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医方考最新章节!

    脾胃门第二十八

    叙曰:脾胃,人身之坤元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故脾胃为百骸之母。东垣所以擅名当世者,无他长焉,知脾胃之为要尔。庸师治病,坏人脾胃者多矣。此欲养其子者,先戕其母也,岂豫养之道哉!今考六方于下,庶几乎调元之补也。

    脾胃门第二十八

    参苓白术散

    人参 茯苓(去皮) 白术(炒) 砂仁 甘草(炒) 山药 桔梗(炒) 薏苡仁(炒)

    扁豆莲肉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

    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脾胃门第二十八

    钱氏益黄散

    陈皮(十两) 丁香(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甘草(各五钱)

    每服末二钱。

    小儿脾虚不实,米谷不化,滑肠滞颐者,此方主之。

    胃主受纳,脾主消磨,故能纳而不能化者,责之脾虚。滑肠者,肠滑而飧泄也。滞颐者,颐颔之下多涎滞也,皆土弱不能制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补土,故用甘草。

    香能快脾,故用陈皮。涩能去滑,故用诃子。用青皮者,谓其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胜尔!

    脾胃门第二十八

    补中益气汤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黄 (一钱五分) 陈皮 白术 当归 柴胡(各五分) 升麻(三分)

    饥困劳倦,中气虚弱者,此方主之。

    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万物之母。

    若饥困劳倦,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受气而皆病,故东垣谆谆以脾胃为言也。是方也,人参、微燥,故能健脾。当归质润辛温,故能泽土。术以燥之,归以润之,则不刚不柔,而土气和矣。复用升麻、柴胡者,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盖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观乎天地之升降,而用升麻、柴胡之意,从可知矣。或曰: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气,其辞切矣。予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论,何也?余曰:东垣以脾胃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母之,是发东垣之未发,而广其意耳,岂曰更论!

    脾胃门第二十八

    调中益气汤

    黄 (一钱) 升麻(三分) 陈皮(六分) 木香(二分) 人参 甘草(炙) 苍术柴胡(各五分)

    脾胃不调而气弱者,此方主之。

    脾胃不调者,肠鸣、飧泄、膨胀之类也。气弱者,语言轻微,手足倦怠也。补可以去弱,故用人参、黄 、甘草,甘温之性行,则中气不弱,手足不倦矣。苍术辛燥,能平胃中敦阜之气。升麻、柴胡轻清,能升胃家陷下之气。木香、陈皮辛香,能去胃中陈腐之气。夫敦阜之气平,陷下之气升,陈腐之气去,宁有不调之中乎?

    脾胃门第二十八

    升阳顺气汤

    升麻 陈皮(去白) 柴胡 草豆蔻 当归(各一钱) 黄 (四分) 甘草 柏皮(各五分)

    半夏(姜制) 人参(各三分) 神曲(一钱五分)

    清气在下,浊气在上,令人胸膈饱胀,大便溏泄者,此方主之。

    上件病由于饮食伤其脾气,不能升清降浊故耳。是方也,升、柴辛温升其清,清升则阳气顺矣。柏皮苦寒降其浊,浊降则阴气顺矣。人参、黄 、当归、甘草补其虚,补虚则正气顺矣。半夏、陈皮利其膈,膈利则痰气顺矣。豆蔻、神曲消其食,食消则谷气顺矣。故曰升阳顺气。

    脾胃门第二十八

    升阳益胃汤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白术 茯苓 泽泻 黄 人参 半夏 陈皮 黄连 甘草白芍药湿氵?于内,体重节痛,口干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饮食不消,洒淅恶寒,面色不乐者,此方主之。

    湿氵?于内者,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湿流百节,故令体重节痛;脾胃虚衰,不能运化精微,故令口干无味。中气既弱,则传化失宜,故令大便不调,小便频数,而饮食不消也。洒淅恶寒者,湿邪胜也,湿为阴邪,故令恶寒。面色不乐者,阳气不伸也。是方也,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能渗湿。羌活、独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而搜百节之湿。黄连苦而燥,可用之以疗湿热。陈皮辛而温,可用之以平胃气,乃人参、黄 、甘草,用之以益胃。而白芍药之酸收,用之以和荣气,而协羌、防、柴、独辛散之性耳。仲景于桂枝汤中用芍药,亦是和荣之意。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脾胃门第二十八

    伏龙肝

    伏龙肝者,灶中之土也。土性可以益脾,久于薪火,可以温中,脾胃虚弱者,药内宜加入之。

    伤食门第二十九

    叙曰:食以养生,夫人之所急也。食以伤生,夫人之所失也。炎帝教民耒KT ,为养生也。既而品尝百药,惧伤生也。养生之中,而有伤生之患,此君子所以慎口体之奉也。今考方药十九首,卫生者其小补哉!

    伤食门第二十九

    升阳顺气汤

    升麻 柴胡 当归 草豆蔻 陈皮(各一钱) 黄 (四钱) 半夏 人参(各三钱) 甘草(炙) 柏皮(炒,各五分) 神曲(炒,各一钱五分)

    食饮胸膈饱胀,大便溏泄者,此方主之。

    《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由饮食伤脾,不能运化,失其升清降浊之令故耳。是方也,用升麻、柴胡以升其清阳之气,用柏皮以降其浊阴之 ,用半夏、陈皮以利其膈,用豆蔻、神曲以消其食,用人参、黄 、当归、甘草以益其脾。如此则清气升,浊气降,

    伤食门第二十九

    保和丸

    山楂肉(二两) 神曲 半夏 茯苓(各一两) 萝卜子 陈皮 连翘(各五钱)

    饮食内伤,令人恶食者,此丸主之。

    伤于饮食,故令恶食,诸方以厉药攻之,是伤而复伤也。是方药味平良,补剂之例也。

    故曰保和。山楂甘而酸,酸胜甘,故能去肥甘之积。神曲甘而腐,腐胜焦,故能化炮炙之腻。

    卜子辛而苦,苦下气,故能化面物之滞。陈皮辛而香,香胜腐,故能消陈腐之气。连翘辛而苦,苦泻火,故能去积滞之热。半夏辛而燥,燥胜湿,故能消水谷之气。茯苓甘而淡,淡能渗,故能利湿伤之滞。

    伤食门第二十九

    枳术丸

    白术(二两土炒) 枳实(一两,麸炒)

    荷叶包陈米饭,煨干为末糊丸。

    健脾消痞,此方主之。

    一消一补,调养之方也。故用白术以补脾,枳实以消痞,烧饭取其香以益胃,荷叶取其仰以象震。象震者,欲其升生甲胆之少阳也。此易老一时之方,来东垣末年之悟,孰谓立方之旨易闻耶?

    伤食门第二十九

    枳实导滞丸

    白术(土炒) 茯苓(去皮)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各三钱) 泽泻(二钱) 大黄(一两) 枳实(麸炒) 神曲(各五钱)

    伤湿热之物,不得消化,而作痞满者,此方主之。

    湿热之物,酒面之类也。燥以制湿,淡以渗湿,故用白术、茯苓、泽泻。苦以下热,寒以胜热,故用芩,连,枳实,大黄。 造变化者,可以推陈而致新,故用神曲。

    伤食门第二十九

    红丸子

    京三棱(醋煮) 蓬莪术(醋煮) 陈皮(去白) 青皮(麸炒,各五两) 干姜(炮)

    胡椒(各二两)

    共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

    伤寒冷之物,腹痛成积者,此方主之。

    三棱、莪术,攻坚药也,故可以去积,干姜、胡椒,辛热物也,故可以去寒,青皮、陈皮,快气药也,故可以去痛,而必以醋糊为丸者,经曰酸胜甘,故用之以疗肥甘之滞。必以矾

    伤食门第二十九

    附子理中汤

    附子(去皮脐,炮) 干姜(炮) 人参(去芦) 白术(炒) 甘草(炙)

    口食冷物,客寒犯胃,中焦痛甚,脉沉迟者,急以此方主之。

    凡吞冰饮泉及一切冷物,食之过其分量,则寒气凝于中焦,故令肚腹大痛。脉来沉者为里,迟者为寒。是方也,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甘草之甘温,所以益胃于被伤之后也。

    伤食门第二十九

    葛花解酲汤

    葛花 砂仁 白豆蔻 木香 陈皮(去白) 人参 茯苓(各五分) 神曲(炒) 白术(炒)

    干生姜 青皮(去穣,炒) 泽泻(各一分)

    酒食内伤者,此方主之。

    葛花之寒,能解中酒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

    伤食门第二十九

    备急丸

    大黄 巴豆(去皮膜油) 干姜(各等分)

    共为末作丸。每服六分,以利为度。

    饮食自倍,冷热不调,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

    脾胃以饮食而养,亦以饮食而伤,故饮食自倍,填塞至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则令人腹痛欲死。经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也。以平药与之,性缓无益于治,故用大黄、巴豆

    伤食门第二十九

    盐汤探吐法

    烧盐四合 温汤二升和匀饮之,以指探吐。

    饮食自倍,胸膈饱胀,宜以此法吐之。

    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故饮食过之,则胸膈饱胀者势也。

    与其胀而伤生,孰若吐而去疾,故用盐汤之咸以软坚,复使探喉以令吐。

    伤食门第二十九

    杏仁

    厨家造索粉,杏仁近之即烂。今后凡遇粉伤者宜加焉。此惟《医余》志之,诸书皆未道也。

    伤食门第二十九

    糯米

    客有货瓜果者,一遇糯米,无不化烂。今后凡遇伤于瓜果者宜入之。

    伤食门第二十九

    醇酒

    《内则》志八珍以养老,取牛肉必新杀者,绝其理而薄切之,湛诸美酒,其朝而食之,则酒之善于烂牛味也可知矣。今后凡遇伤于牛味者,宜使饮之。

    伤食门第二十九

    橄榄

    舟人以橄榄木为樯,凡鱼触之,无有不死。又尝以橄榄木为桌,以鱼骨置之,少时柔软。今后凡遇食鱼而伤者及噎鱼骨者,皆宜用之。

    伤食门第二十九

    白曲

    糯米一石,得白曲一斤,皆酿为酒。今后凡遇伤于粽KT 者宜用之。

    伤食门第二十九

    芽茶

    凡造饭成团,以芽茶沃之,粒粒散解。今后凡遇伤于百谷者宜入之。

    伤食门第二十九

    山楂

    (即棠球子)

    客有烹猪首者,或告之曰:是草猪母彘之首也,皮浓而不易烹,能多入山楂,则易烹矣。试之果然。今后但遇伤于肉味者,只此足矣!

    伤食门第二十九

    淡豆豉

    凡食煎炙面食,肥甘椒辣等物,令人焦烦消渴者,宜以淡豆豉一物煎汤主之。盖万物归于腐,又曰腐胜焦,淡豉原经 造,而质已腐,则能腐化诸味矣,故称其良。

    伤食门第二十九

    麝香

    凡花果草木,一触麝香,无不萎落。今后凡遇伤于果实菜蔬者宜主之。

    伤食门第二十九

    枳枸子

    (俗呼鸡距子)

    门外植枳枸木者,门内造酒,必不熟,屋内有此木作柱亦然。故曰:枳枸解酒,过于葛花。今后凡遇伤酒中酒者,宜用之。

    吞酸门第三十

    叙曰:吞酸,小疾也,可暂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为翻胃之渐也。语曰:毫末不斫,将寻斧柯。是故慎之。今考古方四首,盖曰防微杜渐云尔!

    吞酸门第三十

    茱连丸

    黄连(一两,酒炒) 黄芩(酒炒) 吴茱萸(煮少时,晒干) 陈皮(各五钱) 苍术(七钱五分,泔浸七日)

    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

    湿郁则热,热郁则酸,故夏月饮食之类,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责之肝。是方也,连、芩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除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湿不郁。吴茱萸辛热而气臊,辛热可使就燥,气臊可使就肝,故能引连、芩入肝而泻肝火,此从治之义也。他如火门左金丸亦良!

    吞酸门第三十

    加味平胃散

    苍术(泔浸七日)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汁炒) 甘草(炙) 神曲(炒) 麦芽宿食不化,吞酸呃臭,右关脉滑,此方主之。

    食经宿而不化,有热则令人吞酸,无热则但呃臭而已。右关主脾胃,脉滑主停食。治此者,宜宽中下气,健脾消食。辛者可宽中,故用苍术、陈皮。苦者可下气,故用浓朴。甘者可健脾,故用甘草。 造变化者能消食,故用神曲、麦芽。

    吞酸门第三十

    火郁越鞠丸

    山栀(炒黑) 青黛(飞) 香附(童便浸五日) 抚芎 神曲(炒) 苍术(米泔浸七日)

    七情拂郁,吞酸,小便赤,脉来沉数者,此方主之。

    一念动处便是火,故七情拂郁,皆能令人内热吞酸。小便赤为火。脉沉为郁,数为热。

    是方也,山栀,青黛之苦寒,可以导热。香附、苍术、抚芎之辛芳,可使解郁。神曲之陈腐,可

    吞酸门第三十

    茱萸六一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吴茱萸(汤炮过,一两)

    此亦治湿热吞酸之方也。

    滑石寒而淡,寒能胜热,淡能导利,故足以治湿热。吴茱萸味辛性热,能反佐以从治。

    甘草性温气平,能和中而泻火。

    痞门第三十一

    叙曰:痞,虚中之实也。许学士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治痞者,一补一消。考方二首,表昔人之法尔。

    痞门第三十一

    枳实消痞丸

    枳实(麸炒) 黄连(炒,各五钱) 浓朴(姜炒,四钱) 半夏曲 人参 白术(各三钱)

    干生姜 甘草 茯苓 麦芽(各二钱)

    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右关脉弦者,此方主之。

    痞,与“否”同,不通泰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痞。故肺气不降,脾气不运,升降不通,而名痞也。脾为邪气乘之,不足以胜谷,故令恶食。脾者卑脏,役气于四肢,而后肢体强健,脾病则不能致气于肢体,故令懒倦。肝脉也,木来克土,故令右关脉弦。是方也,枳实、黄连、浓朴之苦,可以下气。半夏曲、干生姜之辛,可以行滞。人参、甘草、白术、茯苓之甘,可使健脾。麦 善消,则可以推陈而致新矣。是疾也,功在慎口。经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奈何不慎乎。

    痞门第三十一

    木香化滞汤

    木香 生姜 陈皮(各六分) 柴胡(七分) 当归梢 枳实(各四分) 半夏(一钱五分)

    红花(二分) 草豆蔻 炙甘草(各二钱)

    忧气郁结,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此方主之。

    上件病证,即六朝之医所谓气膈也,今人谓之气痞耳。经曰:脾主行气于三阴,三阴之脉皆行腹里,今忧气郁结,营卫之行涩,故令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者,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饮食者,忧气伤脾也。辛香可以化气,故用木香、豆蔻、生姜、陈皮、半夏之辈以主之,升降者,交泰之道也,故用柴胡之辛以升之,枳实之苦以降之,营卫涩而后腹皮痛,故用归尾、红花以和营,炙甘草以和卫。

    痞门第三十一

    治男妇痞块方

    白鸽(一对,不落水,去毛肠杂,小破) 急性子(炒) 藜花子(水炒) 大黄(晒)

    朴硝(各五钱)

    只为细末,入鸽腹扎紧,砂锅陈酒煮熟,待冷取出药,将鸽肉风晒半日,打碎炙炒,不宜焦枯。同前药磨细末筛净,将糯米粉掬为丸,桐子大。空心服五钱。其块化为脓血,为鱼冻,为粘胶,从大便出,潜消默化,妙难尽述。

    嘈杂门第三十二

    叙曰:嘈杂,火证也,而痰次之。终身嘈杂者,必夭天年。此胡云哉?万物者,莫若火也。故考三方以疗嘈杂。

    嘈杂门第三十二

    痰火越鞠丸

    海石(研,水飞) 南星(牛胆者) 栝蒌仁(去油) 山栀(炒黑) 青黛(水飞过)

    香附(童便浸) 苍术(泔浸七日) 抚芎痰因火动,令人嘈杂,此方主之。

    嘈杂者,痰火内动,如粗食在膈,令人不自安也。是方也,海石之咸,可以软顽痰。南星之燥,可以枯湿痰。栝蒌之苦,可以下逆痰。山栀、青黛,苦寒之品也,所以泻火。香附、抚芎、苍术,辛香之品也,所以发越鞠郁。

    嘈杂门第三十二

    加味三补丸

    黄芩 黄连 黄柏 香附(醋浸五日) 苍术(泔浸七日)

    郁火嘈杂,此方亦良。

    辛香能开郁,故用香附、苍术。苦寒能泻火,故用黄芩、黄连、黄柏。然三黄之寒,得苍、附而不滞。苍、附之香,得三黄而不燥,其互以成功又如此。

    嘈杂门第三十二

    二陈加黄连栀子汤

    半夏 陈皮 茯苓(去皮) 甘草(炙) 黄连 栀子此治嘈杂之汤液也。

    痰之生也,本于湿,故用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痰不生。甘草能健脾,脾健则能制湿。陈皮能利气,气行则痰亦行。黄连、栀子之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降火尔!

    郁门第三十三

    叙曰:天地以升生,而万物发陈,故气血以四布,而百体敷荣。一有拂郁,则象天地之闭藏矣,是岂升生之道乎?此诸病之所以生也。今考名方六首,而郁之情状见矣!

    郁门第三十三

    越鞠丸

    香附(醋炒) 苍术(米泔浸) 抚芎 栀子(炒黑) 神曲(炒,等分)

    水丸小豆大,每服百丸。

    诸郁者,此方主之。

    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香附理气郁,苍术开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治火郁,神曲疗食郁。此以理气为主,乃不易之品也。若主湿郁,加白芷、茯苓。主热郁,加青黛。主痰郁,加南星、海石、栝蒌。主血郁,加桃仁、红花。主食郁,加山楂、砂仁。此因病而变通也。如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乃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耳!

    郁门第三十三

    贝母

    《诗》曰:陟彼阿丘,言采其虻。朱子曰:虻,贝母也,采之以疗郁结之疾。故疗郁结者每加之!

    郁门第三十三

    盐汤探吐法

    烧盐(三两) 温汤(二升)

    和服探吐。

    木郁,两胁大痛,脉代者,此方主之。

    木,肝木也,有垂枝布叶之象,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膈间有停痰宿食,抑其肝气,不得上达,则肝木自实,两胁大痛。脉来代者痛盛而脉止也。得吐则生,不吐则死,故主盐汤探吐

    郁门第三十三

    火郁汤

    羌活 葛根 升麻 芍药 人参(各七分) 柴胡 生甘草(各三分) 防风(五分) 葱白(五茎)

    火郁者,内热外寒,脉沉而数,此方主之。

    火,心火也,禀炎上之体,喜畅而恶郁。郁之则火无焰,故令身寒。脉沉为在里,沉而数,为里热。是方也,羌活、防风、升麻、柴胡、干葛、葱白,皆辛温升举之药,故足以扬无焰之火,而令炎炎。若芍药、人参、甘草者,乃所以和营卫于升发之余尔。经曰:火郁则发之。此之谓也。

    郁门第三十三

    大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土郁者,痞、满、燥、实、坚全俱,脉来有力而实,此方主之。

    土,脾胃土也,为仓廪之官,无物不受,喜传化而恶停滞。若里邪作实,则令人痞、满、燥、实、坚全俱。脉来实者为里实。是方也,浓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泻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泻实去热。经曰:土郁则夺之。此之谓也。

    郁门第三十三

    麻黄葛根汤

    麻黄(去节) 赤芍药(各三钱) 葛根(一钱五分) 淡豉(半合)

    金郁者,喘满,脉浮,此方主之。

    金,肺金也,为清虚之脏,皮毛之合,喜清虚而恶壅塞。塞之则气自实,令人喘满。肺主皮毛,故令脉浮。是方也,麻黄、干葛之轻,可以去实。淡豆豉之腐,可以推陈。赤芍药之酸,可以泻壅。经曰:金郁则泄之。此之谓也。

    郁门第三十三

    大补丸

    黄柏一味,炒褐色作丸。

    水郁者,腰股痛,足下热,此方主之。

    水,肾也。水郁者,肾部有郁火也。腰者,肾之府,故令腰痛。肾脉斜走足心,上股内后廉故股内亦痛,而足心热。黄柏苦而润,润能益水,苦能降下。经曰:水郁则折之。此之谓也。

    五疸门第三十四

    叙曰:疸,黄疾也,初学易谈之,此未遇盘根错节耳,以故芒利不若干将,鲜有不断其锋者。今即名人之方十三首而考之,疸证之难易,概可见矣!

    五疸门第三十四

    丹溪治黄胆方

    黄芩(炒) 黄连(炒) 栀子(炒黑) 茵陈 猪苓 泽泻 苍术(制) 青皮(去穣,炒)

    草龙胆(各五分)

    谷疸加三棱、莪术、缩砂、陈皮、神曲。

    丹溪云:疸证不必分五,同是湿热。故以此方主之。

    疸,病黄之名也。五疸者,黄汗、黄胆、酒疸、谷疸、女劳疸也。疸分五证,始于仲景之《金匮要略》,此先圣示人以博也。不必分五,同是湿热,此后贤示人以略也。是方也,芩、连、栀子、龙胆之苦,所以去热。猪苓、泽泻之淡,所以去湿。茵陈蒿气微寒而味苦平,为疸诸品之加,乃推陈致新之意也。虽然,丹溪翁之言不能无弊,使后之学人宗其言,至于举一而废百,宜乎视仲景之堂,若登天也。故古方治疸有吐者,有汗者,有下者,有寒者,有温者,有润者,有燥者,有软坚者,有消导者,有逐血者。今曰不必分五,则仲景之门犹不入,奈何而窥百家之奥乎?

    五疸门第三十四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淡豆豉(各五分)

    疸证腹满欲吐,鼻燥,脉浮者,宜以此方吐之。酒疸欲吐者同。

    腹满欲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气分也。脉浮者,邪未尽入于里也。吐中有发散之义,故吐于浮脉正宜。瓜蒂苦而善涌,赤小豆平而解热,淡豆豉腐而胜燥,此古人之宣剂也。

    如

    五疸门第三十四

    桂枝加黄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 黄 (各二两) 大枣(十一枚)

    黄汗,身体疼重,发热,两胫自冷,此方主之。

    黄汗者,汗出皆黄,沾衣有色也。得之汗出时,入水取浴,水从汗孔入。湿郁于表,故病黄。邪伤其卫,故自汗。湿热相搏,故身体疼重而发热。病原寒水所伤,寒气属阴,水性就下,故两胫自冷。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药之酸寒以敛荣中之液。虚以受邪,故用黄 之甘温以实在表之气。辛甘发散为阳,故生姜、甘草可以为桂枝之佐。乃大枣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五疸门第三十四

    茵陈五苓散

    茵陈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等分) 桂(少许)

    发黄,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热病小便不利,湿热内蓄,势必发黄。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平而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结之处。经曰:甚者从治。此之谓也。

    五疸门第三十四

    茵陈茯苓汤

    茵陈(二钱) 茯苓 猪苓 桂枝(各一钱) 滑石(一钱五分)

    发黄,小便涩,烦躁而渴者,此方主之。

    实热在内,其热不得泄越,故发黄。小便涩者,热之所注也。烦躁者,热犯上焦清阳之分也;渴者,邪热蒸灼,不能生液润喉也。是方也,茵陈主黄胆,佐以茯苓,猪苓则利水;佐以滑石则利热;佐以桂枝则同气相求,直达热邪之巢穴。内热既去,则津液自生,气自化,小

    五疸门第三十四

    茵陈栀子大黄汤

    茵陈(一两) 栀子(三枚) 大黄(三钱五分)

    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方主之。

    茵陈苦寒,能利黄胆。栀子泻火,屈曲而下,能疗小便之赤涩。大黄能攻大便之秘结,此众人之所共知。大小既利,则湿热两泄,而黄自除矣!

    五疸门第三十四

    栀子柏皮汤

    栀子(十五枚) 黄柏(二两) 甘草(一两)

    发黄,身热不止,大、小便利者,此方主之。

    发黄,身热不止者,阳邪未去也。大便利,故不用大黄。小便利,故不用五苓。但以栀子、柏皮之苦胜其热,甘草之甘缓其势,则治法毕矣!

    五疸门第三十四

    枳实栀子豆豉大黄汤

    枳实(五枚)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豆豉(一升)

    发黄,身热,腹痛,右关脉滑者,名曰谷疸,此方主之。酒疸同。

    发黄,身热,少火郁也。腹痛,右关脉滑,水谷积也。故用枳实、大黄攻其水谷之积。

    栀子、豆豉解其少火之郁。又曰:栀子、豆豉,仲景尝用之以吐懊 ;枳实、大黄,仲景尝用之以下胃实。故酒疸欲吐

    五疸门第三十四

    茵陈四逆汤

    茵陈(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发黄,脉沉而迟,肢体冷逆,腰以上自汗者,此方冷服。

    此阴证发黄也。阴寒盛于下,则戴阳于上,故上体见阳证,下体见阴证。阴盛于下,故见阴脉之沉迟,兼阴证之四逆,阳戴于上,故见阳证之发黄,上体之自汗也。茵陈,治黄之要药,故无分于寒热而用之。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之要品也,故有阴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发于上焦阳盛之区,而下部阴寒之分反不及也。是方也,韩祗和、李思训、朱奉议咸用之矣,使据丹溪翁不必分五,同是湿热之言,而执其方以疗之,则药与证不相反耶?韩、李事见《汤液本草》,朱奉议见《活人书》。

    五疸门第三十四

    硝石矾石散

    硝石 矾石(烧,等分)

    二共为末,大麦粥汤和服方寸匕,日三。

    仲景《金匮要略》云: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疸。得之膀胱急,小腹满,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此方主之。

    阳邪传至于胃,热无以越,土色自见而发黄,则日晡所必发热。所以然者,土位旺于日晡故也。今反恶寒,则知其以女劳虚之矣。女劳虚者,责之肾。膀胱者,肾之腑。前阴者,肾之窍。肾虚而阳邪袭之,故令膀胱急,小腹满。黑者,北方肾水之色,额上黑者,肾病而色自见也。足下热者,肾脉起于涌泉,肾水一虚,则相火凑之,故足下热也。因作黑疸者,阳邪尽陷于肾,而肾色尽显于外也。腹胀者,肾脉行于腹里,邪气居之,故令胀如水状,实非水也。若是水病,则大便澄澈而濡泻。今是肾病,故大便必黑而时溏。盖肾主二便,病故黑溏而失其常也。此可以辨其为女劳之病,而非水矣。腹满难治者,腹满与腹胀不同,腹胀是肾脉行于腹,故令胀于外。腹满是脾胃受邪,不能健运,而满于中也。脾胃属土,能克肾水,故曰难治。硝石、矾石,咸寒者也,咸能入肾,寒能胜热,故以二物主之。和以大麦粥汤者,恐二物之损胃也。呜呼!仲景公说证立方,精良曲当,大都如此,譬之选将练兵,知人善任,则万举万当,罔不奏功。彼用方不合证者,譬则出师无名。用药不知性者,譬则将不知兵,其不丧师辱国者鲜矣,恶乎建功?

    五疸门第三十四

    抵当丸

    水蛭(三十枚,炒褐色) 虻虫(三十枚,去翅足,炒)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蓄血发黄者,此方主之。

    阳邪瘀热在里,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而发黄者,为蓄血发黄。苦走血,咸软坚,故用水蛭、虻虫以逐败血。滑利肠,寒下热,故用桃仁、大黄以下血热。他如伤寒门桃仁承气汤亦可酌用。

    五疸门第三十四

    大温中丸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汁炒) 三棱(醋炒) 苍术(泔浸七日) 莪术(醋炒) 青皮(各五两) 甘草(一两炙) 香附(一斤,醋炒) 针砂(二两,醋炒红七次)

    忌犬肉、果菜。

    此调理谷疽、酒疸之方也。

    方名温中者,主疗湿郁于中之义也。水谷酒食,无非湿化,传化得宜则治,一或积于中宫,则遏少火,热而病黄矣。故用苍术、香附、陈皮、青皮、浓朴,以平胃中之敦阜而利其气,气利则水谷不滞。用三棱、莪术以削坚,削坚则积滞渐除。用针砂者,一借其兑金之令,以

    五疸门第三十四

    枣矾丸

    绿矾(半斤,火 通红) 枣肉(二斤,煮,去皮捣烂丸) 平胃散(四两,为衣)

    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谷疸身目俱黄,此方亦良。

    水谷癖积于中,抑遏肝肾之火,久久郁热,故身目俱黄。是方也,绿矾咸寒,能软痰癖而胜湿热。枣肉甘温,能益脾胃而补中宫。平胃散者,苍术、浓朴、陈皮、甘草也。苍术、浓朴,所以平胃家敦阜之气而除积饮。陈皮、甘草,一以利气,一以和中,乃调胃之意也!

    消渴门第三十五

    叙曰;消渴,无水也。《易义》曰:火炎则水干。故消渴责之无水。然证有三焦之判,病有虚实之分,常变不同,治疗亦异。方药十二考,示人以一得耳。

    消渴门第三十五

    丹溪消渴方

    黄连末 栝蒌根末 人乳汁 藕汁 生 汁古称三消,上消者,令人消渴,此方主之。

    气厥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夫心,火也;肺,金也。金得火而燥,故令膈消。

    饮一溲二者死不治,得非以火来贼金之故乎!若时热者,主暑门人参白虎汤。

    消渴门第三十五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钱) 芒硝(五钱) 甘草(二钱)

    中消者,善食而溲,此方主之。

    经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消中者,善食而溲也。大黄苦寒,可以攻热。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调中。

    消渴门第三十五

    大黄甘草饮子

    大黄(一两五钱) 甘草(四两) 大豆(五升,先煮二三沸,去苦水再煮)

    三物用井花水一桶煮熟,冷服无时。

    此治中、上二焦消渴之方也。

    大黄能去胃中实热,甘草能缓燥急之势,大豆能解诸家热毒,而必冷服者,寒因寒用也

    消渴门第三十五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

    下消者,烦渴引饮,小便如膏,此方主之。

    先有消渴善饮,而后小便如膏者,名曰下消。惧其燥热渐深,将无水矣!故用此方以救肾水。熟地、山萸,质润味浓,为阴中之阴,故可以滋少阴之肾水。丹皮、泽泻,取其咸寒,能

    消渴门第三十五

    八味丸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肉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炮)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此为心肾不交,水不足以济火,故令亡液口干。乃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济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热壮其少火,用六味地黄丸益其真阴。

    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生。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昔汉武帝病渴,张仲景为处此方,至圣玄关,今犹可想。

    消渴门第三十五

    朽木汤

    取朽木方寸者三十枚,煎汤饮之。得水土中者良。

    此消渴之良方也。

    经曰:热中、消中富贵人。盖以消渴之病,责之肥甘炮炙、嗜酒耽辛之所致也,非富贵人何以得之?朽木年深而质腐,腐者水之气,水足以制火,故腐足以胜焦。热中、消中皆焦证也,故此物主之。

    消渴门第三十五

    葛花葛根

    伤酒消渴,宜主葛花,以其善解酒毒故耳。或用葛根,其功不相上下也。

    消渴门第三十五

    淡豆豉

    喜食肥甘焦炙,令人消渴者,此物宜用。盖以豆豉由于 造,味苦而气腐,苦能胜热,腐能胜焦故耳。

    消渴门第三十五

    乌梅

    前有梅林,闻者生液,故胃干暴渴者宜用之,所谓酸能致液也!

    消渴门第三十五

    香薷

    夏月消渴者,多是暑邪入于心包络,宜以香薷君之。

    消渴门第三十五

    北梨甘蔗

    富贵之人,饮酒必多置酢酱、海味,酒能灼人真阴,咸能丧人真液,故每每病致消渴。

    然酒以酿而浓,以水而淡,咸以燥而坚,以湿而化。故食北梨、甘蔗可以解酒,亦可以解咸。

    冬

    消渴门第三十五

    人参

    凡汗、吐、下后渴者,皆胃液不足,宜以人参补之,盖气能蒸溽故耳!

    水肿门第三十六

    叙曰:水由地中行,顺道也。怀山襄陵,逆道也。治之者行其所无事,则智大矣。故治水肿者,亦因其势而利导之,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而药惟宜焉,则医之大智也。

    考

    水肿门第三十六

    九味羌活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 黄芩 甘草水病,腰以上肿者,此方微汗之,即愈。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