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qbshu.com,最快更新幼科发挥最新章节!

    急惊风证

    脐风发搐者难治。

    初生月内。非脐风证。发搐者。此胎惊也。宜至圣保命丹。金银磨水送下。

    或用全蝎一枚。薄荷叶包。炙为末。朱砂末三分和匀。猪乳调服。

    常发者。名胎痫。不可治也。如变蒸发热甚。发搐者。只用导赤散泻青丸主之。效。

    疮疹未出发搐者。此吉兆也。宜用导赤散煎调朱砂服之。效。或将靥发搐者。凶兆也。

    气攻心。宜急解救之。用真牛黄脑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匀。猪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每一丸。灯草煎汤化下。

    丹瘤发搐。视其先后何如。先发丹后发搐者不治。此胎毒自外入里也。先发搐后发丹。

    此名惊丹可治。此胎毒自内而外也。宜用大连翘饮主之。

    连翘(一钱) 瞿麦(一钱) 滑石(一钱) 车前子(一钱) 大力子(一钱炒) 赤芍(一钱)木二钱) 荆芥穗(一钱) 蝉蜕(一钱) 上为细末。再加大黄。灯心水煎。

    虫疥浸淫疮入腹。发搐。难治。急用雄黄解毒丸。升麻煎汤下。疮再发。儿搐止者吉。

    发搐。视其病之新久。如初咳嗽时。痰盛气促。连声不止。而不能治。发搐者。宜葶苈丸。

    苏叶煎汤下。利去其痰。咳止搐亦止矣。如久嗽不止者难治。宜用小阿胶散。服五分至一钱。煎去渣灌下。如发搐后变嗽者。此风邪入肺也。宜人参荆芥散再发之。

    陈皮(去白) 荆芥穗 桔梗 半夏 桂枝 细辛 木通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上各等分。水煎姜引。

    泄痢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钱氏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为末。山药粉糊丸。米饮水调之。

    疟疾发搐。疟作热时发搐者。此宜截去其疟。疟止搐亦止矣。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日服。以截其疟。发过服辰砂五苓散。以定其搐。神效。如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宜平疟养脾丸主之。

    蕲水李中庵。吾婿也。一儿未周岁。因伤食发疟。间一日一发。在子丑时。疟发搐亦发发时切牙呻唤。大便黄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口。得乳即止。疟后汗出心下跳。腹中鸣。

    退后顶上有小热。其父母爱惜之心。疟退搐退。则喜而称愈。疟搐俱发。则忧惧不胜。其母又不禁口。病未十日成疳矣。面色 白。囟陷发疏。儿渐羸瘦,请予治之。予曰。此儿先受暑湿。暑则为疟。湿则为痰。又伤饮食。助其暑湿之邪。暑则伤心。湿则伤脾。暑生热。湿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随旺。疟曰食疟。疳曰食疳。当从虚治。且大哭手撤。皆肝胆之病。

    子时属胆。切牙者心肝俱热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唤者。肾病也。肾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阴风木也。心跳者。少阴君火也。水火相搏。则内作搐。

    故大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之口。此内热作渴也。儿口不能言。得乳自解。汗出者。初发之时。邪气拂郁。及其退而有汗。此真气外泄也。故治疟之法。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养正为主。此儿汗泄于外。便泄于内。心下跳。腹中鸣。皆火盛证也。肝胆从火治。此其法也。退后顶热。儿顶出颠。亦厥阴肝经之脉也。予制一方两治之。于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药。于补脾消疟方中。加止搐之药。调理五日。疟搐俱止。儿亦渐肥。而疳瘦除矣。附其方于下。其平疳止搐加减于当归龙荟丸。用归身人参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钱。青皮芦荟木香各七分。胆草酒洗栀仁各五分。半夏大者三个。一本有黄芩陈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时竹叶煎汤下。治疟补脾。加味参苓白术散。人参黄 蜜炙归身九肋鳖甲使君子白芍药酒炒各一钱。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浓桂泽泻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陈皮七分。一本有干蟾莲肉共碾末。山药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巳戌二时服。炒米汤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药生地黄柴胡升麻麦门冬木通黄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叶七分。灯草水煎服。

    急惊风变证

    急惊风变成痫者。此心病也。心主惊。惊久成痫。盖由惊风既平之后。父母玩忽。不以。使急痰停聚。迷其心窍。或一月一发。或半年一发。或一年一发。发过如常。近年可治。

    久则不可治矣。宜服如神断痫丸治之。

    黄连(五钱) 白茯苓(三钱) 石菖蒲(三钱) 胆星(一钱) 珍珠(一钱) 铁花粉(一钱)朱砂(飞三钱) 甘遂(五分) 上为细末。粟米粉煮糊。入 猪心血三枚同杵匀。为丸如弹子大。每一丸。取 心一枚。切开两片。入药在内。线扎定。水煮熟。分三服。本汤送下。

    一儿三岁。病惊风后。未服豁痰安神之药。自后成痫。每发之时。面色青黑。两目连札如嚼物。涎出于口。昏眩仆地。当欲发之状。即以手探其口中。以吐其涎。如此调理。至七岁不作矣。

    一儿四岁。病惊已绝。予用针刺其涌泉一穴而醒。自此惊已不发。予谓其父曰。此惊虽。未服豁痰之药。若不早治。恐发痫也。父母不信。未及半年。儿似痰迷。饮食便溺。皆不知也。时复昏倒。果然成痫病。其父来诉曰。不信先生之言。诚有今日之病。愿乞医治。不敢忘报。予乃问其子。尔病发时。能自知乎。子曰。欲昏则发。乃作钱氏安神丸加胆草服之。教其父曰。尔子病将发时。急掐两手合谷穴。如此调治。一月而安。

    急惊风成瘫者。肝主风。风淫末疾。故惊风之后。有手足瘫痪而不能举者。此血虚不能养筋故也。宜地黄丸加当归牛膝川独活肉桂为丸服之。

    一女子十四岁。病惊风后。右手大指次指。屈而不能伸。医用羌活防风天麻全蝎僵蚕蝉诸风药治之。病益甚。予叹曰。彼庸医也。不知手足不随。血虚也。伸而不能屈者。筋弛长也。屈而不能伸者。筋短缩也。皆血虚不能养筋之证也。手大指者。太阴肺经之所主。手次指者。阳明大肠之所主。肺与大肠皆属燥金。此血燥之象也。一切风药助风生燥。故血转虚而病转盛。口授一方。用黄 人参天麦门冬生熟地黄当归各等分。官桂减半为引经。横行手指之端。共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一丸。食后汤化下。

    一小儿惊风后。右手僵硬。五指拳曲。不能举物。兼口角流涎。语言謇涩。予曰。此脾有湿痰。脾不足而肝木乘之。不可治也。

    急惊风类证

    天钓似痫

    天钓者。壮热惊悸。眼目翻腾。手足指掣。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

    如祟之状。故宜和解风热。

    钩藤散

    主之。

    钩藤(一两五钱) 白茯苓(一两五钱) 防风(二钱) 朱砂(飞二钱) 大黄(酒湿纸煨二钱五煎服。此泻青丸变化加减也。

    急惊风类证

    病似天钓

    病项背强直。腰身反张。摇头掣 。噤口不语。发热腹痛。镇日不醒。其状可畏受病与天钓不同。中风自汗。不可再汗。汗多则发 。中湿宜微汗。不可大汗。大汗过则发。有刚柔二 。无汗曰刚 。宜麻黄葛根汤。有汗曰柔 。宜桂枝葛根汤。二 并宜人参败毒散加防风主之。

    麻黄葛根汤

    麻黄(去节一两五钱) 赤芍药(一两五钱) 葛根(一两半) 葱白(二茎) 豉(半合) 上锉散。每服二字煎服。

    桂枝葛根汤

    桂枝 白芍药 甘草(各二钱七分半) 葛根(一两半) 生姜(一两) 大枣(四枚) 上锉散。每服三字。煎服。

    急惊风类证

    内钓似痫

    内钓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血者是也。此寒气壅结。只宜没药 木香 沉香 舶上茴香(炒) 钩藤(各等分) 乳香 全蝎(减半) 上为末。取大蒜研烂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钩藤汤化下。

    急惊风类证

    盘肠似内钓

    盘肠气痛干啼。额上有汗。是小肠为冷气所搏也。宜金铃子散主之。

    金铃子(二钱) 舶上茴香(盐拌炒) 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调酒服

    当归散

    治寒邪入肾经。小腹急痛。面青手足冷者。

    归身 木香 肉桂 人参 炙甘草 加破故纸(炒) 小茴香(炒) 上各等分为末。姜枣汤调服。枣为丸亦可。

    或问。天钓内钓。病 盘肠。属何脏。何以辨之。曰。经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故天钓在上。生于风热。宜发之。内钓在下。生于寒。宜温之。二钓者。皆足厥阴肝病也。足厥阴之脉。外则与督脉同行。循脊而上。入于颠之顶。所以病则目上翻。背后仰。如角弓之反张也。内则循阴器。而入于小腹。所以病则小腹切痛。为囊肿也。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故二钓皆有搐掣似惊。但天钓或哭或笑。内钓则多啼为异耳。 病属足太阳膀胱经。上起两目。上头循项而下。行于背。循腰而下。于是与厥阴之脉下行者同。所以角弓反张之证。亦相似也。但天钓有搐掣。而 病无搐掣也。盘肠痛属手太阳小肠经。内行于小腹。与厥阴之脉内行者不同。所以小腹忽痛也。但内钓有螈 。而盘肠痛无螈 。可辨也

    急惊风类证

    客忤似痫

    客忤者。口中吐青黄白沫。水谷鲜杂。面色变异。喘息腹痛。反侧螈 。状似惊痫。但眼不上窜耳。治法宜辟邪正气。散惊安神。苏合丸至圣保命丹主之。

    客忤者。谓客气忤犯主气之病也。如五气之邪。自鼻而入。则忤其心肝。五味之邪。自入。则忤其脾胃。有所惊恐。则忤其神。有所拂逆。则忤其意。当博求之。故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详见育婴家秘。

    一儿半岁。忽日惨然不乐。昏睡不乳。予曰。形色无病。将谓外感风寒。则无外感之证。将谓内伤乳食。则无内伤乳食之证。此儿莫非有所思。思则伤脾。乃昏睡不乳也。其父母悟云。有一小 相伴者。吾使他往。今三日矣。乳母亦云。自小 去后。便不欣喜。不吃乳。父急命呼之归。儿见其童嘻笑。父曰。非翁之妙术。不能知也。

    一儿一岁。啼哭不止。予审察之。非病也。其父母曰。无病何以啼哭异常。予问其乳母。此儿平日戏玩者何物。乳母曰。马鞭子。即以取至。儿见大笑。击人而哭止。

    一儿九月。吐乳便黄。身有微热。予曰。此伤热乳也。吐作腥气。今已成积。母曰。未物。予密语其父曰。必伤交奶得之。父问何谓交奶。予曰。父母交感之后。以乳哺儿。此淫火之邪。忤脾胃正气也。不治之必成癖矣。何以致。曰。淫火者。肝火也。病则发搐。癖者脾病也。积不消则为癖。父问何以治之。曰泻肝补脾。乃以泻火胃苓丸服之。

    急惊风类证

    中恶似痫

    中恶小儿之危恶也。其病有二。如中恶毒之气者。病自外至。其证眩仆。四肢厥冷。两手握拳。不能喘息。先用

    霹雳散。

    踯躅花(一分半) 雄黄(三分) 麝香(少许) 上为末。用灯心三寸长。蘸药少许。插入鼻孔。得嚏即醒。苏合丸灌之。或摄生饮。

    南星(煨一钱半) 半夏(洗一钱半) 木香(一钱半) 生苍术(一钱) 生甘草(一钱) 石菖蒲(一钱) 上锉入生姜。用水煎服。尽一剂以平为期。

    如内生中恶毒之物。病自内生。其证心腹刺痛。腹皮青黑。闷乱欲死。宜急攻之。雄黄解毒丸主之。

    急惊风类证

    白虎证似痫

    白虎证乃流年白虎岁前九位之神。儿触犯之。则不精爽。而目视不转。手如数物。

    宜服至圣保命丹。取太阳真土。伏龙肝杵碎。煎汤送下。取龙虎相制之义。

    或问。客忤中恶白虎三证。何气使然。曰。皆客气也。客气不正之气也。儿之所禀。谓气。为之忤者。谓之客气。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儿之主气强者。虽有客气。不能忤也。主气弱者。稍有所忤。则成病矣。客忤者病之总名也。中恶则客忤之重者。白虎则客忤之轻者。治法皆以辟邪养正。安神和胃为主。苏合香丸治三病之圣药也。

    急惊风类证

    虫病似痫

    虫病乃蛔虫攻其心痛也。发则目直视。口噤不言。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强直。宜急攻之。雄黄解毒丸。苦楝根皮煎汤下。

    急惊风类证

    马脾风似痫

    马脾风者。肺胀也。上气喘急。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喘喝声嗄。痰涎壅塞。其证危恶。宜急攻之。牛黄散主之。

    黑白牵牛头末(一两) 大黄(二两) 槟榔(五钱) 木香(三钱) 轻粉(少许) 上为末和匀。每服用冷水。或浆水调服。

    或问何以谓之马脾风。曰。午属马。为少阴君火。心主热。脾主虚。心火乘肺。脾之痰升。故肺胀而喘。谓之马脾风也。

    一儿四岁。忽作喘。气逆痰壅。鼻孔开张。予曰。此马脾风也。如胸高肩耸。汗出发润不可治。须急治之。以葶苈丸。去防己。加大黄。除肺之热。合小陷胸汤。除肺之痰。碾为细末。竹沥调服而愈。

    慢惊有三因

    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亦冷。手足时螈 。昏睡露睛。此无阳也。宜未发而治之。调元汤合小建中汤主之。如见上证。虽有神丹。不可治也。或问。吐泻何以生风。而不可治者何也。曰。五行之理。气有余则乘其所胜。不足则所胜乘之。吐泻损脾。脾者土也。风者肝木所生也。脾土不足。则肝木乘之。木胜土也。其病不可治。人身之中。以谷为本。吐多则水谷不入。泻多则水谷不藏。吐则伤气。泄则伤血。水谷已绝。血气又败。

    如之何不死也。

    或问风从风治。何以所立之方。不用风药。何也。曰。内经云。肝苦急。以甘缓之。以之。以辛散之。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调元汤。参 甘草之甘。甘可以缓肝之急。

    为治风之圣药也。而又可以补脾。芍药桂枝。苦辛为从。可以建中。二方合而用之治慢惊风者。此东垣老人之秘传也。

    因得惊风。医用利惊之药太多。致伤脾胃。元气益虚。变为慢惊者。此外风未退。中虚又生。风虚相搏。正去邪存。大命随倾。此慢惊风证。尤慎于始也。

    一儿五岁。病痢。医用药治之。痢转甚。其脾胃中气下陷也。予用参苓白术散调之。十止。予辞归。有惑者谓其父曰。无积不成痢。富家之子。多有肉积。吾有阿魏。尝用治痢有效。父惑而听之。乃以阿魏作丸。如小豆大。连服三丸。其子昏睡。适予又至。以服阿魏丸告。予惊曰。阿魏虽去肉积。大损元气。令郎脾胃已弱。岂可服之。父曰。病安而喜睡未醒也。予谓乳母叫之。则目露睛。气已绝矣。

    有儿脾胃素弱。一日病泻。以理中丸服之。泻未止。口内生疮。谓儿前药性热助火。复药投之。身微热。睡则扬睛。予见之曰。此儿发慢惊风。脾胃本虚。泻则益虚。口中生疮者。脾虚热也。误服冷药。则中气益损。昏睡不乳。虚损之极也。当急作调元汤。加倍人参服之。调理半月而愈。

    一女子五个月内发搐。予以泻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转甚。予思痰壅气郁。乃发搐丸散颇粗。与痰粘滞于咽喉之间。致气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叶煎作汤。取绵纸滤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其父叹曰。医之贵于变通也如是夫。

    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儿斜视。彼曰看娘。儿口开张。彼曰寻娘乳吃。予叹曰。误矣。睹子转睛。谓之看娘。急口开张。谓之寻乳。皆死证也。其夜儿果死。

    肝主风。急惊风。搐搦振掉。肝之本经气动所生也。当急治之。得心热则发。宜泻青丸导赤散煎汤送下而愈。初发搐昏睡不醒。或掐人中。或掐大陵。或灸中冲。待其醒而药之。

    或用白僵蚕猪牙皂角细辛川芎藜芦等分为末。吹鼻中。嚏者可治。不嚏者不可治。

    如顽涎壅塞者。用僵蚕末吐之。或礞石滚痰丸吐之。家传三黄五色丸下之。

    小儿发搐。如法治之。搐止者吉也。如时发时止。昏睡不醒。不乳者死。

    儿一岁发搐不止。口鼻气出温者。此真搐也。不可治。搐后易醒。口鼻气出热者。此假。可治。钱氏云。气温则内生。谓肝之真脏病见者。故曰真。气热者。病自外生者也。故曰先翁治一儿。盈月后发搐。以至圣保命丹治之。安。

    祖训治急惊风。只用泻青丸导赤散。

    旧县张月山长子。病急惊风。十七日不醒。待请予到。舌色黑矣。予尝见父念玉函经。

    舌黑洗不红。药洗分明见吉凶。全问曰。用何药洗之。父曰。薄荷汤。乃根据法急取薄荷汤洗之。舌变红色。予曰。可治也。用泻青丸二钱。煎汤服之。一饮而尽。口燥渴已止矣。其夜搐止热退而安。此子不遇予几死。

    汪元津幼子。七月间因伤食病疟。七日发搐。予见之。肝风虽甚。脾未至困。当泻其肝补其脾可也。乃以泻肝散。三服而搐止。后用调元汤。以补其脾。琥珀抱龙丸。以平其肝。

    喜睡。二目不能开。予思喜睡者。非脾困也。乃神昏欠惺惺也。目属肝。而胞属脾。合目不开者。非亡魂也。乃神倦也。今儿目欲开欲合可知也。只用前方。又二日。令其家中平日相与嬉戏者。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也。凡十日而安。

    胡凤崖有子痘疮后伤食疳。饥瘦发穗。有医童一册见之曰。不是疳证。乃血虚也。其家。始效。则生一病。如痫非痫。昼则安静。夜则梦寐。抱其乳母叫云。我怕我怕。如人捕之状。询其病原。此儿性不食药。一册来喂药。必将针火以恐吓之。而得斯疾也。盖胃为戊土。肾为癸水。合而化为火。肾主恐。恐则伤肾。此因脾胃虚弱。不能生肺。肾无化原。亦从而虚也。肾藏志。肾虚则神志不宁。而生惊恐也。寤则神栖于心。寐则神栖于肾。脾志往来出入之门户也。必以补脾为主。安神次之。补脾肥儿丸。安神钱氏安神丸。调理半年而安。

    天钓内钓。足厥阴肝经之脉起足大指。而上环阴器。左交右。右交左。上入小腹。下会。循脊膂过而上至于颠。如风伤肝则发天钓。其状眼上翻。头顶向后。仰身反折。浑如角弓之状。钱氏云。肝有风甚。则角弓反张者是也。天钓属木宜发散。泻青丸中去大黄加天麻全蝎僵蚕钩藤。

    内钓者。肝受寒。则小腹痛。大叫哭。目直视。但不搐耳。宜急温其内。当归茱萸汤。

    及木香丸。

    当归茱萸汤

    当归 吴茱萸(炮焙干) 小茴香(炒) 甘草 木香

    木香丸

    方见惊风类证。

    小儿肠痛。亦在小腹腰屈。空啼无泪。此名盘肠痛。证似内钓。但不直视也。金锭子散。见类证主之。

    疝此厥阴肝经痛也。与肾无干。皆寒所致。有肿而不痛者名 。痛而不肿者名疝。有肿又痛。名 疝。茱萸内消丸主之。

    本县大尹梁公子病疝。右边睾丸。肿大如鸡卵。长约五寸。上络脐傍。下抵阴囊。直直。大小便不通。急召全。全立方。用当归川芎木香青皮去瓤山栀仁山楂子小茴香川楝子泽泻。二剂而安。

    卵肿。小儿性急多哭者有之。予曾治小儿。立方用香附子川芎木香青皮山栀子麦芽等分。作丸服之。

    又小儿肠痛。予用诸证辨疑内一方。五苓散加川楝子小茴香。入盐一捻煎。神效。

    肝之窍在目。目赤痛者。肝热也。宜泻青丸加黄连。作丸服之。

    目中白膜遮睛者。肝虚也。宜泻青丸。去大黄栀子。加干菊花木贼蝉蜕。作丸服之。

    经曰。肝有热者。则小便先赤。导赤散加栀子条芩胆草甘草梢主之。

    本府三守小姐。溺出如青水。着肉处溃烂成疮。夫人忧之。守问全云。莫非女之脏腑坏答云。膀胱受五脏之液以藏之。是为溺也。各随本藏之色。青者。肝之色也。着处成疮。

    肝火盛也。火之所灼则溃烂矣。全独治之以前治小便赤方。更加黄柏为丸。调理五日而安。

    夫人大喜。命小姐出而拜之。

    治阴臭神效方

    当归 胆草 山栀子 木通 车前子 泽泻 甘草梢 条芩 水煎服。

    肝有病。则大便难。泻青丸木通散主之。

    钱氏云肝热者。手循衣领及乱捻物。或切牙。

    一小儿五十日。昼夜啼哭不止。予用泻青丸五厘。竹叶煎汤。入砂糖少许调服。立止。

    咳嗽不止。作搐者。此肺衰而肝木侮之也。当先补肺。阿胶散。后泻肝。泻青丸。搐止治。不止者不治。水寡乎畏也。钱氏所谓三补肺而咳嗽不除。三泻肝而肝搐不止者是也。

    蕲水举人蔡沙江。有子病咳久不止。请予治。予往。见其连声不止。咳时面青。右手常动。谓沙江曰。令郎不可治也。沙江问何故。曰。嗽者肺病也。肺属金。面青者。肝之色也。肝属木。手摆者。肝风欲发之状也。木来侮金。寡乎畏也。维今十月。金病木生之时。四时之序。将来者进。成功者退。木生而进。金病而退。发搐不可治也。甲乙日剧。果甲乙日搐而死。

    黄州府甘秀才女。惊后右手大指。屈而不能伸。医用全蝎僵蚕治之不效。问予求治法。肝。筋赖血养。故曰掌得血而能屈也。血燥则筋枯。屈而不能伸也。手大指。手太阴之脉所出也。金本性燥。复用风药以治之。燥益甚矣。刘宗浓云。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乃授一方。用人参固本丸加黄芩黄柏知母。作丸服之。

    百日内儿搐最恶。谓之胎惊。钱氏论详。

    惊风后余证

    搐后成瘫痪者。左氏谓风淫末疾是也。肝主筋。肝热则筋弛而长。长则软弱。手足伸而屈矣。肝寒则筋缩而短。短则拘挛。手足屈而不能伸矣。并宜六味地黄丸主之。拘挛者。加附子肉桂。软弱者。加黄柏知母当归牛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