夫予收附,其后记载付诸阙如。中央图书馆所藏「申报」止于光绪九年(后仅存光绪十三年四月一个月),本书所辑亦至此为限。

    第二四八种「庭闻录」

    本书(一册四六面四○、八○○字)凡六卷,刘健撰。健字汝嘉,南昌人。父昆,清顺治己亥(十六年)进士,官云南同知;吴三桂反清,胁之不屈,戍腾衝。清兵平滇,复职。著有「吴三桂传」及「滇变记」,述吴三桂事;但燬于火。后四十馀年,健追录所述,因以「庭闻」名篇。是书卷各一目:卷一,乞师逐寇(明崇祯十七年)卷二,镇秦徇蜀(清顺治二年至九年);卷三,收滇入缅(顺治十五年至十七年);卷四,开藩专制(康熙元年至十二年);卷五,称兵灭族(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卷六,杂录备遗(不繫年)。其中以吴三桂「称兵灭族」为较详、「开藩专制」次之,盖见闻颇多直接所得故也。间附章奏、文移,甚具史料价值。

    第二四九种「遇变纪略」

    本书(一册四六面二七、六○○字)一卷,题「聋道人述」。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备徵录」本「燕都志变」一卷,原题「聋道人徐应芬述」;「荆驼逸史」之「遇变纪略」、「昭代丛书」之「燕都识馀」,均即此书。当明崇祯甲申都城之变,适作者随御史涂必宏在京,历经从贼逃奔及归清作吏,详记三月至五月所见。本书录自「荆驼逸史」,缺序;「燕都志变」小叙云:『此余出都门时作也。………目击心怆,所不敢轻施者,予夺之文;有不容终没者,是非之实』。所记尚称平实,足发人深省。

    书后,今加「附录」有五:(一)「甲申纪变录」与(二)「甲申忠佞纪事」各一卷,均钱邦芑撰。邦芑字开少,南直丹徒人。明亡,走闽、粤为僧,号大错。前编记甲申事变经过,自「三月十七日贼兵围城」至「清兵大人,李贼屡战屡败,后不知所终」;所述甚简。后编志甲申忠佞诸臣,分殉职、遯迹、受刑、受职四目,亦略而不详。(三)「沧州纪事」一卷,程正揆撰。正揆字端伯,孝感人;明崇祯进士。甲申三月,奉使南京,至沧洲遇变;旋在沧州倡义杀伪官、固城守,颇有作为。「纪事」所述,具见共详。(四)「北使纪略」一卷,陈洪范撰。南明弘光立,洪范以左都督同兵部侍郎左懋第使北。懋第不屈,被杀;洪范输款南还,遂为满清反间。有不著撰人「使臣碧血」记懋第殉节事,分见第一一八种「鲁春秋」篇及第二六四种「甲申传信录」篇。是编为洪范自述,乃饰辞自文之作。(五)「袁督师斩毛文龙始末」一卷,李清撰。清字心水,一字映碧;扬州兴化人。明祟祯进士,官至大理寺丞。是编记袁崇焕杀毛文龙事,为崇祯初年一件大事。

    第二五○种「崇祯朝野纪」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字)取李逊之撰「三朝野纪」卷四至卷七辑成,改题「崇祯朝野纪」;今略去卷次,不再分卷。逊之字肤公,常州人;自称「江上遗民」。所撰「三朝野纪」记明泰昌、天启、祟祯三朝事,起泰昌元年八月,止祟祯十七年三月;全七卷,卷一记泰昌、卷二与卷三记天启,卷四以下记崇祯。由于乃父应昇为东林党人,故书中述璫祸事极为详备。今踓截取祟祯朝部分,但仍载其所作原序。原序有云:『………但就邸报钞传与耳目睹记及诸家文集所载,摘其切要,据事直书;间或旁託稗官,杂缀小品:要于母偏毋徇,勿伪勿讹」。书成于清康熙十年,距北都之亡已近三十年矣。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云:『是书见闻质实,议论亦平』。惜传本多所舛误,阅读颇为费力。

    第二五一种「风倒梧桐记」

    本书(一册七二面四三、二○○字)凡二卷,何是非撰。是非,卬甫其字;题称「三山」人(或为福州产)。所记南明永曆帝初年播迁事,描述颇为画致。卷末有云:「丙戌年十月初十日至今五、六年中之事局,日变月新,千奇百怪;后之作史者,谅亦幸此书之独存也」!其撰述时间,约在永曆五年至六年间。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曾指此书「名既纤俗」,又有若干谬误。其史料价值如何?要在利用者之鉴别与抉择。

    书后,今另加「附录」三种:(一)瞿元锡「庚寅十一月初五始安事略」一卷,记永曆四年冬瞿式耜留守桂林与张同敝殉难事。文中称式耜为「先太师」,作者当为其族人或后人(补记:笔者近撰有「粤游见闻与东明闻见录合为一书考释」,曾及此编,并有新说)。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有「始安事略」一书为明瞿纯仁(元鍚)撰,可能同属一种。(二)戴田有「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一卷,记如书题所示。田有为名世字,里居、阅历见第二四六种「江阴城守纪」篇。是编于弘光颇多恕词,非特将「伪太子」诸事与党祸始末条分缕析,并对一代兴亡之故言之甚悉。(三)不著撰人「东林本末」三卷(「荆驼逸史」本),概述东林门户始末,并分加论列。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是编为吴应箕撰。按应箕字次尾,南直贵池人。明祟祯壬午(十五年)副榜,后殉国难。「自序」题下注云:『书共六卷,存陈其年(维崧)太史家』。注文未知出谁手笔,据此可知今本并非完本。上、中两卷题称「门户始末」,于上卷题下注:『始自并封至丁巳京察,未及熹庙也』。卷下分六篇,曰「江陵夺情」、「三王并封」、「癸巳考察」、「会推阁员」、「辛亥京察」(上、下)、「三案」(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作「要典三案」);均为论体。

    第二五二种「两粤梦游记」

    本书(一册四四面二六、四○○字)全一卷,马光撰。光字涑菴,南直吴县人。明崇祯己卯(十二年)徵辟特科,由监生试授广西永宁知州,调繁全州。当永明王(后为永曆帝)为流贼羁禁道州时,尝与总兵杨国威突围救出,护送粤东;后由岭西副使入朝端州,陞太僕少卿,旋抚全、永。是书自记其己卯赴北闱、次年赴粤以至壬辰(永曆六年)还家,中经目睹行朝门户相轧、兵马荒乱,后为清兵所执放归。所见所闻,多为他书所未见。

    书后,今附加徐世溥「江变纪略」二卷。世溥字巨源,里居、阅历不详。所记为金声桓、王得仁南昌反正为明事,叙述颇为织细。

    第二五三种「述报法兵侵台纪事残辑」

    本书(三册四六八面二八○、八○○字)据清光绪十至十一年间广州「述报」残帙选辑而成,不分卷。「述报」为一小型报纸(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未曾提及),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一八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创刊,至翌年二月十八日(一八八五年四月三日)宣告「停派」三天,此后有无续刊,不得而知。时值中、法战争期中,当年台湾在此战役中,基隆曾遭受侵佔、西岸海口被封锁,清廷先以刘铭传驻台办理军务,随后并由杨岳斌绕道东海岸登陆援勦;此报对于此役纪事,格外加意採录,极具史料价值。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藏有此报残帙六卷,完整者为十年九月、十二月与十一年正月、二月四卷,其馀残存两卷中见有十年三月二十三、二十四两日,其后不明月日者若干页及四月十三至十五日三日;虽就残帙所辑并不完整,资料仍极丰富,堪称研究台湾史事一种有用文献。

    书末,另收不署编者名氏所辑「中法战争资料」中佚名著「澎湖考略」、罗惇曧著「中法兵事本末」、池仲祜著「甲申战事记」、唐景崧著「请缨日记」(节录)及李光汉诸人著「后海疆」等诗文若干篇,作为「附录」。

    第二五四种「研堂见闻杂记」

    本书(一册六八面四○、八○○字)不分卷,不著撰人。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原题娄东无名氏撰」;知作者为太仓(州)人。证以书中有「吾州在籍诸绅,如吴梅村……」语,足资徵信。另据近人太仓冯超考证,是书为同州王家祯撰;家桢字研堂,为明季复社主盟张溥弟子。所记江南社事以及南都覆亡前后苏、常一带扰攘情况,颇为详晰,亦颇沉痛;后对郑氏(成功)北征之役,并尝涉及。虽已作清人语,仍隐存故国之思。且由于出诸亲身见闻,甚有史料价值。

    按本书讫于清康熙五年南浔庄氏史狱,书末今又收不著撰人「庄氏史案」一卷,作为「附录」。

    第二五五种「满洲秘档选辑」

    本书(一册八二面四九、二○○字)不分卷,选自金梁(息侯)辑「满洲秘档」(原名「满洲老档秘录」)。按清廷前存有「满洲老档」,藏渖阳故宫。原书梁序(民国七年撰)略云:『旧藏「满洲老档」一百七十九册,分纪天命、天聪、崇德朝事,多「三朝实录」、「开国方略」、「东华录」所不载。……原本为无圈体满文,其字近蒙古,与通用满洲文字不同,繙绎至难。经满、汉文学士十馀人之手,费时二载,今始脱稿。当分编百卷,以卷帙过多、校刊非易,遂择要摘录,名曰「满洲老档秘录」--亦曰「满洲秘档」,先行缮印』。并云:原书不及全书二十分之一。序后有民国二十二年「再识」,略云:「原档满文百八十册(按与原序稍异)编年纪事,为「实录」、「本纪」之所本;惟续修纪、录不免讳饰,已多削改,而是书为当时旧档,独存其真』。原书于满清初期崛起境况、宫廷内幕以及对明室之和战,均有秘纪;诚为一难得之史料。本书所选,纯为有关后者之若干文件,而以努尔哈赤(太祖)及皇太极(太宗)与明臣--如李永芳、毛文龙、袁祟焕、祖大寿、张春、陈杜明等往还书信为多。其中尤以毛文龙迭向满清通款各件,足补旧史所不及。

    第二五六种「清奏疏选彙」

    本书(一册九四面五六、四○○字)不分卷,选取清代朝臣疆吏三十八篇与台湾直接、间接有关之奏疏辑成。其中大部分采自署仁和琴川居士所辑「皇清奏议」一书,馀则分据李光地「榕村全集」、徐炘「吟香书室奏疏」、黄爵滋「黄少司寇奏疏」、张佩纶「涧于集」、宗室宝廷「竹坡侍郎奏议」、王仁堪「王苏州遗书」、丁宝桢「丁文诚公遗集」、邓承修「语冰阁奏议」等各专集选录,并另有两疏得自抄件。依时序分,顺治年间,共有十三篇;以时值郑氏(成功)与清廷抗衡于东南沿海,所选几均为奏陈东南海上战守事宜,具疏者为陈锦、季开生、王永吉、林德馨、陈棐、龚鼎孳、王于玉、王启祚、蔡竹馨、王命岳、季振宜等。康熙十三至十四年,即耿(精忠)、郑(经)联合抗清前后,共有两篇;一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在耿变前絛陈闽省利害,一为在籍(安溪)编修李光地密陈「攻勦」耿、郑机宜。五十八年,有福建巡抚吕犹龙「进呈台湾番檨疏」一篇。雍、乾两朝时代,共有六篇,均关係台湾因革事宜,具疏者为高其倬、史贻直、高山、喀尔吉善、吴士功、福康安等。道光二年,共有四篇,为福建布政使护理巡抚徐炘有关台、澎等事宜奏议。二十年,共有两篇,为刑部右侍郎黄爵滋回奏查办淡水同知龙大惸舞弊一案。光绪年间,共有十篇。内张佩纶具奏者二:一为当三年台湾正在「开山抚番」、拓土分治之际,张氏以词臣言事,因列论台湾与新疆、吉林三地防务,合为筹边疏;一为十年中、法战争之初,张氏奉命会辨福建海疆事宜,因查参台湾总兵张在元案。宝廷具奏者一,为八年奉派典试福建乡试之馀奏陈闽省海防、船政、关税三事。馀为光绪十年至十一年法兵侵台期间王仁堪(官修撰)、丁宝桢(官四川总督)、邓承修(官鸿胪寺卿)诸人所具援台奏议(其中王氏三篇係代作)。

    第二五七种「玉堂荟记」

    本书(一册九八面五八、八○○字)分上、下两卷,杨士聪撰。士聪字朝彻,号凫岫;山东济宁人。明崇祯进士,官至谕德。是编杂记崇祯朝故事,成于距北都之亡仅有百馀日。「自序」有云:『余叨史局,不废存记,且积有年岁矣。壬午(按即崇祯十五年)再入春明,感舆时事,甚惧世道之沦丧也,乃取旧所编辑,更加撰次,不拘年月,惟有慨于中则书之,彙为一帙;凡十馀年来世局、朝政、物态、人情,约略粗载于此。而戏笑不经之事,亦往往而在』。如就体栽而言,绝类小说笔记;但就史料以观,亦不无深意存焉。中有记杜三策册封琉球,旁及彭湖岛(今澎湖)及东岛(按指台湾)情况;记曾樱,并及郑芝龙辇金入京为其谋陞事。

    第二五八种「江上孤忠录」

    本书(一册八四面五○、四○○字)收「江上孤忠录」、「孤忠后录」、「嘉定县乙酉纪事」、「过江七事」及「金陵纪略」五种明季稗史辑成,而以第一种署作书名,馀则列作「附录」。「江上孤忠录」一卷(「痛史」本;馀同),原题「江阴赵曦明集」;记南明江阴典史阎应元等城守殉难事。卷首有「守城实迹」小题,下缀叙言云:『江阴殉难事,或载「阎公状」及「义史」,或署「纪事」及「江上遗闻」、「乘城纪略」及「甲乙事实」,或见于「文石纪」。愚参考其中,集而注之,公之当时;亦庶几不负忠臣义士之苦心云尔』。所据参考文献,多属略称;考有黄晞「阎公死守孤城状」、阎应元「和众乘城略」。或为其所本之一二。按此录晚出,与第二四六种「江阴城守纪」及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附录「江上遗闻」同为清人编撰,实非直接史料;分见前二种篇。并考另有明江阴黄曦明原纂、清武进黄怀孝重订「江上孤忠录」一卷(「粟香室丛书」本),所记为同一事;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取二书相较,后本凡有忌讳处皆已删去,大致相同,恐即一书。因未收后本,存此备考。「孤忠后录」一卷,江阴祝纯嘏(芸堂)编;记丁亥(永曆元年)江阴贡生黄毓祺(尝参预城守事)谋复常州,死金陵狱事。「嘉定县乙酉纪事」一卷,朱子素(九初)撰;所记与第二四二种「江南闻见录」附录「嘉定屠城纪略」与「东塘日札」大致相同,详见前篇。未署名氏所作跋有云:『顾朱子素为明季人,目击兵燹屠略情形,慨乎言之;如稗史、逸史所刊,或称清帅、或称大清名义,似係尊王,殊非著者口吻。且时日略有参差,或经后人删改及传钞之误』。此读三种记载时所当注意者。「过江七事」,宜兴陈贞慧撰;记南明渡江诸事,目分「计迎立」、「正纠参」、「禁缉事」、「护总宪」、「裁镇将」、「防左镇」、「持逆案」,凡七事。贞慧字定生,明万曆间廪生,与侯方域、冒襄、方以智称「四公子」,为复社领袖之一。阮大钺以附「逆案」潜居金陵,声色自娱;贞慧等草「南都防乱公揭」以逐之。迨马(士英)、阮当政,假他事陷之于狱;南都覆,得出,隐居不仕。所记七事,各叙本末;当迎立之际,不但有「立潞」之议,且有「迎桂」之说云。「金陵纪略」一卷,不知撰人名氏;是编略论南都事,篇幅极少,多诘难辞(末附「南征记」一则,题注有「时鸿玉从贝勒军中」语;此所称「鸣玉」者,是否即为「纪略」作者,无法确断)。

    第二五九种「东林与复社」

    本书(一册一二六面七五、六○○字)收录蒋平阶「东林始末」、吴伟业「复社纪事」、陆世仪「复社纪略」三种明季党社文献,并以黄宗羲「汰存录纪辨」作为「附录」。「东林始末」一卷,述东林门户始末,始于万曆二十一年吏部稽勳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廷之中京察,终于崇祯十六年大学士周延儒之赐死;特著意于齐、楚、浙三党之纷争,而馀非所详。作者蒋平阶,清华亭人。按第二五一种「风倒梧桐记」附录有明吴应箕「东林本末」一种,可资参阅。「复社纪事」一卷,略具祟祯年间复社始末。作者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崇祯进士,授编修。入清后,复官至国子监祭酒。尝另著有「绥寇纪略」,记明末流寇始末;第一二七种「鹿樵纪闻」篇曾及之。伟业为复社主盟张溥弟子,身与社局;故卷末有云:「其老儒佚叟零落仅存,于往来都不复记忆,亦罕有能言之者矣。……余故辑而存之』。所记自较允当;但为周锺出脱,识者病之。「复社纪略」四卷,前有「总纲」,先作简明提要;正文所纪,每多引述原始文件,足补史事之阙。作者陆世仪字道威,号眉史,晚号桴亭;亦太仓人。早岁从学于明刘宗周之门,后为清初明儒之一。「纪略」卷末邓实跋有云:「道威早岁亦署名复社,后以故自去,故其于社事多有微词;然前既为社中人,于社事始末甚悉。是纲记载,首尾完备,实由身亲目击,故能言之凿凿可徵』。但正文仅记至崇祯九年,未及「总纲」所提十年至十六年事,为一大缺憾。邓跋又云:『后附吴梅村「复社纪事」,读者比较观之,益有得社会之真面目云』。今本吴著虽未附,却已另见本书前收,足资弥补。附录「汰存录纪辨」一卷,即第二三五种「幸存录」篇所称「汰存录」是。谢国桢「晚明史籍考」著录黄撰「汰存录」外,又著录巢鸣盛「汰存录纪辨」(未注明版本)一种。今查覈是编与吴江薛凤昌辑「梨洲遗著彙刊」本「汰存录」内容同,惟前多巢撰「原序」。而此序据谢考係採自花朝生「甲申朝市小记」所收,显非原编所有。可异者,巢序首冠「原序云」,而黄撰「自序」则冠以「原按云」,似又与薛辑略异。巢序为「幸存录」辨日:『此殆非夏子之言,其为小人附会之言也。…即无「汰存」可也』。至宗羲有关明季史事著,分见第二五种「赐姓始末」篇及第一三五种「海外恸哭记」篇,惜未收其「汰存录」。

    第二六○种「闽中纪略」

    本书(一册五八面三四、八○○字)不分卷,题「野史氏落帽生许旭撰」原书无序,末有吴江沉楙惠跋;今本改跋作序,移置卷首。清康熙十二年十月,作者以幕友身分,随福建总督范承谟(觐公)由浙之闽(范由浙抚擢闽督);次年适逢三藩事变,范以身殉,旭以先归倖免。所纪闽中情况,均在事变之前;但范、耿(靖南王耿精忠)间之猜忌及变乱之形象,已显而可见。书中颇多涉及台湾郑氏(经),例如:『郑氏虽在海外,然制府亦有间谍在彼,时时驰至』。又如:『余一日偶见一小册,内书:东宁国,……文武宥陈永华、冯锡范、薛进忠、柯平、洪磊诸人,俱材能知干。新建天兴、万年二州以及各县城郭濠堑、军器储偫,事事修整、时时讨练,势非一日忘中国者。明室子孙崇养在彼者甚众,而无一人任事权;年号至今尚称「永曆」』。凡此当年记载,极具史料价值。至沉序(跋)云云,颇欠妥实。所称是编作于康熙十四年(乙卯)仲秋六日,未知何据?揆诸书中有承谟「今尚隐忍被絷」语,则亦决非迟至十五年九月十六日遇害之后;而谓作者对于承谟「遇害本末惓惓弗能置,恐后日无以徵诸青史,缘叙而记之」,则误矣!沉氏或係「后人」,乃出于「想当然耳」。

    书末,今收临海洪若皋(虞邻)「闽难记」及「海寇记」作为「附录」。洪氏尝于清顺治间服官闽中,「闽难记」记福建耿精忠事,于三藩之变始末略具;「海寇记」首记防倭,次述郑芝龙及子成功等祖孙三世事蹟,所叙颇为简明。此外,另收附不著撰人「国变难臣钞」一种,记明崇祯甲申北都之变诸臣之遭际;凡分目七:曰死难、曰刑辱、曰囚辱、曰潜身、曰叛逆臣、曰受贼官职、曰诛戮。文末作者附有按语,略考若干不死诸人后来事。

    第二六一种「洪承畴章奏文册彙辑」

    本书(二册二八四面一七○、四○○字)不分卷,原由民国二十四年国立北京大学史料室整理所得洪承畴在清代之揭、题、奏、报销册等项档案辑印。前有吴世拱「编例」,后有孟森「跋」。承畴由明臣降清,清初东南与西南几均由其底定;在明为逆臣,在清则为功狗。本书所辑,始顺治十二年迄十七年,由「招抚」江南各省及「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共收六十七个文件;凡属人事、兵马、钱粮等项,无所不包。前编第一六九种「南明史料」,曾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印「明清史料」各编选辑同一时期有关档案,祗偶一见有洪承畴文件;本书足资互为补助。「南明史料」尚仅限于东南,本书并及西南各省,范围亦较广。书末孟跋尝就彙辑文件提供与史事相参证处,可供研读之助。

    第二六二种「东华录选辑」

    本书(二册三二二面一九三、二○○字)据王先谦纂「东华录」选辑,列顺治朝、康熙朝、雍正朝三目,不分卷。按「东华录」一书,初由蒋良骐(一作骥)纂辑,以编年体裁,述清代肇兴规模;自太祖天命以迄世宗雍正,分历六朝(太宗天聪、祟德分列作二)。盖清代国史馆设于北京紫禁城东华门内,蒋氏于乾隆三十年任国史馆纂修,因纂辑此录,以「东华」名。据蒋氏「自序」:『谨按馆例,凡私家纂述,但考爵里,不采事实。,惟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为主』。后至光绪年间,王氏任国史馆总纂,纂有「东华续录」;又病蒋录简略,因加增补。其在光绪五年所刊乾隆朝「续录」跋文有云:『嘉庆以下,稿本粗具;雍正以前,录自蒋氏加详:将依次刊行焉』。又云:『凡登载谕旨,恭辑「圣训」、「方略」;编排月日,稽合「本纪」、「实录」;于制度沿革,纂「会典」;于军事奏摺,取「方略」;兼载御制诗文,旁稽大臣列传』。「续录」如此,雍正以前增补所据,自亦相同。本书即据王本就顺、康、雍三朝选成,内容以康熙二十二年分限:前此为与南明郑氏关係史料,后此为台湾入清以后记载。

    「东华续录」另有选辑,详见第二七三种「东华续录选辑」篇。

    第二六三种「烈皇小识」

    本书(二册二二六面一三五、六○○字)几八卷,文秉撰。秉字荪符,明吴县震孟子。甲申国变后,隐居竹坞,自号「竹坞遗民」;乃搜讨思陵遗事,辑成此书。所识为崇祯一代史事,而于温(体仁)、周(延儒)朋党及流寇、辽患诸事独详。「自序」有云:『年来屏迹深山间,有客相过从,询及旧事,尚有一二仿佛胸臆间。又承同志或一人一事相示,因纂抄成册』。由于纂抄成册,虽用编年体裁,排比每见凌乱;但对当日台谏奏疏採录颇备,亦为一长。书中有称「先文肃」、「先臣」者,指乃父震孟是也。

    作者另有「甲乙事案」一书,后人误作顾炎武著「圣安本纪」,前于第一八三种「圣安本纪」篇已及之。

    第二六四种「甲申传信录」

    本书(一册一五○面九○、○○○字)凡十卷,钱■〈甹只〉撰。■〈甹只〉字稚农、又字稚拙,平湖贡生。明崇祯十六年(癸未)八月入都,亲睹甲申三月十九日之变。「自序」首叙遇变经过,嗣滞迹于燕者三年;续云:『丙戌冬,客从江南携甲申事来,所载「国变录」、「甲申纪变」、「国难纪」、「闻见纪略」、「国难睹记」、「变记确传」、「燕都日记」、「陈济生再生录」、「孤臣纪哭」、「陈方策揭」凡十馀家;猥繁不伦,异端丛出,一时简策无所折衷。余于是博蒐见闻,勤咨与难诸贤,讲求实录;刊讹谬、芟芜秽,补阙遗漏,分为十篇』。综此十篇,篇各一卷:卷一曰「睿谟留憾」,记癸未(祟祯十六年)八月至甲申(十七年)三月事;卷二曰「疆埸裹革」,记陝西、山西、京圻殉难诸臣;卷三曰「大行骖乘」,记在京殉难诸臣;卷四曰「跖餔遗脔」,记李闯拷掠诸臣;卷五曰「槐国衣冠」,记李闯除授伪官;卷六日「赤眉寇略」,记李闯始末;卷七曰「董狐剩筴」,记甲申前后河南、湖广、京圻等地攻勦闯、献事略。,卷八曰「桑郭馀铃」,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始末;卷九曰「戾园疑蹟」,记北都伪太子始末;卷十曰「使臣碧血」,记南都左懋第使北殉节始末。所记各篇,颇不失实;惟卷二「疆场裹革」附记李闯纠众、张献忠攻麻城、开门迎入(指曹化淳迎闯,并有为周锺开脱语)、见机先遁诸事,仍属不伦。而「见机先遁」并及史夏隆,末谓『何「明史」著之「忠义传」』?按「明史」成于乾隆年间,决非作者所及见;当出后人加赘之笔。是书海盐朱氏藏有注本,考证颇详,惜未得见。卷十「使臣碧血」与第一一八种「鲁春秋」所附之篇虽微有不同,实出同源。

    至上引「燕都日记」,见前第二四○种「青燐屑」附录所收;「国难睹记」,见后第二七二种「祟祯记闻录」所收:分详前后各种篇。

    第二六五种「中日战辑选录」

    本书(一册一一六面六九、六○○字)不分卷,选自清东莞王炳耀(煜初)辑「中日战辑」。原书辑于光绪二十一年,彙集中、日甲午之役中外报章所刊资料,依次排比;閒亦加缀简单说明,用作提纲。全书六卷,卷题按序为「中日战机」、「中日战端」、「声罪致讨」、「祸延盛京」、「遣使议和」及「傅相议和」;而「傅相议和」卷并包括台民抗约自立、日攻台南、刘军门遁等诸网,集有忧民抗日史料。本书选其卷五「遣使议和」与卷六「傅相议和」(包括上述三纲)部分,略加删节而成。原书收有「两国全权大臣第一次至第五次问答」节略,因已刊有第四三种「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一书,并略而仅存其目。如祇见前刊一伊李问答」,所谓议约云云,实无从得其要领;本书选有两国全权大臣往来照会、函札以及和约底稿说帖等件,相互印证,方能获得和局全貌。书末,今另由「中日战争资料」一书选取「答客问刘大将军事」、「简大狮惨死愤言」与文廷式「闻尘偶见」三文以及诸家诗词十数首作为「附录」。

    第二六六种「弘光实录钞」

    本书(一册一一○面六六、○○○字)凡四卷,不著撰人。据杨凤苞「南疆逸史跋」,此书为黄宗羲(梨洲)撰;傅以礼、朱希祖均主之。所纪始于明「崇祯十七年夏五月庚寅福王建监国号于南京」,讫于弘光元年「秋七月庚申朔江西巡抚旷昭迎降,万安知县梁于涘不下」。「自序」有云:『钞之为言略也。凡书自备而略之者,曰炒。……其曰钞者,非备而钞之也,钞之以求其备也」。继而慨然直称帝之不道,深致微词。序末署「古藏室史臣」,作于清顺治十五年(戊戌)。书中有「臣按」语,对马、阮尤多深刻之语;又以「伪太子」为真,并左袒左良玉称兵。书末另附有「识语」:『东浙、闽中建义,虽俱在闰六月,而此不载者,以事属监国、隆武两「实录」也。此所载,亦有口口所命者;然皆遥命之,非刑赏所加也』。此为宗羲所言乎?不能无疑。惟记载大体信实有徵,非耳食之言可比;问亦有失考,尤以江阴阎典史(应元)与其勇士暮溯(原误津)大江而去为不确。

    书末,今附录「福王登极实录」一卷,吴县文震亨撰;记南明福王初临南都监国事,止于迫祁彪佳颁谕江南。震亨为震孟弟,尝官中书舍人;后绝粒死。

    第二六七种「西南纪事」

    本书(一册一三○面七八、○○○字)凡八卷,邵廷采撰。廷采里居、略历已见第九六种「东南纪事」篇;其著「东南纪事」及本书由来,并具前篇。本书纪传体,序列桂王由根、永宁王周宗、郧西王常湖、宁靖王术桂、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严启恒、陈子壮、张家玉、陈邦彦、王兴、李乾德、王祥、金堡、邓凯、沐天波、杨畏知、李成栋、李定国、刘文秀、金声桓、孙可望,凡二十三篇。其中永宁王、郧西王、宁靖王三传以入「东南纪事」为宜,或以本书著成在先之故欤(参看「东南纪事」篇所引「邵念鲁年谱」)!

    第二六八种「浙东纪略」

    本书(一册七四面四四、四○○字)不分卷,徐芳烈撰;记明南都败后浙东志士奋起共谋恢复事。书中有记:『萧庠廪生徐芳声及芳烈、同学蔡士京、何之杰等于前「三月十九日」之变,会通庠文学恸哭于明伦堂,……鸣咽欲绝,随有不愿仕进、冥鸿高骞者一百十三人』。由此,可知芳烈亦为冥鸿高鶱者之一。卷首「自序」云:『乙、丙之交,大清尚未统一,浙东一隅亦以南北分之,纪实也』。计起自乙酉(弘光元年)五月、迄至丙戌(监国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