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本草述钩元最新章节!

    菟丝子

    火焰草。俗呼黄丝草。即菟丝子。阳草也。入夏生苗。初如细丝。遍地不能自起。

    延草物。其根渐绝于地。而寄空中。无叶有花。白色微红。香亦袭人。结实如秕而细梗上尤佳。怀孟林中产此。入药最甚。萦草者不经久。若傍松柏及他树。则蔓延四布经纬。根或绝地。质甚轻扬。其实或着树间。次年随在吐丝。不下引也。

    气味辛(辛味为甚。却与辛香燥热之辛不同。)甘平。入足三阴气分。诸本草主续绝伤。

    补不男女健。

    小(则使上。

    及中从子半在外阴阳则子。

    熟地虚损白浊苓三少血燥。

    十丸。腰末。将原酒〔论〕菟丝当春末夏初。气乘浮长而丝萦蔓引。不须更藉于根蒂。其实结于夏末。更乘金水本经所主续绝伤益气力。夫绝伤之能续。未有无真气而只藉浮气者。而真气又未有离于真阴者。雷公谓禀中和以凝正阳之气。(要知正阳之气。原不得离于阴。

    阳互交之机。意谓无阴不能感阳。此生物元理也。盖夏月正天地气交采实。其奉长气而感于蕃秀也。自阴而感之。其奉化气而归于降收也。

    之阳。更由气交以降于在地之阴者乎。人身身半以下为阴。肾主之。菟归于降收之阴。故能益肾气。(漫谓得阳气之盛而益肾气者梦梦)大都肾味以化阴而益气。肾阴不足。更能助阴味以化阳而益精。(化阴化阳皆指此别录所谓强阴。而甄权所谓添精髓者也。且其味由辛而甘。从天之阳而故主治在肾居多。至又补肝脏风虚。与补脾气者。以归于阴则又即化阳其益。而太阴脾气。即借此阴中之阳。传化而转运者也。足三阴同起于脾。是又何疑之有哉。

    肾家多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仲淳)本不助相火。然肾有火者。亦〔修治〕米泔淘洗极净。略晒。拣去稗草子。磨五六次。用酒浸一昼夜。捣之不尽者。

    再浸湿研碎。

    五味子

    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五味皆具。味全者真。本经但云酸。以木为五行之先南北五味。色入手太足之水热精。中厥气水能收逆必先发散入肺中。不在上则滋源。

    下之气也。咳逆之不足。(烦劳以入为水脏事邪入脏。永无出愿言慎重。(子伤不足。肢体羸瘦。

    阴亡阳。膀胱厥逆。

    调和五脏。此其能肾。同吴茱山萸人黄柏。令人有子。

    炒过半两。为末。

    不可服此方。痰下。阳事不起。

    十女。忌猪鱼蒜萸汤泡七次五钱〔论〕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而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而苦多。俱带咸味。

    虽五气告四味而即总此味具足斯义)。夫气之元在肾。本藉风木而至。肺气之主在肺。还藉风木而归肾。一阴为独使。故五味以酸胜者相媾。而神其升降也。继辛而有微甘者。合中土生化之气以俱下也。

    先辛后苦者。至地之苦。合于至天之辛。以同归也。五味本由肺而媾肝。肝因媾肺而至脾。

    脾仍合肺以归肾。是具足三阴之气收之以降。而阴亦随之矣。阳为气。阴为味。气固依味而至肾。肾非纳气者欤。此本经首主益气咳逆上气也。人身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而主之。肾气之上际于肺。肺气之下归于肾。原以一气自为升降者也。若六氵?七情有以耗散之。致肺失其降而不能归。不归则元气随耗而日虚。归肾则真气还源而日益。兹味能收之以入肾。即为五脏六腑之精。肾受而藏之矣。(经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数语可悟五味子收五脏之气以归精义)。气盛则精盈。

    故本经既谓其益。又谓其强阴益男子精也。精盈则气盛。所以先哲谓其暖水脏。镇水壮阳。

    补虚除热。壮筋骨。疗羸瘦也。至其能生津止渴者。是收肺阳中之阴以至于脾。能止肾泄者。又收肾阴中之阳以至脾也。敛虚汗者。收肺阳中之阴以至心。明目者。更收肾阴中之阳以至肝也。五脏俱受之。而肺肾为升降之本。肺且由降得升以为气之益。阴之强。并为五脏之养。然则兹物之酸收于精气形。(精化气。气生形)有全功矣。卢氏云。五味收元气。治降下升中至治寒嗽之浓朴麻黄汤而亦投五味者。以散寒达阳之外。即当收真阴以召元阳。且恐阳中少阴。为寒郁之热所僭。而必假酸收以平上逆之气也。阅方剂中五味治嗽。或寒或热。各有对待之药。而兹味似为主守。又似于诸味中用之为关捩子者。大约治嗽勿论寒热。皆以阳中之阴气能降为主。(热嗽者阳邪伤乎阴。寒嗽者寒邪伤乎阳。原亦病乎阴。故热喘之治。凉其阳邪而收阴。寒喘之治散其阴邪以畅阳。亦当寓收阴之义。)东垣分治热喘寒喘。皆不能舍五味子。固以肺气为阳中有阴。职同天气而司降耳。凡治肺气之病。如嗽如喘。先识阳中阴降之本。更审病机之所在。或外氵?。或内伤。或伤阴。或伤阳。而适事以为治。如阳邪伤阴。此固的治矣。然阳邪方炽者。收之太早。不反锢其邪乎。阴邪伤阳者。此固不宜矣。然阴邪已除。而阳气以祛散而虚。不当寓收阴于益阳中。使阳有所依乎。总之。五味治嗽。惟久嗽及虚劳嗽。用之补与收。相驭而行。更无踌躇。若嗽未至于喘。即嗽而气不逆者。便宜酌量。至为湿痰之阻气。与湿热之病乎气。以致病乎主气者。更当虑其妄投之害矣。方书用五味。治嗽为多。而消瘅即次之。然则消瘅亦取责于肺欤。曰。人身元气。固水所化。而人身津液。又气所化。如气归于水。是阳之随阴而降。还其一阳陷于二阴之坎也。故能益气津化之。在阴之随阳以升者。肾主之。此皆五味之相及以奏功。而入肺尤先耳。凡病因虚而热。

    或则以散邪为主。即以收阴召阳归元。而全正为助。其无邪气而只有虚乏者。则以补正为主。

    亦即有收之一法。合而奏效。其有元气虚损。遂因虚郁化热者。则有清补一法。而收与散并行。其散不敌收之半。乃为得之。此义不独疗嗽为然。又凡元气耗散之甚者。非惟补益可恃。而收之一法。更有捷功。又后人调气只知调其阳而已。恶知五运所主之病机。是一气变动。

    缪氏。疹痧初发。及一切停饮。

    食收补。太过且骤。反致虚热。又酸甚〔修治〕入药。不去核。必打碎核。方五味备。去枯者。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

    覆盆子

    其总包似盆之覆。故名。皮色青绿。剥去皮。内细子乌赤色。五月采之。(当之)惟五月熟。状如覆盆。而味甘美者。为覆盆子。余不堪入药。(藏器)蓬 与覆盆。功用相近。虽是二物。其实一类也。蓬 子以八九月熟。覆盆四五月熟。色皆乌赤。故能补肾。(濒湖)此类凡五种。蓬 藤蔓繁衍。茎有倒刺。逐节生叶。如掌大。状类小葵。面青背白。浓而有毛。六七月开小白花。结实成簇。生青熟紫黯。微有黑毛。状如熟椹而扁。冬月苗叶不凋。以其熟于深秋。俗名割田 是也。覆盆蔓小于蓬 。亦有钩刺。一枝五叶。叶小而面背皆青。光薄而无毛。开白花。四五月实成。子亦小于蓬 而稀疏。生青熟乌赤。冬月苗凋。以其熟于盛夏。伪名插田 。即尔雅所谓 缺盆也。二者俱可入药。一种蔓如覆盆。一枝三叶即莓实如覆黄花。

    湖)味甘微长。女子食肾添精。缩小浊。鹤膝风。诸补肾。(嵩)同黄柏子衍宗丸。治男子精痿。临房不举。或精〔论〕覆盆蓬 。二子相似。第蓬 以深秋熟。冬月不凋。覆盆以盛夏熟。冬月凋。其所禀功。

    又生阴谁适及始缪氏。阳强不倒者。忌服。

    〔辨治〕上圆平底似覆盆样。去皮及心。用细子乌赤色味甘者。水洗。晒干后。酒拌。

    蒸

    使君子

    出岭南闽(邵武)蜀。(眉州)其藤如葛。绕树而上。四五月开红花。五瓣。七八月结子。如拇指大。类栀子而有五棱。壳内白仁如榧。七月采之。久则油黑不堪用。

    气味甘温。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

    能益虫。人七生七泻痢者。

    繇)得芦荟米饮每服一〔论〕使君子花瓣五出。实介五棱。中仁甘白。为脾胃要药。夫健脾胃之味不少。何以疳虫酝酿五疳土而金。

    缪氏。小儿泄痢有赤积。是暑气所伤。禁与肉蔻诃子等涩热药同用。服此药。忌饮热茶。

    犯〔修治〕去壳用仁。或兼用壳。

    木鳖子

    出南中闽广诸郡。种时取子。雌雄相配。红绳扎定。排埋土中。及其生也。则去方结有子。四月开黄花。六月结实。实中有子数十枚。圆扁 。形状如鳖。一头尖种也。八月采之。附子类中亦有名木鳖者。即漏蓝子也。仁 气味甘温。味浓于气。可升可降。阳也。醋磨。主消结肿恶疮。肛门痔痛痔瘤瘰 。疗乳痈。方书治中风行痹。香港脚。鹤膝风挛悸。耳咽喉。

    为散血热除痈毒之要药。(仲淳)

    疳病目蒙不见物。木鳖仁二钱。胡连一钱。为末。米糊丸龙眼大。入鸡子内。蒸熟。连鸡子润喉作两食。

    〔论〕木鳖子须雌雄合种。迨吐花时须去其雄者。而实乃得结。是其初种也。雌之阴。

    必乘之为患肿不得血之流润于经中。与营养于经外。而入此以为用者。亦惟俾阴得受阳之气以资化生。并不受阳之蚀以全化成耳。更参悸证之济生心丹。何为心气不足。神志不宁。而亦须此味。以心脏主血。是固有以裕乎血化也。且如耳病之芍药散。解仓饮子。既治热壅以病于风。而脚气之寒湿。又需用治。总由兹味于血有以资始。复有以代终。故得不戾于寒热之气尔。

    其气非凉非热。谓为温者良是。古方治痛风多用之。意惟痹证之因寒湿郁热以病于痛者。

    乃〔修事〕去油用

    马兜铃

    蔓生附木。其叶圆浓且涩。入夏作青白花。结实似桃李而长。霜降叶脱。垂垂则四裂。中仁似榆荚。兜铃乃其实之壳。而所用者革中之子也。

    实

    味苦微辛。气寒。味浓气薄。入手太阴经。主肺热咳嗽痰结。(实证)肺气上急喘促。

    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虚证)清肺气。去肺中湿热。疗血痔 疮。马兜铃感冬气而生。

    味苦有辛。兼金气也。故能除肺热。降肺气。脏腑相为表里。清脏则自及于腑。此味下气散结。其功固归于金水。而二便之道。皆水脏所主。故治血痔 疮。体轻而虚。熟则悬而四开。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濒湖)散邪而不能补正。观于吐虫用之可知。(又)得桑皮桔梗百部〔论〕马兜铃所治。专主咳嗽之因于肺热而痰结喘促者详。其花于六月。实于七月。而枯气之至。

    咯唾痰结中之热而逆者况可缪氏。虚寒咳嗽。或寒痰作喘者。弗服。

    〔修治〕劈开。取向里子。去革膜。微炒入药。

    根 一名土青木香。色黄赤似防己。作葛根及木香气。

    气味辛苦冷。有毒。服多。则吐利不止。治气下膈。止刺痛。捣末。涂疔肿。

    牵牛子

    有黑白二种。黑者处处野生。白者人多种之。因其蒂似茄。呼为天茄。

    黑味甘苦。白味甘辛。气热雄烈。有小毒。泄人元气。走气分。通三焦。主泻气分湿热。

    三开气块。逐痰滞。以气药引则入气。以大黄引则入血。白者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破血中之气。(好古)凡用牵牛。少则动大便。多则泻下如水。乃泻气之药。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金中(但妇。平余年。

    无降。

    俱为不妨多酒色之邪在楝实茴隧。人深得补君。然春初内热去殆尽。

    大便通。续头昏目眩。

    为末。生姜为末。每服空心食之〔论〕牵牛子感热火之化所生。禀性雄烈。色黑者先甘后苦。甘少苦多。其力速。色白者先所谓喘满斩关壅。

    邪之服味湿壅本以牵牛属火善走。黑者属水。白者属金。若非病形与证俱实。不胀满。不大便秘者。不可轻用〔修治〕碾取头末。去皮麸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紫葳

    即凌霄花。平野蔓生。得木而上。自夏至秋。开花一枝十余朵。大如牵牛花。而瓣。赭黄色。有细点。秋深更赤。

    花

    (根同)

    味咸苦。气微寒。手足厥阴经药也。畏卤碱。主热毒风风痫。治女子产乳余疾。

    血不定。淋沥及崩中。并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又主膈血游风。凌霄花补阴甚捷。盖有能独行。治血崩之要药也。(丹溪)花及根。甘酸而寒。茎叶带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及血热生风之证。(濒湖)治热风身痒游风风疹。与苍耳叶同用。久近风痫。凌霄花或根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服毕。解发。不住手梳。口噙冷水。温则吐去。再噙再梳。至十口乃止。如此四十九日绝根。百无所忌。同当归红花川芎牛膝地黄延胡桃仁苏木五灵脂治壮实妇人血闭。血崩方。凌霄花为末。酒服二钱。后服四物汤。按先饮凌霄酒而后服四或先去血中伏火而后调之耶。

    〔论〕紫葳之气寒。其味咸先而胜。苦后而杀。知其入血而散热结无疑。第丹溪云补阴甚捷则知治非弥赤丹溪湖)

    茎叶

    气味苦平。主治痿 。益气。疗热风身痒。游风风疹。(与花根同功)治喉痹热痛。

    〔修治〕秋后采之。阴干。

    栝蒌

    别名瑞雪。根即天花粉。所在有之。出弘农陕州者最胜。六月开花。结实花下。九月黄熟如柿。形有正圆长锐。功用并同。内有扁子。色绿脂多。作青气。根直下生。年久者长尺。秋后采者。结实有粉。他时便多筋络矣。(核)根实功力。稍有异同。实主郁遏不能分

    实

    味大甘微苦。气寒。性润缓。味浓气薄。阴也。主治润肺燥。除热。涤痰结。止嗽。宽胸痹。利咽喉。疗燥渴肠秘。栝蒌属土而有水。味甘性润。补肺降气。凡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要药。又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为治消渴之神品。(丹溪)解胸中郁热。是其所长。故热郁汤内用之。且寒而大甘咳(濒湖)。栝蒌通肺中郁热。又云降气者。总因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也。夫气属阳。

    同降薤白切焙丸。

    瓜蒌用此久不日三五钱为末若寒以燥剂者之

    根

    (即天花粉)

    味微甘而苦。气寒纯阴。入心肺二经。主益津。治消渴。(治渴。有坚肾水而利小便而愈者。坚肾用天花粉之属。利小便用二苓之类。先哲)身热烦满。心中枯此不除。去肠胃中痼热。及时疾热狂。并虚热咳嗽。退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水。通小肠。亦止小便利。与辛酸同用。导肿气。能补虚安中。续绝伤。禀天地清故能解烦渴。行津液。大宜虚热人。同贝母竹沥竹茹荆沥天冬则消痰。同银花连翘甘草。消一切肿毒。消渴饮水。用栝蒌根三十斤。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渣。

    合。煎至水尽。用暖酒先食服。如鸡子大。日三服最妙。伤寒烦渴思饮。栝蒌根三升。煮一升。分二服。先以淡竹沥一斗。水二升。煮好银二两。半冷冻饮料汁。然后服危疾。栝蒌根一斤。捣汁六合。顿服。随有黄水随小便出。如不出。再服。虚热咳粉一两。人参三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汤下。又方。栝蒌根水泡切片。用竹沥拌如是三次。再同乳汁浸。饭上蒸。晒干。煎服效。

    〔总论〕栝蒌实黄熟于九月。而采以霜降后。根色洁白。采于秋后乃实。则知所禀金水之气有伤故凡下涸可下则相纯甘寒不达缪氏。脾胃虚寒作泻者。弗宜服根。按栝蒌根得金水之浓。凡病于木火之真。气不升不达〔修治〕古方全用。连子连皮细切。后世乃分子瓤各用。(濒湖)然不可执一。有全用者。有一度

    葛根

    七月着花。五月采根。晒干用。

    味甘辛。气平。轻而上行。升也。阳也。阳明经行经的药。生根汁。大寒。(别录)起阴气。

    热。解风痛。

    伤寒热升麻而肺主(清阳根汤治叶。葛同升麻治之。中见太阴。又曰。阳明为燥气之标。然却不从葛根之用。本经谓其起阴气。东垣谓其鼓舞胃气上行胃中热郁。而鼓舞阳气以上行也。夫所谓阳者。胃能起阴气。即所以达胃之阳。能达胃阳。则胃之郁热亦解矣。其本于燥。气而从湿土以起化也。如脾而燥气治。是得以还其降收之令者。正以中气为化也。

    胁骨痛者。亦同诸药用之。可知能达胃阳。则春升之木岂得徒以祛风论其功哉。

    伤寒头痛。邪犹未入阳明者。禁用。五劳七伤。上盛下虚者。暑月虽有脾胃病。不宜服。

    (〔辨治〕雪白多粉者良。去皮用。

    天门冬

    即天棘根也。麦须曰门。麦冬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名天冬以其功同麦冬。亦曰门冬。

    味苦甘而带辛。性寒。味浓气薄。阳中之阴。入手太阴足少阴经气分。主治润燥滋阴。

    冷而止地之之。和甘助元反益其热少阴。清其母气。

    而走肾。

    消痰止嗽。

    苓砂仁以佐愈大风病。

    桑黄白芨紫妇人骨蒸。

    药者。天冬不见火。

    而不渴。

    日三服。

    九蒸九日三服〔论〕二冬皆由胃而或入心。或归肾。以同奏功于肺。麦冬味甘平而气微寒。阳中微阴也。

    则通者。

    有火少阴惟肾而阴而心嗜冬。于云。凡病因阴虚水涸。火起下焦。上炎于肺。而发痰喘。天冬诚为要药。

    泄泻恶食。要知阴虚精绝之病。正赖脾胃气强。能纳能消。以滋精气。若之源绝矣。必不得已。当以薏苡茯苓山药甘草白芍同用。或用麦冬以代之有云。天冬治痰之本。半夏治痰之标。意固谓肾主液。而脾主湿也。但天本阴气之浓以化燥。而痰自清。半夏治湿盛作滞之痰。本辛燥之气以散自是相反。标本之说。不知何见。

    单饵。必病肠滑。性寒而润利故也。(濒湖)

    〔修事〕择肥圆长大其味甘多者。汤浸去皮心。焙热。即当风凉之。如此二三次自干。

    不损摊

    百部

    亦天门冬之类。蔓生。叶颇似竹。根下作撮如芋子。一撮十五六枚。黄白相连。

    秋八月采。晒干。

    根

    味甘微苦。气微温微寒。入肺。主咳嗽上气。愈肺热久嗽。能润肺保肺。治疳杀蛔蛲(腹中虫)寸白诸虫。百部亦有苦而微甘者。然当取甘胜如本经所云为是。不然苦泄胜。何能保(虚。不宜服。暴嗽。用百部生姜各捣汁等分。煎服二合。(肘后)一方。捣百部自然汁。和生尖根〔论〕百部与天冬。类皆治肺之剂。第天冬气寒味苦。后有微甘。的属以寒治热。百部则味冬之虚。

    徐奏耳。

    〔修治〕竹刀劈去心及皮。酒浸一宿。漉出。焙干。细锉用。

    何首乌

    春生苗。其蔓名交藤。雌雄共生。雄者茎色黄白。雌者黄赤。蔓时交结。或隐化不叶似薯蓣而不光泽。夜合昼疏。(与合欢叶同)夏秋开黄白花。结子有棱。根有五棱。色赤白。白雄赤雌也。

    味苦涩而甘。气微温。入足厥阴。兼入足少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