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普济方最新章节!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附论)夫内经言谷气通于脾。盖虚则能受也。脾胃之为仓廪者如此。若其气不和。则腹内虚满。

    不能饮食。治宜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则病自愈。

    方

    神仙快活丸治妇人男子脾胃不和。气不升降。腹胀肠鸣。反胃吐食。呕吐酸水。

    不思饮食桂花(二钱)木香丁香青皮陈皮(各一分)官桂(二分)荜澄茄(一分)肉果(一分)砂仁(四钱)良姜(五分)白果(一钱)白芷(二分)甘松(四分)广三棱(四分)檀香(一分)沉香(一分)茯苓(六分)香附子(五分)麝香(一分)益智(六分)大椒(一十个

    又方

    苍术(四两炒黑色)牵牛(八钱)京三棱(一两一钱)萝卜子(八钱)皂角(二定去皮弦)皂角子仁(二合)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先嚼饼子一个。

    后将药随

    十八味丁沉透膈汤

    (出德生堂)

    治脾胃不和。中寒上气。胁肋胀满。心腹

    痛

    痰逆恶白术(二两)香附(炒)人参缩砂仁(各一两)丁香(炙)麦肉豆蔻(煨)白豆蔻木香青皮(各半两)甘草(炙一两半)半夏(汤泡七次二钱半)藿香浓朴〔姜汁炒各每服四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一方加茯苓去肉豆蔻。

    木香散治脾胃。和气消食。

    干木瓜(焙五两)益智(去皮)桂(去粗皮)草豆蔻(去皮)红豆蔻(去皮)干姜(炮)高神曲(炒各三分)生姜(一斤取自然汁)丁香沉香(各一两)盐(一斤)上捣罗十四味为散。

    木香煮散

    (出御药院方)

    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心胸痞闷。口淡无味。及

    解

    伤寒。调顺中木香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汤洗七次炒)白术浓朴(去粗皮各一分将浓朴生姜一分同捣炒干)干姜(炮)桂(去粗皮)枳实(麸炒去瓤)甘草(炙锉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一两)槟榔(锉一枚)草豆蔻〔去皮二钱(枚)〕诃黎勒(煨去核五枚)上

    大腹汤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大腹(锉)神曲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炒)木香(锉各一两)肉豆蔻(去皮)干姜(炮)人麦(微炒)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干各半(一)两〕京三棱(炮锉一两半)上咀。每服三(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六)分。去滓。稍热食前服。

    木香丸

    (出宣明论)

    和脾胃。宽胸膈。消痰逆。止呕吐。进益美食。

    官桂干姜(各半两)木香(一分)大黄蓬术芫花(醋拌湿炒下)枳壳(去瓤)陈皮(一作红皮)半夏(二两)牵牛(半斤取末四两)茴香(炒)巴豆(四个)上为末。滴水为

    紫苏丸治脾胃不和。痰唾呕逆。脐腹撮痛。心胸痛闷。调脏止泻。

    紫苏叶桂(去粗皮)赤茯苓(去皮)缩砂(去皮)甘草(炙锉各二两)沉香(锉)人参桔梗(炒)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二(一)两〕胡椒(半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炒生姜盐汤嚼下。

    沉香汤治脾胃气不和。心腹痛。不能饮食。

    沉香(锉)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桂(去粗皮)益智(去皮炒)白术青橘皮(汤浸去白焙)桔梗(炒各一两焙)五味子(一两一分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锉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六)分。去滓。

    稍热食

    木香丸

    (出圣惠方)

    治脾胃不和。腹胁胀满。时有痛。不思饮食。

    木香(一两)桂心(一两)芎(一两)羌活(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川大黄(一两锉微炒)槟榔(一两)干姜(一两炮裂锉)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牵牛子(二两半微炒)香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空心以生姜橘皮汤下二十丸。

    高良姜散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腹中虚鸣。

    高良姜(一两半)陈橘皮(去白焙二两)肉豆蔻(去壳)干姜(炮裂)浓朴(去粗皮姜汁炙锉)五味子甘草(炙锉)白术吴茱萸(汤洗焙干炒各一两)神曲(炒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陈米饮调下。

    半夏饮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见食吐逆。

    半夏(一两别捣末生姜自然汁和为饼焙干同杵)干姜(炮一两)枣肉(焙)附子(炮裂去皮脐)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红豆蔻(去皮各一两)木香(半分)草豆蔻(去皮二枚)上咀。每服一钱半匕。水一盏。蜜半匙。煎至七分去滓。

    稍

    均气丸治脾胃不和。心胸满闷。不能饮食。痰逆吞酸。少力。头目昏眩。

    牡丹皮当归(切焙)木香京三棱(炮椎碎各一分)半夏(半两别捣末生姜自然汁和为饼焙干同杵)青橘皮(汤浸去白焙)枳实(去瓤麸炒各半两)槟榔(锉一两)上为末。

    炼

    白术丸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白术(锉)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苍术(去粗皮炒各半斤)芜荑(四两)青橘皮(去白焙)甘草(炙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两)干姜(炮裂二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

    进食汤

    (一名进食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虚冷呕逆。

    (方见进食散)

    八味煮散治脾胃气虚。不能饮食。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麦(炒各二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人参桂(去粗皮)芜水一盏。

    入生姜三片。枣一枚擘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

    七宝汤治脾胃不和。腹中刺痛。胃逆气冷。不能饮食。

    草豆蔻(五枚面裹煨熟去面及皮)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一两)大腹皮(锉四枚)诃黎勒(炮去核五枚)半夏〔二(一)分汤浸洗五度生姜汁浸一宿去姜汁炒黄〕甘草(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沉香汤治脾胃气不和。虚满不能饮食。

    沉香(锉)香子(炒)青橘皮(去白炒)胡椒荜澄茄楝实(锉炒)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葱白三寸擘破。入酒并童子小便各半盏。同煎至七分。

    去

    了脾丸和脾胃。宽胸膈。消痰逆。止呕吐。进益美食。

    石燕子(一枚烧红醋淬七次)舶上硫黄(一两)白丁香(七钱)丁香(七钱净)木香(五钱)使君子(去壳一两)陈皮(五钱)上用三棱一两咀。用巴豆五钱净炒京三棱。巴豆焦黄为度。去巴豆不用。同前药为细末。醋煮大黄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服四十丸。空心用。随意汤下。小儿如黍米大。每服一百丸。见黑粪为效。

    健中丸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白术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二两)木香诃黎勒(去核)肉豆蔻(去皮)芎(各一

    草豆蔻汤治脾胃气冷热不和。进食和气。

    草豆蔻(去皮)人参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甘草(炙锉)桂(去粗皮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

    去滓食前

    和胃丸治脾胃冷热不和。不能饮食。胸膈满闷。痰唾吐逆。及一切气疾。

    甘草(生锉)高良姜(生各一两)藿香叶桂(去粗皮)丁香皮(炙各一两)上为末。

    炼蜜和杵三二百下。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盐汤嚼下。空心服。

    浓朴汤治脾胃不和。化癖气。调中脏。及心下急懊。

    浓朴(去粗皮四两生姜二两用杵阴一二日曝干)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两)白术(四两)乌药(汤浸锉炒)甘草(炙锉各二两)上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白豆蔻丸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白豆蔻(去皮一两)白术干姜(炮各三分)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姜枣汤下。空心食前。

    调中丸

    (出御药院方)

    治脾胃不和。内挟湿燠。烦燥发渴。不思饮食。头目

    昏

    眩。小便不清赤茯苓猪苓(并去皮)陈皮(去瓤)白术桔梗泽泻黄芩大黄桂(去粗皮各一两)枳壳(麸炒去瓤)葛根木通(各一两半)半夏(汤洗)滑石(各二两)黑牵牛(生用六

    调中益气汤

    (出济生拔粹方)

    夫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

    证

    四肢满闷。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

    味。复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

    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

    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

    不思饮食。

    升麻(二分)黄(一钱)甘草(五分)苍术(五分)木香(一分或二分气不转运者加之)人参(五分有嗽者去之)柴胡(二分二味为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留乃补上气从阴引阳)橘皮〔二分如腹中气不得运转者更加二(一)分〕上件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服。宿食消尽服之。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服在旦是也。

    如是显热燥。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真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如大便虚不得服。或大便了而不了。腹常逼迫。皆血虚血涩也。加当归身。如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

    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此临时从权而祛湿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阴己病也。其脉亦终于心中。故显湿热相合而生烦乱。如胃气不和。加汤洗半夏半钱。生姜三片。有嗽加生姜、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阳经所作也。一方作足太阴经也。如无以上证。只服。

    黄(一钱)炙甘草(半钱)柴胡(三分)人参(半钱有嗽者去)苍术(半钱)黄柏(二分酒洗)橘皮(如腹中气不转运更加一分木香一分或二分无此证者勿加只用橘皮三钱)升麻(三分二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不弱乃补上气从阴引阳)上件锉如麻豆大。根据前煎服。如兼燥热。加黄柏二分生地黄二分。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如夏月须加白芍药三分。

    春月腹中痛尤宜加。如恶热而渴或腹痛者。加白芍药半钱生黄芩二分。如恶寒腹中痛。加中桂三分。去黄芩。谓之桂枝芍药汤。亦如芍药汤中加桂同煎。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大寒之药也。只加干姜三(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少许制之。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

    为冲任脉所逆胁下。并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用吴茱萸半钱。或一钱半。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亦于前药中作一服服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也。宜以用黄连酒洗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不令胃中停留。以美肉食早膳压之。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常宜以甘温平之。甘多辛少。是其治也。

    小独圣丸

    (出和剂方)

    治脾胃不和。饮食多伤。心腹刺痛。呕哕恶心。噎痞

    吞

    酸。干噫食臭巴豆(连皮秤半两去皮心膜炒熟得三钱研)砂(少研飞一两)肉桂(去粗皮一斤)半夏(汤洗七次)丁皮(舶上者)乌梅(去核)干姜(炮)当归(去芦)三棱(煨捣碎各四两)上为细末。入巴豆砂匀。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温水下。食后服。

    常

    人参煮散

    (出和剂方)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心腹胀痛。不思饮食。宿寒留

    饮。停积不消。或因饮冷过度。内伤脾气。呕吐痰逆。寒热往来。或时汗出。又治肠胃

    冷湿。泄泻。注下人参(四两)青皮(去白十二两)甘草(炙十两)干姜(炮六两)芍药(一斤)三棱〔煨捣碎十三(二)两〕丁香皮(六两)茯苓(去皮)苍术(去皮各半斤)上为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三个。同煎至七分。食前空心温服。

    脾不磨方

    脾虚不磨塞心胸。腹满肚胀如物攻。但将五膈煎三服。可送寻常小理中。

    伤脾方

    病后伤脾胸膈满。老人强食气必短。更兼少食恶心来。草果宽中煎一碗。上病后伤脾经。

    令服。

    分气紫苏饮

    (出医方集成)

    治男子妇人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

    胀闷。饮五味子(去梗洗)桑白皮(多锉)陈皮(去白净洗)桔梗(锉)草果仁大腹皮甘草(炙碎同一处拌匀。每服四钱。水一大盏。姜三片。入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渣。空心食前。常服和胃进食。

    沉香磨脾散

    (出医方集成)

    治脾胃虚寒。心腹膨胀。呕逆恶心。不思饮食。或

    吐痰水。

    沉香人参(各二钱半)丁香(七钱半)藿香叶(去土一两)檀香甘草(炙)木香白豆蔻仁缩砂白术肉桂(去皮)乌药(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

    盐一捻。煎八分温服。一方有半夏无白术。

    蟠葱散

    (出仁存方)

    治男子妇人脾胃虚冷。气滞不行。攻筑心腹连胁肋刺痛。

    胸膈痞闷。背膊。连项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时或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气

    刺痛。小肠及外肾肿痛。及治妇人血气攻刺。症瘕块硬。带下赤白。或发寒热。胎前产

    后。恶血不止。脐腹疼延胡索(三两)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甘草〔炙各半两(斤)〕茯苓(白者去皮)蓬术三棱(煨)青皮(去白各六两)丁皮缩砂(去皮)槟榔(各四两)肉桂(去粗皮)干姜(

    进食散

    (出医方集成)

    治脾胃虚寒。或食生冷。或饮食不节。或因思虑。伤动

    冲和之气。胸半夏曲肉豆蔻(面裹煨)草果仁高良姜(锉炒)麦(炒)附子(炮去皮脐)浓朴(半两)止

    小理中汤

    (出和剂方)

    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膈逆满。心腹痛。饮酒过

    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膈塞不通。饮食短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

    。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脾心痛。

    逆气结气。并皆治之。

    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上锉碎同碾。淹一宿焙干。碾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空心服。

    枣汤

    (出和剂方)

    治脾胃不和。干呕恶心。腹胁胀满。不美饮食。

    枣(去核一斤)生姜(洗切五两)甘草(炙锉三两)上拌匀。用盆器盛贮。以布盖罨一宿。焙干捣为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常服健脾胃顺气进饮食。

    三倍汤

    (出永类钤方)

    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

    。或呕吐。心草豆蔻(一两去皮用肉)甘草〔二(一)两锉碎〕生姜(五两和皮切作片子)盐(五两炒)

    丁香大丸子

    (出杨氏家藏方)

    和脾养胃。温中消食。降气快膈。

    人参(去芦头)丁香木香白豆蔻仁甘草(炙)陈橘皮干姜(炮)姜黄缩砂仁神丸。每服一丸。热汤化下。食前服。

    沉香养脾丸

    (出杨氏家藏方)

    益脾养胃。助气温中。进饮食。疗吐利。药性和

    平不燥。但是沉香(半两)木香(半两)缩砂仁(一两半)丁香白术肉豆蔻(面裹煨香熟)人参(去丸。每服

    白术茯苓丸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干哕噫酸。

    饮食不化。肠白术(六两)赤茯苓(去皮)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遍)枳实(去瓤麸炒)肉豆蔻(面裹煨香)人参(去芦头各二两)上为细末。用神曲碾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

    治胃气不和。饮食减少。腹胁胀。多飧泄。

    舶上硫黄(不以多少净去砂石)上细研千百遍令如飞尘。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饮下四十丸。

    助脾气令人能食。

    以鲂鱼作食之。作羹食益人。其功与鲫鱼同。

    通心经益脾胃

    (出本草)

    以紫苏叶并茎煮饮食。

    二香养胃丸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胃不和。心下虚痞。不思饮食。呕吐痰逆。

    噫气吞口酸丁香(一分)木香(一分)陈橘皮(去白)益智子缩砂仁甘草(炙)肉桂(去粗皮槟榔肉豆蔻(面裹煨熟以上七味各半两)青橘皮(去白四钱)干姜(炮三钱)上件为细末。

    双枣汤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胃不和。胸膈不快。饮食停滞。气不升降。腹胁

    胀痛。呕逆恶香附子(去毛八两)青橘皮(去瓤麸炒六两)甘草(炙半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

    枣二枚。水一盏煎至七分。或入盐汤点亦得。

    健脾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胃不和。心腹疼痛。呕逆恶心。

    陈橘皮(去白七两)高良姜(五两炒)干姜(三两炮)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

    水一盏。

    生

    白豆蔻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胃不和。中脘痞闷。气不升降。痰逆恶心。不

    思饮食。

    沉香(三分)缩砂仁(煨微炒)白豆蔻(微炒)干生姜(以上三味各一两)木香人参(去芦头)白术(去皮)白茯苓(去皮)丁香〔以上五味各一(半)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二

    姜枣丸

    (出杨氏家藏方)

    安和脾胃。进美饮食。治中脘不快。呕吐无时。

    干生姜(一斤)大枣(四斤去核温水酒拌匀焙干)陈橘皮(去白一两)上件为细末。别用枣一斤。生姜一斤切作片子。同枣煮烂。不用生姜。只将枣去皮复选肉。和前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温米饮送下。空心食前。

    香术散

    (出杨氏家藏方)

    和脾胃。养三焦。美饮食。化痰饮。破滞气。

    木香人参(去芦头)白术白茯苓(去皮)草豆蔻仁陈橘皮(去白)肉桂(去粗皮)枳壳(去瓤麸炒以上八味各半两)细辛(去叶土)神曲(各一两炒)诃子(六枚煨去核)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至七分。热服空心。

    豆蔻煮散

    (出杨氏家藏方)

    健脾和胃。治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草豆蔻仁白术白茯苓(去皮以上三味各二两)高良姜〔三(二)两炒〕白豆蔻仁人参(去芦头)甘草(炙三味各半两)丁香陈橘皮(去白)木香(三味各一分)上件为粗末。

    草果饮子

    (出杨氏家藏方)

    温脾养胃。顺气消饮。生津液。美饮食。

    草果子仁乌梅肉(焙)紫苏叶(去土)赤茯苓(去皮)浓朴(去粗皮生姜汁制炒干)陈橘皮(去白)甘草(炙)肉桂(去粗皮)人参(去芦头)上件各等分咀。每服四钱。水一

    健中丸

    (出杨氏家藏方)

    健脾温胃。去停寒。进饮食。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制)白茯苓(去皮)吴茱萸(汤洗五遍炒黄)白术(锉碎炒黄)神曲(炒黄)小麦(炒黄)干姜(炮以上七味各一两)肉豆蔻(半两面裹煨香)人参(去芦头半两)木香(一分)上件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

    食前。

    丁香五辛丸

    (出杨氏家藏方)

    温中暖胃。止吐逆。进食消痰。

    丁香木香干姜(炮以上三味各一两)胡椒(一两)半夏(二两汤洗七次)上件为细末。生姜自然汁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补真丸

    (出危氏方)

    大抵不进饮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谓焉。

    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而中

    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

    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云。补肾不如补脾。予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

    田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

    葫芦巴附子(炮去皮脐)阳起石()川乌(炮去皮)菟丝子(淘洗酒蒸)沉香(不见火别研)肉豆蔻(面裹煨)肉苁蓉(酒浸焙)五味子(去枝梗各半两)鹿茸(去毛酒蒸焙)川巴戟(去心)钟乳粉(各一两)上为末。用羊腰子二对。治如食法。葱椒酒煮烂。

    入少酒

    谷神汤

    (出澹寮方)

    启脾进食。

    谷芽(四两择减谷约取三两净却为末入姜汁盐少许作饼子焙干)粉草(略炙)缩砂仁白术(去土面炒各一两)上为细末。入盐点服。

    健脾散

    (出澹寮方)

    消食化气。凡饮食不快服之良验。病后进食亦可。

    生姜(一斤切片盐三两淹半日焙干取四两)神曲(炒)麦(洗炒)陈皮(去白)草果仁

    草豆蔻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脾胃气不和。霍乱不止。酒食所伤。兼疗脾泄。

    能和一切冷气干姜(一两炮)白术(一两炮黄)诃子(一两炮去核用)五味子(三分)甘草(三分炮)陈橘皮(汤浸去瓤切炒二两)草豆蔻(和皮一两)浓朴(一两去皮用姜三两取汁浸炙候汁尽为度)上件八味。根据法修事了。杵罗为末。每服二钱。霍乱冷米饮下。酒伤以酒调下。或腹痛不可忍者。炒生姜酒下三钱。余即如汤点服。

    白豆蔻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

    白豆蔻〔一(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面炒香即住)当归(一两洗了锉碎)肉桂(三两锉去皮)橘皮(二两炒去瓤炒研)诃子(二两去瓤半生半熟)上件六味杵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热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末。如梧桐子大。以姜擘碎炒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

    七阳散

    (出卫生家宝方)

    开胃养气进食。

    人参白术黄(蜜水涂炙)山芋白茯苓粟米(微炒去壳)甘草(炙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同煎至七分。如无故不思饮食。加白扁豆一两蒸用。

    名八珍散。此方温平不热。每有伤寒疟疾中暑得瘥之后。用此以调脾胃。日三四服。十日外。

    饮食倍常。

    崇土散

    (出朱氏集验方)

    治脾土虚弱。肾水无畔岸。易致腹满腹疼。时有泄泻

    之证。皆宜服白术(一两切大片以黄土半两水一碗煮一饷须洗去泥焙)丁香(三钱生用)人参(半两黄泥裹煨)干姜(一两黄泥裹煨十分干)草果(半两黄泥裹煨干去皮)缩砂(连皮二两黄土炒少时去皮)粉草(半两黄泥裹煨干去土锉)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服。日空心三服。或用伏龙肝煎汤尤妙。此方系杭州传来。服之屡有效。

    五补散

    (出朱氏集验方)

    五脏先补于脾。脾土实而饮食自进。病证不生。胀亦

    不作。平补不制浓朴(炒)净陈皮(去白炒)茴香(去土石炒)丁香皮(不见火)益智仁(去皮炒)缩砂仁(炒)神曲(碎炒)甘草(炙)良姜(锉碎炒)桔梗(去芦)肉桂(去皮不见火)木香(

    浓朴汤

    (出朱氏集验方)

    治脾胃不和。冷泻腹痛。

    生姜浓朴枣肉(各一两以上用水一碗煎干入粟米粥半盏用杵为饼子贴壁上后干取下焙干并后药同碾服)缩砂仁(炒)良姜草果仁(炒)甘草(炙)白术诃子(炮各半两)肉桂(二钱半)上气实加青皮半两。气虚加陈皮半两。细碾为末。每服三钱。入烧盐少许。

    空心沸汤点服。

    快脾散

    (出家藏经验方)

    治脾胃不和。呕吐酸水。饮食减少。

    甘草(二十两炙)草果子(十两不去皮)生姜(四十两)盐(十五两)上四味先以生姜切作片子。余药锉碎同盐一处和一宿。焙干碾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候。沸汤点服。

    秀

    和中散

    (出卫生家宝方)

    补脾胃。解劳倦。退热止呕。消痰进食。轻健四肢。

    人参(一两去芦)白茯苓(一两去皮)白术(一两)黄(一两去芦)甘草(半两微炒)白扁豆(半两姜汁浸一宿蒸过去皮焙干微炒)木香〔一分(两)煨〕藿香叶(半两去梗)缩砂仁(半两)半夏(一两汤泡洗七次)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用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去核。煎至六分。稍热服。不计时候。

    四倍丸

    (出十便良方)

    壮脾胃。去寒湿。治泄泻。疗吐逆。除心腹痛。进饮

    食。

    人参(二两去芦)甘草(二两)干姜(四两)白术(八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

    和中丸

    (出十便良方)

    治脾胃不和。寒气积聚。饮食减少。肢体倦怠。

    良姜(四两)乌梅肉白茯苓甘草苍术(各一两)干姜神曲小麦(各半两)茴

    浓朴健胃汤

    (出十便良方)

    和脾胃。化痰涎。止逆。思饮食。

    好浓朴(二两)半夏(一两)京枣(二两去核)甘草(一两半)丁香(半两)生姜(切焙干秤一两半)上件药。为咀。搅匀。每服二钱。生姜一小块擘破。枣一枚。水一盏半煎

    四君子汤

    (出易简方)

    治大人小儿脾胃不和。中脘停饮。大病之后。宜服此

    药。但味甘。恐人参茯苓白术(各一两)甘草(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

    枣一个。煎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服。一方加橘红等分。名异功散。尤宜病后调理。一方去人参加官桂等分。甘草减半。名甘桂汤。治停饮目眩。一方去甘草加木香、枳壳、橘红、半夏等分。

    名六君子汤。专治素有痰饮胸膈痞闷。脾胃虚寒。不嗜饮食。服燥药不得者。大宜服之。一方去甘草加木香、熟附子等分。名加味四柱散。姜、枣煎服。治大人元、脏气虚。真阳耗散。

    两耳常鸣。脐腹冷痛。头眩目晕。四肢倦怠。小便滑数。泄泻不止。病后调理。尤宜用此。

    一方加黄、白扁豆等分。名加味四君子汤。大治肠风并五痔下血。面色痿黄。心忪耳鸣。

    脚弱力乏。口淡无味。姜、枣煎服。研为细末。服之尤佳。此方人未之信。服者颇效。李次仲云。服之不止。自有奇功。

    安脾脏进饮食益气汤方

    (出杨子建万全护命方)黄橘皮人参(各半两)丁香肉豆蔻甘草枇杷叶(拭去毛)藿香(各一分)上细杵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取八分。空心服。

    治脾胃不调中焦逆胀。滞气不宣。饮食无味。多困少力。

    (出杨子建万全护命方)藿香叶枇杷叶(去毛)木香青橘皮黄橘皮甘草桔梗草豆蔻芎本(各

    强中丸

    (出华佗中藏经方)

    治气消食。益脾胃。进饮食。

    白术或苍术(亦可用)陈皮(去瓤)干姜(炮)良姜(油炒)青皮(去瓤)上等分同为细末。汤浸蒸饼去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养胃丹

    (出华佗中藏经方)

    治脾胃不和。全不思食。中脘停寒。呕逆恶心。脏

    寒泄痢。腹痛丁香(一两半)白豆蔻仁(半两)人参(三分)甘草(半两炙)干姜〔半(三)两炮用干生姜尤佳〕半夏曲(半两)上同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温汤化下。

    空心食前服之。或细嚼汤下亦可。造曲法。半夏不以多少。汤浸洗七遍焙干。捣罗为末。用生姜汁和作饼子。焙干用之。

    当归调中汤

    (出海岱居士秘方)

    治脾胃不和。肠鸣腹痛。四肢无力。大便难。

    小便数。或大便便血。饮食无味。久而面黄肌瘦。渐朝热。发作有时。治之当以和中顺

    气。

    大黄(五钱)当归(一钱)甘草(四钱)朴硝(六钱)芍药(二钱)上咀作一服。用水

    四妙健脾散

    (出十便良方)

    进食极妙。

    苍术(四两麸炒)干姜(四两灰炒)甘草(五两半沙炒)乌头(六两以江水浸七日取出切片以盐四钱炒干或先切片子以江水浸两日同姜炒黄末为度取出合诸药)上为细末。入盐点吃非时。

    人参豆蔻汤

    (出十便良方)

    治本虚气弱。中满膨闷。不思饮食。

    白豆蔻(半两)缩砂人参白术甘草(各一两)川姜(四两)山药(二两)绵黄(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盐一捻。姜二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或和滓通

    麦散

    (出十便良方)

    治脾胃不进饮食方。

    大麦(四两)甘草〔二(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至七分。

    去滓温

    加减理中汤

    (出十便良方)

    治脾胃不和。三焦壅滞。胸膈痞满。胁肋胀痛。呕

    吐恶心。口淡无味。呼吸寒冷。腹暴痛。饮酒过伤。全不思食。常服生养诸气。大益脾

    胃。

    白术人参干姜(各一两)青皮陈皮(各半两)甘草(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以时。

    导引方

    (出朱氏集验方)

    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

    身。两手一向偏侧。急努身舒头共手兢扒相牵。渐渐一时尽势。气共力皆和。来去左右

    白术茯苓汤

    (出阑室秘藏方)

    治脾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是风邪羁

    绊于脾胃之间白术白茯苓半夏(各一两)炒曲(二钱)麦(半钱炒)上咀。每服半两。

    水二大盏。入生姜五片。煎如常法。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附论)

    夫脾与胃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水谷。脾主磨而消之。则播其气泽。以裨诸脏腑。今脾脏不足。胃气内弱。故不能饮食。虽食亦不能化也。尺脉浮滑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

    方

    木香丸治脾胃气虚。不进饮食。

    木香香子(炒)缩砂仁(去皮)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红豆楝实(锉炒)蓬莪术(药(二两)益智(去皮一两半)五味子桂(去粗皮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胡椒(半两)上为末。

    用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生姜汤下。如伤水多嚼服亦得。

    木香饮

    (出圣惠方)

    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精神恐悸。上气顿绝。身心昏

    昧。口舌干焦。

    木香(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白茯苓(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白芍药(半两)桂心(半两)远志(一分去心)麦门冬(一两去心)五味子(半两)京三棱(半两炮锉)白术(一两瓤)诃黎勒(半两煨用皮)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上件药粗罗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

    沉香陈曲丸治脾胃气虚。食少无力。

    沉香(半两)陈曲(微炒)木香槟榔(锉)半夏(汤洗七遍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人(各二两)丁香荜澄茄(各半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服之。

    黄汤治脾胃虚弱。四肢少力。肌体羸瘦。不欲饮食。

    黄(锉三分)甘草(炙锉半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二两)干姜(炮三分)桂(去粗皮)白术熟干地黄(焙)人参当归(切焙)白茯苓(去黑皮)附子(炮裂去皮脐)陈橘皮(汤浸去白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擘破。

    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一方忌生冷油腻犬肉。

    人参茯苓汤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日渐黄瘦。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益智(去皮微炒)桔梗(炒各三分)前胡(去芦头一两)旋复花(二两)木瓜(半两)甘草(炙锉一分)枇杷叶(炙去毛)柴胡(去苗各二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分)大腹(锉五枚)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擘破

    藿香汤补暖脾胃。止吐逆。利胸膈。治心腹刺痛。进饮食。

    藿香叶白茯苓(去黑皮)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细辛(去苗叶)益智(去皮微炒)缩砂仁(去皮)甘草(炙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人参(各一两)木香白芷(锉炒各半两)上

    桂香散

    (出百一选方)

    治脾胃虚弱。并妇人脾血久冷。

    桂(去粗皮)高良姜(锉炒香熟)草豆蔻(锉炒)甘草(炙锉)白术缩砂肉浓朴(去粗皮锉)生姜(切)枣肉(各一两同浓朴生姜三味成团焙干)青橘皮(去白炒黄)诃黎勒肉(各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入盐少许。沸汤点。空心服。此药兼疗腹痛及冷泻尤

    白豆蔻散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白豆蔻仁桂(去粗皮)木香人参(各半两)曲(炒)京三棱(炮锉)陈橘皮(去白切焙)大麦〔炒各三(分)钱〕干姜(炮裂)甘草(炙各一钱)上捣罗为细散。

    每服二钱匕

    浓朴散

    (出圣惠方)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或时痰逆。四肢不和。

    浓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一两去芦头)桂心(一两)白术(一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丁香(半两)红豆蔻(半两去皮)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忌生冷、油腻、饴糖。

    红豆蔻汤

    (出圣惠方)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食即妨闷。四肢少力疼痛。

    红豆蔻(去皮)白术桂(去粗皮)诃黎勒(煨去核)黄(锉)当归(切焙各三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二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人参(各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忌生冷、油腻、湿面。

    黄汤治脾胃气虚弱。进食。

    黄(锉)枳壳(去瓤麸炒)人参白茯苓(去黑皮)白术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桔梗(炒各一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半)桂(去粗皮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

    水

    人参散

    (出圣惠方)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背心常冷。四肢不和。

    人参(一两去芦头)白术(一两)浓朴(一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高良姜(一两锉)川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桂心(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

    入枣

    沉香散

    (出圣惠方)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食饮即吐。心腹时痛。

    沉香(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红豆蔻(三分去皮)白术桂心(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

    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白术丸

    (出圣惠方)

    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肌肤瘦瘁。面色萎黄。

    白术神曲(微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二)两〕人参荜茇(各一两)干姜(炮三分)上捣罗为末。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三十丸。不计时候。

    白术丸疗恶心数吐水。不能多食。少心力者。

    白术干姜人参浓朴(炙)桂心(各八分)细辛茯苓茯神当归枳实(炒)五味子附子(各六分炮)吴茱萸(六分)远志(五分去心)旋复花(四分)泽泻(五分)上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服。加至三十五丸。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生葱、猪肉、冷水。

    主胃气寒弱。食则吐逆。从朝至夜不得食。食入腹则胀满气急。大便出饭粒如故。

    带酸气而吴茱萸(二两)白术(三两)人参干姜甘草(炙)五味子(各二两)曲末麦(各末五合熬令黄色)浓朴(一两半)桂心(一两)上捣筛为散。空腹煮生姜汤服方寸匕。

    日三

    助胃膏

    (出传信适用方)

    大壮脾胃。及治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泄泻等疾。

    人参丁香甘草(炙)白茯苓白术(以上各半两)木香(二钱)肉豆蔻(四个面煨)山药(一两)白豆蔻(一十四个去皮)缩砂(二十四个去皮)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延年人参饮主虚客热不能食。恶心。

    人参麦门冬(去心)橘皮白术浓朴(炙各二两)茯苓(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

    浓朴汤疗不能食。腹内冷气。

    浓朴(三两炙)白术人参(各二两)茯苓(三两)生姜(五两)橘皮(二两)上件切。以

    浓朴煎丸

    (出医方集成)

    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气壮则能饮食。饮食既进。能生

    营卫。营卫既旺。滋养骨髓。保精益血。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补之以味。形不足补之以

    气。此药大补脾胃梓州浓朴〔半(四)斤去皮秤锉作大指面大却用生姜半斤同水五升于银器内煮水尽却去生姜不用将浓朴焙干〕川姜(四两锉作指面大用甘草四两捶碎用水一斗银器内煮水尽去甘草焙干川姜)舶上茴香(一两炒)附子(二两炮裂去皮脐)川椒(一两去子炒用瓦出汗)上件浓朴等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枣肉不合。却用面清糊少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空心米汤下。必先捣千百杵后丸。此药温中降气。化痰进食。极有速效。一方有破故纸无川椒。

    又方

    (出肘后方)面(半斤)麦(五升)豉(五合)杏仁(二升)上件皆熬令黄香。捣筛。丸如弹子大。

    服一枚。后稍增之。

    又方

    (出肘后方)曲(一斤)姜(十两)茱萸(一升)盐(一弹大)上件合捣。蜜和如弹丸。日三服。一方无盐。为末服。

    又方

    术(二斤)曲(二斤)上熬令黄。捣。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三。若大冷可加干姜三两。若患腹痛加当归三两。若羸弱加甘草二两。并长将息。徐以曲术法。疗产后心下停水。仍须利之。

    草豆蔻散治脾虚胃乏。不思饮食。

    草豆蔻(去皮一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高良姜诃黎勒皮(炮各半两)白术(二分)甘

    人参丸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心腹刺痛。频并泄利。

    人参(二两)白术(二两半)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一两半)山萸(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入枣一枚、擘破。

    同煎

    白豆蔻散治脾胃气弱。不进饮食。

    白豆蔻仁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炒锉)白术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甘草(炙)沉香(锉)

    人参散治脾胃气弱。不进饮食。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山萸白术(各一分)甘草(生锉半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小儿诸疾未痊。乳食不进者。用药末一钱匕。水一中盏。入紫苏、木瓜。煎至四分去滓。放温并吃二服。

    乌术丸治脾胃虚弱。及久积冷气。饮食减少。腹内诸疾。久服补脾胃。壮气进食

    去风。

    草乌头(洗净一个)苍术(二斤)陈橘皮(去白半斤)甘草(生椎碎四两)黑豆(三升)上五味用水一石。煮干为度。去橘皮、黑豆、甘草。只取草乌头、苍术二味。日曝干。粗捣筛。焙干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焙干取盛瓷器中。每日空心晚食前。盐汤或温酒下三十丸。

    必胜散治脾气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