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文堂集验方最新章节!

    血症

    〔总论〕 血症有吐血。唾血。咳血。衄血之别。大抵多属于热。盖脏腑有热火逼之。

    然后血涌溢而出也。吐血即呕血。属胃经兼肝经。多因酒过。或食热物太过。或劳伤用力太过。也有瘀血紫黑色者。吐之无妨。若鲜红者。则火太盛。若劳伤而吐者。未尽属火也。唾血咯血。出于肾经兼脾经。因色欲太过者。多咳血。嗽血。出于肺经兼肝经。乃酒色怒气。

    种种不节。咳嗽有痰。痰中带血也。 血鼻中出血也。属肺经兼肝经。治法须究其因。若饮食过饱。负重伤胃而吐者。调胃安血。思虑伤心。积热而吐衄者。须补益心志。积热则清之。

    如气郁则顺之。脉宜沉细。不喜浮数。吐而不咳易治。唾中带红丝者难医。为有内损也。有因怒气伤肝。肝木火旺。侵克脾土。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统血。忽然血晕。不省人事。吐血至升斗者。一时切勿用寒凉之剂。及骤用补药。先服童便二三碗。得血止瘥安。次用归身。

    丹参。丹皮。生地。熟地。远志。枣仁。茯苓。(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水煎浓。和童便一盏服。临卧用广西真山羊血。每服三分。引血归源。不过三服。其血自止。然后徐用气血兼补之剂。宿疾自霍然矣。

    〔吐血不止〕 白茅草根水煎服之。(按白茅草根除肠胃中客热。止吐血。消瘀血。利小便。凡劳伤而中气虚者。常服最有益。味甘平无毒。) 白薄纸五张烧灰。水服立效。此方甚奇。 蒲黄。生地。(各一两)忌铁器。水煎。再用藕节七个。捣汁入药。食后温服。 韭菜根于净石臼内木杵捣烂。入童便在内。布帛滤去渣。只将汁与便以碗盛之。置火边令热。

    浊者俱下不用。只取汁便之轻者。服之立效。 嫩荷蒂七个。擂水服之甚佳。 经霜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新汲水调服二钱。(按本草荷叶灰止吐血。莲房灰止泻血。)

    〔血热妄行〕 生荷叶。生艾叶。生侧柏叶。鲜生地各等分捣烂。丸如鸡子大。每一丸水煎去渣服。 不拘吐血鼻血。妄行不止。鲜生地二三斤。取汁服即止。如病久者。用干生地煎浓。日饮三五次即效。

    〔酒伤吐血〕 饮酒过多。热积胸膈。以致吐衄。葛花。(二两)川黄连。(四两)俱为末。以大黄末。(熬膏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温汤下。

    〔妇女吐血不止〕 益母草捣汁一盏。和童便半盏。顿热服。如无鲜者。以干者二两。

    煎汁和服。(或用韭菜连根取汁。合服同效。)

    〔血喷成升斗者〕 花蕊石。(不拘多少。 存性研如粉。)每用二三钱。用童便一盏顿温。食后调下。止后。用人参煎汤补之。须熟睡一觉即安。 如吐出瘀血至升斗。及跌打损伤瘀血冲心。与女人血崩等症。用真广西山羊心血。每服三分。用无灰陈酒下。立见神效。

    〔久嗽以致吐血〕 鲜桑白皮。(一斤米泔水浸刮去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同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以好为度。

    〔吐血咳嗽〕 藕节汁。梨汁。茅草根汁。萝卜汁。鸡冠油。麻油各四两。煎膏早晚服即愈。 真阿胶。(五钱蛤粉炒)天冬。(去心一两)川贝母。(水洗去心五钱)白茯苓。(五钱)杏仁。(汤泡去皮尖炒黄五钱)甘草。(五钱)俱为末。炼蜜丸如龙眼核大。不时噙化一丸。

    〔夜热咳嗽口燥吐血初起〕 枯黄芩四两。用猪胆三个。取汁拌匀。饭锅上蒸透晒干三次。为末。米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轻者四两,重者一斤。无不全愈。

    〔痰中带血〕 肺热咳嗽初起。萝卜汁半盏。入盐少许。服之立效。如因虚损而起者。

    童便和竹沥服之即止。

    〔咯血〕 (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是也。或鲜或紫。又如细屑者皆是也。) 白芨一两。藕节五钱。各切片焙燥为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立效。 新丝绵烧灰五分。好酒下即效。 嗽久虚劳咯血。五倍子炒研细。每服五分。渐加至一钱。茶调匀。米饮下。

    〔心肺受热受暑吐血〕 真桑黄每用三五钱煎汤服。以好为度。 枯黄芩。(二两)桑皮。(一两)水法为丸。每服二钱白汤下。日二服。以好为度。

    〔妊娠吐血〕 马屁勃研末。浓米汤调服五分即止。

    〔鼻血不止〕 好陈酒烫热。自足浸至膝腕。以汗出为度。凶者浸至半身。再无不止。 栗壳。(烧存性研末)米饮调下二钱立止。 刀刮指甲细末。吹入鼻中立止。 本人头发烧灰。

    吹入鼻中立止。(或乱发烧灰存性。去火毒。井水调下一钱五分。并用少许吹入鼻即止。) 纹银一锭。烧红烫足心。或用红线一根。紧扎手上中指中节。右鼻扎左指。左扎右。皆立止。 大蒜头捣烂。浓涂足心即止。附子末酒调涂足心亦效。纸燃蘸麻油入鼻取嚏即止。(有人一夕衄血盈盈。用此而效。) 白纸一张八折。水湿铺于头顶上。用熨斗微熨之立止。 用小豆大艾丸灸项后发际两肋中间。即常人括痧处。三壮立止。(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出也。) 久衄虚者。用栗壳灰。(二钱)人参末。(五分)黄连末。(一钱)人乳调服立效。 人乳。童便。各一杯。和酒少许。顿热服立止。好后多服润肺之剂。或用枇杷叶刷去毛蜜炙泡汤当茶吃。久服不再发。

    〔九窍出血〕 黄荆叶捣汁。和酒服之。墙上青苔揉匀塞之。 生大蓟一握。捣汁和酒服。(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冷水调下三钱。)或以冷水浸足。或以冷水喷面。皆可救止。

    然此症名曰上厥下竭。百中救一耳。

    劳损诸症

    (附怔忡 不寐盗汗)

    〔骨蒸劳热〕 地骨皮。(一两)小青草。(三钱)六月雪。(五钱)胡黄连。(一钱)米仁。(三钱)柴胡。(二钱)用嫩鸡一双。(约一斤许。取乌骨者佳。用铜刀宰。白酒洗。)将药塞鸡内。线缝。酒水少许盛碗内。蒸熟食之。鸡骨同药炒燥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巳申时服三钱。白汤下。数次即效。 青蒿子。(连叶去梗约一斗)水三升。童便五升。煎取一升半去渣。(慢火熬成膏。甘草末收之。)空心白汤调服五茶匙最效。

    〔五劳七伤咳嗽吐血〕 白蒺藜。(二斤炒去刺研末)枸杞子。(一斤慢火炒)黑芝麻。

    (二斤炒极熟研)牛骨髓。(二斤化开去渣)白蜜。(二斤炼去渣)上将三味药末同髓蜜和匀。

    盛瓷盆内。锅中蒸熟。丸如弹子大。随意食之。白汤送下甚效。

    〔气虚血弱饮食减少〕 莲子肉。(不拘多少。去皮酒浸一宿。)入猪肚中煮捣烂成饼。

    炙燥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

    〔补中益气汤〕 治劳役负重。内伤元气。或中气不足。体倦食少。人参。黄 。(炙)

    白术。(土炒)炙甘草。(各一钱半)当归(一钱)广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水煎空心服。

    〔六味丸〕 治肾气虚损。新久憔悴。盗汗发热。瘦弱烦热。吐血下血等症。人秉阴虚者十之八九。中年以后。宜常服之。熟地。(八两)山萸肉。山药。(各四两)茯苓。丹皮。

    泽泻。(各三两)为末蜜丸。每服三钱白汤下。

    〔棉花子丸〕 久服乌须黑发。暖腰肾。起痿弱。种子。阳虚者宜之。棉花子。(十数斤。滚水泡过。盛蒲包内。闷一炷香取出晒裂。取仁去衣净三斤。压去油。酒浸一夜。再蒸三炷香晒干。)破故纸。(一斤。盐水泡一夜炒。)枸杞子。(一斤酒浸蒸晒干。)杜仲。(一斤姜汁炒去丝)菟丝子。(一斤酒煮炒燥)俱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白汤下。)

    〔胡麻丸〕 黑芝麻一斗酒拌。九蒸九晒。以汤脱去皮。炒香杵为末。炼蜜丸。弹子大。

    每日空心服一二丸。能补虚羸。润肺腑。益精神。疗一切疾病。去风。服至三年。白发还黑。

    黑取其入肾。蒸去其寒滑之性耳。

    〔冬瓜仁丸〕 治男子五痨七伤。补肝明目。老冬瓜仁二升。以绢袋盛投三沸汤中。须臾取起晒干。如此三次。又以苦酒渍之二宿。晒干为末。水法为丸。每服三钱白汤下。久服悦颜色。延年不老。(按本草极赞性味平和。功效之妙。)

    〔痨症〕 不拘男女。用鲜剥出小胎羊。砂锅内焙干为末。淡酒调服。 腌鳗鱼细嚼其骨。能追痨虫。 元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加炼蜜一斤和匀。入瓶中封闭。埋地下十日。

    加炭末六两。再埋五日。取出烧之。常令闻香疾自愈。亦可熏衣被。 栗子煮粥食。或羊肾煮粥食。大能补肾益腰脚。 芡实煮粥食。能固精气。明耳目。

    〔乌须种子丸〕 治男子精虚无子。肾水不足。小黑豆。(二升砂锅内酒煮熟晒干)破故纸。(十两盐水炒)菟丝子。(一斤酒煮晒燥)枸杞子。(一斤酒炒)川椒。(八两去闭口并椒目。

    先扫净土地一块。炭火烧红水泼湿。将椒放在地上。用布衬之。以瓦盆盖之。一宿取用。)

    鱼鳔。(一斤蛤粉炒成珠极焦不可生)俱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

    〔传尸痨〕 血气未甚虚损者。不必多方。早服此味。则虫不能为患。无有不愈。此方传自神授。济世之功。不可尽述。川椒。(二斤照前法制研末)酒煮米粉糊为丸。每服三十丸。渐〔返本丸〕 补诸虚百损。黄牛肉。(去筋膜切片。水浸一宿。洗二三遍。用无灰酒入瓦罐内。盐泥封固。文武火煮一昼夜。取出如黄沙样为佳。焦黑无用。焙干为末。每用八两。)

    山药。(盐水炒)白茯苓。小茴香。莲肉。(盐水炒各四两)为细末和匀。用酒煮红枣。(去皮核)同捣为丸。每服三钱。淡酒下。

    〔怔忡〕 其症心中如有人欲捕状。人参。茯苓。(各三钱)制半夏。(二钱)水煎服。

    久服不发。

    〔天王补心丸〕 人参。玄参。丹参。(酒洗各一两)生地。归身。(酒洗各二两)天冬。

    (去心)麦冬。(去心)远志。(去骨甘草水泡)柏子仁。(去油)桔梗。枣仁。(去壳炒黑)

    杜仲。(姜汁炒)生甘草。(各一两)白茯神。(二两)五味子。百部。石菖蒲。(各五钱)俱为末。蜜丸。(不忘。

    〔不寐〕 灯草煎汤。代茶饮即得睡。(每日向晚以后。勿饮茶。勿多言静养。) 或用人参。当归。远志肉。(各一钱)白茯神。(一钱半)枣仁。(炒黑)炙鳖甲。(各三钱)水煎服。 以〔盗汗〕 睡着有汗。故曰盗。阴虚也。莲子。(七粒)黑枣。(七枚)浮麦。马料豆。

    (各一合)水煎服三次愈。 五倍子研细末。以津吐调涂脐中。用绢帕包住。一宿即止。 病后体虚者。用黄 。(六两)甘草。(一两)各用蜜炙数次。出火气。每用一两。水煎服。

    〔自汗〕 病后身体虚而出汗。阳虚也。麻黄根。黄 。等分为末。飞罗面打糊丸。桐子大。每用百丸。浮麦汤下。 经霜桑叶煎汤服即止。 多食鲜山药自止。 黑豆腐浆取衣一张。同豆浆一碗。每日清晨食之即止。 炙黄 。小黑豆。等分。煎服。半月全愈。诸汗皆治。凡虚损症由劳力过度而成者。得安养药食之功。尚在易治。若由偏性七情六欲而成也。

    药力之功居其三。惟静养之功。方可回天。随分忘其家业。住于安闲之所。清心寡欲。去其酒色财气之私心。清晨醒即起。(醒而再睡。易于神驰而昏乱)物我相忘。安神静坐。若有妄念。即徐步自审。此念因何而起。如何而止。与身心无益之念去之。静则再坐。动则再步。

    (此即道经之回光也。)如此行一炷香。少顷再行。必得心息相根据。呼吸自然。坐时以口生精液此人身之大关键也。(此指坐时神注两眼齐平。处如平时心神内守。两目不动。)试细思之。

    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工夫下手。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工夫始终则一。

    (根据此法参之。可以超凡入道。岂特却病而已哉。)即行住坐卧。皆要安神内守。行之半月。

    即有奇功。加之善愿助之。可以希仙矣。若从服奇药。或逆气闭息。非徒无益而有害。

    胀满诸症

    〔总论〕 胀与满不同。胀者胀于皮肤之间。非脏腑肠胃之内。满者满在肠胃之内。如饱满一般。胀多属虚。而满有虚实之别。实者属热。中气郁滞不行也。若大便结。小便赤。

    口干。体壮者宜下。如虚则吐食。或食不下。大小便清利。以指按之陷者为虚。或朝宽而暮急。或朝急而晚宽。皆属气虚。宜温补。 妇女满胀兼积血者多。治宜行血。又若男妇四肢节痛而兼肿。则属风湿。又有周身四肢皆肿。乃表病也。有先胀满而后肿者可治。若先肿而后胀满者难治。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头面肿而下。为顺可治。反此则难治也。 四肢安而腹独胀者为鼓胀。其治之法。须审其气鼓、水鼓、湿鼓、食鼓之不同。大抵气与水者居多。

    将手指按病患腹上。有窝者可治。脉壮者易治。若脉细脐肿突出者。阴囊无缝者。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皆不治。

    〔满胀〕 气滞属实者。鸡内金。(一个焙)真沉香。砂仁。(各三钱)陈香圆。(去核五钱)共为末。每服五分。姜汤下。 土鳖。(即接骨虫)瓦上焙燥。每用一二个。以沉香一钱磨水调服甚效。

    〔气虚中满〕 或因病后。或劳役过度。胸腹痞满者。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劳损门。)

    多服取效。

    〔气鼓〕 陈年大麦须水煎汤服。泄气即消。(再以清补药服之不再发。)

    〔一切鼓胀〕 雄猪肚一具洗净。入大蒜四两淡煮烂。去蒜连汁食之。连吃五七次全愈。

    忌〔水鼓〕 赤尾大鲤鱼。用大蒜二两淡煮食。以好为度。 或服陈皮。木通。大腹皮。

    (盐水洗)茯苓。(各一钱)车前子。米仁。(各三钱)茵陈。(一钱半)榔槟。(八分)水煎服。忌食盐。好后。调养脾胃。方无后患。真水银粉。(二钱)巴豆肉。(研去油四两)生硫黄。(一钱)研成饼贴脐上。黄水自下。(贴时。先以绵二片铺脐上。次贴药饼。外用帛缚之。如人行三五里。黄水自下。待三五度后。去饼温粥补之。调理脾胃自愈。久患者隔日取水。一药饼可治二三十人。)凡水鼓食盐太早。复发无药可治者。用大虾蟆。(取腹中KT 肚。不见水切碎)

    〔腹胀及四肢发肿〕 干鸡屎半斤。酒一斗浸七日。日饮三杯。或炒燥为末。酒下二钱即效。 鸡屎炒研。沸汤淋汁。调木香。(研)槟榔。(炒研各一钱)即效。(按本草鸡屎白。

    微寒无毒。治瘕症鼓胀。诸药不效者。用之即验。用此等方勿与病患知之) 鸬 鸟焙干为末。米饮调下亦效。

    〔妇人血鼓〕 马鞭草。刘寄奴煎浓服。

    黄胆症

    〔总论〕 其症有黄胆、谷疸、色疸、劳疸、酒疸之分。大抵多属湿热。盖湿热积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致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凡郁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虽云湿热不可纯用寒凉。必佐之以甘温。行之以渗泄。则湿易除。热易解。其病自愈。若纯用凉药。重伤脾土。湿未必除。热未必解。反变为腹胀者有矣。(脉宜洪数浮大。如微涩即难医。)

    〔谷疸〕 谷疸者。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失调所致。胃气蒸冲而黄。苦参。

    (二两)龙胆草。(一两碎)牛胆汁。(一两)入炼蜜少许。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滚水或生姜〔酒疸〕 酒疸者。身目俱黄。足胫肿。尿赤。面黄。赤斑。因酒后胃热。醉卧当风。

    滞湿得之也。葛根。(三钱)山栀仁。淡豆豉。枳实。(麸炒各二钱)炙甘草。(一钱)水煎服。

    以好为度。

    〔黄胆〕 黄胆者。多起于饮食劳倦。脾土不能运化。湿热内郁所致。通身面目悉黄如金。白术。猪苓。泽泻。茵陈。(各一两)茯苓。(一两五钱)为末。白汤调下五钱。日三服。

    多饮热汤。汗出愈。 田螺去尾。单取头肉。以米醋浸吃数次愈。如吃时觉腥气者。非黄胆也。 凡患疸症。宜多吃荸荠。不拘生熟自效。 如黄焦色而兼渴者难治。

    〔食积黄胆〕 老丝瓜。(连子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因面得病者面汤下。因酒得病者淡酒下。连进数服即愈。

    〔女劳疸〕 大劳大热之后。或房劳之后。为水湿所搏。以致日晡发热畏寒。膀胱急。

    少腹满。目黄。额上黑腹胀如水。大便黑色时溏。故云黑疸。白术。茯苓。白芍。炙黄 。

    白扁豆。(炒各三钱)炙甘草。(一钱)加生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服。以好为度。 凡疸症好后。忌盐及糟鹅百日。

    〔一切黄胆通治方〕 平地木。(生于山上。随处有之。叶似山茶而色老。冬结红子。

    如南天竺子。木本高尺许者多。至冬不凋。)采叶煎汤当茶饮。数日即效。 黑山栀。萝卜子。(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三钱。(即饮食不进。病至垂危。有湿热者。服三钱。二三次。

    如虚黄者减轻服。)用天青地白叶。(生于平野者多。叶似山茶而狭面青底白。故名天青地白。

    春采叶煎汤调服。每日煎汤当茶吃。立能见效。 三白草。(捣汁一茶杯。)冲生白酒空心服。

    (冬用根。如干者。研末三钱酒下。) 枸杞根捣汁。用生白酒热冲服。 土牛膝四两。生白凡好后忌一切鲜发之物。并宜食淡。

    〔虚疸〕 阴虚病后调理失宜。以致周身色似黄胆者。其状耳鸣口淡。怔忡微热。四肢无力。怠惰嗜卧。脚软脉细。以理中汤治之。人参。白术。(土炒各二钱半)炮姜。炙甘草。

    (各〔食积脾病黄肿〕 青矾。(四两火 成赤珠为度)归身。(四两酒浸七日焙燥)百草霜。

    (三两)俱为末。以浸过归身酒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汤下。一月后全愈。

    〔瘀血发黄〕 起于伤力。或因跌扑。身体发热。小便利。大便黑。脉芤涩者是。桃仁。

    丹皮。(各一钱)桂枝。枳壳。(各八分)生甘草。(六分)水碗半煎至一半。入大黄。(炒熟一二钱)再煎一二沸。五更时热服。利下黑物即愈。(此即桃仁承气汤。治一切瘀血胀满。

    大实大痛〔黄汗〕 身体俱肿。汗出不渴。其汗能染衣如柏汁。此由脾胃有热。汗出为风所闭。

    热结于中之病也。生黄 。赤芍。茵陈。(各二两)石膏。(四两)麦冬。(去心)豆豉。(各一两)炙甘草。(五钱)俱为末。每服五钱。淡姜汤调。食远服。

    〔黄病〕 六味丸。(方见劳损门。)照分两。加青矾二两。(即绿矾中颜色深。青莹净者。醋炒红。)为末和匀。蜜丸。每服二钱。白汤早晚下。

    痞积诸症

    (附虫积)

    〔总论〕 丹溪论积聚症瘕不一。积者停蓄之总名也。宜以在中在左在右分治。凡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痰与食积死血而已。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大法盐以软之。坚则削之。行气开痰为主。久痞及老年者。大约不宜妄动。虚损人亦不宜乱治。

    而孕妇尤不宜治痞。恐伤其胎也。慎之慎之。有此症者。大宜戒气恼。及冷物发气等项。不然。恐再发难治。(积聚之脉。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治痞积方〕 不拘何膏药二张。以一张揭开。用白信五分。研细糁之。(小儿只用三分。)再以一张粘贴。将背面贴患处。以布包好。数日痞化。治皮里膜外者效尤速。如贴膏药后。腹中胀闷。乃痞积将散。须服枳壳。(八分)大腹皮。(盐水洗一钱)苏梗。(八分)

    浓朴。(一钱二分)青皮。莪术。(各八分)山楂。(二钱)乌药。(六分)香附。(一钱五分)

    缩砂。(五分)广木香。(三分)水二碗煎六分。空心服。三四剂愈。

    〔痞块熨法〕 葱白同蜜二味捣烂。浓涂患处上。以布盖。用熨斗微火熨之。痞即消。

    愈后宜服四物汤。(方见中风门以养气血。)

    〔消痞膏〕 大黄。朴硝。(各一两)独部蒜。(七枚)同捣烂贴患处即消。 水红花。

    (无花。用子捣取汁。) 每汁一碗。水三碗。桑柴火熬成膏。量痞之大小。用纸摊贴以好为度。

    仍将膏用酒调服。忌荤腥油腻。 独部蒜。穿山甲。真蕲艾等分。将穿山甲洗净。瓦上 过成炭研细。又将艾拌匀。同蒜捣烂贴患处。(照痞大小药味量加。) 候线香一炷为度。

    〔腹中痞积〕 观音柳。(即垂丝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痞自消。 如已成痞块。猪腰子两个切薄片。用木鳖子肉一两。与猪腰子相间缚定。外用湿纸包。火煨熟。

    捣如泥。加黄连三钱。研末为丸。桐子大。初服二十丸。乌梅甘草汤下。第二服加五丸。渐加至以痛为度。块从大便中出。神效。 凡服利药。或外治消痞之后。宜服人参。(一钱)

    熟地。当归。(各二三钱)白术。(炒一钱半)炙甘草。(一钱)水煎。食远服。五七剂后不再发。

    〔诸物食积久不愈〕 海蜇。(一斤)水煮化。加白荠四十九个同煮收干。每早晚空心吃五七枚。以好为度。 如食积作痛。白术。(炒焦)茯苓。制半夏。(各一两)萝卜子。(二钱)

    山楂肉。(一两五钱)陈皮。(五钱)炼蜜丸如弹子大。空心米汤下一丸即止。 如已成痞块胀痛。野芋头。(一名仙人掌。同野芋一种。但此种叶较小。略似慈菇。叶有尖。)磨烂和糯米粉淡煮粥。每早食一茶钟。不用油盐。十服之后。其积自消。甚效无害。

    〔食积成痞〕木贼草为末。每服三五分。白汤空心服即消。年远不过两服。

    〔痰积成痞〕瓦棱子。(火 。醋淬三次研细。)醋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汤下。

    〔气滞似痞〕 胡桃肉每两加明矾末三钱。同捣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好酒下。

    〔鱼 生 积〕 生鱼多食不化。即成瘕症。马鞭草捣汁饮之即消。 生姜汁点汤服。

    或橄榄煎浓汁服皆效。

    〔诸虫积〕 痛时口中清涎流出。汤饮不能进。用乌梅。花椒。生姜片煎汤服止痛。 于月之初一至初五六虫头向上。用芦荟。(二钱)史君子肉。擂丸。(各四钱)苦楝根。(向东不出土者佳。去皮及骨一两半。)白芜荑仁。(炒)鹤虱草。槟榔。(各五钱)俱研末。砂糖为丸。

    痿痹

    (附鹅掌风鹤膝风)

    痿症之状。四肢难举。不能伸缩转动。状若瘫痪。而不痛者。乃因气血不足属虚。勿以风治。误用热燥攻风之药。宜当归。白芍。杜仲。牛膝。黄 。炒白术。(各一钱)熟地。(二三风痹之症。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故宜行血养血药治之。

    〔筋骨酸痛〕 十大功劳叶。(即老鼠刺叶。采一篮剪去叶上刺。好酒一斤拌蒸晒干七次。)红花。(五钱炒)当归。(一两酒炒枯)虎骨。(一两炙酥)同为细末。砂糖调服二钱。

    日两次。

    〔风气痛〕 一切肩背手足皆治。姜汁。葱汁。蒜汁。凤仙花汁各一碗。米醋一小碗。

    牛入独部蒜四十九个。葱头一大握。油内煎枯。去渣。加入血丹四两。铅粉四两。(俱炒黄)

    慢〔历节风〕 每遇天将阴雨。手足作痛。至夜转甚。肢节肿痛者。用松树节十斤。好酒三斗。浸二十七日。每服二钟。日五六次。以好为度。 腰腿风气痛不可践地。用松叶一升。

    (神。

    〔手足痛风冷痛如虎咬者〕 樟木屑一斗。以急流水一担煮沸。将樟木屑入大桶内。用沸水泡之。桶内安一踏脚凳。桶边放一兀凳。患者坐桶边。以脚在桶内熏之。候温洗。外以夹布单围之。勿令汤气入目。恐致坏眼。其功甚捷。一切风湿脚气肿大者俱宜。

    〔风热臂痛〕 桑枝切段炒。水煎服。 小便黄涩者。用木通一二两水煎。服三次愈。

    〔秘传黄豆丸〕 治湿痹膝痛。五脏不足。脾胃气结积滞。大黑豆一斗。(水浸透。)甑上蒸熟。如造酱法铺席上。用荷叶覆盖七日。黄透取出晒干。去黄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

    空心每服百丸。白汤下。(并能壮力补虚损。开胃进食。大有神验。)

    〔秘传药酒方〕 治一切风痹。手足麻木。肢体不仁。将成瘫痪之症。不拘男妇屡效。

    肉桂。秦艽。山萸肉。川断肉。(各一钱)广木香。牛膝。(各三钱)当归。枸杞。风藤。防风。

    黄。(各五钱)熟地。杜仲。木瓜。白术。丹皮。五加皮。(各二钱)陈绍酒二斤。连药入瓶内。隔水蒸出药性。待凉。加烧酒十斤。(冬用煮酒亦可。)过七日。早晚饮三杯。如体素热者〔鹅掌疯〕 穿山甲。雄黄二味。火烧烟熏之。数次自愈。吕祖传方。 鸡脑髓乘热掌心搓擦数次即愈。 真蕲艾四五两。水煮五六滚。入大口瓶内盛贮。将手心放在瓶口熏之。

    如冷再煮热即效。 活蟹煮汤。洗手即效。

    〔鹤膝疯〕 三阴之气不足。风邪乘之。两膝作痛。久则膝愈大而腿愈细。因名鹤膝风。

    乃败症也。乳香。没药。(各一钱五分)地骨皮。(三钱)无名异。(五钱)麝香。(一分)共为细末。用车前草捣汁。入酒少许。调敷患处。不拘久近。敷三日愈。 用去湿膏药贴患处一二日。次用鲜威灵仙捣烂罨上。须略痛一日。出黄水即愈。仍贴膏药收功。 此症须内服人参。

    (二钱)白术。制附子。当归。白芍。(酒炒)熟地。川芎。防风。杜仲。黄 。羌活。牛膝。

    甘草。(各一钱)加姜一片水煎。食前服。多服易效。(此方兼治附骨疽。皮色不变。大腿通肿。疼痛无奈。及痢后脚疼缓弱不能行。或腿膝肿痛等症。须配参方验。)

    疝气

    (附囊痈)

    〔总论〕 疝气症有各别。治亦不同。如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jing不举。或引睾丸痛。

    乃起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喜暖畏寒者是也。以温暖去湿之药治之。 水疝。囊肿如水晶。阴汗痒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作水声。乃得于醉酒行房。汗出遇风寒。湿结囊中。以逐水之剂下之。 筋疝。阴jing肿胀。或溃或脓。里急筋缩疼痛。痛极则痒。或挺出不收。溺浊如精。乃得于房中邪术所致。宜降心火之药治之。 血疝。状如黄瓜。在小腹两傍横骨两端。

    俗名便痈。得之春夏大暖。劳于使内。其气流溢。渗入脬囊。结为痈肿。以和血药治之。

    气疝。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气郁而胀。以散气药治之。 狐疝。状如瓦。卧则入腹。行则出。上下无定。如狐之惑也。以逐气流经之药治之。 疝。阴囊肿大。如升如斗。不痒不痛。因受湿气而生。多服去湿之药治之。凡患疝气者。杨梅不可与烧酒同食。

    食则实时举发。无药可解矣。慎之。

    〔疝气初起〕 白凤仙花阴干。荸荠风干等分。烧酒浸服。日饮二三钟即效。 橘核炒去壳为末。每日空心温酒调服一二钱甚效。 山楂。苍术。(各五钱)无灰酒碗半。煎八分热服。盖被出汗数服愈。

    〔寒疝攻痛及偏坠〕 不论老少。病在左。荔枝核一岁一粒。慢火 存性。研末。空心好酒调服。(年纪多者。不妨作数次服。须一日服之。)病在右。小茴香盐水炒。研末。空心烧酒调下三钱。黄酒亦效。

    〔寒疝气上冲中脘筑痛〕 乳香。(箬上炙去油研细二钱)生姜自然汁二钱。水一钟。

    同煎三五沸。通口服。

    〔寒疝诸疝心腹痛不可忍〕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共煮浓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