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医心方最新章节!

    大体第一

    《千金方》云∶夫养生也者,欲使习以性成,成自为善,不习无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其养生之大经也。盖养性者,时则治未病之病,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玉酒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畏虎光,此则道德之 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

    《文子》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嗜欲,养生之末也。

    《养生要集》云∶《神仙图》云∶夫为长生之术,常当存之行止坐起,饮食卧息,诸便皆思,昼夜不忘。保安精、气、神,不离身则长生。

    又云∶《中经》云∶夫禀五常之气,有静躁刚柔之性,不可易也。静者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静,静躁各有其性,违之则失其分,恣之则害其生。故静之弊,在不开通;躁之弊,在不精密。治生之道,顺其性,因其分,使拆引随宜,损益以渐,则各得其适矣。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将,顺养之宜者,静亦可养,躁亦可养也。

    又云∶大计奢嫩者寿,悭勤者夭,放散劬(拥俱反)KT (良刃反)之异也。佃夫寿,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烦简之殊也。故俗人觅利,道人罕营。

    又云∶《少有经》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即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无少无多者,几于真人也。

    又云∶彭祖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

    美色HT 姿,幽闲娱乐,不致思欲之感,所以通神也。车马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

    八 音五色,以玩视听之欢,所以导心也。凡此皆所以养寿而不能 酌之者,反以迷患。故至人恐流遁不反,乃绝其源。故言∶上士别床,中士别被,服药百果,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令口爽之。苟能节宣其适,拆扬其通塞者,不以灭耳,而得其益。

    又云∶彭祖曰∶重衣浓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浓味脯腊,醉饱厌饭,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媚外家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氵?声袅音,移心悦耳,以致荒耻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失。谋得战胜,乘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盖贤圣戒失其理者也,然此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适,反为害耳。

    又云∶仲长统曰∶北方寒,而其人寿;南方暑,而其人夭。此寒暑之方验于人也。均之蚕也,寒而饥之,则引日多;温而饱之,则用日少。此寒暑饥饱为修短验乎物者也。婴儿之生,衣之新纩则骨蒸焉,食之鱼肉则虫生焉,串之逸乐则易伤焉。此寒苦动移之使乎性也。

    又云∶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慎,饮食过差,氵? 无度,忤逆阴阳,魂魄神散,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也。

    《稽康养生论》云∶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一难也;喜怒不除,二难也;声色不去,三难也;滋味不绝,四难也;神虑精散,五难也。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大阳,不能不曲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亦养生之大经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也。

    又云∶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所传,较而论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道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不得而愧,情一集则涣然流离,终朝不食,嚣然思食,而曾子衔袅,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殿忧,则达旦不瞑,则劲刷理鬓,醇醪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焦烂,必有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矣。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袅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禾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性)。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凄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戚)而体气和平。

    又云∶嗜欲虽出于人情,而非道德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所生而非木所宜,故蝎盛则木,欲胜则身枯,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

    又云∶养性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者,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大阳,不能不曲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都也。

    《抱朴子》云∶诸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怒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凶,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杀,口不劝福,见人有得,如己之得。见人有失,如己有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又云∶夫五声八音,清商流征,损聪者鲜藻艳彩,丽炳烂焕,伤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冶容媚姿,红华素质,伐命者也。

    又云∶夫损,易知而速焉;益,难知而迟焉。尚不悟其易,且安能识其难哉。夫损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而忽尽矣。益者如苗木之播殖,莫之觉而忽茂矣。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猝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若能爱(受)之于微,成之于着者,则几乎知道矣。

    《庄子》云∶善养生者,若牧羊者。然视其后者而鞭之。鲁有单(唐韵∶时□反,姓也)

    豹者,严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

    有张毅者,高门悬薄,无不趋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鞭其后者,去其不及也。)

    《吕氏春秋》云∶圣人养生适性,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阴(阳)。多阳生 ,多阴则生痿,皆不适之患也。味众肉充则中气不达,衣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固,此皆伤生也。故圣人为苑囿园池,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为宫观台榭,足以避燥湿。为舆马衣裘逸身,足以暖骸而已;为饮醴,足以适味充虚;为声色音乐,足以安生自娱而已。五者,圣人所养生也。

    又云∶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曰伐命之斧。肥肉浓酒,务以相强,命曰烂肠之食。(靡曼∶细理弱肌美也。皓齿,所谓齿如瓠犀也。《老子》云∶五味实口,使口爽伤,故谓之烂肠之食。)

    《颜氏家训》云∶夫养生者,先须虑祸求福,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单豹养于内而丧外,张毅养于外而丧内,前贤之所诫也。稽康着养生之论,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延,而以贪溺取祸,往世之所迷也。

    谷神第二

    《老子道经》云∶谷神不死。(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也。)是谓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脏于心,五气精微。

    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于鼻,与天通气,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入出于口,与地通气,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为(乃)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绵绵乎若存。(鼻口嘘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

    《史记》云∶人所以生者,神也;所 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蔽,形神离则死,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神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乎?

    《抱朴子》云∶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 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麋(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拔蝎繁,则青青去木矣。器疲欲胜,则精灵离逝矣。

    《养生要集》云∶颖川胡照(昭)孔明云∶目不欲视不正色,耳不欲听丑秽声,鼻不欲(嗅)腥气,口不欲尝毒刺味,心不欲谋欺诈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吟啸于正来邪矣。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常和心约念静身损物,先去乱神犯性者,此即啬(所力反)神之一术也。

    又云∶钜鹿张 子明曰∶思念不欲专,亦不欲散,专则愚惑,散则佚荡。又读书致思,损性尤深。不能不读。当读己所解者,己所不解而思之不已,非但损寿,或中戆(《玉》都绛反,愚也;)疣(涉降反,愚也,音尤)失志,或怅恍不治,甚者失性,世谓之经逸。

    《延寿赤书》云∶三魂名∶爽灵、胎光、幽精。七魄神名∶尸苟、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巳上名夜半五更诵两遍,魂魄不离形神也。)

    五脏神名∶心神赤子字朱灵,肺神诰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玄KT 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庭。(以上神名,日别诵之,神不离形也。)

    《圣记经》云∶人身中有三无宫也,当两眉却入三寸为泥丸宫,此上丹田也;中有赤子字符先,一名帝卿人,长三寸,紫衣也。中心为绛宫,此中丹田也;其中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坚,赤衣也。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其中婴儿字符阳,一名谷玄黄衣也,皆如婴儿之状。凡欲拘制魂魄,先阴呼其名,并存服色,令次第分明。

    养形第三

    《素问》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蚤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于日,使志莫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精。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气闭藏。水冰地坼,毋扰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便(使)气极。此冬气之应也。养藏之道也。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气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圣记经》云∶夫一日之道,朝饱暮饥;一月之道,不失盛衰;一岁之道,夏瘦冬肥;百岁之道,节谷食米。千岁之道,独男无女。是谓长生久视。

    《养生要集》云∶青牛道士云∶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健为其气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若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过于劳苦,远胜过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足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乃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垢,户枢不腐者,以其劳动之数故也。

    又云∶《中经》曰∶人常欲数照镜,谓之存形。形与神相存,此照镜也。若务容色自爱玩,不如勿照也。

    又云∶大汗出,急敷粉。着汗湿衣,令人得疮,大小便不利。

    《养生志》云∶KT 热来勿以水临面,若临面不久成痫,或起即头眩。

    又云∶足汗入水,令人作骨痹病,凶。

    《千金方》云∶人欲少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又云∶凡大汗,勿即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

    又云∶人汗勿跋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腰疼。

    又云∶每至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先生意常欲使气在下,勿欲泄之于上。)

    又云∶冬日温足冻KT ,春秋KT 足俱冻,此凡人常法。

    又云∶勿举足向火。

    又云∶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出(忍)大便不出,成气痔。

    又云∶久坐立尿,久立坐尿。

    又云∶人饥,须坐小便。若饱,立小便。慎之。无病,除虚损。

    又云∶小便勿怒,令两足及膝冷。

    又云∶大便不用呼气,乃强怒。令人腰疼目涩,宜任之。

    《眼论》云∶夫欲治眼,不问轻重,悉不得涉风霜、雨水、寒热、虚损、大劳并及房室。

    饮食禁忌悉不得犯。

    《千金方》云∶凡少时不自将慎,年至四十即渐渐眼暗。若能依此将慎,可得白首。无他,所以人年四十以去,恒须KT 目,非有要事不肯辄开,此之一术,护慎之极也。

    又云∶生食五辛,接热食饮,刺头,出血过多。

    极目视 夜读细书 久处烟火 抄写多年 博弈不休 日没后读书 饮酒不已 热食 面食 雕镂细作 泣泪过度 房室无节 夜远视星火 数向日月轮看 月中读书 极目瞻视 山川草木 上一十七件(其辈反,分也),并是丧明之由。养生之士,宜熟慎焉。

    又云∶有驰骋田猎。冒涉霜雪,迎风追兽,日夜不息者,亦是伤目之媒也。

    又云∶凡旦起勿开目洗,令目涩,失明、饶泪。

    又云∶凡熊、猪二脂不作灯火,烟气入目光,不能远视。

    《养生要集》云∶《中经》云∶以冷水洗目,引热气,令人目早瞑。

    《养性志》云∶日月勿正怒目久视之,令人早失其明。

    《靳邵服石论》云∶凡浇(洗)头勿使头垢汁入目中,令人目早瞑。

    《晋书》云∶范宁字武子,患目痛,就张湛求方。答云治以六物∶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气筛,蕴于胸中七日。

    然后纳诸方寸修之,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养生要集》云∶《中经》曰∶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

    《千金方》云∶凡旦,欲得食讫,然后洗梳也。

    《唐临脚气论》云∶数须用梳拢头,每梳发欲得一百余,梳亦大去气。

    《延寿赤书》云∶《大极经》曰∶理发宜向壬地。当数易栉,栉处多而不使痛。亦可令侍者栉之。取多佳也。于是血流不滞,发根当坚。(令侍者濯手,然令栉。不然污天宫也。)

    又云∶《真诰》曰∶栉发欲得弘多。通血气,散风湿也。数易栉逾良。

    又云∶《丹景经》曰∶以手更摩发反理栉,但热,令发不白也。

    《太素经》杨上善注云∶齿为骨余,以杨枝若物资齿,则齿鲜好也。

    《养生要集》云∶《中经》曰∶齿,骨之穷也。朝夕喙齿,齿不龋。

    又云∶食毕当嗽口数过,不尔令人病齿龋(丘禹反。《说文》云∶齿蠹也。)

    又云∶水银近牙齿,发龈肿,喜落齿。

    《颜氏家训》云∶吾尝患齿动摇欲落,饮热食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云牢齿之法,旦朝建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至今恒将之。此辈小术,无损于事,亦可修之。

    《千金方》云∶食毕当嗽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延寿赤书》云∶郑都记曰∶夜行当鸣天鼓,无至限数也。辟百鬼邪。凡鬼畏 齿之声,是故不得犯人。(今按∶《大清经》云∶天鼓谓齿也。)

    《养生要集》云∶《中经》曰∶爪,筋之穷也。爪不数截筋不替。

    《千金方》云∶凡寅日剪手甲,午日剪足甲。(今按∶《唐临脚气论》云∶丑日手甲、寅日足甲割之。)

    《养生要集》云∶《中经》曰∶人不欲数沐浴,数沐浴动血脉,引外气。

    又云∶饱食即沐发者,作头风病。

    又云∶青牛道士曰∶汗出不露卧及澡浴,使人身振及寒热,或作风疹。

    又云∶新沐头未干不可以卧,使人头重身热,及得头风烦满。

    又云∶《抱朴子》云∶月宿东井日可沐浴。令人长生无病。

    又云∶正月十日人定时,二月八日黄昏时,三月六日日入时,四月七日日 时,五月一日日中时,六月二十七日日食时,七月二十五日小食时,八月二十五日日出时,九月二十日鸡三鸣时,十月十八日鸡始鸣时,十一月十五日过夜时,十二月十三日夜半时,闰月视日入中时。可沐浴,得神明恩,除百病。

    又云∶道士斋戒,沐浴兰菊花汤,令人老寿。

    又云∶常以春三月旦沐更生,夏三月旦沐周盈,秋三月旦沐日精,冬三月旦沐长生。常用阴日沐浴之。增寿三百年,谓不服但沐浴也。服之者,延寿无已。(今按∶《大清经》云∶更生者,菊之始生苗也。周盈者,菊之茎也;日精者,菊华也。长生者,菊根也。又《虾蟆经》云∶甲丙戊庚壬皆阳日也,乙丁己辛癸皆阴日也。)

    又云∶凡人常以正月二日、二月三日、三月六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一日、七月七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八日、十一月二十日、十二月三十日取枸杞煮汤沐浴 又云∶居家不欲数沐浴,必须密室,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大热大冷皆生百病。冬沐不 又云∶新沐讫,勿以当风,勿以湿结之,勿以湿头卧,使人得头风、眩闷、发颓、面齿痛、又云∶热泔洗头,冷水灌,亦作头风。饱饥沐发,亦作头风。夜沐发,不食而卧,令心虚、《养生志》云∶诸深山有陂,水久停者,喜有沙虱,不中沐浴。

    《养生要集》云∶凡远行途中,逢河水勿洗面,生为 。(状如乌卵之色斑也。)

    用气第四

    《抱朴子》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KT 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也。是以至人修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民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独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寿延焉。

    《养生要集》云∶卤公云∶人在气中,如鱼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疾,浊者非独,天气昏浊,但思虑萦心,得失交丧,引兼蹇,亦名为浊也。

    又云∶彭祖云∶人之爱气虽不知方术,但养之得宜,常寿百四十岁。不得此者,皆伤之也。小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复能加之,可至四百八十岁。

    又云∶《服气经》云∶道者气也,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者务宝其精,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常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儿之方卷手,)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俱,五脏安,能闭气。数至二百五十,华盖美,(华盖者,眉也。)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也。

    又云∶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路,常人又利喘也。

    又云∶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空,又宜虚,不可饱满。若气有结滞,不得宣流,或致发疮,譬如泉源,不可壅遏不通。若食生鱼、生虫、生菜、肥肉,及喜怒忧恚不除而行气,令人发上气。凡欲修此,皆以渐。

    又云∶《元阳经》云∶常以鼻纳气含而嗽,漏舌KT 肤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良。

    当少饮食,饮食多气逆,百脉闭,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也。

    又云∶《老子》尹氏内解曰∶唾者,凑为醴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液,降为甘露,故口为华池,中有醴泉,嗽而咽之,溉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又云∶《养生内解》云∶人能终日不唾,含枣而咽之,令人爱气生津液,此大要也。

    又云∶刘君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长存。谓鼻纳气为生,口吐气为死。凡人不能服气,从朝至暮,常习不息,修而舒之。

    又∶常令鼻纳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现世人有能以鼻吹笙、以鼻饮酒者,积习所能,则鼻能为口,之所为者今习以口吐鼻纳,尤易鼻吹鼻饮也。但人不能习,习不能久耳。

    又云∶彭祖云∶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闲房,安床暖席,枕高二寸五分,正身偃卧眠,目闭气息于胸膈,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寒暑不能害,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此真人也。若不能元思虑,当以渐除之耳。不能猥闭之,稍稍学之,起于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寻复 之,能十二息不舒,是小通也。

    百(二十)不息是大通也。

    又云∶当以夜半之后、生气之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间不容间,恐有误乱,可并以手下筹,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吐气令入多出少,常以鼻取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