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浅注最新章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经断后。而)得平(和之)脉。(关后为阴。其)阴脉(视关前稍见)小弱。(是胎元蚀气也。)其人渴。(非上焦有热。乃阴火上壅也。)不能食。(非胃家有病。乃恶心阻食也。)无寒热。(外无表邪也。)名(曰)妊娠。(凡一切温凉补泻之剂。皆未尽善。惟以)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胎已成而气干上。)当有此证。设有医(者。不知为孕。而误药之为施)治(之)逆者。却一月。(先见此证。若)

    加吐下者。(当明告其一误不可再误。前为药苦。兹)则绝之。(易所谓勿药有喜是也。)

    尤在泾云、平脉。脉无病也。即内经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意。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盛。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内多热也。一作呕。亦通。

    今妊妇二三月。往往恶阻不能食是已。无寒热者。无邪气也。夫脉无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热邪气。则无可施治。惟宜桂枝汤和调阴阳而已。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今妊娠初得。上下本无病。因子室有凝。气溢上下。故但以芍药一味固其阴气。使不得上溢。以桂甘姜枣。扶上焦之阳。而和其胃气。但令上之阳气充。能御相侵之阴气足矣。未尝治病。正所以治病也。否则以渴为热邪而解之。以不能食为脾不健而燥之。岂不谬哉。六十日当有此证者。谓妊娠两月。正当恶阻之时。设不知而妄治。则病气反增。正气反损。而呕泻有加矣。绝之。谓禁绝其医药也。楼全善云、尝治一妇人恶阻病吐。前医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绝之之旨。以炒糯米汤代茶。止药月余。渐安。又一本。绝之。谓当断绝其病根。不必泥于安胎之说。而狐疑致误也。亦通。

    妇人(行经时经未净。或遇冷气房事。六氵?邪气。冲断其经。则余血停留。凝聚成块。结于胞中。名为 病。如)宿有 病。(或不在子宫。则仍行经而受孕。经断即是孕矣。乃)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无血以养则辄)动(若动)在(脐下。则胎真欲落矣。今动)脐上者。此为(每月凑集之新血。因) (气)痼(坚。阻其不入于胞之为)害。(其血无所入而下漏。其实非胎病也。虽然。经断原有胎与 之异。欲知其的证。必由今之三月。上溯前之三月。统共以六月为准。若)妊娠六月动者。(问而知其)前三月经水(顺)利(应)时。(而无前后参差。其经断。即可必其为)胎也。

    (若前之三月。其期经水迟早不定。便知今之)下血者。(乃)后断三月(所积之)

    (而非胎)也。(然既有胎。何以又为漏下。而不知旧血未去。则新血不能入胞养胎。而下走不止。)所以血不止者。其 不去故也。( 不去。则胎终不安。必)当下其 。

    (以)桂枝茯苓丸主之。

    此为妊娠宿有 病。而出其方治也。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有似表证。)其胎愈胀。(乃头与身不痛。而)腹痛(背不恶寒。而腹)恶寒。(甚至)少腹(阵阵作冷状)如(被)扇。所以然者。子脏开(而不能阖。而风冷之气乘之之)故也。(夫脏开风入。其阴内胜。则其弦为阴气。

    而发热且为格阳矣。胎胀者。热则消。寒则开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此为胎胀少腹如扇者。出其方治也。

    李氏云、子脏。即子宫也。脐下三寸为关元。左二寸为胞门。右二寸为子户。昔人谓命门为女子系胞之处。非谓命门即子脏也。金匮明明指出少腹。何荒经者之聚讼纷纷也。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妊娠经来。俗谓之激经也。)有(四五月坠胎。谓之半产。)半产后。(伤其血海。)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如前之因 者。

    固有之。)假令妊娠(无 而下血。惟见)腹中痛(者。则)为胞阻。(胞阻者。

    胞中之气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以)胶艾汤主之。(推而言之。凡妇人经水淋沥。及胎阻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阴气不守也。此方皆可补而固之。)

    此为胞阻者而出其方治也。然此方为经水不调。胎产前后之总方。

    胶艾汤方干地黄(六两) 川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煎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妇人怀孕。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此为怀妊腹中 痛者。出其方治也。

    徐忠可云、 痛者。绵绵而痛。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之刺痛也。乃正气不足。使阴得乘阳。而水气胜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气不调。则痛绵绵矣。故以归芍养血。

    苓术扶脾。泽泻泻其有余之旧水。芎 畅其欲遂之血气。不用黄芩。 痛因虚。则稍挟寒也。然不用热药。原非大寒。正气充则微寒自去耳。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 芎 (各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二服。

    妊娠(胃中有寒饮。则呕吐。)呕吐不止。(则寒而且虚矣。以)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此为妊娠之呕吐不止。而出其方也。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以)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尤在泾云、小便难而饮食如故。则病不由中焦出。而又无腹满身重等证。则更非水气不行。知其血虚热郁。而津液涩少也。当归补血。苦参除热。贝母主淋沥邪气。以肺之治节。行于膀胱。则邪热之气除。而淋沥愈矣。此兼清水液之源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谓未有肿胀。无其形。但有其气也。水气在内。则)身重小便不利。

    (水气在外。则)洒淅恶寒。(水能阻遏阳气上升。故)起即头眩。(以)葵子茯苓散主之。(是专以通窍利水为主也。葵能滑胎而不忌。有病则病当之也。)

    此为妊娠有水气者。而出其方治也。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升)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则愈。

    妇人妊娠。(无病不须服药。若其人瘦而有热。恐热气耗血伤胎。)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徐忠可云、生物者。土也。而土之所以生物者。湿也。血为湿化。胎尤赖之。故以当归养血。芍药敛阴。肝主血。而以芎 通肝气。脾统血。而以白术健脾土。其用黄芩者。安胎之法。惟以凉血利气为主。白术佐之。则湿无热而不滞。故白术佐黄芩。有安胎之能。是立方之意。以黄芩为主也。胎产之难。皆由热郁而燥。机关不利。养血健脾。

    君以黄芩。自无燥热之患。故曰常服易产。胎无疾苦。并主产后百病也。

    当归散方当归 黄芩 芍药 芎 (各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

    悉主之。

    妊娠(肥白有寒。当以温药) 养胎。白术散主之。

    尤在泾云、妊娠伤胎。有因湿热者。亦有因湿寒者。随人脏气之阴阳而各异也。当归散。正治湿热之剂。

    白术散。白术牡蛎燥湿。川芎温血。蜀椒去寒。则正治湿寒之剂也。仲景并列于此。其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白术散方白术 川芎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 。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尤在泾云、伤胎。胎伤而病也。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而实非水也。所以然者。心气实故也。心。君火也。为肺所畏。而妊娠七月。肺当养胎。心气实。

    则肺不敢降。而胎失其养。所谓太阴当养不养也。夫肺主气化者也。肺不养胎。则胞中之气化阻。而水仍不行矣。腹满便难身重。职是故也。是不可治其肺。当刺劳宫以泻心气。刺关元以行肾气。使小便微利。则心气降。心降而肺自行矣。劳宫。心之穴。关元。肾之穴。

    徐忠可云、按仲景妊娠篇凡十方。而丸散居七。汤居三。盖汤者。荡也。妊娠当以安胎为主。则攻补皆不宜骤。故缓以图之耳。若药品无大寒热。亦不取泥膈之药。盖安胎以养阴调气为急也。

    卷九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之妇。畏其无汗。若无汗。则营卫不和。而为发热无汗等证。似乎伤寒之表病。但舌无白苔。及无头痛项强。可辨也。然虽欲有汗。又恐其)血虚。(气热。热则腠理开而)多汗出。(汗出则腠理愈开。而)喜中风。(血不养筋。而风又动火。)故令病痉。

    (新产之妇。畏血不行。若不行。则血瘀于内。而为发热腹痛等证。似乎伤寒里病。但舌无黄苔。又无大烦躁大狂渴之可辨也。然虽欲血下。又恐下过多而)亡血。(血亡。

    其气无耦而外泄。则)复汗。(气血两耗。则寒自内生。而)寒多。(血为阴。阴亡失守。气为阳。阳虚上厥。)故令(头眩目瞀。或不省人事。而)郁冒。(新产之妇。

    虽欲其汗出血行。又恐汗与血过多。以致)亡津液胃(干肠)燥。故大便难。(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也。)

    此为产后提出三病以为纲。非谓产后止此三病也。

    (上言新产之病。其纲有三。然痉病有竹叶汤之治法。另详于后。试先言郁冒与大便难相兼之证。)产妇郁冒。(邪少而虚多。故)其脉微弱。(中虚。故)呕(而)不能食。(胃液干。故)大便反坚。(身无汗。)但头汗出。(此数证。皆郁冒中兼有之证也。究其郁冒之)所以然者。血虚(则阴虚。阴虚)而(阳气上)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是阳气郁。得以外泄而解也。然其所以头汗奈何。)以血虚(为)下(之阴气既)厥。(则阳为孤阳。)孤阳上出。故头汗出。(又或不解。其)所以(然者。请再申之。盖)产妇(头汗既出。又)喜(其通身)汗出(而解)者。亡阴血虚。

    阳气独盛。故当(损阳令其)汗出。(损阳就阴。则)阴阳乃(平而)复。(须知其)

    大便坚。(不为实热。而为津少也。其)呕(不为胃气寒。而为胆气逆也。其)不能食。

    (不为热不杀谷。而为胃气不和也。以)小柴胡汤主之。(此汤为邪少虚多之对症也。)

    此为郁冒与大便难之相兼者。详其病因。而出其方治也。

    小柴胡汤方(见呕吐)

    (郁冒之)病(既)解(而)能食。(至)七八日更发热者。(能发热而不恶寒。

    便知其不在表。而在里矣。因能食而更发热。便知其非虚病。而为食复矣。)此为胃实。

    宜大承气汤主之。

    此言大虚之后有实证。即当以实治之也。若畏承气之峻而不敢用。恐因循致虚。病变百出。甚矣哉。庸庸者不堪以共事也。若畏承气之峻。而用谷芽麦芽山楂神曲之类。

    消耗胃气。亦为害事。

    大承气汤方(见痉)

    产后(属虚。客寒阻滞气血。则)腹中 痛。(以)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参各家说。 痛者。缓缓痛也。概属客寒相阻。故以当归通血分之滞。生姜行气分之寒。然胎前责实。故当归芍药散内加茯苓泽泻。泻其水湿。此属产后。大概责虚。故以当归养血而行血滞。生姜散寒而行气滞。又主以羊肉味浓气温。补气而生血。俾气血得温。则邪自散而痛止矣。此方攻补兼施。故并治寒疝虚损。或疑羊肉太补。而不知孙真人谓羊肉止痛利产妇。古训凿凿可据。又何疑哉。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

    (然痛亦有不属于虚者。不可不知。)产后腹痛。(若不烦不满。为中虚而寒动也。

    今则火上逆而)烦(气壅滞而)满(胃不和而)不得卧。(此热下郁而碍上也。以)枳实芍药散主之。

    此为腹痛而烦满不得卧者。出其方治也。方意是调和气血之滞。所谓通则不痛之轻剂也。下以大麦粥者。兼和其肝气。而养心脾。故痈脓亦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大麦粥下之。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热灼血干。)腹中有瘀血。(其痛)着(于)脐下。(非枳实芍药所能治也。)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此为痛着脐下。出其方治也。意者病去则虚自回。不必疑其过峻。

    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 桃仁(三十个) 虫(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煮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张石顽云。加蜜以缓大黄之急也。)

    (然亦有不可专下其瘀者。不可不知。)产后七八日。无(头痛发热恶寒之)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治者。不外下其瘀血而已。然其)不大便。烦躁发热。

    切脉微实。(是胃家之实也。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阳明向旺之时。其)更倍发热。(至)日晡时烦躁者。(又胃热之验也。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若)不食。(则已而。)食。(入)则(助胃之热为)谵语。(又胃热之验也。然又有最确之辨。昼。阳也。

    夜。阴也。若病果在阴。宜昼轻而夜重。今)至夜(间。应阳明气衰之时。而)即(稍)愈。(其为胃家之实热。更无疑也。)宜大承气汤主之。(盖此汤热与结兼祛。以阳明之)热在里。(少腹之)结在膀胱也。

    此言血虽结于少腹。若胃有实热。当以大承气汤为主。若但治其血而遗其胃。则血虽去而热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也。此条至夜即愈四字。为辨证大眼目。盖昼为阳而主气。暮为阴而主血。观下节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以此数句而对面寻绎之。便知至夜则愈。知其病不专在血也。

    产后(中)风续续。数十日不解。(似不应在桂枝证之例矣。然)头微疼。恶寒。

    时时有热。(皆桂枝本证。中唯一证)心下闷。(邪入胸膈。为太阳之里证。其余)干呕汗出。(俱为桂枝证例中。本有之证。是桂枝证更进一层。即为阳旦证。桂枝汤稍为加增。即为阳旦汤。病)虽久。(而)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张石顽云、举此与上文承气汤为一表一里之对子。盖不以日数之多。而疑其无表证也。

    愚按、此言产后阳旦证未罢。病虽久而仍用其方也。伤寒论太阳篇。有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之句。言因者。承上病证象桂枝。因取桂枝汤之原方也。言增桂者。

    即于桂枝汤原方外。更增桂枝二两。合共五两是也。言加附子参其间者。即于前方间。

    参以附子一枚也。孙真人于此数句。未能体认。反以桂枝汤加黄芩为阳旦汤。后人因之。

    至今相沿不解。甚哉。读书之难也。然此方伤寒论特笔用令汗出三字。大是眼目。其与桂枝加附子汤之治遂漏者。为同中之异。而亦异中之同。盖止汗漏者。匡正之功。令出汗者。驱邪之力。泛应曲当。方之所以入神也。上节里热成实。虽产七八日。与大承气汤而不伤于峻。此节表邪不解。虽数十日之久。与阳旦汤而不虑其散。此中之奥妙。

    难与浅人道也。丹溪谓产后惟大补气血为主。其余以末治之。又云、芍药伐生生之气。

    此授庸医藏拙之术以误人。不得不直斥之。头疼恶寒。时时有热。自汗。干呕。俱是桂枝证。而不用桂枝汤者。以心下闷。当用桂枝去芍药汤之法。今因产后亡血。不可径去芍药。须当增桂以宣其阳。汗出至数十日之久。虽与发汗遂漏者迥别。亦当借桂枝加附子汤之法。固少阴之根以止汗。且止汗即在发汗之中。此所以阳旦汤为丝丝入扣也。

    阳旦汤方(坊本俱作桂枝汤加黄芩。今因伤寒论悟出。是桂枝汤增桂加附子。)

    (前以痉病为产后三大纲之一。然痉病皆由起于中风。今以中风将变痉而言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此病在太阳。连及阳明。而产后正气大虚。又不能以胜邪气。诚恐变为痉证。以)竹叶汤主之。

    此为产后中风。正虚邪盛者。而出其补正散邪之方也。方中以竹叶为君者。以风为阳邪。不解即变为热。热甚则灼筋而成痉。故于温散药中。先以此而折其势。即杜渐防微之道也。(次男元犀按。太阳之脉。上行至头。阳明脉过膈上复于面。二经合病。

    多加葛根。)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如豆大。(一本作入)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张石顽云、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颈项强者。以邪在太阳。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

    故用附子温经散寒。扬去沫者。不使辛热上浮之气。助其虚阳上逆也。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徐忠可云、乳者。乳子之妇也。言乳汁去多。则阴血不足。而胃中亦虚。内经云、阴者。中之守也。阴虚不能胜阳。而火上壅则烦。气上越则呕。烦而乱。则烦之甚也。呕而逆。则呕之甚也。病本全由中虚。然而药止用竹茹桂甘石膏白薇者。盖中虚而至为呕为烦。则胆腑受邪。烦呕为主病。故以竹茹之除烦止呕者为君。胸中阳气不用。故以桂甘扶阳。而化其逆气者为臣。以石膏凉上焦气分之虚热为佐。以白薇去表间之浮热为使。要知烦乱呕逆。而无腹痛下利等证。虽虚。无寒可疑也。妙在加桂于凉剂中。尤妙在甘草独多。意谓散蕴蓄之邪。复清阳之气。中即自安。气即自益。故无一补剂。而反注其立汤之本意曰安中益气。

    竹皮大丸。神哉。喘加柏实。柏每西向。得西方之气最清。故能益金。润肝木而养心。

    则肺不受烁。喘自平也。有热倍白薇。盖白薇能去浮热。故短剧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云。

    汗多热浮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名曰二加龙骨汤。则白薇之能去浮热可知矣。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 石膏(各二分) 桂枝 白薇(各一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倍白薇。烦喘者。

    加柏实一分。

    (凡下利病。多由湿热。白头翁之苦以胜湿。寒以除热。固其宜也。而)产后下利虚极。(似不可不商及补剂。但参术则恐其壅滞。苓泽则恐其伤液。惟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诚为对证。方中甘草之甘凉清中。即所以补中。阿胶之滋润去风。即所以和血。以此治利。即以此为大补。彼治利而好用参术者。当知所返矣。)

    此为产后下利虚极者。而出其方治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未离产所。尚)在(于)草蓐。自发(去衣被)

    露(其身体而)得(微)风。(亡血之后。阳邪客入。则)四肢苦烦热。(然此证当辨其头之痛与不痛。若)头痛者。(是风未全变为热。)与小柴胡汤。(以解之。若)

    头不痛但烦者。(则已全变为热矣。热盛则虫生。势所必至。以)此汤主之。

    按附方者。金匮本书阙载。而千金外台等书载之。其云出自金匮。后人别之曰附方。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

    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 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徐忠可云、后虚羸不足。先因阴虚。后并阳虚。补阴则寒凝。补阳则气壅。后天以中气为主。故治法亦出于建中。但加当归。即偏于内。故曰内补当归建中汤。谓腹中刺痛不止。血少也。吸吸少气。阳弱也。故将桂枝生姜当归之辛温。以行其营卫之气。甘草白芍以养其脾阴之血。而以饴糖大枣峻补中气。则元气自复。而羸者丰。痛者止也。然桂枝于阴阳内外。

    无所不通。尤妙得当归善入阴分。治带下之疾。故又主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盖带下病去。而中气自强也。曰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谓宜急于此调之。庶无后时之叹。然药味和平。可以治疾。可以调补。故又曰令人强壮宜。其云大虚加饴糖。以虚极无可支撑。惟大甘专于补脾。脾为五脏六腑之母。止此一条。可以得其生路也。其去血过多。崩伤内衄。加干地黄阿胶。以其所伤原偏于阴。故特多加阴药。非产后必宜用地黄阿胶也。

    卷九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曰。(业已热除而身凉。而复)续来寒热。发作有(一定之)时。

    (因其病而问其)经水(已来而)适断者。(盖以经水断于内。而寒热发于外。虽与经水适来者不同。而)此(症亦名)为热入血室。其血(为邪所阻。则)必结。(结于冲任厥阴之经脉。内未入脏。外不在表。而在表里之间。乃属少阳。)故使(寒热往来)

    如疟状。发作有时。(以)小柴胡汤主之。(达经脉之结。仍藉少阳之枢以转之。

    俾气行而血亦不结矣。)

    此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者。出其方治也。盖以邪既流连于血室。而亦浸氵?于经络。若但攻其血。血虽去而邪必不尽。且恐血去而邪反得乘虚而入也。故小柴胡汤解其热邪。而乍结之血自行矣。

    (热入血室。不独中风有之。而伤寒亦然。)妇人伤寒(寒郁而)发热。(当其时)

    经水适来。(过多不止。血室空虚。则热邪遂乘虚而入之也。昼为阳而主气。暮为阴而主血。今主气之阳无病。故)昼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