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金匮要略浅注最新章节!

    奔气病证治第八

    师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不可病。心)病(则非轻。)有(心病。

    而肾之水气凌之。则为)奔 。有(心病。而胃之燥土。从少阴之火化。而生内痈。

    则为)吐脓。有(心病。而肝之风木。乘少阴之热气而煽动。则为。)惊怖。有(心病。

    而肾之阴水。不交于离火而既济。则为)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盖以惊则伤心。凡心伤而致病者皆是。然心既伤矣。因惊而谓之惊。可也。非惊亦谓之惊。无不可也。)

    此一节、为奔 证之开端。类及吐脓等证。四部同出一源。概以惊字括之。盖言皆心病也。师不明言心病。而言惊发者。原为中人以上告语。后之注家。或附会其说。或阙疑以待。恐斯道日晦。吾不得不急起而明之。

    师曰。(上既以奔 合四部。而指其所从得矣。今请专言奔 之病。)奔 病。(有物浑沦。其象如 。)从(下焦)少腹起。上冲咽喉。(从肾)发作(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皆从惊(伤心。)恐(伤肾以)得之。

    (推之。凡有所伤于心者。皆可作惊观也。有所伤于肾者。皆可作恐观也。盖以心肾之气。本自交通。一受伤则无复限制矣。)

    此言病发于心肾。为奔 之本证也。

    (然肾处于下焦。与肝相通。所谓乙癸同源是也。然肝肾之气。并善上逆。今请言肝邪之发为)奔 (其木)气(之逆则)。上(而)冲胸。(木邪克土。其)腹(必)痛。

    (肝脏有邪。其气通于少阳。则为)往来寒热。(以)奔 汤主之。

    此言奔 之由肝邪而发者。当以奔 汤畅肝气而去客邪也。第此为客邪立法。若肝脏本病发作。以乌梅丸为神剂。此即金匮之正面处。寻出底面也。

    奔 汤方甘草 芎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二。夜一服。

    (奔 证。有肾气乘外寒而冲心者。试约其证而出其方。)发汗后。烧针令其(再)汗。针处被寒。(寒袭腠理。火郁脉中。以致)核起而赤者。必发奔 。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此为既成奔 ,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尤在泾云、此肾气乘外寒而动,发为奔 者。发汗后烧针复汗。阳气重伤。于是外寒从针孔而入通于肾。肾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故须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汤外解寒邪。加桂。内泄肾气也。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奔 证。有肾侮心虚而上逆者。试约其证而出其方。)发汗后脐下悸者。(以发汗伤其心液。心气虚而肾气亦动。)欲作奔 。(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为欲作奔 。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程氏曰、汗后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泄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助脾土以制肾水。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

    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也。)

    卷四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师曰。(病有最虚之处。即为容邪之处。当辨之于脉。)夫(欲知)脉当(先)取(其)太过(之与)不及。(如关前之)阳(脉)微(是阳气虚也。关后之)阴(脉)

    (弦。是阴邪实也。阴邪乘于阳位。)即胸痹而(心)痛。所以然者。责其(上焦阳气)极虚也。(极虚则无以为胜邪之本矣。然单虚不为痛。)今阳(脉微则为)虚。知(其病)在上焦。(究其)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中之)弦(乃阴中之寒邪。乘上焦之虚。而为痹为痛。是虚为致邪之因。而弦则露其袭虚之本象)故也。

    此言胸痹心痛之病。皆由虚处容邪。从其脉象而探其病源。

    (其间亦有不从虚得者。当分别观之。姑另备一审因察病之法。如无病之。)平人(又)无(新邪而发)寒热。(乃忽然)短气不足以息者。(当是痰饮食积。碍其升降之气而然。此不责其虚。当责其)实也。

    此另出实证。与上节对勘而愈明也。

    (人之胸中。如天阳气用事。阳气一虚。诸阴寒得而乘之。则为)胸痹之病。(盖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不行。则阻其上下往来之路。而为)喘息咳唾。(塞其前后阴阳之位。则为)胸背痛。(且不特喘息咳唾。而呼吸之间。不相续而)短气。(更审其脉)寸口(之阳)脉沉而迟。(即上所言阳微之意也。)关上(之阴脉)小紧数。(即上所言阴弦之意。由尺而上溢于关也。

    阳气失权。诸阴反得而 之。法当通其胸中之阳。以)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此详胸痹之证脉。凡言胸痹。皆当以此概之。但微有参差不同。故首揭以为胸痹之主证主方耳。其云寸口脉沉而迟。即首节阳微之互辞。关上小紧数。即首节阴弦之互辞。

    但关居阴阳之界。缘阴邪盛于真阴之本位。由尺而上溢于关。故于关上见之。亦即首节太过不及。于阴阳分其上下之意。而不必拘拘于字句间也。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证。上已详言。不复再赘。今又加气上)不得卧。(是有痰饮以为之援也。

    此证与支饮证相类。而唯)心痛彻背者。(为胸痹证所独。以)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此承上而言不得卧及心痛彻背。为痹甚于前。而前方亦宜加减也。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煎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更有病势之最急者。)胸痹(病。更加)心中痞。(为羁)留(不去之客)气结(聚)在胸。(胸痹之外。又见)胸满胁下(之气又)逆。(而)抢心。(是胸既痹而且满。而又及于心中。牵及胁下。为留为结。为逆为抢。可谓阴邪之横行无忌矣。此际急兴问罪之师。

    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抑或务为本源之计。)人参汤亦主之。

    此言胸痹已甚之证。出二方以听人之临时择用也。或先后相间用之。惟在临时之活泼。

    尤在泾云、心中痞气。气痹而成痞也。胁下逆抢心。气逆不降。将为中之害也。是宜急通其痞结之气。否则速复其不振之阳。盖去邪之实。即以安正。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是在审其病之久暂。与气之虚实而决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浓朴(四两) 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 干姜 白术(各三两) 桂枝 甘草(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内桂枝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更有病势之稍缓者。)胸痹。(病)胸中(时觉)气(之阻)塞。(息之出入。

    亦觉不流利。而)短气。(此水气滞而为病。若水盛于气者。则短气。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水利则气顺矣。若气盛于水者。则胸中气塞。)橘枳生姜汤亦主之。(气开则痹通矣。)

    尤在泾云、此亦气闭气逆之证。视前条为稍缓矣。二方皆下气散结之剂。而有甘淡苦辛之异。亦在酌其强弱而用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枳生姜汤方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又有本脏病。而殃及他脏者。不可不知。)胸痹(为手少阴之君火衰微。以致足少阴之阴气上弥。势盛而及于肝。肝主通身之筋。今筋时见)缓急者。(乙癸同病也。以)薏苡附子散主之。

    此言胸痹之兼证也。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胸痹之外。病有同类者。不可不知。)心中(闷)痞。(或痰饮客气)诸逆心悬(而空。如空中悬物。动摇而)痛。(以)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此下不言胸痹。是不必有胸痹的证矣。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上言心痛彻背。尚有休止之时。故以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汤。平平之剂可治。今则)心痛彻痛。背痛彻心。(连连痛而不休。则为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熄。非薤白之类所能治也。以)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此言心痛牵引前后。阴邪僭于阳位。必用大剂以急救也。

    乌头赤石脂丸方乌头(一分炮) 蜀椒 干姜(各一两) 附子(半两) 赤石脂(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九痛丸 治九种心疼。

    附子(三两炮) 生野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 干姜 吴茱萸 人参(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二气。落马坠车血疾等。

    皆主之。忌口如常法。(按痛虽有九。而心痛不离于寒。故以姜附为主。而降浊去风逐滞补虚次之。)

    卷四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为胃脉。其)脉微弦。(微弦。为阴象也。阴加于阳。其)法当腹满。

    (若)不满者。(其阴邪下攻)必便难。(或)两 疼痛。此虚寒(不从外得。而从内生。其气)欲(从)下(而之)上也。(此证不可散表)当以温(中之)药服之。(以散内结之阴寒也。)

    此言趺阳微弦。为中寒而腹满也。其实病根在下。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是也。与上一篇首节参看。自得。 、音区。腋下胁也。

    (趺阳脉微弦。固为虚证。然腹满亦有实证。辨之奈何。)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不可下也。)痛者为实。可下之。(胃实者。舌有黄苔。若)舌黄(而)未(经)下者。下之黄(苔)自去。

    此言虚实之辨法。而并及治法也。

    (虚而生寒证。不拒按之外。又有辨法。若)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虚)寒。

    当与温药。

    此承上节而申言虚寒之证治也。

    尤在泾云、腹满不减者。实也。时减复如故者。腹中寒气。得阳而暂开。得阴而复合也。此亦寒从内生。故曰当与温药。

    (又虚有实象之危证。不可不知。)病者(面色)痿黄。(若燥而渴者。热实也。

    今)燥而不渴。(腹满连及)胸中(均作)寒实。(实证当不下利。若下利。则是虚寒之极。反有实象。)而(且下)利不止者。(是虚寒胃气下脱也。必)死。

    此言真虚反有实象。假实不可以直攻。真虚不能以遽挽也。

    (微弦脉见于趺阳。与见于寸口者不同。以趺阳主胃。病从内生。寸口主营卫。病从外至也。若)寸口脉弦者。(弦为寒而主痛。其人)即胁下拘急而痛。(与两 疼痛不同。盖彼主乎内。而此主乎外也。主乎内者。其人痛而兼便难。主乎外者。)其人(痛而兼)啬啬恶寒也。

    此言寸口之弦。与趺阳之弦。同属阴邪。而有内外之别也。

    (寒有内外之别。上虽详之于脉。更当辨之于所见之证。曰喜欠。曰清涕。曰色和。

    曰善嚏。以此而泛求于偶然病寒之人。犹恐其不足凭也。)夫(唯取证于素寒之人。名曰)中寒家。(始得其不易之准。吾观人欲睡而喜欠者。阴引阳入也。睡觉而喜欠者。

    阳引阴出也。今其人为中寒家而)喜欠。(其为阴盛引阳也奚疑。又尝观年老之人。清涕出者。阳虚所致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寒盛所致也。今)其人(为中寒家而)清涕出(其为阳气虚寒也奚疑。若)发热色和者。(非中寒也。乃为外寒所搏。虽有清涕出。亦因其)善嚏。(寒不能留而自出矣。)

    此以中寒家立论。以明中寒证。而并及外寒之轻证也。

    (上言善嚏。果何取于嚏乎。盖嚏者。雷气之义也。阴盛则阳伏。阳一得气而奋发。

    在天为雷。在人为嚏也。若)中(气素)寒。其人下利。以里虚(而阳气不振)也。(若)欲嚏不能。(是阳欲奋发。却被阴留而中止。阴气盛也。故知)此人肚中寒。

    此承上节善嚏二字。言中气虚寒之人。欲嚏不能嚏也。中寒之中。是平声。尤氏作去声读。误也。伤寒金匮无中寒二字。不可不知。宋元后注家。附会此二字。不知遮蔽多少聪明人耳目。

    (若)夫瘦人(形气虚弱。难御外邪。忽而)绕脐痛。必有(外入之)风冷。(风冷入内。则)谷气(留滞而。)不行(医者不晓以温药助脾之行。)而反(以寒药)下之。(虽下药推荡其谷气。而寒性反增其风冷。由是正乃益虚。邪乃无制。)其气必(犯上而为)

    冲。(即)不(上)冲者。(亦必窃据流连。)心下则痞。

    此言素虚人。一伤风冷。其腹满虽为积滞。法宜温行。不宜寒下以致变也。

    (兹试言诸证之方治。)病腹满。(为里实。)发热(为表邪。表里之邪。相持至于)十日。(而)脉(尚)浮而数。(为日虽久。而表邪犹未已也。)饮食如故。(其表虽实。而胃气犹未伤也。法宜两解。以)浓朴七物汤主之。

    此言腹满发热。而出表里两解之方也。但发热疑是中风证。风能消谷。伤寒云、能食为中风。可以参看。

    浓朴七物汤方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

    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虽然。表里之辨犹易也。而虚寒欲下上之旨。最元妙而难言。何也。)腹中(为阴部。下也。阴部有)寒气。(气逆则为)雷鸣(寒盛则为)切痛。(而且从下而上。其)胸(中两)胁逆满。(兼见)呕吐。(是阴邪不特自肆于阴部。而阳位亦任其横行而无忌。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急以)附子粳米汤主之。

    此言寒气之自下而上僭。中上之阳必虚。惟恐胃阳随其呕吐而脱。故于温暖胃阳方中。而兼补肾阳也。

    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用浓朴七物汤。以其发热。尚有表邪也。今腹)痛而(不发热。止是大便)

    闭者。(为内实气滞之的证也。通则不痛。以)浓朴三物汤主之。

    此节合下二节。皆言实则可下之证也。重在气滞一边。

    浓朴三物汤方浓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以手按辨其虚实。既言不复再赘矣。若)按之心下满痛者。(虽云其结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而既已拒按若此。)此为(有形之)实(邪)也。(实则)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此亦言实则可下之证。但以邪在心下。故以大柴胡汤为的方。可见古人用方。斟酌尽善。不差一黍。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半夏(半升)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前言腹满时减。当与温药矣。若)腹(常)满(而)不减。(当责其实。时)减(者当防其虚。故曰)不足言。(即无余议之辞。然满而不减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言满在腹部。与在心下者不同。故用大承气汤以急攻之。此三方均是下药。当分别于几微而用之。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

    (至若寒痛而救治。另有方法。)心胸中(本阳气用事。今有)大寒(与正气相阻而为)痛。(寒气上逆则为)呕。(胃阳为寒所痹。则)不能饮食。(且阴寒据于)

    腹中(而作)满。(寒气)上冲(于)皮(肤而突)起出见(之形。似)有头足。上下(俱)痛。而(手)不可触近者。(此虚而有实象也。以)大建中汤主之。

    此言心胃受寒。引动下焦之阴气上逆而痛甚也。方中姜参饴糖。创建中气。而椒性下行者。温起下焦之阳。以胜上弥之阴也。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温再服。

    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虚寒则温补之。实热则寒下之。固也。然有阴寒成聚之证。治之者当知法外有法。

    )胁下偏痛发热。(若脉数大。热邪实也。今按)其脉紧弦。此(阴)寒(成聚)也。

    (虽有发热。亦是阳气挟郁所致。若非温药。不能已其寒。若非下药。不能去其结。所)

    以(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此承上节而言阴寒中不无实证。温药中可杂以下药也。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此言厥逆。而未言腹满痛者。从所急而救治也。

    徐忠可云、四肢乃阳气所起。寒气格之。故阳气不顺接而厥。阴气冲满而逆。故以乌头细辛伐内寒。苓半以下其逆上之痰气。真朱为色者。寒则气浮。故重以镇之。且以护其心也。真朱。即朱砂也。

    沈自南云、本经凡病仅言风寒。不言暑湿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