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脉经最新章节!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从胸以上至头,中部主候从膈以下至气街,下部主候从气街以下至足。浮、 沉、牢、结、迟、疾、滑、涩,各自异名,分理察之,勿怠观变,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审而明之,针灸亦然也。故先候脉寸中(寸中一作寸中于九)。浮 在皮肤,沉细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长久。

    上部之候,牢、结、沉、滑,有积气在膀胱。微细而弱,卧引里急,头痛,咳嗽,逆气上下。心膈上有热者,口干渴燥。病从寸口,邪入上者名曰 解。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孔窍生疮;男子病痔,左右胁下有疮。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肠鸣。寸口中虚弱者,伤气,气不足。大如桃李 实,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如浮虚者,泄利也。

    中部脉结者,腹中积聚。若在膀胱、两胁下,有热。脉浮而大,风从胃脘入,水胀,干呕,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时苦烦、痛、不 食,食即心痛,胃胀支满,膈上积。胁下有热,时寒热淋露。脉横出上者,胁气在膀胱,病即着。右横关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难。刺关元,入少阴。

    下部脉者,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与风集合,时上头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热,烦满,逆上抢心,上 至喉中,状如恶肉,脾伤也。病少腹下,在膝、诸骨节间,寒清不可屈伸;脉急如弦者,筋急,足挛结者,四肢重。从 尺邪入阳明者,寒热也。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阴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关、尺也。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俱浮而速。气出为动,入为息。故阳脉六息七息十三投,阴脉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脉相逐上下,一脉不来,知疾所苦。尺胜治下,寸胜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脐以上阳也,法于天;脐以下 阴也,法于地;脐为中关。头为天,足为地。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 之有根,虽枝叶枯槁,根本将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气,故知不死也。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 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气者,人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 绝于内也。(肾间动气,谓左 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即死矣。此肾气先绝于内,其人便死。其脉不复,反得 动病也)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 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 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 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 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 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两手脉,结上部者,濡;结中部者,缓;结三里者,豆起,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 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黄帝问曰:余每欲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 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变定矣。调之何如?对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 皮肤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大;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六变,有微有甚。故善调 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淡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肤寒甚,脉小(一作急)者,泄,少气;尺肤 然( 然,《甲 乙》作热炙人手),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 然热,人迎大者,尝夺血;尺紧人 迎脉小甚则少气;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肘后粗以 下三四寸,肠中有虫;手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 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诸浮、诸沉、诸滑、诸涩、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一作气,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脉来过 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关上脉浮而大,风 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千金》 云:必吐逆),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关上脉紧而 滑者,蛔动。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关上脉 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 瘕结聚,欲热饮食。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 饮食,如疟状。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平杂病脉第二

    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

    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

    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

    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

    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 痛,其人涩涩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摊缓风。

    滑者,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 结。

    快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一作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人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崇。

    脉来洪大袅袅者,社崇。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崇。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患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患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患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患肠(一云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患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一曰五日死)

    病患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一曰腓肠平,九日死)病患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

    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患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病患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患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患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以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 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 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 辛。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臣亿等按《千金》云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论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也)

    诊损至脉第五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食饮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 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气。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 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 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适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