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普济方最新章节!

    总论

    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故有炎凉寒燠。风雨晦冥。水旱妖灾。虫蝗怪异。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营运各别。终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谓岁功毕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通塞。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治。皆曰满日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食兢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然恣意攻人。拱手待毙。斯为误矣。夫天时气病者。是春时当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也。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一名时行伤寒。此时节候。有寒伤于人。

    非触冒之过也。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小轻也。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也。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

    病热亦小微也。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问一岁之中。长幼病状多相似。此名温疫也。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春夏亦有寒清时。秋冬或有暄暑时。人感疫疠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务成子萤火丸。败毒散。冬气温。春气寒。夏气冷。秋气热为时气。

    气与伤寒同。而治有异者。盖因四时不正之气。而更改。不拘以日数浅深。吐下随证施行。

    若春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升麻散。解肌汤主之。夏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调中汤。射干汤。半夏桂枝甘草汤。可选用也。秋应凉而反大热。折之则责邪在肺。温热相搏。民多病瘅黄也。宜白虎加苍术汤。煎茵陈汁调五苓散。冬应寒而反大温。折之则责邪在肾。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则伏寒变为温病。宜葳蕤汤。仲景云。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者。伤寒气而作。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过。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不可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证施行。要之治热以寒凉而行之。

    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然得时行病。一日在皮毛。当摩膏火灸愈。不解者。二日在肤。可法针。服解肌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复发汗。若大汗则愈。不解者。止勿复发也。四日在胸。服藜芦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芦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视病者尚未了了。复一法针之当解。不愈者。六日热已入胃。乃以利汤下之愈。百无不如意。但当谛视节度与病耳。若食不消病。亦与时行病。俱发热头痛。食病当速下之。时行病当待六七日下之。时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乃可下也。热在胃外而下之。则热乘虚便入胃。然病要当复下去之。不得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致此为病。三死一生。此辈皆多不愈。胃虚热入胃烂也。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

    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切效相倍耳。病者过日不以时下之。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矣。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言语与人不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当以新汲冷水。令强饮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随手愈。不即吐者。此辈病多不善。勿强与水。水停即结心下也。更当以余药吐之。

    皆令相主当者。不尔必危。若此病不急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

    又云。此病方家呼为伤寒。有二种。有阴有阳。阴伤寒者。反于阳是也。阳伤寒状。表里相应。心热则口干苦。肝热则目赤晕。脾热则谷道稍涩。肾热则耳热赤。肺热则鼻干渴。

    胃热则呕逆。大肠热则大便例涩。小肠热则小便赤少。皮肤热则脉洪数。身体热。反此者乃阴伤寒。夫伤寒者。则为寒所伤也。寒主阴。阴主杀。凡人阴阳调则无病。气既为寒所伤。

    便致斯病也。

    又云。阴阳伤寒者。则毒瓦斯伤阴阳气也。人身中有阴阳之气。阴阳者。则寒热也。本以阴为毒所伤。则不能流行。阳热独王。故天行多热者也。以病于诸病之中最难为疗。阴阳二病。阴尤可忧耳。时闻有此病。而仓卒死者不少。或由诊候不能精审。方药未达指归。饮食乖宜。寒温失节。故致尔。自心不全甄别。他医难得精妙。与其疗也。宁可任之。但能滋味适寒温。将理中间冷暖。守过七日。此最为得计。其中事须服药。不可徒然者。唯多日大便不通。暂须一转泄耳。

    又时气病。一日太阳受病。太阳为三阳之首。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头项腰脊痛。

    又时气二日。阳明受病。阳明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病二日内热鼻干。不得眠。

    夫诸阳为表。表始受病皮肤之间。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

    又时气病。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

    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故可汗之而愈。

    又时气病。四日太阴受病。太阴为三阴之首。是知三日已后。诸阳受病讫。即传之于阴。

    而太阴受病焉。其脉主于咽嗌。故得病四日。腹满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又云。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止烦满。此为毒瓦斯已入。

    或有五六日已上。毒瓦斯犹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实故也。所以复宜取吐也。

    又时气病。五日少阴受病。少阴脉。贯肾络肺系于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热舌干。渴而引饮。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又时气病。六日厥阴受病。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得病六日。烦满而囊缩也。此为三阳三阴俱受病。毒瓦斯入于肠胃。故可下而愈。

    又时气病。七日法当小愈。所以然者。阳阴诸经传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欲为再经病。

    再经病者。谓阴阳诸经重受病也。

    又时气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者阴阳诸经重受于病。或已发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尽。

    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经受病。未即相传。至于停滞累日。病证不改者。故皆当察其证而治之。

    凡病伤寒而成温病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曰冬三月早卧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慝。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又因于寒。欲如运枢。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也。又有冬时伤非节之暖。名为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也。

    有病温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温暖之时。人感乖候之气。未即发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

    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烂也。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曰。人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又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也。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故曰精者身之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也。有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气竭。而病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汗出而脉尚躁胜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也。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凡肤热。其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温病患。三二日。身躯热脉疾。头痛。食饮如故。脉真疾。八日死。

    四五日。头痛脉疾。喜吐。脉来细。十二日死。此病不疗。八九日。脉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不弹手指。时时大。心下硬。十七日死。病三四日已下。

    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疗也。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疗也。凡热病新瘥。

    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肠血、肥鱼、油腻等。必大下痢。不能疗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黍、饴、脯、炙、枣、栗诸果。及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中虚冷。必大利难禁。不下必死。下之必危。皆难救也。热病之后多坐此死。

    不可不慎也。病新瘥。但得食糜粥。宁可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

    计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糜。若羹汁、兔、雉、鹿肉。慎不可食猪犬肉也。新瘥后。当静卧。

    慎勿令人梳头洗面。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凡此皆令劳复。故督邮顾子献得病已瘥未健。诣华敷视脉。敷曰。虽瘥。尚虚未复。阳气不足。勿为劳事。余劳尚可。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夫病除。从百余里省之。经宿交接。中间三日发。舌出数寸而死。病新瘥未经百日。未得气平复。而行房室。大略无不死者。有士盖正者。疾愈后六十日。

    已能行射猎。行房室则吐涎而死。凡热病房室。名为阴阳易。其病皆难疗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伤寒发汗已十余日。能乘马行来。自为平复。故入房室。则小腹急痛。手足拘拳而死。深师说。天行病未复。强食黄花菜。手足稍重。一方云青花。

    天行病瘥。食鸡鱼必变成底。又食鸡鱼肉结气不化。天行病瘥。饮酒合阴阳。复必死。

    天行病损未满三月。食鲻肉则复下血。食盐豉令人四肢不举。天行病瘥。食诸菜有花者。

    三年肌肤不充。天行病未好。食生瓜、芥菜。三月浮肿也。天行病瘥。食菜合阴阳。复必死。

    千金天行病瘥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天行病瘥。食芥、发病。天行病瘥新起。饮酒及食韭菜。病更发。天行病瘥。食生鱼酢。下利必不止。天行病食生菜。颜色终身不平复。天行病新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天行病未复。食犬肉并葫。

    以合食之。复则死。天行病瘥。食生枣及羊肉者。肠复作热蒸。天行病瘥。食犬肉食羊肉。

    作骨中蒸热。天行病瘥。食鱼肉并瓜、生菜者。令人身肿。天行病瘥食蒜者。病发大困。

    问曰。伤寒温病何以辨脉。答曰。温病冬伤于寒所得也。至变为温病。伤寒汗下不愈而过经。其证尚在而不除者。亦温病也。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其经所在而取之。如太阳证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温病也。如身热目疼。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长者。

    阳明温病也。如胸胁痛。汗下后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弦。

    少阳温病也。如腹满嗌干。诊得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者。太阴温病也。如口燥舌干而渴。诊得尺寸俱沉。过经不愈者。少阳温病也。如烦囊缩。诊得尺寸俱微缓。过经不愈者。

    厥阴温病也。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证而治之。如发斑乃温毒也。

    又云。黄帝曰。伤寒热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一曰。汗不出。大热发哕者死。(太素云。汗不出。火热发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甚一作黄。)三曰。

    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病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

    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热病痉者。腰反折螈。齿噤也。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便血。口中干。

    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七八日。脉不躁不数。后三日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而得汗者生。

    疫疠传染。老幼皆相似。调治一也。寸虚弱尽弦紧。或肝脉濡细。是虽责邪四时。然发汗吐下条例通行。故曰。明知顺逆。正治从治。不外阴阳表里。条例通行固也。然其毒疠之气。蕴畜于中。亦随其温凉。权其轻重而利导之。庶毒有所泄。则易为力也。病源云。挟毒疠之气壮热烦。毒发为心腹胀满。若不治。春感清邪在肝。升麻葛根汤。解肌汤。夏感寒邪在心。调中汤。射干汤。半夏桂枝甘草汤。秋感热邪在肺。白虎加苍术汤。发黄瘅。茵陈调五苓散。冬感温邪在肾。亦名冬温。葳蕤汤。土无正形因火而名。当随经取之。此大概然耳。

    寒证者圣散子、萤火丸、神明散。可选用。圣散子内用香附、豆蔻、良姜。只可施之寒湿。

    毋惑于通用之说。

    凡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时气一日

    (附论)夫时气一日太阳受病。太阳为三阳之首。而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头项腰脊皆痛也。

    方

    解肌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一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

    麻黄(一两去根节)川升麻(一两)赤芍药(一两)石膏(一两)贝齿(三枚)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便食豉粥补虚。

    桂枝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一日。头痛壮热。骨节疼痛。

    桂枝(三分)黄芩(三分)麻黄(去根节三分)石膏(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解表石膏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一日。头项腰脊痛。恶寒。

    石膏(二两)豉(二合)麻黄(一两去根节)葛根(二两锉)白术(二两)桂心(一两)白芷(一两)芎(一两)当归(微炒锉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一日。壮热。心神烦躁。头痛。四肢不利。

    葛根(一两锉)赤芍药(一两)麻黄(去根节一两)黄芩(一两)石膏(一两)大青(五钱)甘草(五钱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治时气一日。头痛壮热方。

    (出圣惠方)取生葛根净洗。捣取汁一大盏。内豉一合。煎至六分。去豉。不计时候。分为二服。有汗即瘥。未得汗。即再服。若心中热。加栀子仁十枚。内葛根汁中同煎。去滓服之。

    治时气一日。初觉便宜发汗方。

    (出圣惠方)用麻黄二两去根节。以水三大盏。煮麻黄去沫。取汁一盏半。去滓。后入米一匙。豉汁二合。煮为稀粥。不计时候。顿服。衣覆取汗。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法

    导引法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从头上挽两耳。又引鬓发即流通。令头不白

    。耳不聋。又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香港脚。令面有光。又摩手令热。从

    体上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百病皆愈。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时气二日

    (附论)夫时气二日阳明受病。阳明主于肌肉。其脉络于鼻。入于目。故得病二日。内热鼻干不得眠也。夫诸阳在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也。

    方

    水解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二日。头疼壮热。心燥。

    麻黄(二两去根节)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炙)黄芩(一两)桂心(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赤芍药(一两)上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良久再服。未服药前。

    先以热汤淋浴后便服此药。衣覆取汗。重者不过三服。强食人服二方寸匙。此调风实之人。

    三伏中宜用之。若去大黄。即春夏用之。

    治时气二日。壮热头痛。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生姜(三分)栝蒌(一颗大者取瓤去子于碗内盛之)上先将生姜、甘草、用无灰酒一大盏。煎取六分。去滓。热入栝蒌碗中。绞取汁。不计时候。分温二服。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二日。壮热憎寒。头痛。腰脊强重。

    柴胡(一两去苗)麻黄(一两去根节)葛根(三分锉)桂心(二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五十粒。薄荷二七叶。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先吃粥少许。后以热水淋浴。然后服此药。衣覆取汗。

    栀子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二日。头痛背强。身热恶寒。

    栀子仁(一两)黄芩(一两)石膏(二两)葛根(一两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用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葱白二茎。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二日。头痛背强。心烦壮热。

    葛根(锉)麻黄(去根节)犀角屑(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

    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三物汤治天行病。经一二日。觉身体壮热。头痛。骨肉酸楚。背脊强。口鼻干

    。手足微冷。小便黄赤。此是其候。若如此。宜先合煮桃柳葛汤浴之。

    桃枝(细切五斗)柳叶(细切五斗)酢酱水(一斗)上先以水一石。煮桃柳枝叶二物。

    取七斗汁。去滓。纳醋酱水。觉滞热以浴。浴讫。拭身体令干。以粉摩之。勿触风。则于密处刺头眼后两边。及舌下血断。以盐末厌刺处。则入被卧。

    又后服解肌干葛等五物饮。微覆取汗。如病根轻者。因此或歇。

    葛根(切五合)葱白(切一升)生姜(切二合)豉心(一升绵裹)粳米(二合研碎)上切。以水五升。煮取豉心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纳粳米屑。煮令米烂。带热顿啜。

    候尽微覆取汗。无所忌。

    又根据前浴等法。不觉歇。宜更作鸡子汤重泄之。

    新壳鸡子五枚。各破头。泻置一盏中。别加一鸡子水。以箸搅令极浑。别用水一升。煮极沸。则投鸡子于汤中微搅。才似熟。则泻置碗中。纳少酱清。似变腥气。带热啜令尽。覆使汗出。

    又根据前鸡子汤出汗。汗泄当歇。如不觉退。合栀子等六味散以下之。

    栀子(三十枚擘)干葛(五两)茵陈(二两)蜀升麻(三两)大黄(五两)芒硝(五两)上切。合捣为散。以饮服三方寸匕服之。须臾当觉转。则利也。如经一两食顷不利。且以热饮投。又不利。即须更服一方寸匕。还以饮投。得利为度。后适寒温将息。无须服此也。

    又根据前栀子等六味散取利。复不觉退。加呕逆。食不下。口鼻喉舌干燥。宜合生

    芦根八味饮子。细细服之。

    生芦根(切一升)生麦门冬(二升去心)生姜(五两)人参(二两)知母(二两)乌梅(十颗)白蜜(一合)竹沥(三合)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蜜、沥等搅调。

    细细饮。不限遍数。冷暖亦不限。食前后服。此饮子虽不能顿除热病。然于诸证不觉有加。

    体气安稳。心复不冷。意又欲得。此饮任重合。但根据前服之。如热势不退。心腹妨满。饮食渐少。心上痞结。则不可重服之。

    又根据前生芦根等八味饮子饮之。诸状不歇。渐不下食。心腹结破不得手近。有时

    触着痛不可忍。既是热病。体气合热。骨肉疼痛。脉合洪数。口合苦干。食合呕逆。

    体气反凉。脉反沉细。饭食反下。不知痛恼。大小便秘塞。心上如石。痛不可近。视

    唇急鼻张。手眼寻绎。狂言妄语。此由热极。将思酷冷冻饮料食。寝味唯冷是求。热结在心

    。无因通泄。如有此者。十不救二三。更不可以常途守之。当须作成败计耳。此非半夏

    等十味汤无奈之何。其中有诸状。与此无别。但加身体黄。眼白睛色如黄柏。此是急黄

    。如有亦不可守常法。还宜合后汤救之。

    半夏(五两熊州者汤洗滑汁尽)干姜(三两)吴茱萸(二两)大黄(五两)桂心(二两)白术(三两)细辛(三两)柴胡(三两)牡丹皮(三两)芒硝(二两)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搅令消尽。分温三服。每服人行十里久。若服一服利后。须要伺候将息。勿更进汤药。但研好粟米作汁饮。细细与之。如下利伤多。可以酢饭。止稠酢酱粥亦得。

    忌羊肉、饧、生葱、生菜、桃、李、雀肉、胡荽等。

    又根据前成败计。服半夏等十味汤后。虽得毒热势退。利过不休。体力渐弱。宜合人

    参等五味散。细细服之。

    人参(五两)生犀角(末二两)乌梅肉(三两熬)生姜屑(三两)黄连(二两去毛无亦可以龙骨四两代之)上为散。以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忌猪肉、冷水等物。

    水解散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

    桂心(二两)甘草(二两)大黄(二两)麻黄(四两)上为散。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之方寸匕。日三服。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疮疼痛。解肌出汗。

    柴胡汤治时行疫疠。一二日。头痛壮热。

    柴胡(一两去苗)芍药(一两)栀子仁(五钱)黄芩(五钱去黑心)石膏(碎)葛根(锉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葱白三寸。豉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麻黄解肌汤治时行疫疠。一二日。头痛壮热烦躁。

    麻黄(去根节一两)升麻(一两)甘草(炙锉一两)芍药(一两)石膏(一两碎)贝齿(一分烧)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半两)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即覆取汗愈。便食豉粥补虚。

    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用丹砂一两。上为末。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之。衣覆取汗。

    治若得时气。冷热不调发作者。皆是寒热所致。其状似疟。久久不疗。损人性命

    。纵服汤药。必然难瘥。宜作生熟汤浴之。

    用火器盛汤。中坐勿动。须臾百节开。寒热之气从毛孔中出变作流汗。若心中热闷者。

    还服少许热汤即定。久乃出汤。以衣被覆盖睡。豁然平复。如患大重者。不过三两度即瘥。

    治天行一二日。

    用麻黄一大两去节。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则着米一匙及豉为稀粥。取强一升。先作生熟汤。浴淋头百余碗。然后服前粥。服后衣覆取汗。于夜最佳。

    八神汤治时气一二日。头痛壮热。心神烦闷。

    当归(五钱切焙)甘草(五钱)大黄(五钱锉炒)白术(五钱)山栀子仁(五钱)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一两)芍药(一分)荆芥穗(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大盏。

    入薄荷三叶。葱白一寸。生姜二片。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栀子汤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心中热者。

    栀子(三两)黄芩(三两)豉(熬绵裹)葱(切各一升)石膏(碎绵裹四两)葛根(四两切)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面、酒、生冷等物。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时气三日

    (附论)夫时气病。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

    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故可汗而愈。

    方

    柴胡散治时气三日。头痛壮热。心神烦壅。胸膈不利。

    柴胡(一两去苗炙)人参(一两去芦头)犀角屑(一两)黄芩(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甘草(炙微赤锉)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

    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三日。头痛壮热。

    葛根(一两五钱锉)麻黄(一两五钱去根节)赤芍药(一两)黄芩(一两)桂心(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一两)石膏(二两)上为散。

    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解肌麻黄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三日表不解。热毒相传。或呕或嗽。

    麻黄(一两去根节)赤芍药(一两)桂心(五钱)甘草(五钱炙微赤锉)细辛(五钱)杏仁(三分去皮尖双仁汤浸麸炒微黄)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

    鳖甲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三日未解。四肢疼痛。心膈烦热。

    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一两)麻黄(去根节一两)桂心(一两)赤芍药(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葛根(一两锉)枳壳(麸炒微黄去瓤一两)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入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续以葱粥投之。汗出便愈。若未汗再服。

    大黄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三日。头痛烦热。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秦艽(一两去苗)桂心(一两)柴胡(一两去苗)石膏(二两)甘草(五钱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

    以皂荚烧作灰。研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新汲水一中盏。生姜汁蜜各少许相和。调两钱服之。先用暖水淋浴。后服此药。须臾汗出愈。

    柴胡散治时气一日至三日。头痛壮热。心神烦闷。

    柴胡(一两去苗)石膏(一两碎)麻黄(一两去根节掠去沫焙)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豉三十粒。葱白二寸。同煎六分。去滓。热服。并三服。汗出效。不计时候。

    术豉汤治天行时疫。三二日内未经汗下。

    苍术(五两炒)豉(三两五钱炒)麻黄(二两去根节)上粗捣筛。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热服。盖覆出汗。未汗再服。

    人参汤

    (出王氏博济方)

    治时气三日。浑身疼痛壮热。不解。

    人参(一两)赤茯苓(一两去黑)白术(一两)甘草(一两锉)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一两五钱)上粗捣筛。每服三钱。以水一盏。入葱白盐豉各少许。同煎至六分。去滓。

    温服。

    解肌汤

    (出永类钤方)

    治天行病。二三日。头痛壮热者。

    干葛(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黄芩(二两)甘草(一两炙)桂心(一两一作桂枝)大枣(十二枚擘)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

    忌海藻、菘菜、生葱等。三四日不汗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下之。

    葛根汤治时气二三日不解。头痛壮热恶寒。

    葛根(一两锉)麻黄(二两去根节煎掠去沫焙)陈皮(一两汤浸去白焙)甘草(一两炙锉)黄芩(一两去黑心)知母(一两焙)杏仁(一两汤浸去双仁皮尖麸炒)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一名葛根橘皮汤。无生姜。煎法同。

    治疫气伤寒。二日已前不解者。

    (方见豉尿汤)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时气四日

    (附论)夫时气病。四日太阴受病。太阴为三阴之首。三日以后。诸阳受病讫。即传之于阴。太阴之脉主于咽喉。故得病四日。腹满咽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方

    苦参汤

    (出圣惠方)

    治时气四日。身体壮热。四肢疼痛。胸膈满。心烦。

    苦参(一两锉)乌梅(七枚捶碎)鸡子(一枚取清)上二味。先以酽醋一大盏。

    煮至五分。去滓。下鸡子清。搅令匀。不计时候。温温去沫服之。当吐出热气即愈。

    桃柳心汤

    (出圣惠方)

    治时气四日。胸中痰壅。憎寒壮热头痛。

    桃心(一握)柳心(一握)甘草(三分生用锉)乌梅(五颗捶碎)栀子仁(三分)上以淡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良久当吐。未吐再服。

    治时气四日。胸膈烦满。壮热。身体热。宜吐之。亦治天行病四五日者。

    (出圣惠方)用苦参一两锉。以醋二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良久当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覆取汗愈。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四日。胸膈满闷。或时吐逆。

    葛根(一两锉)甘草(一分炙微赤锉)川大黄(五钱碎锉微炒)麦门冬(一两去心)人参(一两去芦头)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四日。曾经发汗不解。寒热无恒。心中燥闷。

    犀角屑(一两)柴胡(一两去苗)麻黄(五钱去根节)木通(五钱锉)桂心(五钱)川升麻(五钱)枳壳(麸炒微黄去瓤五钱)葛根(五钱锉)黄芩(五钱)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五钱)甘草(炙微赤锉五钱)上为散。每服五钱。用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知母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四日。热渴不已。往来寒热。不能饮食。

    知母(一两)枳实(一两麸炒微黄)柴胡(一两去苗)栀子仁(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地骨皮(一两)甘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